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論文模板精選 >

哲學論文(多篇)

哲學論文(多篇)

哲學論文(多篇)

哲學論文 篇一

家中養了許多花,知名的,不知名的,紅的,綠的,紫的……。佔滿了小小的陽台。不過都是些極易養活的品種,可是即便這樣,由於以前在離家較遠的鄉鎮教書,住在學校,就很少回家照顧它們,小傢伙們營養不良,乾癟不堪,面黃肌瘦,病怏怏一副副將死之狀。去年九月,工作調動,得以每日回家,閒暇之餘我便會去照顧侍弄它們。小傢伙們久旱逢甘露,起死回生。生活也因為它們的葉長葉衰,花開花落,變得多姿多彩,富有情趣。

變化驚人的數那幾盆蘆薈了。我很喜歡蘆薈,喜歡它們那厚實帶着刺的葉子,四季常綠,即便是寒冬臘月亦能給人盎然生機;我亦喜歡它們的性情,舒展自然,毫不矯情,生命力極強,即便你不管不顧,它們依然堅挺,只是少了些許油光與肥厚。其中有一盆元老級別的,是我家蘆薈的始祖,所有的蘆薈都是它的後代,經過照料,今年比往年更加壯實肥綠了,那粗厚的葉子就好像會溢出汁液來。

一個月前澆水時不經意間突見其中間長了一小截莖條,莖條上有些米粒大小的東西,我甚是好奇,不知其為何物,即上網百度,百度一下才知道,那是蘆薈開的花,真是奇觀,蘆薈也會開花!網上蘆薈花的圖片很是漂亮。原來我家的蘆薈是要開花了!我真是欣喜若狂,對它更是細心照料,百般呵護。我滿懷期待,期待它花期的到來。因此每有餘閒,便趴在陽台上,要麼給它澆澆水,施施肥,鬆鬆土;要麼什麼也不幹,就那麼靜靜地注視它,觀察它的點滴變化。它那花莖一天天越長越高,從一枝獨秀,到頂部三枝並開,那米粒般的花苞也慢慢舒放,從一簇簇慢慢長成一串串,像一個個小鈴鐺,難於描述的顏色,淡淡的黃色,又像淡淡的粉色,很是漂亮。清晨的陽光灑在它們身上,晨風那麼輕輕一拂,搖曳多姿,美侖美奐,很有幾分韻味。

靜下心來一算,不知不覺自己已守時一月有餘,才等到了它極美的花季。自己都為這份執着與堅守欽服。我是一個粗略的人,有時不免性情急躁:常為學生的逆反叛逆而焦頭爛額;也會為學生的不求上進而懊惱不已,亦會為工作的止步不前而憂心忡忡……?我們班有個叫李川的孩子。這個孩子腦瓜不算笨,但學習習慣極差。書寫極其緩慢,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幾乎天天都要在課堂上打瞌睡,家庭作業經常不完成。導致他成績不理想,越來越沒有自信心,厭學情緒也越來越嚴重。我決定對這個孩子的家庭進行深入瞭解。

原來,他爸爸不務正業,沉迷,媽媽絕望地離家出走了。他跟着生活極度沒有規律的父親生活,極度缺乏關愛,學業更是無人問津。和他爸爸的幾次交談中,他爸爸的消極與負面情緒令人沮喪,他根本無暇顧及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孩子是否在做作業,作業完成沒有,什麼時候上牀睡覺……他壓根兒不知道。與他爸爸的無效溝通,我想到了讓其他家長配合,共同改變這個孩子。於是,我提聯繫了孩子的奶奶,奶奶雖然年邁,但很明事理。聽完我的講述奶奶急得不得了。決定把孩子帶回去她照顧,我也希望他奶奶能每天監督學生的學習,照顧孩子的生活。有問題及時與我聯繫。就這樣,這個孩子的狀況慢慢的有了好轉,孩子明顯進步了很多,有時候我也會找機會表揚了這個孩子,也要引導其他孩子多與他交流,包容他。

我發現這個孩子逐漸地樹立了自信心,不管做什麼事都很積極,上課也專心了很多。我發現孩子書寫速度緩慢是因為他沒有掌握漢字的書寫順序,同時他握筆的姿勢也不正確。利用課餘時間,我手把手地教他握筆姿勢、漢字的書寫規律。堅持了一段時間,我發現,他雖然做作業的速度仍然很慢,但比以前快了很多。於是,在班裏對他進行大肆表揚,看着他沾沾自喜的樣子,我也很開心。同時,我給他奶奶發了一封“捷報”。“捷報”的內容如下:“尊敬的李川家長,您的孩子在書寫速度方面進步很大,特發此捷報,以茲鼓勵。孩子的成長離不開您的鼓勵,希望您能多賞識孩子!”這樣的次數多了,家長也確實看到孩子在老師的耐心教導下,有了很大的進步。自然也願意花時間監督孩子的學習,照顧孩子的生活了。學習也越來越有自信。

現在這段時間李川,上課時認真聽講,積極回答問題,書寫速度提高很快,學習成績自然有了很大的進步;他的家長也積極地配合老師教育孩子。他正一步一步擺脱“差生”的陰影,快樂健康地成長。

看到這個孩子,不就像我家的花兒一樣嗎?如若無人關愛守護,便是自生自滅,雜草叢生。如若家校齊心,多加守護,付與期許,靜靜地守候,他便能開出美麗花兒,驚豔世人。然而,在這繁忙紛亂的城市,我們總是目視前方,行色匆匆,奔赴在一個個目標之間,雖然前進不斷,成就連連,心靈卻也多了許多塵世雜念,少了些許寧靜與淡然。也許我們應該適當地放慢腳步,拋卻慾念,就如此時那刻,守着心中的那份執着與痴愛,淡定地和一盆花,數着時令,靜靜地,等待花期的到來。

哲學論文 篇二

2016猴年春節前夕,熊貓阿寶又一次登上了中國的大熒幕,從第一部開始,夢工廠為電影注入的內涵就註定這絕不僅僅是一個逗人發笑的兒童動畫片,簡單的台詞,華麗的畫面卻囊括了浩瀚的中西方哲學。從一、二部中的“道法”、“禪宗”到如今的第三部經歷佛道的背景後,終於迎來了中國傳統文化最為浩繁的儒學,能把宋明理學,尤其是陸王心學的要義內涵放進一部動畫片的心臟中,的確讓人膛目結舌。

故事的開始發生在靈界(英文為spirit,意為靈魂,精神)。因給烏龜大師在羽化成仙后便居住在靈界,所以網路上大多把靈界與凡界認知為傳統文化的“陰陽界”。而境外英文書籍中將王*明心理學中的靈明譯為“spirit”,所以接下來從“靈明”角度來理解。

在電影中的靈界,僅有混沌的萬物(是不真實的,由人心想象出的)與人物,人與萬物漂浮,人不依賴萬物生存,其實沒有肉體,僅存人心。王*明認為靈明把人與萬物分開來,使人不再依賴自然界而生存,人因此擺脱萬物混沌。片中的靈界僅存“天”、“地”(片中表現為亂石)。“人”,“萬物”與陽明的“蓋天地萬物與人原是一體,其發竅之最精處是人心一點靈明”,因此可把靈界看為是人心一點靈明的棲身之所,而天煞收走烏龜大師的“氣”,正是他的靈明。在靈界中,能改變世界的只有人。即人心主宰世界,而靈界的變化在電影中均由人物造成,也對應了陽明心學中人心之靈明的可變性,也涉及了“心生萬物”的過程,即王*明所説的,“但指其充塞處言之謂之身,指其主宰處言之謂之心,指心之發動處謂之意,指意之靈明處謂之知,指意之涉著處謂之物。

靈明先於良知,片中涉及良知處僅有天煞與烏龜在熊貓村(secret panda vlllige)發生矛盾的一處,只有藉助心之靈明,良知才能感受到,這一點會在後面詳細提出。

在電影發展到烏龜大師通知李山尋找兒子阿寶時,出現了第二個哲學具象“宇宙”,李山説是宇宙通知他去找尋兒子的,那麼這裏的宇宙(原文為universe,與陸九淵西譯的宇宙相同)有什麼深意呢?片中的烏龜通知李山,而烏龜是在靈界,靈界與宇宙是同一個東西嗎?是的。陸九淵曾説“吾心即是宇宙”,而“吾心即是宇宙體現了人對世界的主動性,是陸九淵體認世界與天理的方法與原則”。這與我們上文闡述的靈明是一致的,片中對這一象山心學的理論認知也頗為深入。具體表現在一個問題上,就是“我是誰?”(who am I)。阿寶練氣功,必須先悟出“我是誰”,與陸九淵的“先發明人之本心,然後使之博覽”是相通的。而陸九淵也極力推崇“心認識能力的無限性”也與阿寶最終能悟出氣功之真諦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正是因為阿寶的朋友們紛紛感悟出自己對阿寶的意義(即who am I)及阿寶自身的領悟才讓心掌控了時間與空間,使人靈明中的良知幻化為“氣”,從凡界傳入靈界,而阿寶最後能在靈界中自由行走不受束縛,也是因為心具有無限的創造力,能超越形體的侷限,不受時間空間限制,自由奔馳,領悟天理,記陸九淵口中的“此心本靈,本神,本明,本廣大,本變化無方”。

可能貫穿全片,使所有人牢記的一箇中文字便是“氣”(chi)。傳統儒學中一直有“氣生天地,天地生萬物”的事項,也是他的宇宙論架構。片中天煞能將所有人物的“氣”帶走,用氣戰鬥,其實這裏的氣與“太極”密不可分。這裏“氣”的內涵即為張載的氣學。是什麼構成宇宙(或靈界)的運動與變化,是人心,更是氣,因為人是“氣”的特殊聚散方式,所以天煞才能將各個大師的氣奪走,因為天地之氣與人之氣可以互相轉化,所以天煞所攜帶的氣會越來越強。而片中天煞在普通狀態時胸前烏龜的氣未閃綠光,腰間其他大師的氣也一樣,而在戰鬥狀態時烏龜的氣閃爍綠光(這一細節感謝知乎網友東瞄西咪),這一細節結合全片無天煞習得氣功的過程(烏龜阿寶都有)顯示了天煞根本不會氣功,自己不能發動自己本身的氣,所以才到處搶氣。

然而如何才能得到氣功的奧義呢?片中烏龜大師在山中打坐30年終得氣功,師父也準備用這種方式,這種方式即為悟,心旁一吾,這並不是格物致知,而是致良知。從“氣”的觀點來看人與世界,宇宙是同質同性的,不直接問諸內心而先探求外界是捨近求遠,捨本逐末。而只有問諸內心,得到良知,才能習得氣功,這也是為什麼天煞不能用氣的原因。天煞是邪惡的化身,卻在從前是個好人,這是因為人們的良知被私慾遮蔽,內心的靈明沒有將其表現出來。摘錄陽明先生的一段話“良知者,心之本體。.。.。.無起無不起,雖妄念之發,而良知未嘗不在,但人不知存,則有時而或放耳;雖昏塞之極,而良知未嘗不明,但人不知察,則有時而或蔽耳,雖有時而或放,其體實未嘗不明也,察之而已耳。若謂良知亦有起處,則是有時而不在也,非其本體之謂矣”。人本心的良知不是外界強加的,也不是後天努力得到的,而是先天存在的。只有藉助靈明,即人之本心之澄明,人們的良知才得以體現。最後影片中有良知的靈明戰勝了邪惡之氣,也算是恰當的收尾。

《功夫熊貓3》在表面的中國元素下深藏了一顆中國哲學的心,用宋明理學中的氣學與陸王心學構成,不可謂不深奧,反觀中國動畫。.。.。連本土作戰都被完虐,美國的夢工廠不知道比你們高到哪裏去了,該有怎樣的思考與改變呢?

哲學論文 篇三

歷史上有着是否有必要開展對教育哲學主流,即教育哲學與教育基本原理的本質區分的探討,我出於對哲學本質地位的推崇,以及對哲學在指導普遍原理、規則方面效用的認可,以此為前提,認為教育原理是教育哲學指導教育實踐的基本規則,即教育原理源於教育哲學之生化。但這裏的教育哲學又不同於傳統哲學之抽象思辨,它基於實踐觀察參與而提煉昇華之理論,這裏的理論具有形而上的最高意義,將這一深層理論應用於教育實踐的基本規則即是教育原理。教師在工作實踐中通過觀察、參與和反思提煉“個性化色彩”的教育哲學,是教師專業化發展和境界提升的重要途徑,如教師將“個性化色彩”的教育哲學心得付諸版面,其普遍性指導的意義越大,論文質量就越上乘。本文以個人思想心得為前提,從三個方面建言創寫優秀教育哲學論文的思想源泉和實施要領。

一、堅實哲學素養,同時豐富其他學科知識之輔助

“在國外,教育哲學從業人員大多數是一些哲學家,或有很好哲學學習背景的人。而我國從事教育哲學工作的人主要是應教學需要從教育理論從業人員中抽取出來的,他們一般哲學基礎比較差”缺乏哲學素養就難以以哲學的視界審視教育領域之根本問題,夯實哲學基礎勢在必行,究其途徑,首先應研習哲學基礎理論,以熟知其基本概念、方法論原則、各流派的發展脈絡及各家學説觀點;其次,應廣泛閲讀最優秀哲學家之最精要着作,以瞭解哲學領域的學術深度,侵染大師之思想光芒,為自己開展學術研究做好思想前提;最後,實現由抽象的哲學轉化成具體的哲學。由於受傳統哲學研習模式之抽象思辨影響,前期的哲學學習顯得空洞理論化,但如果摒棄前期形而上學的理論修養,就失去後期形而下的實踐指導能力,最重要的是將前期所學哲學理論與生活、教育實踐結合起來以實現具體化。

各學科在內在脈絡方面有時驚人地相似,一些優秀的哲學家,有時還是一位優秀的教育家,甚至於是出眾的歷史學家和文學家,擁有多學科背景。特別是人文與社科知識背景的學者,對同一哲學和教育問題的思考更具多元化和全面化,譬如對學生失眠問題,若僅具備心理學知識,可能將其失眠歸於情緒不穩,心事重重,若同時具有心理學和醫學知識,則可能思考到學生是否由肝火過旺、心脾不足、心腎不交等症候導致的失眠。與教育哲學密切相關的其他學科主要有社會學、心理學,甚至於人類學和管理學等,把握好這些學科與教育哲學的關係,有助於深入教育哲學研究,並提升教育哲學的學科地位。

二、研讀並吸納世界教育名著之精髓以期境界之提升

創寫優秀的教育哲學論文不僅需要深厚的哲學功底,對教育學本學科學術思想的把握也是必不可少的。世界著名教育學家的教育名著,本身就藴含豐富的哲理,這些經過歷史考驗而沉澱下來的名著永遠閃耀着思想的光芒,有利於教育哲學的研究符合人的本性,順應生命的發展,體味這些思想並進行甄別和判斷,也有利於自身思想的成熟。只有知曉本領域思想家的學術功底和研究動態,才有利於尋覓自身之侷限,奮鬥方向的指向性也就更明確。這些優秀的教育名著主要有: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蘇霍姆林斯基的《怎樣培養真正的人》,約翰洛克的《教育漫話》,盧梭的《愛彌爾》,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祕密》,馬卡連柯的《家庭和兒童教育》,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兒童人格教育》……

三、在實踐中反思,在實踐中提煉,在實踐中昇華

縱然人類早期的哲學家偏重於對萬物本體和宇宙起源的研究,得出的結論雖是濃重抽象思辨的經驗之談,但是他們的研究路徑源於在實踐中對宇宙萬象的迷惑所作的思索,哲學本身的學科體系是現實矛盾激烈交鋒後的產物,只是哲學具有普遍指導意義,這一特質讓人覺得高深莫測而有脱離現實之嫌。人類所做的一切努力和付出都應迴歸到人自身的幸福,這是一切研究的初衷,也符合人類本性特質。教育哲學的研究者不應該僅僅遊刃在這個學科的知識體系中翻翻書、讀讀書,還應在概念、原理和方法論方面作一些形而上的探討,教育哲學的研究路徑應該是:掌握教育哲學基礎知識及相關學科輔助知識-在實踐中反思-聽取同行及學生意見-批判教法之不妥,總結經驗之不足-不斷地深化和完善經驗以昇華教育哲學理論。哲學與實踐的密切聯繫並非為了迎合現實世俗之需要,而是本身符合人類作為生物體的本性特質,一切不符合人類生存、發展、幸福的人、事、物皆應捨棄。哲學探討如果在一些諸如語言辨析、邏輯辯論等一些細枝末節問題上糾纏不清,就已經是脱離實踐的滑稽之談。“當代中國哲學家馮友蘭發現,西洋哲學總是在一些枝節問題上鑽牛角尖,對於人安身立命的大道理反而不講,只有存在主義是例外”[2]。而中國哲學歷來關注人類命運、人類的倫理法則與生命幸福的探索,教育哲學的研究應繼續中國哲學對人性問題關注的傳統,同時又要吸收西洋哲學嚴謹、實證、條理化的學術態度,讓教育哲學為教育領域根本問題的指導服務

哲學論文 篇四

摘要

德育所依存的是一個“人”的世界,一個充滿了鮮活生命的生活世界。在這個世界裏,教師與學生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傳統的灌輸式德育把德育過程當成是道德知識的識記過程,忽視師生之間的相互理解。要使德育擺脱這種困境,走向理解是一條出路。

關鍵詞

哲學解釋學 德育 理解

隨着全球化的加速,民族之間、國家之間的競爭與合作與日俱增,相互理解精神已經成為民族之間和國家之間的普遍的心理需求。體現這種時代精神的理解理論探討的日益深入為德育中理解的引入提供了契機。本課題的研究借鑑了伽達默爾哲學解釋學的思想,他關心的就是人與世界最基本的狀態和關係。他認為理解遍及人和世界的一切關係,理解的過程發生在人類生活的一切方面,是整個人類經驗的基礎。從理解方面來透視學校德育的現實,我們看到理解問題被極大忽視的狀況。

一、重識記輕理解

每一項道德內容都產生於人與其生活世界的特定的交往關係中,我們把這種關係稱之為“背景”。在現實德育中,這個“背景”常常被忽視,相反浮在表面的道德知識、行為表現卻受到過多的重視。傳統的德育讓學生知道了道德是什麼,卻又不知道為什麼是這樣,這是因為學生僅僅反映了道德,而沒有理解道德。理解不是對老師所講授的道德知識的識記,而是教師、學生和德育文本的視域融合。雖然各自的視域不同,但視域決不是封閉的。理解一開始,理解者的視域就進入它要理解的那個視域,隨着理解的進展而不斷擴大、拓寬和豐富。

二、未充分正視學生的前見

這裏強調的前見主要是指學生在理解之前已經具有的認知結構、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等。受強制性灌輸習慣的影響,現行的德育還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統一性和同一性的特點。道德不是一成不變的知識,它本身是具有理解性的,不同的學生對道德會產生不同的理解。理解本身具有歷史性意味着兩層意義:第一,理解是對歷史的理解,沒有歷史,理解便不可能,因為人是生活在歷史中的。第二,正因為理解是在歷史中展開的,因而也就具有歷史性。由於前見的存在,也由於每個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的不同,使得不同的學生在同一德育過程中產生不同的思想覺悟。所以德育不能完全注重同一性,要因材施教。

1、善待前見

伽達默爾把前見區分為兩類。一類是“合法的前見”,即歷史賦予的,對理解有正價值的、人永遠無法擺脱的前見。它來自人對歷史文化的繼承。另一類是“盲目的前見”,指個人在現實生活中不斷接觸吸收的、可以消除的見解和觀念等,它們主要來自於人們對各種各樣權威的盲目順從。這種前見往往會妨礙學生正確理解的實現,使理解走向單一和死板。如果沒有特殊原因應在克服之列。

2、把握時間間距

近代方法論解釋學把間距視為理解的障礙,伽達默爾的解釋學則強調我們與歷史之間存在的時間間距不僅不是理解的障礙,反而是我們不斷產生新理解和新真理的意義源泉。間距是客觀存在的,從根本上説是不可克服的。在德育過程中,教師理解學生需要時間,對學生的瞭解過程和對各種事件的分析處理過程就是時間間距發揮作用的過程。學生理解教師同樣也需要時間,這個過程可能比教師理解學生的過程更漫長。

三、積極融合視界

所謂視界融合不是簡單地服從或重疊,而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商談達成的關於特定話題的共識。教育者向受教育者敞開自己的視界,受教育者做出應答。在這種相互作用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儘可能地從積極方面理解對方視界中的特殊性,同時儘可能地反思自己視界中的不合理成分,並通過清除這些不合理成分為接納對方的合理差異騰出空間,就是視界的共同區間即實現視界融合。

四、駕馭理解循環

在伽達默爾看來理解循環也是解釋循環。強調德育文本自身的整體與部分的關係,就是強調德育文本有獨立於環境的永恆不變的原意即文本的客觀性。強調歷史、社會等與德育文本的整體與部分的關係,就是強調文本沒有原意或者原意是由讀者賦予的即文本的主觀性。哲學解釋學認為理解永遠是相對的,循環永遠不會消失,理解就是一個意義預期、籌劃與具體的理解相互循環的進程,這説明理解是發展的、前進的,也表明理解是開放的、無限的。受教育者與德育文本的視野融合並不是在一次融合中終結,而是不斷的融合,從而不斷生成個體價值與意義。

參考文獻:

[1] 伽達默爾。哲學解釋學[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2] 魯潔,王蓬賢。德育新論[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

[3] 魯潔。人對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礎[J]。教育研究,2000(7)。

[4] 陳海飛。理解與循環[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xuan/o54gg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