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論文模板精選 >

博弈論論文精品多篇

博弈論論文精品多篇

博弈論論文精品多篇

博弈論論文 篇一

簡評羅伯特•奧曼生平及其理論

一 人物生平

美國諾貝爾經濟學獎第一人保羅·薩繆爾森曾經説過:“要想在現代社會做個有文化的人,你必須對博弈論有大致的瞭解。”從1994年至今,諾貝爾經濟學獎先後6次授予博弈論領域的15位學者。博弈論在經濟學上的重要地位可見一斑。

作為“博弈論四君子”之一,羅伯特·奧曼是博弈論發展史上的一個核心人物。與另外三位博弈論大師相比,奧曼的研究更“博”——從基本概念的確立到理論工具和研究方法的創新,從理論體系的形成到博弈論在不同領域的應用,奧曼都有重要貢獻。

1930年6月,羅伯特•奧曼出生於德國的法蘭克福,孩童時期的他一直過着幸福快樂的生活。直至1938年的一夜,納粹藉口一位17歲的猶太難民在法國巴黎槍殺了德國大使館的三等祕書,在全德國開始了對猶太人的瘋狂迫害。在這場迫害的導火索被引燃之前,一對猶太夫婦,帶着自己的兩個兒子幸運地逃離了德國„而這對猶太人夫婦和他們的孩子就是奧曼一家。

奧曼一家逃到了美國,高中時代的羅伯特•奧曼遇上了一位非常好的數學老師,於是,他選擇了數學作為專業。1952年和1955年,奧曼在麻省理工學院分別獲得數學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在這裏,他遇到了數學家約翰納什。當奧曼在研究生院學習理論數學,並且在寫關於“紐結理論”的博士論文的時候,“紐結理論”也是理論數學的一個分支,遇到了約翰·納什,瞭解了關於博弈論的一些東西。但此時的奧曼還沒有對博弈論產生興趣。

50年代初博弈論正處於發展階段。而羅伯特•奧曼對此並不感興趣,他畢業後去了一家運籌諮詢機構,研究的任務之一是如何保護城市免遭空中梯隊飛機的襲擊,這時,著名的貝爾實驗室找到了他。那個時候貝爾實驗室正在做一種放在導彈上的導航系統,當時美國正在完善這種導彈。對於這樣一種導航系統,他們要求實驗室分析這樣一個問題:當一個城市在受到空中飛行梯隊攻擊的情況下,(梯隊中)有一部分飛機是用作誘餌的假目標,而有一部分確實攜帶核武器。在這種情況下,應如何使用這種導彈導航系統。這個問題被分配給了奧曼,他開始意識到這個也許與我和納什的曾經的談話有關係。所以他就開始用博弈論考慮這個問題,然後用博弈論分析這個問題。

由於這次偶然的機遇,羅伯特奧曼開始被博弈論這門學問深深地吸引。20 世紀50年代之後,奧曼已經成為當代博弈論領域著名的“四君子”之一,是國際經濟學界一顆耀眼的明星。奧曼在權威的《帕爾格雷夫大辭典》中,對“博弈論”詞條的解釋十分精闢和凝練。他認為,博弈論描述性的名稱應該是“互動的決策論”。因為人們之間的決策與行為會形成互相影響的關係,一個主體在決策時必須考慮到對方的反應。

後來奧曼和他的夥伴運用博弈論研究全球安全問題,可以解釋為何在二戰之後美蘇聚集了許多核武器卻不使用,這一理論也使當時的許多軍事專家和政治家多了一種戰略武器。

2005年,奧曼和經濟學家托馬斯•謝林通過博弈論加強了人們對核戰爭背景下的合作與衝突的理解,被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諾貝爾經濟學獎。

至今,現已84歲高壽的羅伯特•奧曼仍在任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教授,繼續教授博弈論。

二 學術成就

一、弈論:交互式條件下“最優理性決策”

奧曼認為,較具描述性的名稱應是“交互的決策論”。奧曼以經濟主體的理性為分析的出發點,認為博弈論是交互式條件下“最優理性決策”,即每個參與者都希望能以其偏好獲得最大的滿足。如果僅有一個參與者,通常就會產生劃分明確的最優化問題。而在多人蔘與者的博弈論中,一個參與者對結果的偏好等級並不意味着是他的可能決策的等級,這個結果也取決於其他參與者的決策。

二、完全競爭經濟:參與者連續統模型

完全競爭分析所獲得的基本觀點,使對完全競爭之外的基本經濟問題的研究成為可能並且更加容易。在這方面,奧曼最重要的貢獻和影響是利用一個或更大的參與者的連續統建立的壟斷和寡頭壟斷競爭模型,以及公共經濟學基於經濟活動和政治過程相互交織的税收模型,如表決、固定價格模型等。

三、重複博弈論:理論系統性的發展

重複博弈是指同樣結構的博弈重複多次,其中的每次博弈稱為“階段博弈”。重複博弈是動態博弈中的重要內容,它可以是完全信息的重複博弈,也可以是不完全信息的重複博弈。奧曼對重複博弈的貢獻在於對理論系統性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首先是對完全信息的重複博弈研究的促進。完全信息博弈的最早結果出現在50年代,被稱為“佚名定理”。該定理認為,重複博弈的策略均衡結局與一次性博弈中的可行的個體理性結局恰好相一致。這個結局可被視為把多階段非合作行為與一次性博弈的合作行為聯繫在一起。然而,雖然所有可行的個體理性結局確實代表了合作博弈的解觀點,但是它相當模糊,並且不提供信息。而奧曼認為,完全信息的重複博弈論與人們之間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的演化相關。它的目的是解釋諸如合作、利他主義、報復、威脅(自我破壞或其他)等現象。博弈論和新古典經濟學模式的現象,可能一開始看起來是非理性的。

奧曼還考察了許多具體的合作行為,定義了“強均衡”概念,即沒有任何參與者團體可以通過單方面改變它們的決策來獲益的情形。他指出,重複博弈的“強均衡”與一次性博弈的核(更精確的是“6核心”)相一致。為此,奧曼定義和研究了經濟理論中極為重要的“一般”合作博弈,即非轉移效用(non-transferable utility)博弈,這開拓了該領域的研究空間,因為在此之前,僅有“單邊支付”博弈被研究,即每個聯盟可以任意在其成員中分享一定數額的贏得。

其次是對不完全信息的重複博弈研究的促進。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奧曼和其他合作者一起,在其學生的輔助下,發展了不完全信息的重複博弈論。 1966年,奧曼和M.馬希勒(Michael Maschler)在給美國武器控制和裁軍機構的開創性報告中,建立了不完全信息的重複博弈模型。他們指出,信息使用的複雜性實際上可以以一種出色的、簡練的、明確的方式來解決。在最簡單的一個重複的2人零(zero-sum)和博弈中,其中一個參與者比另一個擁有更多的信息(這就是所謂的單邊的不完全信息),擁有更多信息的參與者所使用(並揭露)的信息數量是被精確地決定的;有時是完全揭露或根本沒有揭露;有時是部分揭露。這種分析被擴展至更一般的模型,即2人零和博弈與非零和博弈。許多新的精深的觀點和概念由此產生。例如,奧曼、馬希勒和斯特恩斯在1968年引入了一個“聯合控制的彩票” (jointly controlled lottery)的概念,即沒有參與者可以單方面地改變彩票不同結果的可能性,這個概念與非零和博弈密切相關。之後,奧曼在重複博弈上的研究獲得了豐碩成果。事實上,他的有關不完全信息博弈的許多重要觀點已被應用於許多經濟學科,諸如寡頭壟斷、委託人與代理人、保險等等。

四、合作與非合作博弈論:非轉移效用與理性的假設

博弈論還可以劃分為合作博弈與非合作博弈奧曼在該方面的貢獻在於,一方面把“可轉移效用”理論擴展為一般的非轉移效用理論;另一方面發展並提煉了“什麼是理性”,使之形成統一的觀點。

三 分析與評價 關於重複博弈論,在完全信息的重複博弈時,由於在博弈過程中參與者對其餘各參與者的信息都有所瞭解,這就使得各參與者不能依自己的意願任意地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決策,而必須考慮到其他參與者的決策,防止他們會根據自己做出的決策而選擇一種對自己不利的決策,從而每個參與者做出的決策會使他們都獲得相近的盈利,且社會將處於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態。雖然在這種情況下參與者都不能得到自己所能得到的最大盈利,但也不會使他們任何一個虧損,並且由此帶來的社會穩定會增加所有社會成員的福利,實際上是增加了參與者的長期盈利水平。因此這一理論對於國家的長治久安、經濟的穩定發展是很重要的。 關於不完全信息的重複博弈,我們可以把不完全信息的重複博弈的策略均衡解釋為一個精細的談判過程,其參與者們逐漸達成越來越廣泛的協議,增長相互的信任,同時慢慢地顯露越來越多的信息。奧曼的不完全信息重複博弈論,給正處於核競爭消耗戰中的美國提供了一個解決問題的根本戰略。他指出,沒有參與者有勇氣單方面改變“不同結果的可能性”。否則,他將在博弈過程中展現更多的信息給競爭者,而使得自己在競爭中處於劣勢。通過這一理論,我們發現在國際政治中合作不僅是可以實現的,而且許多合作也不是想象中那麼脆弱。這也從理論角度推翻了我們在建國初期所認為的世界大戰很快將會再次爆發的假設。 當今世界的主題早已變為“和平與發展”,也很少有人會否認全球化、一體化是大勢所趨。這正印證了奧曼的不完全信息的重複博弈理論: 雖然人們每天都要面對一些所謂的對手和競爭者,戰略情形也大量重複出現,個體間也常常發生直接的利益衝突,但是達成合作的機率還是會上升。就如在同一市場上的幾個實力相當的競爭企業,雖然他們之間是一種對立競爭的關係,但是在長期競爭的結果下,為了不再因為他們之間的競爭而使他們蒙受損失,他們之間會達成一個共識。例如,我國各大電視機生產廠的價格戰在經過一段時期的調整後,現在已經慢慢平息,各大廠商也達成一致,基本上統一了市場價格,以保證他們的盈利。這就是羅伯特·奧曼在重複博弈理論中做出的開創性貢獻的運用,它為世界的和平、繁榮、穩定提供了理論依據,減少了各種類型衝突發生的可能性。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奧曼對博弈論和經濟理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可以説,在當代的博弈論研究中幾乎沒有他未涉足過的領域。他的研究具有與眾不同的廣度和深度,他的科學貢獻從基本概念、學科的發現與形成到適當工具與方法的發展在分析不同具體問題中的應用,都具有開創性的進展。值得注意的是,奧曼的大部分研究與經濟理論的中心問題聯繫密切。一方面,這些問題為他的工作提供了刺激和推動力;另一方面,他研究的結果產生了經濟學新的見解和思維。

同時,奧曼的哲學論文和研究也具有相當的影響力。事實上,奧曼成功地以許多不同的大眾可以接受的方式解釋了甚至是最複雜的觀點。他的研究並不止是一張簡單列表,而是展示了所有美麗和清晰的宏偉畫面,指出了成就、需要解決的困難以及將來研究的領域。毫無疑問,奧曼的觀點從總體上説,在建立並使博弈思想和經濟理論思想的輪廓更加清晰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博弈論論文 篇二

中國社會熱點問題透視畢業論文—胡鑫

對“愛情的羅森塞爾蜈蚣博弈”的幾點個人思考

愛情就是一種男女雙方通過多次接觸、交流信息達到信任而最終結合的過程。而交流是以公共知識為起點,逐漸過渡到私人生活。説白了就是從淺入深的試探的過程。試探就是看對方能否有這樣實力去幫助自己實現利益最大化。這種利不僅僅指地位、金錢,還因包括個人情感的滿足,甚至還包括應付父母之命,輿論之驅的需要。所以,追求愛情的過程就是一種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過程,是一種動態雙人博弈過程。1981年羅森塞爾提出的蜈蚣博弈很好解釋這點。引文如下:

“ 假定阿花(女)和阿肥(男)是這個蜈蚣博弈的主角,這個博弈中他們每人都有兩個戰略選擇,一是繼續,一是甩。他們的博弈展開式如下: 阿花 —阿肥-„„-阿花-阿肥—阿花-阿肥-(10,10) | | | | | |

(1,1) (0,3) (8,8) (7,10) (9,9) (8,10)

在圖中,博弈從左到右進行,橫向連桿代表繼續交往戰略,向下的連桿代表甩掉她(他)戰略。每個人下面對應的括號代表相應的人甩了對方,愛情結束後,各自的愛情效用收益,括號內左邊的數字代表阿花的收益,右邊代表阿肥的收益。可以看到,阿肥和阿花甩戰略對應的括號數字每個都不同,這是因為愛情效用在不斷增加,這裏假設愛情每繼續一次總效用增加1,如第一個括號中總效用為1+1=2,第二個括號則為0+3=3,只是由於選擇甩戰略的人不同,而在兩人之間進行分配。由於男女生理結構和現實因素不同,阿花甩戰略只能使效用在二人之間平分,即兩敗俱傷,阿肥選擇甩戰略則能佔到3個便宜。顯然,甩戰略對於被甩的一方來説是一種欺騙行為。

請看,首先,交往初期阿花如果甩了阿肥,則兩人各得1的收益,阿花如果選擇繼續,則輪到阿肥選擇,阿肥如果選擇甩了阿花,則阿花屬受騙,收益為0,阿肥佔了便宜收益為3,這樣完成一個階段的博弈。可以看到每一輪交往之後,雙方瞭解程度加深,兩人愛情總效用在不斷增長。這樣一直博弈下去,直到最後兩人都得到10的收益,為圓滿愛情結局——總體效益最大。遺憾的是這個圓滿結局很難達到!

大家注意,當阿肥到達甩了阿花可得收益是10的時候,他很難有動力繼續交往下去,繼續下去不但收益不會增長,而且有被阿花甩掉反而減少收益的風險。阿花則更不利,因為她從來就沒有佔先的機會,她無論哪次選擇甩阿肥,二者都是兩敗俱傷,而且還有可能被阿肥欺騙減少收益的危險,在愛情過程中,女人總體來講處於不利地位。因此,每一次交往,無論阿肥還是阿花都有選擇甩來中止愛情的動機,更詳細的數學可以證明,如果他們是極端個人主義的話,愛情圓滿的結局不可能達到。個人效益最大與總體效益最大之間有矛盾。(《博弈論的詭計》——哈爾濱出版社)”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臨近成功【10,10】時,男方為了利益最大化而選擇分手。女方預測到這種背叛後理智的先發制人地選擇分手。這是男女雙方“完全理性”的表現,缺乏必要的信任。所謂“海枯石爛、海誓山盟”就是極力用謊言維護這種信任,使能繼續交往下去。可是從屢見不鮮的戀愛失敗先例中我們可以發現這種信任是多麼脆弱!個人享受主義影響下成長的一代更多表現出是自負與見異思遷。美國極高的離婚率和隨之而產生的單親家庭模式不就可以看成中國未來的預演?每當我走在校園內,發現一對對情侶十指相扣、提前承諾,有着永不分離的氣勢時覺得多麼可笑與擔憂。未來工作、住宿、家長態度、個人取向和個人命運不可預知性使大學生戀愛成功率不足5%,並且對終身的承諾變成十足的謊言。從實際中可以看出大學生的衝動和不計後果使戀愛失敗不再是蜈蚣博弈中的有所收益,而是對雙方產生不可預料的損失,尤其是在個人未來發展方面。既然大學生選擇戀愛是一種嚴格劣策略,那麼為什麼所謂“高智商、高理智”之人屢試不爽?孔子説“食色,性也。”他將吃飯與戀愛看成是同樣性質的事情。更進一步説戀愛就是在激素作用下人不自覺行動。於是我中國社會熱點問題透視畢業論文—胡鑫

想到一個“謬論”:既然對異性追求是人類和單細胞動物都有的一種行為,那麼為什麼人類自己的這行為自詡為聖神不可侵犯的“愛情”,而非人類的這行為卻是可以被利用來創造價值的東西?

另一方面,從圖中可以看出,女方永遠處在戀愛的劣勢中。難道就沒有一種方法改變這種劣勢嗎?也就是説沒有一種方法使男方選擇背叛則使自己損失大於女方?縱觀戀愛過程,也可以看作男方不斷投入的過程。從日常伙食費到車船旅費,從住房到購車,這都是男方為了博得女方而投入的金錢、時間、精力。女方不停提出要求,男方更多是疲於滿足這一個又一個要求。表面看女方的這種行為與中國傳統女子道德相違背。而從另一角度看行為的結果增加男方戀愛投資,增加男方因背叛而付出的浸沒成本。一旦男方支付超過預算,他選擇背叛的收益將不再領先,可能出現負數,以至於陷入“協和博弈”的惡性循環中。為了前期高額投入不至於打水漂,男方不得不進行下一階段交往,並且投入將增加。就像輸了錢的賭徒希望下次可以鹹魚翻身而投入更多錢一樣。依次遞增,男方將血本無歸。極度盼望到達【10,10】點將成為男方! 戀愛時,男方大費小費全包不僅僅是表現的紳士風度,更多則是女方的生存策略。忠誠度並非與金錢、精力、時間投入成正比,但這些東西的過分投入會使男方積重難返,從而非自願的提高忠誠度。

另一方面,男方能夠及時擺脱困境的方法也就是在戀愛時少投入或者在可承受範圍內投入。從實際可以看出這種投入具有剛性,投入的減少會使女方產生不滿與懷疑,使信任機制出現裂痕,促使蜈蚣博弈中先下手為強般的背叛出現。因此“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就成為男方的一個可選且可行的策略。也即男方為了降低投資一方面帶來的高失敗率而選擇投資於多方,他將不再僅僅和一個人談戀愛,而多線作戰,將戀愛這種排他性的行為完全變成個人的風險投資看待。男方將在每個女方面前欺騙,到處漫天承諾,希望在被發現前交往階段到達【10,10】。一旦其中一個成功,投資就得到回報。現實中感情欺騙並不觸犯法律,靠道德下的自我反省顯得不現實。人們總在尋求對這種“風險投資”的懲罰與約束機制。但目前的優勢策略我認為就是上段提起的女方策略。但結果是女方要求男方加大投資而男方極力減少投資,雙方經過多次討價還價,最終達到納什均衡點。任何一方變動都會引起均衡點劇烈波動。重則使關係破裂,輕則在動盪後經過一段時間磨合,從新到達新的均衡點。“治大國如烹小鮮。”難道愛情馬拉松不也可以看成“烹小鮮”的過程嗎?

其實現實戀愛過程中雙方並非完全理智。道德、習慣、風俗、文化、學識等都可以影響這一過程。人並非“經濟人”,一個社會人在行動中會受到內在和外在多方因素影響。用雙人動態博弈模型並不能概括戀愛這一社會學問題。數學模型解釋感性認識的問題時只會取其一部而忽略大部。萬法歸宗,一切科學解釋都是為了更好、更容易認識周圍事物。這也是我認識的最重要的問題之一。

胡鑫

博弈論論文 篇三

從“絕色美女困境”看博弈在生活中的使用

生活之中到處充滿着博弈,有人説沒有,那是因為缺少發現博弈現象的眼睛。人生就是在弈棋,學會博弈。雖説博弈不是萬能的,但沒有博弈現象存在的生活是萬萬不能的。

受很多影視作品和網絡文學的影響,人們心目中戀愛組合的影像應該是“帥哥+美女”,或者男才女貌的搭檔,但是在校園裏、在大街上我們經常會看到“美女+野獸”、“帥哥+恐龍”的戀人組合,為什麼現實總會給人以莫大的驚奇呢?這樣的現實給我們這羣野獸和恐龍看到了前途的光明。電影《美麗心靈》中有一幕是,有四個美女和一位真正的絕色美女走進了酒吧。於是納什便跟其他三個男同學解釋説,他們該怎麼去追這些女生。在正常情況下,四個男生會同時對這個絕色美女展開攻勢,但納什認為,採取這種策略並不聰明,因為假如所有的男生都去追同一個女生,他們就會相互牽制,到頭來“沒有一個人”能如願以償。假如四個男生被絕色美女拒絕後才去找那四個普通的美女,那麼她們就會因為自己成為別人的第二選擇而發火,結果就是她們也會把這些男生一腳踢開。為了避免兩頭落空,納什給出的最佳策略是:讓這些男生一起冷落絕色美女,轉而去追求那些普通的美女,當然結果是一場歡喜。

在現實生活中,絕色美女被冷落並非特例,她們的條件比別人好,卻沒人追求;而他人的長相遠不如她,卻可以找到幸福的伴侶,這種現象我們稱之為“絕色美女的困惑”。這種現象的發生根源於信息的不對稱。對絕色美女有好感的優秀男生會想:這麼美的女孩一定有很高的門檻,自己與其受人家的拒絕後沒人要,不如在喜歡自己的女孩中去選擇。而野獸們自己沒有人追求,也就沒有受到拒絕後損失的機會成本,他會一心一意、契而不捨、百折不撓地放手去追那朵“鮮花”,如果追到則其收益無窮大;而如果失敗了,也沒什麼損失。所以“美女+野獸”的組合也就合情合理了,帥哥+恐龍的形成原因也類似。相同的情況還出現在比如上海市私車車牌的拍賣中,一個人只能投標一次,由於投標人之間沒有信息溝通,所以每個人都預期私車牌照很貴,因而都報出很高的價格,這也是為什麼私車車牌價格會很高的緣由。

解決“絕色美女困境”的方法就是:假如很多人都對一個特定環境裏的絕色美女展開攻勢,你放棄是一種優勢策略。但當別人都羣體冷落這位美女的時候,就應該勇敢的去追求。當然,這需要很好的觀察力和判斷力。還根據你是帥哥還是野獸、美女還是恐龍,這讓自己就不好判斷了,所以博弈在生活中的使用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從這一問題中我們是否也應該看到另一個側面,那就是博弈的應用又是一門學問,如果生活之中死搬硬套博弈思想,那麼後果可想而知。如果不顧實際情況去追求絕色美女,那麼可能不但絕色美女追不到,甚至絕色美女身邊的一半美女也無望了。

這也不是説博弈倫毫無用途,博弈提供的是一種邏輯思維方式,培養人的一種向前推理,向後驗證。”倒後推理”法。博弈論是在力圖用最簡單的假設下得到最大範圍的推理應用。博弈論的這種方法與很多應用廣泛的學科都是相似的。

然而,博弈的技術分析有着嚴格的前提條件,博弈的不同的模型多種多樣,什麼完全信息靜態博弈、完美信息動態博弈、不完全信息靜態博弈,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等,都要求博弈參與者邏輯嚴密,思路清晰。遺憾的是,這種技術分析的應用範圍卻是非常地狹窄。由此可見,博弈論的思想比任何技術性的分析都要重要。

所以説當代大學生過多的以自己為中心,主觀思想佔據理性的高地,處理問題思維的火花閃現的太少。但是人類當然包括大學生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由於時間地點資金的限制,不可能掌握和了解所有知識和信息,也就不可能蒐集到所需要的全部信息。再者正真的智者也要意識到信息的採集需要成本和精力,而不是毫不費成本的。

因為我們如果必須為此付出大量的時間等等。妄想和渴望得到所有的信息,企圖能作出收益最優的決策,有時反而是最不理性的行為。賠了夫人又折兵,付出一定要與回報成比例哦。但是,當我們退而求其次時,博弈論可以得到對現實的客觀世界描述的近似。著名的博弈論大師魯賓斯坦(Rubinstein)曾説過,“一個博弈模型是我們關於現實的觀念的近似,而不是現實的客觀描述的近似。”

由絕色美女困境引出博弈問題到現實生活的博弈思維再到博弈的實用性與適用性,我們透過現象看本質,可能會洞察博弈的精彩。策略與博弈的不可預知性,不可預測的行為可能會有一個好處,就是使平凡枯燥的人生更加富有生機和活力。

自古人生多博弈,宇宙萬物在博弈。一句禪語:博弈就是沒在博弈,沒有博弈即是在博弈。博弈無形!

參考書籍:

《活學活用博弈論:如何利用博弈論在競爭在獲勝》(美)米勒 著,李紹榮 譯 《生活中的博弈論》 孫恩棣 著

《納什博弈論論文集》 納什 著

張良橋,王曉剛 譯 《博弈生存:社會現象額博弈論解讀》 潘天羣 著 《博弈論經典》 [美]庫恩 編著,韓鬆 等譯

博弈論論文 篇四

身邊的博弈現象

“博弈”這個詞在沒上我們的>這門課之前對我來説很陌生,通過逐步的學習,漸漸的我知道了博弈的含義並發現身邊有很多博弈的現象!

比如説一個工薪族要懂得與老闆討價還價,要老闆給自己加薪,那麼這個工薪族與老闆之間所進行的最為驚心動魄的博弈一定是圍繞薪水展開的。一方要讓收入更適合自己的付出,而另一方則要支出更適合自己的贏利目標。

首先,作為員工,如果想要老闆給你加薪,那麼就必須主動提出來。你不提,不管用什麼博弈招數都沒用。在向老闆要求加工資時,除了把加工資的理由一條一條擺出來,詳細説明你為公司做了什麼貢獻而應該提高報酬之外,最重要的應該是確定自己提出的加薪數額。你提出的數額,應該超出你自己覺得應該得到的數額。注意,關鍵是“超過”。鑑於你與老闆之間的地位不平等,這就是需要勇氣,事先一定要對着鏡子,好好練習一下這個“超過”的數額。這樣見了老闆就不會欲言又止,吞吞吐吐了。一般人向老闆提工資,提的數額都不多。但是這種低數額的要求對他們有害無益。提的數額越低,在老闆眼裏的身價也就越低。這大概是人性的怪誕之處吧。同樣的道理,標價過低的東西,比標價過高的東西更容易把買主嚇跑。反過來,如果提的數額合理而且略高一些,會促使老闆重新考慮你的價值,對你的工作和貢獻做更公正的評價。你就是得不到要求的數額,老闆也可能對你更好,比如會改變你的工作條件等。他改變了看你的視角,瞭解的更清楚,所以會對你刮目相看。

你如果不在乎別人小看,就別要求提工資,就是要求也是很小的幅度。那樣,你會發現分配的工作是最苦最累的,辦公條件最差的,工作時間最長的。總之,你要是不重視自己,也別指望老闆會看重你。要求的數額低,就是小看自己。其實,在你和老闆之間形成的博弈對局中,老闆會綜合對你的能力和價值的瞭解,判斷出該給你加薪的幅度,並以此作為討價還加的依據。如果你的理由充分,又有事實根據,可能跟老闆對你的看法有出入,發生心理學的所謂“認知不一致”。老闆會設法協調一下這種不一致。但是,如果你把這種“認知不一致”暴露出來,在加薪的博弈中你就會處於下風,因為他一直抱着成見。你提供了不同的看法,就迫使他重新評價你,以新的眼光看待你,最後達成有利於你的和解的可能性反而更高。

還有一個現象也很常見,那就是大學裏的戀愛現象!其實愛情裏也存在着博弈。依據博弈效益原理:最好的結果=我們每個人做對自己和和對朋友最有利的事,那麼放到戀人的“二人圈中”,完美的愛情=你和她或他作出對彼此都體貼的事。“體貼”包括:善意、理解、寬容、忠貞。這些是愛情博奕中的主要博奕策略。愛情其實是揣摩對方心理的過程。所有的戀人,戀愛中雙方都無法看到對方的心思,他們的愛情結果有三種情況:一方判變;雙方判變;雙方比翼雙飛。很顯然,最好的結果是後一種,最壞的結果是一方判變。雙方變心,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沒有任何一方受到傷害。彼此都能灑脱的放開包袱。假如一方變心,另外一方還傻呼呼的堅守那份已經不屬於彼此的幸福,這種結果無疑過於殘酷。按照邊際效用理論,博弈論的要求是雙方得到最好的效果——彼此不變心,要取得邊際效益最大化!

要取得邊際效益最大化,我們可以這樣做|善意而不是惡意地對待戀人。寬容而不是尖刻地對待戀人。幸福的戀人可能並不是忠貞不二的,當然也肯定不是見異思遷的,他們能夠生活得愉快,關鍵是能夠彼此寬容,既寬容對方的缺點,甚至也寬容他偶爾的不忠貞。而尖刻地對待戀人的人,對戀人的偶爾不忠貞總是不肯遷就的人,往往也都不會幸福強硬而不是軟弱地對待戀人。就是要在我永遠愛你的善意的前提下,做到有愛必報,有恨也必報,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這其中,當然是要有限度和分寸的。比如對戀人與其他異性的親熱行為,要有極其強烈的敏感與斬釘截鐵地回報,當然,每次發脾氣都是有限度的,而且還要能寬容對方。簡單明瞭而不是山環水繞地對待戀人。因為不簡單明瞭地對待戀人最終導致誤會而分手的愛情悲劇並不少啊。所以,愛情的手段,還是簡單一點好,讓戀人一看就明白,免去了很多猜謎的時間。 。

只要我們對愛情現象稍作一些觀察,就會發現這樣一些事實:一.愛情是男女之間的一種愉悦情感,其本質是快樂之美,人們從愛情中能夠獲得甜蜜與快樂;二.愛情的享受,是人們用約會時間、甜言蜜語等主要投入,輔以花前月下樓台館所等要素投入而生產出來的,另外同時他們也有可能因為遇到你,而失去了更好的緣分所付出的“機會成本”;三.生產愛情的收益,取決於當事人在這方面的天賦和人力資本投資,如語言天賦以及得自文藝作品的愛情觀念。在這三個判斷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發現,愛情是一種投入與產出的關係,是一種對稱均衡博奕。

其實我們身邊的博弈現象還有很多,只要我們稍微用心的觀察一下,就會發現很多事情中都存在博弈!通過這門課的學習,我瞭解並,同時也在博弈中學到很多!

身 邊的博

院系 | 姓名 | 學號 | 100101218

機電工程學院張雪

博弈論論文 篇五

淺談生活中的“大智若愚”

摘要:博弈論本身就是一門大智若愚的學問,在各種各樣的社會交往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博弈,一個睿智的善用策略行動的人,既要能有自知之明,更要能利用對手對自己習慣及固有特點的瞭解,出其不意,把對手誘入局中。有時處理一些問題時,不一定要求我們急於展現自己的才華,不一定要鋒芒畢露,有時大智若愚也是一種策略,一種以退為進的手段。

俗語説:“大智若愚”,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有智謀的人保護自己的一種處世計謀。過於聰明的人,常是別人猜忌的對象。因為任何有所圖謀的人,都有可能從事情剛開始籌劃時便被識破。一旦發現有人獨具慧眼,那麼為了保全自己的一切,必會千方百計,不擇手段地加以掩蓋,散佈流言,捏造罪名,甚至謀殺。歷史上古今中外,這樣的事多得不勝枚舉。所以一些真正有智慧的人,一般都採取“守拙”的方法,以保護自己,那種聰明全露在外的行為實際上才真正是愚蠢的。

下面的一則小故事:

一個心理學教授到瘋人院參觀,瞭解瘋子的生活狀態。一天下來,覺得這些人瘋瘋癲癲,行事出人意料,可算大開眼界。

想不到準備返回時,發現自己的車胎被人下掉了。“一定是哪個瘋子乾的!”教授這樣憤憤地想道,動手拿備胎準備裝上。

事情嚴重了。下車胎的人居然將螺絲也都下掉。沒有螺絲有備胎也上不去啊! 教授一籌莫展。在他着急萬分的時候,一個瘋子蹦蹦跳跳地過來了,嘴裏唱着不知名的歡樂歌曲。他發現了困境中的教授,停下來問發生了什麼事。 教授懶得理他,但出於禮貌還是告訴了他。

瘋子哈哈大笑説:“我有辦法!”他從每個輪胎上面下了一個螺絲,這樣就拿到三個螺絲將備胎裝了上去。 教授驚奇感激之餘,大為好奇:“請問你是怎麼想到這個辦法的?” 瘋子嘻嘻哈哈地笑道:“我是瘋子,可我不是呆子啊!”

其實,世上有許多的人,由於他們發現了工作中的樂趣,總會表現出與常人不一樣的狂熱,讓人難以理解。許多人在笑話他們是瘋子的時候,別人説不定還在笑他呆子呢。

大智若愚在生活中的表現是不處處顯示自己的聰明,做人低調,從來不向人誇耀自己抬高自己,做人原則是厚積薄發寧靜致遠,注重自身修為、層次和素質的提高,對於很多事情持大度開放的態度,有着海納百川的境界和強者求已的心態,從來沒有太多的抱怨,能夠真心實在的踏實做事,對於很多事情要求不高,只求自己能夠不斷得到積累。很多時候大智若愚伴隨的還有大器晚成,畢竟大智若愚要求的是不斷積累自己,多年的積累所鑄就的往往是絕代珍品,因而大器晚成之後往往都是無價之寶。

生活中,精明的人太多,他們總是認為自己聰明絕頂,並用自己的聰明去處處算計別人,嘲笑別人。這些自以為是的人正是由於心眼太多,太自作聰明,故往往是最累的。其實,生活中有些人他們看似過得糊里糊塗,尤其在大家的眼中,他們有點拖拖拉拉,甚至被人稱為瘋子。可他們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與做人處事的態度。“大智若愚”正是對他們最精準的描述。表面給人愚笨的感覺,可是,事實上他們的內心都十分的清楚明白。對事情有着自己的獨特見解,心中自有一方淨土。用拓展的眼光、用拓展的思維去“為人處世”。

大智若愚其實是一種很好的博弈技巧,運用到我們的各種各樣的交往中。睿智聰明的人往往表現出自己的低調和處事不驚,保留自己的才華,關鍵時候再挺身而出,給人以大吃一驚。而過於表現自己的往往是一些能力不足的驕傲的小人,他們擔心自己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最終過於表現自己而遭人排擠。在企業裏的競爭,在學校裏的學習間的競爭等等生活中的競爭都體現了大智若愚的道理。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有許多有才幹的人,特別是一些“大官”身邊有才華的人,為什麼有的“銷聲匿跡”甚至落得命不保身的下場,就是因為“鋒芒畢露”。所以,從古到今,哲人們都告誡人們要“大智若愚”。比如《老子-洪德》章説:“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還有宋蘇軾的“大勇若怯,大智若愚”等等,就是告訴我們要虛懷若谷、身藏不露,低調做人,不要處處顯示自己的聰明,不要向人炫耀自己抬高自己,否則會引來嫉妒、排擠甚至殺身之禍。當然,並不是要我們生活或是工作不積極、不主動,而是要厚積薄發、寧靜致遠,巧妙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真心實在的踏實做事,把事做好。

就我個人而言,我個人比較欣賞大智若愚的態度,這種人向來比較淡定低調。我就希望做淡定的人,博弈論中的大智若愚體現的就是厚積薄發。不過我相信積累很重要,大智若愚的人往往最有才幹,所以得先提高自己,不斷的學習和積累知識,在為人處事方面也要不斷的積累,找準時機,該出手時就出手,把握好機遇。我覺得平時為人低調很重要,不會被別人所怨恨排擠,到關鍵時刻在展現自己。博弈論中的大智若愚對我受益很大。

做人呆呆,處事聰明,在中國尤其不失為一種上佳做人姿態。因此,“大智若愚”是我們提倡的一種做人處事的人生態度。生活原本就該簡簡單單的,因為人的思想複雜了,生活也就隨着紛繁複雜起來。還原生活,簡單生活!

參考文獻:

[1]聰聰,做人要大智若愚[J],社會主義論壇,2004年6期,24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xuan/qprgl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