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論文模板精選 >

大學生心理問題論文【新版多篇】

大學生心理問題論文【新版多篇】

大學生心理問題論文【新版多篇】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篇一

高校體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俗話説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然而在近些年,在會考大學聯考結束或者是在生活當中遇到大的困難時,許多人迫於壓力或者是其它原因去結束自己的生命。當我們透過表面去深刻探究這些事件發生的原因時,心理健康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只有將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相結合的培養方式才能夠真正培養出健康的人。如今就有高校在體育的教學當中將兩者結合起來。下文中我就結合自己在高校中的瞭解和觀察來具體分析我國高校體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希望高校能有針對性的去發揮積極影響。

一、高校體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消極影響

1、不利於協調發展

一直以來體育教學都被認為是文化素養較低的一種教學,因而許多學校僅僅是關注於體育教師在體育方面的專業知識和能力,而對於他們的文化知識,心理素質不加重視。而在如今日益強調心理健康的同時,許多教師在這一方面卻沒有得到有效的培訓。再加上許多學生本身就把體育課當成一種娛樂,很容易使得所強調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同時發展流於形式,不能夠真正的發揮作用。而如今隨着社會的發展,所謂的人才是需要能夠經得住生活和工作的壓力,並且還能夠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困難和挑戰。一直以來,我們的觀念是,體育課就是我們進行體育活動和鍛鍊的,因而與時俱進的一些理念和方式,如將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相結合的理念並沒有及時有效的融入到體育課堂中來。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起着阻礙作用,不利於他們多方面協調發展,對於今後的工作和生活也會產生一些不利的影響。

2、易導致暴力

我們常常會聽到一些年長者會發出這樣的感慨,一代不如一代了。或許是在説身體素質,可我覺得他們説得更是年輕人的道德素質和心理髮展。因為如今大多數的學生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小被嬌慣着,並沒有經歷過什麼挫折,甚至沒有面臨過較大的挑戰,性格上也多以自己為中心,比較自私。在體育教育當中,因為體育本身活動量大,活動範圍較廣,由於體育的活動性和易受傷的特點,許多人在活動當中難免發生碰撞,有時甚至會激發矛盾。而學生們往往會因此而大發雷霆,更有甚者會大打出手。年輕學生脾氣暴躁,很顯然是他們在心理素質方面所接受的教育不夠。如果在高校體育教學當中沒有結合一定心理學方面知識,並進行引導的話,在長期的體育學習當中就可能給心理髮展帶來暴力色彩的影響。

二、高校體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

1、培養毅力

體育當中的某些項目是考驗人的耐力的,比如長跑。因而在高校體育當中許多老師已經不僅僅要教會學生體育技能,更要去培養他們吃苦耐勞的優良體育精神。況且體育本身需要的就是這樣一種精神。在高校當中體育選修有很多項目,如乒乓球、武術、健美操、游泳等等,這些都是需要學生們去刻苦學習,勤加訓練的。在長期的體育學習當中,學生可以慢慢形成一種運動的習慣,能不斷培養他們的毅力。從這一方面看,高校體育對於培養學生面對挫折、迎接挑戰以及戰勝困難的精神有一定積極作用。長此以往能夠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2、緩解壓力,消除心理障礙

伴隨着社會快速發展的是人們的日益增大的壓力。對於高校學生來説學習方面本身就存在很大的壓力,更何況他們還要面對畢業找工作的壓力。大學擴招使得大學生人數倍增,就業競爭更加激烈。面臨未知的未來,許多大學生產生心理上的失落和擔憂,心理上難免產生很多負面的情緒,產生很多無形的壓力。運動恰恰是釋放心理壓力的一種好方法,而體育課的運動性正是能夠使得學生去釋放內心的壓力。體育教學的實踐性和場所的空曠都能夠給學生的心理壓力帶來一定的緩解,能夠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使得學生盡情釋放不快,從而能夠達到一種良好的狀態,為接下來的奮鬥做好準備。因而高校的體育課是能夠促進學生壓力的釋放,從而減少他們心理的緊張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他們的心理障礙。

3、提高對於社會的適應能力

體育的學習和發展是需要同學之間相互協作進行活動的,比如在學習健美操或者是武術的學習過程當中,因為不同學生的肢體動作天賦不同,而且上課時間又有限,這就需要同學之間相互幫助共同進步。這對於如今獨生子女日漸增多的情況下學生們開展人際關係,進行合作學習,培養團結協作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而且一般來説如今許多學生都不願意出去活動,有同伴才能夠堅持下去。況且身體素質的提高並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形成的,這就需要學生積極主動的去進行鍛鍊。這是有助於學生進行人際交往的,能夠有效的提高人際交往的能力。大學校園本身就是一個小社會,在學校當中學會與別人合作是有利於培養他們積極樂觀、協作互助的心態,這也是進入社會所必須的。因而,良好的體育鍛煉有助於提高對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

三、小結

本文是從我自己在高校當中的瞭解和觀察所得來展開論述的。分別論述了我國高校體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總的來説我是從體育學科本身的特點和高校當中體育課的課程形式來具體分析它對於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而這又不免使文章顯得形式上鬆散,因而是需要具有一定的經驗才能夠較好理解的。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篇二

大學生擇業效能感與心理健康研究

本研究通過對大學生就業效能感諸因素的分析,編制“大學生擇業效能感調查問卷”,調查河南省大學生擇業效能感和心理健康水平,分析兩者之間的關係及相關影響因素,為高校大學生就業心理輔導工作提供理論依據和新的工作思路。

一、研究對象、工具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20xx年9~10月份,在河南省的鄭州師範學院、鄭州大學、河南大學、周口師範學院、商丘師範學院、商丘工學院、中州大學、濮陽大學這8所高校,共發放問卷1000份,收回問卷960份,有效問卷947份,有效回收率為94.7%,被試構成情況見表1。首先,從調查問卷中隨機抽取一個樣本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然後,放回數據庫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再重新抽取一個有效樣本。最後,對修訂後的“大學生擇業效能感調查問卷”進行描述性統計,並和《症狀自評量表》進行相關分析。

(二)研究工具

自編“大學生擇業效能感調查問卷”包括五個分量表,共20個項目。每題均採用五點評分:1.完全不符,2.基本不符,3.不確定,4.基本符合,5.完全符合。五個量表分別是自我評價分量表、目標設定分量表、制定計劃分量表、問題應對分量表和自我概念分量表。《症狀自評量表》(SCL-90)[1]包括焦慮、強迫症狀、抑鬱、敵對、人際關係敏感、恐怖、偏執、軀體化、精神病性和其他10個分量表,共90個項目,均為五點評分:1.無,2.很輕,3.中等,4.偏重,5.嚴重。

(三)研究方法

使用SPSS17.0進行基本統計分析、相關分析、迴歸分析等;以LISREL8.70軟件結構方程建模軟件作為量表的結構效度驗證分析和建模的工具[2]。

二、研究結果

(一)“大學生擇業效能感調查問卷”的編制

1.探索性因素分析

對考察自編問卷20個項目的影響因素分析,採用對整個問卷的初測數據進行KMO統計檢驗和巴特利特球形檢驗。隨機抽取190名被試的檢驗結果顯示樣本的大小適合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KMO為0.908,非常接近0.9)。隨機抽取190名被試的巴特利特球形檢驗結果顯示變量之間存在相關(2=2577.228,df=190,p﹤0.0001),變量間可能有共享因素,適合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可採用主分量分析提取共有的共享因素,求出初始因子負荷矩陣;再以正交旋轉法求得旋轉因素負荷矩陣。確定因素的數目採用的標準:因素的特徵值>1;因子提取符合Cattlell所提出的碎石圖的陡階檢驗;在旋轉抽取到的因素之前可以解釋3%的變異;每一個因素不能少於3個項目。根據以上標準結合碎石圖,較為合理地選取6因素。主要參照篩選問卷項目的標準:(1)刪除因素負荷<0.3的題項,(2)刪除標準差<1.0的題項,(3)刪除共同度<0.3的題項,(4)在兩個或兩個以上因素上存在明顯的交叉負荷,刪除有多級化傾向的題項。結合圖1,參照確定因素數目和篩選問卷項目的標準,在幾次探索之後有14個項目被刪除,有20個項目保留下來。從20個項目中提取5個因素,5個因子的累計解釋方差變異量的58.341%。遵循因子命名的原則,將5個因素命名為:自我概念、問題應對、目標設定、制定計劃和自我評價,其探索性因素分析的旋轉成分矩陣結果如表2所示。

2.驗證性因素分析

Anderson提出通過探索性因素分析在發展理論的過程中建立模型,然後可採用驗證性因素分析來檢驗模型(1988)[3]。採用交叉證實程序以保證量表所測量特質的確定性、穩定性和可靠性。採用這種方法對自編問卷進行考察如問卷結構是否清晰,問卷的總量表和分量表在數據模型是否擬合良好。隨機抽取220名被試,對自編問卷驗證性因素分析的結果見表3及圖2,問卷的5個因素均符合心理測量學要求,數據擬合良好,結構模型清晰。

3.大學生擇業效能感調查問卷的測量學特性

本研究採用的信度指標是克隆巴赫係數。大學生擇業效能感調查問卷的信度檢驗顯示:該問卷的總量表與問卷的5個因素之間具有內部一致性,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在0.675~0.891之間。該問卷的5個分量表與總量表的相關達到中等顯著相關水平,處於0.395~0.550之間,問卷的效度符合心理測量學的要求,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見表4)。

(二)河南省大學生擇業效能感調查現狀

1.河南省大學生擇業效能感的調查

問卷分為5維度,調查的大學生在問卷中的分數為初始數,然後隨機抽取386名被試,計算問卷20個項目的總體分數和5個維度的標準差和均值。標準差是用來體現擇業效能感的總體離散程度,均值的大小是用來檢驗擇業效能感的水平差異。以大學生擇業效能感5個維度的總均分在人口社會學變量上的T檢驗,體現大學生擇業效能感的現狀與特點的差異(見表5)。問卷中5個維度的效能感單項平均值(3.263~3.695)和效能感單項總均分(3.553),處在“情況不確定”與“基本符合情況”之間,研究表明被試具有中等偏好的擇業效能感,即大學生羣體可以有效應對決策和擇業。

2.大學生擇業效能感的獨立樣本

T檢驗隨機抽取364個樣本,比較大學生擇業效能感在性別、是否獨生、居住地、專業和學歷等變量上的水平差異(見表6)。獨立樣本T檢驗表明,被試的擇業效能感不存在總體水平顯著差異,但在各個具體變量之間具有差異性,主要表現為目標設定維度的差異,另外4個維度中自我評價維度有少部分差異,自我概念維度、問題解決維度及制定計劃維度沒有差異。

(三)河南省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1.河南省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總體情況

統計大學生在症狀自評量表(SCL-90)的10因子及總體分數的均值和標準差,隨機抽取379個樣本,檢驗大學生症狀自評量表的10因子及總均分在人口社會學變量上的差異。結果顯示:所調查的河南省大學生心理健康總體狀況處於正常偏好,10因子的單項均值都處於正常偏好(見表7)。

2.人口統計學變量

在SCL-90得分上的差異比較,抽取372個樣本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表明:在SCL-90的各個因子上顯示有差異(見表8)。其中,在性別(男生VS女生)變量上,強迫和敵對因子上呈現差異;在是否獨生(是VS否)變量上,抑鬱和其他兩個因子上呈現差異;在居住地(城鎮VS農村)變量上,強迫和恐怖因子上呈現差異;在專業(文科VS理科)變量上,抑鬱因子上呈現差異。但在學歷(本科VS專科)變量上沒有顯著差異。主要表現為抑鬱、強迫、恐怖和其他因子上的人口統計學差別,其他因子如軀體化、人際關係、焦慮、偏執和精神病性差異均不顯著。

(四)大學生擇業效能感和心理健康狀況的相關分析

檢驗大學生擇業效能感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將大學生擇業效能感調查問卷的4維度和SCL-90的10因子及總均分作多元相關分析,結果見表9。大學生擇業效能感總均分與大學生心理健康10因子及總均分呈顯著正相關,表明大學生擇業效能感水平隨心理健康水平增加而增加。自我評價維度與大學生心理健康10因子及總均分呈顯著正相關,表明大學生自我評價效能感水平隨心理健康水平增加而增加。制定計劃維度與大學生心理健康10因子及總均分沒有顯著相關。目標設定維度與大學生心理健康9因子(除去“人際關係敏感”)及總均分有顯著相關。問題應對維度與大學生心理健康10因子及總均分呈顯著正相關,表明大學生問題應對效能感水平隨心理健康水平增加而增加[4]。自我概念維度與大學生心理健康8因子(除去“偏執”和“其他”)及總均分呈顯著正相關,表明大學生自我概念效能感水平隨心理健康水平增加而增加。

三、結論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影響了其擇業效能感,擇業的困難性、緊迫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着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5]。但是,目前國內關於兩者交互關係的研究尚少,未來應加強這方面的調查研究,為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和就業指導工作的開展提供實證和理論支撐。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篇三

摘要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今天社會,知己知彼仍然至關重要,尤其作為一個獨立的當代大學生,更應該剖析自我,認清自己的長短、優劣,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把握自己的長處並使其得到充分發揮,才能脱穎而出,走好成才之路。通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習,我們瞭解到如何正確認識自我,並分析自己的性格,由此我們才能解決好各種問題與矛盾。當代大學生面臨着巨大的社會壓力,所以如何調節好自己的精神、心理壓力,解決好理想與現實的衝突問題、人際關係問題及戀愛中的矛盾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所以,我本着“剖析自我,走好人生之路”的主題,來進行自我梳理,作此論文。

關鍵詞:剖析自我 心理健康教育 成功成才

正文

一、心理健康的定義

據瞭解,關於心理健康的定義,國內外不少專家都有過專門的研究和論述。英格里氏認為:“心理健康是指一種持續的心理情況,當事者在那種情況下,能做良好的適應,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發揮其身心的潛能;這乃是一種持續的心理情況,不僅僅是免於心理疾病而已。”波孟認為:“心理健康是合乎某一水準的社會行為:一方面能為社會所接受,另一方面能為本身帶來快樂。”我國傅連璋強調健康的含義應包括以下因素:

1、身體各部分發育正常,功能健康,沒有疾病。

2、體質堅強,對疾病有高度的抵抗力,並能刻苦耐勞,擔負各種艱鉅繁重的任務,經受各種自然環境的考驗。

3、精力充沛,能經常保持有較高的效率。

4、意志堅定,情緒正常,精神愉快。

而大學生不管是在身體上還是在心理上都有着巨大的變化。尤其是心理上的跨越,學習方向專業化、學習內容多元化、學習的自主性等學習上有了改變,而且在人際環境、角色心理等方面也有着不同程度的變化。那麼,究竟要怎麼調試自己的心裏,從而使自己能夠較好的認識自己適應大學生活呢?這首先要剖析自我,給自己定位。

二、自我剖析

(一) 性格分析

總體來説,我是一個性格比較外向的人。平時熱衷於參加各種活動,喜歡結識各種朋友,所以給人的感覺一般是大大咧咧、沒心沒肺的樣子。可是,每個人都有着不為人所知的一面。也許是因為表現出來的堅強給我披上了勇敢的外衣,但實際上越是這種看似堅強的人越脆弱,因為堅強的外衣下掩蓋的是不為人知的不堪一擊。所以有時候會懷疑自己的 這種偽裝的堅強是否有意義,可總是在下定決心改變自己時發現自己根本做不到,因為自我不能接受自己是個弱者的事實。

也許是自我心理因素所致,有時候會覺得因為我的這種外在的堅強會讓大家認為我什麼都可以做,任何刺激、打擊都能扛得住,認為我是一個不需要顧及、不需要保護的人。從小到大,在學校跟在家裏的我扮演着迥然不同的角色。在家裏我是個處處被保護的小孩子,不管是來自於爸媽還是姐姐,我一直都是什麼都不會做的人,所以他們認為我很弱;可是在學校,我卻一直扮演着強者的角色,不管是作為一個班幹部還是一個普通的學生,同學們總是會認為我是一個足夠堅強到扛得住一切的人,我的一切付出輕易不會有什麼回報。可是時間長了,我的身心俱疲,我不再再想要讓自己成為強者,很少人能明白我是多麼的需要被理解、被保護,我想要大聲的向全世界吶喊出我心裏的委屈,可事實確實總是把這些委屈偷偷藏在心裏,表現出來的依然是沒心沒肺的堅強與樂觀,也許這才是真我吧。

我不是一個弱者,但我也清楚的認識到自己不是一個強者。在所有人看到的樂觀、堅強背後也盈滿了心酸、委屈與淚水,只不過這些都是屬於沒有星星的夜晚。一個粗糙的人不懂得如何將心事付瑤琴,所以只能讓委屈隨着淚水在黑暗中傾泄,第二天大家看到的依然是最燦爛的我。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一種壓抑的不正確的做法,可我深深的明白一點:不要因為自己不爽就連帶別人遭殃,我們改變不了環境到是可以改變心情,改變不了事實但卻可以尋找另一種心態對待。總之,不要轉嫁自己的情緒,這一點我確信是正確的。

(二) 學習特點

學生的學習是狹隘的學習。馮忠良教授在《學習心理學》一書裏對學生學習的特點進行了高度的概括,認為學生的學習與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學習區別有三:

1、掌握前人的經驗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內容;

2、從總體上來看,學生的學習是以間接經驗的形成為主,以直接經驗的形成為輔;

3、由於學生正處於生理和心理不斷髮展的時期,學生必須在德、智、體、美諸方面全面發展。

之所以提到這種特點與區別,我的主要目的是分析我自己的學習特點進而與權威的研究做比較以求異同。

我是一個學習比較自主的人,我認為一切你想要得到的知識和能力都應該是一個主動接受的過程而不是被動的,主動接受與學習的效率遠遠高於被動接受。因此,我習慣在自己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自己應該得到的知識的學習,不管是做作業抑或是自我補充都是如此。從小到大,我的學習從來沒有來自於父母的壓力,也許是家庭環境的關係,我一直都認為自己肩負着一種職責,那就是好好學習,考上大學。所以我的學習都會是自己主動接受室的過程。

雖然學生的學習很狹隘,但也不僅僅侷限於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還必然的包括適應社會能力及學習生活的能力。亦如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我認為不管是哪方面的學習,都不能脱離主動接受這一中心要點,只有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你才會有想要學習的慾望,才會想要主動學習與接受,因此不管是任何方面的學習,都一定要跟着自己的感覺走,興趣第一。

(三)人際交往能力分析

大學生由於自身成長中的固有特點及涉世不深,也必然的對於人際交往有一定的障礙,比如認知錯覺、性格障礙、能力缺陷等。大學的同學在生活習慣、性格、過去經驗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在校園內交往的主體同為面臨艱鉅適應任務而又缺乏經驗的個體,雙方的人際適應困難較為突出。

性格決定我的人際交往態度,我認為與人交往貴在一個主動。主動的與人溝通、交流才會讓你更快的打入人羣,拓寬你的人際關係面甚至人際關係網,只有這樣你才會擁有寶貴的人力資源與人際關係。當然,圈子大了,那麼衝突也越容易發生,在我看來解決人際衝突的關鍵是要相信一切衝突都是可以通過理性的建設性協商獲得解決的,這也少不了一個主動:主動的弄清楚衝突的原因、主動的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主動地面對錯誤從而主動的提出可能解決衝突的方法。

(四)戀愛心理分析

戀愛是一種高級的情感交流,是男女雙方相互傾心、相互愛慕,以愛情為中心培養愛情的社會心理行為。斯滕伯格認為不論人類的愛情有多麼的紛繁複雜,它都是由三個相同的成分構成的:動機、情緒與認知。進而又將動機、情緒與認知三者各自在兩性間發生的愛情關係,分別稱之為熱情、親密與承諾。我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一直相信會有最完美的愛情,即完全擁有親密、激情和承諾。作為互相吸引的兩性,生活中不可能缺少親密與激情,但是我認為完美的愛情承諾確是最重要的,這種承諾並不是山盟海誓,而是一種基本的對人格、人性以及生活方面的擔保,這是我們獲得安全感所必需的成分。

三、塑造健全人格,走好成功之路

人格,是指一個人區別於他人的、在不同環境中一貫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的、影響人的外顯和內隱行為模式的心理特徵的總和,它包括能力、氣質和性格等。人格的基本特徵就是整體性、穩定性、獨特性和社會性。在人格結構中,氣質是人格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發現人的氣質類型包括膽汁質、多血質、粘液質和抑鬱質。我是一個多血質為主體的人,平衡靈活善於交際,行為外向容易接受新事物,而且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但注意力容易分散,興趣多變。要塑造健全的人格,就要努力使自己內部心裏和諧發展,能正確處理人際關係,發展友誼;有效的把智慧和能力運用到獲得成功的工作和事業上。從而使自己能更全面、主動的融入社會、適應生活。

【參考文獻】:

[1]。《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 熊建。 王巧雲 上海交通大學,20xx.

[2]。《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教程》 齊力主。五洲傳播出版社,20xx.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篇四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日益受到社會的關注。近年來我國政府已經將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20xx 年頒佈的《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xx〕19 號)文件中明確提出: 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將人文素養教育貫穿培養全過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目前,90 後大學生羣體已經成為高職院校學生主體。這批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具有自己鮮明的特點: 自信、積極、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強,同時,由於與本科院校學生定位不同,文化成績相對較差,且多數是獨生子女,也面臨着更大的壓力、心理健康水平相對較低、容易受挫。中山大學對廣州市 9所高職院校 3 500 名大學生的調研發現,有 682人有過自殺傾向,約佔被調研學生的 21. 3%。大量的研究表明: 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心理狀況不容樂觀。面對新形勢,如何更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創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思路,已成為各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工作的重點研究內容。

1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念的創新高校教育者秉持何種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直接決定其教育價值取向與追求,影響其選擇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的探索,並制約其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一方面,大多數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均是基於精神分析、行為主義和人本主義三大理論開展。以弗洛伊德為代表的精神分析理論和華生為代表的行為主義理論,均是問題心理學取向,強調關注工作對象身上所存在的問題,致力於各類症狀的消解。而多數基於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的工作開展實際上關注的也是少數問題學生的諮詢輔導。

另一方面,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常被認定為安全底線部門,主要任務就是確保學生在校期間不會因為心理相關問題引發安全事故。在此背景下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難免因此存在先天不足,主要表現為重障礙諮詢輕發展引導、重個別諮詢輕團體輔導、重危機干預輕普及教育。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僅要關注心理疾病的防治,更要關注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不僅要預防各類突發心理危機事件的發生,更要幫助學生實現個人價值的最大化。因此,高職院校心理教育工作的正確定位應該是: 以積極心理學為理論指導,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維護學生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質,激發心理潛能,形成良好的人格狀態。

2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對象的轉變傳統高職院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主要對象為少數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強調對這些學生開展識別、干預、轉介等工作,避免因各類心理疾病導致校園心理危機事件的發生。這種工作模式存在明顯的侷限性,絕大多數正常的學生因此而遊離於學校心理健康工作範疇之外,導致心理教育工作成效較差,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此外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的出現並非朝夕之功,很多問題都是當事人的困擾長期得不到解決,不斷積累造成的。所以,一旦等問題出現後再去尋求解決,往往就會變得比較棘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應該是一個全方位育人的工作,致力於幫助每一個學生實現全面發展,高職院校對於學生的培養不能僅僅侷限於知識的傳授、工作技能的訓練,還應該致力於健全人格的培養,落實“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個體成長、成才的重要前提。因此高職院校心理工作的主要對象應該從少數有心理障礙的學生羣體轉向絕大多數正常的學生羣體。

3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點的落實

3、1 工作隊伍建設: 增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智力資源支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是在高職院校開展心理工作的主要力量,決定着心理工作的開展成效。加強心理工作隊伍的建設對學校心理工作具有重要意義。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主要包括教師隊伍和學生隊伍。教師隊伍多數由專、兼職老師組成,一支高度專業化的心理教師隊伍是確保相關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前提。要強化隊伍建設必須加強師資建設,做到專職老師專家化,兼職老師專業化。專職心理老師是心理工作的核心力量,他們的成長是提高心理工作質量的關鍵。學校應該在制度上保證專職老師工作的專業化,同時為專職老師提供更多的學習、培訓機會,保證老師們專業的成長性,為專職老師成為業內專家創造條件。兼職心理老師是心理工作開展的骨幹力量。學校應當在制度上為兼職老師開展工作創造空間,將兼職老師的工作制度化、常態化。同時,為兼職老師定期組織學習、培訓、考核,提高兼職老師的專業能力。

3、2 課程體系建設: 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現行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內容: 心理健康、自我意識、學習心理、個性心理、人際交往心理、戀愛與性心理、擇業心理,後來隨着社會的發展,又融入了網絡心理、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方面的內容。作為選修課或必修課納入課程教學體系,多以知識講解和案例呈現的方式開展教學工作,存在知識化和理論化的傾向,且多圍繞在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困惑、壓力等心理問題開展,關注的是如何排除大學生的各種困擾和緩解壓力,忽視了對個人潛能的開發和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高職院校大學生的身心特點決定了他們更易於接受活動式、體驗式教學方式。因此將各類切合主題、形式多樣的活動融入心理健康課程體系就顯得非常重要。例如經典的價值拍賣活動可以融入職業生涯規劃章節課程,幫助學生澄清個人價值取向,更好地明確個人職業生涯規劃。

3、3 心育資源的整合: 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渠道高校一般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劃歸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範疇,缺乏對各教育資源的整合。同時,在高職院校中,如果只靠數量有限的專業人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往往會陷入疲於奔命或是力不從心的尷尬局面。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的策略,有效整合校內外各種心育資源就顯得尤為必要。一方面,要充分挖掘現有校內資源的潛力,加大對於專職心理教師的培養力度,制定有針對性的培養計劃,在政策和制度方面鼓勵專職心理教師向專家化方面發展。同時也要充分發揮院系輔導員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分批組織輔導員參加心理諮詢師職業資格認證培訓及各類相關學習培訓,並安排其中的優秀分子協助參與學校各類心理輔導和心理諮詢工作,這樣可以有效化解心理諮詢專業人員數量有限的尷尬。另一方面,學校可以從校外聘請一些經驗豐富、理論精深的心理專家來校講學,並定期對學校專兼職心理老師進行培訓和督導,能夠有效提高學校心理老師的專業水平,提升學生心理諮詢的服務質量。

此外,20xx 年頒佈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衞生法》中曾明確指出,只有專業的精神衞生機構才能開展心理疾病診斷與治療相關工作。因此各高職院校可以考慮與當地精神衞生專科醫院建立工作聯繫機制,簽訂醫療服務合作協議,定期邀請精神專科醫生來校坐診,建立在校學生就診綠色通道,建立起心理疾病學生的識別、轉介、干預、追蹤機制,確保學生在校期間的心理安全。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篇五

醫學院校藥學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

大學生是承載社會與家長期望的羣體,現代大學生尤其是醫藥院校大學生面臨着繁重的課業學習壓力、激烈的社會競爭壓力和緊張的醫患關係壓力,這一切都不同程度地加重了醫學生的心理負荷,使其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醫藥院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僅關係到個人的利益,還對其醫療、藥學服務乃至病人的安危有重大的影響。因此,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從專任教師的角度提出並分析我院藥學專業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徑,以提高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進而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調查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和基本信息

隨機抽取我院藥學專業180人進行問卷調查,其中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各60人。發放問卷180份,收回有效問卷170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4.4%。在有效的170份樣本中,城市人口39人,佔22.9%,農村人口131人,佔77.1%;獨生子女68人,佔40.0%,非獨生子女102人,佔60.0%;單親家庭的大學生為16人,佔9.4%,非單親家庭的大學生154人,佔90.6%。

1.2調查工具和方法

從學習任務、學習態度、生活態度、人際關係、作息時間等可能影響大學生心理狀況的幾個因素設計調查問題,進行分類彙總。以班級為單位,由各班班長配合給予統一指導語,利用學生自習時間集體施測。

2結果與討論

調查結果顯示,在170份有效調查問卷中,心理問題多表現為抑鬱、焦慮和強迫症狀。輕度和中度心理障礙的藥學專業大學生僅佔24.1%,重度心理問題的大學生尚未在樣本中出現。雷思非等[1]對陝西省980名醫學本科生的心理調查結果顯示,抑鬱者867人,其中中度抑鬱656人,佔75.66%,重度抑鬱25人,佔2.88%。王斐然等[2]報道了醫學生中有輕度及以上心身症狀的人數比例較高(佔54.94%),有中度及以上心身症狀的人數佔11.70%。本文調查結果表明我校藥學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總體水平高於其他文獻報道,這可能和樣本量偏少有一定的關係。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別上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男生存在心理問題的比例要高於女生,尤其是一年級和三年級的男生。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可能是低年級和高年級都面臨着不同程度和種類的壓力,在低年級男生中,每天在網絡上花費3小時以上打遊戲或聊天娛樂的學生比例較高,達到25.3%,他們嚮往虛擬世界,不願學習或與別人交流,造成一定的心理問題;高年級的男生可能受到雙重的學業和就業壓力的影響,造成輕度心理障礙。在家庭結構關係方面,獨生子女心理健康的總體狀況略差於非獨生子女(P<0.05),這可能是因為獨生子女長期處於父母長輩的保護和溺愛中,缺乏獨立性,一旦離開父母,往往在人際交往中存在一定的問題。

3提高醫學院校藥學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徑

3.1專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發揮重要的專業學習和心理健康

引導作用學習壓力大是造成醫學院校大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因素之一,提高學習興趣,挖掘有效的學習方法,則有利於緩解大學生的學習壓力,提高藥學專業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課堂教學是專任教師參與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3]。專任教師在教學中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者,更是學生良好行為和正確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引導者。一方面,大學專任教師的專業水平和科研水平普遍較高,專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通過豐富教學內容、探討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從而提高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興趣;另一方面,專任教師可利用學生對教師的尊敬和信任,在教授專業知識的同時,進行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言傳身教,引導大學生正確處理認知、情感等方面的問題,在教學中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及時溝通,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3.2輔導員在大學生課餘生活中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大學生過度地在網絡上聊天、交友、玩遊戲,容易對網絡產生依賴,更嚴重的會導致網絡成癮,引發心理疾病。輔導員在大學生的課餘生活中發揮着重要的監管作用,在構建大學生心理成長支持系統方面不可或缺。輔導員在這一過程中要熟練運用心理危機干預方法,及時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糾正學生的心理問題,防止問題進一步惡化。此外,輔導員還可通過開展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並在各項活動中貫穿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幫助學生增強自信心、強化人際溝通技能,進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3家長在大學生心理成長過程中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家庭生活在大學生的成長中佔很大的比重,大學生的家庭結構和關係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父母拒絕、否認、過分干涉、懲罰、嚴厲的教養方式會影響子女心理健康發展[4]。父親在教養子女的過程中關心、理解有利於子女形成活潑、愉快和健談的心理特徵,融洽的家庭關係對醫學生心理健康有積極的作用[2]。家長在大學生的心理成長過程中應創造愉快和諧的家庭關係,注意自己與其他家庭成員建立融洽的人際關係,以身作則。獨生子女家庭的家長應給予子女更大的成長空間,當子女在學習或人際交往中遇到挫折時,家長不要過分苛責,要採取科學的教育方法,避免心理問題的發生。綜上所述,提高醫學院校藥學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需要大學生自身積極配合,也需要專任教師、輔導員、家長運用科學的教育方式,共同努力,引導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xuan/relo3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