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論文模板精選 >

新媒體下的羣眾文化建設的論文(精品多篇)

新媒體下的羣眾文化建設的論文(精品多篇)

新媒體下的羣眾文化建設的論文(精品多篇)

新時期的羣眾文化建設論文 篇一

新時期的羣眾文化建設論文

【摘要】在新時期下,人們生活質量有了很大提高,同時也帶動了我國羣眾文化建設的發展,羣眾文化的發展展現着國民羣眾的精神面貌和綜合素養,羣眾文化發展的程度影響着社會主義文化繁榮昌盛的程度。當前我國羣眾文化生活與現代化的文明建設還有差距,也有很多方面不完善。如何使羣眾文化發展順應新時期社會的發展是我們值得深入權衡的問題,如何在順應中國國情的前提之下,將羣眾文化建設得以充分有效的利用和發展是本文所要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羣眾文化;建設;探討

經濟建設的重要內容就是文化建設,羣眾的生活方式是羣眾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體系文化構成的關鍵因素,羣眾文化的發展關係着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和諧社會的建立。在我國經濟日益發展的影響下,羣眾文化建設顯得越發重要,其建設內容更是要順應時代發展而豐富飽滿,使之在新形勢之下依然可以服務於人民增添於國家。適應新形勢,就需要在這個新時期,使羣眾文化工作者緊跟時代的步伐,迎接時代挑戰。全力推進新時代的羣眾文化的建設工作,搞好羣眾文化指導作用,引領羣眾文化積極健康發展,使之推進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和諧前進。羣眾文化建設影響着農村文明和廣大老百姓羣眾的日常生活多彩化,隨着農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羣眾文化建設的要求越來越高,如何在新時期建立符合國情符合農村體制的羣眾文化,是值得每個參加羣眾文化建設者需要深入細緻思索和研究的,落實羣眾文化建設,推動羣眾文化發展,豐富羣眾文化內容是眼前需要解決的難題。

一、加強羣眾文化理論建設的必要性

一個國家的文化標誌着它的民族血脈和人民精神面貌,文化昌則國家盛。社會主義新時期,在全面建立小康社會之時,應該同步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大繁華,通過文化建設促進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倍增,以文化向世界展示新中國的精神面貌,通過文化引領新風尚和綜合國力,從而服務於社會服務於人民,促進社會的全面發展。隨着國家實力的不斷增強,羣眾文化所佔的地位越來越高,一個國家如果在文化建設方面跟不上綜合國力的發展,則標誌着國民素質的低下,如此一來勢必會遭受到國際的病垢。雖然羣眾文化建設屬於公益文化事業範疇,但並不能因此就不去重視不去推廣不去建設發展它,從關係層面分析,羣眾文化是綜合國力的表現手段之一,羣眾文化發展好了,國民素質隨之也會跟着提高,越來越多的羣眾重視文化建設,就會積極投身於文化建設,也會不斷提高個人綜合素質,長此以往就會湧現不少人才,這些人才對於國家建設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國民綜合素質提高了,也有利於社會治安,減少違法犯紀事件的發生,降低犯罪率,對於構建和諧社會有着直接影響。那麼羣眾文化建設的'深遠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社會管理創新的借鑑作用。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是羣眾文化建設和管理的工作基礎,一切以人民為出發點執行,黨員幹部必須以身作則,加強黨的領導組織工作和政府社會管理作用,積極推行各類事業單位和企業的職能和職責,調動他們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和熱情。羣眾文化建設過程中充分發揮和調動相關部門相關人員的責任心、主動心、創造力和積極性,形成和諧向上的構建氛圍,以此來提高黨政機關工作人員的領導能力、管理能力、組織能力和社會協同能力,從而吸引更多的人蔘與羣眾文化建設。

(二)對廣大人民羣眾的教育作用。羣眾文化具有大眾化和基層化以及從眾的特點,同時還有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它的發展傳承着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對人民羣眾有着薰陶和影響以及教育。

二、新時期的羣眾文化建設工作要面臨的困難

近年來,隨着老百姓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精神文化需求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現階段的文化形式已經無法滿足廣大人民羣眾的需求。主要表現為在輻射範圍有限、活動內容單調和整體影響力有限,形式內容過於單一、太拘於傳統,改變不大,無法順應時代的變化,跟不上人民羣眾的思想和視野。伴隨着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經濟的不斷提高,人員流動性越來越大,人與人之間的冷漠也日趨嚴重,嚴重影響着社會管理和羣眾文化建設的實施和發展。現階段羣眾文化依舊處在摸石頭過河階段,科學的文化研究理論還不成熟,沒有切實可行的依據為羣眾文化建設提供保障,在開展文化活動時,沒有這一基本文化其他任何文化的開展將無立足之處,是無法得到羣眾支持的。

三、如何加強羣眾文化隊伍建設

向人民羣眾學習,認真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思想覺悟,堅持維護和貫徹黨和國家的政治方針路線,致力於羣眾文化事業的建設中,為社會主義的發展和和諧社會做出貢獻。除此之外,在樹立文化建設中的光輝形象,不斷加強道德修養。加強羣眾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堅持以人為本,切實解決羣眾文化人員素質,提高羣眾文化隊伍水平。文化單位要在爭取各級黨政支持,結合當地的實際確保機構、人員編制、各項經費的同時,再加大對基層文化單位的培養,提高指導力度,並且定期對基層的文化工作者和基層文化隊伍進行業務輔導,設立技能培訓班,提高工作人員業務水平,以此提高羣眾文化事業發展的內在力量,不斷為羣眾文化建設輸送人才,保障羣眾文化建設得以長遠發展。

四、新時期羣眾文化建設的幾點建議

(一)建立羣眾文化隊伍。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羣眾文化事業的發展關鍵在人,因此在羣眾文化建設的隊伍建設上,如何加強儲備力量的建設和在職人員的培訓提升問題已經成為羣眾文化建設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只有搞好基層文化隊伍的建設工作,為羣眾文化建設提供堅實的人才庫,提高文化建設人員的綜合技能和素養是改善現有人才不足問題的有效措施。在此基礎之上還應對人事制度進行改變和革新,對待高端人才和普通人才要有所不同,因才設崗,不拘一格降人才,採用創新人性化的人事制度,以此保證文化建設隊伍的不斷壯大和高質量。

(二)培養文化創新意識。注重羣眾文化活動內容的創新,應結合黨政方針,以新穎的思維方式推進羣眾文化建設的創新和改革,建立全新的羣眾文化建設新體系,同時結合羣眾文化發展的經驗和規律深入探索羣眾文化的運行機制和奧祕。推進文化運動機制和市場機制的有效融合,形成豐富多彩的羣眾文化,來豐富羣眾文化建設的內容。

(三)加強開展羣眾文化活動。羣眾文化建設的形式和結果直接影響着廣大人民羣眾的切身利益,羣眾文化建設好了不但改善基礎設施,還可以豐富廣大人民羣眾的日常生活,有利於人民羣眾的身心健康。因此羣眾文化建設責任重大,是一項需要長期抓並抓好落實到人民身上的重要任務。我們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加大羣眾文化建設的意義以此來提高廣大人民羣眾對羣眾文化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和認可,只有廣大羣眾認可了羣眾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才可以有效推進其建設,同時滿足城鄉人民羣眾日漸增長的精神文化和生活需求。

(四)深化文化管理體制改革。羣眾文化的建設和開展工作要適時的順應社會體制的變化,在內容複雜又繁重的形式中唯有加強創新才可以應對各種各樣的問題,使羣眾文化得以長遠存在並健康發展。創新離不開社會組織團體的管理,只有在管理制度上加以改變和創新,同時進行監管資源整合,才能使羣眾文化建設真正意義上做出創新。人才也是影響創新的重要因素,所以還應加強人才管理制度的調整和完善,相關政府部門出台獎勵政策,充分調動文藝特長志願者的積極性和熱性以及參與感,吸納更多的優秀人才投身於文化建設工作中,為我國的羣眾文化建設奉獻力量。

五、結語

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濟轉型和體制轉軌也隨之而來,帶來了文化活動的多元化,影響着文化建設的發展。只有改變傳統的羣眾文化,才能滿足不同羣眾的不同文化需求。而羣眾文化工作者要以改革創新的精神,要打造文化新優勢,必須把人文資源轉化為文化產業優勢,思想的轉變、措施的實施在文化建設上顯得尤為重要和關鍵。同時加強文化交流範圍,貫徹執行正確的文化發展方向,將文化建設和市場經濟無縫隙融合可以促進羣眾文化的建設和發展。羣眾文化建設是全國民的社會責任也將影響着公益事業的發展和形成,不僅深受廣大人民羣眾的喜愛,而且將其發揚光大還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着助推作用。

【參考文獻】

[1]張麗娟。新時期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礎建設之管見[J].才智,(19).

[2]韓永進。新的文化自覺[M].文化藝術出版社,(1).

[3]於偉立。淺談羣眾文化發展的新思路[J].科技信息,2008(25).

淺談新媒體下校園文化論文 篇二

淺談新媒體下校園文化論文

一、新媒體與校園文化

(一)新媒體

新媒體的概念並未形成一個統一的標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這樣定義:“新媒體就是注重使用網絡媒體,利用數字技術的優越性,進而以網絡為平台進行信息傳遞互動的媒介”。這種媒體形態提供的信息服務主要依託計算機技術、移動通信技術等新型信息技術,包括以互聯網為載體的內容(如網絡視頻通訊、網站論壇、博客等),以手機為載體的內容(手機信息與遊戲、手機電視等),也包括數字電視、樓宇與車載移動電視等。“數字化”和“互動性”是其本質特徵。

(二)校園文化

對於大學校園文化的界定目前也形成統一認識。筆者認為大學校園文化是大學的一種精神傳承與再塑,社會先進文化是大學校園文化的主導,大學校園精神是校園文化的底藴,教師是校園文化的主導,學生是校園文化的主體,學習與活動實踐是校園文化的主陣地,提升學生全面素質、促進學生成長成才是校園文化活動的主要宗旨。

(三)新媒體與校園文化

新媒體帶來了新的文化形態,因其良好的自由性、時效性與互動性被大學生廣泛接受,新媒體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校園文化、給校園文化帶來新的特質,與此同時,校園文化也成為新媒體的新內容,眾多高校利用新媒體平台開展思想政治工作與校園文化建設,如高校網站與BBS、人人網、官方微博、微信等。

二、新媒體時代校園文化建設的新挑戰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時代背景下,大學裏的校園文化越來越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伴隨着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信息技術日新月異,新媒體以排山倒海之勢來到我們每個人身邊,新媒體作為一個重要溝通載體與每個大學生息息相關,作為一個重要渠道讓大學生更加便利、更加自由的獲取想要的信息與新知。新媒體對大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新媒體帶來的非主流文化左右着大學生的認知、學習及其生活方式的同時,對校園主流文化的衝擊不容小覷。因此,在當前社會多元文化到來的時代,校園文化浸潤其中,深受影響。這種影響不僅僅創造了機遇,更給我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

(一)校園文化的核心價值、引導功能面臨巨大沖擊

文化是大學的個性之所在,是大學中重要的隱性教育課程,這種課程帶來的教育力量雖無形卻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大學校園文化多姿多彩、形式各異但殊途同歸,任何形式的校園文化都在表達着大學特定的價值觀,引導着大學生的思想方向。大學文化引導功能的發揮,不僅依賴於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校園文化形式對學生學習、交往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影響和滲透,也依賴於學生對大學文化的認同與歸屬感、依賴於師生對大學文化的自覺維繫等。大學的校園文化自有大學以來,其教育功能就得到不斷顯現與提升,而到了新媒體時代,校園文化的核心價值、引導功能面臨着巨大沖擊與挑戰。新媒體出現後,人們獲取知識的方式有了劃時代的變革,這對大學生的學習方式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也在很大程度上重構了師生關係,對傳統校園文化的教育形態也帶來了不小的衝擊。眾所周知,新媒體帶來了信息大爆炸,在這個大數據時代,新媒體附載的大量信息良莠不齊,社會上的不良思潮隨之侵入校園,如自由主義與無政府主義、功利主義等,這些“垃圾”信息對學生的思想和價值觀的影響十分深刻,而且這種影響是難以把握、無法控制的。對於世界觀、人生觀還在塑造期的大學生來説,不僅易受腐蝕、易於迷惘,更易隨波逐流甚至墮落。開放的新媒體對大學校園文化來説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有利於消除學校和社會之間的距離,但另一方面,新媒體的出現,削減了大學文化建設主體的主導地位,越來越多的虛擬空間取代了有形的陣地,大學文化傳播的核心價值遭受不斷的衝擊,維繫大學文化傳統舉步維艱。可以説,傳統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諸多核心要素漸被解構,傳統大學文化的引導功能漸被侵蝕。

(二)校園文化中的人際關係更加脆弱

新媒體在改變、重塑大學生的認知與觀念的同時,對大學生的行為方式也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包含了兩面性:一方面,虛擬空間的人際交往更加省時省力,網絡帶來的“地球村”效應不免給人以“天涯若比鄰”的感覺,人們在虛擬網絡中更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給自己歸屬感的羣體,這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大學生的心理歸屬需求,對於大學亞文化培育與發展亦是有利的。但另一方面,網絡空間人際關係的虛擬性決定了它脆弱而不穩定,這種虛擬的人際關係畢竟無法代替現實世界的人際交往。網絡依賴感使一部分學生單純依賴虛擬空間的人際交往,這樣很容易導致大學生現實人際交往能力的退化。而對網絡過度依賴的'大學生還可能產生虛幻意識,最終選擇封閉自我、逃避現實人際交往。這是引發大學生社會交往問題的一個重要因素,嚴重的可誘發社交恐懼症等心理疾病。當前,社會上普遍出現的“宅男”、“宅女”現象在大學校園裏同樣屢見不鮮,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媒體影響下人際交往的扭曲,也折射出了某些疏離甚至斷裂的大學校園人際關係現象,這些對於校園文化的有效構建必然是一種無形的阻礙。

(三)傳統大學文化建設模式效果減退甚至“失效”

傳統的大學文化建設由校園文化組織者實施,有鮮明的主體、有形的載體、明確的內容與可控的時間。而新媒體環境下,傳統的校園文化建設模式常常遭遇瓶頸、效果欠佳。因為大學校園文化的建設主體、時間與空間、內容與對象等方面都發生了顯著改變、日趨多元。大學生個體、校園內的社團以及其他各種亞文化組織,都以自己的方式在新媒體平台上對大學校園文化產生着各自的影響。傳統校園文化建設的路徑與方式、方法等面臨着巨大挑戰,這個挑戰中包括了文化建設主體與對象更加多元與複雜、也包括了文化建設內容與空間加豐富而寬闊,除非變革,否則將可能喪失文化建設的主動權。

三、新媒體時代校園文化的建設路徑

新媒體時代的校園文化建設任重而道遠,高校再也不能回到空谷幽蘭的時代,高校的校園文化與社會大文化水乳交融,互相滲透。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者必須轉變觀念,直面新媒體,利用新媒體,揚長避短,因勢利導,在新媒體時代,拓寬校園文化載體,創新校園文化建設方式與方法,同時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媒介素質,共同打造新媒體時代的優質校園文化形態,最終實現文化育人的長遠目標。

(一)轉變觀念,打造與時俱進的高校教師隊伍

新媒體的影響對於大學來説,最為直接、最為深刻的即為意識觀念層面。新媒體時代加強大學文化建設,必須正視新媒體的挑戰,轉變觀念,樹立符合新媒體時代特徵與要求的文化觀。目前,大學校園文化建設者們相對於大學生來説,對新媒體技術的瞭解、掌握和運用等方面常處於劣勢,部分工作者對新媒體技術存在着三低問題:重視程度低、敏感程度低、技術水平低。因此,工作中難免出現三難問題:掌握大學生思想動態難、與大學生有效交流與互動難、跟蹤各類校園文化建設的相關信息難。要解決三低和三難問題,扭轉校園文化建設工作中的被動局面,高校教師首先要轉變觀念,調整大學文化建設的思路和策略,牢牢抓住大學文化建設主動權。學校黨委、宣傳部、學生工作部門與團委、網絡中心等方面部門人員須增強新媒體意識,通過培訓學習等方式不斷學習新媒體傳播規律,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充分把握、利用新媒體優勢,因勢利導,掌握新媒體環境下校園文化教育引導的最佳時機。新媒體時代的大學教師隊伍,應結合當今學生特點,更加開放、包容、親切,更強調互動。

(二)合理利用新媒體,拓寬校園文化的發展載體

新形勢下,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新興媒介手段,促進校園文化建設載體的創新。如結合大學生普遍運用的人人網、校園論壇、微博、微信等平台拓展思政工作與校園文化工作的新陣地,給大學生提供更加廣泛與自由、更加創新與更具吸引力的校園文化傳播渠道,打造更具影響力、感染力與滲透力的校園文化形式,提升校園文化的建設實效。新媒體快捷、豐富,互動性強,數字化的校園文化新陣地因其獨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影響着越來越多的學生。這些新陣地數字信息流量大、豐富內容、圖文並茂、聲像俱佳。高校工作者可以通過調查研究,充分結合新媒體與本校學生特點,創造出融思想性與知識性,人文性與趣味性於一體的校園文化作品,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在虛擬的陣地打造出接地氣的校園文化。如中國美術學院團委微博與微信平台,以其良好的時效性、生動的趣味性、特色的人文性吸引了數萬粉絲,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起到了榜樣示範與文化育人的實效。

(三)加強媒介素質教育,全方位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媒介素質是指人在面對各類媒介信息時具備的理解與甄選能力、評估與創造能力、明辨與思維能力等。隨着新媒體技術的發展,“自媒體”時代來臨,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傳播自己的觀點和信息,成為網絡中獨立的“自媒體”。二十歲左右的大學生正是自媒體時代的主力軍,因此,要加強大學生的媒介素質教育,使大學生在面對各類信息時提高鑑別意識,增強明辨能力。

1、制度先行、加強監管能力

首先要加強監管組織機構隊伍建設,切實加強和完善新媒體監控制度,加強對網絡信息的監管:建立學校、教師、學生三位一體的全方位媒體監管系統,尤其是學生自管系統。注重發掘、引導學生中的意見領袖,上下合作,通力教育,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媒體法制觀念,引導他們自覺提升媒介素養,努力維護、淨化網絡環境。藉助新媒體,學校可以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培育出以“培養媒介素養”為主題的校園文化品牌,打造出“互監互管、自監自管”的良好校園氛圍。

2、素質教育、強化明辨能力

要提高大學生對紛繁複雜的媒體信息的認知、明辨與合理應用的能力。可以在高校開設培養此類媒介素養的必修課或選修課,也可以將此類教育融入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中,還可以開展網信息技術培訓的專題講座,增強大學生對網絡信息資源的選擇、理解與整合力以及應對不良信息的明辨與免疫力,讓新媒體真正為大學生的學習、生活與成長服務、為打造健康校園文化生活服務。

四、結論

在新媒體時代,以新媒體為載體的網絡文化的影響越來越不容忽視。高校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要積極應對,將新媒體同傳統文化媒介相結合,建構線上線下兩位一體的校園文化體系。同時,教師與學生應凝聚在一起,不斷提升理論素養,不斷實踐、創新校園文化方式方法,讓大學校園文化與新媒體技術得到有機融合,讓校園文化真正體現時代主旋律,讓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切實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讓新媒體環境下的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工作得到不斷創新與發展,更讓良好的校園文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助力、培養德藝雙馨人才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添磚加瓦!

新媒體形勢下廣播電視論文 篇三

新媒體形勢下廣播電視論文

一、傳統媒體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經營模式

傳統的廣播電視傳媒發展起步較晚,同時,在經營體制上要兼顧事業、行政、產業為一體的發展模式,這將嚴重阻礙我國廣播電視傳媒的發展進步。此外,傳統的廣播。新聞傳播傳媒產業電視受到新媒體的巨大沖擊,如果要保證傳統廣播電視媒體的地位,就需要在經營模式上進行諸多的改革與創新,選擇多元化的經營模式。

1.借鑑國外傳媒業的發展經驗

在近百年的媒體發展中,國外發達國家在傳媒領域擁有較強的技術基礎和經濟實力,已經逐漸表現出高度的商業化趨勢,並逐漸走向壟斷。國外傳媒的經營模式主要體現為非營利性的廣告和盈利性的商業傳媒、商業廣告。國外的傳媒行業從經濟、技術和內容層面給予了三者極大的融合,以媒體產品的衍生創收和收視創收作為媒體的主要着力點,積極的、全面的開發新的媒體產品,以打造屬於傳媒領域的產業鏈,來實現傳媒行業利潤最大化。同時,在整個傳媒領域的產業結構及產業類型上進行多元化創新,開發跨國傳媒產業,用以適應當今信息時代傳媒發展的主要趨勢,為傳媒領域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當然,在媒體受眾爭奪的過程中,很多國外媒體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傳媒信息的真實性,並且因為其媒體的影響力對受眾羣體也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甚至損害了公眾的利益,這就需要國家運用相關法律法規來約束傳媒領域的發展。

2.廣播電視媒體的發展要符合總體規劃

目前,廣播電視傳媒在總體規劃上影響了傳媒業務的發展,主要原因是廣播電視傳媒在長期傳統經營模式指導下,在結合了自身優勢與資源的基礎上形成的。所以,廣播電視傳媒要想在經營模式上有所創新,其在指定發展規劃的時候必須符合國家傳媒總體發展趨勢,並以此為基礎來制定廣播電視的發展計劃,否則,廣播電視傳媒極有可能在風雲多變的市場中迷失方向。

3.廣播電視傳媒需要提高經濟效用

廣播電視傳媒領域通過不斷延伸、拓展價值鏈,整合媒體內部資源而產生的經濟效用,是其構建經營模式的根本目標。換言之,如果廣播電視傳媒不能順利實現其價值的增值,那麼,廣播電視傳媒也就沒有發展的意義。所以説,經濟效用是廣播電視傳媒經營模式構建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則。多元化經營、規模經濟、範圍經濟及降低生產成本都是廣播電視傳媒產生經濟效用最直接的'表現。因此,作為傳統媒體,廣播電視傳媒需要把握好發展機遇,提高經濟效用,積極轉變經營模式。

4.實現資源與技術的完美結合

節目是廣播電視媒體的主導產品,頻道和頻率是廣播電視媒體擁有的壟斷性資源。在新媒體逐漸瓜分受眾羣體的背景下,廣播電視媒體需要加快向新媒體方向拓展融合。廣播電視媒體需要及時抓住目前這一歷史性的發展機遇,儘快與新媒體合理開發媒體資源,積極推進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優勢互補,加速信息線性傳播與非線性傳播的融合,快速搶佔市場發展先機。實現技術與資源的結合是廣播電視傳媒轉變經營模式的必由之路,如果不能很好的實現資源與技術的匹配,資源和技術極有可能發生衝突,如此一來,將會大幅提高廣播電視傳媒經營模式構建的成本,甚至導致其經營方式構建的失敗。另外根據實際情況和媒體的發展建立行之有效的經營模式、加強防範意識和多元化經營模式積極實現傳媒業的服務目的和宗旨。不斷地改進和變化。

二、結語

傳媒領域是我國的第三產業,可以説是我國的“朝陽產業”、“無煙產業”、“綠色產業”,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如此龐大的產業規模,需要一個行之有效的經營模式,大力開發新的傳媒技術,發展具有新特色的信息產品,以服務羣眾為根本目的,實現多元化產業形勢。當然,這是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要根據傳媒領域的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制定相應的目標與政策,針對傳媒受眾的需求做出迅速反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如何寫羣眾文化論文 篇四

以深入開展法治惠民活動為載體,認真貫徹執行xx關於司法工作的指示精神,以人民需求為方向、以人民滿意為標準,從人民羣眾最盼望的事情做起,從人民羣眾反映最強烈的問題抓起,從人民羣眾最不滿意的地方改起。進一步提高司法行政隊伍服務人民羣眾的能力和水平,着力解決好廣大人民羣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

進一步創新司法行政工作的思路和舉措,着力解決好弱勢羣體和困難羣眾普遍關注的實際問題。

司法所成立“我為羣眾辦實事”主題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負責活動的總體部署、組織協調和檢查督導工作。由主要領導任組長,副所長任副組長兼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各科室負責同志任成員。領導小組辦公室要統籌做好綜合、督查、宣傳等具體工作。

一是制定實施方案,明確任務清單。緊盯人民羣眾關心關注的“頭等大事”和“關鍵小事”,聚焦法院實際工作中的各個環節,制定切實可行的活動實施方案,切實解決羣眾“急難愁盼”問題,同時列明“我為羣眾辦實事”任務清單,對待辦事項核實一個,建賬一個,解決一個,銷號一個,確保羣眾問題事事有着落,件件有迴音。

二是開展教育活動,樹牢為民理念。堅持自選動作和規定動作相結合,採取主題研討、實地參觀等專題學習教育、革命傳統教育等方式,開展靈活多樣的學習活動,並在學習中強化“四個突出”,即自學突出“細”,支部學突出“精”,部門學突出“導”,機關學突出“領”,通過學習教育引導幹警發揚xx的優良傳統,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樹牢為羣眾辦實事的理念。

三是走訪羣眾代表,發現突出問題。以“傾聽訴求”為出發點,通過走訪調研企業、社區、村屯、學校、單位,召開企業家、案件當事人、羣眾代表座談會,發佈徵求意見信,設置信箱等方式,瞭解梳理兩級法院在執法辦案、為民(企)服務、自身建設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問計於民、問需於民、問策於民,着力補齊短板,強化提檔升級,使活動真正達到為民服務的目的。

四是聚焦主責主業,完善工作舉措。堅持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完善一系列司法為民新舉措,推進“一站式”多元解紛和訴訟服務體系建設,妥善審理執行涉民生案件,加大對弱勢羣體的保護力度,落實司法救助,以實實在在的工作舉措不斷提升人民羣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滿意感。

五四開展法律服務,強化普法宣傳。開展送法進社區、進村屯、進企業,“315”普法宣傳等活動,通過向羣眾發放普法資料及宣傳單,法官以案説法,為羣眾講解法律知識、提供法律諮詢等形式,為羣眾進一步普及法律知識,引導羣眾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充分運用法律武器理性表達訴求、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一)加強組織領導。“一把手”要全程參與活動,帶頭轉作風、走基層、做表率,帶着問題抓工作,帶着感情抓落實。對本方案中安排的活動內容及載體,承辦督辦部門要積極組織落實,承擔“第一責任”。對於調查走訪中發現的問題,主要領導要親自參與研究;

對職責範圍內人民羣眾普遍關心關注的問題,及由於各種原因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的問題,主要領導要積極主動地加以協調解決。

(二)嚴格監督檢查。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要充分認真發揮組織協調作用,切實履行協調、指導、監督、檢查職能。及時發現和總結活動中的好經驗、好做法;

對組織活動不力、參與活動懈怠的個人,要進行通報批評,必要時報請局xx組按有關規定,嚴肅問責。

(三)注重活動實效。要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嚴細實的工作作風,紮紮實實開展“我為羣眾辦實事”主題實踐活動。要積極組織參與,不要簡單應付;

要改進工作作風,不要鬆鬆垮垮;

要創新方式方法,不要因循守舊。各項活動內容都要以是否取得實效,是否切實為人民羣眾辦了實事,是否解決了人民羣眾的困難為出發點和落實腳點。

(四)做好輿論宣傳。要充分利用新聞媒體、網站等平台,搞好活動的宣傳造勢工作。要通過宣傳,讓人民羣眾瞭解司法行政系統深入開展“我為羣眾辦實事”主題實踐活動的內容,提高社會各界對司法行政職能的認識、瞭解,最終贏得關注、取得支持。

數字新媒體下的數字出版論文 篇五

數字新媒體下的數字出版論文

[摘要] 數字新媒體以其多媒體化、集成性、交互性、超鏈接性的信息傳播特點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和運用,對傳統傳媒產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作為傳統傳媒產業中的出版業界應如何應對這一新媒體浪潮的衝擊,這是一個“to be or not to be”的問題。

[關鍵詞] 數字新媒體 數字新媒體產業鏈 數字內容產業 跨媒體出版

一、數字新媒體的概念及特徵

“如今的新媒體是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寬帶局域網、無線通信網、衞星網等傳播渠道,以及計算機、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移動電視、數字電視等都是數字新媒體的表現形態,從信息傳播角度看,它具有多媒體化、集成性、交互性、超鏈接性的特點。

二、數字新媒體產業鏈

數字新媒體產業鏈的組成包括內容提供商、軟件及技術提供商、網絡運營商、平台提供商和終端提供商。

內容提供商指內容的製作者和提供者,數字新媒體的內容提供商主要源於四個方面:擁有傳統內容資源優勢的專業內容提供商;提供通道的電信運營商和移動運營商;實力強大的站;新媒體受眾。

軟件技術提供商是在整個產業鏈運作中服務、資費、管理等環節的軟件提供者和技術提供者。網絡運營商擁有骨幹和核心網絡資源,通過建立虛擬網絡來進行運營服務,為平台提供商提供網絡支持,包括無線網絡運營商、固網運營商、數字廣播網絡運營商等。平台提供商提供內容呈現平台,為網絡交易、分享等服務提供空間、技術支持、服務支持的計算機網絡系統的網絡運營者。終端提供商指提供數字終端工具的廠商。

在數字新媒體產業鏈中處於內容提供商位置的傳統出版社要想在市場競爭中爭得一席之地就必須做好做強自己的本分。雖然同時作為網絡運營商的電信和移動運營商也介入內容提供商的行列並且在與傳統內容提供商的合作中顯示出極大的強勢,但與在這個領域努力多年的出版社而言麼無論是作者資源還是編輯經驗,都會相形見絀。

數字新媒體技術和數字新媒體服務平台的迅猛發展,催生和推動了數字新媒體內容產業的崛起與發展數字新媒體技術和數字新媒體服務平台為內容傳送提供更多渠道的同時,也對內容提出了更高的質和量上的要求。傳統形式的內容形態不能簡單平移到數字新媒體的內容形態上,需要針對不同數字新媒體服務平台的形態特徵設計相應的內容創意和製作流程。

因此,數字新媒體環境下的內容產業應該是“依託先進的信息基礎設施與各類信息產品行銷渠道,向用户提供數字化的圖像、字符、影像、語音等信息產品與服務的新興產業類型,它包括軟件、信息化教育、動畫、媒體出版、數字音像、數字電視節目、電子遊戲等產品與服務等,是智力密集型的、高附加值的新興產業。”

三、數字複合工程的開啟將拉動傳統出版產業的升級

複合出版,又稱跨媒體複合出版,是指對內容文本經過一次編輯、加工、標記之後,既可以以圖書、雜誌、報紙等形態出版,又可以以遊戲、卡通、動漫等方式呈現,一次加工,多次使用。複合出版是未來出版的重要形式。

7月16日,上海張江國家數字出版基地掛牌成立。作為新聞出版總署批准建設的第一個數字出版基地,該工程的順利實施必將促進傳統出版發行業的產業升級,促進我國數字出版的`發展壯大,進而帶動整個文化產業的進步與變革。國家數字複合出版系統工程在實現出版業數字化轉型的同時,將大力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特別將推動內容產業和創意產業的發展。數字複合出版將為內容產業注入豐富的高質量出版內容資源,實現內容的深度開發和多維應用,同時,數字複合還將為創意產業提供多樣化的表現平台。傳統出版產業經數字複合出版系統工程改造後,將實現數字化轉型,從而將出版生產力和產業化提高到一個嶄新的高度。 四、傳統出版社應加強數字出版意識

首先,要對數字出版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數字出版在數字新媒體浪潮中更應稱為數字內容管理或數字內容產業”。對於出版單位這種具有內容生產特點的企業來説,並不是單純生產某一介質的產品,而是生產“內容”。數字新媒體的出現與發展對於作為文化產業的出版業並不是毀滅性的衝擊。相反,由於數字新媒體產業鏈的逐漸清晰,專業化分工更加細化的基礎上,傳統出版商將更加趨於其文化創意產業的本質。數字出版對於傳統出版商就是要做好選題的原創性開發、內容的數字化管理,為數字新媒體產業鏈提供可供多種媒體傳播的內容。“在數字出版的時代,誰擁有具有競爭優勢的內容,誰就有了話語權” 。各出版社在結合特色定位的同時,要進行立體開發,掌握內容資源的主導權,加強在數字出版產業鏈中的控制地位。

其次,要做好數字內容管理。數字內容管理對出版單位而言,意味着對產品內容進行統一的數字化加工和生產。今後的出版,出版單位將演變為內容提供商(Content Providers),進行復合出版,對內容一次加工完成,以不同媒體形式出版。內容管理的目的是把非結構化的信息,製作成圖書、報刊、光盤、網頁等產品,供用户以各種媒體形式進行閲讀、檢索、查詢、分析和共享。當出版單位採用了以數字內容為核心的管理系統以後,傳統的編、印、發環節將被改變,這就是所謂的“流程再造”。出版單位可以通過流程再造,打通產業鏈,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跨媒體出版。

最後,要加強出版產業的縱向和橫向合作。出版產業的縱向合作是指各個出版單位和企業之間的信息溝通和內容資源的集合。數字新媒體時代,內容的同質化現象也難以避免。為避免資源的浪費和同行的惡意競爭,各個出版單位應時刻關注業內風向,結合本單位實際情況進行選題開發,切忌不切實際的跟風。數字內容產業的一個特點就是內容的集成性,越是擁有海量內容資源的出版社,在市場競爭中越有優勢。在縱向合作上就表現為出版社之間的重組、併購。出版產業的橫向合作是指在數字新媒體產業鏈中擁有獨自核心競爭力的各個產業環節之間的合作,包括出版企業與軟件開發商、網絡運營商、平台運營商、終端運營商之間的項目合作,也包括與這些企業之間的重組、併購,形成大型的傳媒集團。

參考文獻:

[1]張文俊。數字新媒體概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曹勝玫。當前數字出版產業鏈的相關問題及思考。編輯之友,2009.

[3]數字內容管理與出版流程再造。

[4]國家數字複合出版系統工程。

[5]周百義。中小出版社數字出版的困境與對策出版科學。,(5).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xuan/vn5gm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