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論文模板精選 >

社會心理學相關論文精品多篇

社會心理學相關論文精品多篇

社會心理學相關論文精品多篇

社會心理學相關論文 篇一

【摘要】

文章主要介紹了現今農村留守兒童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理由,表現為:一是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質量水平較低,二是留守學生有嚴重的厭學心理,三是農村留守兒童普遍存在嚴重自卑心理,四是留守兒童內心深處易形成失落感,結合這些理由,我們提出了要有針對性地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建立了留守兒童幫扶制度,開設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活動課,加強對家長的幫助和指導等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策略。

【關鍵詞】

農村 留守兒童 心理健康 教育

引言

中國的社會經濟從傳統的自給自足的、封閉的農業經濟社會,向現代的、發展的、開放的工業經濟社會轉變的速度加快,大批的農村勞動力開始向城市轉移,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長期孤獨無助的內心世界,影響了孩子的生活學習,也形成了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理由。

1.現今農村留守兒童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理由

由於越來越多的農民工選擇到城市中工作,也就產生了越來越多的農村留守兒童。農村留守兒童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理由也目益凸顯出來,具體説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質量水平較低

在生活方面,由於留守兒童很難得到來自父母方面的關懷與照顧,因此在遇到生活困難時,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向同伴進行求助,這就導致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質量水平較低。

1.2留守學生有嚴重的厭學心理

在學習方面,農村留守兒童往往缺乏較強的學習興趣,存在比較嚴重的厭學心理。由於父母不在身邊,祖輩對於他們的管理又比較鬆散,沒有形成對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的有效監督與輔導,這就逐漸養成了他們對待學習的懶散態度,甚至還存在不按時完成作業、上課遲到等理由。

1.3農村留守兒童普遍存在嚴重自卑心理

自我評價方面,較城市兒童而言,農村留守兒童普遍存在嚴重的自卑心理,對自我的評價也比較低,他們往往看不到自己身上的閃光點,而是過多地關注自己的不足之處,對自身的能力缺乏一定的信心。

1.4留守兒童內心深處易形成失落感

在情感需求方面,由於農村留守兒童長期遠離父母,難以感受到來自家庭的温暖,逐漸在內心深處形成了一種失落感。除此之外。由於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經濟狀況普遍較差,再加上父母長期在外工作,他們不僅要承受巨大的生活經濟壓力,而且還非常擔心在外打工父母的安全情況。所以,農村留守兒童非常希望能夠同父母一同在經濟條件比較優越的環境下共同生活,表現出對城市生活的期待與嚮往。

2.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策略

2.1有針對性地建立留守兒童檔案

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對每個留守兒童的愛好特長;身體狀況;家庭的經濟狀況,家長的教育方式與態度,與父母和監護人的關係;學習成績,學習態度,學習習慣;思想品德,行為習慣;師生關係,同伴關係;個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質等進行摸底調查,建立檔案。這樣才能隨時瞭解兒童的心理狀況,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

2.2建立了留守兒童幫扶制度

建立了留守兒童幫扶制度,給留守兒童配備幫扶教師。每個老師幫扶若干名留守兒童,在生活上照顧他們,為他們生活上、學習上提供關心。比如,在學習上關心他們,經常家訪,瞭解孩子在家情況,平時給他們輔導作業,還為他們購買學習資料和學習用具;在節日裏為孩子送上一份禮物,平時經常與孩子交流談心,隨時掌握他們的思想動態、生活情況,引導他們走出孤獨和憂鬱。幫扶教師還隨時與監護人交流,及時反饋孩子的情況。並認真填寫留守兒童追蹤調查表,寫出自己的心得體會

2.3開設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活動課

通過開設心理健康活動課,建立起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陣地。心理健康活動課應該融知識性、趣味性、參與性和操作性為一體。我校提出了“親近自然,養真尚志”的校訓。對學生進行親近自然、熱愛自然的教育,感受家鄉的自然美,激發熱愛家鄉之情。並提出“發現屬於自己的美”辦學理念,讓每位學生髮現自己的優點長處。而每月“陽光男孩、陽光女孩”的評選,更讓孩子們在“説真話不自卑不放棄愛自己愛他人愛自然會學習會自理會合作會感恩”的教育中,樹立了自信心和責任感。

2.4加強對家長的幫助和指導

通過開家長會、家長座談會、與家長電話聯繫、及時進行家訪等方式,建立學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溝通的渠道,優化家庭教育環境,引導和幫助留守兒童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推動親子關係的建立,讓家長協同學校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針對留守兒童家長都是年邁文化水平不高的情況,我校曾多次聘請有關部門專家為留守兒童的監護人作了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報告,指導家長用正確的策略教育孩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3.結語

作為學校,我們不能總是責怪留守兒童難管教,也不能一味責怪他們的父母外出打工不管孩子。應盡最大努力為他們營造一健康和諧的成長環境。創設人人關愛孩子的良好社會氛圍,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關愛留守兒童的成長,使每個留守兒童都能達到智力正常、情緒健康、意志健全、行為協調、人際關係適應的心理健康標準。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整個教育事業的健康快速的發展,才能使我們的社會實現和諧。

參考文獻

[1]金英良,吳秀娟,張訓保等。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分析[J]。中國公共衞生,2010,26(10):1224-1225.

[2]張孝義。社會干預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基於“留守兒童之家”社會干預實驗數據[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3(1):46-51.

[3]楊潔。湖北省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特徵及綜合干預效果研究[D]。武漢科技大學,2012.

社會心理學相關論文 篇二

如何積極有效地開展對廣大人民羣眾的思想教育是我黨思想工作中長期研究和探索的話題。隨着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國際化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的思想意識逐漸呈現出多元化趨勢,加強思想教育,積極開創符合時代要求的思想工作方法勢在必行。人們社會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必然使傳統的理論説教、思想灌輸等思想工作方法不能適應人和社會發展的需求。思想工作的直接對象是社會化的人,而社會心理學正是研究人在社會化過程中思想現象和心理現象的學問,將其有效地應用到思想工作中才能正確認識和把握人們複雜多變的思維活動,從而走進人的心理。以人們的心理為基礎和導向開展思想工作,思想工作必然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社會心理學和思想工作的關係

社會心理學是從社會與個體相互作用的觀點出發來研究特定社會生活條件下,個體心理活動的發生、發展及其變化規律的科學,即“怎麼想”的問題。而思想工作則是“一定的階級或羣體幫助人們樹立與社會發展要求相一致的思想,……其目的是使人們的思想更符合客觀實際,以便更好地改造客觀世界”,即“想什麼”的問題。兩者的研究和作用對象都為社會化的'人,“怎麼想”和“想什麼”是一個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過程。一方面,思想工作必須以社會心理學對人類社會心理和現象的研究為基礎和出發點,這樣才能保證思想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另一方面,思想工作的開展將會為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提供豐富的資料和例證。另外,思想工作中所指的“思想”,在社會心理學中就是通過個體或羣體的思維而得到的認識、行為的觀點的綜合反映。社會心理學關於個體心理特徵的研究為區別對待不同的教育對象、因材施教提供了大量的理論知識,可以為思想工作直接運用。

二、社會心理學在思想工作中的應用

社會心理學在思想工作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對社會心理學中動機和需要、情緒和情感、人際關係、歸因等理論的應用上。

(一)個體的動機和需要理論是思想工作的出發點

思想工作的出發點就是在瞭解個體政治歷史、思想覺悟、道德品質和個性心理特徵的基礎上,把人的思想和行為引導到正確的方向上來,這裏的思想和行為的出發點也就是社會心理學所説的動機。社會心理學認為,動機是引起和推動個體活動,並使活動朝向某一目標前進的內部心理過程或內部動力。人的各種活動是在動機的指引下,並向着某一目標進行的。動機具有激活和指向功能,懂得動機產生的本質和功能運動機制,有助於思想工作者深入瞭解和分析人們活動的各種誘因,從而根據正面引導的方針,採取不同方式,幫助人們建立良好的動機,使活動收到預期的效果,以達到教育的目的。社會心理學認為,動機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需要是人對某種客觀要求的反映,它可以來自個體內部,也可以來自個體周圍的環境。需要是人活動的基本動力,是個體積極性產生的重要源泉。思想工作者只有準確的瞭解了教育對象的需要,才能從源頭上杜絕教育對象不良動機的產生,從而實現思想工作在尊重教育對象需求、得到教育對象認可和支持的狀態下,引導教育對象在符合社會要求的動機下產生行為。

(二)情緒和情感理論對思想工作的及時性引導

在思想工作中成功的實現對教育對象的社會引導總是與有效的情感激發相聯繫的,它表現為從情感的角度喚醒對象,並運用情感的力量感染對象。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富於情感的溝通最容易產生積極的效果。富於情感的溝通方式首先要求思想工作者對自己所傳播的思想信息有着真切而強烈的感情,這就使被引導者在情緒上受到教育者的感染,從而使自己的思想逐漸向社會要求的方向靠攏。情緒感染是人際間情緒同化的反應,它是情感低級的、簡單的表現形式,具有情境性和時效性,是情感產生的基礎,受已經形成的情感的制約,並在一定條件下和情感相互轉化。

情感和情緒具有信息交流和影響心理狀態等功能,所以,思想工作者要注重對教育對象情感、情緒的影響。比如消除心理屏障,找到思想上的“切入點”。就是要注重消融受教育者的防禦、牴觸情緒,能在對象傾向方面找到共同點。其次要注重情感感化,即主動觀察、尋找和教育對象能夠產生情感共鳴的地方,以便使教育對象情感發生微妙的改變。還可以通過對教育對象性格特點的瞭解進行相應的情境和事件感染,以此來達到對受教育者教育的目的。

(三)人際關係理論促進思想工作的順利開展

人際關係是指:“人與人在相互交往過程中所形成的心理關係,包括夫妻關係、親子關係、朋友關係……同學關係等。”人際關係有多種類型,就思想工作者而言指“教育者團結和協調受教育者以及教育相關的受眾羣體,以實現共同目標而進行活動的能力”。和諧的人際關係是取得教育對象的信任和支持,順利開展思想工作的前提條件。如果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關係緊張、情緒對立,任何形式的思想工作都不會取得積極效果,反而會使教育對象產生牴觸心理,進而發生消極行為。這就要求思想工作者首先要堅持真誠原則。即在處理人際關係時,要以“真正的自我出現”,沒有防禦式的偽裝,做到表裏一致、真實可信;其次,要堅持尊重原則。尊重原則包括對自我尊重、對他人尊重、他人對自己的尊重。在人際交往和處理人際關係中,自尊、人尊和他尊是緊密聯繫的:只有首先尊重自己,對自己負責任的人,才可能尊重別人,別人才可能尊重自己;再次,要堅持寬容原則。寬容是一個人自信、魅力和勇氣的表現,尤其是在現實生活中,錯誤明顯在對方時,如果能表現出“有理讓三分”的寬容態度的人更是如此。寬容是一種美德,通過寬恕別人而得到別人的信任,從而建立起人與入之間和諧友好的橋樑。

(四)歸因理論促進思想工作的進一步完善

歸因是指“人們對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為進行分析,指出其性質或推論其原因的過程,也就是把他人的行為或自己的行為的原因加以解釋和推測。瞭解原因之後就可以對行為加以預測,從而對人們的環境和行為實行控制。思想工作者需要預見教育對象的行為,通過控制周圍環境,以便使教育對象在行為發生前對其行為的適宜性有清醒的認識。歸因理論可分為外在歸因和內在歸因兩類,外在歸因主要是把事件的原因歸咎於外部因素的影響,內在歸因是把事件的原因歸咎於自身的主觀因素上。思想工作者既要注重從外在歸因出發,瞭解和分析外部環境對教育對象思想的影響和制約,預測對象思想的變化動向,尋找時機展開思想工作;又要注重從內在歸因入手,根據對象對即成事件中自身因素的總結來制定相應的思想工作策略,從而以恰當的方式和氣氛開展思想工作。

綜上所述,社會心理學作為思想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無論是其理論成果還是其研究過程在思想工作中都具有極高的應用價值。思想工作者首先應以社會心理學個體動機和需要理論為出發點,從而對教育對象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教育對象的情緒和情感是影響思想工作成敗的重要因素,充分關注和分析教育對象的情感和情緒能夠對思想工作進行及時性的引導 。人際關係的好壞直接影響思想工作的效果,人際關係理論能夠幫助思想工作者正確處理和教育對象之間的關係,和諧的人際關係必然促進思想工作順利開展。人總會在一定事件和事實發生後產生思想的波動和變化,不管是積極還是消極的,積極主動的對其原因進行了解和分析,強化對對象的思想和行為的預見性,從而實施符合教育對象需要的思想工作,這就要求將歸因理論運用於思想工作當中。總之,社會心理學在思想工作中的有效應用是創新符合時代發展需求思想工作方法的必然要求,以社會人自身的心理為出發點,思想工作定能取得積極的成效。

關鍵詞:社會心理學論文 篇三

如何積極有效地開展對廣大人民羣眾的思想教育是我黨思想工作中長期研究和探索的話題。隨着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國際化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的思想意識逐漸呈現出多元化趨勢,加強思想教育,積極開創符合時代要求的思想工作方法勢在必行。人們社會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必然使傳統的理論説教、思想灌輸等思想工作方法不能適應人和社會發展的需求。思想工作的直接對象是社會化的人,而社會心理學正是研究人在社會化過程中思想現象和心理現象的學問,將其有效地應用到思想工作中才能正確認識和把握人們複雜多變的思維活動,從而走進人的心理。以人們的心理為基礎和導向開展思想工作,思想工作必然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社會心理學和思想工作的關係 篇四

社會心理學是從社會與個體相互作用的觀點出發來研究特定社會生活條件下,個體心理活動的發生、發展及其變化規律的科學,即“怎麼想”的問題。而思想工作則是“一定的階級或羣體幫助人們樹立與社會發展要求相一致的思想,……其目的是使人們的思想更符合客觀實際,以便更好地改造客觀世界”,即“想什麼”的問題。兩者的研究和作用對象都為社會化的人,“怎麼想”和“想什麼”是一個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過程。一方面,思想工作必須以社會心理學對人類社會心理和現象的`研究為基礎和出發點,這樣才能保證思想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另一方面,思想工作的開展將會為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提供豐富的資料和例證。另外,思想工作中所指的“思想”,在社會心理學中就是通過個體或羣體的思維而得到的認識、行為的觀點的綜合反映。社會心理學關於個體心理特徵的研究為區別對待不同的教育對象、因材施教提供了大量的理論知識,可以為思想工作直接運用。

社會心理學相關論文 篇五

摘要:

從社會心理學的視角看,教師威信是教師對學生的一種人際影響力,這種影響力的發揮需要教師具有讓人欽佩的學識威信、讓人喜歡的人格威信、讓人親切的情感威信。但是教師威信在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也會伴有束縛學生的思想,導致學生盲目崇拜和模仿等消極影響。以提高教師自身素質、能力為中心,學校、家庭和社會通力配合,採取積極措施,才能預防教師威信帶來的消極影響。

關鍵詞:

社會心理學;教師威信;影響力

教師成長與發展的五階段理論中提出新手教師、熟練新手教師、勝任型教師、業務精幹型教師和專家型教師五個階段,這五個階段既體現了教師從新手成長為專家的過程,也體現了教師威信形成和發展的過程。教師威信是指優秀教師的心理品質震撼了學生的心靈,使學生表現出對教師的尊敬和依賴。教師威信一經形成,將會對教育教學成效產生巨大的作用。這並不意味着教師威信對教育就沒有消極影響,只是很多★★時候這種消極影響的存在被忽視了。為了更好地發揮教師威信的積極作用,有必要辯證地看待教師威信的作用,從而採取有效措施克服消極影響。因此,本文在闡釋威信與教師威信涵義的基礎上,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分析教師威信的形成與維護,指出教師威信的消極影響並提出克服策略。

一、威信與教師威信

“威信”在社會心理學理論中被叫做“團體領導人的影響力”。心理學認為:“一個團體的領導人要實現有效領導,必須具有影響力。影響力就是一個人在與他人交往中,影響和改變他人心理和行為的能力”。基於這些認識,學者們從社會學與心理學角度對“威信”進行界定,認為“威信是指威望和信譽,即一個人在他人心目中所具有的那種讓人信服的約束力和號召力”;“威信是人際交往中客觀存在的心理現象,它是值得尊敬和信賴的人在一貫的言行中表現出來的有影響力的優秀品質”。筆者認為“威信”從實質上看是一種良好的人際影響力,這種影響力既讓人“敬畏”,又讓人“信任”。

教師威信是指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譽,是師生之間積極肯定關係的表現,是教師在履行教育職責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優良素質和高尚道德品質對學生產生的一種精神感召力量。目前,一般教育理論中認為教師的威信主要是指教師通過自身高尚的品德、淵博的知識、高超的教學水平等方面所表現出來的能使人心悦誠服的力量或使人敬畏的影響力。

教師有威信對於教育效果影響很大。有威信的教師在學生心目中是積極的,學生對其所講授的課會認真學習,對他的教誨會言聽計從;相反,沒有威信的教師,在學生心目中是沒有地位的,是會持相反態度的。教師威信對學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在認識上,學生確信教師的影響是正確的;第二,在情感上,學生樂於接受教師所傳遞的影響;第三,在行為上,學生往往以有威信的教師為榜樣。根據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可知,榜樣的作用是無窮的。因此,形成和維護良好的教師威信,是開展有效教育的前提。而且教育實踐也證明,教師主導作用發揮的程度,與其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有直接關係。一個教師必須在學生中享有威信,才可能使教育工作取得應有的成效。

二、社會心理學視角下教師威信的維護

1、專家效應:學識威信

社會心理學在談到態度改變和説服效果時指出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專家資格,即在某些方面具有專長的人在説服他人的時候比較有效。也就是説一般人更容易相信專家的話,更容易受專家的影響。同樣的話,是否是從專家的口中説出來,對聽者的影響是不一樣的。人們常常受那些被認為更有特權、更有經驗的人影響,而且這種影響的程度往往超出了人們的想象。拒絕別人本來就難,拒絕權威的要求更不容易。所以,教師要想具有威信,很重要的一點是把自己打造成專家,在學識上讓人欽佩。比如找一位德高望重、白髮蒼蒼、年過古稀的資深優秀教師,讓他和學生來談人生問題,可能影響力會更大一些。因此,教師要積累知識,在專業領域讓學生佩服。比如要勤奮學習,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儲備,包括專業知識和課外知識。注重實踐,重視教學,根據學生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珍惜學校每一次培訓的機會,每一次講課比賽的機會,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不斷反思,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一個公式:教師成長=經驗+反思。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於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思考,他可能永遠只能停留在一個新手型教師的水準上。當然教學反思也要講究一定的策略,比如寫反思日記、利用微格教學分析自己的教學過程、同行觀摩、專家觀摩、交流探討等。

2、吸引力效應:人格威信

社會心理學上關於吸引力的理論能為教師威信提供理論依據。“美的就是好的”,我們喜歡外形有魅力的人。研究發現,人們更喜歡平均水平的外在形象,因此,首先教師的衣着打扮也最好是大眾化,不能奇裝異服。其次教師留給學生的第一印象對教師威信的獲得也有很重要的影響,首因效應告訴我們,師生第一次見面時要注意留給學生良好的第一印象,這有助於在學生心目中建立起初步的威信。“我們喜歡喜歡我們的人”,研究發現,人際交流中適當的讚美會收到很好的影響效果。也就是説,誰欣賞我,誰對我好,我就喜歡他,這是很多人的心聲。學生喜歡那些認可和欣賞自己的教師,教師也一樣,同樣喜歡那些誇獎自己的學生。因此,教師要學會表揚學生,恰當地運用讚揚。“我們喜歡和我們相似的人”,意思是指人們趨向認為那些和我們相類似的人將會喜歡我們,所以我們有可能會主動建立人際關係。因此,教師在與學生交往中,要努力尋找與學生的相似之處,尋找雙方的共同點,這樣會更容易得到學生的認可。比如,基本上所有的優秀教師在做學生工作的時候,都有一個共同的口頭語,即“老師在你這樣的年紀,也……”,這種説法可以表明和學生有共同點,暗示對學生現狀的理解和認可,而這也是進一步深入交流的基礎。人格威信還表現在教師要言行一致,做學生的楷模。也就是説教師首先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保證自己在品德上沒有任何讓人指責的地方,如果學生對教師的學識和品德有懷疑的話,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就會大打折扣。其次要做到言行一致,是指教師不僅要謹言慎行,更應該説話算數。學校教育中很多學生是因為喜歡某位教師而喜歡上該教師所教的科目,所以,優秀教師表現出來的人格魅力是教師威信的重要來源。

3、情感效應:情感威信

每年教師節,教師收到的不僅僅是來自學生的鮮花、掌聲、祝福的短信,更多的是湧上教師心頭的暖暖的師生情。這深深的師生情就是教師情感威信的一種很好的體現。教師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名學生,以包容的愛心和真誠的付出關心學生,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和信賴感,在潤物細無聲的關懷中流淌的是教師的情感威信。要維持教師的情感威信,教師首先要保持關愛意識,用滿腔的熱情關心每一名學生的成長和進步,相信每一名學生都是獨特的,有其自身的優點。同時教師也要設身處地為學生着想,關注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其次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情緒控制能力。教師隨時會面臨各種突發事件,而且職業要求教師在對這些事件進行處理時應該遵循教育和發展的原則,因此,教師要比其他職業的工作者有更強的情緒控制和管理能力,尤其要善於控制班級的情緒。再次不要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心理學研究發現,在人際交往中存在一個行為對等原則,即你以一種什麼樣的態度和行為方式對待別人,別人也會以相同的態度和行為回報你。教師的威信是在教師與學生的交往中建立起來的,要期望學生信服你,就必須注意不能挫傷學生的自尊心。最後也是很重要的一點是在關愛中不能缺少應有的威嚴,很多優秀班主任的管理經驗證明,教師如果沒有威嚴,學生對教師沒有一點敬畏之心,那麼,其教育影響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甚至會影響到教師自身在學校的生存,因此,教師在教育和影響學生的時候,適當樹立自己作為一名管理者的“威嚴”,讓學生心存敬畏之心,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

三、發揮教師威信的有效影響

1、教師威信消極影響的表現

教師威信對教育成效的積極影響是有目共睹的,但辯證地看待教師威信的作用也是必要的。根據社會心理學的理論,影響力從性質上看,分為強制性影響力和自然性影響力。強制性影響力,也稱為權力性影響力,由社會賦予個人的職務、地位、權利等條件構成。自然性影響力,也稱為非權力性影響力,這種影響力任何人都有。自然性影響力與強制性影響力不同,它對被領導人所產生的心理和行為的影響是心悦誠服的。這種自然性影響力比強制性影響力要大得多。我們所談的教師威信更多的時候是指這種自然性影響力。受中國傳統文化中“師嚴道尊”的思想,現行教育制度中教師和學生在教育資源控制上的不對等和學生個性、心理、價值觀上的不成熟等因素的影響,教師威信的某些消極影響也會在教育中表現出來。

(1)“暈輪效應”,束縛學生的思想。“暈輪效應”又稱光環效應、愛屋及烏心理效應,比如學生因喜歡某位教師而喜歡他所教授的課、學科及教學方法等。反之,也有學生因討厭某位教師而不喜歡其所教的科目。學生因喜歡並相信威信高的教師,從而無限擴大和泛化教師身上的優點,對教師產生崇拜心理。這種“暈輪效應”容易使學生盲目地信服教師而喪失自己的思維,從而成為思維僵化、缺少個性的學生。這與注重素質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的教育模式相差甚遠。

(2)“馬太效應”,教師威信更易兩級分化。“馬太效應”是一種社會心理現象,簡單地講就是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如教育中部分教師只關注拔尖的學生而忽視了後進生的現象。教師的威信是學生對教師認同的體現,一方面威信高的教師容易得到學生的認同,從而教師威信更高,另一方面威信低的教師由於得不到學生的認同從而更難建立起教師威信。如有的學生因認識上的偏差而導致偏科,甚至對威信低的教師存在敵意,這對學生的發展極為不利。從某種意義上講,“暈輪效應”和“馬太效應”在某些方面是相互影響的,要避免教師威信的這兩方面的不良影響,都需要學生保持正確的認知。

(3)“模仿效應”,導致學生喪失自我。教師威信甚至還會導致學生對教師的盲目崇拜和模仿,導致學生喪失自我。根據心理學的觀點,自我意識是指人對自己各種身心狀況的認識及對周圍事物關係的各種體驗。從三歲到青春期,是社會教化對個體影響最深刻的時期,也是角色學習的重要時期。兒童在幼兒園、國小、中學接受正規教育,通過不斷地練習、模仿和認同,逐漸習得社會規範,形成各種角色觀念,如性別角色、家庭角色、同伴角色、學校中的角色等,並能有意識地調節控制自己的行動。雖然兒童也積極關注自己的內部世界,但他們主要依據別人的觀點去評價事物、認識他人,對自己的認識也服從於權威或同伴的評價。因此,這一時期個體自我意識的發展被稱為“社會自我”發展階段,也稱為“客觀化”時期。從青春發育期到青年後期,是自我意識發展的關鍵期。如果這段時期學生對教師盲目崇拜和模仿,很容易導致自我的喪失,甚至產生一系列問題行為。

2、克服教師威信消極影響的措施

從以上關於教師威信對教育消極影響的分析中可知要想克服這一情況,需要多渠道、多方面的通力合作,但關鍵還在於教師自身。所以要想克服教師威信的消極影響,需要做到以下幾點:一箇中心、一個重要、三個輔助。

(1)“一箇中心”是指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能力等各方面。既然教師威信的影響是雙向的,作為教師就應該積極發揮教師威信的有效影響,而避免或縮小消極影響。歸根結底需要教師提高自身的素質和能力,這是關鍵,只有保證教師對學生的指導性影響都是正確的,才能更好地發揮教師威信的積極影響。所以教師在外在形象上要展現給學生健康、陽光的方面。在教學中,要以淵博的知識引導學生、啟發思維;以公平公正的態度對待學生,挖掘學生的潛力;以無私的愛心呵護學生,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

(2)“一個重要”是指學校要重視教育,創造有利條件。作為管理者的學校,應從大局觀出發,採取積極措施預防教師威信的消極影響。首先,在教師專業技能訓練中,不僅要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還要向教師傳遞正確的育人觀。其次,要加強教師的自身反思教育,客觀地認識自身的優點和缺點,及時發現不足並加以改正。再次,學校也要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位教師,讓教師感受到學校的關愛,增強教師的歸屬感。同時,學校也要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學生客觀公正地看待教師和學校。

(3)“三個輔助”是指學生、家庭和社會的作用。就學生自身而言,要提高自己的思維水平和洞察力,理智地對待教師威信,做到信服而不是盲從。同時要用批判的思維看待教師和學習過程,用堅定的自信挑戰權威,做到既尊師重道又釋放個性,展現真我。就家庭教育而言,家長要樹立正確的家長觀、學校觀、兒童觀。在關注孩子學習成績的同時,更應關注孩子的個性發展,及時和孩子溝通交流,幫助孩子客觀地分析教師威信及其影響。就社會教育而言,多元化的社會價值觀,可以有效地防止學生對某一威信的盲從,有助於學生理性地對待教師威信。

四、結論

“親其師,信其道”,教師威信在學校教育中的積極影響是主要的,這是教育教學有效開展的前提。但是其消極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只有教師自身、學生、家長、學校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揚長避短,才能更好地發揮教師威信對教學的有效影響,從而促進學生的發展和教育的進步。

社會心理學相關論文 篇六

摘要:

眾多高校已將“社會心理學”作為普及大學生心理知識的通識課程,但傳統教學不注重將課程與社會需要、優化學生心理需要、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這些因素結合,只是單純的理論講授,沒有真正發揮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因此有必要採取新的教學方法——基於合作學習的角色扮演活動,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創新學習能力以及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解決自身遇到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成為一位身心健康、具有合作精神、能力出眾、主動參與的真正受社會歡迎的人才。

關鍵詞:

合作學習;角色扮演;社會心理學

一、合作學習的提出和我國大學本科教學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1、合作學習的提出

Robert in在20世紀70年代第一次用認知理論和動機理論解釋了合作學習(coperative learning)的優勢,從而使合作學習逐漸被人們認可和應用。合作學習有利於改進學生的學習態度,增進學生課堂學習的心理氛圍,同時對提高學生非智力方面的心理品質有顯著的效果,所以它被世人稱為是最近十年來最重要也是最成功的教學改革。

河南理工大學應急管理學院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開設了“社會心理學”課程。作為一門專業限選課,它的內容涉及影響個體社會行為的多個因素,比如個體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個體如何認識到作用在自己身上的社會力量;個體基於積極或消極的社會關係;個體如何將社會心理學知識應用到自己的社會生活中去。大學生學習這門課程,有利於他們對心理學理論知識體系的瞭解和掌握,同時還為他們的學習、應對挫折、人際交往、溝通等多方面提供理論和實踐指導。

2、我國大學“社會心理學”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

當前我國大學“社會心理學”主要採用的是教師講授模式。在課堂上,老師主要向學生傳授社會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和知識,學生按時聽課並做筆記,課程結束後參加本門課程的期終考試即可拿到學分。老師沒有對學生探索新知識的興趣和能力進行關注和重視,這必然造成了我國大多數的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學習的興趣和熱情,缺乏創造意識和能力,缺乏對知識的質疑精神,最終也導致了大學生人才的質量令人擔憂的狀況。在大學“社會心理學”課堂上實行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將變學生被動參與教學過程為主動積極創造性地參與教學活動過程。合作教學充分調動了教學過程中每一個體的積極性,而且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基於相互依賴的學習環境,能夠相互幫助、共同促進,真正做到“教學相長”,也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理心。這不僅對大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和人際關係和諧是非常有益的,而且這也是我國大學生培養目標的要求。

在大學教學過程中,師生為了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必然會採取一定的教學方式,這就是教學方法。過去常關注教師的教學思想,現在教育工作者們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個人心理成長和發展。教師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把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作為教學發展的宗旨,而且更加重視學生思維方式、創造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學習心理,使學生在學習的同時學會積極做人、積極愉快的交往和獲得終身的發展。筆者在大學“社會心理學”的教學過程中,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將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和中心,特別是針對大四學生到課率低的實際情況,基於合作學習視角之下,發揮角色扮演在教學中的積極作用,得到了院領導和師生的一致好評,提高了教學質量。

二、合作學習在“社會心理學”課堂上的應用及其效果

1、合作學習在“社會心理學”課堂上的應用

在“社會心理學”的教學過程中,筆者着重體現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重在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大學課堂上的許多理論,依靠單純的講授方法,學生無法真正理解教學內容,更談不上深刻體會這種理論的現實價值所在。如果不改革這門課程的教學方式,學生聽課的積極性不能調動起來,課堂氣氛也不活躍,學生參與課堂學習和討論的程度也不高,更談不上學生應用和解決自己實際生活中重大問題的能力的提高了。筆者給大四文科學生上課時發現,學生到課率僅為60%左右,其原因主要是大四學生考研複習、找工作、考各種資格證書,放鬆了對專業課程的要求。

高校“社會心理學”課程的教學方式迫切需要改革,必須打破當前這種僵化和無效的教學模式。作為目前全球眾多國家都在採用的一種富有實際效果的教學理論和策略體系,合作學習有利於解決目前我國高校課堂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教師在進行合作學習設計時,應考慮到在該課堂的教學設計一般程序中,將構建學生之間積極互動合作的結構為主,同時還要把合作學習的那些基本的要素(比如任務、方法、管理、評估、情境、技能等)納入到課堂教學整個教與學的過程之中。

關於如何實行小組合作學習而言,筆者採借了西方學生小組學習法中的“拼圖鏈接”和主題角色扮演的方法。學生按自願的原則組成小組,每組成員不超過9人,老師將每次課程的學習內容按小組數量分成一定數量的單元。每個小組隨機從學習內容中抽取一個作為本小組合作學習的內容。小組內部討論和商量每位成員在這個學習內容的學習過程中擔任的角色和身份。儘量讓每位學生都有一次機會成為一次合作學習過程中的“教師”或“專家”。小組成員認可抽取到的教學內容,努力掌握內容,同時小組內部進行合理分工和協作,集體備課,寫出一份質量較高的講義。在即將到來的課堂上,“專家”或“教師”將給所有的學生講授這一部分的教學內容,同時由本組所有同學一起負責全部同學的疑難解答工作。每個小組都必須認真完成其抽取到的教學內容,每位小組成員也不斷地進行着角色和身份的轉換。在這樣一種教學模式中,如何讓各小組成員相互幫助、共同提高、彼此關心,從而共同提高課堂學習的良好社會新氛圍是這種合作學習法要解決的最重要的問題。

在主題角色扮演活動中,教師先講授相關理論,然後要求學生通過在各個主題扮演活動中實際的角色體驗活動掌握理論知識。比如講“偏見”這一章知識時,學生以9人為一組,老師先對學生提出主題扮演活動的要求,然後由學生在各小組組長的分工下查找相關文獻和資料,設計主題劇本,討論主、次要演員的人選,經過彩排,最後開一個角色扮演活動的總結報告。筆者專門拿出6節課(共3次,每次2節課)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活動。全專業總共有76名學生,被隨機分成為11組,每組為6~7名學生,這樣可以保證每位學生都會參與本小組的主題角色扮演活動之中,而且小組內部成員是缺一不可的,相互之間必然會形成一種相互依賴、相互合作、高度互動的人際關係。在這種良好的人際氣氛中,小組成員共同完成老師佈置的主題任務。每小組自願產生一名組長,組員在組長的組織協調下開展準備活動。筆者根據每章的重點內容,給出了11個主題(比如著名社會心理學專家蒞校講座、愛上你、傲慢與偏見、助人為樂、一次重要會議等等),然後按隨機原則將學生分為11個小組。其中各組的組長由學生自願申請擔任,但必須得到本小組成員的認可。角色扮演活動一般安排在本門課程即將結束的時候。學生在學習了“社會心理學”這門課程的相關理論後,根據自己的理解程度,通過合作學習,在統一的主題之下,把角色扮演活動作為一種對本門課程學習的成果展示出來。

2、合作學習在“社會心理學”課堂上的應用效果十分顯著

筆者在對這種教學方式近10年的運用中,積累了大量的實際經驗,同時也受到了學生的普遍認可。學生在主題角色扮演活動中表現非常積極,為了能讓本小組的扮演得到全專業和老師的肯定和認可,他們積極為本小組的主題角色扮演活動出謀劃策、羣策羣力,不遺餘力地在一起討論劇本、商定演員、排演劇本,直至達到他們希望看到的效果為止。筆者從學生身上看到了真正屬於年輕人的活力和朝氣,內心感到十分欣慰和快樂。通過角色扮演活動,他們對“社會心理學”這門課的理論知識理解得更深刻,同時學生的參與意識也在活動中得到了提高。而且,學生們坦言自己在今後的人際相處中會更多地運用換位思考的方法。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應始終把學生放在中心和主體的位置,充分調動他們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主動性。隨着教師進一步積累教學過程中的寶貴經驗和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這門課會越上越好,讓更多的學生從合作學習中受益。

社會心理學相關論文 篇七

摘要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社會最小的經濟單位,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家庭教育的成敗,不僅關係到孩子的成長和發展,關係到家庭的安寧和幸福,還關係到社會的穩定和民族的未來。本文在分析家庭教育存在問題及其對孩子健康成長影響的同時,提出了改善家庭教育、促進孩子健康發展的方法。

家庭教育要着力於用言傳身教激勵等方法培養孩子良好的品格和行為習慣。

關鍵字:家庭教育,教育方法,挫折教育,言傳身教,習慣培養

1、愛而有度,嚴而有格

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然而,許多父母為愛孩子而阻礙了孩子的發展,甚至損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其主要表現為:

其一、物質上過度滿足。基本上是孩子要什麼給什麼,生怕孩子受了委屈。這樣使孩子既無累之苦,又無凍餒之憂,習慣於坐享其成、養尊處優,不知生活艱難、不懂節儉、不願付出;常身在福中不知福,不尊重父母及他人勞動,珍惜勞動成果,視享樂為氣派、將奢侈當瀟灑,怕艱苦奮鬥,缺乏直面社會人生、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

其二、行為上過分遷就。總認為樹大自然直,只要學習成績上去了,其它都可以馬虎遷就。這就容易形成孩子固執任性、唯我獨尊的不良個性,促長孩子我行我素、蠻不講理的“霸氣”,使孩子心中只有自我,自私自利,缺乏團結合作精神,缺乏崇高理想和強烈責任心、使命感,尤其缺乏為理想事業獻身的精神。

其三、生活上過多照顧。孩子的衣食住行乃至學習用品幾乎完全由父母包辦代替,總認為這樣能幫助孩子排除干擾,使孩子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去。殊不知,這樣既助長了孩子的依賴心理,又縮小了孩子自主探索空間,減少了孩子自我鍛鍊、自我提高的機會,弱化了孩子獨立自主意識,壓抑了孩子求新求異、開拓進取的天性。與生活上的過度滿足、過分遷就、過多照顧相反,父母對孩子的學習往往期望過高、要求過嚴、督促過急,不切實際地與人攀比。這樣不僅容易使孩子經常處在緊張和焦慮之中,導致學習興趣減弱、學習效率下降、學習成績難以提高,而且可能引發心理疾病,損害身體健康,甚至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惡化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妨礙孩子的教育和成長。真誠地關愛孩子,既天經地義,又是取得家庭教育實效的前提。但為了孩子健康成長、成材,父母必須注意愛的方式和分寸,把握要求的尺度,在心與心的溝通和情與情的交融過程中,既關心愛護、尊重。

2、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小孩子的世界觀尚未形成,模仿能力強,家長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將成為孩子學習的範例,可能影響到子女的一生。中國有一句老話: 身教重於言教,用在孩子的情感教育上是十分貼切的。因此,作為家長要率先垂範,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需做到,為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同時也由於孩子的模仿性強,父母的言行如何,往往會對孩子產生着潛移默化的影響。

第一、家庭無小事,事事有教育性。首先,父母雙方應相互理解、相互敬重、相互鼓勵、相互幫助,努力營造友好和睦、民主温馨的家庭氛圍,引導孩子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尊重父母的辛勤勞動,切忌相互埋怨、相互指責; 其次,不要當着孩子的面隨意對他人尤其是孩子的同學、家長或老師品頭論足,而是要引導孩子遇事多從對方的角度想想,學會寬容別人,尤其是在孩子與別人產生矛盾或摩擦時。

第二、遇事則教,遇物則誨。父母要正確處理好自己的工作、娛樂與孩子教育之間的關係,經常注意觀察孩子的言行舉止,多與孩子的科任教師和班主任聯繫,多與孩子溝通交流,及時瞭解孩子的成長狀況和存在的問題,把握好教育時機,進行科學有效的引導,不要等問題積累成堆或出現大問題時,再批評指責甚至打罵孩子; 切實把握好理智與情感的關係。真正把孩子教育作為夫妻雙方共同的義務、責任和常規性工作,而不是生活的佐料,更不是情緒發泄的對象。在關心照顧好孩子的同時,注意結合日常生活進行積極引導,努力促使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3、注重挫折教育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既會有愉快的創造,又會遇到各種挫折,即所謂“碰釘子”。心理學上認為它是“當個人從事有目的的活動受到障礙或干擾時所表現的情緒狀態”,挫折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生活內容之一。世上的事情往往這樣:成果未成,先嚐苦果;壯志未酬,先遭失敗。拒絕挫折,就等於拒絕成功,如果在幼年時期受到積極的挫折教育,就會理順受挫折的情緒,給自己開拓出可以容納自己奮進的心境;如果在幼年時期缺乏積極的挫折教育,長大後一旦遇到大學聯考落榜、招工無名等挫折時,就會爆發“人生危機”。

現在,不少獨生子女的家長只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衣、食、住等,而忽視了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吃苦耐勞和向困難挑戰精神,而這些“精神上的東西”,正是適應社會高速發展,培養跨世紀人才所必須的,也是孩子心理髮展所需要的。

3.1創設情景提供機會,利用一些困難情境訓練幼兒。

幼兒的活動範圍有限,許多挫折是現實生活中不常遇到的。教育者在利用自然情景進行挫折教育的同時,還要注意有意識地創設一些情景和機會,讓幼兒得到各方面的鍛鍊。為了提高幼兒對挫折承受能力,我們可設置難度不等的情境,讓幼兒逐步經受磨練,有目的地去培養幼兒的耐挫力。比如説遠足、勞動、競賽、批評、延遲滿足等活動和手段,可以鍛鍊幼兒的意志,增強他們對惡劣環境的適應能力以及對待失敗、打擊的能力。

遊戲是幼兒最基本的、最喜歡的活動,在遊戲活動中容易讓幼兒接受和掌握戰勝挫折的方法。在遊戲時可設置一些人為的障礙,讓幼兒自己解決……如讓幼兒到暗房子裏去取東西;和小朋友鬧矛盾怎麼辦;户外遊戲時引導幼兒走“獨木橋”爬障礙物,在角色遊戲中可安排幼兒分別扮演人際關係衝突中排斥和被排斥的角色,讓他們體會不同的心理感受,引導他們分析產生衝突的原因並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等等。

在日常生活中,也可創設一些挫折情境,如:把幼兒喜愛的玩具藏起來,鼓勵他們自己去尋找等等;

3.2樹立榜樣增強信心,樹立孩子必勝的信念

幼兒的思維具有直觀性,生動活潑的形象往往更容易打動幼兒。因此,要善於利用生活中那些活的事例來教育孩子,樹立榜樣。如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遇到幼兒摔傷,擦傷等情況。這時,作為教師應儘可能平靜地對幼兒説:“沒關係,老師和你一起到保健室包一下好了,下次注意一點就行了。”或者説:“沒關係,很快就會好的。”老師這樣的行為給幼兒很好的暗示,使幼兒自然而然地學會怎樣坦然地對待挫折,怎樣勇敢地面對未來。

另外,教師和家長也要以身作則,以自己的行動為孩子樹立榜樣,教育孩子勇於面對困難,面對挑戰。遊戲走“獨木橋”時丁丁會説:“老師我怕,我不走”。這時我説“別怕,你可以的,你看能走過去,你也一樣能做好。”或者説“我相信你會跟張鑫一樣勇敢的。”這樣在榜樣的力量下,孩子會變得的越來越有信心,越來越勇敢,增添了戰勝困難的自信。這時,我的一句“你真行”就會變成孩子的“我真行”。

3.3為幼兒創設與同伴交往的機會

與同伴交往可以使幼兒發現與自己不同的觀點,從而更好地認識他人和自己,克服自我中心。在同伴羣體中,幼兒往往會經歷一些挫折,如觀點不一致,屈從於被領導的地位等,這樣他必然要在不斷的磨練中學會如何友好相處,如何合作,從而更好地在同伴中保持自己的地位,而這種磨練有助於提高幼兒的耐挫力。另外,同伴之間的相互交流和指導,也能夠幫助幼兒更好地克服困難、解決問題。

總之,教會幼兒面對挫折,戰勝挫折,並非一朝一夕可得,也並非刻意追求能成,關鍵是順其自然,順應幼兒的發展規律。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幼兒的承受挫折的能力,幼兒能獨立完成的一定使其獨立完成,使其持之以恆。任何放縱和遷就的行為都會造成幼兒的依賴思想,要讓幼兒在體驗中認識挫折學會克服困難,戰勝挫折的本領。

3.4把握適度,挫折教育應注意的問題

孩子在遇到困難和失敗時,往往會產生消極情緒,表現出畏縮、退卻、逃避等行為,因此,作為我們就應該在平時有意識的設計一些有一定難度的,跳一跳就夠得到的任務,讓孩子去完成。在孩子遇到困難退卻、逃避的時候可以有一些批評,以提高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而不是因為不忍心、捨不得孩子受委屈,就不願意對孩子的行為作出正確的評價。當然,在孩子承受挫折的時候,我們還是需要給孩子適當的鼓勵,給他們面對挫折的勇氣。

4、勞動鍛鍊及培養好習慣

要注意從小培養孩子愛勞動的素質,克服當前社會上青少年中懶散、浪費的現象,充分認識主體性、創造性的重要意義,重視實踐活動對孩子主體性、創新意識、創新性格、創新能力的決定作用,提供孩子各項實踐活動的機會,消除阻礙少年兒童創造性發展的各種因素。引導孩子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如: 洗手帕、洗衣服、整理被褥等自理性勞動; 打掃衞生、煮飯洗碗等家務性勞動; 幫助幼小兒童、孤寡老人等公益勞動; 種菜摘果等生產性勞動,營造一個“勞動最光榮”的良好家庭氛。

良好的習慣是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重要條件,重點要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在學習上要重點培養獨立思考、單獨作業、勤於預習、精於預習、善於檢查等習慣。家長每天要督促孩子按時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並逐步養成獨立檢查和及時改錯的習慣。在網絡電子時代要正確引導孩子上網,不要採取簡單否定的態度,正確地認識網絡的價值與功能,學會利用網絡學習,明白網絡是“用的”而不是“玩的”。在生活習慣上,重點培養孩子自我管理、自立自強和規律化的生活習慣,讓孩子養成早睡早起和按時就餐的生活規律。“文武之道,一張一弛”,要適當安排孩子的體育鍛煉和文娛時間,如帶孩子假日旅遊、郊遊、跑步等。

5、注意教育方法的正確性和科學性

教育工作本身的複雜性要求家長必須懂得教育工作的特點和規律,並運用這些特點和規律來指導具體的教育工作。所以,家長做好以下三點:

( 1) 重視對孩子學習過程的管理,注意“抓反覆”和“反覆抓”。許多家長注重子女平時考試成績,以期將來考上好大學,而在其求學過程中則以“年齡尚小,大學聯考尚早”為理由放鬆或疏忽了對學習過程的管理和關注; 也有許多家長只在孩子期末考試之後才關心其進步與否; 還有許多家長只在孩子成績明顯倒退或思想行為出現嚴重偏差之後才感到焦慮。對於這些情況,家長必須從關心孩子的日常起居、思想行為、心理情緒、學習態度、學習效果等細微方面入手,持之以恆、反覆不斷地觀察判斷孩子的思想狀況,及時糾正孩子的偏差,督促他們克服學習中出現的困難,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效率,促進學生不斷進步。

( 2) 重視孩子的全面發展,促進孩子智力、智能水平的提高。要使一個人的智力全面、深入地得到開發,這個人必須博學深思、全面展,這是被無數先哲、智者證實了的。所以,家長必須全力支持學校對孩子的全方位教育,更要注意身體力行地對孩子進行廣泛興趣的培養,促使他們對所學課程全面重視,努力培養和促進學生在藝術和體育方面的興趣和發展,努力把他們培養成體魄健壯、多才多藝、全面發展的人才。切忌把孩子侷限在基礎學科的學習中,防止將孩子培養成滿腦子公式名詞而一無所能的書呆子。

( 3) 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感情,講究教育方式方法,追求教育的質量和效果。家庭是孩子生活的場所,更是其天性、本能表現較充分的場所。所以,家長應該充分利用這一環境的獨有優勢,及時把握孩子的心理,通過家長了解他們對人生、對社會、對學校、對老師、對同學、對自己諸方面的看法,及時把握孩子的思想動態。然後利用茶餘飯後、日常閒話的機會,以春風化雨的方式和孩子交流思想,潛移默化地對其思想行為加以正確引導。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家庭、家長在教育中的積極作用,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促進孩子的長足發展。

參考文獻

[1]田宗友,周浪。家庭教育策略淺探。九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

[2] 趙慧榮。如何進行家庭教育。甘肅日報。2007.4.6.

[3] 王剛。中國家庭教育成功指南。成都: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2005.

[4] 彭立榮。家庭教育學。江蘇教育出版,1993.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xuan/wnvy1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