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論文模板精選 >

文化相關論文精品多篇

文化相關論文精品多篇

文化相關論文精品多篇

文化建設論文 篇一

一、良好的校園環境將直接影響着學生的日常行為和心理品質

1、改善校園物質條件,形成整潔優美的校園環境。校園是學生學習、生活的場所,職業院校的學生大多是住校生,他們整天奔波於教室、宿舍、圖書館、實訓室等場所,校園的內部環境與他們息息相關。校園物質文化建設主要是通過校園的規劃設計、建築物的風格特色以及教學設施的配備等手段營造具有濃郁文化氣息的教學環境和生活場景。因此職業院校要加大投入,改善校園的物質條件,讓學生充分享受校園的整潔和優美,感受環境的清幽與寧靜,體驗建築的現代與舒適。同時學校還要增加文體活動設施,配足教育教學設備,形成良好的校園物質文化氛圍,為學生營造寬鬆的學習生活環境。優雅的校園物質文化藴含着對真善美的追求,它可以增強學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培養學生進取的精神狀態,塑造學生良好的人格特徵。

2、加強人文環境建設,營造濃郁厚重的文化氛圍。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視環境育人,他説“我們的教育應當使每一堵牆都説話”。的確如此,學校的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校園的文化氛圍體現在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一句標語、一個橫幅等方面。真正優美的校園環境,應該是“以人為本”的環境,學校的每一處角落都能體現出對學生的關懷。職業院校更應給予學生關愛、重視和引導,營造適合學生髮展的育人氛圍。如在校園建築、主幹道的命名上要仔細斟酌,體現學校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培養學生的榮譽感和責任感;每棟樓的樓道應設置格言警句、每個班級的板報要有啟發意義、學校的電子大屏幕上也要不斷更新“心情物語”等內容,讓學生時時刻刻都受到感染和薰陶,在思想情感和行為方式上得到積極的暗示;學校的文化長廊要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形式上需圖文並茂,吸引學生的眼球,教會學生怎樣快樂地學習生活,如何排解心理上的困惑和疑慮等。校園人文環境建設就是在軟環境上下功夫,在細節上仔細謀劃,讓學生在校園內受到無聲的教誨,從而端正自己的日常行為,並學會進行心理調節,增強心理品質。

二、篤厚的校園精神能培養學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1、弘揚校風傳統,凝練育人文化。校風是一所學校辦學理念、治學精神的集中體現,也是學校悠久歷史、厚重文化的高度凝練,它是學校師生共同追求的目標和恪守的準則。職業院校作為職業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搖籃,要廣泛宣傳自己的校風、教風、學風等傳統,突出職業特色,引導學生崇技尚能、實踐創新。如可以發揮櫥窗、展板、標語牌等宣傳陣地的作用,大力宣傳校風、學風等,讓學生在校園的各個地方都能見到關於校風傳統的宣傳標語,為學生提供思想教育的精神食糧;經常開展校情校史教育,邀請傑出校友到校進行勵志演講,彰顯學校的辦學成績,樹立學生學習的榜樣,凝練深刻的育人文化。久而久之,學生們會深刻領會校風的內涵,牢固樹立愛校、尊師、重教、樂學的思想,並在日常的行動中得以體現,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培養自己健康的人格和心理。

2、尊重學生人格,和諧師生關係。校園的精神文化還體現在和諧的人際關係和輿論氛圍等方面,因此教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平等地對待學生,真正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本站§ 為了一切學生”。只有當師生之間建立起了相互信任的關係時,學生才能對教師言聽計從,達到“親其師,信其道”的目的。和諧的師生關係對於職業院校而言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大多數職校生在中學裏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進入職校後在心理上更需要得到老師和朋友的關心和幫助。因此職業院校的教師要用朋友式的愛心和誠心來對待學生,以情感人、以情教人,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引導學生融入集體,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這樣學生在遇到困惑時就會首先想到找老師或朋友傾訴,並學會自己調節心理,保持心情舒暢,其心理負擔便會隨之減輕,心理也會變得更加陽光和健康。

三、完善的制度規範能塑造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美好的心靈

校園制度常常以規定、措施、決定等形式出現,對教師的教學、學生的行為具有普遍的約束和規範作用,它主要是指學校和班級教育中的領導體制、管理模式、教學規範、活動組織形式以及各項規章等。校園制度文化是學校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保障,它體現了校園文化建設的整體要求和特色亮點。完善的校園制度文化能夠規範學校的教學秩序,約束學生的日常行為,引導學生參加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等,使學生充滿自信,積極投入到學習、生活中去,從而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美好的心靈。

1、嚴格學校管理制度,創造有利於學生成長的外部環境。學校的管理制度是在長期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形成的有約束性的條款,對學生的日常行為具有限制性和規範性。職業院校的學生由於種種原因,自我約束力較差,叛逆心理較強,很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而做出違紀甚至違法事件。因此學校要利用各種場合和機會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將“冰冷”的制度轉變為學校的內在文化,逐步讓學生接受和認可,營造有利於學生成長的外部環境。學校的管理制度也應與時俱進,始終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着力於學生的全面發展。科學合理的制度文化會激發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自覺抵制不良思想的影響,進而增強學生的自律意識,讓他們擺脱心理困擾,形成良好的道德和健康的心理。

2、組織校園文體活動,以制度的形式保證學生積極參與。豐富多彩的校園文體活動具有愉悦性情、培養興趣、增長才藝等作用,這些活動既可以讓學生體驗到成功,增強自信心,又可以鍛鍊學生的意志品格,提高他們的心理適應能力。文體活動是校園內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也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職業院校的學生更渴望得到尊重,更渴望獲得成功,因此職業院校要採用“多元智能”的理論來綜合評價學生,並用制度的形式讓學生積極參與文化藝術節、職業技能節、心理健康活動月等活動。條件允許的學校可以採用學分制的方法激勵學生每學期都參加一定數量的第二課堂活動,具體的活動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統籌規劃,如充分利用重大紀念日開展主題教育,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集體榮譽感;努力辦好一年一度的文化藝術節,以一系列的文體活動讓學生展現自我,克服怯懦和自卑心理;針對職校生的實際情況,開展技能比武、創新競賽等活動,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責任意識;組織心理健康諮詢、心理素質拓展訓練、心理健康講座等活動,讓學生掌握心理保健的方法,提高心理素質,增強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四、小結

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的精髓和靈魂,它是學校師生在教育教學中創造和形成的一種文化氛圍。學生是學校的主體,他們既是校園文化的創造者,又是校園文化的受益者。整潔的校園環境、厚重的文化底藴等對學生起着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心理品質;優良的校風傳統、和諧的人際關係等有助於培養學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積極的心理特徵;完善的學校制度、多彩的校園生活等能夠塑造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美好的心靈。校園文化的各個組成部分都是學校育人的重要環節,職業院校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走內涵發展之路,不斷提升學校的文化品位,讓學生在優良的校園文化氛圍中健康茁壯成長。

文化建設論文 篇二

【摘要】隨着網絡技術的不斷髮展,網絡輿情日漸影響校園文化的建設,使得網絡輿情與校園文化建設有着密不可切的關係。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校園文化的特點,以及網絡輿情對校園文化的影響,並提出了基於網絡輿情下建設校園文化的相關策略。

【關鍵詞】高校;網絡輿情;校園文化;建設

一、校園文化的特點

1.穩定性。目前,對於校園文化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總的來説,校園文化是學校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體現着學校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念。具體點來説,校園文化就是學生課堂以外的生活,比如各種文學活動、體育運動、社團組織都是豐富的校園文化生活。但不管怎麼定義校園文化,它始終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因為校園文化是一個學校的精神所在,是在歷史的歷練中凝聚下來的,有着自己獨特的內涵,有着自己獨特的特點,是不可以更改的,這就是它的穩定性所在。要保證校園文化穩定性的同時,也要使校園文化不斷的'提升和昇華,不斷弘揚校園文化,與時俱進。

2.多樣性。隨着社會多元化的發展,校園文化也逐漸朝着多樣化變化,尤其是網絡的普及和廣泛運用。更多的信息、更多的元素、更多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點被校園文化所吸收,使校園文化更加的豐富多彩,更加的多樣化。同時由於大學生對事物的好奇以及興趣愛好的差異,也使得校園文化呈現多樣性特點。但必須要明確的是,儘管校園文化多樣性,其主導的價值理念和精神信仰是固定的,是唯一的,是不變的,就是要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培養全面發展的新世紀人才。

二、網絡輿情對校園文化建設的影響

1.正面作用。由於網絡輿情具有豐富的內容,可以很好的為校園文化建設帶入新的活力,增添新的內容。隨着大學生利用網絡的次數越來越頻繁和使用網絡的人數越來越多,網絡上的信息已經可以輕易的進入到學生的校園生活中,並迅速傳播,影響校園文化。網絡輿情所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比如國際上各國之間的交流、國外的國情民情、國內的大事小情,都可以通過網絡進行積極的宣傳,提倡積極的價值觀過河人生觀,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更多、更豐富的內容。網絡輿情除了能夠豐富校園文化生活的內容,還能提供更大更寬廣的平台,給予學生們更大更自由的空間進行校園文化建設,增加了文化建設的科學性和民主性。網絡輿情可以增加學生和學校管理者的互動以及交流,使得學生的意見和思想能夠快速的傳遞給學校管理者,並及時得到相應的反饋,有利於學生真正的參與到校園文化建設當中,使校園文化建設更加的科學和民主。

2.負面作用。基於網絡輿情的校園文化建設雖然有它的積極影響,但同時也會產生消極的影響。首先,網絡輿情增加了校園文化管理的難度。主要是因為網絡輿情涉及的內容計較廣泛,傳播的信息比較多元化,包括的羣體比較分散,這些都增加了對校園文化建設的難度。在網絡輿情下,大學生會接受不同的事物,不同的觀點,當然對待人事物也會有自己的觀點和態度,容易形成情緒化,被情緒所主導。學生正處在思想尚未成熟,社會閲歷尚未豐富的階段,對許多問題的分析和理解都只停留在表面,因此他們的情緒波動一般較大,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響和干擾。網絡輿情內容的複雜性能夠使學生很容易失去對事物和信息的判別力,分不清真假,不利於對校園文化的建設。

三、基於網絡輿情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的策略

1.引導學生文明使用網絡。在網絡輿情下建設校園文化一定要保證和引導學生正確的、文明的使用網絡。作為教師要培養學生能夠自覺抵制錯誤輿情和言論的能力,要經常在QQ羣或者是論壇、貼吧、微博等網絡輿情聚集的地方,與學生以朋友的方式進行交流和討論,瞭解和關注學生對於事物的態度和想法,並及時給予提醒和幫助,讓學生能夠全面地、理性地瞭解和分析社會事件,而不是被網絡信息所左右,相信網絡的一面之詞。要引導學生積極文明的使用網絡力量,樹立正確的網絡觀念,比如可以建立與網絡文化相關的課程或講座,使學生合理、有效地使用網絡,保持健康的網絡心理,從而利用網絡生活建設更豐富的校園文化生活。

2.建立網絡安全規範。絡輿情下的校園文化建設,要建立一套網絡安全的規範,以保障校園文化的價值走向和意義。建立網絡安全規範,主要是要對網上的信息和內容進行甄別和篩選,以免不良的信息和內容影響學生的健康發展和校園文化的建設。網絡安全規範致力於傳播積極的網絡信息,以維持網絡秩序的正常運行,通常要將危害國家安全的、破壞社會穩定的以及影響學生健康發展的有害信息過濾掉或者是加以屏蔽,為學生們創造一個良好的網絡環境,一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這種網絡安全規範的建立,能夠極為有效地過濾不合法或不健康的輿情和言論,創建健康的、文明的、理性的網絡環境,更有利於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建設。

四、總結

網絡輿情與校園文化有着密切的關係,是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在學校建設中,網絡輿情與校園文化所要達到的最終目的是一致的,都是要引導學生向着積極的、健康的、文明的方向發展。而校園網絡輿情也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了新的途徑和方式方法,所以校園文化工作者要積極的利用校園網絡輿情的優勢,不斷豐富校園文化生活。

參考文獻:

[1]郭雲。發揮高校網絡輿情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正能量[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xx,02:58-59.

[2]張紅瑞,馮秀彥。網絡輿情對校園網絡文化安全的影響研究[J].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xx,02:59-60+72.

[3]何家義。高校網絡輿情與校園文化建設[J].學理論,20xx,33:236-238.

文化相關論文 篇三

題目:

地域文化符號中環境設計的應用

摘要:

隨着中國城市化進程的高速發展,城市大規模擴張,常德的城市化進程也在加速推進。在常德創建文化名城的背景下,城市環境設計中如何應用常德特色的地域文化,是從事環境設計的工作者應認真思考的問題。作者認為,應充分挖掘常德的各類文化形態並將其符號化構建,將環境構成的各物質形態均作為文化符號,在城市環境設計中把握地域文化傳承與創新並與時代發展相結合,通過環境形態突出地域文化魅力與時代價值。

關鍵詞:

常德;地域文化符號;環境設計

人類不同的文化發展方式與發展歷史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的地域文化造就了城市獨特的魅力與文化氣質。其文化氣質主要通過以建築為主體的室內外環境的物質形態符號,向外界傳遞並讓外界感知。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態在城市環境設計中的應用,對當下城市環境建設具有重要價值。筆者認為,科學、系統地利用常德地域特色文化,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環境,是常德歷史文化名城建設的必然途徑。

一、地域文化與環境設計

(一)地域文化與文化符號

文化是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是人類在改造自然的活動中創造的各類物質與精神財富的總和。文化的形成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並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發揮其價值。文化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具有多樣性、地域性、民族性、時代性的特徵。文化以物質形態與非物質形態存在於社會的各個層面,其以物質形態為載體,同時又遊離在物質之外的人的意識與社會中。文化包含不同地域內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地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範圍內形成的、具有獨立的區別於其他地域的文化特性,地域文化同時具有傳統與時代特徵,並以動態的方式進行自我革新與發展。文化在社會生活中以多樣化的形式影響着人們的生活,以不同的符號形式與物質載體來傳遞文化信息並對人類社會行為發揮其作用。文化信息以顯性與隱性的形式存在於多樣性的符號中,符號可理解為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物質形態,具有地域性的文化符號,則是指具有獨特地域性的文化信息的各類物質形態與意識形態。

(二)環境符號

從現代設計的角度來理解,環境是人類生存的自然與人造的空間場所。城市環境由建築、城市廣場、街道、花園、河流湖泊、綠地等物質形態構成,物質形態同時也作為文化信息的載體,向外界傳遞文化信息。從符號學的角度看,環境構成的各種形態與元素都是承載文化信息的文化符號。環境不僅反映了一個地區、一座城市歷史文化的延續,也反映了本地區人們對生活的理解。以人為活動主體的城市,通過環境系統這一巨大的載體傳播,以可見、可觸摸、可感知的形態,向人們充分展示自己獨有的文化氣質並影響人的活動與認知。

(三)環境設計

環境設計是對人類生活需要進行有目的的創造性活動,是人類社會思想意識、道德倫理、審美情趣、生活方式的集中顯性表達與體現。城市的形成與發展都是環境設計的結果,環境設計是人類對物質與精神滿足的創造活動。在創造過程中,物質功能的滿足是人類生活的必需的最低要求,精神功能的滿足則是人類生活的更高的要求。環境設計的範疇是以建築為主體的室內外空間的各物質形態的創造與改造,具體體現在城市與鄉村中的建築、文化、自然、景觀之間的相互依存與融合。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物質的豐富在極大程度上滿足了人類對於物質功能的需求,精神功能的滿足已成為人類一切活動追求的目標。城市的魅力與文化氣質則主要通過以建築為主體的室內外環境的物質實體向外界傳遞並讓外界感知,地域文化的體現對現代城市環境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

二、常德地域文化特徵

常德位於湖南北部,古稱“武陵”,是一座擁有2000年曆史的文化名城。常德地處五溪文化、荊楚文化、湖湘文化的交匯處,在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資源與文化遺產,常德地域文化特徵基本可概括為以下幾個層面。

(一)有多樣性的傳統文化符號、文化遺存

文化遺存有城頭山農耕文化、善德文化、桃花源文化、常德飲食文化等;文化符號有常德民居建築的形制,以及常德漢戲、絲絃、皮影、沅州石雕、木雕、刺繡、擂茶、陶藝等藝術形式。這些傳統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符號,其藝術價值同樣在現代人的生活中發揮着積極作用。

(二)豐富的歷史人文資源

常德歷史上名人輩出,創造了豐富的社會人文文化,既有屈原、陶淵明、楊嗣昌等歷史名人,又有林伯渠、宋教仁、丁玲、蔣翊武、翦伯贊等近現代名人,還有“劉海砍樵”“車胤囊螢”“孟姜女”等美麗的民間傳説。其文化內涵涵蓋了治世修身,對美好生活、對理想社會的嚮往,以及弘揚勤儉好學之美德等。

(三)多樣性的自然文化資源

常德的地理位置特點使常德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如桃源石門的茶葉、湖區的蘆葦等。這些常德特有的自然資源為特色地域文化符號的構建提供了廣泛的物質基礎。

三、常德地域文化符號的構建

文化符號的構建,是對常德地域文化的符號化過程。筆者從自然、歷史、人文三個層面進行收集整理,從符號學角度對文化元素進行分析,並從設計學的視角對其進行分析,從而歸納常德地域文化系統中各種可以在環境設計中應用與表達的文化符號、文化元素、文化精神。筆者認為,常德地域文化符號的構建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第一,科學、系統地分析常德地域文化體系。通過對地域文化的挖掘與整理,建立起常德地域文化的結構體系,以此為常德地域文化符號構建的基礎。在充分發揮傳統文化價值的基礎上,要結合現代社會生活的需要,突出個性與藝術創新。第二,從環境的物質形態入手,使地域文化轉化為可識別與感知的物質形態。將常德地域文化中提取的文化精神、文化元素、造型元素,通過現代設計手法融入城市環境的各個層面,讓城市環境在隱形和顯性兩個方面都能表達出常德地域文化獨有的精神內涵與藝術氣質。從而使地域文化在城市環境中彰顯出獨特的文化個性,並形成新的適應時代發展的地域文化符號。第三,把握好地域文化的傳統性與時代性的關係。地域文化隨社會發展而革新變化,地域文化具有傳統與時代雙重特徵。日本工業設計師黑川雅之在《設計未來考古學》書中提到:“進入21世紀之際,地域文化的價值不再是保存,而必須構建出具現代思潮及精神層面的積極意義,如此,個人與地域文化的發酵作用才得以產生,進而達到新的發展與應用。”因此,對常德地域文化符號的構建,要分析傳統文化在社會發展中的時代特徵。在繼承優秀傳統的同時也要保持創新觀念,肯定傳統地域文化的動態性和進步性,把常德傳統地域文化與現代社會生活需求的實際相結合,從而使常德地域文化資源在常德環境建設中發揮其價值。

四、常德城市環境設計中的文化符號的應用思路

城市環境設計是個很大的設計範疇,城市環境構成的建築形態、建築的外部空間、組成環境系統的各種物質等,都是文化信息的承載者與傳播者。環境構成元素與構成形態物質存在多樣性的特徵,常德地域文化符號在環境設計中應結合環境形態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地域文化符號的應用與文化的表達。

(一)對傳統地域文化符號的直接利用

在常德的城市環境設計中,設計師應根據具體環境對象功能性質的特點與要求,針對性地應用傳統文化符號。例如,常德傳統木質民居建築的特徵與形制、建築構件等,可用於建築及其外部環境的設計中;景觀設計中可採用反映傳統生活形態的雕塑;室內環境設計中則可以將桃源木雕的藝術形式予以應用,桃源木雕具有圖案誇張拙樸、題材廣泛多樣的藝術特徵,設計中則可利用其藝術特徵結合現代技術手段進行設計。同樣,在環境設計中,可應用具有常德典型農耕文化特徵的各農具形態,以借用、置換、誇張等藝術手法運用於城市廣場的景觀、室內陳設裝飾等,使具有常德地域性的、民俗性的器物散發出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與文化表達。

(二)對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資源的利用

環境設計中,材料是其實現的必要條件。具有地域特徵的材料,為地域文化的表達與審美意圖的實現提供了多樣性的藝術語彙。常德具有豐富的竹、木、石材、蘆葦資源,這些特有的自然資源為構建常德地域文化符號提供了廣泛的物質條件。設計師在設計中應尊重材料的本質,利用材料自身的審美氣質與文化信息指代,並結合具體環境的需求,以創造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環境形態。

(三)對常德地域文化的精神內涵的演繹與表達

精神文化在環境設計的應用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具體到不同屬性的環境空間個體,是對該環境空間場所精神與場所氣質的營造。場所精神決定了場所的本質和特性,不同的場所因人們的活動需求、表達的情感不同,所具有的場所精神也就不同。環境設計中的精神內涵表達是城市環境設計中的重點,也是設計要突破的難點。常德的“善德文化”“隱逸文化”“茶文化”,以及傳統民間傳説、民俗風情體現出的常德人對於美好生活、社會道德的價值追求,可以作為地域文化表達的元素。環境設計中應充分利各種技術手段、材料及其所藴含的文化認知,營造具有常德文化精神的環境空間。

結語

文化在社會的發展進程中不斷自我革新與融合,環境設計中對文化的應用應繼承傳統文化精華。在保持地域特色的基礎上,設計師應以追求更好生活的態度,積極創造出適應時代需要的、滿足人類需求的、富有文化意味、審美個性特徵的地域文化符號。只有尊重本地域的自然環境、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才會對本地域文化繼承和弘揚產生積極作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xuan/4kr9p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