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企業文化 >企業管理範文 >

企業管理論文(多篇)

企業管理論文(多篇)

企業管理論文(多篇)

企業管理的論文 篇一

關鍵詞:法律思維 現代企業管理 規則性思維平衡性思維

摘要:本文闡述了法律思維的內涵,分析了法律思維對現代企業管理的借鑑意義,並探討了法律思維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的應用,包括規則性思維下恪守規範、平衡性思維下倡導平等、程序性思維下維護秩序、基準性思維下果斷決策。

法律思維的內涵

法律思維是思維的一種形式,是指生活於法律制度架構之下的人們對於法律的認識態度,以及從法律的立場出發,人們思考和認識社會的方式,還包括在這一過程中,人們運用法律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從深層次看,法律思維始終為維護法治而存在,有學者將法律思維概括為:通過程序進行思考;注重縝密的邏輯,謹慎的對待情感因素;只追求程序中的真,不同於科學中的求真;判斷結論總是確定的,不同於政治思維的權衡等。雖然法律思維過程難免有非理性因素,但從其總體要求和規定性來看屬於理性思維。

本文理解的法律思維內涵有四:其一,法律思維是諸多思維中的一種,它以法官或律師的思維為典型代表,是指根據法律進行的思維,目的是探索事物的法律意義;其二,法律思維是在決策中以法律的規定、原理和精神,透視所遇到的客觀情況,作出特有的法律判斷和法律推理,是按法律邏輯思考、分析、解決社會問題的思考模式,是受法律意識和操作方法影響的一種認識社會現象的方法;其三,法律思維是根據既有規定,通過推理、判斷、程序和自由心證,也即通過法律方法給爭議雙方一個解決問題的結論,注重對法律事件的公正處理;其四,法律思維由專業訓練獲得,源於法律思想和法律邏輯,表現為思維人意識、觀念或態度的自主性,是法律品性對人的思維產生抽象、概括影響而形成的一種思維定勢。

法律思維與處理法律關係的考察因素密切有關,表現為重證據、講事實、守程序。其中,重證據是指法律思維下處理問題時以證據為根據,證據是以法律規定的形式表現出來的,能夠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事實,從查明案件證據和正確運用法律兩個關鍵環節入手;講事實是指法律思維下以事實來支持所獲得的結淪,法律思維的任務不僅是獲得處理法律問題的結論,而且要為法律結論提供充分的法律論證與法律理由,這種事實一般是公開的,而且具有一定説服力;守程序是指以法律思維思考與處理問題時,嚴格執行程序,程序是法律所規定的行為方式和過程,以嚴明的程序保證處理結果的公正。

法律思維對現代企業管理的意義

企業發展的差距在一定意義上是思維方式的差異,在我國越來越多地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中,域外法先進的法理念導入我國,正如龐德所説“法律作為一種社會調控的手段”,已不僅僅是懲治的代名詞,而更多體現的是倡導平等、恪守規範、誠實守信的原則,發掘法律作為社會調控手段的深刻內涵,與企業管理制度相結合,在企業管理中滲入法律思維,能更好的實現企業規範化管理目標。

傳統企業管理主流理論—泰勒的“分析式”科學管理理論及連續因果鏈條管理思維,缺乏對複雜環境漲落的響應能力。而在現代企業管理中引入法律思維,在價值取向、基本原則、戰略重點選擇上規則而理性,直接導向企業管理目標的及時應變。

(一)法律思維以減少企業法律風險為價值取向

市場經濟有一個重要的潛規則,即機遇與挑戰共生,經營和風險並存。忽視法律風險的存在,單純強調企業生產流通銷售業務,其結果必然達不到企業預期管理目標。另外,企業風險承受度與預期利益之間的矛盾是企業管理經常需要面對的問題,企業如果一味過度強調控制或者回避風險,可能造成商業機遇喪失和管理成本增加。法律思維能夠平衡企業法律風險與經營收益的關係,將預警、揭示、識別、降低、化解企業風險視為作用於現代企業管理的價值取向。

(二)法律思維以預防為主、救濟為輔為基本原則

法律的重要作用之一是警示,其中包含強制性、責任性的信息給人以威懾和教育,幫助企業提高責任意識,防患於未然。現代企業管理中,法律思維關注企業管理行為的合法性,引導企業識別管理後果,警示企業對管理事務作出合理安排,預防事故發生。法律思維倡導和突出事前防範和事中控制為主、事後救濟為輔的基本原則,強調前瞻性防控理念,防微杜漸,一旦出現無法預防事故後,引導企業迅速補救及妥善處理。

(三)法律思維以制度和規範的流程為戰略重點

現代企業是具有高度分工與協作的社會化大生產的企業,只有規範化管理,才能將企業意志統一,形成合力。法律思維的核心是制度創新和流程優化,以法律思維幫助企業實現管理制度化,保證企業內部管理業務的有效性,繼而通過企業管理規範化流程,合理分配任務,建立企業內部輪廓清楚的矩陣結構、自上而下的驅動機制,法律思維始終視制度和規範的流程為企業管理戰略重點。

法律思維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的應用表現

法律思維藴含規則性、程序性、平衡性、基準性的特有知識、價值和方法,將其中法理邏輯滲於現代企業管理事理邏輯,提升企業理性思維,能更好地提高企業管理科學性、決策果斷性,推進企業現代化管理,其應用集中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規則性思維下恪守規範

法律思維是一種規則性思維,“法律是使人們服從規則治理的事業”,以法律規則為標準。法律思維的規則性強調三段論推理的表現形式,強調三段論推理的邏輯是合乎情理的,對決定理由進行説明和論證,推出法定結論,這種結論出自理性,具有説服力。規則性思維是以事實與規則認定為中心的思維活動,在判斷行為和事件時,要求邏輯縝密、謹慎地對待情感因素。

現代企業管理中,會面臨各種利益衝突,規則性思維要求思維者注意規則的存在,幫助企業預設標準,並在處理問題時儘可能遵照已有規則,不任意改變已有規則和原則,對管理衝突中各種利益關係理性判斷。繼而當該思維成為企業管理習慣性思維後,引發出如何協調管理矛盾的日常考究。規則性思維發揮作用的另一情形是約束企業員工行為,企業管理層通過向員工傳達穩定性、可預測性的規則,表達企業管理決策理念,通過規則性規範指引,增強員工對經營行為的預期,引導員工從事企業激勵行為,避免禁止行為,這就意味着管理中首先要服從規則而不是聽從情感,也意味着規則必須重複使用,不能輕易更改,以有利於企業管理長期有效機制的構建。

(二)平衡性思維下倡導平等

法律思維是一種平衡性思維,集中由誠實信用原則體現,具有極為豐富的價值內涵,誠信原則將各種利益維持在合理框架內,平衡各種矛盾與利益衝突,維護平等和公正。對於不論是產生於個體與社會之間,還是個體與個體之間的糾紛和衝突,法律包容主體間的利害衝突,儘可能將衝突和平解決,一旦發生特殊爭議,則交由權威的法庭解決,將失衡社會秩序恢復到平衡狀態。

現代企業管理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是平衡各種矛盾與利益衝突,倡導平等,體現在管理上,即企業對員工的管理行為要信守諾言,這樣的誠實守信不僅僅是企業管理行為對員工的單一義務,而是互動的原則,以平衡矛盾及倡導平等。通常,平等包括結果意義上的平等和機會意義上的平等,企業管理中,由於各部門、各員工個體職責、能力存在較大差異,不可能有所謂結果意義上的平等,企業管理強調機會平等的積極意義。從管理實效上強調機會意義的平等,意味着企業為每一部門、每一員工搭建統一平台,提供平等競爭機會。在客觀條件存在差異情況下,平衡企業各部門與員工差異帶來的機會不均等,調動企業部門和員工個體的積極性,使其相互配合,達到機會平等的理想狀態,衡量企業管理的成功度也應是在這一互動過程中的綜合評價。

(三)程序性思維下維護秩序

法律思維是一種程序性思維,法律程序是實現公正的重要手段,是法律內部生命力的表現。程序性思維表明特定政治或社會組織為防止不可控制的混亂現象而確立某種適於生存與發展的有序形式的努力。

現代企業管理中,程序性思維引導企業行為的有序狀態,它對管理的啟迪不僅在於手續、步驟上的要求,更觸及管理的核心,因為任何程序相對於內容而言,無疑更具靈活和易變的特性。程序是實踐內容的前提,規範的程序下,即使管理結論未必讓人信服,也具有很大的可接受性,程序性思維引導企業如何管理,擬定的管理方案如何實施等。隨着社會環境和企業自身條件的變化,企業管理可能會出現局部性調整,尤其經濟變革或者轉型時期,企業與社會環境聯繫越加緊密,現代企業組織結構日趨複雜,信息傳遞日趨迅速,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企業管理面臨着越來越多複雜而矛盾的問題,企業原有管理程序在某些問題上可能會有“妥協”或者“能動”,此時更須保持程序性思維,以慣常使用的程序,防止過度自由化而導致權力濫用的危險。

(四)基準性思維下果斷決策

法律思維是一種基準性思維,以合法性思考為前提,注重事實,實事求是,以既定標準評判確定特定行為的合法與否。法律基準性思維評判結論非此即彼,不同於政治思維的“權衡”,強調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追求最大、最佳的政治、經濟、道德效果。

現代企業管理中,基準性思維出發點是把握客觀標準,將權利義務作為思考問題的基本邏輯線索,通過權利義務關係分析,檢索企業主體各項權利義務後,尋找連續的因果鏈條,再進行推理。複雜的企業管理環境中,抓企業管理中主要問題,通過因果鏈上的某一個或幾個環節,對企業管理中各種利益、請求、期待做出評價,依據因果邏輯選擇最有説服力的理由,綱舉目張的解決企業管理中的難題。基準性思維以既定標準為決定依據,以此判斷並保障特定管理關係的穩定性、管理行為可預見性、管理髮展進程連續性,保障企業管理決策明確化、公正化和穩定化,避免模糊、隨意、不確定和不穩定決策的產生。

結論

社會轉型和法律制度的變遷,使各種法律問題日益突出,現代企業改革和發展的歷程中,法律的重要性也越來越凸顯,企業管理中兼容法律思維的優異功能,吸收其合理內核,向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對企業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企業管理以追求利潤為目標,法律思維幫助把目標實現過程做得規範,法律思維應用於企業管理,預示着和諧和利益的統一,效率和公平的均衡,成本和效益的最佳,資源和邊際利益的最大化,幫助企業機構設置、崗位職責、流程設計規範。

目前,我國現代企業管理普遍忽視法律思想、法律邏輯的借鑑意義,在法律思維尚未廣泛應用於企業管理的情況下,在我國走向市場、走向法治的進程中,企業需要不斷提高學習和運用法律的能力,在實踐中將法律思維貫徹於企業經營管理的方方面面,貫穿於企業決策、管理、激勵、監管、執行、裁處過程中,逐漸養成法律思維的習慣,提高現代企業管理思維水平。

參考文獻:

1.恩吉斯。法律思維導論[M].法律出版社,2003

2.葛洪義。法律方法與法律思維[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

3.國資委。2008現代企業經營管理新理念新思維與全程策劃操作範本大全[M].企業管理出版社,2008

企業管理的論文 篇二

摘要:古今中外的歷史經驗一再表明,不論是國家建設還是企業發展,生產力是決定性的力量。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首要前提就是充分尊重人的勞動及其對利益的合理追求,以便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社會活力;推動生產力發展的第二個力量就是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推動生產力發展的第三個決定性力量就是合理的制度建構。對企業管理者來講,注重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中的生產力要素與生產力關係的辯證思維,對生產型企業在提高生產力方面具有重要的啟發和參照意義。

關鍵詞:傳統哲學,生產力,企業管理

“生產力”(Overall Productivity)從內涵上講,是指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獲得物質生活資料的能力;從外延上講,生產力包括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和勞動者,三者合稱“生產力三要素”。實現生產力的目標離不開四個領域:Land(土地)、Labor(勞動力)、Capital(資本)、Technology(技術)。因此,生產力既是一種能力,又是作為實體的“三要素”的總和。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這是馬克思的一大發現。根據這個理論,人類社會的發展就像竹子的生長,中間存在着若干個節點,每一個節點都是歷史上各個社會形態解體的時點,也是生產力在一定社會形態中發展的極限。因此,要掌握人類社會的運動規律,首先要清楚生產力發展的節點。生產力中的生產要素三分法是一個基本的經濟學原理,該原理適用於中國古代多數時期的生產力,如傳統哲學思想中關於提高生產力的文獻《易經旅》就描述了生產力的三要素:“旅即次,懷其資,得僮僕貞。”“資”即上文已講過的資本,“次”與“僮僕貞”分別指土地和勞動力。同時,我們還可以從《大學》一書的記載中看出生產力的三要素,如:“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在《大學》的生產力要素中:第一個要素是有德行的人,第二個要素是土地,第三個要素是資本,而這三個要素均屬於現代企業的資源管理和生產力的範疇。

生產是人、社會與自然之間的一個有機互動的過程,因此,生產本身要得以持續不斷地展開,就必須首先有一個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這四者之間的有機統一、相互促進的循環體系。有生產才有生產力,有生產力才有企業的發展和進步。所以,企業的管理者必須學會正確地運用能產生價值的生產力資源,以滿足顧客需求的目的。西方著名的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在講到生產力目標時指出,生產力目標是讓資源更具生產力:生產力是對管理能力的第一個檢測,檢驗資源是否都利用了,它們的產出是多少,沒有生產力目標的企業沒有方向,也無法控制。生產力是一個企業內各部門的管理以及與其他企業的管理作比較的最佳標準。而衡量這個的關鍵因素就是生產力,即資源的利用程度以及他們的收益,不斷提高生產力是企業管理者的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因此,企業管理者負有對生產資源配置成生產性利用的責任,這也是企業管理者的行政功能之一,從經濟角度而言,我們將其稱之為生產力。美國的管理學大師泰勒在“科學管理理論”中就提醒管理者,人的能力各有差別,而每一個人在做適合他的工作和任務時,有資格要求自己能夠得到一份好的收入和贏得尊嚴。而管理者有責任發現每個人最適合乾的工作,並賦予他這份工作,通過分配任務,提供所需要的工具和知識以及足夠的管理支持以及培訓,幫助他提高績效,讓員工更具生產力。

春秋時期,為了提高社會生產力,齊國的丞相管仲從財富生產靠分工的生產力理念出發,把國民分為四類(簡稱“四民”):士、農、工、商,並按照這個順序對國民進行分別編制,使“四民”自身都進入職業化狀態,並且世代相傳,除農民中的傑出者可升入士外,其他人的職業基本實現“固定化”。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有利於人們積累各自的職業經驗,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進步。管子認為:“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不可使雜處。雜處則其言嚨,其事亂。是故聖王之處士必於閒燕,處農必就田墅,處工必就官府,處商必就市井。”(《管子小匡》)實行分業定居後,士處“閒燕”,“令夫士羣萃而州處,閒燕則父與父言義,子與子言孝,其事君者言敬,長者言愛,幼者言弟。旦暮從事於此,以教其子弟,少而習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其子弟之學,不勞而能”(《管子小匡》)。因而,“四民分業”不僅提高了社會生產力,還對提高“士”的道德修養十分有利。具體來看,農民集中居住於鄉村,“旦暮從事於田野”,與田地相結合,這有利於穩定和發展農業生產;手工業者集中定居在城鎮,有利於提高他們的生產技能和專業化水平,更有利於他們選擇精良的器材,從而推動手工業的發展。商人“就市井”,“監其鄉之貨,以知其市之賈。負任擔荷,服牛輅馬,以週四方。料多少,計貴賤,以其所有,易其所無,買賤鬻貴”(《管子小匡》),商人們熟知貨源,掌握商品信息,就能夠做到調濟有無,活躍市場。總之,實行“分業定居”可以使士、農、工、商四民在其各自所居的地域中形成濃厚的專業氛圍和廣泛的技術交流,從而有利於各行各業的迅速發展,在短時間內極大地提升社會組織的生產力。同時,管子也認為人與自然的關係不僅僅是人被動地順應自然的生產力,《管子度地》篇中把天看作是自然之天,並認為自然界的運動變化是有規律的,在此基礎上按照自然規律辦事,注意發揮人們的主觀能動性,與天地自然相協調而提高生產力。因為在古代農業是社會最主要的經濟產業,並得到統治階級的一致重視,但當時的農業產業也是最依賴自然規律的,所以農業經濟也主要是遵循自然規律。在生產力主要依靠自然條件,生產手段又十分原始和落後的情況下,一切行為方式均要順乎自然規律和按季節行事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例如,齊國靠近大海,湖泊、河流很多,因此,齊國把水當作重要的生產要素,重視對境內水文的開發利用:“水有大小,又有遠近。水之出於山而流入於海者,命曰經水。水別於他水,入於大水及海者,命曰枝水。山之溝,一有水一毋水者,命曰谷水。水之出於他水,溝流於大水及海者,命曰川水。出地而不流者,命曰淵水。此五水者,因其利而往之可也,因而扼之可也,而不久長有危殆矣。”而水的特性則包括:“夫水之性,以高走下則疾,至於漂石。而下向高,即留而不行。故高其上,領瓴之,尺有十分之三裏滿四十九者,水可走也。乃迂其道而遠之,以勢行之。水之性,行至曲必留退,滿則後推前,地下則平行,地高即控。”為了更好地控制河流,使河流資源能為所用,齊國大力興修水利工程,構築了許多堤防:“春三月,天地乾燥,水糾列之時也。山川涸落,天氣下,地氣上,萬物交通。故事已,新事未起,草木荑,生可食,寒暑調,日夜分,分之後,夜日益短,晝日益長,利以作土功之事,土乃益剛。令甲士作堤大水之旁,大其上,小其下,隨水而行。地有不生草者,必為之囊,大者為之堤,小者為之防。夾水四周,禾稼不傷,歲埤增之,樹以荊棘,以固其地,雜之於柏楊,以備決水。”(《管子度地》)

從上述文獻記載中可以看出,管子所強調的“人與天調”的思想揭示了社會生產力的基礎,即自然界是人類獲取生產資料和提高生產力的基礎之一,離開了自然界所提供給人類的各種生產資料,人類將無法生存和繁衍。而在提高農業生產力方面,首先要按照自然規律辦事,遵循自然規律,按自然節奏和韻律行事,以利用好自然環境提高企業的生產力。

在中國歷史上,清朝的康熙皇帝也清楚地認識到了生產力的重要性:“自古國家久安長治之模,莫不以足民為首務。必使田野開闢,蓋藏有餘,而又取之不盡其力,然後民氣和樂,聿成豐亨豫大之休。”古今中外的歷史經驗一再表明,不論是國家建設還是企業發展,生產力是決定性的力量。而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首要前提就是充分尊重人的勞動及其對利益的合理追求,以便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社會活力;推動生產力發展的第二個力量就是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推動生產力發展的第三個決定性力量就是合理的制度建構。對企業管理者來講,注重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中的生產力要素與生產力關係的辯證思維,對生產型企業在提高生產力方面具有重要的啟發和參照意義。

參考文獻:

[1] (德)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第340頁。

[2]任多倫。《論中國哲學思想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博士學位論文,清華大學:2010,第140頁。

[3] (美)彼得德魯克。《企業戰略與企業目標》,彼得德魯克管理學院,2005,p68。Productivity Is the First Test of Management’s Competence. How well are resources utilized and how much do they yield? Without productivity objectives, a business does not have direction or control. Productivity measurements are the best measure for comparing managements of different units with an enterprise, and for comparing managements of different businesses. The first measurement of this crucial factor is productivity that is, the degree to which resources are utilized and their yield. The continual improvement of productivity is one of management’s most important jobs.

[4]那國毅。《經理人與組織(案例)》,彼得德魯克管理學院,2006,第28頁。

[5]這也是減少培訓和職業實習費用的支出。西方工業化國家的很多技術工人也是世代相傳,如德國、日本等,他們的國家很多年輕人高中畢業就去職業技術學校從事技術學習和實踐,所以他們生產的產品技術含量高、質量一流,在全球化的市場上具有強大的競爭力。

[6]章梫。《康熙政要》,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杜,1994,第375頁。

企業管理的論文 篇三

1運營戰略的基本認識

依照市場及產品特點企業所制定的一系列決策規劃以及程序等,也就是企業運營戰略。其作用主要是一定範圍內取得最大化的優勢,為企業經營戰略提供基礎。企業運行戰略主要包括有企業的總成本領先戰略、目標極具戰略以及差異化戰略等等。其中總成本領先戰略也就是企業在執行某項經濟活動的時候,確保自身在同一項目中總成本要顯着低於競爭對手,以此提高自身的市場競爭力,簡而言之也就是取得相應的價格競爭優勢。在企業總成本戰略目標中最主要的特點有兩個,分別是規模優勢以及產量大,企業在應用這一戰略中首先就要最大化的強化成本控制,減少成本支出,如果想要實現這一目標就要加強管理,當然在管理過程中也必須提高產品或者服務質量,在此過程中企業提高經濟效益的主要策略還是降低成本[1].

企業的經營活動是為了獲得商業利益,當前市場競爭逐漸激烈,企業在經營中不僅需要投入資本和勞動力,還需要採取科學的手段提高企業競爭力,實現企業利益最大化,分析和研究企業的運營管理,有助於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促進企業的發展。隨之差異化戰略也就是在市場競爭中,企業要具有自己的獨特競爭特色和運營模式,在這一戰略實施過程中也要加強關於成本因素的考慮。差異化戰略管理在企業中的應用必須要保障各部門相互合作共同努力,和同種類產品或者服務相比,確保自身產品和服務具有獨特優勢,例如產品質量、功能等等。

差異化戰略的實施必須要在產品的設計和研發過程中投入較大成本,雖然這樣會對產品成本提升,但是和同類商品相比價格也要偏高,顧客也樂於接受這樣的價格,相對應來説也就能夠對成本缺陷進行彌補。目前已經很有多企業開始實施差異化戰略,將研究重點集中在產品質量的提高上。

目標極具戰略這屬於是對市場細分的戰略,其實施前提也就是企業必須要能夠用更高效果為市場中存在的特殊客户提供服務。通常來講能夠採用目標集聚戰略的企業,和同行相比也就具有更大的發展潛力。目標集聚戰略的實施,對於企業來講也就會將自身經歷集聚在一個領域之中。在這種戰略模式實施環境下企業不但能夠實施低成本戰略,同時也可以實施產異化戰略,簡而言之也就是在低成本領域進一步細化市場資源。作為服務企業的主要工作也就是提供服務。

2企業管理中運營戰略角色的重要作用

2.1運營戰略管理的層次和協調分析

戰略目標和企業戰略具有密切關係,企業目標的制定對企業經營決策的制定以及市場發展定位具有直接影響。在運營戰略應用中,首先要對企業向市場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種類確定,明確產品的生產方式及生產規模等等,這些情況均能夠確定企業的市場定位。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不但需要合理設計企業生產經營系統,同時還必須要對生產運作管理系統設計確定,另外還要關於如何對企業資源進行合理應用,以及如何實施實施有效生產組織管理等等問題進行思考。企業經營戰略決策也就是戰略目標,在企業系統運行過程中必須要構建完善功能,在企業管理過程中提供重要的參考信息。

在企業管理中戰略目標作用有三個,分別是市場營銷、財務管理以及運營管理。這些作用具有相同的地位。市場營銷的主要職能就是對其主要開拓市場進行分析研究,重點關注市場營銷,實現企業產品或者服務和商品價值之間的轉化。運營管理工作主要就是對企業內部管理進行負責,完成原材料和產品或者服務之間的轉換,並將其轉換過程的產品或者服務在市場中投入。財務管理則主要就是強化企業資金管理,對企業資金合理應用。三者管理作用聯繫緊密,共同構成企業管理系統。

2.2企業運營戰略的定位

對於企業發展來講,企業戰略目標的定位具有重要影響作用,同時也能夠確定企業的盈利能力,所以一定要合理制定企業戰略目標,以此進一步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對企業產品市場競爭力的影響因素比較多,其中包括產品質量、成本以及交貨量等等,關於其運營管理的主要任務也就是:在高生產效率之下怎樣進一步提高產品或者服務質量,怎樣進一步強化產品質量管理,如何降低產品生產成本,怎樣在保證產品或者服務質量條件下減少生產週期。在當前越來越大的市場競爭壓力下,企業產品的競爭點不再單純的集中在質量和生產速度之上,還需要進一步提高企業新產品的研究能力以及提高售後服務等方面,所在新時期企業運營戰略的制定也必須要不斷轉換內容,以提高運營戰略實施有效性。

在進行企業運營戰略評估過程中,第一就要針對運營管理的有效性,通常來説企業各項決策對企業競爭力具有決定作用,但是並不代表企業流程和戰略目標等一定要是相同的,這些因素均會隨着市場變化而不斷變化,所以在企業運營戰略管理中實施流程管理是一個重要方式,流程管理能夠依照實際情況不斷的改善管理方式,從而對企業運營實施科學性管理,提高企業競爭力。

例如在企業戰略發展中,其整體的戰略發展部分就是融資戰略,因而對於企業戰略實施的成敗而言,融資決策是關鍵,在企業的融資決策發展中,就要嚴格的依據於企業的戰略規劃,並對債務融資和企業股權融資的特點進行綜合性的分析,對於企業價值最大化機制下的戰略資產和融資決策的處理過程中,就需要做好擴張戰略的基本融資。企業擴張的過程中,基於多元化的角度而言,不同的企業往往有着不同的融資戰略發展,當前企業擴張戰略發展中,其基本的融資更是本着合理性的原則,正確的理解債務水平和企業剩餘資金之間的關係,並做好專用性投資水平和所獲剩餘之間關係的綜合性分析,這一債務融資對於橫向一體化有着一定的適合度。而股權融資對於縱向一體化有着一定的價值。

就資產專用性以及交易成本而言,一旦企業有着相對較大的且無用性的資產時,在企業業務擴張的同時,可以對多樣化的戰略加以採用,在對多樣化戰略不採用的基礎上,在某種程度上説明企業的非專用性資產相對來説是比較多的。這就説明,資產的專用性往往和業務的相關性存在一定的關係,同時這種關係是一種正相關的關係。

3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在對運營戰略決策基本認識分析基礎上,對運營戰略決策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有詳細分析,指出如果想要激勵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企業必須要不斷的提高自身競爭力,制定相應的戰略經營方案,促進企業發展。

參考文獻:

[1]韓峯。運營戰略在U企業的研究和實踐[D].內蒙古大學,2011.

[2]冷贇。運營戰略在企業管理中的重要作用[J].現代營銷,2012(3):32-32.

企業管理的論文 篇四

【摘要】隨着我國企業信息化建設的大力推進,企業對設備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設備作為企業的固定資產主要組成部分之一,是其進行生產的主要物質技術基礎川,它們的運行狀態、維護、保養等環節直接影響到企業生產的順利進行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企業迫切需要建立起適合自身發展需要的、更先進的設備維修管理信息系統。本文着重探討設備維修管理決策和設備故障診斷決策兩類核心決策問題。

【關鍵詞】設備維修 決策支持系統 故障診斷

該系統中包含多個決策模塊,按其功能可主要分為以下幾類決策問題:設備技術狀態等級決策、設備維修管理決策、設備故障診斷決策、備件優化庫存決策。該系統可以輔助設備維修管理人員進行泵站設備的維修決策。一般一個DSS的核心是模型庫系統,其作用是管理各種決策方法、模型,設備維修管理及決策支持系統包含了多種決策模型,如線性規劃、模糊決策方法、神經網絡方法、層次分析法、灰色系統等。這些模型及其組合可分別在幾個功能模塊子系統中得到應用,如設備技術狀態等級決策中用到模糊綜合評判法,設備維修管理決策中用到了邏輯綜合決斷法、模糊綜合評判法等,設備故障診斷決策中使用了模糊診斷理論、專家系統等。以下將着重探討設備維修管理決策和設備故障診斷決策兩類核心決策問題。

1.設備維修管理決策

對設備磨損(有形磨損和無形磨損)的補償方式有維修和更新。維修可分為事後維修、預防維修和狀態維修三種方式。這裏的更新概念是指以全部的設備來代替舊設備。因此設備維修管理決策問題可分為:設備更新決策、設備維修方式決策、設備狀態維修決策和設備維修週期決策等。以下主要討論設備更新決策、設備維修方式決策。

1.1設備更新決策

設備更新是修理以外的另一種設備綜合磨損的補償方式,設備更新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相同的設備去更換有形磨損嚴重、不能繼續使用的舊設備;這種更新只是解決設備的損壞問題,不具有更新技術的性質,不能促進技術的進步。另一種是用較經濟和較完善的新設備,即用技術更先進、結構更完善、效率更高、性能更好、耗費能源和原材料更少的新型設備,來更換那些技術上不能繼續使用或經濟上不宜繼續使用的舊設備。這種更新不僅能解決設備的損壞問題,而且能解決設備技術落後的問題。在當今技術進步很快的條件下,設備更新應該主要採用後一種。

對設備實行更新,不僅要考慮促進技術進步,同時也要能夠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對於一台具體設備來説,應該不應該更新、應在什麼時間更新、應選用什麼樣的設備來更新,主要取決於更新的經濟效果。設備更新的時機,一般取決於設備的技術壽命和經濟壽命。

有些設備在其整個使用期內並不過時,也就是在一定時期內還沒有更先進的設備出現。在這種情況下,設備在使用過程中同樣避免不了有形磨損的作用,結果將引起維修費用(特別是大修費用)以及其他運行費用的不斷增加。這時,即使進行設備原型替換,在經濟上往往也是合算的,這就是原型更新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通過分析設備的經濟壽命進行更新決策。

設備原型更新的模型可按其費用函數分為低劣化模型、最小年費用模型等。這兩種模型都是以追求設備壽命期內的費用最低為目標,當設備的費用最低時的年數也就是設備的設備維修管理及決策支持系統的輔助決策研究最佳更新期。

(1)低劣化模型①

t=t其中,t:設備的經濟壽命;

B:設備原值;

q:設備的低劣化數值(即每年增加的使用維護費)。

實際分析時,考慮到資金利息,會進行適當的修正。當使用年限超過設備的經濟壽命時,一般考慮更新,而不再考慮維修。

(2)最小年費用模型②

如果設備的低劣化值每年變化率並不相同則可採用最小年費用模型計算設備的最佳更新期。

Ct=式中,ct表示某一確定年份的年平均費用(元); cp表示某年設備的使用成本(元);k0表示設備原值; kc表示設備殘值;t表示某一確定年數。ct最小時的年數就是設備更新的年限。

1.2設備維修方式決策

設備可劃分為重點設備、重要設備和一般設備,並根據設備的特點和狀態,確定最適宜、最經濟的維修方式:事後維修、預防維修或狀態維修。因此維修方式決策的目標是在保證設備安全運轉的基礎上,實現設備壽命週期費用最經濟、綜合效益最高,具體來説,就是提高設備的利用率,降低設備維修費用和運行成本。

維修方式決策的總原則為:對於故障有發展過程且可監測、維修成本高的重要設備實施狀態維修;對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高的、故障屬於壽命型但不易檢測的設備採用定期預防維修,此時需要優化維修內容和間隔期;而對故障危害性較小、故障率恆定且故障不易檢測的設備實施事後維修;並針對具體情況見縫插針的實施同步維修和改進維修。

設備維修方式決策的適用對象可以是整機,也可以是某一個子系統,甚至是子系統的某一個子系統,也就是説,維修方式的決策對象可以是所有的泵站系統、子系統,也可以是其中一種設備,甚至是主機的某一個零部件。不論是哪一級的維修對象,使用的決策模型都一樣,以下介紹兩種決策模型,分別是邏輯綜合決斷 法、模糊綜合評判法。

(l)邏輯綜合決斷法

“邏輯綜合決斷法”首先把設備分類,然後根據決策目標的要求,就設備性能指標提出一系列邏輯問題,最後根據答案決定建議實施的維修方式。“邏輯綜合決斷法”主要是一種定性分析方法,其分析步驟為:

第一步,確定企業實施不同維修方式的比例。由於設備、檢測能力和維修人員素質等的差異,不同企業實施狀態維修、定期維修和事後維修的比例是不同的;

第二步,按照下圖所示的流程回答問題,確定設備的維修方式;

第三步,根據步驟一確定的比例關係,調整設備的維修方式,同時考慮其它重要的影響因素,如水電部門對某些設備實施維修方式的限制,最終確定設備的維修方式。

可以看出,邏輯綜合決斷法簡單易行,能在時間短、開支少的情況下,對設備分類,還可充分吸收專家和使用人員的意見,逐步完善分析過程。

(2)模糊綜合評判模型

模糊綜合評判法決策的基本原理是認為設備特徵參數與維修方式之間存在模糊關係:B=A。R ,其中A為設備特徵參數模糊集,B為維修方式模糊集,R為識別矩陣,“。”為模糊算子,根據設備特徵參數的隸屬函數和識別權矩陣可以得到設備的評價集,然後依據一定的決策原則就可以進行設備維修方式決策“。”③

決策好維修方式是實現以可靠性為中心的維修策略的基礎,以上兩種決策模型各有優缺點,邏輯綜合決斷法比較簡單,但只能利用設備的定性信息;模糊綜合評判法在某種程設備維修管理及決策支持系統的輔助決策研究度上能夠反映問題的本質,但自學習能力要差一些。對泵站設備而言,維修方式的決策受到諸多因素的限制,模糊綜合評判方法有時因不能量化,忽略了某些因素,得到的決策結果不準確,失去輔助決策的意義,因此本系統偏重於採用邏輯綜合決斷法。

2.模糊理論在設備故障診斷決策中的應用④

作為一門嶄新的數學學科,模糊數學的出現與發展,對許多領域尤其是工程技術領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使這些領域不斷出現新的成果,從而加速了這些領域的發展。設備維修管理就屬於這樣的領域。在這一領域中,有些設備的故障原因和現象是明確的、清晰的和肯定的,即模式是明確的、清晰的和肯定的,而大量的診斷對象的模式帶有不同程度的模糊性,屬模糊式的設備故障診斷及維修管理的問題。

模糊數學為複雜設備的故障診斷及維修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數學工具。這是因為,隨着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各種設備不斷複雜化。根據模糊數學創始人Zadeh提出的“不相容原理”,當系統的複雜性增加時,精確而有效地描述系統行為的能力就減少,當達到某一閩值時,精確性和有效性變得相互排斥,因此,設備的複雜程度越高,其系統的模糊性也就越強。運用模糊數學的基本原理,分析處理設備狀態監測和故障診斷及維修管理中遇到的模糊信息,將為設備的維修管理開闢新的有效途徑。

總之,設備維修管理及決策支持系統的設計及應用將減輕設備維護過程中決策人員的工作負擔,提高工作效率、設備運行率及可靠性,產生顯著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①②方淑芬、呂文元。設備維修管理智能決策支持系統的研究。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J],2001(12):53-59

③張曾科。模糊數學在自動化技術中的應用[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7.

④石濤。模糊數學在機械故障診斷專家系統中的應用[J].武漢造船,1998(6):17-18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qiyewenhua/qiyeguanli/pdlpn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