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彙報材料 >

課題研究報告格式(熱門26篇)

課題研究報告格式(熱門26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26篇《課題研究報告格式》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課題研究報告格式》相關的範文

課題研究報告格式(熱門26篇)

篇一:課題研究報告格式

一、標題

可使用比正文大1-2號的字型與變化了的字體(黑體)來排列,上空2-3行,下空1-2行。

二、署名

接標題下一行,一般寫上“××單位課題組”,在右上角打上一個“*”,然後在首頁文末劃一橫線下面加註,也註上“*”號相呼應。加註時要標明課題的級別、性質、歸屬、立題年份、負責人姓名、成員(顧問)姓名、研究報告的撰寫者以及一些謝辭。也可單獨列一頁,或放置正文末尾括號中,將具體的工作與成員予以説明。

三、內容摘要和關鍵詞

內容摘要是對研究報告中所描述的背景、採用的主要方法、形成的結論與提出的新見解的簡要説明,以100-300字為宜,接着“××單位課題組”空1-2行,其中“內容摘要”用中括號,變體字。

關鍵詞除了幫助檢索之外,還在於可提醒本研究報告的閲讀者着意理解所列詞語,以2-5個為宜,緊接着“內容摘要”,其中“關鍵詞”也用中括號,變體字。

四、正文

正文是教育科研報告的主體部分,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問題的提出⑴是揭示問題或困難;⑵是研究的目的和意義⑶是研究現狀的綜述⑷是本課題關鍵概念的界定。

2、課題研究目標 目標的確定與後文的研究效果分析的思路要一致,有一定的聯繫。

3、課題研究的思路與框架

這一部分需説明自己對本課題研究思路的角度和特色,還要將研究對象的選擇、研究工具、研究步驟等方面的問題交代清楚。

4、課題已經的內容與方法 這是研究成果的主體,是課題研究內容的全面展開。

5、研究結果的分析與討論

結果是根據研究過程中搜集到的資料、數據進行整理後展示的客觀事實,它告訴我們最終得到什麼,這些東西是什麼。結果可用圖直觀表達,也可用文字簡要説明。

五、結論

這是整個研究過程的結晶。它是在研究結果分析的基礎上經過推理、判斷、歸納而概括出更高一個層次的成果或觀點。結論指出研究結果説明了什麼,今後應怎樣辦等。

六、存在的問題與後續的研究

七、報告落筆的時間:

一般放在正文右下方。

參考資料的基本格式

引用對象 基本格式

書籍類 作者名《書名》(出版社,×年×月版)

刊物類 作者名《文章題目》(《刊物名》,×年第×版)

報紙類 作者名《文章題目》(《報紙名》,×年×月×日)

成果彙編

一、封面

説明課題來源、立題編號、課題名、課題負責人和承擔單位、立題時間和結題時間等

二、目錄

三、主報告

正文小四號,1.5倍間距;大標題(題目)三號,粗黑體;一級子標題四號,黑體;二、三級標題與正文同字號,字體變。附件如篇幅較多,正文可用五號,單倍間距,標題字號相應縮小。

四、附件

包括課題申報表、研究方案、立項通知、子課題研究報告、有較強階段特徵的階段研究報告、相關的研究論文、設計的相關材料(如調查表),相關的個案研究報告、教學設計、活動設計、相關成果的獲獎證明及其他有關材料。(學生的作品一般不納入彙編,在附典型教案或課堂實錄時,還應加上相關的點評,以説明該個案對主成果的聯繫)

温馨提示:課題研究報告沒有固定模式,僅供參考。研究者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寫。

篇二:課題研究報告格式

一、標題

可使用比正文大1—2號的字型與變化了的字體(黑體)來排列,上空2—3行,下空1—2行。

二、署名

接標題下一行,一般寫上“××單位課題組”,在右上角打上一個“﹡”,然後在首頁文末劃一橫線下面加註,也註上“﹡”號相呼應。加註時要標明課題的級別、性質、歸屬、立題年份、負責人姓名、成員(顧問)姓名、研究報告的撰寫者以及一些謝辭。也可單獨列一頁,或放置正文末尾括號中,將具體的工作與成員予以説明。

三、內容摘要和關鍵詞

內容摘要是對研究報告中所描述的背景、採用的主要方法、形成的結論與提出的新見解的簡要説明,以100—300字為宜,接着“××單位課題組”空1—2行,其中“內容摘要”用中括號,變體字。

關鍵詞除了幫助檢索之外,還在於可提醒本研究報告的閲讀者着意理解所列詞語,以2—5個為宜,緊接着“內容摘要”,其中“關鍵詞”也用中括號,變體字。

四、正文

正文是教育科研報告的主體部分,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問題的提出⑴是揭示問題或困難;⑵是研究的目的和意義⑶是研究現狀的綜述⑷是本課題關鍵概念的界定。

2、課題研究目標 ?目標的確定與後文的'研究效果分析的思路要一致,有一定的聯繫。

3、課題研究的思路與框架

這一部分需説明自己對本課題研究思路的角度和特色,還要將研究對象的選擇、研究工具、研究步驟等方面的問題交代清楚。

4、課題已經的內容與方法 ?這是研究成果的主體,是課題研究內容的全面展開。

5、研究結果的分析與討論

結果是根據研究過程中搜集到的資料、數據進行整理後展示的客觀事實,它告訴我們最終得到什麼,這些東西是什麼。結果可用圖直觀表達,也可用文字簡要説明。

五、結論

這是整個研究過程的結晶。它是在研究結果分析的基礎上經過推理、判斷、歸納而概括出更高一個層次的成果或觀點。結論指出研究結果説明了什麼,今後應怎樣辦等。

六、存在的問題與後續的研究

七、報告落筆的時間:

一般放在正文右下方。

參考資料的基本格式

篇三:課題研究報告格式

一、課題的界定

讀寫結合點:是指在八年級語文學習階段能利於學生作文寫作能力提高的一切材料。包括課文仿寫(片斷或整體)、單元主題、課後“研討與練習”、學校、家庭、社會生活等素材。

八年級學生作文寫作能力:八年級,一般指國中二年級,它在整個國中階段的語文學習中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它既要為國中一年級寫作具體生動的記敍文繼續打牢夯實基礎,同時又要為國中三年級寫作簡單的議論文作好鋪墊,以適應九年級會考的需要。

八年級作文寫作能力具體是指《語文課程標準》所要求的能寫內容具體的記敍文,明白清楚的簡單説明文,和根據生活需要而定的日常應用文。

二、課題研究需解決的問題

要想提高八年級學生的作文寫作水平,説易也易,説難也難,難易的轉化點全掌握在我們教師的手中,那就是要求我們的教師在教材現行編排和學生基本寫作現狀的基礎上,能夠首先尊重教材,同時又能緊扣教材本身,動點腦筋、想出辦法,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身理心理的發展,開啟思維、拓寬途徑、挖掘適合學生作文訓練的讀寫結合點來創造性的應對教材,切實保持、保證學生閲讀能力、語文素養的提高、提升的同時,寫作能力也得到相應提高。當然,最需解決的問題是在瞭解八年級作文寫作能力具體是指《語文課程標準》所要求的“能寫內容具體的記敍文,明白清楚的簡單説明文,和根據生活需要而定的日常應用文”的基礎上,對讀寫結合點“在八年級語文學習階段能利於學生作文寫作能力提高的一切材料。包括課文仿寫(片斷或整體)、單元主題、課後‘研討與練習’、學校、家庭、社會生活等素材”的準確有效確立、及有效組織學生讀寫結合訓練從而摸索出一條可供操作的具體模式,切實可行的提高八年級學生的作文能力了。

三、課題研究的政策或理論依據

1、新課程改革關於“以人為本”的理論。只有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真正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才能最終實現“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的學生。”

2、新課程改革關於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選擇教學策略的理論。只有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並且將閲讀與寫作緊密相聯,互為促進,才能讓學生掌握運用語文規律,觸摸到語文學習的命脈之所在。

3、大語文教學觀的理論。只有樹立語文的內涵與外延是相等的理念,才能讓學生學會到生活中去“找米下鍋”,將語文學習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語文學習之路將越走越寬,越學越輕鬆,越學越有趣。

4、教師專業發展理論。教師專業發展理論是現代教育的要求和必然趨勢。從本質上説教師專業發展是教師個體不斷髮展的過程,是教師不斷接受新知識,增長專業能力的過程。“挖掘讀寫結合點,提高八年級學生作文寫作能力”是伴隨着學校教育課堂教學而生,已有不少探索和積累,有很多可借鑑的有生命力的東西。

四、課題研究的過程

現象分析:縱觀八年級學生,作文寫作能力普遍低下,“沒話寫”、“不會寫”、“寫不好”仍是困擾他們的三大難題。細究原因不外以下幾種:

1、新教材編寫過程中將寫作、口語交際融合於綜合性學習之中,本身就暴露出重閲讀輕寫作的傾向,給人造成作文寫作板塊不突出之缺憾;

2、受新教材編排意圖的影響和教師的專業素養及教學能力等限制,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不重視學生的作文,不會上,不敢上,怕上作文課的教師比比皆是;

3、因教師本人不夠重視,造成學生平時訓練的機會減少;

篇四:課題研究報告格式

1、前言

1、問題的提出

素質教育是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育。這就要求教師更新教育觀念,改革教學方法,營造寬鬆和諧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兒童對1件事有了興趣,他們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維極度活躍,形成良好的學習狀態。在學習的過程中積極參與數學活動,主動發現提出數學問題,真正思考獲取知識,形成技能。而創設1個個充滿活力、魅力無窮的教學情境是激發學生興趣的前提條件,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隨着《新課程標準》的推行,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開發學生智力潛能,讓學生去主動探索知識是完成教學任務的關鍵,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成長的關鍵,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才提出了本課題。

2、國內外的研究狀況

國內外對如何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研究的比較多,也取得了1些成果,有1些優秀的論文在報刊上發表,1些經驗也比較成功。但是,研究只停留在片面的角度,缺乏系統性。(例如:對如何創設問題情境研究較多。)而且,事例性較強,出現就課論課的情況,有的憑空猜想,缺乏依據,沒有從心理學,生理學等方面進行理論研究,缺乏1定的科學性。

3、課題研究的假設

教師正確運用多種媒體創設適合學生特點的學習情境,1定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能主動參與各種數學活動。

2、研究的內容和方法

1、概念的界定

情境:字典中解釋是情景,境地。本課題中指在課堂中、學習過程中形成的1定的教育氛圍、學習環境。

興趣:字典中解釋為喜好的情緒,在課題中把它界定為學生個體在1定的教育氛圍,學習環境中所表現出來的積極主動,樂觀的情感傾向和自覺參與學習的行動表現。

2、研究的目標

關於創設情境。從教學實踐中去研究如何創設情境,如何結合不同教學內容、學生實際情況、各種教學媒體的特點創設不同情境,並研究情境在教學中體現的不同特點。

關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研究創設怎樣的情境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3、研究的理論基礎

(1)、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1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是學習環境中的4大要素之1。

(2)、教育心理學理論

動機是學生主題參與的內在機制。心理學認為人的1切活動都是由動機引起的。學生學習數學是1種有意識的行為,需要使學生產生內部動力,從而達到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獲取知識,深化認識的目的。所以,必須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喚起學生學習的動機。

(3)、人與環境的關係。

人離不開環境,人的個性、情感、品質等都與所處環境、背景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同樣,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和感情傾向都與其文化背景、家庭環境有很大的關係。因此,1個民主、安全、和諧的課堂氛圍,1個個適合的學習情境更有利於學生主動活潑、有個性的發展。

4、 研究的方法

(1)、 行動研究法,這是研究本課題的主要方法。

(2)、對比法,利用同時教兩個班數學課的條件研究各種情境在不同羣體中發揮的作用。

(3)、個案追蹤法。

(4)、經驗總結法,邊研究邊及時總結成功經驗和措施,上升到理論。

3、研究的過程和措施

課題計劃具體按以下幾個階段進行研究。

第1個階段:準備階段

1、學習有關理論知識,查閲資料。

2、確定課題,擬訂實施方案。

3、申報立項

[課題研究報告格式模板]

篇五:課題研究報告

【摘要】幼兒教師職前與職後教育活動設計能力的比較研究,促使幼兒教師教育培養院校重視這一能力的訓練,以“教育活動設計”為切入點和突破口,是幼兒園新入職教師順利渡過“適應期”的最佳選擇。同時,增強師範院校與幼兒園之間的“校園共育”的合力,共同促進幼兒教師職前與職後教育活動設計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職前與職後;教育活動設計能力;研究報告

一個幼兒教師的職前、職中、職後都需要不斷地“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用“行動”“實踐”為平台,將書本的、外顯的、公共性的知識通過實踐性反思轉化為內在的、高度個性化、經驗化的個人知識,幼兒教師的教學行為是一種自主的、情境化的、具有個性特徵的智慧經驗的體現。由此看來,把好實踐能力培養關,才能確保學生在未來的准入、考核、工作等方面能持續發展。這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這幾年,《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20xx年,以下簡稱《專業標準》)、《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20xx年,以下簡稱《指南》)、《幼兒園工作規程》(20xx年,以下簡稱《規程》)等新的學前教育政策法規的出台,對幼兒園的教學產生了新的挑戰,與幼兒園課程實施密切相關的“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更是成為師範院校教師們備加關注和探究的課題。《專業標準》把“教育活動的計劃與實施”作為幼兒教師的專業能力之一,其中就包括“教育活動的設計”能力,全國不少省市的幼兒教師國家編制招考更把“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作為考核的重要內容。不僅幼兒教師教育培養院校重視這一能力的訓練,幼兒園更加重視,因為以“教育活動設計”為切入點和突破口,是幼兒園新入職教師順利渡過“適應期”的最佳選擇。

如何以學生為本,參加實踐,教學研討,系統引領,全程體驗,在有限時間內、最有效地引導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積澱豐富的教學經驗,縮短其就業後的適應期,為其可持續的專業發展奠定基石,這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

“活動設計”課程是各個層次師範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核心課程,承擔了傳遞3~6歲幼兒園集體教育活動設計與實施的基本任務。這門課程的教學,對教師素質的要求挺高,教師不僅要有關於活動設計的基本理論知識,還要對幼兒園五大領域的教學非常熟悉。

教師的教學基本技能提升是幼兒園師資建設的核心任務。縱觀歷年來的各種教師專業成長研究發現,對幼兒教師職前與職後教育活動設計能力的比較研究甚少。一直以來,促進幼兒教師專業成長的教育規律不是“知識模式”,就是“技能模式”,而且都是坐在教室裏上課或者講座的形式居多。從師範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職前培養)以及幼兒園教師參與的各種職後培訓就可見一斑。因此,該課題研究可以彌補這一缺憾。

二、研究假設

(一)問題的提出

幼兒教師職前與職後教育活動設計能力比較研究,旨在從教育全實踐的角度探尋幼兒教師專業成長的客觀規律。有如下兩方面的假設:

(1)職前幼兒教師(師範院校在讀學前教育專業大專學生)的教育活動設計能力可能會超越職後幼兒教師(幼兒園在職教師)的教育活動設計能力。

(2)同一名幼兒教師,在職前與職後的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能力的提高,不一定就要成長在公辦園中。

(二)現狀調查

我國幼教師資質量不高,幼兒園教師職前學歷層次普遍比大部分國家和地區要低,培養職前幼兒教師的師資力量也比較弱,很多都是非專業師資力量改行來任教。職後培訓雖然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國培”和“省培”,但多人集體聽講座的形式,只能是擴展視野還可以,真正有效提高每一位職後幼兒教師的教育活動設計能力,恐怕還要打個問號。實際工作中,職後幼兒教師依賴現成的《教師指導用書》中設計好的教育活動設計方案居多。不管是職前還是職後幼兒教師,教育活動設計能力均堪憂。

職前幼兒教師一般採用“理論闡述+案例分析+方法提煉+演練實踐”的模式,藉助案例,來學習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結合《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的技能性和實踐性特點,在每個內容的教學中,穿插滲透展示相應專業技能技巧小環節,如講故事、朗誦兒歌(兒童詩)、情境表演、彈琴、唱歌、跳舞、拍節奏、喊口令、學做模仿操等專業技能,並根據教育活動設計內容進行穿插滲透展示。

大多數師範院校在培養職前幼兒教師時,會在教育活動實施過程中注意與一線幼兒園緊密聯繫,增加學生去幼兒園見習的頻率及時間,突出學以致用,跟蹤指導。關注見習後學生設計的教育活動方案,並要求在課堂教學中彙報、研討,及時提升學生教育活動的設計能力。在學生的頂崗實習中明確授課要求,即以不同類型活動課程的形式設計並完成每一節課。

職後幼兒教師的教育活動設計能力也不容樂觀。從最近一次的幼兒園特級教師評選現場來看,在規定的45分鐘內進行教育活動設計並展開説課,幾乎沒有出彩的教學設計內容,整體水平偏低,作為特級教師在教學方面還要起引領作用,令人堪憂。但是,在全省幼兒園教學能手比賽的現場,能看到高質量的教育活動設計,看來給的時間充裕,教師集體研究,領導重視,教研共同體多次磨課,還是有利於職後幼兒教師教育活動設計能力的提高的。

職後幼兒教師的教育活動設計能力的提升,從國培情況看,主要有這麼一些方式:

1.觀摩交流、集中研討

安排職後幼兒教師置換到示範園跟崗學習,或由示範園的優秀教師以講授的方式傳授教學經驗,建立城鄉幼兒教師交流制度。

在加強實踐能力培訓的同時,着眼於觀念轉變和理念更新,實現示範課—聽課—評課相結合的園本教研機制,以此方式提升職後幼兒教師的教育活動設計能力。

2.學術報告、專題講座

聽取專家講座和優秀一線教師主題報告、講座等方式的理論,與專家交流、案例分析(主題式視頻切片)、主題研討、設計教案、撰寫教學論文、模擬上課等方式獲得參與式體驗和實際問題操作與解答,以此幫助職後幼兒教師拓展視野、提高教育活動設計的技能和素質。

3.課例研究、能力發展

兩個以上的學員為一個小組,確定教學內容、備課、授課、評課和反思、修改教案,用修改了的教案在另一班授課、進一步評價和反思、分享結果。課例研究強調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思考與體驗,提倡教師的研究迴歸本原,關注實踐問題的解決,它以行動研究為首選方法,以課堂為研究的主要場所,以實踐反思為主要特徵,以指導教育實踐獲取策略知識、促進專業成長為首要目標。這種實踐性強、重互動、成本低、易操作的特點恰好能夠適應幼兒園教學和教研的特點,通過將課例研究引入幼兒園,可快速解決當前職後幼兒教師教育活動設計中遇到的問題。

4.實踐教學、現場診斷

為每位職後幼兒教師提供三種形式的真實課堂實踐教學:第一,對每位職後幼兒教師進行課堂話語表達、教師反饋、學習策略指導、啟發式教學、課堂導入、教師提問等教學技能的微格訓練。第二,每位職後幼兒教師必須參與由“設計、試講、評課、再講、再評”等環節構成的“一課三反思”教學實踐活動。第三,每位職後幼兒教師須參與現場説課一次,專家和一線優秀教師現場診斷和評選優秀教學設計。

5.脱產研修、頂崗實習

“幼教國培計劃”中,“農村幼兒骨幹教師置換脱產研修項目”是培訓的重點之一,其模式是組織支教教師、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到農村幼兒園支教、頂崗實習,置換出農村幼兒骨幹教師到培訓院校進行為期3~6個月的脱產研修,提高幼兒教師專業能力和教育教學水平,示範引領學前教師教育職前職後一體化。

但是,以上這些方式大都是短期的多,開闊視野還可以,回到原位後基本上就拋之腦後了,沒有一個長期機制來保證職後幼兒教師教學活動設計能力的提升。“置換脱產研修”也並沒有給職前幼兒教師帶來多大的收穫,有的偏遠農村一所幼兒園就1名園長和1名幼兒教師,在職幼兒教師來學習了,留職前幼兒教師1人頂崗,沒人指點,教育活動設計能力可想而知。

(三)課題研究之背景與目的

1.課題研究之背景

前期在做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十一五”課題20xx年度項目子課題《以分享閲讀為載體促進教師成長研究》時,就已經對幼兒園在職教師的教育活動設計能力進行過研究,該課題研究主要從成長途徑、園本教研、指導作用三個層面來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同時提出5條專家引領的策略:專題講座,讓理論引領分享閲讀教師專業成長;教學現場指導,讓實踐引領分享閲讀教師專業成長;反思實踐,讓磨課引領分享閲讀教師專業成長;分層引領,促進不同職場生涯階段的分享閲讀教師專業成長;網絡教研,讓交流引領分享閲讀教師專業成長。這些研究結果都對本課題研究有借鑑作用。

除此之外,師範院校的在讀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通過“幼兒園活動設計”、“遊戲理論”、“學前教育學”等專業課程也嘗試了幼兒園的教育活動設計,研究者都對此進行了追蹤研究。1995年師範院校為職前幼兒教師開設了“幼兒園教育活動的設計與指導”的課程,本課題的研究者中有一直任教此課程的教師,發現單憑關於“教育活動設計”的上課拿學分,是不足以培養幼兒教師的教育活動設計能力的。而且在學習中,“方法”和“內容”的學習往往是分開的,理論的學習無法跟實踐結合,學生無法就此建立起教育活動設計的基礎。

2.本課題研究的目的

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是從教育全實踐的角度(比如“走園活動”,幼兒教師職前與職後的聯合研究活動)探尋幼兒教師專業成長的客觀規律,做好幼兒教師職前與職後教育活動設計能力一體化、連續性培養。通過工作現場的實踐反思,統領知識與能力,在有限時間內、最有效地引導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積澱豐富的教學經驗,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縮短學生在未來工作中的適應期,促進其可持續發展。同時,增強師範院校與幼兒園之間的“校園共育”的合力,共同促進幼兒教師職前與職後教育活動設計能力的提升。

三、理論基礎

(一)“全實踐”理念

在教師專業發展大背景下,實踐能力無疑是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的必備能力。在“全實踐”理念指引下,將有助於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各個實踐環節有機整合,通過工作現場的實踐反思,統領知識與能力,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縮短學生在未來工作中的適應期,促進其可持續發展。幼兒教師職前與職後教育活動設計能力比較研究,就是要在這種“全實踐”理念的理論基礎上進行。

(二)教育生態理論

本課題研究以生態學的視角,以教育生態理論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自覺運用聯繫的原理、共生的原理,直面教育熱點問題,對幼兒教師職前與職後教育活動設計能力比較研究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梳理並提出建設性意見;同時,增強師範院校與幼兒園之間的“校園共育”的合力,共同探究。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採用質的研究方法,以研究者作為主要的研究工具,深入活動現場觀察,同時與職前幼兒教師、職後幼兒教師進行深度訪談,瞭解她們進行教育活動設計的思路。研究者親臨現場,在自然情境下,採用現場觀摩教學活動、拍攝、拍照、查閲教育活動設計方案、實驗、訪問等多種方法收集第一手資料,汲取有啟發意義的研究思路與方法,儘可能地深入瞭解幼兒教師職前與職後的教育活動設計能力,使用歸納法分析資料和形成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從當事人的視角理解並進行意義建構。主要兩種研究方法如下:

(一)行動研究法

篇六:課題研究報告

20xx年8月至20xx年4月,我們大興中學語文組在原有探索的基礎上,對“會考作文升格途徑”進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全面的探索,經過10個月的有效訓練及按部就班的實施,達到了預期的目的,現報告如下:

一、問題的提出及研究的過程

問題的提出:

本課題主要着眼於會考作文提升檔次的研究,探索會考作文升格的基本途徑,尋求會考作文升格的有效方法。

會考作文不僅決定着語文的成績,也決定着學生的命運,根據調查,每年都有相當一批學生臨場發揮失常,這一方面是因為學生沒有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不夠穩定,更多的是因為學生對寫作心中無數,拿不穩吃不準。怎樣才能使學生在作文的寫作中做到心中有數,既高效又穩妥,實在是值得特別關注並加以認真研究和探討的。我們根據多年來會考所出現的諸多因素的分析發現:

造成學生作文失分的原因不外乎:

1、給出“話題”,擬不出富有新意的、先聲奪人的“妙”題“佳”題。而題目恰恰是首先進入閲讀者眼簾的,若不能亮人眼目,定會遭人漠視。

2、結構平淡無奇,嫁接組合不見新意;柳暗難逢花明,尺水之間掀不起波瀾。

3、語言或晦澀,毫無光彩,或普普通通,沒有個性,不能吸引人。

針對此種情況,我們結合教學的實際,讓學生通過完整的訓練,在審題、組材、語言的運用乃至於表達的技巧和方法的運用方面都能得到突破,贏得發展,提升檔次,從而在會考中立於不敗之地。

研究過程:

我們的研究大致分三步:

1、整合相關材料,調整學生心理,賦予學生創新的信心和理念。

這一過程主要通過實際的調查,考察了學生作文的現狀,摸清了學生作文的底子,瞭解了學生心理,對學生進行了心理上的疏導,讓學生樹立自信,堅定創新的理念。

從網上下載了一批優秀文章,蒐集到一批有價值的作文資料並加以優化,進一步整和了作文的資源。

相關調查材料見附件。

2、具體實踐,落實寫作。

按部就班,完成預設的九年級基本的訓練文題,進行了作文的一般訓練,讓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認認真真的書寫,細心的審題,合理的選材等),形成紮實的基本功,在此基礎上,於實際訓練中有意識的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形成創新的理念和意識,為後面的綜合訓練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礎。

用三個月的時間,16次訓練,完成三個專題:

“巧妙擬題,閃亮你的眼睛。”

“精巧結構,震撼你的心魄。”

“個性語言,陶醉你的情懷。”

三個訓練,使之既各自獨立又相互關聯,梯次遞進,綜合延伸。大面積提升學生會考作文水平,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寫作技巧和方法,使作文的檔次升格,提供一批範文,化解迷津,提供一些方法,登堂入室,強化訓練,一步步臻於化境。

詳細材料見附件一:《輕鬆升格愉快作文——會考迎考作文訓練全過程》

3、材料整合與分析

針對訓練及相關材料進行細緻的分析並加以總結,歸納篩選,找出經驗和不足。

二、研究結果及成效分析

(一)研究成效:

1、學生受益

由於我們計劃周密,安排妥當,學生從切實的訓練獲益匪淺,其寫作能力有了長足的發展。

思路更開闊,不再侷限於身邊人,身邊事,同學生病老師幫,一分錢拾來拾去,不是宿舍便是伙房。由身邊而社會、自然、宇宙……無不可入視野之事,無不可寫作之內容。

文筆清秀了,清詞麗句迭出,妙言巧語皆是,不再覺得寫作是一件苦事、累事、煩瑣事。

創新的意識和慾望增強了,學生有了創作的衝動,寫作的慾望,不用再一切靠老師指點,不撥不動。

語言成熟了,個性化的語言讓每一個同學都與眾不同,各有魅力,盡展風彩。

有了強烈的探究意識,學習的氣氛濃烈了,不僅寫作如此,連帶帶動了其他學習,使學生增強了主動性,為未來個人的發展,尊定了好的基礎,部分學分自己組稿、自己投稿且收穫頗豐。

第一次調查大部分學生不知功夫該下在何處,特別是對題目的擬製,無人去作專門的思考。

結構的安排,隨意現象較嚴重。

而個性化的語言,更不願涉足。

經過訓練,90%以上的學生不僅知道功夫該下在何處,且能措置得當,着力打造亮點。

2、教師受益

課題的研究,使教師積累了經驗,總結了得失,更密切的關注教學、關注教改,有效提高了個人素質,不僅視野開闊,理論素養提高,教學理念更新,還密切了師生關係,教師和學生同台競技,教師的威信無形中提高了,教師成為新課改的實施者、推動者和創造者,部分教師深鑽猛挖,多方尋求,寫出了一批高質量的稿件。

3、學校:學校受益

課題研究實施過程中,帶動了一大批教師不同程度的參與,他們或提供資料,或整合資源,或上網查閲相關資料,全校的研究風氣為之一新。玩遊戲的少了,無所事事的少了,不僅減少了一些無益的扯皮現象,還帶動了學校各項工作的開展。

(二)研究成果:

1、在本課題研究期間,有《打造亮點引人注目》發表於《新作文·中學作文教學研究》;《一枝紅杏出牆來——例談話題作文的擬題藝術》發表於《中學語文報》;《開發這一片沃土》發表於《語文學習報》;《巧擬·妙扣·活引》發表於《國中生優秀作文》。同時撰寫一批語文教學、作文教學的研究論文多篇,積累了相當一批寫作材料。

2、研究期間學生創作出富有創意的個性鮮明的文章多篇,創作字數達數十萬字。《零點調查——關注》及《敢於創新善於創新》發表於《國中生閲讀世界》;《責任是什麼》發表於《作文導報》。

3、學生多人在《語文天地網》創設個人發表頁。

作文的寫作儘管涉及到方方面面,但並不是無跡可尋,無處下手,只要抓住關鍵,由此入手,就完全可使你的文章得以改觀。作文的升格是指在原來基礎上的提高,更要抓住關鍵。一般來説考場作文之所以能引起改卷老師的青睞,首先要有獨特新穎的標題,讓人一見傾心,難以割捨。其次,是新奇別緻的結構,使人握腕,為之稱道。再就是鮮活的個性化的語言,叫人涵詠再三,心嚮往之。從這三個方面入手加以訓練,不必佔用相當多的時間,花費相當多的時間,學生即可以大大提升作文的水準,在會考中顯露頭角,脱穎而出。

1、擬製新穎別緻的標題,

2、創新富有情趣的結構,

3、展示個性化的鮮活語言。

訓練循環往復,突出中心,逐步提高,愉快作文,輕鬆升格。應該説課題的研究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大面積提升了學生的作文水平,從會考一練可以看得出來,90%的學生的作文均較理想。

當然,無須諱言,由於九年級時間緊、任務重,有些作文的教學任務受到了衝擊,部分影響了訓練的效果。這些當在以後的訓練和研究中予以關注,更恰當的安排訓練的步驟。

本來想通過訓練編輯一套完備的合理、有序、實用性強的作文材料,為以後的學生作文輕鬆升格提供訓練材料,但受條件的限制,特別是理論水平的影響,未能如願,當在以後的研究中努力補其不足,使材料更豐富、更詳實、更有實用價值,且具備相當的理論水準。

三、問題思考

課題主要解決的是形式上的問題,而作文卻不僅僅是形式,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沒有鮮活的內容、深邃的意境、火熱的情感,形式也就毫無意義和價值,所以作文的升格還需要站在更高的高度去審視,這就需要教師不斷的去更新觀念,不斷的提升理論素養,以更充實的儲備,去參與、去實施,這樣才能遊刃有餘的駕御訓練,研究新的途徑,開拓新的渠道,為作文教學開創爽朗的新天地。

本課題主要面對的是九年級學生,那麼七年級、八年級是否也可以進行呢?若進行應注意哪些問題?其心理髮展、材料儲備、語言歷練需要解決哪些問題?其課堂的設計是否可借鑑九年級模式或另闢蹊徑,從其他方面入手?

總之,作文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其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都有待拓展。我們相信,只要有一雙會發現的眼睛,有一個不停思考的大腦,有堅持不懈的毅力,那麼作文研究必會結出豐碩的果實。

四、參考文獻

本課題在研究過程中得到縣教科室張鋭主任的指導,參閲或借用了《中學語文教學》、《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語文報》、《中學語文報》《語文學習報》等多家教育教學雜誌的文章,在此一併致謝!

五、主要附件目錄

1、《輕鬆升格愉快作文——會考迎考作文訓練全過程》

2、《打造亮點引人注目》《新作文·中學作文教學研究》

3、《一枝紅杏出牆來——例談話題作文的擬題藝術》《中學語文報》20xx

4、《開發這一片沃土》《語文學習報》20xx

5、《巧擬·妙扣·活引》《國中生優秀作文》

6、《零點調查——關注》及《敢於創新善於創新》《國中生閲讀世界》;《責任》發表於《作文導報》。

篇七:課題研究報告

近年來,幼兒園教學與課程的研究已從學科領域走向教學與課程特色的構建,從而越趨綜合化、多元化、現代化、個性化。如何根據幼兒的興趣特點,挖掘幼兒的潛能,構建符合幼兒發展特點的、具有特色的課程體系,成為我園教科研工作的主要目標。圍棋作為一種優秀的教育資源,得到越來越多教育者的關注。引導幼兒走進黑白世界,感受快樂圍棋,成為我園教師研究的熱點。

一、問題的提出

大背景:新世紀之初,教育改革越趨多元化。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開端,如何促進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是幼兒園研究的着眼點和着力點。20xx年,教育部頒佈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提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於身心發展的經驗。在這一精神的指引下,幼兒園活動的開展更應注重它的多樣性、豐富性、教育性,為培養新世紀的創新人才打好基礎。

圍棋活動是我國的國粹,具有較強的育人功能。早在五十年代,陳毅同志就曾指出:圍棋活動可以鍛鍊人的頭腦和品格……下棋的人越多,人才就越多!將圍棋引入課堂,國內外不乏先例。許多中國小開設了圍棋課,一些業餘體校開辦了圍棋班,韓國在大學開設了圍棋專業,上海羅山幼兒園以圍棋為特色開展活動。圍棋不僅有助於人的智力發展,對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也有着重要作用。圍棋作為一種教育資源、一種培養學生素質的途徑而被引入課堂,但它對幼兒的教育價值,國內外研究不多,特別是幼兒園開展圍棋活動的價值與方法的研究,幾乎沒有可借鑑的資料。

小背景:幼兒園的教科研工作近年來進行得如火如荼,許多幼兒園都在嘗試構建自己的園本課程,逐步形成既能體現現代的、多元的、科學化的教育體系,又富有地方特色和幼兒園的個性特點。我園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也逐步開展了一些課題研究,部分課題在省、市、縣立項並取得了較好的`研究效果。近年來,我園把“科研興園”放在首位,在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同時,也着力打造一支研究型師資隊伍,因而課題研究成為我們全園工作的核心和重點。

我縣羣眾圍棋近年來得以大力推廣,各種棋社、圍棋培訓班、圍棋興趣小組如雨後春筍。社會的氛圍、家長的重視使得幼兒圍棋教育得以迅速發展。但是,這些活動的開展都是建立在反覆、機械練習的基礎上,最終能堅持下來的只是部分兒童。如何讓更多的孩子瞭解國粹,如何讓更多的孩子喜歡圍棋,我園課題組提出了《圍棋活動內在價值與開發幼兒潛能的研究》這個課題,並制訂了研究方案,倡導培養興趣、潛能、輕鬆學棋、普及圍棋。

二、研究目標

本課題研究的直接目標為:以“活動促發展”為指導思想,以圍棋活動作為人的主體發展的中介和手段,探索挖掘圍棋內在的教育價值,研究開發幼兒潛能的途徑和方法,發揮圍棋獨特的育人功能。

本課題研究的間接目標為:讓幼兒瞭解圍棋悠久的歷史文化淵源,激發幼兒熱愛祖國文化的思想感情;激發幼兒對圍棋活動的興趣,掌握初步的圍棋技能,培養幼兒觀察、注意、記憶、思維等能力以及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健康的個性品質。

三、研究方法

1.行動研究法:這是本課題主要的研究方法。其一,以提高行動質量、解決實際問題為首要目標;其二,以研究過程與行動過程的結合為主要形式;其三,以教師對自己從事的實際工作進行持續反思為基本手段。

2.調查法:

(1)對研究對象的現狀調查。在研究初始階段,我們對研究對象的興趣、能力、家庭等情況進行調查,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後開展圍棋活動。

(2)同類課題的現狀調查。在開展研究活動之前,我們對相關課題研究情況進行了調查;在研究的過程中,我們也關注同類課題的研究情況,並進行了分析,以資借鑑。

3.測量統計法:在課題研究之初,我們對研究對象以及部分非研究對象的智力、非智力因素從定性和定量兩方面進行前測查;在一輪研究結束後,我們再次進行了後測查。

4.個案研究法:在開展圍棋活動時,我們隨意抽取部分幼兒作為個案研究的對象,對他們在圍棋活動中的情況作跟蹤記錄、分析與記載,及時採取相應措施。

5.家園協同法:努力在幼兒園、家庭中共同創設圍棋氛圍,保持圍棋活動開展的長期與有效性,激發幼兒、教師、家長對圍棋活動的興趣,共同學習圍棋。為了提高家長對圍棋活動的認識,鼓勵家庭開展圍棋活動,我們通過開展圍棋基礎知識講座、觀摩圍棋活動、宣傳欄介紹等多種形式,積極幫助家長走近圍棋、瞭解圍棋,支持幼兒園的研究活動,並嘗試在家庭中開展圍棋活動。

四、研究操作

在研究的初始階段,我們確立以中大班幼兒為研究對象,初步構建幼兒學圍棋的活動框架;在研究的過程中,我們適當進行調整,將小班幼兒也納入研究對象,積極開展研究活動,初步探索幼兒園開展圍棋活動的目標、內容、方法、途徑等。

1. 確立開展圍棋活動的目標。

圍棋具有科學和藝術相融、智慧和靈性相啟、意志和品格兼顧的特性。幼兒園開展圍棋活動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讓幼兒掌握多少圍棋知識和技能,而是通過圍棋活動,促進幼兒全面發展。因此我們着重在兩個方面:一是在激發幼兒圍棋興趣的前提下,開發幼兒的潛能,即注意力、記憶力、控制力、想象力和思維能力開發;二是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心理素質,即講棋道,守規則,講禮節,勝不驕,敗不餒。

2. 構建幼兒園圍棋活動的框架。

為了形成規律性的圍棋活動組織體系,我園構建開展圍棋活動的框架如下:

家的綜合素質。為了提高家長對圍棋活動的認識,鼓勵家庭開展圍棋活動,我們通過開展圍棋基礎知識講座、觀摩圍棋活動、宣傳欄介紹等多種形式,積極幫助家長走近圍棋、瞭解圍棋,支持幼兒園的研究活動,並嘗試在家庭中開展圍棋活動。

3. 探索幼兒園圍棋活動的主要內容:

幼兒園開展圍棋活動不僅是為了讓幼兒學會下棋,更重要的是發展相關能力,我們開展圍棋活動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

圍棋知識:包括圍棋基礎知識、圍棋規則、圍棋對弈常識等。

圍棋相關活動:圍棋禮儀;圍棋品德;圍棋心理等。

圍棋歷史與現實:圍棋起源;圍棋發展;圍棋名人;圍棋賽事等。

圍棋與其它學科:與數學、體育、美術等學科的融合。

4. 嘗試開展圍棋活動的各種方法:

(1)遊戲法:遊戲是幼兒最喜歡的一種活動,也是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一種方法。我們為開展圍棋活動而精心設計了多種遊戲,在玩圍棋的過程中開發幼兒潛能,發展幼兒個性,促進每一個幼兒在不同層次上提高。

(2)觀察法:觀察是認識事物的基礎,運用觀察感知棋形特點、着法、位置、變化等,使幼兒在自我調整的狀態中得到發展。

(3)想象法:想象是促進幼兒思維的一種重要方法。將圍棋材料、棋形及變化藉助想象,以進一步促進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

(4)對比法:對比有利於提高幼兒的判斷能力。將圍棋活動的不同結果呈現出來進行比較、分析,鍛鍊幼兒判斷能力。

(5)練習法:練習可以根據每個幼兒的實際情況解決遇到的困難或問題,我們主要通過提供棋譜幫助幼兒進行相關問題的練習。

(6)評價激勵法:評價是圍棋活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圍棋活動的評價不僅包括對幼兒對弈結果的評價,還包括幼兒在活動的表現。幼兒需要得到教師、同伴的讚許和激勵,對失敗的幼兒也要就某一方面進行鼓勵。

5. 探索幼兒圍棋活動的主要模式:

(1)專門的圍棋教學活動:每週安排1~2課時,在圍棋室由教師用遊戲的方式引導幼兒學習圍棋的基礎知識。

(2)區域活動中圍棋對弈:在班級開闢的圍棋區中,讓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發邀請同伴下棋。

(3)在其它活動中滲透圍棋:在幼兒園的各類教育教學和遊戲活動中滲透圍棋禮儀和棋藝。如:在操場上畫上大棋盤,讓幼兒在玩體育遊戲中鞏固圍棋知識;在數學活動中用棋型讓幼兒認識圖形和練習計算;在各類遊戲中運用圍棋禮儀等。

(4)參加、觀摩園內外圍棋邀請賽:定期組織園內喜愛圍棋的幼兒進行比賽,提高棋藝,陶冶情操;帶領幼兒觀摩並參加縣內外的圍棋比賽,感受氛圍,提高棋品、棋藝。

(5)參加社區圍棋活動:定期、不定期與社區人員對弈,研討圍棋活動,增進交流與合作。

五、研究成效

1. 開發幼兒潛能,幼兒綜合素質顯著提高。

圍棋活動開展並不是要讓幼兒掌握高深的棋藝,其最終目的是激發幼兒對圍棋活動的興趣,並以此為載體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開發幼兒的智力,促進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共同發展。

(1)活動興趣顯著增強。通過開展活動,愛好圍棋的幼兒越來越多。圍棋雖然以抽象思維為主,但是通過形象化的活動方法,激發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教學活動時積極發表自己的意見;在遊戲活動時爭相扮演自己喜歡的角色;在對弈時你爭我趕;在比賽時大膽落子……幼兒盼着圍棋學習活動,在區角活動時爭着取棋具,平時交流的話題也常有圍棋。

(2)綜合素質顯著提高。首先,圍棋能促進智力的發展:棋盤的位置名稱需要記憶,棋的多少需要計算,棋的形狀需要觀察:勝負判斷需要分析;探討圍棋問題需要表達等,這些對於正在發展關鍵期的幼兒都能發揮良好的教育效應。其次,圍棋能促進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圍棋禮儀可以修身;圍棋對局可以鍛鍊意志力;圍棋的勝與負可以培養“勝不驕,敗不餒”的心理素質等。此外,圍棋活動還可以培養幼兒良好的習慣和品德:愛護和認真整理圍棋用具的習慣;認真聽講、積極思考的習慣;遵守規則的意識;獨立自主的意識;尊敬對手的品德;勇敢拼搏的精神等。

圍棋活動能充分開發幼兒的潛能,促進思維的靈活性和多方位性,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和行為習慣,它能為以後的學習、生活、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經過三年的圍棋實驗研究,幼兒的智力顯著提高,情緒情感積極高漲,堅持性、求知慾、好勝心、意志品質較研究前顯著增強,部分幼兒得以彰顯特長,多名幼兒獲得圍棋段位證書。

2.提高教師組織活動的水平,教師科研能力有所增強。

在課題研究的三年裏,教師們勤學習,苦鑽研,同探討,共研究,綜合素質大大提高,主要表現為:

(1)教育觀念和行為的更新。課題研究促使教師不斷學習和實踐,思想解放,觀念更新,表現為改善教學方法,探索教學模式,駕馭課堂的能力逐步提高,從而促進教育質量的有效提高。

(2) 教師圍棋專業技能與組織活動能力的增強。圍棋活動需要一支專業化的師資隊伍。在研究的過程中,教師從不懂圍棋到走近圍棋,從掌握基礎知識到成為圍棋行家,逐步成長為愛圍棋、懂圍棋、能下棋的能手,教師自身能力的提高,就能更好地組織教育教學活動和指導幼兒活動。

(3) 重視總結與交流。課題開展以來,教師們不僅重視研究實踐,同時也重視經驗的總結與交流,撰寫能力逐步提高。

3. 促進家園共育,推動家長對圍棋活動的配合。

在開展研究活動的同時,我園一直關注家長在活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並形成了家園共育的活動網絡。

為了保證課題研究的效果,我園通過專題講座、發放圍棋教材、設置宣傳欄、開展觀摩活動、組織家長教師幼兒對抗賽等,努力讓家長參與到活動中來。部分家長有一定的圍棋基礎,他們除了自覺在家庭中開展圍棋活動外,同時成為我園的“家長志願者”,幫助我園解決研究中的專業問題。因此三者都是活動的主體,通過圍棋共同成長、相互學習,一起收穫成功。

4. 促進幼兒園形成鮮明的辦園特色。

課題研究開展以來,我園以科研興園取得了很大成績,教師素質顯著提高,科研意識顯著增強,以圍棋教育為主要特色的辦園模式得到社會和家長的認可,幼兒園在本地區知名度高,生源充足。

六、討論問題

1. 圍棋活動開展中男女性別差異造成的不均衡。雖然我們十分注重活動組織形式的趣味性和多樣性,根據幼兒的發展水平採用分組教學,但是女孩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普遍沒有男孩高。

2. 幼兒成長需要與教師在圍棋專業水平的矛盾。幼兒園教師掌握了圍棋基本知識和棋技,並能用以指導幼兒園的圍棋活動。但是,部分幼兒的圍棋水平發展到一定階段後,教師的指導水平顯得滯後,有點力不從心。如何培養高水平的圍棋幼師隊伍,是我們今後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總而言之,圍棋讓我們瞭解祖國的燦爛文化,圍棋活動促進了教師、幼兒、家長的共同成長。課題研究促進我園的活動向着多元化方向發展,我們的研究步伐將永不停息,促進辦園品位的提升和教育質量的提高。

篇八:課題研究報告

一、研究背景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提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的建議非常具有時代特徵和深遠的社會意義。多年來,國內外對閲讀教學的研究著述甚多,主要圍繞教師“教”的行為,而涉及到國小生個性化閲讀行為的卻極少,也就是説忽視了學生的“閲讀實踐”的行為。我們之所以提出“國小生個性化閲讀的實踐與探索”這一課題,主要基於以下考慮:

一是時代發展的需要。現代化的實現有着很多因素,其中人的現代化是不可缺少的。當今時代已逐漸進入以人為本的時代,人的個性化、人性化再次成為當今時代的主題。時代的發展呼喚學生的個性化閲讀原因有三:首先是學生的閲讀參與意識較之於過去更濃厚了;其次是今天學生的知識比之於過去要豐富得多、現代得多;再次是未來社會對學生提供了更為廣闊的閲讀空間,學生除了掌握一般的閲讀技能技巧外,還必須要掌握閲讀的策略。

二是學大於教的需要。“教”與“學”之間有着複雜的關係,在現有的課堂閲讀教學中,常常出現的是“教大於學”或者“教等於學”的現象,造成學生閲讀水平的低劣。根據“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新理念和“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的要求,理想的課堂教學應當建立在“學大於教”的邏輯起點上,只有具備了學生個性化的閲讀行為,學生所學的知識才會超過教師所教的內容。

三是傳統教學的反思。中國的傳統教學思想,對學生的個性化閲讀不夠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僅僅把學生看作是教學的對象或客體,重教師而不重學生,重傳授而不重自學,重統一而不重多樣。閲讀現象千人一面,一樣的閲讀方法,一樣的閲讀感受,一樣的閲讀結果,甚至連考試的答案也一樣的標準,對個性差異的學生從沒考慮要去創造條件,或者去營造培植的土壤。這樣做會極大地抹殺學生能動的一面,又與當今課程改革的要求不相一致。

四是課程標準的需要。新頒佈的《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在實施建議部分已經明確提出了個性化閲讀的概念。不管是原教學大綱,還是現在的《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都把閲讀教學作為國小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通過閲讀教學,培養學生終身閲讀的習慣、閲讀的方式、閲讀的品質,從而形成學生的個性化閲讀行為,為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課題界定

1.內涵揭示:個性,《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在一定的社會條件和教育影響下形成的一個人比較固定的特性”。在心理學上指的是“一個人區別於他人的語言和行為方式,是一種個人特質”。在個性之後加上“化”,則構成了動詞,表示轉變某種性質或狀態。因此國小生個性化閲讀就是充分顧及每個學生的閲讀心理,以學生自己的閲讀、研讀為主,體現以學生為本的閲讀思想,所達到的不僅僅是感受和理解,還是有創造和有批判意識的閲讀實踐,形成可持續發展閲讀習慣的目的,並且使其得到長足發展的個性閲讀行為,所關注的是學生生存性的問題。

2.外延揭示:指在課內和課外閲讀過程中,讓學生自己閲讀文本、理解文本、把握文本、超越文本,使閲讀成為學生個性化的行為。

3.特點揭示:對於閲讀實踐活動而言,國小生個性化閲讀應該包含三個方面的特點,一是學生個體從書面材料獲取信息,並與非認知因素互為影響的活動;二是學生和作者平等的對話活動;三是一種探究性、創造性行為,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感受、理解、欣賞、評價和鑑定文本的過程。可以説個性化閲讀具有自主性、創造性、體驗性、批判性四個基本特點,真正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

三、研究內容及方法

1.研究內容

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為5個子課題:①國小生個性化閲讀實施策略的研究;②國小生個性化閲讀教學模式的研究;③國小生個性化閲讀與表達運用關係的研究;④國小生個性化閲讀教師地位與素養的研究;⑤國小生個性化閲讀評價策略的研究。

2.研究方法

①文獻資料法;②調查研究法;③實驗研究法;④總結法。

四、研究過程

第一階段:從20xx年8月到20xx年1月為準備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工作是對課題進行整體設計,構建實驗研究的基本框架,為課題實驗做好充分的準備。

①組建課題組,建立課題研究班子,健全研究制度,培訓實驗研究人員。

②查閲文獻資料,從理論上搞清課題的界定,並尋找課題實驗的理論依據。

③制定實驗研究方案,明確研究目標、內容、方法和步驟。

④論證實驗研究方案,聘請有關專家、顧問進行課題論證,修訂完善實驗研究方案。

⑤進一步完善研究條件,深入調查研究對象,收集整理有關信息資料。

第二階段:從20xx年2月到20xx年6月為實施階段。這一階段主要是抓實驗工作的全面開展,並逐步推進。

①召開開題論證會,進行全面的宣傳、發動。20xx年2月25日舉行了開題論證會,由開題論證組專家對課題進行認真評議、指導。

②20xx年3月份,各子課題組根據開題論證會的要求進一步修訂、完善子課題實施方案。

③20xx年6月7日-8日,課題組專門邀請著名特級教師袁浩、顧美雲及蘇教版教材副主編李亮一行3人,到課題實驗學校——大豐市第三國小調研、指導課題實驗。

④20xx年9月-11月,各子課題組就第一階段實驗情況進行小結,並寫出書面小結報告,排查實驗以來存在的問題,以便及時矯正實驗的方向。

⑤20xx年12月5日-6日,課題組在濱海縣實驗國小召開課題實驗研討會。課題組全體成員、各縣(市、區)國小語文教研員及濱海駐城國小的部分教師代表200多人蔘加了研討活動。各子課題組交流了前一階段實驗情況,並就下一階段實驗工作提出了具體的思路。

⑥課題實驗研討會結束後,東台市實驗組又進一步擴大了實驗範圍,實驗學校由原來的安豐、許河兩所國小增加到唐洋、三倉、頭灶等5所國小。

⑦20xx年8月-10月,各子課題組進行課題實驗中期總結,就課題實驗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提出應對措施,進而更好地做好下一階段的實驗工作。

⑧20xx年11月——20xx年6月,課題組負責人分別到各實驗學校瞭解實驗進展情況,指導下一階段的實驗工作。

第三階段:從20xx年7月到20xx年12月為總結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工作是撰寫總結報告,申請結題鑑定。

①課題組及各子課題組進行認真的總結,撰寫課題研究的工作報告和課題研究報告。

②廣泛收集實驗過程的研究資料,整理、彙編研究成果材料。

③自我評估,申請結題驗收,邀請有關專家召開結題鑑定會。

五、初步研究成果

經過3年的實踐和理論探究,本課題取得了如下初步研究成果:

1.促進了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3年來,我們課題組始終本着“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這一核心理念開展紮實有效的實驗研究。我們對實驗學校、實驗年級的學生和非實驗學校、非實驗年級的學生進行了大量的比對研究。從課堂反映觀察,實驗班學生學習熱情高,興趣濃,表達的慾望強,語言運用能力較強;從問卷調查情況看,實驗班學生喜愛上語文課,喜歡説話、寫話練習的高達93%以上。從測試情況看,實驗班學生組詞、補充句子、閲讀借鑑、看圖寫話、作文及講故事、回答問題的能力明顯優於對照班,且同一話題的作文也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語言特色,表現出較強的創新思維優勢。通過對比可以看出,個性化閲讀教學使學生初步形成了自覺學習的意識,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提高了語文學習的能力,培養了創新意識,實現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調控、個性評價、個性發展,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得到了發展和提高。

2.初步探索出個性化閲讀教學課堂教學模式。3年來,課題組立足課堂教學,採用示範課、研究課、常態課等多種形式,深入研究國小生個性化閲讀課堂教學模式。我們依據學生的閲讀水平、課堂呈現狀態、教師專業發展狀況、教學環境以及“個性化閲讀教學”的理念,通過實踐、探索,初步構建了個性化閲讀教學課堂教學的基本程式:即情景導入——感知體驗——對話探究——建構生成。

——情景導入。這是個性化閲讀課堂的基點與起始,是營造閲讀氛圍、吸引孩子進入閲讀情境,激發好奇、生疑、探求的衝動階段。這樣的情景引入,才能在課堂起始的第一時空裏把孩子的視聽、注意力拉過來進入個性化閲讀課堂境界。

——感知體驗。這是情景導入的自然走向:走進文本、感知文本、體驗文本;走進生活、體驗生活。在感知體驗中得以個性化閲讀,此時此境的感知體驗是真正個體意義上的閲讀。

——對話探索。對話是生本、師生、生生互動的過程,也是個性化閲讀中體現個性的最佳區域。孩子從感知體驗中得到的收穫、樂趣、思想,需要在對話探究中溝通交流;對感知體驗中產生的疑難、設想,需要在對話中互相質疑、碰撞、爭論、辯白,甚至還有必不可免的爭吵,這是孩子發表的豐富多彩的不同意見的撞擊,在撞擊中閃現智慧的火花,產生奇思異想。因此,對話探究的過程是最豐厚的個性化閲讀的過程,這是個性化閲讀課堂最期盼誕生的美妙境界。

——建構生成。建構生成是情景導入、感知體驗、對話探究的個性化閲讀課堂全程的順理入情的結果。建構生成什麼,這是設計課堂模式時早先預設的個性化閲讀目標。建構生成的過程是拓展、是檢驗,又是新的建構生成。課堂上要創設新的情境,讓孩子已生成的知識、技能、智慧實現新的“個性化”。

3.初步探索出學生可持續閲讀的指導模式。《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指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閲讀興趣,擴大閲讀面,增加閲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閲讀材料。”對於語文學習來説,課外閲讀應是一個美妙的捷徑。課外閲讀使語文學習變得更豐盈。鹽城市第一國小子課題組在研究過程中,以課外閲讀為突破口,從學生的閲讀環境、閲讀時間、閲讀方式、閲讀指導模式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並形成了一套值得推鑑的做法。

①着染一種閲讀文化。文化的薰陶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我們在教室四周的牆上進行設計和創意,把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賢士戀書、醉書、迷書、痴書的事蹟和感想擇要張貼其中,用以標示和激勵所有學生想讀、樂讀和常讀,也可把身邊耳聞目睹的“讀書精英”的事蹟和感言上牆感召其他同學。

②創造新的閲讀機制。一是師生共同閲讀;二是小組合作、比賽閲讀;三是開好“三會”,即好書推介會、讀書經驗交流會、讀書成果彙報會。

③改變單一的閲讀方法。一是以實踐者的角色遷移方法;二是以研究者的角色投身閲讀;三是以表演者的角色朗讀美文。

④精選一批閲讀內容。課外讀什麼書,不僅是許多家長感到很頭疼的事,同時也使一些語文教師感到不知所措。課題組在這方面加大了研究的力度。我們依據語文課程標準及學生不同年段的年齡特點,形成了一個比較科學、實用的國小階段不同年段的推薦閲讀書目(見研究成果),同時我們還根據這個研究成果,編著出版了《國小生課外閲讀手冊》。

⑤構建三種閲讀模式。模式之一:探究美文內在價值的深度閲讀。

模式之二:推進整本書閲讀的主題性研讀。模式之三:順應社會而生的專題性品讀。

4.初步探索出個性化閲讀教學評價模式。《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髮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事實上,到目前為止,評價改革仍然是課程改革的一個瓶頸,沒有現成的做法和經驗可借鑑。特別是對學生的課內外閲讀評價,更沒有一個科學、規範的評價標準。濱海縣實驗國小子課題組在這方面做了大膽的探索,並形成了操作性強、適合學生語文素養提升的閲讀教學評價操作模式,即“四步評價法”:形成性評價→診斷性評價→總結性評價→綜合性評價。

①形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是一種動態行為評價。通過收集國小生閲讀過程中的種種準確的數據,按照認知規律對國小生閲讀技能的形成進行客觀、全面的評價,並以評價信息來指導學生新的閲讀過程。為了把學生平時閲讀的發展過程清晰地展示出來,子課題組設計了一張國小生語文學習行為觀察評價表貼在教室裏,評價內容包括聽力、朗讀、作業、背誦、檢測等等,凡是在各項閲讀活動中優異的學生都可以得到一朵小紅花(印在表上)。這樣及時地給學生的閲讀過程給予監控和評價,並給學生予以肯定,能調動學生的閲讀興趣和競爭的意識,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積極發展。

②診斷性評價。診斷性評價是一種狀況評價,是對學生一個階段所學的知識、內容進行測試、瞭解,看學生完成具體目標的程度,主要是對因受卷面考試限制而不能測評的知能點進行分散測試。如聽力、説話、朗讀等。

③總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是一種目標達成評價,是在學期末或學年末根據既定的教學目標,為確認學生達成目標的程度進行的總結性測試。我們把期末測試分為“聽力部分”、“朗讀部分”、“閲讀部分”、“作文部分”四大類。聽力測試可以參照英語聽力測試的辦法,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各年級段的實際選擇不同的測試題型,對於容易聽清的內容採用聽記、填空的形式,對於容易混淆的內容採用判斷、選擇、問答的形式。朗讀測試主要通過對學生朗讀的技巧來進行評價。如朗讀的重音、朗讀的速度、朗讀的停頓、朗讀的感情。閲讀主要檢測學生的課外閲讀情況。作文主要考查學生的運用、表達能力。

④綜合性評價。綜合性評價是在前3種評價的基礎上,把一定階段學生素質發展的成果採用素質發展報告單的形式展示出來。我們把綜合性評價分為:行為評價、成績評價、特長評價(興趣發展)、健康評價、評語評價5個方面,主要以表格的形式來展示。行為評價從品德行為到學習行為分為若干項,以打“☆”的方法來評價。成績評價是把形成性評價、診斷性評價、總結性評價按3:3:4等級制填寫。特長評價主要指學生的興趣愛好發展,表現在語文上的有:寫作、朗讀、寫字、書法,要求每人必須有一項興趣特長。評語評價包括學生自評、同桌互評、老師點評、家長饋評等。

這樣一個過程性、全方位的評價,保證了學生個性化閲讀能力的逐步提升。

5.促進了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我們的課題是在“問題即課題、實踐即探索、過程即收穫”的思路指引下,經歷了一個“實踐——反思——總結——再實踐”的循序漸進過程,在這樣的一個實踐過程中,所有參與課題實驗和研究的老師都得到了專業提升。一是加強了學習。在實驗過程中,老師們加強相關教育理論的學習,一些實驗學校還建立了學習共同體。大豐市第三國小子課題組在實驗過程中,為國小語文教師開出了閲讀推薦書目(見研究成果)。二是教科研能力明顯增強。參與實驗的基層老師不僅知道了課題實驗的基本流程,而且學會了科學、嚴謹的工作態度和工作方法,特別是總結、提煉的能力得到極大的提高。3年來,參與課題實驗的老師有30多篇相關論文在報刊上發表或獲獎(見研究成果)。三是一批實驗教師快速成長。幾年來,先後有50多位參與實驗的教師在國家、省、市、縣級各類課堂教學競賽中獲獎。其中由課題組直接指導、由參與實驗老師執教的充分反映個性化閲讀教學的3節課在全國大賽中獲大獎(20xx年4月市一小周海燕老師代表鹽城市,參加蘇教版國小語文全國首屆閲讀課堂教學大賽榮獲一等獎B組第一名;20xx年10月大豐市第三國小陳飛老師代表江蘇省參加“全國第六屆青年教師閲讀教學大賽”榮獲一等獎;20xx年11月市二小汪明華老師代表鹽城市,參加蘇教版國小語文全國第二屆閲讀課堂教學大賽榮獲特等獎)。

六、實驗體會

在研究和實踐中,我們深深地體會到:

①只有基於草根化的課題研究,才能激起教師教育科研的熱情,新課程倡導的“一切為了學生”的理念才能真正得以體現,素質教育才能真正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

②追求學生閲讀的個性化,必須摒棄應試教育,拆除束縛學生身心的桎梏,徹底解放學生的心靈,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學習創造。

③課題的研究不僅需要專家的科學、規範的引領,需要一線骨幹教師的傾心實踐,更需要教科研部門領導的大力支持。這樣,課題研究才能真正走進學校、走進課堂。

篇九:課題研究報告

各位專家、領導、老師們:

大家好。由莒鎮中學物理課題組承擔的'國中物理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研究'課題,與20xx年9月份申報,與11月份開題被確立為禹城市教育科學規劃辦公室立項的課題,今天,我代表課題研究組,將本課題的研究情況向各位專家、領導和老師們彙報如下:

一、課題的研究背景

隨着現代社會的發展,合作精神、合作意識、合作方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新大綱明確指出:'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創造性,在學生的學習探索過程中,通過交流、討論、合作學習等方式,適時有效地給予引導和幫助'.《新課程標準》中也提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模式。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人,不再是課堂的主宰,取而代之的是以學生為主體,這就要求我們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人。為此,我們物理教研組決定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研究,期望通過課題研究,提高課堂效率,進行有效教學。並給每個學生提供展示自我和鍛鍊自己的機會,讓學生經歷學習的過程,體驗學習的樂趣,在>收穫知識的同時,體驗成功的喜悦,在合作的過程中,讓學生學會合作,要求學生努力學會表達自己的見解,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學會評論他人的觀點,學會進行物理交流,以增強整體合作意識,使學生在集體的學習合作中逐步意識到在當今競爭的社會中,有比競爭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合作。

二、課題的研究目標

①通過課題研究提煉構建有助於學生小組合作探究性學習的課堂教學一般模式和探索出一套符合我校實際的小組合作學習的基本策略。

②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小組合作的意識、民主的意識、競爭的意識、創新的意識和善於表達的能力。

③小組合作學習中,研究學生心理髮展和個性完善的聯繫,研究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成效的評定及多元的評價策略。

研究重點:課堂教學中實施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策略的研究及小組探究學習與學生能力培養的研究

研究難點:小組合作探究學習中的教學評價的研究

三、課題的研究過程及進展情況

1.學習相關理論,為課題的研究奠定理論基礎

首先我們課題組的成員自己學習相關理論,大家利用課餘時間查閲>心理學、合作學習等方面的理論文獻和各種案例。利用每週的教研時間大家溝通交流,經過不斷的討論甚至是爭論,老師們的思想觀念漸漸地統一,並確定了課題研究的內容。確定主題之後,我們物理組又一起學習了一些相關的現代教學理論,主要有《何使小組合作學習更有效?》、《小組合作學習的分組方法及原則》、《淺談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的作用》等,通過這些理論學習我們大家對小組合作學習的認識更加深刻,為課題的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

2.進行實踐,開展合作學習,改進合作方法。我們的課題研究於20xx年10月正式進行課堂實踐,課題組成員分別按照各自設定的小組合作模式開展起來。先將學生進行合理分組,試着運行,主要的研究方法採用的是案例分析法,我們學校一直採用集體備課的教研形式,每學期每位教師至少做一次公開課,我們物理組每兩週有一位教師上示範課,我們的課題研究結合講課教師的課例進行分析,共同探究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策略和方法。為了瞭解我校的小組合作學習現狀,我們於今年的11月份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我們共調查了六個各班的近300名學生,調查問卷及調查資料見檔案,通過問卷調查,我們發現以下幾個問題:

①、學生對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對這種學習方式比較感興趣。

②、課題組的老師們都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積極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學生心中已認可了這種學習模式,在合作前,教師都能結合教學,給學生明確的合作任務,明確的合作目標,並有一定的分工,在合作過程中教師充分發揮自己的'合作者' '參與者' '諮詢者' '指導者'的作用,參與學生的討論,及時發現問題,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案;指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爭取不使每個學生'掉隊' ,並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之上獲得進步和發展。

③、通過問卷調查我們發現在合作學習環節,教師們做的還可以,但合作之後的評價可以説還是一個'空白'有的老師對發言的學生進行個別表揚,有的老師通過發激勵卡的形式對小組進行表揚,但沒有一個老師綜合評價每個小組的表現,每一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表揚和認可,我們的學生在一番努力打拼之後,雖然碩果累累,但卻沒有得到任何的讚譽和獎勵,下次還會努力打拼嗎?我們總是要求學生在課上有出色的表現,學生對我們同樣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可是我們的表現卻讓學生很是失望,這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嗎?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們要進一步加強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的倡導和研究,不斷地豐富它,充實它,讓它在教科研的道路上開出璀璨的花。

篇十:課題研究報告

一、題目。

要求明確、鮮明、簡練、醒目。一般不用副標題,字數不宜過長。

二、摘要。

要求準確、精練、簡樸地概括全文內容。

三、引言(或前言、問題的提出)。

引言不是研究報告的主體部分,因此要簡明扼要。

內容包括:

1、提出研究的問題;

2、介紹研究的背景;

3、指出研究的目的;

4、闡明研究的假設;

5、説明研究的意義。

四、研究方法。

不同的課題,有不同的研究方法。這是研究報告的重要部分。比如可以是案例分析法、問卷調查法、講座等。

五、研究結果及其分析。

這是研究報告的主體部分。其內容:1、用不同形式表達研究結果(如圖、表);2、描述統計的顯著性水平差異;3、分析結果。

六、討論(或小結)。

這也是研究報告的主體部分。其內容:1、本課題研究方法的科學性;2、本課題研究結果的可靠性;3、本研究成果的價值;4、本課題目前研究的侷限性;5、進一步研究的建議。

七、結論。

這是研究報告的精髓部分。文字要簡練、措詞、慎重、嚴謹、邏輯性強。主要內容:1、研究解決了什麼問題,還有哪些問題沒有解決;2、研究結果説明了什麼問題,是否實現了原來的假設;3、指出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4、存在的問題。

八、參考文獻。

九 、附錄。

如調查表、測量結果表等。

課題研究報告撰寫的基本要求

一、標題

可使用比正文大1―2號的字型與變化了的字體(黑體)來排列,上空2―3行,下空1―2行。

二、署名

接標題下一行,一般寫上“××單位課題組”。加註時要標明課題的級別、性質、歸屬、立題年份、負責人姓名、成員(顧問)姓名、研究報告的撰寫者。也可單獨列一頁,或放置正文末尾括號中,將具體的工作與成員予以説明。

三、內容摘要和關鍵詞

內容摘要是對研究報告中所描述的背景、採用的主要方法、形成的結論與提出的新見解的簡要説明,以100―300字為宜,接着“××單位課題組”空1―2行,其中“內容摘要”用中括號,變體字。

關鍵詞除了幫助檢索之外,還在於可提醒本研究報告的閲讀者着意理解所列詞語,以2―5個為宜,緊接着“內容摘要”,其中“關鍵詞”也用中括號,變體字。

四、正文

正文是教育科研報告的主體部分,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問題的提出

揭示問題或困難;⑵是究的目的和意義⑶研究現狀的綜述⑷本課題關鍵概念的界定。

2、課題研究目標

目標的確定與後文的研究效果分析的思路要一致,有一定的聯繫。

3、課題研究的思路

這一部分需説明自己對本課題研究思路的角度和特色,還要將研究對象的選擇、研究工具、研究步驟等方面的問題交代清楚。

4、課題研究的內容與方法

這是研究成果的主體,是課題研究內容的全面展開。

5、研究結果的分析與討論

結果是根據研究過程中搜集到的資料、數據進行整理後展示的客觀事實,它告訴我們最終得到什麼,這些東西是什麼。結果可用圖直觀表達,也可用文字簡要説明。

五、結論

這是整個研究過程的結晶。它是在研究結果分析的基礎上經過推理、判斷、歸納而概括出更高一個層次的成果或觀點。結論指出研究結果説明了什麼,今後應怎樣辦等。

六、存在的問題與後續的研究

七、報告落筆的時間:

一般放在正文右下方。

參考資料的基本格式

引用對象 基本格式

書籍類 作者名《書名》(出版社,×年×月版)

刊物類 作者名《文章題目》(《刊物名》,×年第×版)

報紙類 作者名《文章題目》(《報紙名》,×年×月×日)

成果彙編

一、封面

説明課題名稱、立題編號、課題負責人和承擔單位、立題時間

二、目錄

三、主報告

正文小四號,1.5倍間距;大標題(題目)三號,粗黑體;一級子標題四號,黑體;二、三級標題與正文同字號,字體變。附件如篇幅較多,正文可用五號,單倍間距,標題字號相應縮小。四、附件

包括課題申報表、研究方案、立項通知、子課題研究報告、有較強階段特徵的階段研究報告、相關的研究論文、設計的相關材料(如調查表),相關的個案研究報告、教學設計、活動設計、相關成果的獲獎證明及其他有關材料。

篇十一:課題研究報告

此博文包含音樂 課題研究報告

課題名稱:

《化學教學中引導探究式學習的研究與實踐》

課題負責人:

指導老師 :

所在單位 :

通訊地址 :

內容摘要:

本課題以認知結構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等教育心理學理論和素質教育理論為理論依據,探討了探究式學習的本質和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探究式學習,使學生能夠在主動參與、積極探究中構建新知,發展能力。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探索出有效地引導學生探究式學習的實施策略。通過課題組成員們三年多的實踐和探索研究,對課題的實施效果進行綜合評價的結果表明,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探究式學習,能夠改變學生單純接受式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大膽質疑的探究精神。

關鍵詞: 課堂教學 ;引導 ; 探究式學習; 學習方式

引言:

“讓科研成為一種習慣,讓文化成為一種品牌,讓讀書成為一種享受。”是我們課題組成員在課題研究中一直期待的理想境界。三年來,我們在常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指導下,在溧陽市科研部領導的具體關注下,在我校教科室的幫助下,我們課題組五位教師共同努力,不僅形成了教育科研的濃厚氛圍,促動了課題組成員的專業化發展,更使教育科研與學校課堂教學緊密結合,開發出了具有獨特風格氣質的科研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引領學校走上文化成長之路。課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課題的提出及意義:

1. 時代發展的要求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教育—財富藴藏其中》的研究報告中指出教育應當為人的一生幸福做好準備,使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生活,學會生存。因此,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已成為21世紀教育面臨的重要任務。

2. 課程改革的需要

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世紀之交啟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是: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重點,建立新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習方式的改革,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3. 目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3.1 高中化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0xx年秋江蘇省正式進入了高中新改革,在高中化學教材中多處涉及到探究式學習的教學內容,提倡教師進行探究式教學,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如今正是課程的初步實施階段,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在現實課堂教學中仍不能得到很好體現。3.2 探究式教學實施中的問題

新課程提倡探究式教學。在課堂教學中也可喜地看到多數老師積極響應新課改的要求,探究式教學便成了一個教學的亮點展現在課堂上,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公開課上體現的更為突出。筆者也聽過多節這種類型的課,在充分肯定其優點的同時發現探究式教學中還存在如下的誤區:

(1)探究題目成了空架子,缺乏探究意義

(2)自主探究成了“放任自流”,缺乏教師的指導

(3)課堂成了“樂園”,忽視了知識的掌握

4. 課題名稱的確定及其意義

華東師範大學肖剛教授認為教學策略之研究對達成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益、促進教師的發展有着重要的意義。在實際教學中無論教學成效如何,教師總會採取一定的教學策略。這些策略有的對達到教學目標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有的卻不然。時至今日,探究式教學在具體實施中之所以出現以上諸多問題,筆者認為一方面課堂教學中對教師的角色沒有準確定位,缺乏教師的真正“引導”,缺乏適宜的課堂教學策略。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與內容

1. 課題研究目標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擬在改變學生被動單純接受式學習方式,使學生從被動的“讓我學”轉變為“我要學”,不僅如此,還力爭達到以下目標:

1.1 構建適合我校學生認知實際的引導探究學習策略;

1.2 提供基於引導探究學習策略的教學設計;

1.3 提出高中化學中引導探究式學習的方法和經驗;

2. 課題研究內容

2.1 研究問題的界定

引導探究式學習應該等同於探究式學習中的有指導的探究,屬於探究式學習的範疇。為什麼在本課題中要提出“引導”這一關鍵詞,是基於以下思考:

首先,引導探究式學習強調的不僅僅是一種學生的學習方式,也針對的是一種教師在教學活動過程中的教學方式,強調學生的學習是在教師引導下的一種有目標、高效地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探究程度、探究有效性的體現是教師引導成功與否的重要標誌。

其次,之所以提出“引導—探究式”學習是想強調任何學習方式必然和教的方式相聯繫,教師總是教學過程中的主要成員。當學生採用探究式方式學習時,教師必然應該發揮引導的作用。之所以將教師的“引導”放在學生的“探究”之前,是為了強調教師在學生探究前應該“精心策劃”,在學生探究時則“幕後操縱”。當然這都只是“引導”而已,絕對不是“喧賓奪主”。

2.2 研究內容的確定

① 通過前期學生問卷對化學課堂教學現狀展開調查,瞭解學生對現有課堂教學各個環節的反映情況,分析實驗前期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② 通過查閲文獻資料和相關理論學習,建構引導探究式學習策略;

三、課題研究的對象與方法

1. 研究的對象

以戴埠高級中學(江蘇省三高中)高一、高二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其中在高一年級(20xx級學生)設置實驗班(高一7班)和對照班(高一8班),實驗班在課堂教學中指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對照班則採用傳統的教學法,與實驗班進行對比分析。通過問卷調查、對期中和期末考試成績進行統計分析檢驗實驗效果,其它班級教師根據實驗方案嘗試教學實踐以獲得重要參考意見。

2. 研究方法:

2.1 觀察法:通過觀察在課堂上學生學習的表現(如主動參與教學的情況、上課時注意力是否集中、有無睡覺現象等)獲得有關實驗的資料。

2.2 調查法:通過問卷調查、訪談學生,掌握實驗前後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究式學習的情況,瞭解實驗的效果。

2.3 對比實驗法:通過對實驗班與對照班在實驗前後學生的學習成績及學生對本學科的興趣等進行對比,獲得實驗效果。

四、課題研究的依據

1. 理論依據:

1.1 教育心理學理論:

① 認知結構學習理論:認知學習理論的代表人物,美國的教育家布魯納(er)提出了發現學習,認為學生的認識過程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髮現的過程,教師創設情境,學生進行主動、積極的思考和探究,發現新問題,並自己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得出新的結論。學生成為一個“發現者”,信息的加工者,而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

②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以皮亞傑(et)為代表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學習不是被動地接受,學習者對知識的學習與掌握不是通過教師的傳授和機械的記憶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藉助教師和同學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以先前的知識經驗為基礎,不斷地學習新知識,通過意義建構將其內化為新的認知結構的過程。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強調教師是學生意義構建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

③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以羅傑斯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者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方法上應以學生為中心,放手讓學生自我選擇,自我發現,發展學習者的個性與創造性,並要求創造和諧融洽的師生關係和學習氣氛。

1.2 素質教育理論:

素質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思想,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提出來的,已經有十多年的時間。素質教育強調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取向。其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我國基礎教育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着重強調了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和課堂教學形式的改革,要求教學朝着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方向發展,其中一個重要而具體的目標,就是要改變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探究式學習。

五、研究方案:

20xx年11月,在上級科研部領導的期待下,我們有幸承擔了《化學教學中引導探究式教學的實踐與研究》這一課題,20xx年11月並通過常州市教育科學規劃中期評估後確定為重點課題,為課題的研究注入了動力和希望,如今回顧起來課題研究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醖釀準備階段(20xx年11月~20xx年的1月)是實驗研究的準備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內容是成立課題組,確定研究人員,擬定實驗方案,成立了課題領導小組,舉行了課題開題會,為進一步開展研究活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階段是啟動實施階段(20xx年2月~20xx年11月),這是實驗研究的主要階段。所做工作主要表現為:

1. 課題組通過問卷和訪談形式瞭解了學生對課堂現狀的反饋情況;

2. 學習科研理論,初步構建了引導探式教學的課堂教學策略,並在策略的指導下進行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實踐。

3. 在20xx年11月課題進行了常州市中期評估,被正式確定為常州市重點課題。20xx年12月課題進行了網絡管理。

4. 在20xx年6月末進行了階段性成果總結,徵集並上報論文。張學瑞老師、王雲飛老師、潘平波老師撰寫的相關論文分別獲得了省優秀論文評比一、二、三等獎。九月,我們參加了溧陽市教科室舉辦的課題研討會。

5. 實驗教學

在20xx.9-20xx.11 月進行了實驗對照研究,以主持人張學瑞老師所教的兩個班級高一(8)班為對照班,另一班高一(7)班為實驗班,在這期間都採用傳統接受式教學方法進行課堂教學,並對月考(10 月)、期中(11 月)考試成績的對照。在20xx.11-20xx. 7 月對照班採用傳統接受式教學方法和實驗班採用引導探究式教學進行課堂教學,對期中(5 月)、期末(7 月)考試成績與實驗前期成績進行對比分析。

6. 在20xx.9-20xx.12這一段時間內主要是通過開展市級研究課以及校際交流課形式,把課題研究成果進行初步推廣,從課後老師的評價來看獲得了高度的肯定。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xx年11月--20xx年12月)本階段為實驗總結階段。課題組蒐集完善各種資料,組織課題組成員撰寫論文及研究報告,進行結題評審。

六、研究過程

(一)引導實驗班探究式學習

1、宣傳發動

由於探究式學習是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課題組成員及學生對這種學習方式比較陌生,更不知道如何去進行探究式學習,為了使實驗能夠順利進行,提高課堂探究式學習的效率,首先得讓學生了解探究式學習的意義、過程和方法,這是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探究式學習的前提。課題組成員更應該鑽研這方面的文獻資料,瞭解國內外的研究動態。2、實驗過程中體現的教學原則

為了能使探究式教學達到本實驗的研究目標,結合探究式學習的特點,在對實驗班進行課堂探究式教學的過程中,立足於遵循以下教學原則。

(1)探究式原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把在學習的知識原封不動地直接呈現給學生,而是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給學生創設一個適當的問題情境,啟發學生思考、質疑,鼓勵學生去探究,

在探究中學會學習,學會創新。

(2)開放性原則:在課堂探究中,學生對學習材料的理解過程中會出現很多問題,這些問題有的在課堂內經過探究就能得到解決,有的問題在課堂探究中不能完全得到解決,需要學生在課外廣泛地收集資料或有關信息,來解決課堂內沒有解決的問題,因此課堂探究是具有開放性的課堂教學。

3、實驗班進行課堂引導探究式教學

化學課堂探究式教學的過程是教師首先要根據教學內容確定教學目標,創設適當的問題情境或提出問題,激活學生思維,促使學生去提出問題、發現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一系列的探究活動,去分析問題得出結論,使問題得到解決。最後教師根據反饋的信息進行歸納總結,並做出評價,同時引導學生對探究過程進行反思,以促進學生把新知內化,鞏固運用。經過課題組成員課堂實踐研究,確定了以下教學指導策略,如圖所示:

(1)明確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決定着學習者將要發生什麼變化,既決定着教學結果將是什麼。根據布盧姆的教學目標分類法,教學目標包括認知目標、情感目標、動作技能目標。新課程強調教學的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因此,以探究式學習為主的課堂教學,其教學目標不斷朝着三維教學目標的方向進行,最終達到教學目標。

(2)把握教材,精心設計探究計劃

探究式學習是學生從學科或生活的問題(任務)出發,通過形式多樣的探究式活動,以獲得知識技能、培養實踐能力、獲得情感體驗為目的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但就教學內容而言,雖然高中化學新課程有許多探究的素材,但並非所有知識都應該或都適合本校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因此,在實施探究式學習的教學時,要注意選擇適合的內容。哪些內容讓學生探究,開展哪些探究活動,根據學校的設施能否開展,教師事先要心中有數,而不能盲目或隨意而為。教師精心設計好探究計劃,是有效指導學生開展探究式學習的必要前提。我認為開展探究式學習,教師要做到:一要鑽研、熟悉教材,把握教材的內容體系。二要根據教材局部章節的知識點、知識塊選定開展探究式學習活動的項目、形式。因此,我在備課過程中,精心去設計探究計劃。

(4)引導學生進行探究

探究是探究式學習的核心,目的是使學習通過親歷探究的過程,使學生的對某一知識不斷深化拓展,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及創造能力。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此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但是要使學生的探究式學習取得成效,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施瓦布指出:僅僅向兒童提供刺激並指望他們自己去發現和學習是不夠的”。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離不開教師的促進、指導、幫助,教師的指導和幫助是保證探究式學習得以順利實施及其效果的重要條件。那麼,如何去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我在實驗班的探究式教學中具體作法是:

① 激發、鼓勵學生積極地進行探究

② 指導學生掌握探究方法

③ 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進行指導

④ 組織探究小組,指導合作探究

(5)組織交流得出結論,反思內化形成新知

(6)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評價

(二)課堂探究式教學設計及教學過程實例:

理論課的引導探究式學習:

就是教師根據新授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設置問題的情境或提出問題,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和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思考,並進行探究,尋找出問題的答案得出結論,從而解決問題,獲得化學基本事實、概念、原理和規律等方面的知識。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電解池的工作原理及其應用”為例見附件一,來介紹理論課教學中引導探究式學習的實施過程。“事實性知識課”的引導探究式學習:

“事實性知識”主要指元素化合物知識和各類有機物及其代表物,由於種類繁多,內容相對零散龐雜,往往導致學生記憶的困難,這也是學生感到化學好學難記的原因。這類知識的教學筆者認為主要是要充分體現化學實驗的特有功能,給學生創設動手實驗,動腦思考,用眼觀察的機會,大大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老師通過創設問題情景在強烈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激發學生對性質、製法、用途以及反應原理等的全面掌握。以“鹵代烴的性質”研究課為例見附件二,來介紹“事實性知識”教學中引導探究式學習的實施過程。

七、成果分析:

(一) 實驗效果與分析

通過高一兩個學期的實驗,獲得的實驗結果如下:

1. 學生學習成績的測試情況:

1.1 在20xx.9-20xx.11 月對照班和實驗班都採用傳統接受式教學方法進行課堂教學,對月考(10 月)、期中(11 月)考試成績的對照結果如下(表1):〔原始成績見附件三〕

表1 傳統接受式教學方法考試成績結果

班級

人數

第一次月考

期 中

平均分

S值

Z值

及格率

平均分

S值

Z值

及格率

對照

(高一8班)

53

74.85

8.31

-1.07

85%

77.96

6.15

-1.6

100%

實驗

(高一7班)

54

73.04

9.22

98%

76.15

5.59

98%

1.2 在20xx.11-20xx. 7 月對照班採用傳統接受式教學方法和實驗班採用引導探究式教學進行課堂教學,對期中(5 月)、期末(7 月)考試成績的對照結果如下(表2):

表2 對比教學考試成績結果

班級

人數

期 中

期 末

平均分

S值

Z值

及格率

平均分

S值

Z值

及格率

對照

(高一8班)

53

75.09

8.46

2.19

92%

71.11

8.34

2.63

85%

實驗

(高一7班)

55

78.95

9.69

93%

75.94

10.55

87%

通過表1 可以看出,實驗班與對照班都運用傳統的接受式進行課堂教學,對照班與實驗班的第一次月考、期會考試成績以及及格率雖有差異,但經方差(Z 測驗)分析,Z 值>-1.96,(P=0.05,Z=-1.96),或Z值1.96,(P=0.05,Z=1.96),差異顯著。雖然説及格率有所下降,但這與試卷的難度有關。實驗表明實驗班通過引導進行探究式學習,無論是期中、期末成績都比對照班和實驗前有明顯的提高。因此,能夠説明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成績。

2. 實驗前期及後期的學生問卷調查情況

實驗前後對對照班和實驗班利用自編的問卷(見附件四)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包括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興趣、學習方法、問題意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五個方面內容,實驗前測對照班和實驗班收回的有效卷分別是50 張、52 張,實驗後測對照班和實驗班收回的有效卷分別是51 張、52 張,二次問卷調查結果見(表3):

Z值

Z值

表3問卷調查結果

樣本

項目

對照班

實驗班

前測平

均分

後測平

均分

S值

Z值

前測平均分

後測平

均分

S值

Z值

學習態度

15.3

16.7

1.2

1.1

16.4

21.2

2.29

2.1

學習興趣

14.8

15.6

0.53

1.5

13.6

20.4

2.52

2.7

學習方法

10.4

12.4

1.18

1.7

11.8

18.3

2.32

2.8

問題意識

13.2

14.8

1.08

1.5

12.4

17.8

2.57

2.1

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

14.6

16.6

1.25

1.6

15.2

19.2

1.82

2.2

通過上表可以看出,對對照班與實驗班在實驗前和實驗後所得各項數據進行方差(Z 測驗)分析,表中對照班的五項調查所得的Z 值均小於1.96,表明對照班在實驗前後差異均不顯著。而對實驗班的五項調查所得的Z值均大於1.96(P<0.05),表明實驗班在實驗前後差異均顯著,其中學習興趣和學習方法兩項z 值均超過2.58(p<0.01),達到極顯著水平。以上的結果反映出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探究式學習,學生的學習態度比實驗前有明顯的改變,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究式學習比接受式學習相比,學生更喜歡探究式學習,同時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有明顯的提高。

3. 實際課堂教學情況

從課堂教學的情況看,實驗班的學生在實驗前,上課時有一部分學生(特別是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經常注意力不集中,跟不上老師的講課的進度,老師提問時,有時不知老師講到哪。學生上課睡覺的現象屢見不鮮,學生不能主動地回答問題,需要教師點名才能完成課堂提問。在實驗過程中,上述的情況有了很大改觀,大多數學生在課堂上都能夠把注意力投入到學習中。對於提出的問題,大多數情況下學生能主動回答。對於探究問題,大多數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討論,發表個人意見。在課堂上睡覺的現象雖然偶爾也會發生,但明顯減少。通過12 名(成績上、中、差名4 名)學生的訪談,學生普遍反映在課堂中進行探究式學習比只聽教師講容易理解,記得牢固。特別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反映,雖然探究式學習對自己來説也有一定的難度,但自己要比以前願意學習這門課程了。從觀察到的和訪談得到的這些情況看,無論是學生的學習態度,還是學習的主動性都比以前有很大提高

(二)課題組成員所取得的成果分析

在課題研究實踐中教師素質不斷提高,課題組成員教育教學理論得到提升,教學的專業化水平得到了發展。

首先,教師的教育觀念得到更新。多數教師在實驗的過程中使自己的教育觀念得到更新,學生是學習和自我發展的主體這一現代學生觀得以確立。教師開始正確對待學生之間的差異,有針對性的教育,對國小階段學生學習習慣的認識有了很大提高。

再次,教師的學科教育教學水平、科研意識和能力都得到提高。

所取得的成果如下:

1. 課題組成員中有三位被評為溧陽市第六批四類優秀教師。其中主持人張學瑞老師被評為溧陽市骨幹教師(綜合評分為骨幹教師中第一名),成員李格和於燕萍兩位老師均被評為溧陽市教壇新秀,現在已經入常州市教壇新秀的選拔階段。

2. 課題組實驗教師先後都承擔了溧陽市級研究課,主持人張學瑞老師連續三次被聘請開設校際交流課,對課題研究的成果進行推廣。

3. 教師參與教學評比和論文評優獲獎情況

於燕萍老師參加市化學基本功競賽中榮獲一等獎;李格老師參加省級課題競賽課榮獲二等獎;三年來,有兩篇論文發表,十多篇論文獲江蘇省一、二、三等獎,還有論文及教學案例榮獲市級獎,張學瑞老師的製作的兩件課件榮獲省三等獎。

4. 積累了大量課堂探究教學的案例和素材

如果説學科學習質量實驗研究的直接效果是學生主體性和學習質量的大面積提高,那麼教師素質的提高更具有深遠意義。

八、課題研究得出的重要結論

通過上述實驗研究,得出如下結論:

1、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改變了教師長期以來一直沿用的一言堂、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和學生被動接受式學習方式。探究式學習使學生能夠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中進行學習,在探究問題的活動中獲取知識。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原來死生沉沉的課堂呈現出生機和活力。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不再是接受知識的容器,靠死記硬背的方法去死讀書、讀死書,而是學生通過動口、動腦、動手真正地參與到教學中來,成為知識的主動構建者。

2、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在探究式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能親歷、感悟探究過程,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都需要靠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來完成,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而且分析問題解決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等都得到了提高。

3、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探究精神。在探究式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帶着問題去學習,經過探究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問題,在探究的過程中又不斷髮現問題,再去解決問題,如此反覆循環,不僅對知識的理解得到不斷深化,同時培養了學生問題意識和勇於探究的精神。在探究式教學的課堂,學生好問、敢問的現象明顯高於接受式的課堂教學。

九 、通過本研究引發的思考

實驗的結果證明,在化學課堂教學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是學生學習一種有效方法,但是能否取得我們預期的效果,還受許多因素的制約和影響。通過本實驗的研究,我認為以下幾個因素對探究式學習效果的影響至關重要。

1、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是進行探究式學習的前提條件。

目前,有很多教師傳統的教學觀念還根深蒂固,特別是我們這樣的中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的教師,教學觀念還比較陳舊。要搞好探究式學習,首先教師的教學觀念必須轉變,否則就會使課堂教學穿新鞋走老路,名為探究實為接受。因為在實際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方式究竟能不能發生應有的轉變,取決於教師怎樣引導、怎樣幫助,也可以説,教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以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為前提。只有教師站在國家發展的需要和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高度來認識探究式學習實施的重要性,轉變傳統的培養人才觀念,才能使探究式學習在課堂教學中得以實施。

2、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是課堂教學探究式學習取得成效的關鍵所在。

促進學生有效探究的三個基本要件是:(1)必須將學生置於有意義的情境中,並引導他們提出問題,或者向他們提出恰當的探究任務;(2)必須為學生開展探究提供必要的時間和空間,並在資料、材料、設備和指導方面提供恰當的支持3、建立一個與探究式學習相適應的評價體系是檢驗學生探究式學習的效果和激發學生探究式學習重要手段。目前,傳統的課堂教學對學生的評價重結果、輕過程,重分數、輕能力,不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忽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對學生的評價,大部分教師採用的是以總結性評價為主,形成性評價為輔的方法。而探究式學習是一種新的學習方式,既重過程又重結果,如果再用以往的評價體系去評價學生的探究式學習,顯然是不合適宜的,不能準確地檢驗出探究式學習的效果,教學反饋的結果也不真實,就會影響教師對課堂教學的調控,對學生的探究學習就會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對學生的探究式學習的評價必須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的評價方式,建立與之相適應的評價體系。在評價內容上,應從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等多方面、多角度出發去進行綜合評價,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自評與互評相結合。建立一個與探究式學習相適應的評價體系,不僅使教師能夠準確地掌握學生探究學習的效果,也有利於激發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4、在課堂教學中,探究式學習是雖然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但並不是學生學習方式的全部。在課堂教學中提倡探究式學習,並不否定有意義的接受學習,對某些學習內容來説,有意義的接受學習依然十分有效和必要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基礎,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否則,不顧客觀的實際情況,一味地追求課堂的探究式學習,就會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就會事倍功半。

十、本課題研究尚待解決的問題

本研究只是對化學課堂教學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進行了實踐和初步的探討,由於時間比較短,本人對探究式學習的實踐經驗不足,水平有限,致使本研究存在不足之處,課題研究過程中仍有許多問題值得商榷:

1、如何使探究式學習較好地落實到化學課堂教學中,取得的教學效果,還有待在今後的課堂教學實踐中進一步去探索。

2、對學生探究式學習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評價體系,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3、本研究的實驗對象是三高中的學生,對非三的學生實施探究式學習,是否也具有相同的效果,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4、每一堂課中進行引導探究式學習與教學任務的預期完成之間的矛盾仍需花大力氣解決,解決的關鍵仍需老師在課前如何充分地進行預設?

5、探究過程中如何評介“探究”?如何動態地把握好學生的探究,什麼情況下才能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

6、如何解決課時進度與探究內容的有效性之間的矛盾。

7、課堂教學探究素材或探究資源選擇的依據和作用如何凸顯?

十一、三年來課題研究所用的主要參考文獻

[1]李廣洲. 化學教育統計與測量導論[M]. 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

[2]汪鳳炎 燕良軾. 教育心理學新編[M]. 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xx

[3]施良方. 學習論[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4]鄭金洲. 學校教育研究方法[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xx

[5]張大均. 教與學的策略[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6]畢華林. 化學教學設計論[M].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xx

[7] 張大均. 教與學的策略[M]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8]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9] 化學課程標準研製組編寫.化學課程標準(實驗)解讀[M].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20xx

[10] 裴新寧. 化學課程與教學論[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xx

[11] 鍾啟泉 李雁冰. 課程設計基礎[M] .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xx

[12] 錢貴晴.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教學論[M]. 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20xx(4)

[13] 任常鬆. 新課程學習方式的變革[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xx(7)

[14] 《走進高中新課程》編寫組.走進高中新課程[M].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xx

[15] 李定仁 徐繼存. 教學論研究二十年[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16] 顧明遠. 教育大辭典(第1卷)〔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17] 盧建蕩. 高中新課程教學策略[M]. 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xx

[18] 化學課程標準研製組. 化學課程標準(實驗)解讀[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xx

[19] 夏正盛. 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教師讀本[M]. 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20xx

[20] 胡久華 王磊. 探究式教學模式的課堂教學策略的初步研究――基於我們的實踐研究. 化學教育[J], 20xx(11)

[21]馬宏佳 周志華. 中外化學教育教學策略研究. 課程·教材·教法[J],20xx(1)

[22] 葉大新 王孔勤. 探究學習的教師指導策略. 教育發展研究[J], 20xx(9)

[23] 呂憲軍 王延玲. 美國科學教育中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課堂教學策略. 外國教育研究[J], 20xx (2)

[24]彭晉蜀. 探究教學論析. 化學教育[J] , 20xx(4)

[25] 陳元慶 嵇世寶. 中學化學基本概念與基礎理論的教學策略研究. 教改實踐與探索[J], 20xx(8)

[26]. 戴琪. 開展探究式教學課例分析. 化學教學[J],20xx(10)

[27]任長鬆. 探究學習:18條原則.教育理論與實踐[J]. 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20xx(1,2)

[28]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 實驗)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xx

[29] 胡久華. 淺議高中化學新課程必修模塊的教學策略. 化學教學[J], 20xx(2)

[30] 金高濤. 在實施探究教學中應該注意些什麼. 教學月刊中學版[J],20xx(2)

[31] 張曉冬. 新課改: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再思考. 新課程·中學[J], 20xx

[32] 劉儒德. 基於問題學習對教學改革的啟示. 教育研究[J],20xx(2)

[33]宋秋前. 新課程視野下優化教學時效的策略[J]. 教育發展研究,20xx (6)

[34] 郭蓮花. 探究學習及其基本要素的研究. 課程與教學論壇[J], 20xx(2)

[35] 施振生. 引導探究式教學. 校長閲刊[J], 20xx(7)

[36] 李培啟. 探究式化學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 化學教育[J], 20xx(5)

[37]殷鳳 黃唯真. 淺析“引導——探究”教學設計的實踐. 學科教學[J], 20xx(6)

篇十二:如何寫課題研究報告

兩年來,我們在縣教研室領導的專業引領下,課題組開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活動,這些活動的開展,有效的促進了我們對課題的研究,使課題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同時也提高了我們的課堂教學效率。在課題研究的這段時間裏,我回顧了學校兩年來的研究工作,驀然發現,“小荷已露尖尖角”。我們課題組的老師都感到特別的高興,因為我們已經享受到課題研究的幸福。為了以後更好地參加課題研究工作,談談自己的體會:

作為農村國小要想使課題研究工作能夠順利地實施,首先要使課題研究教師明白“什麼是教研?農村國小教師為什麼要參與教學研究?”其次,要提高課題研究教師的思想認識,轉變觀念,使我們能夠從心裏贊成課題研究,願意課題研究,這是做好課改工作的基礎和前提,也是做好這項工作的最為關鍵的一環。為此,學校組織教師集中進行了理論學習和座談,通過學習和座談,使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了課改的深遠意義以及課改的緊迫性,同時也明確了自己肩上的重任,從內心接受了課題研究,認同了課題研究。這樣,就為我校能夠順利地實施課題研究打下了比較堅實的思想基礎。在教師從內心接受課題研究的基礎上,學校又佈置了有關課題研究的理論學習任務。其中我們進行了集中學習,並佈置了自主學習。學習的內容是有關的教育教學理論。

那麼,什麼是教研?農村國小教師為什麼要參與教學研究?

1、教師專業成長的需要教師參與課題研究,是提高自己素質的有效途徑,教師通過進行課題研究,經常反思自己的教學工作,積累豐富的教學經驗,使得教師在反思中成長,在成長中反思。廣大一線教師要有勇於實踐創新的能力,為了實現素質教育新要求,教育教學工作的模式應該由經驗型向科研型轉變。通過課題研究,提高教師科研素養,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從而使教師的教學素養得到了提升。

2、解決實踐問題的需要廣大教師工作在教學的第一線,教師的教學過程就是教師將所學的教學理論知識應用到教學實踐中的`過程,在實踐中深化自己所學的教學理論。這將有利於養成嚴謹的工作作風,促進教師在教學工作中不斷科學化、系統化。

3、有助於養成科研教學意識,做課題時要查閲大量資料,有利於形成自己的教學理念,教科研實踐活動、教學觀念,用新教育改進教學手段和方法,並進行教學反思。

4、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師將所學到的教育教學理論應用到教學實踐中,遵循了在實踐中接受檢驗的過程,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學的質量,促進了學生的發展。綜上所述,課題研究應該看作是當代教師工作的基本方式之一,是當代教師進行學習的方式之一,課題驅動、行動研究,是教師自我發展的方法,教師職業化要求我們必須研究教育,必須向科研型教師轉變。素質教育時代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師不能再停留於過去的“經驗型”,而是應該向“科研型”、“專家型”,直至“智慧型”教師轉型,而開展課題研究無疑將有利於“智慧型”教師的塑造。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如果你想讓教育工作給教師帶來樂趣,使每天上課不致成為一種枯燥單調的義務和程序,那你就要引導每一個教師都走上從事教育科研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我覺得作為一名一線教師能夠在教育教學上積極參與課題的研究,開展教科研的實踐,是教師自我發展、自我提高的重要渠道,更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必由之路。就像人們常説的“每一棵樹都想開花”一樣,每一位老師都有實現自身的價值的願望。教學、思考、科研是一條辛苦但有充滿着詩意的小路,我願意在這條通往夢想的小路上繼續跋涉,去領略教科研道路上更加美麗的風景。

總之,我們要用這種正確的觀念來看待教師的教育研究,消除浮燥心情,從實際出發,根據教師自身的特點,開展好課題研究工作。目前“教師作為研究者”已經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被認為是教師提高自身意識和專業能力的一個十分有效的途徑。,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自己的職責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不只是承擔“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園丁”和“蠟燭”的角色,教師也有自己的生命,自身也需要不斷地成長和發展。教師這門職業是一門非常專門化的職業,需要進行專門的、持續不斷的學習和訓練。而成為專門化教師的最好途徑就是參與課題研究。

篇十三:課題研究報告

課題研究報告:關於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的研究(選)

1、前言

1、問題的提出

素質教育是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育。這就要求教師更新教育觀念,改革教學方法,營造寬鬆和諧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兒童對1件事有了興趣,他們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維極度活躍,形成良好的學習狀態。在學習的過程中積極參與數學活動,主動發現提出數學問題,真正思考獲取知識,形成技能。而創設1個個充滿活力、魅力無窮的教學情境是激發學生興趣的前提條件,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隨着《新課程標準》的推行,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開發學生智力潛能,讓學生去主動探索知識是完成教學任務的關鍵,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成長的關鍵,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才提出了本課題。

2、國內外的研究狀況

國內外對如何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研究的比較多,也取得了1些成果,有1些優秀的論文在報刊上發表,1些經驗也比較成功。但是,研究只停留在片面的角度,缺乏系統性。(例如:對如何創設問題情境研究較多。)而且,事例性較強,出現就課論課的情況,有的憑空猜想,缺乏依據,沒有從心理學,生理學等方面進行理論研究,缺乏1定的科學性。

3、課題研究的假設

教師正確運用多種媒體創設適合學生特點的學習情境,1定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能主動參與各種數學活動。

2、研究的內容和方法

1、概念的界定

情境:字典中解釋是情景,境地。本課題中指在課堂中、學習過程中形成的1定的教育氛圍、學習環境。

興趣:字典中解釋為喜好的情緒,在課題中把它界定為學生個體在1定的教育氛圍,學習環境中所表現出來的積極主動,樂觀的情感傾向和自覺參與學習的行動表現。

2、研究的目標

關於創設情境。從教學實踐中去研究如何創設情境,如何結合不同教學內容、學生實際情況、各種教學媒體的特點創設不同情境,並研究情境在教學中體現的不同特點。

關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研究創設怎樣的情境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3、研究的理論基礎

(1)、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1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是學習環境中的4大要素之1。

(2)、教育心理學理論

動機是學生主題參與的內在機制。心理學認為人的1切活動都是由動機引起的。學生學習數學是1種有意識的行為,需要使學生產生內部動力,從而達到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獲取知識,深化認識的目的。所以,必須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喚起學生學習的動機。

(3)、人與環境的關係。

人離不開環境,人的個性、情感、品質等都與所處環境、背景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同樣,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和感情傾向都與其文化背景、家庭環境有很大的關係。因此,1個民主、安全、和諧的課堂氛圍,1個個適合的學習情境更有利於學生主動活潑、有個性的發展。

4、 研究的方法

(1)、 行動研究法,這是研究本課題的主要方法。

(2)、對比法,利用同時教兩個班數學課的條件研究各種情境在不同羣體中發揮的作用。

(3)、個案追蹤法。

(4)、經驗總結法,邊研究邊及時總結成功經驗和措施,上升到理論。

3、研究的過程和措施

課題計劃具體按以下幾個階段進行研究。

第1個階段:準備階段

1、學習有關理論知識,查閲資料。

2、確定課題,擬訂實施方案。

3、申報立項

篇十四:課題研究報告

第2階段:實驗研究階段。

1、加強理論基礎學習。瞭解相關的研究成果,研究理論和先進經驗,調整研究重點和方法,提高研究效率。

2、認真研究,結合教學內容,學生實際,教學媒體創設適合的情境並進行分析研究。

3、加強合作,每學期上好實驗研究課,要求其他教師和領導對自己研究提出建議和意見。

第3階段:論證結果階段

1、對取得的成果進行反覆實踐論證。

2、總結整理取得的研究成果。

3、寫實驗研究報告,申請結題。

4、研究的結果與分析

1、在本次的教育科研活動中,教師認真學習業務知識和教育科研理論,不斷去了解學生、分析學生、研究學生,在學習、實踐和總結交流的過程中,提高了自身的素質。學生學習興趣盎然,積極主動得獲取知識,形成了良好的教風和學風。

2、從教學實踐中去研究了結合不同教學內容、學生實際情況、各種教學媒體的特點創設不同的情境,研究了各種情境在教學中體現的不同特點。研究創設的不同情境在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方面的特點。具體內容如下:

(1)、學習新教學內容之前,創設情境喚起學生的興趣。俗話説:“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1半。”通過創設情境在教學1開始就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起各種感官和大腦處於活躍的狀態,有利於學生學習活動的過程中感知清晰、思維積極、理解深刻、掌握牢固。在這1階段適合創設模擬生活的情境、矛盾的情境、遊戲的情境、問題的情境等,具有啟發性、問題性、形象性,幫助學生從情境中發現問題並獲得學習新知識的興趣。

(2)、學習新教學內容的過程中,創設情境催化學生的興趣。學習興趣是學習的催化劑,它在學生活動中起着巨大的推動作用和內驅作用。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使學生積極感知學習對象,增強理解力,豐富想象力,穩定注意力,深化學生的思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這個過程中,創設的情境應該有利於學生的學習活動。比較適合創設操作的情境、猜測的情境、實驗的情境、生活的情境等,具有可操作性、活動性、鼓勵性、合作性,提高學生嘗試進行各種數學活動的興趣。

(3)、學習新的教學內容之後,創設情境保持學生的興趣。心理學研究表明:輕鬆、樂觀、愉快的情緒可以使人的大腦皮層處於覺醒狀態,能使大腦處於高效率的活動狀態。在這樣的情緒下學習,學生的思維敏捷而活躍。比較適合創設競爭的情境、操作的情境等,具有應用性、競爭性、活動性,鼓勵學生創造性地運用數學,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

3、實驗班級的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數學成績得到普遍提高。通過課上觀察、作業反饋、家長訪談、學習成績等幾方面的調查研究發現:在實驗的過程中,發現實驗班級的學生學習興趣有了明顯的提高,驗證了創設適合的情境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研究假設。下面是實驗班學習興趣前後對比情況表。

實驗班學習興趣前後對比情況表

(優秀學生人數與全體學生人數的百分比)

課上觀察

家長訪談

主動完成作業

學習成績

達到優秀的

注意力集中

積極思考發言

實驗前

百分之5102

百分之4105

百分之7109

百分之8106

實驗後

百分之7108

百分之610

百分之9101

5、對研究的思考

我的課題研究還不是10分完善,只能是我對數學教學的1些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尤其突出的表現是在教學實踐方面考慮得較多,缺乏足夠的理論指導,所作的研究反思更偏重於感性的經驗,研究的內容、結構可能有許多不科學合理的地方。同時,還存在着許多研究的缺漏,例如:關於從教學實踐中去研究如何結合不同教學內容、學生實際情況、各種教學媒體的特點創設不同情境方面研究較多,而研究情境在教學中體現的不同特點體現較少。還需要以後繼續深入研究,並歡迎各位專家進行指導,各位同行多提寶貴意見。

篇十五:課題研究報告

“信息技術考試製度實施與學生信息素養相配套的實踐研究”是河北省教育學會“十一”課題規劃立項課題,又是本校重要研究課題。

本課題週期為兩年(20xx年1月—20xx8年2月),分準備、實施、總結三個階段進行。由課題負責人張國棟校長,屈建偉、孫文嬌、賈新穎、陳笑竹、尹鈺老師共同研究,目前課題研究研究完成了課題準備、課題立項工作,課題實施階段、現在進入課題結題部分,自從立項以來,本課題負責人和課題組成員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和工作,作了較為廣泛和深入的實踐和探索,取得了明顯的成果。

一、課題研究概述

將信息技術考試與學生信息素養進行整合,找到信息技術會考與學生信息素養培養的最佳結合點,形成新型信息技術課教學模式,編著信息技術考試與信息素養培養相統一的校本教材,提高學生信息素養。

(一)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1)什麼是信息素養,信息技術和信息素養的關係;

在20世紀80年代,信息素養是一種綜合的能力與素質,隨着時代信息化的發展,經過短短的幾十年,信息素養的含義已很明確的演變成此時代的所需的一種品質與素養。

由此我們即可總結出新的信息素養的含義:信息素養是人認識、創造利用信息的品質和素養。它包括三個方面的基本內容:信息道德、信息意識、信息能力。

培養學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是信息技術教育的根本目標。信息素養的培養實質上是要教會學生學習和再學習的能力,而且學會使用現代信息技術高效率地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1、學科課程教學為“主食”

學科課程教學是學生獲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有效途徑。開好《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是提高學生信息素養的“主食”,學生在學科課的學習中增加信息技術基礎知識的儲備,掌握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

在課程教學中,採取“任務驅動”、“主題性研究”等教學模式與方法,加強基礎知識的傳授和基本技能的培養,提高學生運用知識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2、學科課程整合為“配菜”

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課程整合是提高學生信息素養的一條有效途徑。學生運用信息技術去學習其它課程,不但能提高其它學科的學習效率,而且對提高信息素養也起了不斷補充和逐步完善的作用。

3、各種傳媒為“佐料”

電腦報刊、雜誌和相關的電視頻道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只要我們正確地引導學生運用好這些資源,學生將受益非淺。

例如,如果學校給開設《信息技術》課程的班級規定了讀報時間,讓學生定期學習相關讀物。若學生在學習《電腦小神童》,IT行業成功人士的經歷,以及對製造病毒程序人員的懲罰過程中,不斷提高信息素養。

4、建好學習環境“生力軍”

學校、家庭和社會是學生學習和生活不可分割的有機組合體,提高學生信息素養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多方面努力。

5、學校教育是“主力軍”

提高學生信息素養,學校必須營造一個適合學生學習的良好環境——加強硬件、軟件和潛件建設。由於對信息技術教育認識上的.不到位,大多數學校只重硬件建設,忽視軟件和潛件的發展,導致硬件設備成了擺設,信息技術教育成了口號,學科教學成了形式。因此,提高學生信息素養,必須加強“三件”的建設,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三件”齊頭並進,才能真正形成信息化的教學環境。

6、家庭教育是“地方軍”

現今,電腦進入了大多數家庭,家庭教育是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地方軍”,我們通過“校-家”聯合培養的方式取得了較好效果。

7、社會教育是“游擊隊”

社會培訓可以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我們可以引導對信息技術有興趣的學生參加社區教育或少年宮的電腦愛好者俱樂部,鼓勵他們參加少兒計算機水平考試,提高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

實踐證明,當學生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參加水平考試,拿到了證明自己學習水平的證書時,學習的興趣更濃了,勁頭更大了。這樣,信息技術也實現了因材施教。

8、搭好學習形式“表演場”

若是脱離實際講一些信息技術枯燥的理論知識,學生會覺得乏味,而且不容易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我們只有以多種學習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其學習鋪路搭橋。

9、建設生活應用“主舞台”

提高信息素養最終是為學生適應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礎。所以,教師在設置教學內容、選擇教學形式時,應儘量使學習內容與現實生活接近,讓學生感受到信息技術中有生活,生活中有信息技術。

10、組織個性發展“分會場”

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發展個性特長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為偏愛信息技術的學生提供一個展示才華的空間,是促進信息技術課程發展的必要形式和有效方式。

(2)結合課例研究,如何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

深入理解基本概念和規律,通過操作實踐,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具體來説,應該培養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評價、判斷、組織信息的能力;運用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對課例的研究,來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

《動態幻燈片》是選自河北大學出版的高中<信息技術>第四章第三節<播放效果>的內容。在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初點具備利用POWERPOINT創作。編輯多媒體作品的能力,這節課是使演示作品由靜態的變為動態,這樣既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可提高他們的操作技能,還可以對他們進行藝術薰陶。所以這一課採取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能力和動手能力,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辦法,實現學會學習。提高能力和陶冶情操的完美結合。

能過這個典型課例讓學生能夠對幻燈片中的對象設置動畫效果並學會幻燈片設置切換效果。通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提高學生比較,表達,探究等方面的能力,並通過師生的互動交流,鼓勵學生大膽探索,讓學生享受到探索的樂趣,從而樹立自信心;同學們之間交流合作過程中,培養學生互相幫助。團結協作的良好品質。適時的提出願望,將課堂內容進行延伸,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信息技術素養。

現在的高中學生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好奇心強,同時又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和動手能力,但多數情況下還比較膚淺和不夠成熟,尤其對於一些知識和技能的掌握還處於一知半解的狀態,整體表線膚淺,不求甚解,老師點則通,不點則不通。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與學生的情感交流,既要讓學生敢於肯定自己的能力水平,也要讓學生能夠發現自身的不足。同時注重間接興趣的作用,在平等才愉悦的氛圍中通過聯繫生活和實踐操作體會來實現對知識和能力的學習和掌握。

(3)落實《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如何將建構主義教學等新型教學模式、自主、探究、合作等新的教學理念應用於教學中,在提高信息技術會考過關率的同時,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

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對高中信息技術課程進行了很大的調整,明確提出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既是新課程的基本目標也是總的課程目標。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如何實施信息素養?對學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信息技術新課標中對高中學生的信息素養具體要求為:對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和交流的能力;對信息及信息活動的過程、方法和結果進行評價的能力;發表觀點、交流思想、開展合作及解決學習和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遵守相關的倫理道德與法律法規,形成與信息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和責任感。讓學生通過合作解決實際問題,在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過程中,掌握信息技術、感受信息技術,感受信息文化,增強信息意識,內化信息倫理,使高中生髮展為適應信息時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養的公民。

在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中,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要以學生為主體,所以對學生來説自主學習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自主學習必須以充分的信息資源作為保障,一本教材、一本教參、幾本習題集是遠遠不能滿足自主學習的需要的。

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以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成為拓展人類能力的創造性工具。為了適應這個發展趨勢,我國已經確定在中國小普及信息技術教育。教育部頒佈的《中國小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了中學要將信息技術課程列入畢業考試科目,考試實行等級制,《綱要》從指導思想上確立了信息技術課的地位,突出了對信息技術課考查的操作方式(無紙化),側重考查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縱觀近幾年的高中信息技術會考的模式,大致經歷了從Dos(筆試)到Windos(上機操作)的一個過程,形式上立足於計算機網絡,採用工作站/服務器的網絡化模式,體現了對學生能力要求的發展性。這體現了信息技術教改的一個發展方向,也預示了對學生信息素養的要求將越來越高。

(二)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

1、肯定該課題在本校或本地區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即研究該課題的背景。以課題負責人為核心組建一個長期穩定不變的研究團隊。確定總課題的研究目標,達成度及總體方案。以課題負責人具體分工落實各項研究任務。

2、結合本校,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在總課題的研究目標下確定自己的了課題,每一子課題都要有一具體負責人,由總課題負責人進行協調。子課題的研究提倡大題小做,以小見大,同樣要有明確的目標和研究重點。

3、課題研究是一個長期。動態。複雜的研究過程,需要課題組全體人員創造性的勞動,持之以恆。團結協作才能達到課題研究的總體目標。要避免開題轟轟烈烈,過程冷冷清清,結題拼拼湊湊的現象發生。課題研究的過程重點要做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1、開展了課例研究。在課堂教學案例研究的過程中我們把握課例研究的基本思路把教學過程中發生的教學事件和處理的全過程如實記錄下來,寫成“案例過程”,然後圍繞案例過程中反映出的問題進行分析或集體研討,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以及值得研討的問題,最終形成教學案例。具體地説,課堂教學案例研究經過前期準備、收集材料、分析研究、形成案例等步驟。

(1)前期準備。課題組成員認真瞭解當前教學的大背景,通過有關的調查,蒐集詳盡的材料(如閲讀教師的教學設計,進行訪談等),同時初步確定針對課題案例的研究目標、研究任務,初步確定案例的體例、類型、結構等。還針對性地作一些理論準備。

(2)收集材料。收集充分的案例材料是教學案例研究的基礎,課題組成員收集案例材料的具體方法有課堂觀察、訪談與調查。⑴課堂觀察。觀察是一種較為基本和常用的科學研究方法。在課堂教學活動的自然狀態下,通過感官和輔助工具對師生的教與學行為和學生的參與狀態等教學現象進行觀察研究。收集課堂教學第一手資料,藉助攝像機等作為輔助觀察的手段,以提高觀察的效果。在課堂觀察中事先經過精心設計和組織,這樣對教學情景的洞察可以獲得一般觀察無法達到的深度和廣度,對觀察的資料,逐字逐句整理成課堂教學實錄、教學程序表、課堂教學時間分配表等,這樣為後續分析案例提供詳實的原始材料。

(3)訪談與調查。對一些課堂教學不能觀察到的師生內心活動,如教師教學的目的、教學程度的意圖、教學手段的運用以及教學達標的成效度等一些需要進一步瞭解的問題,我們通過與教師的交談和學生的座談,以豐富、充實課堂教學觀察的材料;從這些訪談、調查的材料中,分析課堂教學的現象,發現造成各種課堂教學現象與教師教學行為之間的因果關係,然後具體尋找在哪個教學環節中出現的問題,從中提煉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4)分析研究。圍繞案例材料作技術分析,教師自己進行課後反思,圍繞案例中體現的教學理念進行研討,圍繞教學理論進行闡釋。注意對課堂教學作整體的考察和深層次的分析,體現案例真正的意義和價值。同時採用集體討論的方法,發揮教研組等集體的作用,集體攻關,分工合作,共同研究。進行文獻分析,文獻分析是通過查閲文獻資料,從過去和現在的有關研究成果中受到啟發,從中找到課堂教學現象的理論依據,從而增強了案例分析的説服力。同時,通過有關教育理論文獻的查閲,去進一步解讀課堂教學的活動,挖掘案例中的教育思想。

(5)形成案例。在對案例材料作多角度研究分析的基礎上,按一定的結構進行表述形成教學案例。撰寫教學案例,經過以下步驟:撰寫——討論——修改——再討論的多次反覆的過程,不斷完善。撰寫案例做到目標明確,描述真實具體,情節合情合理,材料適當,案例構思巧妙,文字表達力求生動。

2、尋求信息技術考試與提高學生信息素養的最佳結合點。教學中力求將信息技術會考與學生信息素養並重,實現二者的相互融合、相互促進。

(1)以階段性目的而言,信息技術會考是高中階段計算機教育水平的衡量尺度,而且是最直接的尺度,使學生掌握考試的方法和相關知識無疑是重要的目標。就這一點來説,需要教師在觀上先於學生完成對課程脈絡的提煉,而這種精練的直接指向就是課程的考核內容,並把知識點形成知識體系;微觀上,分清該課程知識的核心性知識和外延性知識的界限,以及兩者的內在聯繫,理清形成知識體系的知識點各自的外延。

(2)在豐富考核點以提高知識含金量、豐富學生知識體系的目的下,在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下,又需要教師以點帶面,將課堂內外打通,深入細緻的瞭解該門課程的核心知識的具體應用狀況,以及未來可能涉及到的更高層次的知識。

(3)由教師在課堂上先用能引起學生興趣的相關話題引出課題,然後講授核心知識,並且明確諸如哪些是考試重點內容等,再介紹相關的外延性知識,在介紹的同時,對前面的基礎性知識點進行應用形的回顧,帶領學生進行復習,這時學生的興趣也應該隨之達到新的峯值,隨後做一些鞏固性的練習,就會加強該知識的掌握程度了。這個方法看似簡單,卻實際上吸收了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優點所在,對教師備課以及備課之前的知識儲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把師生比喻成金字塔,那麼教師這個塔基的寬厚程度,就決定了學生這個塔尖的高度。

3、開展信息技術實踐活動,培養學生信息素養。

課題組專門成立了信息技術興趣小組,每週開展活動,涉及信息瀏覽、信息查詢、信息的加工處理、信息的分析傳遞、信息的報告和總結等各個方面,其中結合學習、生活製作電子報刊、Powerpoint演示文稿、網頁設計、FLASH動畫製作、圖片處理等內容,是深受學生喜愛的內容,調動了大多數學生學習信息技術、運用信息技術的積極性,提高了信息技術技能,培養了學生的信息意識,使不同愛好的學生能在不同的領域得到自主發展。並且在保定市、涿州市教育局等舉辦的中國小生電腦製作比賽中有幾十名學生獲獎。

4、根據《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和河北大學版《信息技術》教材,結合學生的認識能力水平和信息技術會考大綱,自行編制符合教學客觀實際需要的習題集。將《大綱》中信息技術知識和技能的要求、信息素養的培養落實、分解到各章節知識的學習中去,實現日常教學信息技術會考和信息素養養成的結合。

5、發表研究成果論文多篇:《淺議網絡互動教學模式在信息技術課中的應用》;《多媒體課件製作的基本要點》;《淺議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任務”設計》;《信息技術課上的提問設計》;《關於學生上網現象的思考與對策》;《淺談“任務驅動”教學法》等。

二、課題研究主要過程

1、組內討論並確定課題

開題的方式一般是召開課題組成員會議,由課題負責人報告課題研究方案,課題組成員進行討論,統一認識,確定任務,明確分工。做好課題的選題、申報及立項、論證等工作。做好課題研究方案的制定和評選工作。組織課題開題,舉辦課題研究人員培訓班,結合課題內容與本校課程改革的實際,對學校學生舉辦如學科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培訓,增強對本課題研究意義的認識,進一步明確研究目標,掌握相關的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水平。

期間教師做好充分準備,教師通過相關的理論學習、轉變觀念。學生課外學習,在日常生活學習中有意識的進行有意義的信息活動。教師校本培訓;軟件、硬件設備的建設、維護。

2、查找資料

課題組收集整理課題研究的數據資料,並進行統計分析

(1)怎麼蒐集資料

堅持圍繞研究主題的指導思想,根據課題研究需要,設計資料收集、數據採集的計劃;設計科學、明確的蒐集資料的工具;採用適當的科學的方法,主要通過查閲文獻檔案、調查訪問、發放問卷、實驗觀察、實驗測試、學生作業等多條渠道、多種手段,傳統手段、現代手段,廣泛蒐集能夠反映研究對象實際的包括文字、實物、聲像等各種資料;按計劃進行收集和採集,力求收集基礎材料,採集原始數據;注重資料、數據的客觀性。

(2)設計調查問卷

一是題目,要與調查目的相符,不要給被調查者以不良的心理刺激;

二是指導語或説明信,包括稱謂、調查目的、調查意義及與被調查者的利益關係、回答問題的要求、兩方的責任,最後註明聯繫人、聯繫地址及電話等;

三是問卷的具體內容有事實問題、態度問題(意見、情感、動機、觀點等);

開放式問卷,就是不事先給出問題選擇答案有由問答者自己作答的一類問卷。這種問卷任由調查對象發表己見,更有利於反映真情,瞭解調查對象的獨特觀點、思想;但數據不標準化,處理就困難。對於不能用幾種簡單的答案就能概括清楚而要詳加討論的複雜問題,使用開放式問卷比較恰當。

3、課題研究

通過開展信息技術與信息素養的相套的課題研究,使學習能夠進入自主學習、協作學習、交互學習狀態。尋找信息化教學與傳統教學的最佳結合點,強調考核、考試形式多樣化。以作品、論文,會考成績作為評價標準。能夠使用各種會考內容所要求的應用軟件表現自己所要表達的信息。應考能力水平進一步步為營提高。

通過信息技術活動課外小組的實踐活動使學習能夠寫出一定水平的論文,提高利用信息、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傳遞信息等多方面的綜合能力,並能夠掌握自主學習的規律。

教師通過編寫適用於信息技術考試與信息素養培養的習題集,強化訓練學生的應考能力。

4、進行資料整理並着手寫論文

開展信息技術實踐活動,從中進一步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編著將信息技術考試與信息素養培養相統一的校本教材;發表有關研究成果的研究報告和論文;形成新型信息技術課教學模式,在信息技術教學中進行推廣。提高教師新型教學理論與實踐水平。

5、結稿

課題組撰寫課題研究報告,做好課題結題工作。並請領導對項目質量進行終結性測評。評選優秀研究成果,結集出版優秀報告及論文集。召開課題研究成果總結表彰大會,推廣應用優秀研究成果。

最終成果:

1、學生會考及格率達到80%以上,

2、學生信息素養得到了提高

3、編著將信息技術考試與信息素養培養相統一的校本教材

最終成果轉化:

1、學生能掌握計算機的基本知識

2、學生能熟練的使用WORD、EXCEL、POWERPOINT等軟件

3、學生能掌握網絡的有關操作

4、學生信息素養有了提高,動手能力增加

5、形成新型信息技術課教學模式,在信息技術教學中進行推廣。

6、提高教師新型教學理論與實踐水平。

三、課題研究取得的成績

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取得了如下的研究成果。

1、論文:《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信息技術教學》發表在教育教學與管理叢書;論文《淺議網絡互動教學模式在信息技術課中的應用》在信息技術優質課評比中獲市級一等獎。賈新穎的論文《多媒體課件製作的基本要點》獲市級三等獎。

2、優質課、教學設計:魏麗的教學設計《網頁動畫》獲市級優質課評選二等獎;教案《函數運算》獲市級三等獎;孫文嬌的教案《EXCEL入門》獲市級教案評比三等獎;魏麗指導的作品《透視環境》獲市級一等獎並獲市級“三八”紅旗手和信息技術學科“教學標兵”稱號。

3、型課例、主題性學習網站:

典型課件《動態幻燈片》獲保定市優質課評比中獲一等獎;主題性學習網站《信息檢索》獲三等獎;

4、課件:《計算機硬件組成》在保定CAI課件評比中獲高中組三等獎;《FLASH動畫製作—符號繪製》、《計算機病毒及其防治》、《Internet基礎知識》均獲獎。

5、在20xx會考中取得參考1194人、獲A等為539人佔參考人數45%,獲B等為499人佔參考人數42%,獲C等為137人佔參考人數11%,獲D獎19人佔參考人數2%,其中優秀率為98%,不合格率為2%。

6、競賽獲獎情況:在20xx年保定市中國小生電腦製作比賽活動中,教師魏麗、孫文嬌、屈建偉、尹鈺、陳笑竹、賈新穎獲優秀指導教師獎;學生王凱軍獲高中組一等獎、殷躍、羅淼、於顥柏、侯穎、白玉寶獲高中組二等獎、邢辰軒、趙晶晶、康舉、朱祺龍、董昊銘、李棟、趙乾宇、馬龍、景巖柳獲高中組三等獎。

四、經驗體會、問題與不足

更新觀念提高對信息技術課的認識

曾經作過一次書面調查,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認為信息技術課就是勞技課。在大學聯考指揮棒下團團轉的人們很難理解信息技術的普及對即將走進大學校門甚至社會的學子們有多重要。人的主觀意識落後於客觀現實,這是不爭的事實,觀念的更新十分困難,但要認識這件事很重要並不容易。在傳授知識這方面,學校教育正逐漸失去優勢地位。在中學中,計算機課程受到忽略的情況並不鮮見。

小平同志1984年就提出計算機的普及要從娃娃做起。在信息時代,人們不僅要學習一般的知識,還應當學習和掌握信息技術。信息技術既是人們從事各種工作不可缺少的現代工具,也是當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着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信息技術逐步滲透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網絡環境通過人機對話和人工智能化,突出了學習的交互性,改變了世界了界限。從課程的發展的角度看,信息技術與其它學科的整合研究已成為當前課程改革的熱點問題。因此,信息技術不僅只是中學的一門課程,還應該是學生終身學習的一種重要工具。作為學校更應看清形勢,超前思維,樹立現代教育新觀念,積極創造條件,引進現代教育技術及現代先進教育設施、設備,加大現代教育技術推廣和運用的力度。

隨着研究的不斷深入培養了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瞭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信息技術學科的特點要求教師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根據相關學習理論的要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構建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全新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和知識意義的建構者。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教材所提供的知識不再是教師灌輸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教學媒體不再是充當灌輸的工具,而是用來創設情境,進行協作學習、討論交流的認知工具和情感激勵的工具。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主要有任務驅動、主題探索、研究性學習、分組協作、創設的情境、任務、激勵機制來進行問題探究、協作學習等。

篇十六:課題研究報告

課題名稱:《中學生主動學習英語態度形成的研究》

撰寫:高興星

年級/班級:高二三班

課題組長:吳淋淋

指導老師:魏豔紅

課題組成員:李婷;吳琳琳,翁焰芳;高興星;王碩東;翁武平;李永升

一、問題的提出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現代教學的一個顯著特徵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中學生學習英語普遍存在缺乏主動探求英語知識的意識和能力,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積極性很難被真正調動、激發起來。針對中生學習英語中存在的不良現象,我們開展了中學生主動學習英語態度形成的研究,意在探索培養和發展學生形成主動學習英語能力的方法,引導學生成為英語學習的主人,更好地掌握英語這門語言工具,利用它來獲取各方面的信息,進行更好的學習和工作。

新一輪課程改革強調“改革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既是新一輪課程改革擔負的重要任務,又是提高學科教學質量的手段和途徑。

隨着新教改的深入,我們現在面對的問題是:大部分老師的教育觀念轉變了,然而學生在傳統的國小教育下已經學了三到六年英語形成的“填鴨式”教學思維定式,他們的意識沒有改變,學生等着老師去“灌”!我校現在高一,二學生的一個典型特徵就是:沒有主動思維、主動提問的能力,只等着老師去“教授知識”,我想在我們中國這種現象還是比較普遍的。大家都知道,知識是要領會的,“灌”只能灌知識,不能提高能力。所以,現在要解決的問題是:用什麼方式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如何給自己定位,構建有效課堂,引導學生由“要我學”,向“我要學”,再到“我能學”的轉變,培養學生提問及自主學習的能力,以致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圍繞這些問題,我組將《中學生主動學習英語的態度形成的研究》作為課題,旨在通過結合我校學生的學習現狀,研究並找出有效的方法引導學生形成主動的學習態度,為其終身學習和畢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結合我校學生現狀特點,調查問卷得出的啟示:

(一)調查目的和方式

為了解目前中學生學習英語的方法和策略是否得當,他們的學習效果如何及他們當前英語學習主動性情況,以便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我們對高山中學高中部三個年級名學生以問卷的形式進行了一次調查。此次調查共設問題18個(其中開放性問題3個),發放問卷共520份,收回508份,其中有效問卷508份,有效回收率97%。在問題設計上,我們主要關注的是高中生在校的課內學習和課外的自主學習情況。題目分為三部分:關於學生英語學習情況的調查,學生學習英語的習慣及方式的調查,學生學習英語的心理特徵的調查。

(二)調查結果分析

1、中學生英語學習情況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53%的學生對英語比較感興趣,反映出他們對自己的英語學習情況比較滿意。但29%的學生外語學習效果不夠理想;而在我們問及“你認為學英語最大的難題是什麼”時,佔前兩位的選項為“語法”和“單詞”(分別佔到40%和24%的比例)。這樣的結果反映出,儘管我們的外語教學改革這些年來一直在不間斷地進行着,我們試圖從注重語法的舊的教學模式中走出來,然而我校學生關注的重點還是停留在語法和單詞這兩方面,問及“你平時是否‘開口大聲’地讀英語”時,44%的學生有時,而35%的學生則很少,這充分説明“口語”和“聽力”這些交際性技能不受關注。這也提醒我們英語教師能在這方面能夠給予足夠的重視和幫助。

2、中學生英語學習策略與學習習慣

在學生們的英語學習策略與學習習慣方面,我們就課前、課中及課後三個方面展開調查,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只有5%的被調查學生會經常自覺預習,形成了良好的課前學習習慣,36%的學生是想起來就預習,而另外24%則是老師要求才預習。但是學生課前預習的策略並不科學,其中29%和28%的學生分別“看一遍”和“記單詞”(這兩項的比例達到了57%)。少部分學生(35%)會找側重點和難點。

而在課堂上45%的學生會邊聽邊記重點,説明他們有一個基本正確的學習策略,但是隻有23%的學生會邊聽邊思考,力爭在課堂上解決問題,説明學生沒有意識到“思考”的重要性,僅僅注重“記”。其中53%的記重點,31%的學生會有時看筆記。這一結果同時也應證了我們所得出的結論:多數學生的英語學習方法不當,學習效果欠佳。

此次調查還反映出學生在課後英語學習的情況,50%的學生會經常主動檢查並更正老師批改過的作業。調查中我們非常擔憂地發現,課後64%的學生僅僅通過“做作業”來學習英語,34%的學生做習題集,30%的學生會閲讀英語文章、報紙,這説明我們學校的學生在課外知識的擴展上有待提高。43%的學生有時會注意收集英語標識、廣告,這樣的數據説明:在有了幾年外語學習經驗之後,小部分的國中生已經形成一定的外語“語言意識”,懂得“學以致用”,抓住身邊可能的機會學習生活中的英語。這是一個可喜的現象,有利於中學生養成好的外語學習習慣,鞏固、提高外語水平。

3、學生英語學習的心理特徵

國中生知識面和社會接觸面的擴大,以及需要的不斷豐富,使國中學生的興趣廣度大為增加。對探求事物的認識傾向表現出更大的堅持力,即有了較為長久穩定的興趣。所以問到“學習英語的目的是”,在調查中我們發現34%的學生是為了學生他國文化,這説明國中生的求知慾很強,但是也有26%的學生是為了通過考試,這也反映出他們應試學習的情況。48%的學生反映在上課剛開始的10分鐘最能集中精力,而42%則是在課堂中間10分鐘最能集中。37%的學生有時主動參與課堂活動,而34%的學生很少參與,這也反映出中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我意識開始形成,英語教師應注意教學設計和改進教學方法把握國中生心理特徵,讓學生養成良好習慣,讓學生在課堂上能最大化地集中注意力,參與課堂活動。

二、課題研究價值

心理學研究證明:學習態度端正與否,是影響學習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一個學生一旦形成了主動學習的態度,將會在不同的學習環境中發憤圖強,並能對不同環境下學習的意義和價值作出正確的理解與判斷,學習態度決定了學生的某種學習期望和學習目標。本課題研究的價值體現在:

1、通過調查瞭解,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並探索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態度形成的規律、途徑和方法,為推進學校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形成一些可資借鑑的經驗。

2、通過研究可以引導教師學習先進的教育理論,並在教學中,以理論指導教學。

在本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的老師圍繞課題,深入思考,撰寫了大量的教學論文及案例分析,有力地促進了老師的成長,在研究中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水平。

三、研究目標

1、通過對我校學生進行實地調查研究,希望更進一步瞭解學生的學習現狀,走進學生的世界,從學生的實際問題出發,瞭解學生,解決問題。

2、期望能培養和發展學生的主動性學習品質,提高學生主動的學習能力。

3、希望能通過此課題的研究,提高老師們專業的理論化素養,並以理論指導實踐,協助教師進一步構建有效課堂。

社會的發展對教育、對學校、對教師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地處市區偏遠地帶,規模小,教師數量少,教育教學力量相對薄弱,開展課題研究,有助於教師在現有的條件下解決當前教育教學中碰到的困難,提高教師處理教材、把握課堂的能力,在研究中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水平。

四、研究內容

1、調查研究我校學生學習英語的現狀以及他們英語學習存在的困難。(分析報告附在後面)

2、分析研究國中學生這個年齡階段英語學習的心理特徵。

A、認識能力方面的特點

①感知的能力增強了,特別是感知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提高了。

②注意力比較穩定和集中。

③記憶有了顯著的發展,主要依靠意義記憶,而不是過去那樣主要依靠機械記憶。

④抽象邏輯思維日益占主導地位。國小階段是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到了國中,邏輯思維開始佔優勢,它與形象思維相輔相成,成了國中學生思維的特點。另外,思維的獨立性與批判性也有發展,但很不成熟,主要是容易產生片面性和表面性,常常抓住一點,不及其餘,看不到事物間的依存和聯繫。

B、情感意志方面的特點:

國中生富有朝氣,熱情活潑,在感情上豐富強烈,常易激發衝動,情感上的兩極性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得十分明顯。總的説,國中學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半成人、半兒童的特點,處於身心發展的突變時期。少年期身心發育的突出特點就是矛盾。他們處於智力發展的最佳時期,具有兩極分化的可能,向上可以冒尖成才,出類拔萃,向下,亦可能越軌犯罪,誤入歧路。

3、通過實驗研究,探索引導國中學生主動學習英語的態度形成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1)學生對學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是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前提

首先,學生認識到學習是現代人生存的需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也不是識字很少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從本世紀20年代開始,隨着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把人類帶進了信息時代,新知識的巨增和舊知識的快速老化,要求人們善於學習、終身不斷地進行學習。其次,使學生認識到自己是學習過程中的主人。使學生明白只有自己親自參與新知識的發現、獨立解決問題、善於思辯、習慣於歸納整理,才能真正

鍛鍊自己的思維、開發自己的智力、發展自己的能力。否則,僅僅知曉一個個語言現象,自己的思維沒有得到任何的鍛鍊。久而久之,定會兩手空空無所收穫!

2)具體從三方面闡述:興趣的培養;習慣的養成;學法的指導

3)不論在教學哪個過程,都要對學生多讚美,鼓勵

皮格馬利翁效應告訴我們,對一個人傳遞積極的期望,就會使他進步得更快,發展得更好。反之,向一個人傳遞消極的期望則會使人自暴自棄,放棄努力。皮格馬利翁效應其實體現的就是暗示的力量。皮格馬利翁效應在學校教育中表現得非常明顯。受老師喜愛或關注的學生,一段時間內學習成績或其他方面都有很大進步,而受老師漠視甚至是歧視的學生就有可能從此一蹶不振。對後進生,我們尤其要多鼓勵,少批評,運用期待效應來幫助他們。

4、再次通過調查問卷,反饋問題。

五、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查閲相關的文獻資料,給課題予以理論支撐。

2、調查法:通過對本校學生英語學習態度和方法,以及主動學習的行為結果的調查,具體分析,不斷修正實驗方案。

3、觀察法:在教育的實踐中,對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直接觀察、記錄、分析,以期獲得第一手資料。

在研究中注意理論探索和實際研究相結合,根據具體的實際情況和研究需要,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以獲取有價值的研究成果。

六、課題研究實施策略

1、本課題遵循理論學習實踐模式-評價改進-模式確立的研究過程,前一階段研究為後一階段研究的基礎,但每個階段都構成自身獨立的研究任務和研究價值,總體上相互支撐。本課題主要是應用性的研究。

2、本課題重視資料的採集、整理和分析過程,以行動研究為主要手段,理性思考和實踐行動相結合,重視案例收集和分析,重視教師的教育敍事,重視比較分析研究。

七、研究過程回顧

1、準備階段:20xx、12——201x、5

(1)選題討論,設計方案,申報立項。

(2)成立實驗研究小組。

(3)組織課題組人員學習理論,請校領導為教師提供培訓。

(4)查閲文獻,研究與課題相關的教育理論,審視、分析變革的思路。

(5)瞭解國內外相關研究的狀況及發展趨勢。

2、實施階段201x、6——201x、11

實施研究計劃。計劃活動落實到人,運行操作。收集積累資料,改進研究方法。

3、總結階段:201x、11——201x、12

再次通過調查問卷,反饋問題。進行深入重點研究,收集資料加以整理,形成成果。研究課題的結題報告及附帶的研究成果。

4、最終成果形成:201x、1

本課題的結題報告,成果彙編,課例相片及光盤。

八、研究成果概述

(一)探索了新課程中國小生主動學習態度形成的的有效指導策略

學生主動學習態度不會自發形成,需要教師悉心指導。而課堂是教師展示生命價值的舞台,是中學生生命生長的土壤,我校絕大部分學生(除了學生區的部分學生)都是全日制住宿的,只有週末和假期回家,而在學校有一半以上的時間是在課堂上度過的。因此,我們重點探索了“中學生主動學習態度形成的的有效指導策略”:

策略一:營造主動學習氛圍,提供自主努力目標。

如果沒有和諧、民主、愉悦的課堂教學氛圍,學生對老師有畏懼感,課堂上不敢發言,不敢活動,主動學習將成為一句空話,因此,營造主動學習氛圍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前提條件。

1、教師要尊重、熱愛、信賴每一位學生,用關愛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教師要把自己定位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平等中的首席”。同時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努力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接受型的被動學習為探索型、發現型的學習。教師讚許的點頭、會心的微笑,親切的注視,讚賞的目光能使學生平添一份激動,讓他們感受到教師的強烈關愛和信任,從而從內心深處萌發參與的熱情,積極主動地去學習。

2、教師要充分發揚教學民主,以平等和藹態度對待學生。教師要用博大的胸懷,着力創設一種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暢所欲言,精神上處於一種自由、放鬆的狀態。提倡“童言無忌”,提倡“思維無禁區”,鼓勵他們提出不同見解和觀點,甚至對教師的觀點提出挑戰。對於學生不同意見,不要輕易作出否定的評價。

3、發揚學生間的平等互助,尊重學友的精神。為了不讓優生產生優越感,看不起後進生,也不讓後進生產生自卑感,教學中可組成學習小組。提倡學生之間互幫互學,在小組內自由發表見解,傾聽別人發言,先肯定優點,再提出建議。教師評價小組整體學習進步與否而不是指向個人。這樣使每一位學生都感到自己是被尊重的,體驗到愉悦和成功,從而產生主動學習的願望。

4、教師以平等的參與者身份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教學目標。目標導向意在置學生於學習主體的地位,讓學生看了學習目標就明確了本課要學習的內容和需要達到的程度,進而圍繞目標帶着問題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

策略二:培養學習責任感,激發參與動機。

學生能否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是教學是否有效、學生主動性學習品質能否發展的關鍵。

1、激發學習興趣,把學習當成一件樂事。如教師的導入語、課件的適當運用、遊戲、辯論、表演等,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愛因斯坦説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對學好一樣事物非常重要,對於國中階段的學生更是如此。那麼怎麼培養興趣呢?活動的作用不容忽視。老師可以“投其所好”,利用課外活動課給學生看他們喜歡的英語版影視,動漫,如《人猿泰山》,《獅子王》,《阿甘正傳》等;聽他們喜歡的明星的英語歌,如張靚穎的很多英語歌,學生也將很樂意查歌手的一些英語資料,寫影視欣賞等;開展各類比賽,如英語配音比賽;英語手抄報比賽,英語卡拉OK比賽,講故事比賽,英語書法比賽等,做各種遊戲,如“單詞接龍”,“吊死鬼”,“DoandGuess”,“傳話筒”等,讓學生在玩中體會成功的樂趣。

2、培養學習責任感,把學習當成自己的事。學習活動畢竟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國中學生很容易在課程適應上遇到挫折,從而影響學習興趣。顯然,光靠直接興趣維持學習是很不夠的,還應注意培養和激發國中學生對於學習的責任感、義務感,使他們逐漸懂得學習是社會、國家與民族賦予他的一種歷史責任,而承擔起這一責任,就必須有意識、自覺的去對待學習,體現中學生對自己負責的精神,有不怕困難,堅韌不拔的頑強品質,這是中學生必須要具備的心理品質。教育學生學習上有追求。只有這樣,強化着孩子們的學習動機,才能促使他們履行學習責任,形成責任感。

3、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問題情境是指有一定困難,需要努力克服,對於學生來説又是力所能及的一種困惑狀態。在學習新知識以前,教師提出相關問題,以引起學生的探索慾望和學習熱情。

4、以學科自身的知識價值和特有的審美價值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研究中,我們認識到:如果我們在教學內容安排上,結合舊經驗把新知識運用到實踐情景中,可以讓學生感到熟悉、有價值而增強學習的動機。學科本身特有的審美價值也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如詩歌的韻律美、意境美等。

5、適當開展競賽,激發成就動機。競賽是根據人們的自尊需要和獲得成就的需要來激發人們奮發努力、力求上進的一種手段。在競賽中學生的成就動機表現得最為強烈,因而可以提高學習成效。當然,競賽也有一些消極影響。所以,在競賽中,教師除了要注意培養正確的學習態度外,還可以將個人競賽與分組競賽、團體競賽、自我競賽等方式結合起來用,以克服競賽帶來的消極影響。

策略三:創設主動學習時空,落實學生主體地位。

1、發揮師生榜樣作用。實踐證明,主動學習態度也可以通過觀察模仿來獲得,在教學中,教師除了自己要示範給學生一些主動學習的技能外,還要注意利用學生中的主動學習榜樣。如展示學生優秀作業、讓學生介紹自己的主動學習故事、介紹預習方法等。

2、大膽地“放”,精巧地“扶”。“放”是指充分相信學生,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變“先講後學”為“先學後講”。教學中應充分尊重國小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能力,相信他們,給他們以展示自己的機會。教學中教師要敢於放手讓學生自學,讓學生自己去憑舊知探索新知,讓學生摸索學習方法,找到適合自己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獲得解決問題後的無限樂趣。

3、把學生放在活動中培養。因為人的發展是以活動為中介的,人只有在活動中才能使自己的能力得到發展,人性得以豐富。所以,課堂教學中要多開展討論、交流、辯論、表演、競賽等活動,把這些活動貫穿於教學活動的始終,使之經常化。並把課堂向社會延伸,讓學生在社會活動中不斷學習。

策略四:傳授學習方法,培養學習習慣。

學生不願學,學不會,原因之一是“不會學”。因此,要讓學生做到主動學習,教師應該把學習方法做為禮物送給學生。興趣只是一種誘因,一種動力,要使學生真正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關鍵還在於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在各種實踐活動中使學生養成學習習慣。

1、在學習的各個環節,教師都把方法傳授給學生,使他們成為會學習的人。如“送”給學生良好的預習方法。教師可針對學習要求佈置一些可操作的細緻的預習作業,堅持訓練,使學生內化為方法,養成習慣。

2、在教學生方法上,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學會制定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按學習計劃去實現學習目標,是學生有無自主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標誌,對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和能力也特別重要。學法的指導落實在三環節:課前,課中,課後。A、課前的引導策略:1)要形成學生主動預習的態度,首先應該培養其學習興趣;2)引導學生進行主動預習的內容以及方式。引導學生就各個單元的topic涉及的話題進行預習;對於平時的英語課堂教學,主要引導其對課文的預習;英語詞典不可忽略的作用。3)教師可以在平時對學生預習的情況進行檢查,多鼓勵學生。B、課中的引導策略:1)創造有利於學生學習的心理狀態,形成積極的心理態度。2)教師要注重自身積極教學和個人學習態度。3)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教師改變角色;微笑是至關重要的;多讚美,少批評。4)通過多種途徑,加強師生間的情感溝通:注意與學生情感溝通和交流的方式,時間,場合;多使用鼓勵性語言,增進師生間的情感溝通;多采用合作學習,培養合作精神。5)在課堂教學中培養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6)防止“消極態度論”。C、課後的引導策略:1)幫助學生在英語活動中獲得快樂。2)課堂之外英語詞彙的自主學習。3)開展合作學習。4)佈置具有開放性和創造性的課外作業,鼓勵學生結合生活,學以致用。

3、培養良好學習習慣。好習慣,受益一生,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夠讓學生更主動地學習。國中是養成習慣的黃金期,平時就要注意培養學生書寫,讀音、朗讀,筆記,作業,知識梳理,課外閲讀等習慣。對於學生書寫習慣的培養,老師要時刻放心上,平時就要糾正,推廣好的作業,促學生私下交流,開展書法比賽,發揮榜樣作用,老師要注意賞識和鼓勵相結合。開展朗讀活動,形成每模塊的對話和短文學生以3-4人組到老師跟前朗讀和展示,糾正學生讀音,節奏等,培養朗讀能力。筆記不時的檢查,提醒,並展示好的筆記習慣,加以表揚。作業採用小組批改(老師收上來檢查),和麪批相結合。指導學生知識梳理,如比較兩現在完成時和一般過去式,學了多種時態後,利用“時間軸”多個時態加以對比,對比形容詞比較級和最高級規則的和不規則的變化等,引導學生有意識的增強這方面的能力。課外閲讀方面,利用報紙指導學生閲讀,製作自己的“詞彙本”,賞識學生的“詞彙本”。

認真完成老師安排的預習作業外,主動增加預習內容,預習時,會用工具書解答疑難,獨立思考掌握基礎知識,歸納提出疑難問題;上課時,積極展示學習成果,經常主動請教,虛心接受他人意見和建議,能與人合作,在合作中能積極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能與人合作,在合作中能積極提出自己的意見和看法;作業時,獨立完成,積極改錯;複習時,積極自我檢查,查漏補缺,評價反思,調控學習。

(二)實踐成果概述

1、學生的主動性學習品質得到了培養和發展

學生主動學習態度的形成促進了學生主動學習品質的培養和發展。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學習的自覺性、學習的積極性、學習的策略性、學習的靈活性、學習的批判性、學習的自制性、學習的堅持性、學習的自控性得到較好發展,尤其是學習自信心有了長足的發展。喜歡提問的學生多了,常常看課外書籍的學生多了,把動腦筋當成一種樂趣,講究學習方法,在沒有外力束縛下自己按時完成作業,自覺按計劃學習的學生更多了。

2、學生主動學習能力得到了提高

隨着課題研究的不斷深入,大多數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了增強,學習方法得到了改善,主動學習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學生能主動計劃自己的學習,恰當合理安排學習和娛樂的時間;課前能主動預習課上能多感官參與學習;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提高,動手能力和交往能力增強;掌握了多種記憶方法,想象更豐富,思維更敏捷、更有廣度和深度;質疑能力得到了提高,收集和整理材料的能力增強。總之,學生越來越“會學”了。學生學習質量日益顯著,綜合素質不斷髮展。

3、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加強了與家長的聯繫,邀請家長來校聽講座,觀看學生作業、作品等,讓學生、家長都參與到課題研究中來,在這個對話平台上,讓家長、教師各抒己見、討論爭鳴、共商對策,分享成果。課題研究得到了廣大家長的熱情支持,有許多家長對孩子學習主動性的增強感到由衷的高興,認為學校開展教育科研很有價值。廣大家長的教育觀念、教育方法都有了明顯轉變。許多家長已自覺遵循教育規律來指導孩子的學習,能用發展的眼光和自信的態度來對待孩子。

4、通過研究可以引導教師學習先進的教育理論,並在教學中,以理論指導教學。

在本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的老師圍繞課題,深入思考,撰寫了大量的教學論文及案例分析等,有力地促進了老師的個人成長,在研究中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水平,也為以後的教學思考和研究提供了寶貴經驗。

(三)研究存在的問題與今後努力的方向

1、研究存在的問題

1)要重視課題研究過程的“質”。反思我校課題研究的過程,課題組根據學校發展的現狀,有針對性地開展校本教研活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們認為針對性還不夠強。在一些我們常言的“術科”教學的研究上比較缺乏實踐性。

2)我校絕大部分學生都是全日制寄宿學校,而學校網絡及視聽資源有限,有時佈置學生的預習及查尋相關資料的條件有限,因為不能帶player播放器,所以學生也沒辦法進行個性的、針對自己視聽方面的練習,而回到家中父母大都也沒時間輔導,而且平時相處時間也少,所以放鬆了相關指導,這給培養學生主動學習態度的形成帶來了困難。

3)但從整體上看我校校本教研的制度還不夠完善,特色還不突出,形式和內容上的創新性做得不夠,教師專業發展之路還有待探究。

4)專業理論不夠豐富,研究的深度不夠

5)教師在整理自己的資料的過程中,平時不夠注意素材的收集,總結材料缺乏基礎材料的支撐,有些空乏。過程性的資料較少。特別在教研組的活動中,在各種資料的收集上還不夠細,特別是教師的發言記錄不夠細緻,閃光點沒有得到及時的發現,對創新來説是很可惜的。

2、今後努力的方向

1)繼續研究課堂教學、班級管理、學校管理、如何促進新課程背景下國中學生主動學習態度的形成與發展。

2)探索隱性課程——校園文化,即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對促進國中學生主動學習態度形成的作用。

3)探索促進國中學生主動學習態度形成過程中社會與家庭教育的策略。

篇十七:課題研究報告

一、問題的提出

陝西省委、X政府做出了關於省市共建大西安的決策,提出要力爭早日把西安建成開放包容、產業高端、功能完備、宜居宜遊、歷史文化特色鮮明的國際化大都市的宏偉目標。陝西省第十二次黨代X也提出要真正把建設大西安、帶動大關中、引領大西北的要求落到實處,提出到20xx年西安市要建成為人口規模1000萬國際化大都市,實現經濟實力新跨越,在這一背景下我們不難預料未來會有更多外來人口湧入西安市。而以西安的生態承載力能否接納大量的外來人口,是關係到大西安戰略,以及關中——天水經濟區規劃目標能否真正實現的大問題。不難預料,在未來生態環境問題和生態承載力問題會成為西安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因此,如何突破生態瓶頸,以相對脆弱的生態承載力容納既定的人口數量目標,實現西安市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值得研究的重大問題。

二、研究目標

在可持續經濟發展戰略指導下,將生態足跡理論與城市人口規模有機結合起來,構建生態足跡模型,測算西安市生態承載力的強弱,分析西安市的適度人口規模並建立相應的人口——資源評估預警機制,為西安市未來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意見,為政府決策提供理論依據,這是本課題的研究目標。

三、研究意義 1.理論意義:在運用生態足跡理論研究區域適度人口規模這一領域,目前國內學者分別研究了南京市、杭州市、貴州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適度人口規模,而對作為西部重要省會城市的西安尚未有人用這一理論研究其生態承載力範圍內的適度人口規模,評價其可持續發展程度。本課題會在一定程度上填補這一理論空白。

2.實踐意義:在西部大開發和構建關中——天水經濟區,這一背景下我們不難預料未來會有更多外來人口湧入作為絲綢之路重要城市的西安市。而以西安的生態承載力能否接納大量的外來人口,是關係到大西安戰略,以及關中——天水經濟區規劃目標能否真正實現的大問題。在可持續經濟發展戰略指導下,探討其生態承載力的強弱,分析西安市的適度人口規模並建立相應的評估預警機制,以實現西安市的可持續發展,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四、研究框架

1. 研究原理和研究方法

2. 西安市概況

3. 西安市20xx年生態足跡和生態承載力計算

4. 西安市20xx年可持續發展狀況和生態安全分析

五、研究內容

1.研究原理和研究方法

(1)生態足跡理論概述

生態足跡分析理論是由加拿大生態經濟學家William於20世紀90年代初提出的,通過度量人類對自然生物物理量的需求和自然所能實際提供的生物物理量之間的差距,來衡量一個地區可持續發展程度的較為通行的方法。這些年來,由於這一理論具有較為科學、完善的理論基礎和精簡統一的指標體系得到國內外學者的大量應用。

生態足跡理論的具體運用則是通過建立生態足跡模型來實現的。即:用生態足跡的大小來代表人類對自然生物物理量的需求,用生態承載力的大小來代表人類對生物物理量的供給,將生態足跡和生態承載力進行比較,就能判斷一個國家或區域的生產消費活動是否處於當地生態系統承載力範圍內。當區域的生態承載力大於生態足跡時,稱為生態盈餘,則該地區人類生產消費活動處於生態承載力範圍之內,生態環境處於可持續發展狀態。反之,生態承載力供給不能滿足需求,稱為生態赤字,該地區人類生產消費活動超出了生態承載力的範圍,説明區域發展在空間或時間上是不可持續的。

(2)生態足跡指標的計算:

生態足跡(生態資源需求)為:

EF=N×ef=N× ∑rjAi= N ∑(ci/pi)

式中EF為區域總生態足跡(公頃);N為人口數;ef為人均生態足跡(公頃/人);rj為均衡因子,i為消費項目的類型;Ai為第i種消費項目折算的人均佔有的生物生產面積(人均生態足跡); Pi為生物生產土地生產第i種消費項目的年(世界)平均產量(公斤/公頃), ci為i種消費品的人均年消費量。

生態承載力(生態資源供給)為:

EC=N× (ec)=N×aj×rj×yj

式中,EC為區域總生態承載力(公頃);ec為人均生態資源供給(公頃/人);N為人口數;aj為人均生物生產面積;rj為均衡因子;yj為產量因子。

如果ef>ec,即出現生態盈餘,如果ef<ec即出現生態赤字。

2.西安市概況

(1)自然概況 西安市古稱長安,是陝西省省會,位於渭河流域中部關中盆地,東經107.40度~109.49度和北緯33.42度~34.45度之間,北臨渭河和黃土高原,南依秦嶺。轄境東西長約204公里,南北寬約116公里。面積9983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

積1066平方公里。全市轄新城、碑林、蓮湖、雁塔、未央、灞橋、閻良、臨潼、長安9個市轄區及周至、藍田、户縣、高陵4個縣。西安市平原地區屬暖温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冷暖乾濕四季分明 。冬季寒冷、風小、多霧、少雨雪;春季温暖、乾燥、多風、氣候多變;夏季炎熱多雨,伏旱突出,多雷雨大風;秋季涼爽,氣温速降,秋淋明顯。年平均氣温13. 0℃~ 13. 7℃,西安境內地層發育複雜,構造類型多樣,為各種礦產資源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條件。已發現的礦產資源共47種,其中金屬礦產21種,非金屬礦產22種,能源礦產2種,其他礦產2種。大部分金屬和非金屬礦產分佈在南部秦嶺山區。

(2)社會概況

西安地處中國陸地版圖中心是中國中西部兩大經濟區域的結合部,是西北通往中原、華北和華東各地市的必經之路。是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橋頭堡,具有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重要戰略地位,是全國幹線公路網中最大的節點城市之一。西安市基礎設施優厚,交通條件發達,通訊便利,經濟發展迅速,截止20xx年底西安市户籍人口數806.93萬人,人均GDP56988元。

3.西安市20xx年生態足跡和生態承載力計算

運用生態足跡的計算模型,依據20xx年西安統計年鑑中的相關數據,對西安市20xx年的本地生態足跡進行計算,分別建立20xx年西安市生態足跡計算中生物資源賬户和化石能源賬户(表1、表2),再根據均衡因子、產量因子,按生態生產性面積類型進行彙總,求出人均本地生態足跡和本地生態承載力(表3)。其中世界平均生產力選用WWF組織1999年的數據。需要説明的是,由於由於牧草地、林地、建築用地、水域面積最新數據難以獲得,而且考慮到這些數據近年來沒有太大變化,因此生態承載力數據採用《20xx-2020年西安市土地整治規劃》中20xx年統計值。生態足跡的供給反映了西安市的生態承載能力,即資源的有效供給。按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的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的建議,應留出12%的生物生產性土地面積來保護生物多樣性,因此在計算江蘇省生態足跡的供給時扣除了這12%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面積。

篇十八:課題研究報告

學校以“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為辦學宗旨,確立了“把孩子引向幸福之路”的辦學理念和“學生成才 教師成名 打造名校 和諧發展”的辦學目標。領導班長勵精圖治,開拓進取,深入實施素質教育,全力推進課程改革,努力實踐“開放式辦學,內涵式發展”的辦學策略,努力營造一個“設施先進、管理科學、師資優良、團結進取”的人文環境。

教育科研是學校不斷前進和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學校只有走科研之路,才能有所創新,才能煥發更新更強的生命力。“十五”以來,學校明確了“重科研、強管理、創特色”的辦學思路,努力創建“科研先導型學校”。學校以教育科研為動力,努力實現“學校工作課題化”的辦學特色。學校把各個條線的工作具體分解,選擇既有前瞻性又能解決學校實際問題的課題構建學校課題研究網絡,教師人人蔘與,形成了“教育科研大眾化、科研管理網絡化、科研隊伍層次化、科研活動日常化、科研措施制度化”的教科研特色,對學校辦學水平和教師素質的提高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一、領導高度重視,組織規範健全。

我校的教科研工作,由校長直接領導,副校長分管工作,教科室主任具體負責,並形成了由教科室負責計劃、組織、協調、實施、監督、總結,中心校、課題組負責具體落實的網絡化的工作組織體系。

在學校的規劃和計劃中,教科研工作都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並對教科研工作作出了具體的安排。學校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制定了教師培養的中長期規劃和教育科研的發展規劃,並形成了以“教育科研為水平線,教學質量為生命線”的學校教學與科研的大觀念。特別是學校的領導不但能為學校的教科研工作提出工作的策略和思路,能經常性的為教師開展教育科研方面的專題講座,同時大部分課題由校領導領銜開展研究。在教科研成果的應用上,與教師的評優、考核、聘任、晉升職稱直接掛勾,而且和期末獎勵也直接掛勾。

二、創設濃厚氛圍,強化科研意識。

教育科研是“第一生產力”,不實現高水平的教育科研,就難實現基礎教育的高質量。教科研工作能順利開展,除了有學校領導做我們的堅強後盾外,教師教育教學觀念的轉變、科研意識的增強首當其衝。學校制訂好課題後就組織教師們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進行新教材培訓,明確課程改革的主要目的,增強課改標準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教科室組織教師加強對教學中的難點和熱點問題的研究,並努力構建自主學習型組織。學校為教師訂閲了種類多樣的`教育教學刊物,開放閲覽室,教師每週學習不少於2小時。鼓勵教師訂閲相關教育教學雜誌報刊,在閲讀的同時做好相關的理論摘錄,每月完成一篇摘錄,一篇教育教學心得或教學反思。學校配備了電腦,鼓勵教師上網瀏覽,瞭解教育科研的新動態。通過網絡的交流,解決自己的教科研困惑,清晰自己的教科研之路。就是這樣,學校強化科研意識,樹立人人都是教科研工作者的意識,使每位老師都積極投身於教科研研究與實踐。

二、搭建科研平台,打造優質隊伍。

一所學校的興旺發展,離不開一支師德高尚,教藝精湛的教師隊伍。近幾年來,學校進一步重視教科研骨幹隊伍建設,把教師隊伍建設放在了學校工作的突出位置,加大了師資培訓、校本教科研等方面的工作力度,相繼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政策,如《關於青年教師培養提高的意見》《學校骨幹教師培養計劃》《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培養條例》等,通過各種形式進行培訓,同時鼓勵教師進行高一學歷進修。學校在上級教科研部門的領導下,認真開展教科研活動,組織教師理論學習小組,為學校的骨幹教師提供理論學習的空間;開展幫扶結對活動,為三年以內的青年教師拜一位師傅,開展幫輔結對專題研討;實施“走出去,請進來”戰略,即分層分批派出學校教師到全國各地聽課、參與各類學術交流活動,同時邀請市內外的名師、教育專家來校作課、講學,本學年,邀請實驗國小的各科老師來校指導;分層實施“同課異構”戰略青年教師每月要上一堂教科研彙報課,並隨時接受領導的“推門檢查”,一年來,學校骨幹教師隊伍相對穩定,對學校教科研工作的發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目前,學校已形成了一整套激勵青年教師快速成長、脱穎而出的培養機制。

三、以課題促科研,以科研促發展

教育科研是探索教育教學規律,使教育教學工作不斷向規律靠攏的過程。而課題研究能讓我們的研究有目的有方向。

目前學校有中國教育學會《生活化、活動型、探究式——國小德育課程創新教學實驗研究》子課題《農村國小德育生活化的實踐與研究》,國家教育部規劃子課題《國小生激勵性評價研究》,市和諧師生關係實驗課題《學習後進生轉化與構建和諧師生關係》,市級課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實驗與研究》、《國小生開放題教學與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研究》、《對國小生行為的評價與指導》和《語文閲讀教學的探究與實踐》以上均為立項的課題。教育部子課題《國小生激勵性評價研究》及市級課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實驗與研究》已結題。其中市和諧師生關係實驗課題《學習後進生轉化與構建和諧師生關係的研究》為我校主課題。

學校根據課題內容建立課題組,定期召開課題組成員會;定期組織教師學習教科研知識;研究過程落實,各課題組每學期安排一至二次教學研討活動,每次研討有明確的目的,及時反饋。全校老師根據學校的總課題,加強“小課題”研究,制訂出相應的子課題,從各個方面進行研究。制訂好後先對自己的教學現狀進行分析,做到有案可據,制訂好針對性的措施,並定期彙報自己的課題研究情況。教師制訂好研究計劃,通過彙報課、論文等方式體現自己的研究成果。根據自己課題特點,課題組成員完成“六個一”活動:每學期讀一本教學專著;每月一篇讀書筆記、一篇教育教學案例、一篇教學設計或實錄(與月評掛鈎);每期一節研討課、一篇研究論文等。

在研究理論的同時,注重實踐中不同形式的運用與交流,課堂是最好的地方。學校要求每位教師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創造教育因素,依據教材內容,確定明確的教學目標。適當的教學目標是上好每一節課的靈魂。教師在上課過程中由於重視了課題研究,逐漸改變自己的教學觀念,改變以往的教學方法,力求處處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努力實施和諧教學,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每個子課題組成員都要對組內上交流課,各子課題組在組內研究日常化的基礎上,向全校推出1節觀摩課。平時,有隨堂聽課、推門課、外出借班上課等各種形式來提高

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在每一次上完課後做到即時點評交流。上課老師還要針對性地寫出教後反思,由教學中細節問題的討論到整體教學問題的交流。教師正是有了課題研究這樣一個明確目標,因此,課前都有充分預設,課後有教學反思,讓教師在實踐中提高,在反思中成長。努力使一個課題研究得以在課堂中真正實施。

四、完善獎勵制度,推廣科研成果。

為了使教師能有更大的熱情投入到教學科研中去,學校制定了獎勵制度,並不斷進行修訂完善,每學期期末都對教師的教科研活動進行評比,對教科研工作取得一定成果(包括學習、課題研究、論文發表、獲獎、學術交流等)的教師,實行政策鼓勵、精神激勵、物質獎勵,進一步激發了教師的教科研熱情。近幾年來,多篇論文在國家、省、市各級各類雜誌上發表及獲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實驗與研究》和《國小生激勵性評價研究》的教學成果獎分別獲市級一等獎,其中《國小生激勵性評價研究》的教學成果獎獲省三等獎。

為認真總結宣傳與推廣學校教科研成果,學校每年舉行有一定規模的研究活動。近年來,學校成功舉辦了“全縣國小素質教育現場會”。

學校編印了校本教材《中華奇葩》和《寫字》。學校以教科研刊物和教育網站為基地,宣傳教育科研知識,傳遞教科研信息,發表教師教科研論文和教學案例,以此為依託,使學校的教科研成果得到更好的應用。

在教科研工作上,我們雖然做出了一些成績或者説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只能説是一種起步,一種開端。面向未來,我們將倡導全新的教育科研理念,開拓辦學新思路,多找差距,多作研究,羣策羣力,在市、縣教科室等部門的親切關懷下,更好地帶領全體教師認真進行教育科研,不斷做出新的成績。

篇十九:課題研究報告

一、課題的研究背景

二、課題界定

三、課題研究的預設目標

四、課題研究的理論支撐

五、課題研究的方法設計

六、課題研究的基本過程

七、課題的研究內容

八、課題研究成果

九、遺憾和思考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課題背景

“語文教學正面臨危機。現行中學語文教材體系的重大弊端造成了‘少、慢、差、費’,厭教厭學的惡果,不徹底改變它,中學語文教學就走不出死衚衕!”(<審視中學語文教育>)在此嚴峻形勢下,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新的高中語文教材(試驗修訂本)在江西、山西和天津兩省一市試驗三年後,根據教育部20xx年頒佈的“課程計劃”和“教學大綱”,於20xx年秋季開始在全國使用,從而取代了這以前使用了近20年的高中課本,真可謂“千呼萬喚始出來”。應該説這幾年課程、教材的變革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需要我們對實施教改主渠道的教學進行有意義的理論研究和有價值的課堂實踐。新教材是出來了,可如何適應新教材在體系和結構方面對舊教材所作的三個方面的改革(閲讀和寫作、口語交際分編;破除以記敍、説明和議論的文體為中心的模式;為擴大學生的閲讀量,編寫與教科書配套的<語文讀本>,作為高中課本必要的組成部分),實現“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重視積累、感悟、薰陶和培養語感

,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課題研究報告範文。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語的規範意識,提高道德修養、審美情趣、思維品質和文化品位,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的指導思想,還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新教材的教法還是“猶抱琵琶半遮面”。

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課題界定

關於“高中語文新教材使用的研究”中的“新教材”是指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編著的20xx年秋在全國大範圍內使用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及配套讀本。其“新”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1、強調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2、注重了學生自學能力和自我發展意識的培養;

3、強化了選文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內涵;

4、突出了教師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新教材使用研究的範圍包括:圍繞新教材的閲讀、寫作和口語交際三個系統,從教材、教者、學生和教學手段等教學元素出發,以理論研究為主導,側重於教學實踐,在構建有關新教材多層面、多功能立體交叉的課堂結構和有一定操作性、示範性的課件模式上下功夫。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預設目標

本課題的研究是以高中語文新教材閲讀、寫作和口語交際三個系統的相關內容為基本研究對象,在進行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今天,以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提升教學品位,發展教師和學生的個性,塑造完善健康的人格為目標,在具體的教學研究中,不僅有實踐的操作、理性的思考,更要構建理論和實際有機結合的多側面、多功能立體交叉的課堂結構和有一定操作性、示範性的課件模式。特別在我們這所國家級示範性高中的學校裏,擁有國內比較先進的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設備,積累了一定的校本課程的教學經驗,教學的對象也是不同層次的,這些個性和特色更加激發我們轉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能夠結合實際,針對性地、有效地開展教學實踐和教學研究,凸顯我們研究使用新教材的個性,走出研討教學相結合,以教法促學法的路子來。課題研究報告範文。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理論支撐

多元智能理論: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在智力觀、教學觀、學生觀、評價觀等方面對我國的高中新課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加德納認為,智力是在實際生活中解決所面臨的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出並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對自己所屬文化提供有價值的創造和服務的能力。他在1993年出版的<多元智能>和其他著作中對八種智能作了明確闡釋。他認為,語言智能是指用言語思維、用語言表達和欣賞語言深層內涵的能力。其他還有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關係智能、自我認識智能、自然觀察者智能。加德納認為,相對於先前的一元智力理論和智力評價理論,多元智能理論能夠更為準確地描繪和評價人類能力的面貌。這些智能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有機地組合在一起,構成每個人的各具特點的個性心理結構。他還認為,每個人的智能強項是不同的,也並非一成不變,教育的責任就是發現和發展學生的智能強項,使學生一開始就處於心理優勢的地位,能在發展過程中及早地體會到成功的快樂。教育還要及時引導學生從強項領域走向困難領域。因為,所有的智能都不是獨立存在的,都需要其他智能的支持。

篇二十:課題研究報告

一、問題的提出

快速變化的世界使人們更加關注社會的未來,關注未來社會的主體――今天的孩子們。我們強烈地意識到社會賦予了幼兒教育更高的期望和更神聖的使命,創優質高效的幼兒教育是每一個幼教工作者的責任。一所幼兒園的發展離不開教育教學,教育教學的關鍵在於科學的教學管理,只有通過建立和實施科學的教學常規管理,才能使教學工作有序開展,保證教學效益的提高。

近幾年,我園逐步探索了一些管理辦法,但是還存在一些問題:

(1)管理觀念滯後。幼兒園的管理多屬於事務型、制度型和經驗型。對管理者而言,抓管理就是抓具體目標、計劃的檢查,抓具體活動的效果。

(2)對各項教學工作缺乏相應的評價方法和標準,即使有,可操作性也不強,無法檢測工作效果。對於幼兒園而言,我園迫切需要加強這方面的研究。原因由以下幾點:一是我園是黃陂前川地區唯一一所公辦園,在全區起着窗口和輻射作用,目前在幼兒園的教學常規管理方面還沒有可供我們借鑑的經驗,希望通過研究,建立科學的教學常規管理,在全區起輻射和推廣作用。二是由於在幼兒園的常規管理上沒有經驗,因此不能出效益。迫切需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根據時代發展的要求和幼兒園教學常規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我園決定開展“幼兒園教學常規管理研究”。

二、省內外同類課題研究現狀

目前中國小關於教學管理創新研究、教學管理精細化研究、優化教學常規管理研究、有效性教學管理研究等較多,也有一些可供借鑑的經驗,如:建立科學合理的教學管理制度,規範教學常規管理,抓好校本教研活動,重視教師素質提升,實行均衡教育教學,推行教學質量評估。還有推行“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的教學管理模式。“一箇中心”即以常規管理為中心,抓住課堂主陣地,全力實施“有效教學”,讓教師具有紮實的授課技能,讓學生具備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各種舉措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兩個基本點”即班主任為單位的班級管理團隊和教研組為單位的學科教師團隊。推行教育教學管理重心下移,充分發揮名師、骨幹教師和學科帶頭人的中堅力量,發揮教研組集體研究的潛在能量,通過專家引領、專著學習、學術組與備課組活動相結合,提高教師的整體水平。但是這些經驗和成果適宜於中國小,而幼兒園以其不同的教學方式和課程理念,有其特殊性,因此,必須研究出適合幼兒園教學常規管理辦法。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一)課題界定

1。教學常規:就是指關於教學的日常規定,它是教師職業生活的常態準則和常態要求。

2。管理:管理是指在一定組織中的管理者,運用一定的職能和手段來協調他人的勞動,使別人同自己一起高效率地實現組織既定目標的活動過程。

3。教學常規管理,就是根據教學工作規律和學校自身實際,制定和實施教學日常規章制度,使教學能順利進行,並日趨有序化、規範化、穩定化,從而有效地實現學校教學工作目標的活動。教學管理是正常教學秩序的保證。

四、研究目標

根據幼兒園的教學常規管理現狀,探索出適合幼兒園教學常規管理的運行機制和辦法,提高幼兒園管理質量和教學效益,促進幼兒園的健康發展。

五、研究內容

1、幼兒園教學常規管理現狀調查。

2、幼兒園教學常規管理策略的研究。

3、幼兒園教學常規管理模式的研究。

六、研究的對象和方法

1、研究對象:以教師的教學常規工作和管理者的管理行為為研究對象。

2、研究方法:

(1)調查法:課題開題前,瞭解幼兒園教學常規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2)行動研究法:通過管理者的管理行為,不斷調整管理方法。注意邊研究邊總結。

(3)經驗總結法:對在實踐中搜集的材料進行全面完整的歸納、提煉,進行分析,確定具有普遍意義和推廣價值的方法。

篇二十一:課題研究報告

本學期,有四個課題要結題,分別是朱春燕《國小數學開放性問題設計的研究》,肖烈《國小高段學生“日記競賽”的實踐研究》,齊麗琴《國小生語文閲讀習慣培養的研究》,陸立軍《農村國小生課外閲讀良好習慣的培養》。現將課題報告發到博客,望幾位教師抓緊撰寫,及時上交,爭取獲獎。

一、問題的提出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各學段的課外閲讀都作了明確的要求。如對3~4年級的要求有:“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閲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並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課外閲讀總量不少於40萬字。”5~6年級的要求有:“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蒐集信息。”“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閲讀。擴展自己的閲讀面,課外閲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

呂叔湘先生也曾説:“回憶自己的學習過程,得之於老師課堂上講的佔多少,得之於課外閲讀的佔多少。我想……百分之七十是得之於課外閲讀。”

無論是《課程標準》這樣的法規性文件,還是語文泰斗的忠告,都告訴我們,課外閲讀不是可有可無的“滋補品”,而是與課內閲讀同樣重要的“正餐”。在多年的教學中,我們也能看到,語文能力強的國小生,幾乎都從長期的課外閲讀中受過益。所以現在我們的語文老師總是十分重視並鼓勵學生多讀文學作品及其他有益、健康的讀物。

但同時我們又發現現在的農村國小生多數不愛課外閲讀,而且在有限的閲讀過程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諸多不良的習慣。這些現狀對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終身閲讀習慣的培養產生較嚴重的負面影響。隨着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我們有必要探尋農村國小生不愛閲讀及課外閲讀過程中的不良習慣的客觀因素和心理基礎,並探索行之有效的矯正方法,以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外閲讀中去,最終使農村國小生養成良好的課外閲讀習慣。

二、研究目標

探尋農村國小生不愛看課外書及課外閲讀過程中的不良習慣的客觀原因、心理基礎,並探索行之有效的矯正方法,最終培養農村國小生具有良好的課外閲讀習慣。

篇二十二:課題研究報告

摘要

學生喜歡老師在課堂上創設情境,認為創設情境很重要不是浪費課堂時間。對於課本中的情境有些喜歡,有些不喜歡。當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在課堂再現時,覺得很有趣。對此課題組教師先研究學生,鑽研教材,思考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進行課堂實踐、反思、總結。

關鍵詞

創設情境 創造性使用課本情境 創設情境的策略 教學效率

一、課題背景及界定

1、課題研究背景

一個好的情境可以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在興趣的驅使下,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使學生容易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使原來枯燥的、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具體。但在學校開展的幾次公開課教學活動中,我發現有些教師創設的情境過於譁眾取寵,不利於學生對數學本質的理解;有些情境過分追求生活化,缺乏“數學味”;有些情境過多的依賴信息技術演示,忽視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因此,通過本課題的實踐研究,使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所創設的情境更加有效合理,既能起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好奇心和求知慾又能激發起學生探究、思考數學的作用。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數學學習過程中,從而使教學情境服務於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2、課題界定

“數學情境”是指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和學生的心理特徵,創設的學生感興趣的、有利於學生髮現數學知識和通過自主探究活動來學習的“情境”。“數學情境”可以是富有時代氣息的生活情境、具有探究意義的問題情境、學生喜歡參與的遊戲情境等。

本課題主要研究課堂中創設情境的作用、學生需要一個什麼樣的課堂教學情境、如何創造性的使用課本中的情境、課堂中創設情境的策略等。

二、理論依據及意義

1、《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

“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是國小數學新課程教學的重要理念。《數學課程標準》在課程實施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

2、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主動建構知識和積極思維的過程;學生是知識建構的主體,教師應成為學生知識建構的促進者。因此,教師要着力建構有利於知識內化的問題情境,幫助學生建構所學知識的意義,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促進學生的學習方式向自主、合作、探究型轉變。

3、有效教學理論

有效教學指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盡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實現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個性培養與全面發展,取得儘可能多的教學效果。該理論的核心要求學生在課堂上有三方面的參與:行為參與、認知參與和情感參與。

三、研究的目標、內容、方法、步驟及過程

1、研究目標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提升課題組教師的理論水平,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學會在實踐中進行研究反思。

(2)使教師在課堂中創設的情境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豐富學生感知、啟迪學生思維、喚起學生生活經驗、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分析、歸納、總結大量的案例,明確創設情境的方法。找尋影響課堂情境創設有效性的因素,探究達成有效教學的策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研究內容

(1)國小生數學學習心理特徵的研究。

(2)國小數學課堂中創設情境的作用。

(3)如何創造性使用課本情境。

(4)國小數學課堂中創設情境的策略。

3、課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學習課標,通過網絡、雜誌蒐集有關該課題研究的進展情況,進一步明確本課題的研究方向。

(2)行動研究法。通過典型課例研究,檢測就本課題研究所運用的對策與措施的效果,進一步加強或及時調整研究的方式、內容。

(3)經驗總結法。根據收集的各種資料與研究得出的第一手材料,歸納總結出國小數學課堂有效情境創設的策略和方法。

4、研究步驟及過程

第一階段:理論學習階段。

認真學習相關理論,翻閲與情境創設有關的論文和對課題研究有借鑑和指導作用的理論知識。以個人自學與集體學習、討論交流相結合;規定內容與自主學習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第二階段:課堂實驗階段。

課題組教師在理論研究基礎上,研究學生,鑽研教材,思考創設有效的教學案例,進行課堂實踐。課後授課教師先反思,聽課教師談收穫和建議。在研討的過程中課題組教師體會了情境創設的意義作用,逐步積累創設有效情境的策略方法。

第三階段:結題總結階段。

完成各項成果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撰寫《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情境創設的實踐研究》結題報告。

四、研究結果與成效

近一年來,課題組全體教師紮紮實實進行課題研究,教師們的科研意識有所增強,理論水平有所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所增強,認為上數學課是快樂的。在課堂情境創設方面有了一定的認識:

(一)國小數學課堂中創設情境的作用

課堂中創設有效的情境,首先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願望,促進學生的情感發展,而且可以不斷地維持、強化和調整學習動機,促進學生主動地學習、愉快地學習。現在我們大部分學生體會到數學並不那麼枯燥乏味,離我們並不遙遠,原來它就在身邊,從而對數學產生了親切感,從而提高了課堂效率。其次可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蘇霍姆林斯基説,創設問題情境,可以使學生成為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主人。

(二)國小生學習的特點。

國小生正處於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階段,具有較強的直觀性。國小生數學學習是以經驗為基礎並不斷與自身數學認知結構相融合的發展過程。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受非智力因素的影響比較大。例如:興趣、心情、性格、意志力、成就感等都會影響學生課堂的聽講效率。

(三)如何創造性使用課本情境

課題組三位教師面向自己的實驗班發放問卷調查表(已上傳博客)163份,收回163份,得到了能反映學生心聲的第一手資料。從統計的數據可以看出學生喜歡老師在課堂上創設情境,認為創設情境很重要不是浪費課堂時間。對於課本中的情境有些喜歡,有些不喜歡。當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在課堂再現時,覺得很有趣。喜歡老師在課堂中做遊戲、用講故事或提問的形式進入新課、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為此課題組教師對教材中的部分情境進行了嘗試替換效果較好。

1、變靜態情境為動態情境。

例如: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圓的面積》一課,教材情境為:1.草地上有個噴水龍頭,噴水的半徑是5米,求噴水的面積是多少? 2、在半徑為5的圓內,畫出內接正方形,圓的面積應比內接正方形大。授課教師將情境設計為:將正方形和圓形卡片貼在黑板上,請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比賽塗色,看誰塗的快,比賽結束,一方失敗,學生有爭議:兩圖形面積不相等。教師再帶領學生用正方形估測圓的面積。這樣設計讓學生在塗色活動中感知什麼是圓的面積和求圓的面積的必要性。進而用正方形逼近,估測出圓的面積與r的大致關係,為後繼學習圓的面積公式做鋪墊。

2、巧用身邊的情境。

例如: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我們贏了》一課,教材情境為:北京申奧成功的時刻20xx年7月13日晚10時08分。該情境學生比較陌生,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認識接近整時或整時過幾分這樣的時刻。而我校學生早上8時15分上課。《數學課程標準》在課程實施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因此我設計了這樣的情境:今天早上值日生吳元浩早早來到教室打掃衞生,(課件出示8時03分的鐘面)請問:這是什麼時刻?該情境就在學生的身邊,使學生體會數學就在身邊,同時教育學生要尊重他人勞動成果,養成不亂扔垃圾的習慣。

3、巧設問題情境

例如: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分數的認識》一課,教材情境為:淘氣和笑笑分蘋果。2個蘋果,平均每人分1個;1個蘋果,平均每人分多少個? 授課教師將情境設計為: 以遊戲進行,請學生用手錶示每人分到蘋果的各數。4個蘋果平均分給淘氣和笑笑,每人分幾個?2個呢?1個呢?難住了許多同學。提示學生用數字、符號、圖形來表示“一半”,使新知(分數)學習,成了學生自身的慾望。問題是科學研究的出發點,是開啟一門科學的鑰匙,在教學中借用遊戲用猜想、驗證等方法創設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慾望。

4、巧用故事鏈接情境

故事是低年級學生最感興趣的學習素材,以故事的形式演繹:“主題圖”情境,會引發學生新鮮、好奇、親近的兒童情趣,有利於產生積極的情感,幫助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順利掌握新的學習內容。例如: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整理房間》一課,我校教師在課堂實踐時將教學情境設計成這樣的故事:我們的好朋友笑笑剛搬了新家,老師帶大家去參觀,笑笑家很亂,大家幫助笑笑整理房間,接着幫媽媽分類擺放蔬菜水果,午飯後笑笑一家去動物園遊玩,我們跟隨笑笑去看一看,對動物園中的部分動物分類,最後是做遊戲環節。整節課學生的思緒都在笑笑身上,同時又學習了分類的知識。課後與學生交流,學生覺得數學課真有意思。

當然教材情境內容豐富,含義深刻,凝結了眾多編者對教育教學的認識、對數學的理解。因此,深入地鑽研教材,切實把握教材情境的含義是創造性使用教材的前提。

(四)課堂中創設情境的策略

1、在新課引入時,創設情境

剛上課,國小生很難在較短的時間內將思緒拉回課堂。常常會將惦記着課間玩的遊戲或其它事情。此時,若教師能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情感,把學生引入到所提問題的情境中去,觸發學生產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願望,誘發學生探索性思維活動。教學效果會事半功倍。

例如:北師大版第八冊第七單元《字母表示數》

情境:[課件播放:失物招領,楊老師在操場拾到錢包1個,內有人民幣x元,請失主到大隊部前來認領。] 師:聽了這則失物招領,你們有什麼想問的?學生猜測。接着師問:為什麼要用字母表示?

反思: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猜測錢包裏可能有多少錢,激發學生興趣,體會用字母表示數的必要性與優越性。

2、在新知探究中,創設情境

“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的。因為這種發現,理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繫。”而這種發現又是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獲取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時,要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思維材料,設置“動境”,使學生藉助已有知識、技能,調動多種感官參與新知的主動探究。

3、在知識應用中,創設情境

枯燥的數學題學生很反感,但一定量的數學練習又是教學所必須的。如果在學習新知後,創設一些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繫的實踐活動情境,既鞏固了新知,又使學生覺得數學有趣。同時,又可以促進學生的探索意識的形成,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對於低段的學生可以將各種練習融入到故事、遊戲中,讓學生在玩中學。如,在教學《人民幣兑換》時,可以創設一些與世園會有關的情境,在教完“三角形穩定性”後,創設“幫家人修桌椅的活動”,教完“百分數”知識後,讓學生調查實際生活中有關“百分數”的實際應用等。這樣,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認識到在實際生活中處處充滿者數學問題,也從中嘗試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使實踐能力得到真正的培養。

五、存在問題及改進措施

存在問題:

1、教師對課題研究還只是初步瞭解,教師的科研素質有待於提高。

2、教師們由於教學任務重,質量壓力較大,在日常教學中不能給予課題研究充分的時間,不能及時總結反思。

改進措施:

1、進一步多渠道、多方位加強教師們的理論培訓,提升教師們理論水平。

2、本着從教學工作的實際問題出發,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宗旨,讓教師們從行動研究中嚐到了甜頭,最終做到教與研的有機結合。

3、鼓勵教師對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及時撰寫教學反思,為再一次課題研究積累資料。

課題研究工作即將結束,但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是教學永恆的主題。在以後的教學我將繼續實踐、反思、總結提升自己創設情境的能力,使學生學在課堂,樂在課堂。

篇二十三:課題研究報告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課題背景

“語文教學正面臨危機。現行中學語文教材體系的重大弊端造成了?少、慢、差、費?,厭教厭學的惡果,不徹底改變它,中學語文教學就走不出死衚衕!”(《審視中學語文教育》)在此嚴峻形勢下,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新的高中語文教材(試驗修訂本)在江西、山西和天津兩省一市試驗三年後,根據教育部20xx年頒佈的“課程計劃”和“教學大綱”,於20xx年秋季開始在全國使用,從而取代了這以前使用了近20年的高中課本,真可謂“千呼萬喚始出來”。應該説這幾年課程、教材的變革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需要我們對實施教改主渠道的教學進行有意義的理論研究和有價值的課堂實踐。新教材是出來了,可如何適應新教材在體系和結構方面對舊教材所作的三個方面的改革(閲讀和寫作、口語交際分編;破除以記敍、説明和議論的文體為中心的模式;為擴大學生的閲讀量,編寫與教科書配套的《語文讀本》,作為高中課本必要的組成部分),實現“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重視積累、感悟、薰陶和培養語感,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語的規範意識,提高道德修養、審美情趣、思維品質和文化品位,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的指導思想,還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新教材的教法還是“猶抱琵琶半遮面”。

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課題界定

關於“高中語文新教材使用的研究”中的“新教材”是指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編著的20xx年秋在全國大範圍內使用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及配套讀本。其“新”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1.強調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2.注重了學生自學能力和自我發展意識的培養;

3.強化了選文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內涵;

4.突出了教師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

新教材使用研究的範圍包括:圍繞新教材的閲讀、寫作和口語交際三個系統,從教材、教者、學生和教學手段等教學元素出發,以理論研究為主導,側重於教學實踐,在構建有關新教材多層面、多功能立體交叉的課堂結構和有一定操作性、示範性的課件模式上下功夫。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預設目標

本課題的研究是以高中語文新教材閲讀、寫作和口語交際三個系統的相關內容為基本研究對象,在進行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今天,以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提升教學品位,發展教師和學生的個性,塑造完善健康的人格為目標,在具體的教學研究中,不僅有實踐的操作、理性的思考,更要構建理論和實際有機結合的多側面、多功能立體交叉的課堂結構和有一定操作性、示範性的課件模式。特別在我們這所國家級示範性高中的學校裏,擁有國內比較先進的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設備,積累了一定的校本課程的教學經驗,教學的對象也是不同層次的,這些個性和特色更加激發我們轉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能夠結合實際,針對性地、有效地開展教學實踐和教學研究,凸顯我們研究使用新教材的個性,走出研討教學相結合,以教法促學法的路子來。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理論支撐

多元智能理論: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在智力觀、教學觀、學生觀、評價觀等方面對我國的高中新課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加德納認為,智力是在實際生活中解決所面臨的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出並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對自己所屬文化提供有價值的創造和服務的能力。他在1993年出版的《多元智能》和其他著作中對八種智能作了明確闡釋。他認為,語言智能是指用言語思維、用語言表達和欣賞語言深層內涵的能力。其他還有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關係智能、自我認識智能、自然觀察者智能。加德納認為,相對於先前的一元智力理論和智力評價理論,多元智能理論能夠更為準確地描繪和評價人類能力的面貌。這些智能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有機地組合在一起,構成每個人的各具特點的個性心理結構。他還認為,每個人的智能強項是不同的,也並非一成不變,教育的責任就是發現和發展學生的智能強項,使學生一開始就處於心理優勢的地位,能在發展過程中及早地體會到成功的快樂。教育還要及時引導學生從強項領域走向困難領域。因為,所有的智能都不是獨立存在的,都需要其他智能的支持。

·科研結題報告 ·德育結題報告 ·課題結題報告 ·怎樣寫結題報告。

多元智力理論給高中新課程實施帶來的啟示是:學生的智能是多元化的;社會與學校提供學生的學習機會應該是多元化的;學校與教師提供給學生的學習課程應該是多元化的;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評價也應該是多元化的。只有這樣,學生的各種潛能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機會。 多元智能理論給新教材的使用帶來的啟示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責任就是發現和發展學生在聽説讀寫等方面的強項,使學生一開始就處於心理優勢的地位,能在發展過程中及早地

體會到成功的快樂。教師還要及時引導學生從強項領域走向困難領域。我們倡導教師“為多元智能而教”、“通過多元智能來教”。“為多元智能而教”在於尊重個體差異、尊重學生個體的發展。充分認識到不同學生的不同智能特點,對學生的多種智能一視同仁,強調使每一個學生的智能強項得到充分發展,並從每一個學生的智能強項出發,促進學生其他各種智能的發展。“通過多元智能來教”在於努力使不同智力的學生都得到發展的同時,通過調動不同智力活動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的不同作用,使用多樣化的教育教學手段,提高教育教學的實際效果。我們認為基於多元智能理論的高中新課程教育教學觀的構建主要包括:

(一)課程設置多元化,開發多種智能

課程是促進學生髮展和創新的基礎。多元智能理論強調智能的多元性,且必須與社會的事業與真實的世界結合;強調智能的可變性,可以通過課程的設計,加以培養和發展。新教材課程的開發與實施,首先要求的是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課程觀,樹立多元課程觀,既要重視必修課程又要處理好選修課程,既要重視講讀課程又要上好閲覽課和研究性課程,既要重視課內又要指導好課外。

(二)教學設計個性化,滿足個體差異

學生個性包括學生個體的豐富性、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學生個體的主動性和學生個體的社會性。正如多元智能理論表述的那樣,學生存在八種不同的智能,而且每個學生具有不同的特點。同時,“人各有智”,“智各有異”。基於此,教師必須樹立多元學生觀,面對不同的學生個體,能與學生深度交談,以全面發展、和諧發展、自由發展、充分發展和持續發展的態度關注不同的學生個體,關注學生學習方式,樹立多元學習觀。

(三)學生評價多元化,促進全面發展

長期以來形成的評價觀是把考試作為衡量課堂教學質量的唯一標準。這種用分數來評價教學的方式給師生帶來很大的壓力,同時也不能完全真實地反映師生教與學的實際水平,不利於師生的發展。多元智能理論對傳統的標準化智力測驗和學生成績考查提出了嚴厲的批評。根據多元智能理論,智力和教育測驗應當通過多重渠道,採取多種形式,在不同的實際生活和學習情境下進行;從評價方式上也不能只看書面考試成績,只注重終結性評價。通常,評價的主體也可以包括被評價者本人,自我評價有利於發展其自我認識智能,確定自己今後的發展方向。學生的評價可以利用觀察法,在教學情景中直接評價,由教師或學生互評;也可以用檔案袋評價法。積累學生的個人作品,瞭解學生各項智能的發展情況,結合形成性評價,全面地評價學生的各種素質和能力,注重評價的發展性和教育功能,使教與學的質量不斷提高。

現代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建構有利於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新教學模式。

提供了理論依據。以皮亞傑為代表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是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漸建構的結果。兒童在不斷與環境的接觸中建構知識和行為策略。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活動是一個能動的建構過程。在這個建構過程中,一方面學生受個人興趣、需要以及外部環境的推動,表現為主動性和選擇性;另一方面受本人原有知識經驗、思維方式、情感品質等制約,在對信息的內部加工上表現為獨立性和創造性。我們這樣認為,對學生來説,只有那些關聯的、成體系的、符合個人情感價值的知識才容易被內化,才容易被調動,從而激發起學生創新的靈感,進而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促進學生創新素質的形成。而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促進學生創新素質的形成恰是新教材的使用的出發點和指歸,新教材的使用也正要遵循“內化”的規律。

法不孤生自古同,痴人乃欲鏤虛空--------方法設計

本課題屬於應用研究的範疇,總體上力求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整體和局部相結合,課內和課外相結合。以應用研究為主,輔之以經驗總結法、個案法等,要點是:

1.應用研究是由教育情境的參與者為提高對所從事的教育實踐的理性認識,為加深對實踐活動及依賴的背景的理解所進行的反思研究。

應用研究是一種有別於實證研究的研究範式,整個研究過程體現為一種螺旋式深入發展的過程。

2.強調以問題解決為中心的研究,提倡質的研究理念,對現象與結果之間的內在聯繫作描述性、解釋性的建構説明。質的研究對研究結果的價值判斷(研究效度的確認)一般具有描述性、解釋性和建構性等特點。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研究過程

本課題的研究總體上分為四個階段:

(1)20xx.9——20xx.7 側重於文章學, 識記、理解,課內課外的教學實踐。主要負責人:王兆平王興國

這一階段是相對比較困難的階段,首先是熟悉教材的編寫體例,從整體上把握教材編寫特點。然後在具體的教研過程中,閲讀部分結合單元教學要點——整體感知、揣摩語言;把握文意、理清思路;概括要點、提取精要;整體把握、篩選信息;研究探討、深入領會;分析評價、借鑑吸收等,進行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的探討。注意繼承以前語文教學的先進經驗,在繼承中進行創新。寫作部分結合各寫作單元的專題進行,注意“規矩文”和“放膽文”結合。加強寫作指導,在指導過程中將片斷的、感性的認識上升為完整的、理性的認識。至於全新的口語交際教學部分,則本着邊摸索邊探討的宗旨不斷進行學習、實踐、總結。

(2)20xx.9——20xx.7 側重於文學教育,分析、綜合,課內課外的理論研討和教學實踐。主要負責人:王兆平崔國平

這一階段閲讀教學的研究主要是圍繞文學鑑賞來進行,重點在研討如何在閲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如何將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養成思維的規範性品質結合起來;如何做到“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尤其是如何使用好《語文讀本》。寫作教學方面,除了承繼第一階段行之有效的做法,及時總結經驗之外,還注意探討如何將條理性和開放性結合起來。

(3)20xx.8:中期評估。主要負責人:王兆平

這一階段課題組對前兩個階段研究的得與失進行小結和評估,並整理一部分研究成果,除了明確第三個階段的研究重點之外,還根據學校的具體教學實際,將一些還要繼續研究的問題提交下一輪次的高一高二備課組,讓全語文組的教師都參與進來。

(4)20xx.9——20xx.7 側重於文化學,品味、評價,課內課外的理論研討和教學實踐。主要負責人:王兆平崔國平

這一階段課題組面臨着人員和教材兩方面的變動,但課題組還是首先確定了本階段研究的方向、內容、側重點,並針對人員的變動,吸收了一些新的成員,召開了新的課題組成員會議,調整了內部分工。又針對教材變動情況,將先期研究成果進行整合。

(5)20xx.9——20xx.7

總結文章、文學和文化三方面的理論和實踐成果,再實踐,再檢測,再研討,梳理形成結題報告。主要負責人:王兆平徐建新

由於面臨着學校的百年校慶,原先預定的結題時間不得不推遲,再加之20xx年秋學期,隨着新課標的實施,高一年級又使用了蘇教版教材,這給課題組的研究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但課題組還是在農曆新年前後多次集中,放棄假期休息,進行整理、進一步的研討,從而梳理形成了我們的結題報告。

巖邊樹色含風冷, 石上泉聲帶雨秋--------研究內容

課題涉及語文閲讀、寫作和口語交際三個系統,教材、教者、學生和教學手段四個教學元素,教學理論、教學實踐等諸多方面。由於我們的理論水平、認識能力、實踐經驗的侷限,只能囿於以下五個方面做一些膚淺的探究:

篇二十四:課題研究報告

課題研究報告範例

課題名稱:

《化學教學中引導探究式學習的研究與實踐》

課題負責人:

指導老師 :

所在單位 :

通訊地址 :

內容摘要:

本課題以認知結構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等教育心理學理論和素質教育理論為理論依據,探討了探究式學習的本質和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探究式學習,使學生能夠在主動參與、積極探究中構建新知,發展能力。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探索出有效地引導學生探究式學習的實施策略。通過課題組成員們三年多的實踐和探索研究,對課題的實施效果進行綜合評價的結果表明,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探究式學習,能夠改變學生單純接受式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大膽質疑的探究精神。

關鍵詞: 課堂教學 ;引導 ; 探究式學習; 學習方式

引言:

“讓科研成為一種習慣,讓文化成為一種品牌,讓讀書成為一種享受。”是我們課題組成員在課題研究中一直期待的理想境界。三年來,我們在常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指導下,在溧陽市科研部領導的具體關注下,在我校教科室的幫助下,我們課題組五位教師共同努力,不僅形成了教育科研的濃厚氛圍,促動了課題組成員的專業化發展,更使教育科研與學校課堂教學緊密結合,開發出了具有獨特風格氣質的科研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引領學校走上文化成長之路。課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課題的提出及意義:

1. 時代發展的要求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教育—財富藴藏其中》的研究報告中指出教育應當為人的一生幸福做好準備,使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生活,學會生存。因此,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已成為21世紀教育面臨的重要任務。

2. 課程改革的需要

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世紀之交啟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是: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重點,建立新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習方式的改革,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3. 目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3.1 高中化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00X年秋江蘇省正式進入了高中新改革,在高中化學教材中多處涉及到探究式學習的教學內容,提倡教師進行探究式教學,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如今正是課程的初步實施階段,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在現實課堂教學中仍不能得到很好體現。3.2 探究式教學實施中的問題

新課程提倡探究式教學。在課堂教學中也可喜地看到多數老師積極響應新課改的要求,探究式教學便成了一個教學的亮點展現在課堂上,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公開課上體現的更為突出。筆者也聽過多節這種類型的課,在充分肯定其優點的同時發現探究式教學中還存在如下的誤區:

(1)探究題目成了空架子,缺乏探究意義

(2)自主探究成了“放任自流”,缺乏教師的指導

(3)課堂成了“樂園”,忽視了知識的掌握

4. 課題名稱的確定及其意義

華東師範大學肖剛教授認為教學策略之研究對達成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益、促進教師的發展有着重要的意義。在實際教學中無論教學成效如何,教師總會採取一定的教學策略。這些策略有的對達到教學目標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有的卻不然。時至今日,探究式教學在具體實施中之所以出現以上諸多問題,筆者認為一方面課堂教學中對教師的角色沒有準確定位,缺乏教師的真正“引導”,缺乏適宜的課堂教學策略。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與內容

1. 課題研究目標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擬在改變學生被動單純接受式學習方式,使學生從被動的“讓我學”轉變為“我要學”,不僅如此,還力爭達到以下目標:

1.1 構建適合我校學生認知實際的引導探究學習策略;

1.2 提供基於引導探究學習策略的教學設計;

1.3 提出高中化學中引導探究式學習的方法和經驗;

2. 課題研究內容

2.1 研究問題的界定

引導探究式學習應該等同於探究式學習中的有指導的探究,屬於探究式學習的範疇。為什麼在本課題中要提出“引導”這一關鍵詞,是基於以下思考:

首先,引導探究式學習強調的不僅僅是一種學生的學習方式,也針對的是一種教師在教學活動過程中的教學方式,強調學生的學習是在教師引導下的一種有目標、高效地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探究程度、探究有效性的體現是教師引導成功與否的重要標誌。

其次,之所以提出“引導—探究式”學習是想強調任何學習方式必然和教的方式相聯繫,教師總是教學過程中的主要成員。當學生採用探究式方式學習時,教師必然應該發揮引導的作用。之所以將教師的“引導”放在學生的“探究”之前,是為了強調教師在學生探究前應該“精心策劃”,在學生探究時則“幕後操縱”。當然這都只是“引導”而已,絕對不是“喧賓奪主”。

2.2 研究內容的確定

① 通過前期學生問卷對化學課堂教學現狀展開調查,瞭解學生對現有課堂教學各個環節的反映情況,分析實驗前期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② 通過查閲文獻資料和相關理論學習,建構引導探究式學習策略;

三、課題研究的對象與方法

1. 研究的對象

以戴埠高級中學(江蘇省三星級高中)高一、高二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其中在高一年級(200X級學生)設置實驗班(高一7班)和對照班(高一8班),實驗班在課堂教學中指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對照班則採用傳統的教學法,與實驗班進行對比分析。通過問卷調查、對期中和期末考試成績進行統計分析檢驗實驗效果,其它班級教師根據實驗方案嘗試教學實踐以獲得重要參考意見。

2. 研究方法:

2.1 觀察法:通過觀察在課堂上學生學習的表現(如主動參與教學的情況、上課時注意力是否集中、有無睡覺現象等)獲得有關實驗的資料。

2.2 調查法:通過問卷調查、訪談學生,掌握實驗前後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究式學習的情況,瞭解實驗的效果。

2.3 對比實驗法:通過對實驗班與對照班在實驗前後學生的學習成績及學生對本學科的興趣等進行對比,獲得實驗效果。

四、課題研究的依據

1. 理論依據:

1.1 教育心理學理論:

① 認知結構學習理論:認知學習理論的代表人物,美國著名的教育家布魯納(er)提出了發現學習,認為學生的認識過程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髮現的過程,教師創設情境,學生進行主動、積極的思考和探究,發現新問題,並自己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得出新的結論。學生成為一個“發現者”,信息的加工者,而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

②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以皮亞傑(et)為代表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學習不是被動地接受,學習者對知識的學習與掌握不是通過教師的傳授和機械的記憶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藉助教師和同學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以先前的知識經驗為基礎,不斷地學習新知識,通過意義建構將其內化為新的認知結構的過程。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強調教師是學生意義構建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

③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以羅傑斯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者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方法上應以學生為中心,放手讓學生自我選擇,自我發現,發展學習者的個性與創造性,並要求創造和諧融洽的師生關係和學習氣氛。

1.2 素質教育理論:

素質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思想,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提出來的,已經有十多年的時間。素質教育強調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取向。其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我國基礎教育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着重強調了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和課堂教學形式的改革,要求教學朝着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方向發展,其中一個重要而具體的目標,就是要改變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探究式學習。

五、研究方案:

200X年11月,在上級科研部領導的期待下,我們有幸承擔了《化學教學中引導探究式教學的實踐與研究》這一課題,200X年11月並通過常州市教育科學規劃中期評估後確定為重點課題,為課題的研究注入了動力和希望,如今回顧起來課題研究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醖釀準備階段(200X年11月~200X年的1月)是實驗研究的準備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內容是成立課題組,確定研究人員,擬定實驗方案,成立了課題領導小組,舉行了課題開題會,為進一步開展研究活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階段是啟動實施階段(200X年2月~2007年11月),這是實驗研究的主要階段。所做工作主要表現為:

1. 課題組通過問卷和訪談形式瞭解了學生對課堂現狀的反饋情況;

2. 學習科研理論,初步構建了引導探式教學的課堂教學策略,並在策略的指導下進行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實踐。

3. 在200X年11月課題進行了常州市中期評估,被正式確定為常州市重點課題。200X年12月課題進行了網絡管理。

4. 在200X年6月末進行了階段性成果總結,徵集並上報論文。張學瑞老師、王雲飛老師、潘平波老師撰寫的相關論文分別獲得了省優秀論文評比一、二、三等獎。九月,我們參加了溧陽市教科室舉辦的課題研討會。

篇二十五:課題研究報告

一、課題的研究背景

二、課題界定

三、課題研究的預設目標

四、課題研究的理論支撐

五、課題研究的方法設計

六、課題研究的基本過程

七、課題的研究內容

八、課題研究成果

九、遺憾和思考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課題背景

“語文教學正面臨危機。現行中學語文教材體系的重大弊端造成了‘少、慢、差、費’,厭教厭學的惡果,不徹底改變它,中學語文教學就走不出死衚衕!”(<審視中學語文教育>)在此嚴峻形勢下,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新的高中語文教材(試驗修訂本)在江西、山西和天津兩省一市試驗三年後,根據教育部2000年頒佈的“課程計劃”和“教學大綱”,於2000年秋季開始在全國使用,從而取代了這以前使用了近20年的高中課本,真可謂“千呼萬喚始出來”。應該説這幾年課程、教材的變革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需要我們對實施教改主渠道的教學進行有意義的理論研究和有價值的課堂實踐。新教材是出來了,可如何適應新教材在體系和結構方面對舊教材所作的三個方面的改革(閲讀和寫作、口語交際分編;破除以記敍、説明和議論的文體為中心的模式;為擴大學生的閲讀量,編寫與教科書配套的<語文讀本>,作為高中課本必要的組成部分),實現“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重視積累、感悟、薰陶和培養語感

,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課題研究報告範文。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語的規範意識,提高道德修養、審美情趣、思維品質和文化品位,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的指導思想,還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新教材的教法還是“猶抱琵琶半遮面”。

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課題界定

關於“高中語文新教材使用的研究”中的“新教材”是指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編著的20xx年秋在全國大範圍內使用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及配套讀本。其“新”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1、強調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2、注重了學生自學能力和自我發展意識的培養;

3、強化了選文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內涵;

4、突出了教師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新教材使用研究的範圍包括:圍繞新教材的閲讀、寫作和口語交際三個系統,從教材、教者、學生和教學手段等教學元素出發,以理論研究為主導,側重於教學實踐,在構建有關新教材多層面、多功能立體交叉的課堂結構和有一定操作性、示範性的課件模式上下功夫。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預設目標

本課題的研究是以高中語文新教材閲讀、寫作和口語交際三個系統的相關內容為基本研究對象,在進行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今天,以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提升教學品位,發展教師和學生的個性,塑造完善健康的人格為目標,在具體的教學研究中,不僅有實踐的操作、理性的思考,更要構建理論和實際有機結合的多側面、多功能立體交叉的課堂結構和有一定操作性、示範性的課件模式。特別在我們這所國家級示範性高中的學校裏,擁有國內比較先進的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設備,積累了一定的校本課程的教學經驗,教學的對象也是不同層次的,這些個性和特色更加激發我們轉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能夠結合實際,針對性地、有效地開展教學實踐和教學研究,凸顯我們研究使用新教材的個性,走出研討教學相結合,以教法促學法的路子來。課題研究報告範文。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理論支撐

多元智能理論: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在智力觀、教學觀、學生觀、評價觀等方面對我國的高中新課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加德納認為,智力是在實際生活中解決所面臨的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出並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對自己所屬文化提供有價值的創造和服務的能力。他在1993年出版的<多元智能>和其他著作中對八種智能作了明確闡釋。他認為,語言智能是指用言語思維、用語言表達和欣賞語言深層內涵的能力。其他還有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關係智能、自我認識智能、自然觀察者智能。加德納認為,相對於先前的一元智力理論和智力評價理論,多元智能理論能夠更為準確地描繪和評價人類能力的面貌。這些智能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有機地組合在一起,構成每個人的各具特點的個性心理結構。他還認為,每個人的智能強項是不同的,也並非一成不變,教育的責任就是發現和發展學生的智能強項,使學生一開始就處於心理優勢的地位,能在發展過程中及早地體會到成功的快樂。教育還要及時引導學生從強項領域走向困難領域。因為,所有的智能都不是獨立存在的,都需要其他智能的支持。

篇二十六:課題研究報告

一、課題的研究背景

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教學的整合,正在成為當前我國信息技術教育乃至整個教育信息化進程中的一個熱點問題。在世界其他教育信息化程度較高的國家如美國、加拿大、新加坡等,在信息技術教育發展的過程中,也都是逐漸將信息技術教育與國小英語教學的整合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在這種大環境下,我們英語教師必須進一步從自己學科的角度來研究如何使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等來輔助自己的教學,把信息技術有機“地融入到國小英語學科教學中,以計算機及網絡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對基礎教育所產生的促進和變革作用,對學校和教師實施新課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創新地運用信息技術成為教師實施新課程的重要素養之一。為了適應這個發展趨勢,國小教師必須進一步從自己學科的角度來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術來幫助自己的教學,把信息技術有機地與國小英語教學進行整合——就像使用黑板、粉筆、紙和筆一樣自然、流暢,才能更好地適應時代的要求。

新的課程觀讓我們重新審視延續多年的教學觀、質量觀、發展觀、人才觀,深刻影響着教師長期習慣的教學行為。同時隨着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不斷髮展及其在教育中的應用,對學校教育教學也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無論是宏觀的教育目的、教育內容,還是微觀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最終都在因之而發生根本性的變革。綜上所述,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教學的整合,體現了在保證學生主體性的前提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現代教育思想,必將成為教育改革的着力點和發展方向。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通過“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教學的整合”課題的研究,我們力求從理論和實踐層面共同推進,提高師生的信息素養,增強師生的信息技術操作能力,真正掌握最先進的教育技術,促進教與學的革命。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教學的有效整合研究目的是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的大方向,怎樣合理利用網絡資源,有效將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教學的有效整合是當前教育教學改革是否取得成效的關鍵。其應用價值是利用網絡信息資源豐富、時效性強的特點,將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教學內容有機整合,充分利用各種信息資源,與國小英語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學生的學習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時代氣息、更貼近生活;同時也讓教師能拓展知識視野,改變傳統的學科教學內容,使教材“活”起來,讓英語學習更貼近生活。

教師要改變以課件製作、電腦輔助教學即為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整合的片面的教學觀念,努力貫穿開放的教學理念,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尋求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教學相結合的最佳切入點,從而實現人與機、人與人、課程與信息的高度交互,並通過這種教學模式的實現,把學習的時間和空間真正還給學生,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讓學生自主式地學習,讓學生在豐富的學習資源中自由發展。

三、課題研究組織分工

負責人:

成員:國小一級教師(英語)

國小高級教師(語文)

國小高級教師(語文)

學一級教師(數學)

國小一級教師(語文)

國小一級教師(數學)

國小一級教師(數學)

國小一級教師(語文)

分工安排:

課題總負責:

制定課題方案:課題組全體成員,

資料蒐集整理:課題組全體成員

階段總結:

最終成果總結:課題組全體成員

四、課題研究方法步驟

“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教學的整合”課題的研究方法主要採用綜合運用、文獻研究、行動研究法、個案研究、經驗總結等方法。課題組成員帶領教師立足課堂教學實踐,加強學習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學會反思、學會批判,在實踐中邊學習邊總結,一方面提高自身專業素養,另一方面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把全新的課堂帶給學生,讓課堂煥發出生命力。

本課題研究分三個階段進行:

1、準備階段。學習相關理論,確定研究課題,組建課題組,制訂相應的研究方案和實施計劃,明確分工。瞭解國內外對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學科整合教學研究的現狀,進而認識本課題研究的價值。

2、實施階段。在保定市現代教育技術“十一五”課題研究的成果上,集中精力同時開展課題的研究工作。分別在2個年級實施課程計劃及學期方案。分析總結階段性教學成果寫出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學科有效整合研究的相關論文。通過課堂教學、問卷調查等活動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能力。再次分析、總結教學成果,調整原教學計劃,寫出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教學的有效整合研究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相關論文。

3、總結階段。(1)系統整理過程資料,總結研究經驗、成果,形成論文。(2)教師課堂教學展示活動;(3)撰寫課題研究報告;並申請結項。

五、課題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經過一年的認真學習,努力實踐,我們的課題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

1、師生信息技術素養得到有效的發展提高,會應用計算機等工具進行信息收集、處理,絕大多數教師能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課堂教學,將計算機作為自己教和學生學的工具,學生的信息素養也有了明顯的提高。

2、教師通過合理應用信息技術和網絡資源進行教學,使得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都有了新的變化,學生的主體特徵凸現,動手慾望加大,創新意識增強,達到較之以往更高的學習水平。

3、從理論和實踐層面上,初步構建了符合我校學情的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教學整合的教學模式。

4、通過課題研究,鍛鍊了我們的教師和學生。學校湧現出了一批信息技術運用比較熟練的師生羣體,如在我鎮總校擔任現代教育技術組長的張海遷老師等,有在安新縣文體教育局舉辦的文字錄入比賽中獲獎的楊子軒季明偉等學生。

5、通過課題實驗,教師的教育科研意識和能力都得到加強,新的課程觀、質量觀、教學觀逐步形成。廣大教師認真總結自己在實驗中的心得體會,撰寫的論文分別在各級各類雜誌上發表或評比中獲獎。

6、課題研究的開展,促進了教師改變長期習慣的教學行為,也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變化,讓課堂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有效保證了學校教育質量的穩步提高。

六、課題研究的特色及價值

從宏觀上講,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必然會帶動教育從目的、內容、形式、方法到組織的全面改革。從微觀上看,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教學的整合可為我們教與學構建新的平台。因為網絡的交互性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計算機的超文本性可實現課堂的高效能管理,多媒體的外部刺激多樣性容易激活學生的積極思維。教師在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可以將知識的表達多媒體化,利用信息技術,既可以構建個別化學習環境,也可以營造協作化學習氛圍。信息技術教育與國小英語課程的整合,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學習能力人才的有效方法。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教學的整合,是提高英語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

標籤: 格式 課題 報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huibao/ykvl3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