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出師表》譯文(精品多篇)

《出師表》譯文(精品多篇)

《出師表》譯文(精品多篇)

《出師表》譯文 篇一

前 出 師 表作者:諸葛亮

文 本

譯 文

原 文

文 本

臣諸葛亮上言:先帝創立帝業還沒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現在,天下已分成魏、蜀、吳三國,我們蜀國人力疲憊,物力又很缺乏,這確實是國家危急存亡的關鍵時刻。然而,侍衞大臣們在宮廷內毫不懈怠,忠誠有志的將士在疆場上舍身作戰,這都是因為追念先帝在世時對他們的特殊待遇,想報效給陛下啊。陛下確實應該廣泛地聽取羣臣的意見,發揚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弘揚志士們的氣概;不應該隨隨便便地看輕自己,言談中稱引譬喻不合大義(説話不恰當),以致堵塞忠臣進諫勸告的道路。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衞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皇宮的侍臣和丞相府的宮吏都是一個整體,對他們的提升、處分、表揚、批評,不應該因人而有什麼差別。如果有營私舞弊、違犯法律和盡忠行害的人,陛下應交給主管的官吏,由他們評定應得的處罰或獎賞,用來表明陛下公正嚴明的治理方針。不應偏袒徇私,使得宮內和宮外有不同的法則。侍中郭攸之、費禕、侍郎董允等人,他們都是忠良誠實的人,他們的志向和心思忠誠無二,因此先帝把他們選拔出來留給陛下。我認為宮中的事情,無論大小,陛下都應徵詢他們,然後再去實施,這樣一定能補求欠缺疏漏的地方,獲得更好的效果。將軍向寵,性格和善,品德公正,精通軍事,從前經過試用,先帝稱讚他有才能,因此大家商議推舉他做中部督。我認為軍營中的事務,都應與他商量,這樣一定能使軍隊團結協作,將士才幹高的差的、隊伍強的,都能夠得到合理的安排。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前漢興隆昌盛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後漢所以傾覆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時,每次與我談論這些事,沒有一次不對桓、靈二帝感到歎息、惋惜痛心的。侍中郭攸之、費禕,尚書陳震,長史張裔,參軍蔣琬,這些都是忠貞賢良能夠以死報國的忠臣,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麼漢室的興隆就指日可待了。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依、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得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之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穆,優劣得所也。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亮死節之臣也,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我本來是一介平民,在南陽親自種田,只求能在亂世中暫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諸侯面前有什麼名氣。先帝不因我身世卑微、見識短淺,反而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廬裏來訪問我,向我徵詢對當今天下大事的意見,我因此十分感激,於是答應先帝願為他奔走效勞。後來遇到失敗,我在戰敗的時候接到委任,在危難的時候奉命出使東吳,從那時到現在已經二十一年了。先帝(劉備)知道我謹慎,因此在臨終前把國家大事託付給我(諸葛亮)。自從接受任命以來,我日夜憂慮歎息,擔心不能將先帝的託付的事情辦好,有損先帝的聖明。所以我在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荒涼的地方。現在南方已經平定,兵器已經準備充足,應當鼓舞並率領三軍,向北方平定中原。希望全部貢獻出自己平庸的才能,剷除奸邪兇惡的曹魏,復興漢室,回到原來的都城洛陽。這是我用來報答先帝並忠於陛下的職責的本分。至於對政事的斟酌興廢,進獻忠誠的建議,那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責任。

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付託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希望陛下把討伐奸賊、復興漢室的任務交給我,如果沒有完成,就請治我重罪,來告慰先帝在天之靈。如果沒有勸勉陛下宣揚聖德的忠言,就責備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怠慢,來揭露他們的過失;陛下自己也應該認真考慮國家大事,徵詢治理國國的好辦法,聽取正確的意見,深切追念先帝的遺訓。如果能夠這樣,我就受恩感激不盡了。現在我就要辭別陛下遠行了,面對奏表熱淚縱橫,不知説了些什麼。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復之言,則責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言。

先帝考慮到蜀漢和曹賊是不能同時存在的,復興王業不能偏安一方,所以他才把征討曹賊的大事託付給我。憑着先帝的英明來衡量我的才幹,本來他是知道我去征討曹賊,我的才能是很差的,而敵人是強大的。但是不征伐曹賊,他所創建的王業也會丟掉,坐着等待滅亡,哪裏比得上去討伐敵人呢?因此先帝毫不遲疑地把討伐曹賊的事業託付給我。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託臣而弗疑也。

我接受遺命以後,每天睡不安穩,吃飯不香。想到為了征伐北方的敵人,應該先去南方平定各郡,所以我五月領兵渡過瀘水,深入到連草木五穀都不生長的地區作戰,兩天才吃得下一天的飯。不是我自己不愛惜自己,只不過是想到蜀漢的王業決不能夠偏安在蜀都,所以我冒着艱難危險來奉行先帝的遺意。可是有些發議論的人卻説這樣作不是上策。如今曹賊剛剛在西方顯得疲睏,又竭力在東方和孫吳作戰,兵法上説要趁敵軍疲勞的時候向他進攻,現在正是進兵的時候。我恭敬地把一些情況向陛下陳述如下:

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並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偏安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而議者謂為非計。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謹陳其事如左:

高帝象日月一樣英明,謀臣們智謀淵博深遠,卻是經歷過艱險,受過創傷,遭遇危難以後才得到安全,現在陛下未韶趕得上高帝,謀臣不如張良、陳平,卻想採用長期相持的策略來取得勝利,安然平定天下,這是我不理解的第一點。

高帝明並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危然後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劉繇、王朗,各自佔據州郡,在談論如何才能安全、提出種種計謀時,動不動就引用聖賢的話,滿腹都是疑問,胸中塞滿了難題,今年不戰,明年又不出徵,使得孫策安然強大起來,於是吞併了江東。這是我不理解的第二點。

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羣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徵,使孫策坐大,遂並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的智慧計謀,遠遠地超過一般人,他用起兵來就好象孫臏、吳起一樣,可是他卻曾在南陽受困,在烏巢處於險境,在祁連山上遭到危險,在黎陽被逼,幾乎在北山失敗,差一點死在潼關,後來才在表面上穩定了一段時間。何況我的才力很弱,卻打算不經歷危險來安定天下。這是我不理解的第三點。

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仿怫孫、吳,然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逼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後偽定一時耳;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次攻打昌霸沒有獲勝,四次渡過巢湖沒有獲得成功,任用李服,可是李服卻圖謀殺死他,委任夏侯淵,可是夏侯淵卻戰敗身亡。先帝常常稱讚曹操是個有才能的人,他還有這些失誤的地方,何況我才能平庸低下,哪裏就一定能獲勝呢?這是我不理解的第四點。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任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弩下,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從我到漢中,其間不過一年罷了,可是卻失去了趙雲、陽羣、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邰、鄧銅等人,以及部曲中的首領、屯兵中的將官共七十多人,衝鋒無前的將領,賨、羌民族將士以及散騎、武騎各路騎兵一千多人,這都是幾十年來從四處聚合起來的精鋭力量,不是一州所能具有的。如果再過幾年,那就要損失全軍的三分之二,那時拿什麼兵力去消滅敵人呢?這是我不理解的第五點。

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羣、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合、鄧銅等,及驅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叢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鋭,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

現在百姓窮困、兵士疲憊,可是戰爭不能停止。戰爭不能停止,那軍隊駐紮下來和去攻打敵人,所付出的辛勞和費用正好是相等的。既是這樣,不趁現在考慮攻取北方,卻想用一州之地,去和曹賊長期相持。這是我不理解的第六點。

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天下的事情是很難評論斷定的。從前先帝在楚地打了敗仗,在這時,曹操拍手稱快,認為天下已被他平定了。以後先帝東邊聯合吳越,西邊攻取巴蜀,發兵向北征討,夏侯淵就被殺掉了,這是曹操未曾想到的,而復興漢朝的大業將要成功了。後來東吳改變態度,違背了盟約,關羽兵敗被殺,先帝又在秭歸失誤,曹丕稱帝,所有的事情都象這樣,很難預料。我小心謹慎地為國獻出我的一切力量,直到死為止。至於事業是成功是失敗,進行得順利還是不順利,那就不是我的智慧所能夠預見的了。

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軍於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已定。──然後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然後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出師表》譯文 篇二

【教學目的】

1、瞭解奏表的特點。

2、瞭解諸葛亮的“親賢臣,遠小人”等名言。

3、掌握本篇的詞語。

【教學設想】

諸葛亮的《出師表》是表文中的一篇代表作,“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陸游《書憤》)。此表用散體寫成(唐宋以後寫表多用駢體文),也是古代散文一名篇。

“表”即奏表,是臣下給君王的上書。臣下上書奏事,陳述己見,提出建議,有所諫諍。諸葛亮在出徵時,以深懷託孤之情、肩負丞相重任憂慮國事的心意給後主劉禪進此表,其情其辭自有其特點。“表以陳情”(劉勰《文心雕龍•章表》),陳述衷情,這是表文的一大特點,本篇情摯辭切,教學中要突出這點。

疏通文字,懂得詞句,是理解古文的基礎。教學中要把這個基礎打紮實。

本文詞語較多,學生生疏者不少,要逐句弄懂,逐段講解。

加強誦讀、背誦練習。

用三個課時。

【教學步驟】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1、介紹文章的背景。

2、正音、誦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諸葛亮的《出師表》。諸葛亮這位著名的歷史人物,大家比較熟悉。為了更好地理解本文,我先把諸葛亮的情況,主要是諸葛亮寫《出師表》時的情況,簡略地介紹一下。

諸葛亮輔佐劉備,歷盡艱難坎坷,經過多年奮戰,終於建立了蜀國,身負丞相重任。蜀國建立後兩年,即公元223年,劉備病逝,後主劉禪繼位,時年16歲。諸葛亮受遺詔輔佐劉禪,主持蜀國軍政大事。公元227年,諸葛亮統率蜀國軍隊北進,駐軍漢中(今陝西南鄭縣),準備征伐曹魏,奪取中原,復興漢室。他當時感到劉禪闇昧懦弱,頗有內顧之憂,所以臨出發前上書劉禪,懇切勸諫,要劉禪繼承劉備遺志,砥礪志行,振作精神,聽信忠言,任用賢良,黜斥佞人,嚴明賞罰,盡心國事,以圖完成復興漢室,統一天下的大業。這就是《出師表》。

“表”是臣下向君王上書言事的一種文體。表文的一大特點是陳述衷情。學習這篇文章,要注意領會諸葛亮在文中所表露的思想感情,瞭解文中諸葛亮的一些名言。

二、教師範讀課文

三、正音

殂(cú)陛(bì)以塞忠諫(sè)臧否(zāngpǐ)陟(zhì)攸(yōu)禕(yī)以遺陛下(wèi)諮(zī)裨(bì)闕漏(quē)聞達(wèn)頹(tuí)桓(huán)猥(wěi)危難(nàn)夙(sù)駑(nú)攘(rǎng)二十有一年(yòu)彰(zhāng)咎(jiù)諏(zōu)涕(tì)

四、朗讀

可叫三四名同學朗讀課文。朗讀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確、句讀分明。讀畢酌情講評。

五、默讀

讓學生各自默讀課文,參看課本註釋,弄懂詞句意思,有不解之處,當堂提出。

六、佈置作業

1、誦讀課文,熟悉內容。

2、初步理解並概括各段內容。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1、理解段意,明瞭諸葛亮提出了哪些諫言。

2、練習誦讀。

〖教學過程〗

講解文章第1~5段:

一、第1段

1、全班齊讀。

讀畢,就字音、句讀酌情講評。

2、詞句: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衞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先帝”:當朝帝王已死的父親,這裏指劉備;“先“,稱已死的人為先,多用於尊長。

“創業”:指創立統一天下的大業。

“而”:卻。

“中道”:中途,半路。

“崩殂”:古代帝王死叫崩或殂。“三分”:指分成蜀、魏、吳三國。

“益州”:漢代州名,現在四川省一帶,當時蜀的疆域基本上是漢的益州,因稱蜀為益州。

“疲弊”:困苦窮乏。

“誠”:確實,的確。

“之”:的。

“秋”:時機,時刻。

“然”:但是。

“侍衞”:侍從護衞。

“於”:在。

“內”:指朝廷中。

“忠志之士”:忠誠有志的將士。

“身”:自身,自己。

“者”:表語中停頓。

“蓋”:連詞,承上文申説原因。

“追”:追念。

“殊遇”:特別的待遇,多指恩寵、信任。

“報”:報答。

“之”:代先帝的殊遇。

“於”:及於,給。

“陛下”:對帝王的尊稱;“陛”,宮殿的台階。

“宜”:應當。

“開張”:開擴。

“聖聽”:皇帝的聽聞;“聖”,對皇帝的尊稱。

“以”:而。“光”:光大。

“遺德”:遺留下的美德。

“恢弘”:發揚,擴張;“恢”,擴大;“弘”,又作“宏”。

“氣”:這裏指昂揚的精神狀態。

“妄自菲薄”:自暴自棄,過分地看輕自己。

“引喻失義”:説話不符合道理;“引”,引證;“喻”,比喻;“義”,合理、適宜的事稱義。

“以”:因而。

“塞”:堵,阻隔。

“忠諫”:忠誠的勸諫。

3、內容

提問一:諸葛亮在奏表的開頭一段向劉禪提出什麼勸諫?

講解:諸葛亮首先規勸劉禪要繼承劉備遺志,砥礪志行,振作精神,廣開言路,採納忠諫,而不要妄自菲薄,自暴自棄,言談失義,阻斷忠諫之路。

提問二:諸葛亮用什麼來鼓勵劉禪?

講解:諸葛亮用忠臣志士為了報答先帝的殊遇而勤勉不懈,捨身忘我地效忠職守的事實來鼓勵劉禪,要他看到蜀國具有忠臣竭力,志士效命這個好條件。

二、第2段

1、叫一名同學朗讀。

讀畢、酌情講評。

2、詞句: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宮中”:皇宮中,指皇宮中的官員。“府中”:丞相府中,意指朝廷中的官員。劉禪即位,諸葛亮開府治事。

“俱為一體”:都是一個整體,意即內廷處廷要協同一致;“為”,是。

“陟”:升進。

“臧”:善。

“否”(pǐ):惡。

“異同”:複詞偏義,意思在“異”上。

“奸”:邪惡不正。

“科”:法令。

“為”:做,行。

“有司”:專管其事的官員。

“論””評判。

“刑”:處罰。

“以”:用來。

“昭”:顯示,表明。

“平明”:公正明察。

“理”:治理。

“偏私”:出於私情,偏袒一方。

“內外”:內廷外府。

3、內容:

提問:諸葛亮在這段中向劉禪提出什麼諫誡?

講解:諸葛亮諫誡劉禪理政要公正明察,賞罰要善惡分明,對內廷和外廷的官員要一視同仁,不要徇私偏袒。

三、第3、4段

1、叫兩名同學分別朗讀這兩段。

讀畢,酌情講評。

2、詞句: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待中”:官名,侍從皇帝左右,出入宮廷,應對顧問。

“侍郎”:或稱黃門侍郎,近侍官,管理皇帝車駕,並充侍衞。

“良”:賢能。

“實”:誠實,老實。

“志慮”:志向心思。

“是以”:因此。

“簡拔”:選拔;“簡”,選擇。

“以”:用,把。

“遺”:交付,給予。

“愚”:自稱的謙詞。

“以”:認為。

“為”:是。

“無”:不論。

“悉”:全,都。

“以”:拿,把。

“諮”:徵詢,商量。

“必”:一定。

“裨補”:增益補闕。

“闕”:同“缺”,欠缺,不足。

“廣益”:使獲得更多的好處;“廣”,擴大;“益”,益處。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性行”:品性行為。

“淑”:善良。

“均”:公平,公正。

“曉暢”:明瞭通達,精通。

“試用”:在正式任用前先行試用。

“於”:在。

“稱”:稱讚。

“舉”:推薦。

“為”:作,擔任。

“督”:謂大將。

“營”:軍營。

“行(háng)陣”:軍隊行列,這裏指軍中將士。

“所”:處所。

3、內容:

提問:這兩段的內容是什麼?(要求用一句話作答)

講解:其內容是諸葛亮向劉禪舉薦用人。

三、第5段

1、全班齊讀。

讀畢,酌情講評。

2、詞句: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親”:接近。

“遠”:疏遠,離去。

“小人”:奸邪無德之人。

“所以”:……的原因。

“興隆”:昌盛。

“傾頹”:衰敗。

“論”:議論。

“未嘗”:未曾。

“痛恨”:極不滿意;“痛”:極,非常;“恨”,遺憾,不滿意。

“於”:對。

“桓、靈”:東漢末桓帝、靈帝。他們在位時寵幸宦官外戚,捕殺賢能,朝政腐敗。

“侍中”:指郭攸之、費禕、“尚書”:主管朝廷政事,指陳震。“長(zhǎng)史”:丞相府主管文書、簿籍的官,指張裔。諸葛亮出征,張裔統管丞相府事。

“參(cān)軍”:官名,參謀軍務,指蔣琬。諸葛亮出征,他和張裔一起管理丞相府事。

“悉”:全。

“貞”:正直。

“良”:賢能。“死節”:守節義而死。

“願”:希望。

“信”:信任。

“隆”:勢盛。

“計日而待”:以日來計算就能等待其實現,意即不要多久時間。

3、內容:

提問:這段的內容是什麼?

講解:在這段中,諸葛亮以漢朝興衰的歷史説明君王用人之極端重要,告誡劉禪要接近、信任正直賢能、忠貞不渝的臣子。

四、佈置作業

1、背誦第1~5段。

2、整理這幾段中重點實詞的意思、虛詞“之、於、以”等的用法。

3、思考第6~9段的內容。

第三課時

〖教學重點〗

1、理解段意,明瞭諸葛亮提出的諫誡。

2、練習誦讀。

3、總結詞語。

〖教學過程〗

一、第6段

1、全班齊讀。

讀畢,酌情講評。

2、詞句: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布衣”:平民的代稱。

“躬”:親自。

“於”:在。

“苟全”:姑且保存。

“亂世”:動盪不安的時代。

“聞(wèn)達”:顯達或受稱譽;“聞”:名聲;“達”,顯貴。

“以”:因為。

“卑鄙”:身份低微,學識鄙陋。

“猥”:謙詞,辱,使自己降低身份。

“枉”:屈就,用於別人,含有敬意。

“屈”:委屈。

“顧”:拜訪。

“於”:到。

“諮”:徵詢。

“以”:拿。

“感激”:感動。

“遂”:於是。

“許”:應允,答應。

“以”:用,拿。

“驅馳”:驅逐奔馳,引申為盡力效命之意。

“值”:遭逢。

“傾覆”:傾倒覆沒,意為大敗。指公元208年劉備在當陽長阪被曹操戰敗。

“際”:時期。

“危難(nàn)”:危險困難;“難”,禍難。

“爾來”:自那時以來;“爾”,這,那。

“有”:用來整數與零數之間。

“矣”:表示已然。

3、內容:

提問:本段寫什麼內容?

講解:諸葛亮在本段中自述受到劉備三顧草廬,委以大任,器重信任的優遇。

二、第7段

1、叫一名同學朗讀。

讀畢,酌情講評。

2、詞句。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故”:因此,所以。

“寄”:委託。

“以”:把。

“大事”:重大的事情,這裏指國家政務。

“以”:這裏表時間界限。

“夙”:早。

“恐”:擔心。

“不”:無,沒有。

“效”:效果。

“以”:而,因而。

“明”:明見。

“瀘”:水名,今金沙江。

“不毛”:不生長五穀,意指荒涼之地;“毛”,五穀。

“兵甲”:武器軍備。

“獎”:勉勵。

“北”:名詞用作狀語,向北。

“中原”:黃河流域地區,指曹魏統治區。

“庶”;庶幾(jī),也許可以,表示希望或推測之詞。

“竭”:盡。

“駑鈍”:低能,愚鈍;“駑”,能力低下的馬,喻才能低下。

“攘除”:剷除;“攘”,排斥。

“還於舊都”:回到從前的都城;“於”,到;“舊都”,指東漢都城洛陽。

“所以”:表所用之物,意為用來……的。

“報”:報答。

“而”:表並列。

“職分”:身任之職所應盡的本分。

“斟酌”:考慮。

“損益”:減少增加,指興利除弊。

“進:”:奉上。

“盡”:完全。

3、內容:

提問: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講解:在這段,諸葛亮主要是表明自己報效先帝、盡忠蜀國的摯情和伐魏興漢的雄圖,並再次囑咐劉禪要信任郭攸之等“忠純”之臣。

三、第8段

1、全班齊讀。

讀畢,酌情講評。

2、詞句: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願”:希望。

“以”:把。

“效”:成效。

“治”:懲處。

“以”:用,拿。

“告”:上報。

“靈”:英靈。

“興德”:發揚盛德;“興”,興起,興盛。

“責”:譴責,處罰。

“慢”;輕忽。

“彰”:顯明,表明。

“咎”:罪過,過失。

“謀”:謀劃。

“以”:連詞。

“諏”:詢問。

“善道”:好辦法。

“察”:明察。

“納”:採納。

“雅言”:正確之言;“雅”,正確。

“深”:深切。

“追”:追念。

“遺詔”:君王臨死前發佈的命令;“遺”,遺留。

“不勝”;不盡。

3、內容:

提問: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講解:諸葛亮在這段中主要是勸勉劉禪要牢記劉備遺訓,砥礪志行,用心國事,善理政務,採納雅言。

四、第9段

串講: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臨表”:面對奏表。

“涕”:淚。

“零”:落。

“不知所言”:不知説的是什麼;這是謙詞,表示自己可能失言。

實詞總結(文中只作一種解釋者不列):

道:

1、道路。“中道崩殂”。

2、辦法。“諮諏善道”。

遺:

1、遺留。“以光先帝遺德”。

2、(wèi)給予。“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為:

1、是。“俱為一體”。

2、做,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

3、做,擔任。“眾議舉寵為督”。

論:

1、評判。“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2、議論。“每與臣論此事”。

無:

1、沒有。“若無興德之言”。

2、不論。“事無大小,悉以諮之”。

行:

1、實行。“然後施行”。

2、行為。“性行淑均”。

3(háng)行列。“必能使行陣和睦”。

益:

1、益處。“有所廣益”。

2、增加。“至於斟酌損益”。

虛詞總結:

而:

1、卻。“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2、連接狀語與謂語。“可計日而待也”。

於:

1、在。“然侍衞之臣不懈於內”。

2、及於,給。“欲報之於陛下也”。

3、對。“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

4、到。“還於舊都”。

以:

1、用,拿。“諮臣以當世之事”。

2、而。“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

3、因而。“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4、表時間、地域等界限。“受命以來,夙夜憂歎”。

5、認為。“愚以為宮中之事”。

五、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作課後練習。

〖譯文〗

先帝創建大業尚未完成一半卻中途去世,現在天下分成三國,益州地區困苦窮乏,這實在是國家危急存亡的時刻。然而在朝中侍衞大臣毫不懈怠,在外面忠誠將士捨身忘死,這是因為他們追懷先帝對他們有特殊的恩遇,想將此報答給陛下啊。陛下確實應當擴大聽聞,廣開言路,使先帝留下的美德得以光大,使忠臣志士的精神得以振奮,不應該隨便看輕自己,自暴自棄,任意稱引譬喻,言而失義,因之堵塞忠誠勸諫的道路。

宮廷中的官員和丞相府的官員,都是一個整體,獎善罰惡,不應該不一樣。如果有邪惡不正、觸犯法令的人和盡忠行善的人,應當交付主管官評判他們應得的懲罰和獎賞,來表明陛下公正明察的治理,不應當出於私情偏袒一方,使得內廷外府法度不一。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這都是賢能老實、志向心思忠誠純正的人,因此先帝選拔出來留給陛下。我認為宮廷裏的事,不論大小,都同他們商量,然後再去辦,這樣一定能增加益處,彌補不足,收到更好的效果。

將軍向寵,品性良善,辦事公正,精通軍事,當年試用他的時候,先帝稱讚他有才能,因此羣臣舉薦他作中部督。我認為軍中的事,都同他商量,這樣一定能使軍中將士和睦相待,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能安排得當。

君王接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先漢得以昌盛的原因;君王接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後漢落到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時,每次和我談論到這件事,沒有不感到非常可歎,對桓、靈二帝深為遺憾。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忠貞賢能,能以死殉節的忠臣,希望陛下接近他們,信任他們,那麼漢朝的興盛就可以計日而待了。

我本來是個平民百姓,親自在南陽耕田種地,只想在動盪不安的亂世中姑且保全性命,不希求在諸侯那裏顯聲揚名,先帝不因為我身份低微,學識鄙陋,而降尊屈駕,親自三次到草廬來拜訪我,向我徵詢對當代大事的看法,故此我甚為感動,於是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後來遭逢戰敗,在戰事失利之際我接受了任命,在艱危困境之中我領受了使命,從那時以來已經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謹慎小心,所以臨終之時把國家政務託付給我。領命以來,我日夜憂慮歎息,惟恐完不成先帝的託付,因而損害先帝的明見,所以在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荒涼不毛之地,現在南方已經平定,武器軍備已經充足,應當勉勵並率領大軍進兵北方,平定中原,我希望能竭盡自己駑鈍之才,剷除邪惡勢力,復興漢朝天下,返回到故都去。這就是我用來報答先帝,效忠陛下所應盡的本分。至於考慮興利除弊,進獻忠言,那就是攸之、禕、允的責任了。

希望陛下把完成討伐奸賊,復興漢朝王業的任務交給我,如果我做不出成效,那就懲處我的罪過,來上告先帝的英靈。如果沒有發揚盛德的言辭,那就責罰攸之、禕、允等人的輕忽職守,來顯明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當自己謀劃,徵詢治國的好辦法,明察並採納正確的話,深切追念先帝的遺詔訓示。這樣我就受恩感激不盡了。

現在該遠行了,面對奏表我眼淚落下,不知道自己説了些什麼。

《出師表》譯文 篇三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諸葛亮是中國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顧茅廬”、“火燒赤璧”“六出祁山”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國是家喻户曉的。諸葛亮的文才韜略令人傾倒。他撰寫的《出師表》是漢末以來的第一流傑作,文章質樸誠摯,志盡文暢。為後人所欽仰。陸游説“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文天祥説“或為出師,鬼神泣壯烈”。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這篇傑作。(板書課題)

二、朗讀課文

1.教師範讀課文(能背誦),讀得要有抑揚頓挫,感情充沛,使學生產生激情。要求學生注意體會老師的讀法,並畫出生字詞。

2.指導學生朗讀(片斷),要求富有感情。

三、檢查預習:

1.要求一生簡介“表”的有關常識

2.一人簡述本文的寫作背景

3.一人簡介諸葛亮

四、指導劃分層次結構

引導學生圍繞“出師”二字來分段(問題1),提出以下幾個問題供參考:第一,在國家危急的形勢下,作者出師前向後主提出哪幾條治國建議?第二,作者採用什麼方式向劉禪陳述他出師的理由的?第三,在説明出師的理由之後,作為臣下,是否還要請求皇上批准他出師並表達這次出師的決心?

1.學生根據教師的提示獨立思考,擬出初步答案

2.同組交流,取長補短(段意不要求統一)

3.抽樣提問,師生共評(同時板書)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機,提出建議

第二部分(6-7)追憶往事,陳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責任,表明決心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學生結合註釋自譯課文1、2段(問題2、3),教師補充以下詞語:

疲弊:指國家貧窮衰弱秋:關鍵時刻妄自菲薄:過分看輕自己蓋:原來

2.提問四人各對譯課文1、2段,學生進行評價更正,教師肯定小結

3.思考問題:

(1)為什麼説當時是“危急存亡之秋”?

(2)作者指出當時蜀國的形勢如何?內外大臣如何表現?內外大臣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麼?大臣如此,做國君的應如何做?作者提出的兩條建議是什麼?(問題4-9)

教師抽個別中下生提問,再請中下生補充,不行再請中上生小結

板書:開張聖聽(廣開言路)賞罰嚴明

4.指導分析“以”的連接用法

(1)教師複習“以”的介詞用法---“用、把、拿、憑”等。

(2)分析“以”連詞的用法

學生思考這兩段中的“以”哪些表達目的,哪些表達結果。

教師提問,學生不同意見可補充

板書:以:表目的(用來)---以光先帝遺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結果(以致)---以塞忠諫之路也

5.指導背誦:

(1)要求學生理清每一段內的意義層次,順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記憶、背誦。

如:形勢危急---大臣表現---兩條建議

(2)學生試着自己背

(3)抽優生背

(4)全班齊背

6.老師總結:引導學生學生諸葛亮的愛國精神。

六、佈置作業:

A.熟練習背誦1-2段,準備默寫

A.預習翻譯3-7段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分析課文3-5段,歸結第一部分內容;瞭解作者親賢臣遠小人的進步主張。

2.學習6、7段。理解諸葛亮統一中國的願望,批判地繼承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

3.理解“寓情於議”和“寓情於敍”的寫作方法

4.學習諸葛亮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並指導自己的行為

重點難點:瞭解作者親賢臣遠小人的進步主張教具;理解“寓情於議”和“寓情於敍”

教學過程:

一、檢查默寫1-2段(2)

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寫

二、分析課文3-5段

1.指導朗讀,要求有層次感

二優生分別讀第3第4段後齊讀第5段。

2.學生結合註釋,疏通文意(問題1)

不明白的提出來大家共同解決,教師提出幾個問題抽查:

是以:痛恨:所以:計日而待:良實:親賢臣,遠小人

3.思考:第3、4兩段寫什麼?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麼建議?(問題2、3)

師生共同分析,邊分析邊板書:

薦賢臣:宮中之事---先帝簡拔之臣---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營中之事---先帝稱能之臣---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提建議:親賢遠佞(正反教訓)

4.小結第一部分:

(1)諸葛亮提出的三條建議治國大計,特別是第三條“親賢遠佞”是作者反覆強調的。這三條在今天看來也是正確的。

(2)講解“寓情於議”的特點:諸葛亮談形勢,教方法,擺先帝任賢事實,引歷史經驗教訓,其目的都是希望後主能認識到必須親賢遠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的道理。這種把誠摯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於擺事實、講道理中的論證手法,就是“寓情於議”。作者之所以採用這種委婉的表達方式,意在使後主能容易接受建議,達到規勸目的。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創設情境:

劉備“三顧茅廬”使諸葛亮萬分感激,平時又言聽計從,臨終時也曾把兒子託付給諸葛亮。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報效劉備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盡所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試圖為劉備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下面我們再學習6、7兩段,看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教師補充幾下註釋,學生思考自譯課文:

躬耕:親自耕種。聞達:聲名遠揚庶竭:希望竭盡爾來:從那時到現在託付不效:交給的任務沒有完成

3.複述諸葛亮的經歷(根據課文內容)

要求一位表達能力強一點的學生回答,其他學生補充

4.獨立思考問題:兩主要表達方式是什麼?敍述的對象以及敍述的內容是什麼?(要求扣課文中句子回答)

昔日:生平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經歷報先帝忠陛下

當今:出師理由

5.講解“寓情於敍”

如下所述,這兩主要是追述21年來的經歷,陳述出師的理由,抒發報先帝忠陛下的心願。表達方式是寓情於敍。例如第6段在敍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後,又用“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這句充滿感情的話,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隨先帝、為之奔走的艱難歷程,又抒發了他感恩報效的一片忠心。

6.討論問題:“受命以來。深入不毛”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精神?今天應該怎樣認識?

引導學生從作者忠君的同時看到作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努力學習,完成自己的責任和使命。

7.小結第三部分層次:回顧歷程,抒發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決心,報先帝忠陛下

五、佈置作業

A:課後背誦課文3-7段;預習翻譯8、9段

B:默寫課文3-7段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分析理解8、9段。培養説話藝術(委婉)

2.歸納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

3.背誦,練習鞏固

教學過程:

一、檢查複習:

抽一中等生背誦課文第5自然段

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

1.學生齊讀8、9段,要求讀出作者感情及誠意,創設情境,進入新課。

2.指導翻譯第8段:這一段翻譯較難,老師要多做些點撥

學生先獨立翻譯,教師給予指點,後集體討論解決

3.分析第8段層次:師生共析:

第1句是自請“出師”,表達“討賊興復”的決心,意志堅定

第2句是兩個分句,是分清責任,提出期望

第3句表達感激之情

板書:請命出師----表決心

叮囑陛下:用賢臣---興德之言

宜自謀---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遺詔

表達感激之情

4.討論:如果第1句話後面用分號,“以彰其咎”後面用句號,好不好?

明確:不好。一是不能分清內外責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請命出師的決心,三是內外大臣“興德之言”順勢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謀”,不致使劉禪反感。

自由發言,有道理就行

三、朗讀指導,進行背誦:

同樣要求注意層次性,採用多種方式背誦相結合

四、佈置作業

A、默寫全文(可分段進行)

B、熟練背誦全文

《出師表》譯文 篇四

教學目的

1  瞭解奏表的特點。

2  瞭解諸葛亮的“親賢臣,遠小人”等名言。

3  掌握本篇的詞語。

教學設想

諸葛亮的《出師表》是表文中的一篇代表作,“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陸游《書憤》)。此表用散體寫成(唐宋以後寫表多用駢體文),也是古代散文一名篇。

“表”即奏表,是臣下給君王的上書。臣下上書奏事,陳述己見,提出建議,有所諫諍。諸葛亮在出徵時,以深懷託孤之情、肩負丞相重任憂慮國事的心意給後主劉禪進此表,其情其辭自有其特點。“表以陳情”(劉勰《文心雕龍·章表》),陳述衷情,這是表文的一大特點,本篇情摯辭切,教學中要突出這點。

疏通文字,懂得詞句,是理解古文的基礎。教學中要把這個基礎打紮實。

本文詞語較多,學生生疏者不少,要逐句弄懂,逐段講解。

加強誦讀、背誦練習。

用三個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1  介紹文章的背景。

2  正音、誦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教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諸葛亮的《出師表》。諸葛亮這位著名的歷史人物,大家比較熟悉。為了更好地理解本文,我先把諸葛亮的情況,主要是諸葛亮寫《出師表》時的情況,簡略地介紹一下。

諸葛亮輔佐劉備,歷盡艱難坎坷,經過多年奮戰,終於建立了蜀國,身負丞相重任。蜀國建立後兩年,即公元223年,劉備病逝,後主劉禪繼位,時年16歲。諸葛亮受遺詔輔佐劉禪,主持蜀國軍政大事。公元227年,諸葛亮統率蜀國軍隊北進,駐軍漢中(今陝西南鄭縣),準備征伐曹魏,奪取中原,復興漢室。他當時感到劉禪闇昧懦弱,頗有內顧之憂,所以臨出發前上書劉禪,懇切勸諫,要劉禪繼承劉備遺志,砥礪志行,振作精神,聽信忠言,任用賢良,黜斥佞人,嚴明賞罰,盡心國事,以圖完成復興漢室,統一天下的大業。這就是《出師表》。

“表”是臣下向君王上書言事的一種文體。表文的一大特點是陳述衷情。學習這篇文章,要注意領會諸葛亮在文中所表露的思想感情,瞭解文中諸葛亮的一些名言。

二、教師範讀課文。

三、正音。

殂(cú)    陛(bì)    以塞(sè)忠諫    陟(zhì)    臧否(zāng  pǐ)    攸(yōu)    禕(yī)    以遺(wèi)陛下    諮(zī)    裨(bì)   闕(quē)漏    頹(tuí)    桓(huán)   聞(wèn)達    猥(wěi)    危難(nàn)    二十有(yòu)一年    夙(sù)  駑(nú)    攘(rǎng)    彰(zhāng)    咎(jiù)     諏 (zōu)   涕(tì)

四、朗讀。

可叫三四名同學朗讀課文。朗讀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確、句讀分明。讀畢酌情講評。

五、默讀。

讓學生各自默讀課文,參看課本註釋,弄懂詞句意思,有不解之處,當堂提出。

佈置作業

1  誦讀課文,熟悉內容。

2  初步理解並概括各段內容。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1  理解段意,明瞭諸葛亮提出了哪些諫言。

2  練習誦讀。

教學過程

講解文章第1—5段

第1段

一、全班齊讀。

讀畢,就字音、句讀酌情講評。

二、詞句。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衞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先帝”:當朝帝王已死的父親,這裏指劉備;“先“,稱已死的人為先,多用於尊長。“創業”:指創立統一天下的大業。“而”:卻。“中道”:中途,半路。“崩殂”:古代帝王死叫崩或殂。“三分”:指分成蜀、魏、吳三國。“益州”:漢代州名,現在四川省一帶,當時蜀的疆域基本上是漢的益州,因稱蜀為益州。“疲弊”:困苦窮乏。“誠”:確實,的確。“之”:的。“秋”:時機,時刻。“然”:但是。“侍衞”:侍從護衞。“於”:在。內”:指朝廷中。“忠志之士”:忠誠有志的將士。“身”:自身,自己。“者”:表語中停頓。“蓋”:連詞,承上文申説原因。“追”:追念。“殊遇”:特別的待遇,多指恩寵、信任。“報”:報答。“之”:代先帝的殊遇。“於”:及於,給。“陛下”:對帝王的尊稱;“陛”,宮殿的台階。“宜”:應當。“開張”:開擴。“聖聽”:皇帝的聽聞;“聖”,對皇帝的尊稱。“以”:而。“光”:光大。“遺德”:遺留下的美德。“恢弘”:發揚,擴張;“恢”,擴大;“弘”,又作“宏”。“氣”:這裏指昂揚的精神狀態。“妄自菲薄”:自暴自棄,過分地看輕自己。“引喻失義”:説話不符合道理;“引”,引證;“喻”,比喻;“義”,合理、適宜的事稱義。“以”:因而。“塞”:堵,阻隔。“忠諫”:忠誠的勸諫。

三、內容。

提問一:諸葛亮在奏表的開頭一段向劉禪提出什麼勸諫?

講解:諸葛亮首先規勸劉禪要繼承劉備遺志,砥礪志行,振作精神,廣開言路,採納忠諫,而不要妄自菲薄,自暴自棄,言談失義,阻斷忠諫之路。

提問二:諸葛亮用什麼來鼓勵劉禪?

講解:諸葛亮用忠臣志士為了報答先帝的殊遇而勤勉不懈,捨身忘我地效忠職守的事實來鼓勵劉禪,要他看到蜀國具有忠臣竭力,志士效命這個好條件。

第2段

一、叫一名同學朗讀。

讀畢、酌情講評。

二、詞句。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宮中”:皇宮中,指皇宮中的官員。“府中”:丞相府中,意指朝廷中的官員。劉禪即位,諸葛亮開府治事。“俱為一體”:都是一個整體,意即內廷處廷要協同一致;“為”,是。“陟”:升進。“臧”:善。“否”(pǐ):惡。“異同”:複詞偏義,意思在“異”上。“奸”:邪惡不正。“科”:法令。“為”:做,行。“有司”:專管其事的官員。“論””評判。“刑”:處罰。“以”:用來。“昭”:顯示,表明。“平明”:公正明察。“理”:治理。“偏私”:出於私情,偏袒一方。“內外”:內廷外府。

三、內容。

提問:諸葛亮在這段中向劉禪提出什麼諫誡?

講解:諸葛亮諫誡劉禪理政要公正明察,賞罰要善惡分明,對內廷和外廷的官員要一視同仁,不要徇私偏袒。

第3、4段

一、叫兩名同學分別朗讀這兩段。

讀畢,酌情講評。

二、詞句。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待中”:官名,侍從皇帝左右,出入宮廷,應對顧問。“侍郎”:或稱黃門侍郎,近侍官,管理皇帝車駕,並充侍衞。“良”:賢能。“實”:誠實,老實。“志慮”:志向心思。“是以”:因此。“簡拔”:選拔;“簡”,選擇。“以”:用,把。“遺”:交付,給予。“愚”:自稱的謙詞。“以”:認為。“為”:是。“無”:不論。“悉”:全,都。“以”:拿,把。“諮”:徵詢,商量。“必”:一定。“裨補”:增益補闕。“闕”:同“缺”,欠缺,不足。“廣益”:使獲得更多的好處;“廣”,擴大;“益”,益處。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性行”:品性行為。“淑”:善良。“均”:公平,公正。“曉暢”:明瞭通達,精通。“試用”:在正式任用前先行試用。“於”:在。“稱”:稱讚。“舉”:推薦。“為”:作,擔任。“督”:謂大將。向寵曾為中部督。“營”:軍營。“行(háng)陣”:軍隊行列,這裏指軍中將士。“所”:處所。

三、內容。

提問:這兩段的內容是什麼?(要求用一句話作答)

講解:其內容是諸葛亮向劉禪舉薦用人。

第5段

一、全班齊讀。

讀畢,酌情講評。

二、詞句。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親”:接近。“遠”:疏遠,離去。“小人”:奸邪無德之人。“所以”:……的原因。“興隆”:昌盛。“傾頹”:衰敗。“論”:議論。“未嘗”:未曾。“痛恨”:極不滿意;“痛”:極,非常;“恨”,遺憾,不滿意。“於”:對。“桓、靈”:東漢末桓帝、靈帝。他們在位時寵幸宦官外戚,捕殺賢能,朝政腐敗。“侍中”:指郭攸之、費禕、“尚書”:主管朝廷政事,指陳震。“長(zhǎng)史”:丞相府主管文書、簿籍的官,指張裔。諸葛亮出征,張裔統管丞相府事。“參(cān)軍”:官名,參謀軍務,指蔣琬。諸葛亮出征,他和張裔一起管理丞相府事。“悉”:全。“貞”:正直。“良”:賢能。“死節”:守節義而死。“願”:希望。“信”:信任。“隆”:勢盛。“計日而待”:以日來計算就能等待其實現,意即不要多久時間。

三、內容。

提問:這段的內容是什麼?

講解:在這段中,諸葛亮以漢朝興衰的歷史説明君王用人之極端重要,告誡劉禪要接近、信任正直賢能、忠貞不渝的臣子。

佈置作業

1  背誦第1—5段。

2  整理這幾段中重點實詞的意思、虛詞“之、於、以”等的用法。

3  思考第6—9段的內容。

第三課時

教學重點

1  理解段意,明瞭諸葛亮提出的諫誡。

2  練習誦讀。

3  總結詞語。

教學過程

第6段

一、全班齊讀。

讀畢,酌情講評。

二、詞句。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布衣”:平民的代稱。“躬”:親自。“於”:在。“苟全”:姑且保存。“亂世”:動盪不安的時代。“聞(wèn)達”:顯達或受稱譽;“聞”:名聲;“達”,顯貴。“以”:因為。“卑鄙”:身份低微,學識鄙陋。“猥”:謙詞,辱,使自己降低身份。“枉”:屈就,用於別人,含有敬意。“屈”:委屈。“顧”:拜訪。“於”:到。“諮”:徵詢。“以”:拿。“感激”:感動。“遂”:於是。“許”:應允,答應。“以”:用,拿。“驅馳”:驅逐奔馳,引申為盡力效命之意。“值”:遭逢。“傾覆”:傾倒覆沒,意為大敗。指公元208年劉備在當陽長阪被曹操戰敗。“際”:時期。“危難(nàn)”:危險困難;“難”,禍難。“爾來”:自那時以來;“爾”,這,那。“有”:用來整數與零數之間。“矣”:表示已然。

三、內容。

提問:本段寫什麼內容?

講解:諸葛亮在本段中自述受到劉備三顧草廬,委以大任,器重信任的優遇。

第7段

一、叫一名同學朗讀。

讀畢,酌情講評。

二、詞句。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故”:因此,所以。“寄”:委託。“以”:把。“大事”:重大的事情,這裏指國家政務。“以”:這裏表時間界限。“夙”:早。“恐”:擔心。“不”:無,沒有。“效”:效果。“以”:而,因而。“明”:明見。“瀘”:水名,今金沙江。“不毛”:不生長五穀,意指荒涼之地;“毛”,五穀。“兵甲”:武器軍備。“獎”:勉勵。“北”:名詞用作狀語,向北。“中原”:黃河流域地區,指曹魏統治區。“庶”;庶幾(jī),也許可以,表示希望或推測之詞。“竭”:盡。“駑鈍”:低能,愚鈍;“駑”,能力低下的馬,喻才能低下。“攘除”:剷除;“攘”,排斥。“還於舊都”:回到從前的都城;“於”,到;“舊都”,指東漢都城洛陽。“所以”:表所用之物,意為用來……的。“報”:報答。“而”:表並列。“職分”:身任之職所應盡的本分。“斟酌”:考慮。“損益”:減少增加,指興利除弊。“進:”:奉上。“盡”:完全。

三、內容。

提問: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講解:在這段,諸葛亮主要是表明自己報效先帝、盡忠蜀國的摯情和伐魏興漢的雄圖,並再次囑咐劉禪要信任郭攸之等“忠純”之臣。

第8段

一、全班齊讀。

讀畢,酌情講評。

二、詞句。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願”:希望。“以”:把。“效”:成效。“治”:懲處。“以”:用,拿。“告”:上報。“靈”:英靈。“興德”:發揚盛德;“興”,興起,興盛。“責”:譴責,處罰。“慢”;輕忽。“彰”:顯明,表明。“咎”:罪過,過失。“謀”:謀劃。“以”:連詞。“諏”:詢問。“善道”:好辦法。“察”:明察。“納”:採納。“雅言”:正確之言;“雅”,正確。“深”:深切。“追”:追念。“遺詔”:君王臨死前發佈的命令;“遺”,遺留。“不勝”;不盡。

三、內容。

提問: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講解:諸葛亮在這段中主要是勸勉劉禪要牢記劉備遺訓,砥礪志行,用心國事,善理政務,採納雅言。

第9段

串講。“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臨表”:面對奏表。“涕”:淚。“零”:落。“不知所言”:不知説的是什麼;這是謙詞,表示自己可能失言。

實詞總結(文中只作一種解釋者不列)

道  ①道路。“中道崩殂”。②辦法。“諮諏善道”。

遺  ①遺留。“以光先帝遺德”。②(wèi)給予。“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為  ①是。“俱為一體”。②做,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③做,擔任。“眾議舉寵為督”。

論  ①評判。“宜付有司論其刑賞”。②議論。“每與臣論此事”。

無  ①沒有。“若無興德之言”。②不論。“事無大小,悉以諮之”。

行  ①實行。“然後施行”。②行為。“性行淑均”。③(háng)行列。“必能使行陣和睦”。

益  ①益處。“有所廣益”。②增加。“至於斟酌損益”。

虛詞總結

而  ①卻。“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②連接狀語與謂語。“可計日而待也”。

於  ①在。“然侍衞之臣不懈於內”。②及於,給。“欲報之於陛下也”。③對。“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④到。“還於舊都”。

以  ①用,拿。“諮臣以當世之事”。②而。“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③因而。“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④表時間、地域等界限。“受命以來,夙夜憂歎”。⑤認為。“愚以為宮中之事”。

佈置作業

1  背誦全文。

2  作課後練習。

[譯文]

先帝創建大業尚未完成一半卻中途去世,現在天下分成三國,益州地區困苦窮乏,這實在是國家危急存亡的時刻。然而在朝中侍衞大臣毫不懈怠,在外面忠誠將士捨身忘死,這是因為他們追懷先帝對他們有特殊的恩遇,想將此報答給陛下啊。陛下確實應當擴大聽聞,廣開言路,使先帝留下的美德得以光大,使忠臣志士的精神得以振奮,不應該隨便看輕自己,自暴自棄,任意稱引譬喻,言而失義,因之堵塞忠誠勸諫的道路。

宮廷中的官員和丞相府的官員,都是一個整體,獎善罰惡,不應該不一樣。如果有邪惡不正、觸犯法令的人和盡忠行善的人,應當交付主管官評判他們應得的懲罰和獎賞,來表明陛下公正明察的治理,不應當出於私情偏袒一方,使得內廷外府法度不一。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這都是賢能老實、志向心思忠誠純正的人,因此先帝選拔出來留給陛下。我認為宮廷裏的事,不論大小,都同他們商量,然後再去辦,這樣一定能增加益處,彌補不足,收到更好的效果。

將軍向寵,品性良善,辦事公正,精通軍事,當年試用他的時候,先帝稱讚他有才能,因此羣臣舉薦他作中部督。我認為軍中的事,都同他商量,這樣一定能使軍中將士和睦相待,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能安排得當。

君王接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先漢得以昌盛的原因;君王接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後漢落到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時,每次和我談論到這件事,沒有不感到非常可歎,對桓、靈二帝深為遺憾。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忠貞賢能,能以死殉節的忠臣,希望陛下接近他們,信任他們,那麼漢朝的興盛就可以計日而待了。

我本來是個平民百姓,親自在南陽耕田種地,只想在動盪不安的亂世中姑且保全性命,不希求在諸侯那裏顯聲揚名,先帝不因為我身份低微,學識鄙陋,而降尊屈駕,親自三次到草廬來拜訪我,向我徵詢對當代大事的看法,故此我甚為感動,於是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後來遭逢戰敗,在戰事失利之際我接受了任命,在艱危困境之中我領受了使命,從那時以來已經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謹慎小心,所以臨終之時把國家政務託付給我。領命以來,我日夜憂慮歎息,惟恐完不成先帝的託付,因而損害先帝的明見,所以在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荒涼不毛之地,現在南方已經平定,武器軍備已經充足,應當勉勵並率領大軍進兵北方,平定中原,我希望能竭盡自己駑鈍之才,剷除邪惡勢力,復興漢朝天下,返回到故都去。這就是我用來報答先帝,效忠陛下所應盡的本分。至於考慮興利除弊,進獻忠言,那就是攸之、禕、允的責任了。

希望陛下把完成討伐奸賊,復興漢朝王業的任務交給我,如果我做不出成效,那就懲處我的罪過,來上告先帝的英靈。如果沒有發揚盛德的言辭,那就責罰攸之、禕、允等人的輕忽職守,來顯明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當自己謀劃,徵詢治國的好辦法,明察並採納正確的話,深切追念先帝的遺詔訓示。這樣我就受恩感激不盡了。

現在該遠行了,面對奏表我眼淚落下,不知道自己説了些什麼。

《出師表》譯文 篇五

註釋精選

中道崩殂(帝王死),此誠(果真,實在)危急存亡之秋(時)也。開張聖聽(擴大聖明的聽聞),以光(發揚光大)先帝遺德,恢弘(擴大,發揚)志士之氣,若有作奸犯科(科條法令)及為忠善者,宜付(交給)有司論(判定)其刑賞,以昭(顯示,表明)陛下平明之理(治理),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給予)陛下。悉(都)以諮(詢問)之,必能裨補闕 (“闕”通“缺”,缺點,過失) 漏,性行淑(善)均(平),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親(親近)賢臣,遠(疏遠)小人。臣本布衣(平民),躬(親自)耕於南陽,猥(辱,降低身份)自枉屈,三顧(拜訪)臣於草廬之中,故臨崩寄(託付)臣以(把)大事也。夙(早)夜憂歎,恐託付不效(成效),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任務),不效(功效)則治臣之罪,則責攸之、允等之慢(怠慢,疏忽),以彰(表明,顯揚)其咎(過失);以諮諏(詢問)善道,臨表涕(眼淚)零。

作家常識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人稱“卧龍”。表是古代文體的名稱,用於向君主陳説作者的請求和願望。

翻譯句子

1.“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升降官吏,評論人物,不應該因在宮中或在府中而異。

2.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 不應當隨便看輕自己,説話不恰當。

3.“此皆良實,志慮忠純。”——這些都是善良、誠實的人,他們的志向和思慮忠誠純正。

4.“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這些都是堅貞可靠、能夠以死報國的忠臣。

5.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在軍事上失敗的時候,接受重任;在危難緊迫的關頭,奉命出使。

6.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只希望在亂世裏苟且保全性命,並不想在諸侯中做官揚名。

思路剖析

1.提出“廣開言路”(前提)、“嚴明賞罰”(關鍵)、“親賢遠佞”(核心)三項建議(1—5段)

2.表達作者忠於劉備父子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決心。(6—7段)

3.點明全篇主旨。(8—9段)

篇章分析

1.作者在本篇所表達的思想可用“報先帝”、“忠陛下”六個字來概括。

2.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一句,高度概括了先帝創業過程中艱難險阻,也表達了作者願與先帝患難與共的深情。

3.表中着重回顧了三顧茅廬和臨崩託孤兩件大事,表達了諸葛亮的“北定中原”堅強意志和受恩感激(感恩圖報)之情。

4.作者寫這篇表的用意是希望後主“親賢臣,遠小人”。

5.表中13次提到先帝,作用是:勉勵後主“光先帝遺德”、“深追先帝遺詔”,以完成先帝未竟的“北定中原”、“興復漢室”大業。

成語典故

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作奸犯科,優劣得所,計日而待,三顧茅廬。

相關對聯。

1.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陸游《書憤》)

2.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杜甫《蜀相》)

名句背誦

1.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2.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3.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4.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5.侍衞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

6.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7.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8.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古今異義

序號

例句

古義

今義

1

誠宜開張聖聽

擴大

店鋪開業

2

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

痛心遺憾

極為憎恨

3

先帝不以臣卑鄙

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言行惡劣

4

由是感激

感動奮發

深刻的感謝

5

曉暢軍事

通曉,熟悉

明白通達

6

臨表涕零

眼淚

鼻涕

《出師表》譯文 篇六

一、檢查背誦情況,指名背誦第5段,並提問文中重點詞句的解釋。

二、自讀第6段,完成下面的練習。(出示投影片)

1.選擇題。

(1)“卑鄙”的意思是( )

A.(語言、行為)惡劣,不道德。

B.見識 淺陋。

C.地位低下。

D.低微而鄙俗。

(2)“爾來”的意思是( )

A.從那時以來 B.你來 C.算來 D.從來

(3)下列句中“顧”的解釋相同的兩句是( )

A.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B.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

C.將軍宜往駕顧之

D.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4)下列句中“以”的解釋相同的兩句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一兒以日初時遠,而日中時近也

C.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今以蔣氏觀之

E.吾必盡吾力以拯吾村

F.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不求聞達於諸侯”這句話的意思是( )

A.不謀求聽到關於諸侯的事情

B.不謀求在諸侯中做官揚名

C.不謀求讓人知道我到諸侯那裏去了

D.不想與諸侯商量大事

(6)“先帝不以臣卑鄙……遂許先帝以驅馳”全句的意思是( )

A.自己很有才能,因而先得先帝看重

B.追術當年三顧之遇,表明忠於蜀漢的歷史原因

C.先帝恩寵備至,自己感恩戴德

D.讚揚先帝的知遇之恩,委婉批評後主不器重自己

2.“二十有一年”中的“有”同 。

3.將“諮”字組成一個雙音合成詞,將“三顧臣於草廬之中”縮為一個成語。

4.翻譯“受命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參考答案:

1、(1)D (2)A (3)A、C (4)A、F (5)B (6)B 2、又 3、諮詢 三顧茅廬 4、(略)

三、指名學生説説第7段的大意。教師重點講解有關詞句:

以傷先帝之明:以致損傷了先帝的知人之明。

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讓我能用盡自己平庸的才智,剷除奸邪兇頑的敵人。庶,差不多。

四、討論問題。

1.北伐中原的條件是什麼?

明確: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2.“受命以來……深入不毛”這一句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今天應該怎樣認識?

明確:

這句話概括了作者“受命以來”的心情和行動,説明他時刻以“報先帝”為念,深感使命沉重,不敢顧惜自己,努力做好“北定中原”的準備工作。

五、分析第三部分的結構層次。

六、師生互動,講讀8、9段。

1.學生朗讀這兩段課文,並指名講述大意。

2.教師重點點撥:

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以,表示目的,譯為“來”。

3.分析結構層次。

七、歸納中心思想。

明確:本文以懇切的言辭勸告劉禪繼承先帝遺志,開張聖聽、賞罰分明、親賢遠佞,修明政治,從而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也比表達了諸葛亮“北定中原”的堅強意志和對先主感恩圖報的一片深情。

八、歸納本文的寫作特點。

1.以議論為主,兼用抒情和記敍。

第一部分寓情於議,第二部分寓情於事,最後一部分談各方面的責任,也表達了完成先帝遺願的決心。具體説來有三方面特點。

(1)反覆提及劉備的遺言、“遺德”、“遺詔”,在文章的重要關節無不提及“先帝”,處處從先帝説起,時時提先帝遺訓。全文僅600多字,竟先後13處提及先帝。其作用是勉勵劉禪“光先帝之遺德”,“深追先帝遺詔”,以完成先帝未竟大業。

(2)常從自身的經歷、體驗和感情談起,以自己忘身憂國的一腔忠貞來作為對後主的激勵。

(3)處處從“陛下”的帝業、威望、聲譽着想。

由於上面三個特點,使本文達到了“忠言不逆耳,辭切見情深”的藝術效果,使劉禪再昏庸糊塗也當欣然聽取,甘願採納。

2.語言樸素無華,字斟句酌。

形成這一特點的原因是:

(1)與受表者的對象有關。劉禪本人的年齡識見,文化素養,決定了該文語詞樸實,叮嚀周備。

(2)寫表與受表者之間特殊關係,決定了該表委婉、懇切、字勘句酌的特點。諸葛亮是後主的臣,但又是後主的長輩,劉備臨終時雲“以父事之”。

陸游雲:“凜然出師表,一字不可刪。”

九、課外拓展:再讀課文,思考討論下面的問題

《出師表》譯文 篇七

【教學目的】

1、瞭解奏表的特點。

2、瞭解諸葛亮的“親賢臣,遠小人”等名言。

3、掌握本篇的詞語。

【教學重點難點】

1、陳述衷情,這是表文的一大特點,本篇情摯辭切,教學中要突出這點。

2、本文詞語較多,學生生疏者不少,要逐句弄懂,逐段講解。

3、加強誦讀、背誦練習。

【教學時數】

二教時。

【教學步驟】

第一教時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諸葛亮的《出師表》。諸葛亮這位的歷史人物,大家比較熟悉。諸葛亮輔佐劉備,歷盡艱難坎坷,經過多年奮戰,終於建立了蜀國,身負丞相重任。蜀國建立後兩年,即公元220xx年,劉備病逝,後主劉禪繼位,時年16歲。諸葛亮受遺詔輔佐劉禪,主持蜀國軍政大事。公元220xx年,諸葛亮統率蜀國軍隊北進,駐軍漢中(今陝西南鄭縣),準備征伐曹魏,奪取中原,復興漢室。他當時感到劉禪闇昧懦弱,頗有內顧之憂,所以臨出發前上書劉禪,懇切勸諫,要劉禪繼承劉備遺志,砥礪志行,振作精神,聽信忠言,任用賢良,黜斥佞人,嚴明賞罰,盡心國事,以圖完成復興漢室,統一天下的大業。這就是《出師表》。

“表”是臣下向君王上書言事的一種文體。表文的一大特點是陳述衷情。學習這篇文章,要注意領會諸葛亮在文中所表露的思想感情,瞭解文中諸葛亮的一些名言。

二、教師範讀課文並正音

三、朗讀

可叫三四名同學朗讀課文。朗讀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確、句讀分明。讀畢酌情講評。然後讓學生各自默讀課文,參看課本註釋,弄懂詞句意思,有不解之處,當堂提出。

四、講解文章第1~5段

1、齊讀第1段。讀畢,就字音、句讀酌情講評。

⑴疏通字句。

⑵提問一:諸葛亮在奏表的開頭一段向劉禪提出什麼勸諫?

講解:諸葛亮首先規勸劉禪要繼承劉備遺志,砥礪志行,振作精神,廣開言路,採納忠諫,而不要妄自菲薄,自暴自棄,言談失義,阻斷忠諫之路。

提問二:諸葛亮用什麼來鼓勵劉禪?

講解:諸葛亮用忠臣志士為了報答先帝的殊遇而勤勉不懈,捨身忘我地效忠職守的事實來鼓勵劉禪,要他看到蜀國具有忠臣竭力,志士效命這個好條件。

2、指名朗讀第2段:

⑴疏通詞句。

⑵提問:諸葛亮在這段中向劉禪提出什麼諫誡?

講解:諸葛亮諫誡劉禪理政要公正明察,賞罰要善惡分明,對內廷和外廷的官員要一視同仁,不要徇私偏袒。

3、分別朗讀第3、4段:

⑴疏通詞句。

⑵提問:這兩段的內容是什麼?(要求用一句話作答)

講解:其內容是諸葛亮向劉禪舉薦用人。

4、齊讀第5段:

⑴疏通詞句。

⑵提問:這段的內容是什麼?

講解:在這段中,諸葛亮以漢朝興衰的歷史説明君王用人之極端重要,告誡劉禪要接近、信任正直賢能、忠貞不渝的臣子。

五、佈置作業

1、背誦第1~5段。

2、整理這幾段中重點實詞的意思、虛詞“之、於、以”等的用法。

3、思考第6~9段的內容。

第二教時

一、齊讀第6段

1、疏通詞句。

2、提問:本段寫什麼內容?

講解:諸葛亮在本段中自述受到劉備三顧草廬,委以大任,器重信任的優遇。

二、指名朗讀第7段

1、疏通詞句。

2、提問: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講解:在這段,諸葛亮主要是表明自己報效先帝、盡忠蜀國的摯情和伐魏興漢的雄圖,並再次囑咐劉禪要信任郭攸之等“忠純”之臣。

三、齊讀第8段、第9段

1、疏通字句。

2、提問:第8段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講解:諸葛亮在這段中主要是勸勉劉禪要牢記劉備遺訓,砥礪志行,用心國事,善理政務,採納雅言。

3、齊讀第9段:

串講。“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臨表”:面對奏表。“涕”:淚。“零”:落。“不知所言”:不知説的是什麼;這是謙詞,表示自己可能失言。

四、實詞總結(文中只作一種解釋者不列)

1、道:

⑴道路。“中道崩殂”。

⑵辦法。“諮諏善道”。

2、遺:

⑴遺留。“以光先帝遺德”。

⑵(wèi)給予。“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3、為:

⑴是。“俱為一體”。

⑵做,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

⑶做,擔任。“眾議舉寵為督”。

4、論:

⑴評判。“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⑵議論。“每與臣論此事”。

5、無:

⑴沒有。“若無興德之言”。

⑵不論。“事無大小,悉以諮之”。

6、行:

⑴實行。“然後施行”。

⑵行為。“性行淑均”。

⑶(háng)行列。“必能使行陣和睦”。

7、益:

⑴益處。“有所廣益”。

⑵增加。“至於斟酌損益”。

虛詞總結:

1、而:

⑴卻。“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⑵連接狀語與謂語。“可計日而待也”。

2、於:

⑴在。“然侍衞之臣不懈於內”。

⑵及於,給。“欲報之於陛下也”。

⑶對。“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

⑷到。“還於舊都”。

3、以:

⑴用,拿。“諮臣以當世之事”。

⑵而。“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

⑶因而。“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⑷表時間、地域等界限。“受命以來,夙夜憂歎”。

⑸認為。“愚以為宮中之事”。

五、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作課後練習。

《出師表》譯文 篇八

上課時間: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課時編號:    46

課題

24 出師表

課型

常規課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學習和掌握有關的文言語彙知識

領會諸葛亮提出的三項建議的進步性和借鑑意義

過程與方法目標

瞭解本文議論中融以敍事、抒情的寫法

情感態度目標

認識並學習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

重點

議論中融以敍事、抒情的寫法

難點

三項建議的進步性和借鑑意義

教    學    過    程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設 計 意 圖

一、對聯導入新課: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書憤》)“出師一表千載無,遠比管樂蓋

有餘。”(《武侯書堂》)“出師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燈更細看。”(《病起書懷》)

聽介紹

激發興趣,瞭解文常

二、解題,簡介時代背景

三、整體感知

1.範讀課文

2.對照註釋,翻譯課文,注意字詞

聽讀,注意古今異義

感知課文,注意字詞

3.學生齊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

第一部分(1-5段),寫臨出師前的忠諫。

第二部分(6-9段),追述劉備的知遇之恩。

四、作業

反覆誦讀

熟悉內容

熟讀課文

上課時間: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課時編號:    47

課題

24 出師表

課型

常規課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學習和掌握有關的文言語彙知識

領會諸葛亮提出的三項建議的進步性和借鑑意義

過程與方法目標

瞭解本文議論中融以敍事、抒情的寫法

情感態度目標

認識並學習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

重點

議論中融以敍事、抒情的寫法

難點

三項建議的進步性和借鑑意義

教    學    過    程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設 計 意 圖

一、研讀課文第一部分

1.請同學翻譯第一自然段。問題探究

(1)當時的不利和有利條件是什麼?

(2)本段提出什麼建議?

合作、探究、交流

深入理解全文

2.請同學翻譯第二自然段。 問題探究

①本段提的建議及具體內容是什麼?

②如何執行?③“內、外”各指什麼?

3.請同學翻譯第三、四、五自然段。

①舉薦了哪些人?

合作、探究、交流

深入理解全文

②這部分提出什麼建議?

二、小結:

以上第1-5段從形勢分析到具體建議,是出師前的周密安排,目的在於出師後無後顧之憂。

上課時間: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課時編號:    48

課題

24 出師表

課型

常規課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學習和掌握有關的文言語彙知識

領會諸葛亮提出的三項建議的進步性和借鑑意義

過程與方法目標

瞭解本文議論中融以敍事、抒情的寫法

情感態度目標

認識並學習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

重點

議論中融以敍事、抒情的寫法

難點

三項建議的進步性和借鑑意義

教    學    過    程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設 計 意 圖

一、研讀課文第二部分

1.翻譯第六自然段。  問題探究

①找出表明作者出身的語句。②當時作者的志趣是什麼?③“感激”的原因是什麼?④文中的“卑

鄙”是什麼意思?具本指什麼?⑤哪句話概括了與先帝患難與共的歷史?

合作、探究、交流

深入理解全文

2.請同學翻譯第七段。   問題探究

①亮夙夜憂歎的原因?②“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的原因?③表明伐魏時機成熟的句子?

3.請同學翻譯第八段

4.第9段:結束語

二、小結

合作、探究、交流

深入理解全文

以上6~9段諸葛亮着重敍自己以身許國的經過和準備出征的計劃、安排,從敍述中充分表露自

己勤勞國事,鞠躬盡瘁的一片忠忱,以創業之艱感動後主,並激勵其發憤圖強。

三、佈置作業1.背誦全文。2.以“我眼中的諸葛亮”為題寫一篇小作文

《出師表》譯文 篇九

【教學目的】

1、朗讀背誦文言課文。

2、積累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學會翻譯文言文。

3、理解作者的政治主張和政治願望。

4、理解並學習本文議論、敍事和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重點難點】

1、重點:

⑴朗讀背誦文言課文。

⑵積累一些文言實同和虛詞,學會翻譯文言文。

2、難點:

⑴理解作者的政治主張和政治願望。

⑵理解並學習本文議論、敍事和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查字典,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崩殂(cuí)疲弊(bì)陛下(bì)妄自菲薄(fěibó)恢弘(hóng)以塞(sè)駑鈍(nú)裨補闕漏(bìquē)陟罰(zhì)臧否(zāngpǐ)郭攸之(yōu)行陣和睦(háng)費禕(yī)長史(zhāng)猥自(wěi)夙夜憂歎(sù)諮諏(zōu)以遺陛下(wèi)以彰其咎(jiū)斟酌(zhēn zhuó)

2、查字典,參照課文註釋,翻譯課文。

二、導入

1、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作者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是三國時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年輕時躬耕隴畝,隱居隆中,刻苦攻讀史書,常以管仲、樂毅自比。劉備三顧茅廬後,諸葛亮為其真情所動,出山輔助劉備,聯吳抗曹,敗曹操於赤壁,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劉備死後,他受遺詔輔助後主劉禪。

2、關於“表”:

表是古代奏議的一種,用於向君王陳説作者的請求和願望。諸葛亮這篇表文寫於蜀漢建興(後主劉禪年號)五年p27年)第一次出師伐魏之前。當時蜀漢已從猇亭(現在湖北宜都)戰役的慘敗中恢復過來,既與吳國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亂,所以諸葛亮決定北上伐魏,寫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劉禪任用賢臣,採納忠言,賞罰分明,國內政治修明,有一個穩定的戰略後方,以實現先帝的‘叫匕定中原”,“興復漢室”的宏大理想。

三、正課

1、朗讀課文,注意語音正確,節奏分明,語氣流暢,感情充沛。

2、請學生翻譯第一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中道:中途

崩殂:死。崩,古代指皇帝的死亡。殂,死亡。

疲弊:人力疲勞,物力缺乏。

誠:實在,確實。

秋:這裏是“時”的意思。

蓋:發語詞,有“因為是”“原來是”的意思。

殊遇:特別厚待。

遺德:遺留的美德。

妄自菲薄:過分地看輕自己。

3、請學生翻譯第2段:

一體:指國家的官員。

為忠善者:盡忠做好事的人。

昭:顯示,表明。

平明之理:公平嚴明的治理。

4、請學生翻譯第3段:

良實:善良的人,誠實的人。形容詞用作名詞。

是以:以是,因此。

愚:古時自稱,我。

廣益:更多的益處、成效。

5、請學生翻譯第4段:

曉暢:通曉,精通。

行陣:隊伍,指軍隊。

優劣:指才能高的人,才能低的人。形容詞用作名詞。

6、請學生翻譯第5段:

親:親近。形容詞用作動詞。

遠:疏遠。形容詞用作動詞。

所以:表示與動作行為有關的原因,可譯為“…的原因”。

興隆:興旺發達。

傾頹:傾覆衰敗。

未嘗:沒有一次。

痛恨:痛心遺憾。

計日而待:計算着時間而到來。指為期不遠。

7、請學生翻譯第6段。

躬:親自。

苟全:苟且保全。

聞達:聞名作官。

由是:因此。

感激:感動、激動。

驅馳:快跑,喻奔走效勞。

有:通“又”,表餘數。

8、請學生翻譯第7段。

託付不效:託付的事情未能辦到。

三軍:指全軍。

庶:差不多。

職分:職責。

9、請學生翻譯第8~9段。

效:重任。

不效:不能實現。

興德:發揚美德。

察納:觀察採納。

不勝:不盡。

涕零:流下眼了。

10、朗讀課文,要求朗朗上口。

四、小結

1、古今詞義:

痛恨:

古義:痛心遺憾。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

今義:非常恨。

布衣:

古義:貧民百姓。臣本布衣。

今義:布的衣服。

卑鄙:

古義: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

今義:(語言、行為)惡劣;不道德。

感激:

古義:感動,激動。由是感激。

今義:因對方的好意或幫助而對他產生好感。

2、一詞多義:

效:

重任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

實現、完成不效則治臣之罪。

感激:

感動,激動由是感激。

感謝。臣不勝受恩感激。

3、詞性活用:

光:名詞用為動詞發揚光大以光先帝遺德。

恢弘:形容詞用為動詞發揚擴大恢弘志士之氣。

良實:形容詞用為名詞善良誠實的人。此皆良實。

優劣:形容詞用為名詞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優劣得所。

親:形容詞用為動詞親近親賢臣。

遠:形容詞用為動詞疏遠遠小人。

姦凶:形容詞用為名詞奸邪兇頑的人攘除奸兇。

慢:形容詞用為動詞怠慢則責攸之。諱、允等之慢。

4、通假字:

闕通缺,缺點稗補闕漏。

有通又,表餘數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5、虛詞:

以:

介詞,把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介詞,因先帝不以臣卑鄙。

連詞,表目的來,用來以光先帝遺德。

連詞,表結果以致以塞忠諫之路也。

連詞,表時間以受命以來。

五、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一。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一、給下列多音多義字注音或組詞

1、薄:

(妄自菲薄)

2、塞:

(以塞忠諫之路)

3、行:

(行陣)(性行淑均)

4、否:

(陟罰臧否)

5、遺:

(以遺陛下)

二、解釋下列加粗的詞語

1、益州疲弊。2、蓋追先帝之殊遇。

3、恢弘志士之氣。

4、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

5、先帝不以臣卑鄙。

6、由是感激。

三、翻譯下列文言句子

1、庶竭駕鈍,攘除奸兇。

2、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3、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第二課時

一、預習

1、朗誦課文,熟讀成誦。

2、思考課後練習,對課文內容和寫作特色質疑。

二、導入

上節課我們已翻譯了課文,疏通了文意。這節課我們將深入探究課文主要內容和主要寫作特色。

三、正課

1、朗誦課文,儘量背誦。

2、提問:文章開句就提到“先帝”劉備,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討論並歸納:因為蜀國是先帝創下的基業,是“北定中原”“恢復漢

室”的根據地,而先帝的理想未能實現而中途死亡,使作者感到十分痛惜,肩上的託付的擔子之沉重。同時警示後主要奮發有為,繼承先輩遺志。為後文提出建議定下基調。

3、提問:

第1段分析天下大勢,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討論並歸納:分析形勢不利的客觀條件,指出目前正是決定存亡的

關鍵時刻,希望劉禪“居安思危”。

4、提問:第1段提到“侍衞之臣”和“忠志之土”有什麼作用?

討論並歸納:這是蜀國“人和”的主觀條件,而且是先帝“殊遇”造成

的。客觀條件雖然堪憂,主觀努力尚且可為。在這樣的形象下,做為蜀國的國君應當如何做,文章開頭從三個方面使後主認識到應當有所為。

5、提問:諸葛亮在文中向劉禪提出了哪些建議?

討論並歸納:提出了三條建議。

⑴廣開言路。“誠宜開張聖聽”;

⑵嚴明賞罰。“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⑶親賢遠佞。“親賢臣,遠小人”。

6、提問:提出這三條建議的目的是什麼?

討論並歸納:

⑴希望後主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

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⑵希望後主能“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⑶希望後主能“親賢臣,遠小人”,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使國家

“興隆”

總之,作者希望蜀國能夠有一個清明的政局,成了“北定中原”強大

穩定的後方。

7、提問:第六段作者自述身世的目的何在?

討論並歸納:

作者自敍本志,説明自己的低微的身份,淡泊的生活,無意於功名利祿的高遠志趣。敍述先帝“三顧茅廬”之恩,稱讚先帝寬宏氣度和不恥下問的品德,也表達了自己的知恩感激之情。最後概括敍述跟先帝患難與共的歷史,説明了創業的艱難,進一步表達了作者效忠劉備父子的心願,以陳情的方式為“出師”作鋪墊。

作者自敍本志,為的是突出先帝的知遇之恩,而出師伐魏,“北定中

原”,正是為了完成先帝未竟的事業以報答先帝。

8、提問:第七段追憶“白帝城託孤”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討論並歸納:説明“出師”的原因,是完成先帝未竟的事業。這是他

“報先帝而忠陛下”的本分。

9、提問;出師之前作者做了哪些準備工作?

討論並歸納;“五月渡滬,深入不毛。”“七擒孟獲”安撫夷人,“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安定了後方,做好戰備。

10、提問:出師的目的是什麼?

討論並歸納:“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駕鈍,攘除奸兇,興復漢

室,還於舊都”。

11、提問:作者出師後的國內政事如何安排?推賢了哪些賢臣?目的是什麼?

討論並歸納:

⑴宮中:推薦良實,志慮忠純的郭攸之、費禕、董允等。

⑵營中:推薦性行淑均,曉暢軍事的將軍向寵。

⑶其他:推薦貞良死節之臣侍中、尚書、長史、參軍等。目的是消除北伐後顧之憂,使他能集中精力伐魏。

12、提問:作者如何表達了出師的決心?

討論並歸納:

⑴以出師為己任。“此臣報先帝面忠陛下之職分也”;

⑵定下軍名狀。“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可聯繫北伐失敗,自貶三等,去丞相號,説明此絕非虛語)

13、提問:作者對他所推薦的賢臣和後主提出了哪些要求?

討論並歸納:

⑴對賢臣:“斟酌損益,進盡忠言”,要有“興德之言”。

⑵書後主:“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

詔”。

14、提問:從全文來看,諸葛亮向劉撣提出的三條建議,他反覆強調的是哪一條?

討論並歸納:作者反覆陳説的是親賢遠佞這一條。其餘兩條雖然説的是方針、政策,也都與此有關。因為劉禪是個昏庸之君,(可聯繫“樂不思蜀”,親信宦官黃皓等事例)容易受壞人蠱惑,如不親賢遠佞,就會出現“妄自菲薄,引喻失義”“偏私,使內外異法”等情況,再好的方針。政策也不可能貫徹執行。而親賢尤為遠佞之本,所以文章開頭説“開張聖聽”,實際上就是要聽取賢臣的意見,萬不可“塞忠諫之路”,中間列舉賢臣姓名,要劉禪“親之信之”,結尾更勸説劉禪要“諮諏善道,察納雅言”,也是親賢的意思。

15、提問:本文在寫作方面有什麼特色?

討論並歸納:“表以陳情”,意思是表的敍事和議論都帶有抒情的色

彩。第一部分寓情於議,在談論形勢、方針、政策和歷史經驗教訓之中貫穿着一條明顯的抒情線索,就是希望後主能繼承先帝的遺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業。第二部分寓情於敍,字字句句都藴含着作者對先帝的知遇之思和無限感激之情,也表達了作者盡心竭力效忠劉備父子的心願。最後,諸葛亮以“討賊興復之效”自許,並且説“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天帝之靈”,更是情詞懇切,催人淚下,集中表現了他感恩圖報的心情。

四、小結

這篇表文歷來受到人們的高度評價,被視為表中的代表作。文章以懇切的言辭勸説後主要繼承先帝遺志,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先帝未竟的大業;也表達了諸葛亮報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決心。

五、作業

1、完成課後作業。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閲讀下面文言語段,完成文後的問題。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存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狠自枉屈,三顧臣與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鳳夜憂歎,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波滬,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雄,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此臣報先帝而忘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神九之任也。

1、選出於“故五月渡滬”的“故”字意思相同的一項

a、桓侯故使人問之

b、而兩狼之並趨如故

c、既克,公問其故

d、彼竭我盈,故克之

2、選出加點的“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項。

a、先帝不以臣卑鄙

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c、遂許先帝以驅馳

是以眾議舉寵為督

3、上文中‘由是感激”的“是”是指代是什麼?請用現代漢語翻譯這句話。

答:。

4、第二段中,作者指出“出師”的戰略目標是

a、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b、故五月渡滬,深入不毛。

c、北定中原,庶竭努鈍,攘除奸雄,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d、此臣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附譯文】

先帝創建統一全國的大業還沒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現在天下分裂成三國,我們蜀國貧困衰弱,這真正是形勢危急、決定存亡的關頭啊。可是,侍衞大臣們在宮廷裏毫不懈怠,忠誠的將土們在邊境上奮不顧身,這是因為他們追念先帝特殊恩典,想要在陛下身上來報答。

(陛下)實在應該廣泛的聽取意見,發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振奮有抱負的人們的志氣,而不應當隨便看輕自己,説一些不恰當的話,以致堵塞人們向您竭誠進諫的道路。

宮廷和相府的人,都是國家的官員,提升\懲罰、表揚、批評,(標準)不應當有差別。如果有做壞事j犯律令以及盡忠辦好事的人,應當交給各主管部門決定對他們的懲罰和獎賞,來顯示陛下公平嚴明的治理,而不應當有偏袒和私心,造成宮廷和相府有不同的法制。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偉、董允等人,都善良誠實,志向和心思都忠貞純正,因此先帝把他們選拔出來留給陛下(使用人我以為宮中的事情,不論大小,都拿來跟他們商量,然後實行,就一定能夠補救缺點,防止疏漏,得到更多的成效。

將軍向寵,性情善良,做事公正,對軍事精通熟練,從前試用他的時候,先帝曾稱讚他有才幹,因此大家商議,推舉他做中部督。我認為軍隊中的事情,都可以拿來跟他商討,就一定能使部隊團結一心,把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安排得當。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先漢興旺發達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後漢傾覆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時間,每逢跟我談論這些,沒有一次不對桓、靈二帝的做法感到痛心遺憾的。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正直、有才幹而且能以死報國的臣子,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這樣漢朝的興隆就為期不遠了。

我本來是平民,親自在南陽耕田,只想在亂世中保全自己,不謀求在諸侯那裏揚名做官。先帝不嫌我地位低微,見識淺陋,降低自己的身分,三次到茅廬來探望我,向我詢問當代的大事,我因此十分感激,就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後來遇到嚴重挫折,在兵敗的時候接受重任,在危難的關頭奉命出使,從那時到現在,已經有21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謹慎,所以臨終時把國家大事託付給我。接受遺命以來,我日夜憂慮歎息,唯恐先帝的託付不能實現,以致損傷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過滬水,深入到寸草不生的地方。現在南方已經平定,兵員裝備已經充足,應當激勵、率領全軍將士向北方進軍,平定中原,讓我能用盡自己平庸的才智,剷除奸邪兇頑的敵人,恢復漢家的基業,回到舊日的都城。這就是我用來報答先帝、盡忠陛下的職責。至於權衡事情的得失利弊,毫無保留的向您提出忠誠的建議,那就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責任了。希望陛下責成我實現討伐曹魏、復興漢朝的大業,如果不能實現就冶我的罪,來稟告先帝在天之靈。如果沒有發揚美德的建議,就應當責備郭攸之、費襪、董允等人的怠慢,指明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當親自多加考慮,(向他們)詢問治國的正確道理,認識、採納正確的意拗深切的追念先帝的遺命。(這樣)我就受恩感激不盡了。現在我就要遠離陛下,面對着這篇表章,我涕淚交流,不知説了些

什麼。

【參考答案】

一、給下列多音多義字注音或組詞

1、bóbáo(薄紙)

2、sèsāi(堵塞)

3、hángxíng

4、pǐfǒu(是否)

5、wèiyì(遺失)

二、解釋下列加粗的詞語

1、貧困衰弱。

2、特殊待遇。

3,發揚光大。

4、痛心遺憾。

5、地位低微,見識淺陋。

6、感動激動。

三、翻譯下列文言句子

1、希望竭盡我平庸的才智,剷除奸邪兇頑的敵人。

2、在兵敗的時候接受重任,在危難的關頭奉命出使。

3、現在天下分裂成三國,我們蜀國貧困衰弱,這真正是形勢危急,決定存亡的關頭啊。

第二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1、d、

2、d

3、先帝不因為我地位低微,見識淺陋,降低自己的身分,三次到茅廬來探望我,向我詢問當今的大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1m7l6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