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春望》古詩賞析新版多篇

《春望》古詩賞析新版多篇

《春望》古詩賞析新版多篇

杜甫《春望》全詩翻譯與賞析 篇一

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註釋

1、國破:指國都長安被叛軍佔領。

2、感時句:因感歎時事,見到花也會流淚。

3、渾:簡直。

4、不勝簪:因頭髮短少,連簪子也插不上。

翻譯

國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依舊存在,

春天的長安城滿目淒涼,到處草木叢生。

繁花也傷感國事,難禁涕淚四濺,

親人離散鳥鳴驚心,反增離恨。

三個月戰火連續不斷,長久不息,

家書珍貴,一信難得,足矣抵得上萬兩黃金。

愁白了頭髮,越搔越稀少,

少得連簪子都插不上了。

杜甫《春望》全詩翻譯與賞析 篇二

原文

國破山河在1,城春草木深2。

感時花濺淚3,恨別鳥驚心4。

烽火連三月5,家書抵萬金6。

白頭搔更短7,渾欲不勝簪8。

註釋

國:國都,指長安(今陝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舊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長安城。草木深:指人煙稀少。

感時:為國家的時局而感傷。濺淚:流淚。

恨別:悵恨離別。

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這裏指安史之亂的戰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當。

白頭:這裏指白頭髮。搔:用手指輕輕的抓。

渾:簡直。欲:想,要,就要。勝:受不住,不能。簪:一種束髮的首飾。古代男子蓄長髮,成年後束髮於頭頂,用簪子橫插住,以免散開。

翻譯

國家淪陷只有山河依舊,春日的城區裏荒草叢生。

憂心傷感見花開卻流淚,別離家人鳥鳴令我心悸。

戰火硝煙三月不曾停息,家人書信珍貴能值萬金。

愁悶心煩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髮疏稀插不上簪。

賞析

一首名作能傳誦千古,必定是因為它能高度概括時人和後人在同類境遇中共同的感受和體會。《春望》就是如此。

國破是一朝一代的悲哀,而山河是永恆的存在;破城遇到春天,草木照樣生長,自然規律不會因時勢的變化而改易。眼前人事和永恆時空的對比,使詩人更強烈地感受着內心的荒涼落寞,以至於所見只剩下山河草木,一片空曠。但是山河草木雖然無情,詩人即使它們都變成了有情之物,花鳥會同詩人一樣因感時而濺淚,因恨別而傷心。足見人間深重的苦難也能驚動造化。花兒帶露、鳥兒啼鳴不過是自然現象,而所濺之淚所驚之心實出自詩人。因此花和鳥的濺淚和驚心只是人的移情。歷來稱讚此詩人移情於景的手法新穎,但它能夠感人還是得力於開頭兩句的深刻含藴。

一春三月,烽火不息,所以家書難得,可邸萬金。兩句是因果關係的流水對,這一年的正月,李光弼正與史思明戰於太原,郭子儀進擊河東,叛將安守忠自長安向武功出兵,長安、鄜州都捲入戰事,自然音問難通。這句是實寫自己與家人音訊隔絕,但也概括了一個共通的道理:戰亂之中親人的平安消息比什麼都珍貴。由於能將個人的感受提煉成人之常情,這兩句遂成為表達人們在亂離中盼望家信的成語。

這首詩各聯結構嚴整,頷聯分別以“感時花濺淚”應首聯國破之歎,以“恨別鳥驚心”應頸聯思家之憂,尾聯強調憂思之深導致發白變疏。加工對仗精工,聲情悲壯,自然成為最能概括家國之恨的代表作。

春望 篇三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如下: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春望》詩詞 篇四

《春望》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詩。此詩前四句寫春日長安悽慘破敗的景象,飽含着興衰感慨;後四句寫詩人掛念親人、心繫國事的情懷,充溢着悽苦哀思。

《春望》翻譯

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裏草木茂密。

感於戰敗的時局,看到花開而潸然淚下,內心惆悵怨恨,聽到鳥鳴而心驚膽戰。

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了一個春天,家書難得,一封抵得上萬兩黃金。

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髮越搔越短,簡直要不能插簪了。

《春望》賞析

這首詩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練,言簡意賅,充分體現了“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且這首詩結構緊湊,圍繞“望”字展開,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結合。詩人由登高遠望到焦點式的透視,由遠及近,感情由弱到強,就在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轉換中含蓄地傳達出詩人的感歎憂憤。

由開篇描繪國都蕭索的景色,到眼觀春花而淚流,耳聞鳥鳴而怨恨;再寫戰事持續很久,以致家裏音信全無,最後寫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環環相生、層層遞進,創造了一個能夠引發人們共鳴、深思的境界。

表現了在典型的時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時代的人們熱愛國家、期待和平的美好願望,表達了大家一致的內在心聲。也展示出詩人憂國憂民、感時傷懷的高尚情感。

《春望》原詩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春望》鑑賞 篇五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詩篇一開頭描寫了春望所見:山河依舊,可是國都已經淪陷,城池也在戰火中殘破不堪了,亂草叢生,林木荒蕪。詩人記憶中昔日長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華,鳥語花香,飛絮瀰漫,煙柳明媚,遊人迤邐,可是那種景象今日已經蕩然無存了。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又令人滿目悽然。詩人寫今日景物,實為抒發人去物非的歷史感,將感情寄寓於物,藉助景物反託情感,為全詩創造了一片荒涼悽慘的氣氛。“國破”和“城春”兩個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時存在並形成強烈的反差。“城春”當指春天花草樹木繁盛茂密,煙景明麗的季節,可是由於“國破”,國家衰敗,國都淪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頹垣殘壁,只是“草木深”。“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長安城裏已不是市容整潔、井然有序,而是荒蕪破敗,人煙稀少,草木雜生。這裏,詩人睹物傷感,表現了強烈的黍離之悲。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無情而有淚,鳥無恨而驚心,花鳥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兒原本嬌豔明媚,香氣迷人;春天的鳥兒應該歡呼雀躍,唱着委婉悦耳的歌聲,給人以愉悦。“感時”、“恨別”都濃聚着杜甫因時傷懷,苦悶沉痛的憂愁。這兩句的含意可以這樣理解:我感於戰敗的時局,看到花開而淚落潸然;我內心惆悵怨恨,聽到鳥鳴而心驚膽戰。人內心痛苦,遇到樂景,反而引發更多的痛苦,就如“營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那樣。杜甫繼承了這種以樂景表現哀情的藝術手法,並賦予更深厚的情感,獲得更為濃郁的藝術效果。詩人痛感國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會增添內心的傷痛。這聯通過景物描寫,借景生情,移情於物。表現了詩人憂傷國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詩人想到:戰火已經連續不斷地進行了一個春天,仍然沒有結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肅宗剛剛繼位,但是官軍暫時還沒有獲得有利形勢,至今還未能收復西京,看來這場戰爭還不知道要持續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敵軍營,好久沒有妻子兒女的音信,他們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麼樣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家書抵萬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詩人在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戰爭是一封家信勝過“萬金”的真正原因,這也是所有受戰爭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廣大人民反對戰爭,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願望,很自然地使人產生共鳴。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連月,家信不至,國愁家憂齊上心頭,內憂外患糾纏難解。眼前一片慘慼景象,內心焦慮至極,不覺於極無聊賴之時刻,搔首徘徊,意志躊躇,青絲變成白髮。自離家以來一直在戰亂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於長安數月,頭髮更為稀疏,用手搔發,頓覺稀少短淺,簡直連發簪也插不住了。詩人由國破家亡、戰亂分離寫到自己的衰老。 “白髮”是愁出來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頭髮白了、疏了,從頭髮的變化,使讀者感到詩人內心的痛苦和愁怨,讀者更加體會到詩人傷時憂國、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這是一個感人至深、完整豐滿的藝術形象。

這首詩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練,言簡意賅,充分體現了“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且這首詩結構緊湊,圍繞&ldq 本站…uo;望”字展開,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結合。詩人由登高遠望到焦點式的透視,由遠及近,感情由弱到強,就在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轉換中含蓄地傳達出詩人的感歎憂憤。由開篇描繪國都蕭索的景色,到眼觀春花而淚流,耳聞鳥鳴而怨恨;再寫戰事持續很久,以致家裏音信全無,最後寫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環環相生、層層遞進,創造了一個能夠引發人們共鳴、深思的境界。表現了在典型的時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時代的人們熱愛國家、期待和平的美好願望,表達了大家一致的內在心聲。也展示出詩人憂國憂民、感時傷懷的高尚情感。

杜甫《春望》全詩翻譯與賞析 篇六

《春望》

[唐]杜甫

原文: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註釋:

1、國破:謂長安陷落。山河在:山河依舊。

2、草木深:草木叢生,意謂人煙稀少。

3、時:指時事、時局。

4、烽火:戰火。三月:指季春三月。連三月:連逢兩個三月,謂從去年到現在一直在打仗。一説連三月,是接連三個月不斷,謂整個春天都在打仗,亦通。

5、家書:家信。抵萬金:極言家書之難得。

6、白頭:指白髮。短:短少。渾欲:簡直,幾乎。不勝:猶不能。簪:用來束髮於冠的飾具。

賞析:

天寶十五載(756)六月,潼關失守,玄宗倉皇逃蜀,長安淪於叛軍之手,時杜甫挈家逃難。七月,太子李亨即帝位於靈武,改元至德。八月,杜甫自羌村離家單身投奔靈武,中途為叛軍所得,送至長安。第二年春天,詩人憂亂傷春而作此詩。上四句,寫春望之景,睹物傷懷,妙在寓情於景,情景交融。下四句,寫春望之情,遭亂思家。五、六兩句,言戰亂之久,思家之切,“家書抵萬金”,極寫對家人之刻骨思念。末二句,自言發白更短,乃憂亂思家所致,拳拳愛國之心,躍然紙上。全詩語語沉痛,字字血淚凝成,國破家亡之深憂巨痛,至今讀來猶撼人心魄。

《春望》詩詞 篇七

原文:

那堪花滿枝,翻作兩相思。

玉箸垂朝鏡,春風知不知。

詩詞賞析:

這首詩的大意是’怒放的春花反而引起我無端的煩惱,相忍的滋味實在讓人受不了。對着明鏡打扮,非但不感到美,反而有玉淚空垂,這一切的一切,多情的春風啊!你知道不知道!換一種説法,就是寫花兒已開滿枝頭,可是見到春花反而引發相思之情,自己淚流滿面,那傳遞住處的春風,可曾告訴我那心上人啊?

首句“那堪花滿枝”,詩一開頭就劈空而來,似情奔湧,似相思爆發,駭人心目,給人以懸念。“那堪”寫詩人相思的程度,表示怎能承受的了。這裏的“那堪”有兩層意思:“我們不妨從兩個層面來理解。先是情人分離兩地相思,本已不堪;繼而,偏偏春色惱人,滿枝鮮花就好像故意在向她挑逗:花如此好,而人呢,卻不能圓!這就慪得她更加不堪,緒新思,一齊迸發花愈好,情愈真;景愈美,思愈切;人愈傷心,花愈惱人,語愈淺而意愈深’《《古今詞論》)。情景互移,於是,墜入‘思悠悠、恨悠悠”的不盡相思之中。“寤寐思服’,輾轉反側’,徹夜難眠。”“‘花滿枝’本是春天景色的典型寫照:大地回春,風光宜人,萬物欣欣向榮,枝頭繁花錦簇正是情人結伴相邀,遊春賞花,留戀春景的大好時光,何以我們的詩人反乎尋常,要炭呼忍受不了呢?讀下去才知道原來是這滿園春色’惹起了她的相思之苦。”

最後兩句“玉箸垂朝鏡,春風知不知?”詩人以面對明鏡梳粧打扮,問春風知道不知道她心中的相思苦淫之情作結,戛然而止,給詩添上了無窮的纏綿悱側的哀傷情調。既寫面對明鏡自已打扮的情景,又抒發了心中無限的相思情―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絃,情意綿綿動人肺腑。對此,裔耀華先生有一段精彩解釋:“朝起臨甓曉粧,不知是鏡中映出了窗外景色,還是照出了她憔悴的容顏,又引起她對影傷懷,禁不住雙雙玉箸簌簸而下,情思百結,莫可名狀:花期雖好,徒奈我一人獨賞?對鏡梳粧,又為誰打扮?無限衷曲,訴與誰聽呢!這不堪承受的一切,終於使詩人呼出:春風啊,你知不知道我相思之苦?親人啊,你曉不曉得我為你憔悴到了這般模樣!’這裏,擬人、借代、雙關、設間,多種修辭手法融為一體,不盡的“春望’之中,説盡了主人公難耐的孤獨淒涼同時也寄託了她無限的寂寞與企望。”

在“夫為妻綱”的封建社會裏,一個唐代身為樂妓、女冠而又才情不凡的女詩人,雖然憑藉她的美麗聰慧和才情風度能夠得到文人才子的讚賞和青睞,但她卻像是無根依附的浮萍,她早已失去了追求個人幸福的根基,儘管她大膽執著地追求美好愛情生活,但最終卻難以逃脱悲劇的命運,她用手中詩筆,寫下了許多自己情感上的挫折與失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1mvp3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