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春望的賞析【精品多篇】

春望的賞析【精品多篇】

春望的賞析【精品多篇】

賞析 篇一

756年六月,安史叛軍攻下長安。七月,唐肅宗在靈武即位,杜甫聽到消息後去投奔肅宗。

途中為叛軍俘獲,帶到長安。《春望》寫於次年三月。它集中地表達了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杜甫《春望》原文與賞析杜甫《春望》原文與賞析。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開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一個“破”字,使人觸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令人滿目悽然。詩人在此明為寫景,實為抒感,寄情於物,託感於景,為全詩營造了氣氛。同時此聯對仗工整,圓熟自然,詩意跌宕。“國破”對“城春”,兩意相反,對照強烈。“國破”之下繼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當為明媚之景,而後綴以“草木深”則敍荒蕪之狀,先後相悖。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通常解釋為,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落淚驚心。另一種解釋為,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亦驚心。兩説雖則有別,其精神卻能相通,一則觸景生情,一則移情於物,都表達了感時傷世的感情。本聯以“感時”一語承上,以“恨別”一語啟下,章法分明。

詩的這前四句,都統在“望”字中。在景與情的變化中,彷彿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入了低頭沉思,自然地過渡到後半部分──思念親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自安史叛亂以來,“烽火苦教鄉信斷”,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火仍連續不斷。詩人妻子兒女在鄜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牽夢繞,家書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抵萬金”寫出了家書的珍貴,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表達了對妻子兒女的強烈思念。這是人人心中會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產生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遠方的慘慼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禁於百無聊賴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髮,幾不勝簪。“白髮”為愁所致,“搔”為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杜甫《春望》原文與賞析閲讀答案。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歎息衰老,則更增一層悲哀。而他蒼老得這麼快,又因憂國、傷時、思家所致。

縱觀全詩,前四句寫春城敗象,飽含感歎;後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全詩深沉藴藉、真摯自然,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因而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不衰。

寫作背景: 篇二

1、《春望》寫作背景

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年)六月,安史叛軍攻下唐都長安。七月,杜甫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頓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肅宗。不料中途為叛軍所俘,被押至長安,因他官卑職微,未被囚禁。這首詩作於次年三月,他乘隙逃離長安,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到達了當時朝廷的所在地——鳳翔縣。這首詩是詩人逃離長安前一個月寫的,表達了詩人關心國家安危、眷戀親人的思想感情。

近體詩:

近體詩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詩。近體詩從句式上説有五言、七言之分;從篇幅上説有律詩、絕句兩種。律詩分五律、七律兩種。全詩共四聯,頭兩句叫首聯,三、四句叫頷聯,五、六句叫頸聯,七、八句叫尾聯。中間兩聯要求對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韻,通常押平聲韻。《春望》一詩屬於五言律詩。

2、《石壕吏》寫作背景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陽,看到戰亂後的故鄉。可是不到兩個月,形式發生逆轉,唐軍在鄴城大敗,郭子儀退守河陽,河陽一帶又騷動起來,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詩人這時被迫離去,經新安、石壕、潼關等地回到華州。一路上他所見的征夫怨婦們的愁眉苦臉,所聽到的是別家出征時的哭聲。就其所見所聞寫成了著名的組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石壕吏》是三吏中佳作。

杜甫《春望》教學反思 篇三

靜下心來仔細想想上這節課的前前後後,感慨萬端,梳理如下:

一、書到用時方恨少這句話我常常掛在嘴上,卻不能常常落實到行動中。平時也讀書,但往往沒有目的,隨意性很大,而且依着興趣,不喜歡的書不讀。我不喜歡歷史題材、戰爭題材的作品,總覺得用那麼多人的生命和鮮血換來榮耀,很血腥,也很殘忍。所以選擇了《春望》後,就捉襟見肘了,只好臨時抱抱如來的大腿。我用了一個周的時間,先複習了整個唐代的歷史,閲讀了各個時期詩歌代表作品;又把《唐詩鑑賞辭典》和《唐詩三百首》中杜甫的作品讀了一遍,感受了作者思想的變化和作品風格的變化;還上網蒐集了教學視頻和朗誦視頻,學習朗誦詩歌。最後,才依照學校的“導學互助”教學模式開始備課。藉着這個反思的機會,我要告誡自己,讀書要有計劃,讀書筆記要真寫,不能只在電腦裏收藏。多練練寫作,把讀到的東西認真消化,這樣備課時才不會慌亂。對教學內容更要細細涵詠,正如於永正先生説過的:“教學的藝術就是鑽研教材。對於一篇課文,只有通過仔細地閲讀,從容地咀嚼,才能探其精微,對文章的一詞、一句、一字甚至一個標點都要細加揣摩,這樣才能在教學中游刃有餘。”對作品還要有自己正確而獨到感悟和見解,以期和學生的見解相互交流、碰撞。

二、絕知此事要躬行常常蒐集觀看名師課堂教學的視頻,私下以為,有些人天生為教學而生,一如有天賦的演員,生來就是會講課的。而走進名師的博客,卻發現,名師之所以為名師,是因為積澱豐厚,閲歷豐富,經驗豐盈。我驚悟:自身素質的提高,勢在必行。

1、要充分藉助最美麗的集體智慧每一次參加這樣大型的課堂展示活動,我都感受到教研組集體有無窮的威力,可能這也是我們採用“互助”的原因吧。一節展示課,基本上凝聚了全校語文教師的智慧。從設計思路,到重點難點突破,到課堂上的言行神態,老師們各有自己的“絕招兒”,採眾家之長,豐富自己的教學技藝,快哉!

2、要主動磨鍊授課的技藝平時工作中,要特意地請老師們評價教學設計,邀請老師們進課堂來聽課、評課。主動去聽老師們的課,無論是哪個學科的,只要是課堂,都有值得學習借鑑的地方。還要關注自己的課堂掌控能力,用心設計課堂儀態、導入語、過渡語、評價語,總結語等,我想只要用心,都有所提高。

3、要看到孩子們無窮的潛力每節課前,我們都有一種渴求感,希望學生好好和你配合,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這就需要好好鑽研學生。學生想到的,你要提前想到;學生沒想到的,你要怎樣引導他想到。所以我們要認真研究學生,看到孩子們無窮的潛力,根據學生知識水平的高低,將學習的內容進行選擇、設計、創意、改造,以有效激發孩子們的潛能,使孩子們在他們所渴望的氣氛中學到知識,增強能力。時光總是匆匆的,匆匆的時光只是帶走了白天和黑夜,常常回首,我們會發現,那些美好的記憶猶然心田。只要有積極進取的決心和行動,總會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語文教學中學會“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讓語文植根於學生的心靈世界,給學生的生命鋪上一層温暖、純淨的底色。

中心思想 篇四

這首詩歌的中心思想是:本詩通過描寫安史之亂中長安的荒涼景象,抒發了詩人憂國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詩人渴望安寧、嚮往幸福的願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6k8g3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