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新版多篇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新版多篇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新版多篇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範文 篇一

一治小販

大禹任官之地的城管,其兇悍遠近聞名,但某些攤販的不法行為仍屢禁不止。於是,大禹就親自去調研,傾聽民聲,瞭解民意。數月後,該地城管隊大換血,原先剽悍的隊員已調入公安部門,換來了一批和藹可親的女城管隊員。當地人都説大禹新官上任三把火。剛柔並濟的城管陣容與執法形式果然奏效,原先反感城管的小販們如今已不再埋怨,都開始安分守己地做生意。

二治塗鴉

大禹在街頭走訪調查中,偶聽人反映,很多毛頭小夥總是在牆上塗抹亂畫,很是影響市容。大禹在走訪調查後發現情況不容樂觀。但想到之前與小販的鬥法經歷,忽然計上心來。

2個月後,該地“第一屆街頭巷尾塗鴉大賽”開賽。原先髒亂的牆壁都被粉刷一新,毛頭小夥們摩拳擦掌,在比賽時將練了許久的功夫盡情發揮。“羣眾參與度空前之高……活動取得極大成功……居民反映市容市貌煥然一新……各地掀起唯美塗鴉之風……”大禹看着這些報道,很是欣慰,不過,耳邊卻總響起街頭大嬸曾千叮嚀萬囑咐的話:“您一定別讓這些小青年們再畫了啊!得把他們防得死死的……”大禹若有所思。

三治毛頭小夥

兩次大手筆後,當地人對大禹刮目相看,越來越多的民意傳進他的耳朵。據反映,常有適齡少年不去上學,整日在街上流竄,遊手好閒。大禹又開始調查、收集資料,結果讓他大吃一驚:這些被當地人視為瘟疫、防躲不及的孩子不是不想去上學,而是沒錢上學!

很快,大禹批了紅頭文件:大力推進農民工子弟免費上學的政策的實施。

大禹三舉,全民沸騰。

一日,大禹讀書時突然看到當年大禹治水的心得――

“堵,不如疏。”

大禹愕然,然後一笑。原來自己也一直在治“水”。

【教師點評】

文章以第三人稱的敍述方式,採用故事新編的獨特寫法,在大禹治水的故事主旨下設置了三則情節簡單、寓意深刻的小故事,賦予了老故事以新內容,新的人物性格,準確地表現“堵,不如疏”的主題立意,收尾簡潔有力。三則小故事用三個小標題來展現,前後構成排比,使得結構齊整,頗具美感,能給閲卷老師以強烈的視覺衝擊,這種寫作方法值得同學們借鑑。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範文 篇二

關鍵詞:屈原;堯舜禹;形象

綜觀屈原26首詩作,貫穿始終的人物除了作者本人外,唯堯舜禹[1]。但堯舜禹在詩歌中呈現的形象卻很不一致。

如《離騷》中:昔三後之純粹兮,固眾芳之所在。雜申椒與菌桂兮,豈維紉夫蕙?彼堯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紂之猖披兮,夫唯捷徑以窘步。言堯舜所以能有光大聖明之稱者,以循用天地聖明之道,舉賢任能,使得萬事之正也[2]。這裏的堯舜二帝,是同“桀紂”之流形成鮮明對比的賢君,特別是“舉賢任能”之功,才能治國平天下。後又多次提到夏禹,如:湯禹儼而祗敬兮,周論道而莫差;舉賢才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將周文王同禹並列,讚美他們畏天敬賢,綏萬國安天下之功。下文的“湯禹嚴而求合兮,摯咎繇而能調;苟中情其好修兮,又何必用夫行媒”表達類似的意思。在《哀郢》中:堯舜之抗行兮,嘹杳杳而薄天,眾讒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偽名,憎愠論之修美兮,好夫人之慷慨。堯舜品德高尚,聖蹟顯著,饞人嫉妒就加之以“不慈”的污衊之名。因美好的德行為小人所中傷,堯舜的處境和屈原何其相似。《懷沙》一詩中屈原也表達了沒能見到舜帝的遺憾:重華不可遐兮,孰知餘之從容?古固有不併兮,豈知其故也?

但在《天問》中,屈原卻一意破聖人的金身,以反覆的質問試圖揭露堯舜禹真面目。如在堯對待鯀的問題上:不任汩鴻,師何以尚之?僉曰‘何憂’,何不課而行之?言外之意是不僅推舉的四嶽有責任,拍板用人的堯帝也要負責任。鴟龜曳銜,鯀何聽焉?順欲成功,帝何刑焉?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大禹治水子承父業功成名就,鯀卻遭到刑罰,聯繫《離騷》中“鯀直以亡身,終然夭乎羽之野”,《惜誦》中“行直而不豫兮,鯀功用而不就”等句,可見鯀遭遇不幸,是因為性情耿介,剛正不阿,不為當政者所容,影響到治水事業的成功,以至冤死[4],因此之後屈原不禁大聲質問“何由並投,而鯀疾修盈?”屈原對鯀英雄末路惺惺相惜,可見堯在舉賢任能方面絕不是無可指摘疵的。

屈原筆下的堯舜禹在道德上也不是完美的。《天問》中:舜閔在家,父何以?堯不姚告,二女何親?舜並非鰥夫,帝堯不先告他的父母,便為何下嫁兩女?且舜如此孝順又為何不告知父母?接着又對舜進行諷刺:眩弟並淫,危害厥兄。何變化以作詐,而後嗣逢長?……舜服厥弟,終然為害。何肆犬豕,而厥身不危敗?舜教化萬民,為何會有這樣惡劣的弟弟一味聽之任之?這難道是寬容和勸化嗎?象這樣的惡人得以苟活繁衍子嗣,就像楚王身邊的小人受寵得勢,“以盈室兮”,鯀身首異處,就如同自己遭受讒言流落在外,天道何在?舜又何嘗公正無私?

《天問》中25行詩寫到大禹,大禹治水固然辛勤可敬,但“禹之力獻功,降省下土四方;焉得彼塗山女,而通之於台桑?閔妃匹合,厥身是繼。胡維嗜不同味,而快黽飽?”禹治水道娶者,憂無繼嗣耳,大禹盡力成其聖功,何以與眾人同味,求歡飽享一朝之情呢?又寫到禹任用羿: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嬪?禹任用羿消除憂患安撫夏民,羿卻箭射河伯奪人之妻,何也?《天問》中多次以這樣上下矛盾式的提問使得堯舜禹的形象非常曖昧。

何以如同堯舜禹這樣的聖人卻在屈原的筆下呈現出如此斑駁的面貌?可從以下幾點探究:

一。作者年齡、際遇的變化:

屈原的作品創作時間雖不可十分詳細的考證,但有大概的脈絡。《離騷》的完成年代恐在懷王入秦乃至頃襄王嗣立的時候。《天問》則早於《離騷》,約35歲時。而《九章》則是全部寫於頃襄王時候的作品。

《天問》是屈原在較年輕時候的作品,其中激昂的言辭和犀利的質問是否有年輕氣盛的因素?筆者不敢斷言,屈原晚期的作品一部分表達自己未能得明主賞識、為讒言所傷和對黨人的責難,一部分則神遊天外,於無人之境魂悸魄動,還一次又一次的提到百里奚、介子推、伯夷叔齊等人,如在其絕筆《惜往日》中,屈原追惜往日,懷想前賢得遇,自己則被謗見疑,心中多是憂憤和淒涼的求死之意,恐再難發出如“何肆犬豕,而厥身不危敗?”這樣激昂的吶喊。

其文中對堯舜禹的態度從側面反映屈原際遇:越是苦悶憂愁難以排遣的時候,越美化前人,越期待能有清廉的政局和理想化的明君舉賢任能。這或許就能解釋為什麼《懷沙》中屈原又一次悲愴的提到舜帝並將其視為一種絕望的寄託。

二。屈原歸屬的思想流派:

屈原思想歸屬的流派,如果從屈原與前秦諸子思想的相互影響來説,這些看法都可以成立,如果就某個思想體系看,硬派屈原的思想為某一家,某一家體系,就值得商量了。因此,在承認屈原思想受到儒家影響的同時,不應當死板的將屈原劃入儒家一派。

而儒家對堯舜禹的維護非常明顯,如《論語》中對堯和禹熱情的謳歌:“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禹吾無間然矣”[5]。《孟子・滕文公上》中也有對堯傳位於舜而舜舉賢治國的描寫。儒家這麼做是為了想在先王的形式中裝進改良的新內容,為自己的理論服務,所以粉飾的不遺餘力。屈原並不是完全的儒家信徒,他不必時刻捍衞堯舜禹的威嚴,無需“為尊者諱”,可以自由的的評判歷史人物。

三。屈原個性和志趣的投射

屈原作品中所表現出的浪漫主義理想不是脱離現實的幻想,而是深深紮根於現實的土壤之中的。屈原是一個積極入世的詩人,在他翱翔於天上地下苦苦求索的時候,仍始終渴望能回到朝堂中施展才華通過改革強兵富民,達成楚國統一中國的政治理想。這個理想貫穿他的一生:國富強而法立兮,屬忠臣而日嬉。他以政治的角度和批判的眼光看待前人,同時耿介的個性又促使他自由的表達,這讓堯舜禹走下神壇:堯舜禹不是完美的,在他們古衣古冠、頭上光圈環繞備受推崇的人物形象背後,也有見不得人的陰暗面,這些都被屈原所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但先王的種種瑕疵,不能掩蓋光輝,屈原對堯舜禹的反覆書寫,既是為寫作服務,更是為了投射自己的政治理想,希望楚國像先王的時代一樣任人唯賢統一中國。這種想法督促他一次又一次與堯舜禹神交,他的理想和對堯舜禹時代的美好印象部分重合,這便讓他在不斷質疑的同時又不由自主的讚美心神往之。

因此,在屈原作品中反映的不同側面的堯舜禹,不意味着屈原自己認識上的矛盾,而是屈原在不同時間,不同的心態,為了不同的目的的創作需要。屈原不認為堯舜禹有多了不起,他讚美的重心在舉賢任能和統一中國兩方面,但他心中理想化君王也許是不存在的,他一方面苦苦求索,一方面又試圖在先王的餘温中,找尋一些慰藉。

參考文獻:

[1]舒新宇《2010年江蘇南通屈原與楚辭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M].北京:學院出版社。2011.

[2](宋)洪興祖《楚辭補註》[M].湖南:鳳凰出版社。2007.

[3]郭沫若《屈原賦今譯》[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範文 篇三

關鍵詞:語文課;激情;融情;抒情

語文是情感的載體,教師、學生和教材是形成課堂教學中情感信息迴路的三個情感源點。但是,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教師面無表情,語言平淡,教學方法單一,只注重知識的灌輸,缺乏教師、學生、教材之間的情感交流、溝通。怎麼做才能真正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創造性,才能切實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呢?

一、音效渲染激發感情

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學生主要是通過視覺和聽覺來獲取各種信息的。課堂上,藉助媒體——音樂、錄像、課件等電教手段,讓學生形象地感知語言文字所反映的那活生生的事物,引導學生欣賞祖國山河的絢麗多彩,體驗感人場面的扣人心絃,感悟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學生便有感而發,情緒大振,激情奔放。如蘇教版小語教材第三冊《大禹治水》,這個歷史經典故事遠離現代兒童的生活,要讓學生體會到語言文字所謳歌的大禹那種為了治理洪水而舍小家保大家的崇高品質是有難度的。教學伊始,我首先讓學生通過錄像,親眼看一看滔滔的洪水淹沒農田、衝倒房屋,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的場面,學生那顆幼小善良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這時, 我再通過聲情並茂的示範朗讀,很快地就把學生帶進了課文。由於學生的情感已被深深地激發了起來,對治水英雄大禹,也就不由得肅然起敬。學生在感知形象的過程中,情感得到了調控,由此成為自主學習的強大動力。

二、語言融情煽共情

語言作為思想的外衣,它的物質外殼與思想內容應當是渾然一體、不可分割的。語言不可能不表達一定的思想,而思想總帶有一定的情感。眾所周知,語言的習得,要經過感悟、積累、運用的過程。因此,要發展學生的語言,必須要藉助語言文字,引導學生去感悟、去體會、去聯想、去想象,在頭腦中形成鮮明的形象,為積累和運用語言打好基礎。如《大禹治水》一文,我抓住描寫大禹決心治理洪水“走遍、千山萬水”“吃盡、千辛萬苦”“挖通、九條大河”“劈開、九座大山”等重點詞語,讓學生通過反覆朗讀,想象跋山涉水、忍飢挨餓、風雨兼程、筋疲力盡的種種艱辛,從而來體會大禹治理洪水的堅定信念,以及大禹為了治理洪水而廢寢忘食、絞盡腦汁,為了百姓的安寧生活,飽受滄桑也心甘情願的忘我精神。抓住大禹在外治水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動人事例,引導學生進行換位體驗:如果你爸爸在外工作13年,三次路過自己的家門,一次也沒來看你和媽媽,你會怎麼想?這個問題一下子拉近了大禹和學生的距離,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和已有的生活經驗,感受到了大禹那種無私奉獻的崇高品質。學生在這一創造性的學習中,把自己的真情實感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教材之中。

三、角色體驗抒真情

角色表演是低年級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遊戲活動。學生閲讀教材的過程,也就是情感“蓄積”的過程。根據課文的特點,讓學生扮演角色入情入境地去演一演,通過角色表演把“蓄積”的情感盡情地抒發出來。角色體驗的過程,伴隨着思維的過程,語言內化、錘鍊、發展的過程,也就是情感豐富的過程。如教《大禹治水》這篇課文,在結課前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大禹在外治理洪水13年後,回到家中,一家三口人終於團聚了。想一想:見面時,他們會説些什麼,做些什麼呢?學生三人小組討論後,再分角色進行表演。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保證,因此個個情趣盎然、神采飛揚,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華。有互相訴説離別之情的,有聆聽父親講述治水過程中發生的動人故事的,有為父親捶背揉肩的,有準備豐盛的酒菜來慰勞凱旋而歸的治水英雄的……學生在與夥伴的愉快合作中,在口頭交際的臨場發揮中,在老師和同學的讚揚聲中,嚐到了成功的喜悦。這種愉悦之情,無論是在視覺、聽覺等生理上,還是精神、智力上,都獲得了滿足、。

古人云:“親其師而信其道。”作為教師的我們,首先應該深入學生,主動接觸學生,與學生打成一片,讓學生感到親切。另外,成功的教育應是面向全體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積極思維主動學習的情感因素,根據學生的思維活動規律採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和形式,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同時,要給學生創設一個暢所欲言的學習環境,使學生熱愛學習、主動學習的情感油然而生,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主觀能動性。

綜上所述,情感教育不僅能融洽師生情誼,有助於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而且能夠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學活動效果,推動素質教育向縱深發展。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一定要注重情感教育,以情生情,讓課堂生命更加靈動!

參考文獻:

[1]朱小蔓。兒童情感發展與教育。南京出版社,1998.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範文 篇四

古老的文明是從人類與洪水的鬥爭開始的。無論是我國的大禹治水傳説還是西方挪亞方舟的故事,都説明了在遠古洪荒時代已經開始了與洪水抗爭的事實。然而面對洪水之災,大禹不僅總結父親鯀築堤防水失敗的教訓,疏通河牀、開鑿渠道,而且“身執耒鍤,以民為先,抑洪水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終於出現了“九州既疏,九澤既灑,諸夏艾安”(《史記·河渠書》)的局面,成為中華民族千古流傳、婦孺皆知的美談。而在西方,廣為人知的是《聖經》中記載的挪亞方舟故事:挪亞受上帝啟示,在上帝懲罰世人罪惡,要用洪水淹沒世界、毀滅人類之前,建造了一支大船,把家人和所有的動物雌雄各一對帶到船上,躲過了洪水的滅頂之災。兩個故事在東西方千古流傳,經久不衰,積澱了各自的文明,飽含了中西文化的差異,演繹了多彩的文化世界。

大禹治水和挪亞方舟體現了中西文化不同的世界觀。挪亞靠神的啟示,借方舟逃避了神降給人們的災難,而大禹則把洪水看作自然現象,帶領人民一起用疏導的辦法戰勝洪水;挪亞也給人類繁衍留下了種子,但也給人類向上帝懺悔自己的罪惡提供了先例,而大禹留給人類的卻是與自然界和諧與鬥爭的思考。這二者從根本上體現的是世界觀、宇宙觀上的差異。在中國,一般把宇宙的起源和發展視為一種健動不息的自然過程,而人則是宇宙之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人要適應宇宙的流程,也就是“天人合一”。正是這種宇宙觀,使大禹面對洪水,因勢利導,不“堵”而“疏”,使我們的古先帝西起沙漠東至大海將沿河流域的人民在治水斗爭中凝聚一起形成了一個偉大的民族,鑄造了一個治水的偉大時代,造就了一種古老的東方文明。而在西方,卻試圖為宇宙尋找一個不變的絕對存在,並從這種絕對存在出發規定萬事萬物的基本性質。作為西方文明源頭之一的猶太-基督教神學,就把上帝作為時間和萬物的創造者,是上帝拯救了挪亞,從而演繹了西方文明。

大禹治水和挪亞方舟體現了中西文化的核心——激進和穩健、躍動和嫻靜、分析和綜合的差異。面對人類的“罪惡”,上帝採取的方式是毀滅人類。這種突破原有平衡取得新的躍進和突變,是西方文化的突出特徵。因而在哲學上表現為充滿躁動和遐思,在文學上對騎士精神進行歌頌,在藝術上張揚運動精神和陽剛之美。而在思維方式上則表現為片面的掘進,用哲學家的語言就是一分為二,同中求異。因此,不用做整體思考,哲學家、思想家僅圍繞一個着眼點,便可尋根究底地鑄造自己的理論大廈,形成自己的學派、主義,以至思潮蜂起、理論迭出,再現了西方文化典型的特徵——分析。而與此相反,面對洪水之災,中國的古先帝們前仆後繼,大禹終於在“堵”和“疏”的矛盾思索中找到了治水方針,並綜合運用當時各種原始的知識和技能而治水成功。這凝聚了東方文化典型的思維特徵為綜合,積澱了東方文化的核心為穩健和嫻靜,用哲學家的語言就是合而為一,異中求同。因而中國哲學的整體觀念年深日久,中國文化的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成為底藴,中國美學的陰柔之美成為崇尚。它就像大海深處,有美麗的珊瑚,飄曳的海草,也有悠閒的海魚,同波濤洶湧的海面相比,構成了一幅嫻靜多彩的圖畫。這就是東方文化的境界。

大禹治水和挪亞方舟體現了中西方倫理道德觀上的差異。兩個故事從表面上看形成了西方疏散人、東方疏導水的治水思想上的差異,而從深層次看則體現了西方文化講究天賦人權,強調個體本位,張揚主體性,而東方文化更強調禮治,講集體本位和人倫責任的差異。在挪亞方舟故事中,雖然看不到挪亞為人類而鬥爭的痕跡,卻可以看到造方舟的周密計劃,感受到他抓住機遇,持之以恆造大船的主體精神,領悟到他利用外部條件應付危機,以退為進的應變思想。西方文化在長期的發展中,從古希臘文化的民主思想,到文藝復興發展到極致,色彩濃重地描述着追求獨立人格、個性解放、強調個人主義的畫面。這一方面促使西方文化異軍突起,人才輩出,成績卓著;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意識形態的混亂,個人主義的膨脹,形成了自我表現的個人主義價值觀。而大禹治水精神世代弘揚,培育了中國自省、自律,從集體本位主義出發的禮治思想和重義輕利的文化觀,形成了中國人謙和、禮讓、重社會責任的優良的民族文化傳統。這種文化長期積澱而形成的君義臣忠、父慈子孝、夫倡婦隨的外儒內法的社會結構和人倫責任,一方面保證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和諧,促進了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穩定,使大民族千年延續,但另一方面也禁錮了人的個體性、創造性的發揮,不利於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的建立。此外,西方重橫向夫妻關係,東方重縱向血緣相承。挪亞攜妻避水,而大禹則繼承父業,新婚四天便去治水,也反映了東西方封閉與開放的思想文化特徵。

形成東西文化差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差異也是精彩紛呈的。挪亞方舟和大禹治水為我們呈現了中西文化的美麗景觀,引導我們走向中西文化差異的源頭,啟發我們思索中西文化的特質和精髓,促使我們相互借鑑、彼此“揚棄”。使“嫻靜”的中國傳統文化與“躍動”的西方文化相映,使東方的責任意識和西方的權利思想相輔,從而生成絢麗多彩的人類文明圖畫。

大禹治水教學反思範文 篇五

打虎真將軍

1898年5月16日,趙登禹出生在今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牡丹辦事處趙樓村的一户貧困農民家庭。趙登禹7歲時,父母省吃儉用將其送入學堂讀書,兩年後趙登禹因為家貧又不得不輟學回家。菏澤自古民風剽悍尚武,唐代農民起義首領黃巢、宋代梁山農民起義領袖宋江都是菏澤人。趙登禹從小愛聽水泊梁山與黃巢起義等殺富濟貧的故事。趙登禹13歲時拜本縣武術高手朱鳳軍為師,後來精於拳術,善使大刀,艱苦的生活不僅沒有將小小年紀的趙登禹壓垮,相反倒使其練就了一個好身體。

1914年初秋,16歲的趙登禹認為亂世之中唯有當兵才能實現自己的抱負,他聽曾在北洋馮玉祥部當過兵的鄉親説,馮玉祥的部隊軍紀嚴明,作戰勇猛,愛護百姓,遂下定了投奔馮部當兵的決心。他與幾名同鄉遠涉千里投奔馮玉祥,當時馮軍兵額已滿,趙登禹被安排在佟麟閣任連長的連隊裏當了一名“只管飯,不發餉”的副兵。

馮玉祥帶兵注重武功訓練和文化學習,有武術功底又讀過兩年私塾的趙登禹不久即脱穎而出。兩年後,馮玉祥在閲視操練時,一眼看中卓而不凡的趙登禹。那時趙登禹已長成身高一米九的大漢,腳蹬一尺二寸長的大鞋。馮玉祥將他叫出隊列,問他會不會摔跤,敢不敢與自己比試。趙登禹連勝馮玉祥三跤,摔得馮玉祥呲牙咧嘴,嚇得同伴們怪他得罪了大官。不料,第二天馮玉祥將趙登禹調到身邊,當了他的貼身“馬弁”,即警衞員。

趙登禹很珍惜這個機會,盡心盡力完成護衞任務,很受馮玉祥的信任與稱讚。1921年,馮玉祥在陝西剿匪時,擺下了“鴻門宴”,要在酒席上擒拿當地匪首郭堅。不料尚未“摔杯為號”,伏兵爭看眾人斗酒竟擠倒了屏風,暴露了計謀。就在郭堅欲拔槍射馮玉祥之際,趙登禹出手制服了郭堅。因下手迅猛,竟然擰斷了郭堅的脖子。

趙登禹利用能夠經常接觸馮玉祥的機會,瞭解、觀察馮玉祥的為人處世及治軍治學方法等,並從中學習有用的東西,馮玉祥將軍的愛國恤民和疾惡如仇性格後來都對趙登禹產生了重大影響。

馮玉祥部駐在湖南常德時,趙登禹發現一些日本人勾結當地的歹徒,橫行不法,欺壓百姓,很是氣憤。一次,幾個日本浪人酒後尋釁鬧事毆打中國商販。趙登禹得知情況後及時趕到,將幾個日本浪人狠狠地揍了一頓,並將這夥人扭送當地的日本領事館,由於證據確鑿,日本領事只好向被打的中國商販賠禮道歉。此舉深得當地老百姓的稱讚,趙登禹也因此事更得馮玉祥的賞識。常德郊外的德山有猛虎傷人。一次,趙登禹奉命送信,路遇猛虎,他竟像《水滸傳》中的武松那樣空拳將猛虎打死。事後馮玉祥請城裏的照相館為趙登禹照了一張騎在虎背揮拳的照片。1937年7月28日趙登禹在北平抗戰犧牲後,7月31日馮玉祥在南京找出這張照片,題寫了“民國七年(1918年)的打虎將軍”,以為紀念。

1922年,趙登禹離開馮玉祥身邊,被任命為馮部直屬工兵連第3排排長。從此,趙登禹帶兵隨馮部轉戰陝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察哈爾、甘肅等地,先後參加了第一次直奉戰爭、第二次直奉戰爭及“首都革命”,並因作戰勇猛、指揮有方而不斷獲得晉升。1925年,趙登禹出任營長,1927年初,他升任第28旅旅長,1928年春,趙登禹又升任第27 師師長。1928年底,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南京國民政府在形式上“統一”了全國後,對全國部隊進行縮編,趙登禹從師長又回任第28旅旅長。

短短几年中,趙登禹儘管職務不斷升遷,地位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少年時代形成的行俠仗義的特性,卻自始至終沒有絲毫改變。他治軍很嚴,嚴禁搔擾百姓。一次,有幾個士兵偷了老百姓的雞,他得知後,當即將這幾個士兵各打了30軍棍,並責令賠償老百姓的損失。對一般人是如此,對自己的親屬也是這樣。趙登禹的二哥趙登舜在趙登禹部隊裏作機槍連連長。有一年,趙登舜奉命回老家招兵,沒想到因為一些瑣事耽誤了一個月才回北京。趙登禹很生氣,要嚴處。趙登禹的母親知道後,替二哥求情,當時趙登禹沒説什麼,後來揹着母親開了一個大會,當場打了二哥40軍棍,並撤去了他所有的職務。事後,趙登禹拿着軍棍跪在母親面前請罪,説自己沒有聽她老人家的話,處罰了二哥,但如果不這樣做,以後如何管理軍隊呢?

1929年,趙登禹出任第29軍第109旅旅長,率部在山西遼縣一帶駐紮了約有兩年時間。這期間他根據馮玉祥的治軍方針和要求,同時結合自己領兵打仗以來的經驗教訓,對部隊嚴加整頓和訓練。在嚴抓軍事訓練的同時,他對部隊政治、文化的教育也非常重視。當時,第109旅副旅長,以後成為中共祕密黨員並在淮海戰役中率部起義的何基灃負責全旅的政治、文化等訓練工作。趙登禹非常重視向官兵們介紹國際國內的政治形勢,並時常結合部隊的歷史,總結經驗教訓,要求官兵們要做一名有思想、關心國家前途和命運的軍人。正因為這樣,趙登禹所部才能在不久後的對日作戰中成為中華民族的一支英雄勁旅。

大刀驚寇魂

1931 年“九・一八”事變後。由於南京國民政府的妥協投降政策,整個東北又很快落入侵略者的魔爪。國家的災難,民族的恥辱,極大地震撼着廣大的愛國官兵。在普遍的愛國情緒激勵下,在第29軍軍長宋哲元提出的“槍口不對內”、“寧做戰死鬼,不做亡國奴”等口號的鼓舞下,趙登禹這時也情緒高漲,他下令加緊部隊的訓練,並明確提出以日本侵略者為假想敵人,進行各種實戰技術訓練。當時,第29軍的武器裝備非常簡陋,餉械嚴重不足,無奈中他們因襲老傳統,自制了一批大刀,發給戰士們,以補槍械不足。為此,趙登禹還常親自給士兵們做示範,演練大刀的劈殺要領及拚刺刀的技術,督促他們勤學苦練基本功,來日與敵在戰場上拼一高低。1932年8月宋哲元被任命為察哈爾省政府主席,不久趙登禹部奉命隨宋開赴察哈爾。察哈爾鄰近已被日本侵略者侵佔的我國東北,部隊的抗日救國情緒更加高漲。這一時期,趙登禹除繼續對部隊的軍事訓練工作嚴加督促外,還注意加強對部隊抗日救國的思想教育工作。一時,全旅上下出現了一派厲兵秣馬、枕戈待旦的氣氛。

1933年3月,長城抗戰爆發。3月初,日本侵略軍鈴木師團抵達喜峯口。喜峯口是長城線上一個重要關口,對確保平津、華北安全至關重要。因此,必須搶佔有利地形,阻止敵人入侵。29軍軍部經過反覆研究,任命趙登禹為長城前線作戰總指揮。趙登禹接到命令,立即派二一七團火速前往喜峯口,等到達以後,敵人已經佔領了有利地形的喜峯口東北高地,敵人居高臨下,增援部隊與敵人經過幾個小時的肉搏拼殺,遂將高地奪回,但日軍用機槍、大炮齊向高地猛烈開火,又將高地佔領。趙登禹率後續部隊趕到後,趁着天黑,親自帶領109旅將士向高地衝殺,又將高地奪了回來。到了3月10日拂曉,日軍傾巢出動,向高地猛攻,趙登禹命令將士利用工事,任其進攻,按兵不動,直到日軍臨近,一聲吶喊,將士揮動大刀,向日軍衝去,趙登禹腿部受傷,仍堅持前線指揮。我方以簡單的武器,與配備精良的敵人反覆衝殺整整一天,一些陣地是失而復得,得而復失,往復數次,雙方都在陣地前留下了大量的屍體,傷亡都很慘重。

趙登禹見敵我武器裝備太懸殊,如此硬拚於我方十分不利,應發揮我方的長處,利用近戰、夜戰,靠偷襲出奇制勝,宋哲元批准了他們的這一計劃。3月11日夜,趙登禹親自率領二二四團,王長海率領二一七團,李九思指揮二二六團三營,攜帶大刀和手榴彈,分路夜襲攻擊喜峯口的日軍營地。趙登禹儘管腿上槍傷疼痛難忍,但還是拄着木棍,走在部隊的最前面。

防守這裏的日軍萬萬不會料到,在這漆黑的深夜和溝深坡陡的山地上,會有中國軍隊從天而降,此時他們大都在酣然大睡。當夜襲的中國軍隊手舉大刀衝入敵營房時,一些敵人這才從睡夢中驚醒過來,眼見明晃晃的大刀飛舞過來,頓時嚇得魂不附體,來不及任何反抗,就成了刀下之鬼,更多的敵人則在美夢中就身首異處了。趙登禹親自揮刀上陣砍殺,兩口價值180塊銀元的戰刀均被砍缺了刃口,左腿在戰鬥中又負輕傷。此次我軍夜襲砍殺敵鈴木旅團1000餘人,炸燬大炮18門,中國軍隊取得了自“九一八”事變以來的首次大勝,史稱“喜峯口大捷”。大刀隊嚇破了日軍的膽,從那以後,日軍特別打製了鐵項圈套在脖頸之上。日本《朝日新聞》當時對喜峯口之戰做了這樣的評論:“明治大帝造兵以來,皇軍名譽盡喪於喜峯口外,而遭受60年來未有之侮辱。”此戰讓趙登禹所率的大刀隊一舉成名,作曲家麥新後來為此譜寫了《大刀進行曲》,傳遍了中國大地。

敵人吃到大虧後自然不會甘休,此後天天向我方陣地發起猛攻,趙登禹他們再次以大刀、手榴彈與敵展開面對面的搏殺,我方始終堅守陣地,未被突破。日軍在付出5000人的沉重代價後,不得不選擇退卻。然而,南京國民政府卻加緊了對日妥協活動。5月31日,中日簽定“塘沽協定”,南京政府事實上承認了日本對東三省的佔領,並將冀東、察東列為“非武裝區”,任由日軍進入,長城抗戰遂告結束。

第29軍此次在喜峯口等地取得的重大勝利,極大地振奮了全國人民的抗日精神,作為喜峯口前線的最高指揮者,趙登禹自此成為國人心目中的英雄。隨後,趙登禹被南京國民政府授予陸軍中將軍銜,並被頒授青天白日勛章,同時所部第109旅亦被擴編為第132師,趙登禹出任師長。喜峯口戰鬥給趙登禹留下了一條傷腿,在趙登禹女兒趙學芬後來找到的一張照片上,人們看到了小腿纏着紗布、卻依舊昂首挺胸保持軍人英挺的趙登禹。他在受傷後這樣對他的妻子倪玉書説:“腿部受傷是小紀念,戰死沙場是大紀念。”

血沃中華土

秉性剛烈和民族自尊心極強的趙登禹無法容忍日寇對我國的侵略及對中國人的血腥屠殺,不僅勇於在戰場上痛擊日寇,戰場下也敢於一再違抗上級“隱忍”的訓示,與日偽針鋒相對,毫不退讓。1933年9月,趙登禹率部進駐察哈爾省張北縣後,就“製造”了兩次轟動一時的“張北事件”。一次是1934年10月27日,8名日本人途經張北不僅不按規定接受趙登禹部隊的檢查護照要求,還有意進行挑釁,趙登禹為了維護民族尊嚴,下令挑選100名身強力壯的士兵,緊纂帶着明晃晃刺刀的步槍,一邊高喊口號,一邊在這8名日本人面前走正步,嚇得這幾名日本人趕緊道歉後走人。另一次是1935年5月31日,有4個日本人偷偷潛入我軍陣地偷繪我軍駐防佈陣圖,趙登禹果斷命令將他們扣押。日本人抓住兩次“張北事件”大做文章,南京國民政府再次妥協退讓,6月19日以“屢生事端”為由免去宋哲元察哈爾省政府主席職務,任命省民政廳長秦德純暫,秦德純隨後與日本代表土肥原簽定了屈辱的《秦土協定》。隨後,趙登禹及所部隨第29軍移駐北平附近。

然而,以平津為重心的華北,由於日本帝國主義的步步進逼,此時也是山雨欲來風滿樓。1936年夏天,幾名日本特工綁架了第29軍政治部主任宣介溪。趙登禹與另兩位師長馮治安和劉汝明商量後認為,鬼子竟敢抓我軍高級將領,實在太囂張,一定不能向其示弱。於是,趙登禹將一親日分子叫來,讓其向日方傳話:“限日本人兩小時以內好好把人送回。超過時限,我們就先把平津一帶的日本人統統殺光!”説完,當着親日分子的面,趙登禹操起電話向部隊下令,要求兩小時之內完成作戰準備,待命行動。日本人被趙登禹的威名及凜然之氣所震懾,果然在兩小時內就將宣介溪送了回來。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軍部加速向華北派兵。7月25日,日軍在經過充分的準備後,開始了對駐防平津的29軍大舉進攻。面對不可避免的大戰,原來還存在和談幻想的宋哲元,不得不決心奮起抵抗。27日中午,日軍向南苑發起進攻。南苑地處北平南郊,團河以北,是北平南部的咽喉要道。宋哲元任命趙登禹為南苑方面指揮官,趙登禹召集在南苑的各部官長開會,鼓勵大家説:“軍人抗戰有死無生,盧溝橋就是我們的墳墓”。

7月28日,日軍調集重兵並動用30多架飛機再次向南苑陣地發起猛攻,由於敵我力量相差懸殊,我方傷亡較大,日軍從東、西兩側攻入南苑,雙方陷入肉搏戰。此時,趙登禹臨危不懼,親自率衞士30餘人,指揮29軍衞隊旅和軍訓團學生隊與日軍進行激烈的廝殺。這時,突然接到上級命令,要趙登禹指揮部隊後撤到大紅門一帶。日軍窺出趙登禹準備退到大紅門的意圖,搶先一步在南苑到大紅門的公路兩側架起了機槍,以火力封鎖道路。趙登禹乘坐的車子行到大紅門附近時被炸燬,趙登禹身受重傷,警衞勸其立即撤退到安全地方,趙登禹不肯,反而帶領部隊向日軍反擊。這時,一枚炸彈飛來,炸斷了他的雙腿。趙登禹醒來後,含淚向傳令兵説:“我不會好了,軍人戰死沙場原是本分,沒什麼悲傷的,只是老母年事已高,受不了驚慌。回去告訴她老人家,忠孝不能兩全,她兒子為國而死,也算對得起祖宗……”説完就停止了呼吸,時年僅39歲。

趙登禹與同在南苑戰鬥中死難的第29軍副軍長佟麟閣,是全面抗戰爆發後中國軍隊最早戰死疆場的兩位高級將領,他們的壯烈犧牲,在全國引起了巨大震動,全國各地都舉行了悼念兩位抗日英烈的活動。宋哲元得知趙登禹犧牲的消息,不由得捶胸頓足,失聲大哭,説:“斷我左臂矣,此仇不共戴天!”趙登禹的老上級、他所敬重的馮玉祥得知他的死訊,更是悲痛不堪,揮筆寫下了《吊佟趙》詩,以寄哀思。延安軍民也為趙登禹、佟麟閣二將軍舉行了隆重的紀念活動,同志高度稱讚他們“給了全中國人民以崇高偉大的模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1vde1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