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關於人教版《積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關於人教版《積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關於人教版《積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四年級上冊數學積的變化規律教案2021最新 篇一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四年級下冊第二部分的內容,是建立在學生已認識四邊形的知識基礎上進行的。本課的內容是對四邊形進行分類,通過分類讓學生了解梯形的特徵,並進一步認識平行四邊形。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四邊形按兩組對邊是否平行可分為平行四邊形、梯形和其它四邊形。教材給出的三組圖形是根據兩組對邊是否平行來進行分類的,教材主要是對A組和B組進行研究。教學分類方法後,教材還適時安排了一些練習,旨在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抽象概括的能力,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並滲透集合的數學思想,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比較、分類等活動,瞭解梯形的特徵,進一步認識平行四邊形。

2、知道長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

3、培養觀察、比較和概括能力。

教學重點:

1、通過觀察、比較、分類等活動,瞭解梯形的特徵,進一步認 識平四行邊形。

2、知道長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

教學難點:

通過觀察、比較、分類等活動,瞭解梯形的特徵,進一步認識平行四邊形。

二、教法、學法

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方法為主,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形成過程,有目的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

三、教學過程

圍繞以上總體思路,我設計了“激趣導課——探索新知——鞏固應用——課堂總結”四個環節進行教學。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發展。

1、激趣導課

出示各種四邊形:在四邊形這個大家族裏,你若仔細觀察,會發現它們各有特點,這節課咱們根據四邊形各自的特點給它們分分類。(板書:四邊形分類) 這樣,賦於數學知識一定的情境,使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和親切感,促使學生主動地去探索。

2、探究新知

(1)觀察課前準備好的四邊形。“觀察-比較”是現代科學探索中常用方法。讓學生觀察四邊形的邊有什麼特點,再進行比較。使學生從具體的實物中建立了豐富的表象。

(2)小組合作。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合作交流。並分類擺放,再説一説你分類的依據是什麼,這樣,學生充分展示自己正確或錯誤的分類方法。

(3)反思評價。學生到前面黑板上演示分法,並説出每一組四邊形的特點,再給每一組四邊形起一個名字。師生共同概括分類的方法,同時利用集合圖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最後讓學生看課本,體驗成功喜悦。

3、鞏固應用。

為了鞏固所學知識,發展學生思維,我設計了填一填、剪一剪、拼一拼、試一試四個練習題組,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收穫,體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人人都獲得成功的體驗。

4、課堂總結

(1)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

(2)我們是通過什麼方法來把四邊形分類的?

通過學生自主總結梳理知識,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特別對學習方法的總結有利於學生可持續發展,是發展性教學目標在課時的體現。

總之,本節課的設計也許不夠完美,但在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們會體現出極大地熱情,非常投入,獲得強烈的感受。這是單純靠書所達不到的。在這種學習過程中學生獲得了更大的自主空間,不僅可以掌握相關的學習內容而且會體驗到用多媒體形式表達和組織信息的特點,逐漸掌握通過多媒體形式學習知識的方法,最終形成一種信息素養。

教學難點 篇二

理解因數和積的'變化規律並運用規律計算.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口算:

420×2 9×40 23×30 0×700

600×3 80×90 35×20 800×10

200×30 70×60 1×190 18×40

2.下面兩題,用豎式怎樣計算比較簡便?

28×40 2800×30

二、探究新知.

1.教“擴大”或“縮小”幾倍的含義.

 (1)講授把一個數“擴大”幾倍就是把這個數乘幾.如5擴大3倍就是5×3=15,板書: ,把一個數縮小几倍就是把這個數除以幾.如15縮小3倍就是15÷3=5,板書:

(2)練習:

① 6擴大4倍是多少? ② 3擴大10倍是多少?

③ 200縮小20倍是多少? ④ 8縮小8倍是多少?

2.教例6.

(1)出示表格:

因數

16

16

16

16

16

因數

2

4

10

20

100

32

(2)學生口算填表:

(3)想:發現了什麼?分組討論.

① 第2、3、4、5組的第二個因數同第一組比較,分別擴大2倍、5倍、10倍、50倍,積也隨着擴大2倍、5倍、10倍、50倍.

② 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若干倍,積也擴大相同的倍數.

(4)練習:

12×3= 48×5=24×5=

120×3= 48×50= 24×25=

1200×3= 48×500=24×75=

小結:啟發學生把發現的規律進行概括: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或縮小)若干倍,積也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

(5)填空練習:

① 在4×5=20中,如果4不變,5擴大2倍,那麼積也( )倍.

② 在6×8=48中,如果8不變,6縮小3倍,那麼積也( )倍.

三、課堂總結.

這堂課你學到了什麼?

四、隨堂練習.

1.填表:觀察每次計算同前一次比較,因數有什麼變化?積有什麼變化?

因數

20

40

40

200

200

因數

50

50

100

100

200

2.填空:

(1)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 ),積也( ).

(2)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5倍,積( );一個因數縮小7倍,另一個因數不變,積( );一個因數不變,要想使積擴大24倍,另一個因數( ).

五、佈置作業.

(207+99)×32 130×(560-490) 400×(225÷9) (798+486)÷6

《積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 篇三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例4---“積的變化規律”。在乘法運算中探索積的變化規律是整數四則運算中內容結構的一個重要方面。教材例題以兩組乘法算式為載體,引導學生探索當一個因數不變時,另一個因數與積的變化情況,從中歸納出積的變化規律。在這個過程的探索中,我讓學生理解兩數相乘時,積的變化隨其中一個因數(或兩個因數)的變化而變化,同時體會事物間是密切相關的,受到辨證思想的啟蒙教育。

在教學過程中,有以下幾點感覺還不錯的地方:

1、我設計了讓學生自己舉例像書上那樣寫出2組算式,還設計了讓學生寫出自己的發現,這樣讓學生有自己的獨立思考,也對後面規律的揭示起到鋪墊的作用。

2、通過規律過程的探索,不但讓學生理解兩數相乘時積的變化隨其中一個因數的變化而變化,同時體會事物間是密切聯繫的,培養學生遷移類推的能力。

3、練習的設計能由易到難,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到輕鬆自如,並且重視每次練習的反饋,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

這節課也有一些不足之處:

1、教師的語言不夠簡練,在教學2的規律時讓學生探究規律的時間太多,有的時候學生已經説的很好了就不要讓其他學生再説了。

2、教師的提問要精練,例如教師提問“你能用我們今天學的知識來解決下面的問題嗎?”可以換成“這節課我們用積的變化規律來解決下面的問題。”

四年級上冊數學積的變化規律教案2021最新 篇四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國小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三角形邊的關係”。

教材分析:

《三角形邊的關係》是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認識圖形中的第四課內容,是國小 “空間與圖形”領域中新增添的內容,是在線段、角、頂點、三角形分類等三角形知識學習的基礎上的延伸。為今後學習三角形面積和應用提供了重要條件。

學生分析:

從接觸三角形以來,都是針對已成立的三角形進行學習和研究的,從未涉及到:“兩邊之和小於第三邊的三條線段不能圍成三角形”這一陌生領域。在生活實際中缺乏鮮活實例和經驗,固而學生在學習該段內容時,會有與生活實踐相割裂的感覺。學生對較抽象的問題無法明白其含義。所以這段知識的理解對學生來説有相當的難度,學生不夠自信,沒有勇氣參與,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不足,無法完全獨立的進行探究活動。需要老師以學生體驗過程為主,以感知探索的方法為重,給予指導。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髮現並理解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並能運用規律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歸納、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分析數據,體驗探索和發現三角形邊的關係的過程,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的意識及提出問題的能力,積累探索問題的方法和經驗。

3、情感態度價值觀:提高學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激發對數學的探究興趣,引導學生樹立自己探索真理的勇氣和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實物投影、小棒若干。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師:同學們,最近幾天咱們一直在圍繞哪種圖形進行學習?

(生:三角形)。

師:什麼是三角形?

(生:由三條線段首尾相接圍成的平面圖行就是三角形。)

師:圍成三角形的三條線段是三角形的什麼?

(生:邊。)

2、解釋課題

今天咱們就來共同研究三角形的三條邊之間有什麼奧祕。

二、探究活動

1、用4組不同長度的小棒圍三角形,初步感受能否擺成三角形與小棒的長度有關。

①師:剛才咱們説了“由三條線段首尾相接圍成的平面圖行就是三角形”,那麼如果用小棒代替線段來圍三角形,得用幾根小棒?

師:是不是隻要給你3根小棒你就一定能圍成一個三角形?

師:怎麼驗證咱們説得對不對呢?

(生:實際動手擺一擺、圍一圍。)

師:那好,課前咱們都準備了幾組長度不同的小棒,接下來咱們就來擺一擺。在動手之前咱們先來一起看一看“活動要求”。

②課件出示“活動要求”。

學生自讀活動要求,師:清楚活動要求了嗎?開始吧!。

③學生動手擺一擺並完成活動記錄表。

④彙報活動結果。

師:通過剛才的活動,是不是隻要是3根小棒就一定能擺成三角形?(生:不一定。)

師:在剛才的4組小棒中,那幾組能擺成三角形?哪幾組擺不成三角形?你覺得能否擺成三角形跟小棒的什麼有關?(生:小棒的長度。)

2、進一步探究怎樣的3根小棒能擺成三角形。

①課件分別演示4組小棒擺三角形的過程。

②兩根短小棒長度之後小於長小棒時擺不成三角形。

出示第3組小棒(2,3,6)。

師:這3根小棒能擺成三角形嗎?最後會出現什麼情況?(2釐米和3釐米的兩個短小棒與6釐米的小棒重合並且沒能首尾相接。)

師:為什麼這3根小棒擺不成三角形?(生:小棒太短了。)

師:為什麼太短了?(生:2釐米加3釐米都不到6釐米,有缺口,接不上。)

師板書:2+3<6

師:這3根小棒能擺成三角形嗎?(1,2,5 2,2,8)

師:咱們來觀察一下這幾組小棒之間的關係,什麼情況下的3根小棒擺不成三角形?

歸納:兩根短小棒長度之後小於長小棒時擺不成三角形。

③兩根短小棒長度之後等於長小棒時擺不成三角形。

師:既然你們覺得小棒太短了圍不成三角形,那我現在把2釐米的小棒延長1釐米,這時就成了第4組小棒(3,3,6)的長度,你們剛才擺成三角形了嗎?

課件演示。

師:出現了什麼情況?(3釐米和3釐米的兩個短小棒與6釐米的小棒剛好重合。)

板書:3+3=6

師:那麼3,5,8這3根小棒能擺成嗎?5,6,11呢?

師:那麼怎樣的3根小棒也擺不成三角形呢?

歸納:兩根短小棒長度之後等於長小棒時也擺不成三角形。

④小結

師:咱們能不能用一句話概括擺不成三角形的兩種情況?

生:兩根短小棒長度之後小於或等於長小棒時擺不成三角形。

⑤探究怎樣的3根小棒能擺成三角形。

師:現在咱們知道了兩根短小棒長度之後小於或等於長小棒時擺不成三角形,那大家能不能大膽猜測一下,怎樣的3根小棒能擺成三角形?

生:兩根短小棒長度之後大於長小棒時能擺成三角形。

師:是這樣嗎?咱們再來看看能擺成三角形的那兩組小棒的長度,算一算是否驗證了咱們的猜想。

學生算一算驗證猜測。

師:那麼怎樣的3根小棒能擺成三角形?

歸納:兩根短小棒長度之後大於長小棒時能擺成三角形。

3、進一步探究三角形邊之間的關係

①師:這是咱們擺成三角形的那2組小棒。當我們用小棒擺成三角形後,小棒相當於三角形的什麼?(生:三角形的邊。)

②師:請你算一算,比一比。

學生同桌兩人交流。

個別學生彙報計算結果。

③師:那麼三角形的三條邊之間有什麼關係?

學生思考。

④歸納總結

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板書)

師:這就是三角形邊之間的關係。剛才咱們是從這兩個三角形發現的這個結論。現在咱們利用課前畫的任意三角形來算一算,看是不是任意一個三角形都具備這樣的規律。

(學生計算驗證)

三、隨堂練習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的規律。但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學以致用。下面陳老師準備了一些習題,敢不敢試一試?

1、淘氣從家到學校有兩條路可以走。從下圖中你能看出那條路近嗎?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説説你的理由。

《三角形邊的關係》教學設計

2、完成“練一練”1-3

四、佈置作業

練一練。4

五、全課小結

板書設計 篇五

因數和積的變化規律

因數

16

16

16

16

16

因數

2

4

10

20

100

32

64

160

320

1600

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或縮小)若干倍,積也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

《積的變化規律》優秀教學反思 篇六

《積的變化規律》是在學生掌握了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主要引導學生探索當一個因數不變時,另一個因數與積的變化情況,從中歸納出積的變化規律。

在本課教學中,我注重讓學生充分參與積的變化這個規律的發現,讓學生在充分地觀察、大量的舉例中去感悟積的變化的規律,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初步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讓學生自己經歷研究問題的一般方法是:研究具體問題——歸納發現規律——解釋説明規律——舉例驗證規律。讓學生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人,給學生留出了充足的探索空間,讓學生自主地進行探索與交流。老師只是適時補充或糾正。我在練習題的設計上,既注重了基礎知識的鞏固,又注意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我不僅使學生了解課本上的積的變化規律:兩數相乘,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幾,積就乘幾;我還通過練習,讓學生感知了:兩數相乘,一個因數乘幾,另一個因數除以幾,積不變的規律;兩數相乘,兩個因數分別擴大若干倍,積就擴大兩因數擴大倍數的積的倍數。如:6×2=12 60×20=1200。拓展了學生的思路,我認為平時的教學不應受教材的框框限制,適合自己,適合學生,教會學生思考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是最重要的。

但我反思自己課堂上的一個現象就是:學生通過舉例、觀察對積的變化規律有了初步的感悟、也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學生在描述規律時,語言總是不夠準確、表述總是不夠完整。“語言表達是學生思維的全面展現”,學生們對於新知內容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靠語言描繪去反饋,當學生的概括能力受挫時,我想:首先應該反思的是我們的教學是否讓學生真正明白了。當學生真正明白了一道、兩道、十道,甚至更多的題目後,怎樣概括,而不是讓學生就題論題似乎也是個問題。今後我要不斷嘗試充分地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怎樣抓住一些關鍵的例子、抓住一些關鍵的詞語讓學生去推敲、去體會,最終引導學生完整、準確地描述出積變化的規律,並通過一些重點詞的理解,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規律,構建起完整的認知體系。切不可因為怕耽誤進度、怕麻煩、怕羅嗦而剝奪了學生説的權利,剝奪了鍛鍊學生思維的機會,使主導霸道地代替了主體。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41owp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