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春日憶李白原文翻譯及賞析精品多篇

春日憶李白原文翻譯及賞析精品多篇

春日憶李白原文翻譯及賞析精品多篇

評 篇一

懷人之作,多易以物感興。此詩起首,直抒胸臆,卻又有李白之形象飄逸其間。“飄然思不羣”五字,是堪為白畫像寫照。再以古之大詩人庾信與鮑照比肩,以“清新”、“俊逸”兩風格揭櫫李白詩風之源流與詩之品格,從而深化坐實“白也詩無敵”的題旨。前四句重在揚李之詩才,後四句側重在李杜之友情。而李杜二人,友情之深,往事之多,又不知讓人猜測應從何處下筆,拘於一處,則不顯其多,概括抽象,則不顯其深。詩人以“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這一沒有系動詞,沒有謂語,更沒有賓語的純主語名詞的'一聯來表達,每一個時間地點意象剛剛出現,卻又沒有了下文,含含蓄蓄,給人多少遐思!飄飄渺渺,卻又甚合李白風格,真妙句也!結聯想象將來,矚望殷殷,包籠全篇。

題解 篇二

詩篇名。唐代杜甫作。天寶三載四月,李、杜初識於洛陽。秋,相約同遊樑宋。天寶四載秋,二人相別於兗州,白去江東漫遊,甫赴長安求仕。天寶五載春,杜甫在長江懷念李白而作此詩。詩中頸聯“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以渭北借指長安一帶,江東泛指蘇南、浙北。元代趙汸雲:“此言彼我所寓所見,寫相望之情,不明言憶而憶在其中矣。”此聯即寫李、杜二人兩地相望相憶之情。此詩為五言律詩,上四句盛讚李白詩才,下四句抒寫懷念李白之深情。原詩如下:“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羣。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譯 篇三

李白的詩沒人可以並比,

李白其人飄然若仙卓爾不羣。

像詩風清新的北周庾信,

像那俊逸豪邁的南朝鮑照參軍。

渭北那春天的樹呵,

江東日暮時分的雲!

何時共飲一杯酒,

我與你重在一起細細地品詩〈WWW.〉論文?

全詩 篇四

《春日憶李白》

。[唐]。杜甫。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羣。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

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釋 篇五

1、也:語氣助詞,相當於“啊”或“呀”。在這裏表示提頓,兼與下句“飄然”的“然”對偶。思(音si):指詩歌的思想情趣。不羣:不同於一般人,不平凡。

2、庾開府:庾信,字子山,南北朝詩人。北周時曾任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司馬、司徒、司空),世稱庾開府。他早期的作品綺麗清新。鮑參軍:鮑照,字明遠,南北朝詩人。劉宋時曾任荊州前軍參軍,世稱鮑參軍。擅樂府歌行,風格俊逸豪放。

3、渭北:渭水之北。泛指渭水之濱的長安、咸陽一帶。時杜甫在這裏。江東:指長江下游的江南地區,即今浙江北部和江蘇南部。時李白正在這一帶漫遊。

4、樽(音zun):古代酒器。論文:即論詩。六朝以來,通稱詩為文。

鑑賞 篇六

李白、杜甫,這兩 顆唐代文學史上最璀璨的明 星,以他們的思想與筆力,共同 譜寫了盛唐文學的輝煌,也結 下了千古傳誦的友誼。他們對 彼此的人品與文筆,都瞭然於 心,形於詩作,自然是無一字不 精彩,無一字不到位。

李杜因相與共論文而相 知、相惜,在二人各自的旅程 中,不時都懷想起對方。如果 説李白的豪放與飄逸尚決定了 他對友人並非時時牽掛,更多 時候是去揮灑自己“一斗詩百 篇”、“天子呼來不上船”的狂放 與不羈,那麼,沉鬱如杜甫,他 對李白的懷念則時時鬱積於胸,經情感和時間的沉澱後,化作一首首動人 的詩作,化作一句句不能改卻一字的絕妙言辭。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羣。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這是對李白 之人、之詩獨到精確的評價,是發自內心的讚美。杜甫説,李白的詩作是 無人可與匹敵的。而他之所以“詩無敵”,是因為他的詩是卓然不羣的,其 詩作就像北周庾信那樣清新,像劉宋鮑照那樣俊逸。其實,從這四句,我 們不僅可以讀出李白詩作的韻致,更可以想見李白其人的神采。他彷彿 正從詩作中走出,一如既往的狂放不羈,瀟灑飄逸。兩個語氣助詞“也”、“然”的運用,則讓小詩有了靈動的韻致,而不顯絲毫呆板。對比南北朝詩 人,在讚譽中就有了一種前無古人的味道。

杜甫如此推崇與熱切讚美的友人,此時卻和他南北暌違,不能時時相 見。時杜甫身在長安,而李白正漫遊在江浙一帶,“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 雲”即是謂此。此時,渭北早已到來的春色,未免撩起了詩人對友人的陣 陣思念。同時,詩人也用懸想的筆致揣度對方的行蹤,此時此刻,友人大 概也正翹首北望,在思念正在懷想他的“我”吧! 但我們都只見眼前之景, 那滿樹的春色、天邊的雲彩,可否為彼此捎去一份問候呢!

思念之餘,則是對未來相聚的期盼,“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六 朝時將有韻之文稱為“文”,無韻之文稱為“筆”,此處“論文”亦即論詩。李 杜二人因詩相識相知,因而杜甫深切期待二人重聚把酒論文的温馨一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7oe17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