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國小科學課件多篇【多篇】

國小科學課件多篇【多篇】

國小科學課件多篇【多篇】

國小六年級科學課件 篇一

科學概念:知道槓桿可以分為省力槓桿、費力槓桿、不省力也不費力槓桿。

過程與方法:通過實驗認識到槓桿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個點的位置決定的。

情感、態度、價值觀:意識到不同種類的槓桿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條件下需要使用不同類型的槓桿。

教學重點難點

對不同槓桿的比較和分析

教學準備

桿秤、螺絲刀、開瓶器、鑷子、油漆桶、啤酒、粉筆、鑷子夾粉筆、開瓶器開啤酒瓶的圖片。

教學過程

一、趣味引入

遊戲:出示油漆桶一個、啤酒一瓶、粉筆5支;鑷子、一字螺絲刀、開瓶器。

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開,然後在裏面倒一杯水;

2、用工具打開啤酒瓶,倒一杯啤酒;

3、用工具用夾5支粉筆到一個空杯子裏。

比一比,哪個同學完成地快,請其他同學為他們加油。

二、槓桿類工具的比較

1、剛才三位同學的表演非常精彩,首先讓我們思考一下,他們使用的工具合適嗎?

2、思考一下,他們所使用的三種工具哪種是省力的?哪種是費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費力的?(請幾位同學進行判斷,並説説理由)

3、判斷他們是否是省力工具的方法是什麼?

4、請同學們在老師為你們準備的圖片上畫出每件工具的三個點。

5、然後在小組內討論一下這些工具是否省力?為什麼?

6、在全班內進行交流反饋;並對學生的畫圖進行展示交流。(重點分析鑷子和開瓶器的三點位置的變化。開瓶器支點在前端,阻力點在中間;鑷子支點在末端,用力點在中間)

7、小結:怎麼樣的工具是省力的?怎麼樣的工具是費力的?

三、給各種槓桿類工具分類

1、請同學們在書本P8頁的10種工具上畫一畫,找出每樣工具的三個點。然後判斷一下它是省力的還是費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費力。

2、學生各自作圖、填表。

3、彙報交流(請學生到展台下進行展示交流)

4、思考:我們都知道槓桿能省力,能幫助我們抬起自己無法徒手搬動的東西;但是為什麼剛才我們看到的這些工具他們有的是費力的呢?為什麼這樣設計呢?

四、小桿秤的研究

1、俗話説:“稱砣雖小,能壓千斤”,今天老師就帶了一把桿秤來,請大家來説一説,為什麼桿秤的稱砣這麼小,卻可以“壓住”這麼重的重物。

2、今天老師就帶大家來做一杆小桿秤。小桿秤製作過程指導。

五、課後思考題

出示教師用的桿秤進行示範,用不同的2跟提繩分別進行稱重時,桿秤會發生什麼變化?

國小科學課件 篇二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能夠從“玩”中提出問題;

2、會提出有價值的科學問題。

(二)知識和技能找出與科學家發明創造的相似之處,認識“科學是什麼”。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增強學生提問題的意識,樹立起“我們也能做科學”的信心,立志做一個小科學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講愛迪生髮明創造的小故事。

(1)出示,教師談話:老師今天領大家認識一位了不起的大朋友。他是誰?知道嗎?

(2)學生回答。

(3)教師講述愛迪生的故事:他就是鼎鼎大名的發明家愛迪生,在他的一生中有許許多多的發明創造。你知道哪些呢?

(4)學生回答。

(5)談話:不錯,電燈就是愛迪生最的一項發明,它的出現把人類帶入了一個新的光明的世界。可是在發明電燈的過程中,愛迪生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他也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

(6)教師介紹:青黴素的發現和濾毒罐的發明的故事。(如果第一課已講過,可以換一個故事)

(7)思考:弗萊明和謝林斯基的成功都是從什麼開始的?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提出問題的重要意義。

二、玩玩具,提問題

1、談話:提問題原來這麼重要,那麼你們會提問題嗎?我們今天就開展一個玩玩具,提問題的競賽,比一比誰的問題提得最棒!

2、玩玩具,提問題的競賽。具體活動要求如下

(1)、活動時間:5分鐘。

(2)、活動形式: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活動,比比哪個小組提的問題最多;再比比哪個小組提的問題,最有研究價值。

3、組織學生進行分組活動,暗示學生進行小組分工,把提出的問題整理、彙總、記錄下來。

4、學生分組進行彙報,每個小組推薦一名發言人,把本組提出的問題告訴大家。

5、交流、評價。根據小組提問題的情況,全班評議,民主評選出班內的秀的提問題小組。

三、解讀“科學是什麼”

1、談話:我們的小科學家生涯是從提問題開始的。那麼,在提出問題後,我們還應該怎麼做呢?

2、學生回答。

3、進行教學反思活動,引導學生自述探究的經歷,理解“科學是什麼”。

4、回顧今天做小科學家的經歷,讓學生説説對科學的體會。

國小科學課件 篇三

科學概念:

鐵生鏽是一種化學變化,鐵鏽是一種不同於鐵的新物質。

鐵生鏽的原因與水和空氣有關。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實驗獲得證據,確定鐵鏽是一種不同於鐵的新物質。通過對比實驗,探究鐵生鏽的原因。

情感態度價值觀:懂得確定一種物質是否是新物質需要有足夠的證據,培養證據意識。

教學重點

認識鐵鏽是不同於鐵的物質,瞭解形成原因。

教學難點

能設計完整實驗論證自己的推理猜想,並能堅持觀察記錄。

教學準備

鐵片、鏽鐵、鐵鏽、電路、磁鐵、錘子

教學過程

一、出示生活實例圖片:很多的鐵製物品被鏽掉了,影響了我們的使用,要控制鐵鏽就要了解鐵鏽。

二、觀察鐵鏽,和鐵形成對比認識

1、提出問題,明瞭探究任務:鐵鏽是從鐵變來的,那麼鐵鏽是鐵麼?生答。怎樣證明鐵鏽是不同於鐵的新物質呢?

2、取出鐵、鏽鐵、鐵鏽(刮下來的),仔細觀察回答,如何支持我們的看法?

3、引導思路:要看鐵鏽是否是鐵,除了觀察等外,我們還要看鐵鏽是否擁有鐵所具有的特性來驗證,尋找證據借鑑課本資料實驗探討填寫35頁表格。(指出:是對比實驗,注意可變因素的性,以及實驗注意點)

4、反饋交流探討結果,展示填表。如何用你的發現説明你的看法的?

5、小結:我們通過觀察和敲擊、導電、磁鐵的吸引等實驗得到的結果都説明鐵

鏽不是鐵,是鐵產生的一種新物質,那麼就是一種化學變化。是鐵和誰發生的化學變化呢?這是我們控制鐵鏽的關鍵。

三、探索鐵鏽形成成因

1、教師提出問題:是鐵和誰發生的化學變化呢?也就是鐵鏽究竟是怎樣形成的。

2、學生大膽討論猜測。

3、制定研究計劃。

4、交流研究計劃,相互質疑補充,(對研究命題作出指導,通過比較“鐵為什麼生鏽?鐵生鏽與什麼因素有關?與具體學生單一猜想問題作出比較,指導問題選擇的可行性,人員分工等)

四、總結:

下週我們再上課的時候,相信同學們對鐵鏽形成的研究會有不小的收穫,我們還可以獲取避免生鏽的方法。

國小生科學課件 篇四

教學目標:

1、能通過多種方式獲得植物生長過程和變化的相關信息。

2、能按照植物種植方法的提示種植選定的植物。

3、能根據公式計算種子的發芽率。

4、能蒐集如何給植物施肥的資料。

重點:指導學生親自播種一種植物,並設計製作記錄植物生長的表格。

難點:指導並鼓勵學生堅持持久地觀察植物的生長變化。

教學準備:

花盆、花鏟、植物種子、熱水、冷水、泡種子的小盆、放土壤的其他容器。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師:課前老師讓大家蒐集了了解一些植物的生長過程,都帶來了嗎?你是用什麼方法蒐集到的?

2、教師小結:搜集資料可以利用上網查詢、利用聲像資料查詢、想有經驗的菜農請教等方法。

(二)學習新課:

1、種茄子。

(1)師: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看來,我們光説還不行,還需要同學們親自來實踐!你們小組商量一下,種什麼好呢?

(2)確定種植的植物,並明確小組內的分工。

(3)師:種植需要哪些步驟?

(4)選擇合適的工具,種植植物。

2、測定種子的發芽率。

(1)師:通過這段時間種植植物,你們有什麼發現?

(2)學生彙報,有的小組活的比較多,有的比較少。

(3)師:怎樣確定哪個小組的種子發芽率高?

(4)學生彙報測定。

3、給茄子準備“營養”。

師:人的生長需要營養,茄子的生長也需要營養,讓我們給茄子準備一些營養吧!

4、記錄茄子的一生。

師:想一想,茄子的生長過程可能是什麼樣子的?可以採用哪種方法記錄茄子的生長過程?

師:同學們一定要堅持進行長期不懈的觀察,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不能半途而廢。

國小六年級科學課件 篇五

一、情境引入

由主題人物在廚房中發現在各種現象,讓學生感受到身邊到處都存在着物質的變化,引出“物質的變化是不是產生新物質”的問題,並板書課題《無處不在的物質變化》。

二、新授

(一)活動一:尋找身邊的物質變化。

1、讓學生觀察煎蛋、燃放煙花、鹽溶於水、和麪、冰雪融化、鐵製品生鏽這些

日常生活中時常能見下馬看花變化現象。

2、學生試描述這些變化前後及過程的現象。

(二)活動二:冰的融化。

1、回顧以前(四年級上學期)做過的蠟塊加熱的實驗。

2、使用玻璃杯進行實驗,觀察冰融化成水的現象及做好記錄,然後進行全班交流。

3、比較冰融化成水的過程與蠟塊受熱過程。

4、比較討論後,學生容易得出冰融化和蠟塊融化都只是形態發生了變化。

5、討論:P5頁的現象。

(三)活動三:鐵鏽還是鐵嗎?

1、引導學生觀察生鏽的鐵釘和無鏽的鐵釘,並作記錄。

2、用小刀削下鐵釘表面的鐵鏽,然後用砂紙打磨鐵釘,即得鐵鏽和鐵。3、用磁鐵靠近鐵鏽,進行觀察。

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可以知道磁鐵能吸引鐵,若鐵鏽不被磁鐵所吸引,自然就得到了“鐵鏽還是不是鐵”的答案。

3、活動延伸和應用:生活中還有沒有類似鐵生鏽這樣的變化呢?並與活動二作比較。

(四)活動四:研究蠟燭燃燒過程的變化。

步驟1:點燃蠟燭,將一隻手乾燥的燒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會兒,觀察現象。

步驟2:將少量石灰水加入另一燒杯中,用石灰水將燒杯壁濕潤,倒出多餘的石灰水。

步驟3:將用石灰水濕潤的燒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會,觀察現象。通過實驗學生會發現蠟燭燃燒後會產生水和二氧化碳。

(五)活動五:給物質變化分類。

1、出示書本的五種物質變化過程情況。

2、學生進行討論,從而作出判斷。

國小六年級科學課件 篇六

教學目標

1.能夠對觀察到的自然現象(或所提供的事實)進行猜想。

2.能夠設計實驗研究植物的向性運動。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能夠堅持完成中長期實驗觀察,並做好觀察記錄。

2.能主動參與小組的合作交流。

科學知識

瞭解植物適應環境的幾個特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科學技術社會環境(STSE)

意識到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教學準備

菜豆種子(或者更多不同種類的種子)若干、紙巾、不乾膠、玻璃杯、培養皿、大小質地一樣的紙盒2個、盆栽植物苗等。

將引入部分提供的圖片製成課件。

一.教學導入:

1.出示課件,提問:請你觀察傾倒在河邊的小樹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2.講述:生活中是否還見過類似的情況——是什麼原因使它們變成現在的樣子?

3.猜想假設:傾倒的小樹發生這些變化可能是哪些因素造成的?

學生猜想:根總是向下生長嗎?

根總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長嗎?

植物的莖、葉總朝着光生長嗎?

4.過渡:我們就從這些方面來研究大樹倒了後這些奇怪的變化吧!

二.活動根總是向下生長嗎?

1.擺出研究的問題:根總是向下生長嗎?

2.組內討論:老師這裏有一些菜豆種子,你們能組內設計研究方案嗎?

3.彙報、交流設計的方案,教師引導學生看教材第3頁,瞭解實驗設計範例,完善實驗設計。

4.學生動手組裝裝置。

5.佈置任務:經常在杯內的紙上澆寫些水,堅持觀察做好記錄。下星期交流。

三.活動根總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長嗎?

1.擺出問題。

2.組內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3.彙報、交流、完善。

4.組裝實驗裝置。

5.佈置任務:按要求完成操作,堅持觀察,做好記錄,便於交流。

四.活動植物的莖、葉總朝着光生長嗎?

1.學()生設計方案。

2.彙報、交流、完善方案。

3.保護盆栽植物,堅持研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6kl8p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