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靜夜思古詩賞析【多篇】

靜夜思古詩賞析【多篇】

靜夜思古詩賞析【多篇】

靜夜思古詩拼音版 篇一

jìng yè sī

靜 夜 思

lǐ bái

李 白

chuáng qián míng yuè guāng

牀 前 明 月 光

yí shì dì shàng shuāng

疑 是 地 上 霜

jǔ tóu wàng míng yuè

舉 頭 望 明 月

dì tóu sī gù xiāng

低 頭 思 故 鄉

李白《靜夜思》古詩賞析 篇二

《靜夜思》

李白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直譯

明亮的月光灑在牀前的窗户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霜。

我禁不住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

韻譯

皎潔月光灑滿牀,恰似朦朧一片霜。

仰首隻見月一輪,低頭教人倍思鄉。

鑑賞

這首詩寫的是在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的感受。

詩的前兩句,是寫詩人在作客他鄉的特定環境中一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一個獨處他鄉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的波瀾。何況是在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睡夢初醒,迷離恍惚中將照射在牀前的清冷月光誤作鋪在地面的濃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潔,又表達了季節的寒冷,還烘托出詩人飄泊他鄉的孤寂淒涼之情。

詩的後兩句,則是通過動作神態的刻畫,深化思鄉之情。“望”字照應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詩人已從迷朦轉為清醒,他翹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鄉也正處在這輪明月的照耀下。於是自然引出了“低頭思故鄉”的結句。“低頭”這一動作描畫出詩人完全處於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那家鄉的父老兄弟、親朋好友,那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華與往事……無不在思念之中。一個“思”字所包涵的內容實在太豐富了。

明人胡應麟説:“太白諸絕句,信口而成,所謂無意於工而無不工者。”(《詩藪·內編》卷六)王世懋認為:“(絕句)盛唐惟青蓮(李白)、龍標(王昌齡)二家詣極。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藝圃擷餘》)怎樣才算“自然”,才是“無意於工而無不工”呢?這首《靜夜思》就是個樣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來,説是“妙絕古今”。

這首小詩,既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更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它只是用敍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味,千百年來,如此廣泛地吸引着讀者。

一個作客他鄉的人,大概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吧:白天倒還罷了,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思鄉的情緒,就難免一陣陣地在心頭泛起波瀾;何況是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詩歌中所經常看到的。例如梁簡文帝蕭綱《玄圃納涼》詩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於李白的唐代詩人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裏,用“空裏流霜不覺飛”來寫空明澄澈的月光,給人以立體感,尤見構思之妙。可是這些都是作為一種修辭的手段而在詩中出現的。這詩的“疑是地上霜”,是敍述,而非摹形擬象的狀物之辭,是詩人在特定環境中一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錯覺呢?不難想象,這兩句所描寫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夢初回的情景。這時庭院是寂寥的,透過窗户的皎潔月光射到牀前,帶來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詩人朦朧地乍一望去,在迷離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鋪了一層白皚皚的濃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圍的環境告訴他,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頭一看,一輪娟娟素魄正掛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淨!這時,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對孤身遠客來説,最容易觸動旅思秋懷,使人感到客況蕭條,年華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產生遐想,想到故鄉的一切,想到家裏的親人。想着,想着,頭漸漸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於沉思之中。

從“疑”到“舉頭”,從“舉頭”到“低頭”,形象地揭示了詩人內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動形象的月夜思鄉圖。

短短四句詩,寫得清新樸素,明白如話。它的內容是單純的,但同時卻又是豐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卻又是體味不盡的。詩人所沒有説的比他已經説出來的要多得多。它的構思是細緻而深曲的,但卻又是脱口吟成、渾然無跡的。從這裏,讀者不難領會到李白絕句的“自然”、“無意於工而無不工”的`妙境。

《靜夜思》白話譯文: 篇三

明亮的月光灑在窗户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霜。我禁不住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

賞析 篇四

這是寫遠客思鄉之情詩,詩以明白如話語言雕琢出明靜醉人秋夜意境。它不追求想象新穎奇特,也摒棄了辭藻精工華美;它以清新樸素筆觸,抒寫了豐富深曲內容。境是境,情是情,那麼逼真,那麼動人,百讀不厭,耐人尋繹。無怪乎有人贊它是“妙絕古今”。李白這首思鄉之作,被稱為“千古思鄉第一詩”,感動了古今無數他鄉流落之人。

詩起句,“牀前明月光”,可謂平實樸素之極,以此清靜之景來襯出作者寂寞孤單。這首詩在寫法上,能注意心理刻畫和行動舉止描寫相結合,第二句中,一個“疑”字點出作者內心深處迷離之因。由於是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因此很容易產生錯覺。這是作者極寫思鄉之切,因而才情思恍惚,眼目迷離。後兩句作者從沉思中轉而清醒過來,便是一“舉頭”,再一“低頭”。為何要“舉頭”?因為作者後來既然已醒悟到地上應是月光而不是白霜,所以就產生了無窮遐想,這就是“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類古人有關月光傳情詩句所表述思親之情。他感到光看地上月光還不足以寄託自己情思,因而便“舉頭”仰望,這樣便可看得更加真切一些,清晰一些,似乎要從這明月裏尋找家人從遠方寄送來美好祝願。仰望既久,思念愈深,作者便又轉而“低頭”了。為何還要“低頭”呢?這是因為雖久久仰望,甚至望眼欲穿,依舊不能從明月那裏得到一份慰藉,無奈之中,只得低頭沉思不語了。以無情言情則情出,從無意寫有意則意真。於是,作者將對故鄉思念,化為寄情明月之舉,頭上明月,心中故鄉,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86348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