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一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新版多篇

一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新版多篇

一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新版多篇

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一

結合本課的教學內容,我設計了學生感興趣的春遊情境,一統全課。課的一開始,就通過教師的語言渲染,創設了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春遊情境),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有利於知識的輕鬆獲取。對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進行有目的'加以引導觀察,從養殖場主題圖中所提供信息,滿足教學的實際需要,以更好的發揮教材的作用。充滿童趣的內容,引起學生的高度感知,數一數誰多誰少,教給學生直覺思維的方法,是下面抽象思維的一次熱身,這樣由淺入深的思維訓練更有成效。多一些,少一些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詞,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基礎,課上應放手讓不同的學生説,讓學生有不同的説法,教師只需適當引導。新內容“少得多”的獲得,是在對前一部分知識的應用中揭示的。在完成練習的過程中,讓學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教師有效的提問:為什麼不選76人而選12人呢?學生的思維迸發出火花,與疑難處茅塞頓開,“少得多”的提出不着痕跡,水到渠成,這比教師苦口婆心的講解更勝一籌。數學課同樣肩負思想教育的任務,教師的適時一問,教育學生尊敬老人,禮貌待人,思想教育的滲透合情合理。枯燥的數字形象化,生活化,變得栩栩如生,這樣的設計正是學生所喜歡的,富有人文氣息的圖片,讓學生感受數學的美,體會出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大膽發言,加深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傳統教學中小結是教師的拿手戲,本課中,我放手讓學生進行充分體現自我主體作用的小結,學生真正成為一堂課的探索者,發現者,體現了教師的學生觀。。學生學習了知識,陶冶了情操,課已盡而味無窮。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篇二

《前後》是位置與順序中的第一課時,重點是讓學生認識前後位置關係,正確確定前後。

課後通過學生的反饋,瞭解到學生們學會了本節教學內容,完成了預定的教學目標,使他們認識並理解了前後的位置關係,在具體情景中能正確確定前後,初步體會前後的相對性,同時,體驗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

在導入部分,我便充分利用教室這一現實情況,讓學生通過觀察説出教室的前面有什麼?後面有什麼?同時同桌合作説出你的前面、後面是誰?你們組最前面和最後面是誰,讓學生從現實的情境的活動中獲得大量感性材料,為正確確定前後奠定基礎。

在理解前後這一環節中,讓學生積極參與合作交流,通過看掛圖,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同時大膽想象,積極發言,培養他們敢於發表自己觀點的意識。在這一環節中還通過賽車遊戲,三人站成一行辨前後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的情景中正確確定前後,進一步加深對前後的理解。

在體驗相對時,確定前後這一環節中,通過讓學生看一看、想一想,擺一擺、説一説等活動,把觀察、操作同口頭表達相結合,掌握以什麼標準來確定前後,讓學生充分體會前後的相對性,培養了學生善於思考、勤於動腦的習慣。

最後在遊戲中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開展探索,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聽口令擺物體(由慢到快)的簡單遊戲,使學生充分感知前後,在玩中學,樂中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三

《跳 繩》

新課標下的課堂教學特別重視結合學生的生活情境,發展學生數感,力求讓學生髮現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中的生活。本節課在教學組織上充分利用學生愛動好玩的天性,抓住其心理特徵,激發興趣,調動積極性,樹立自信心。為了讓學生在玩中學知識,我巧妙地佈置數跳繩的次數及誰多誰少,自然地引入本課內容。這樣學生興趣高,下面的教學自然就容易多了。

在學生初為學童時,要想讓學生很好地經歷探索運算方法的過程,成功地在老師提供的自主選擇算法與交流各自算法的時間與空間中進行合作學習活動,順利地體驗算法的多樣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必須要先引導,培養其合作交流意識,再養成合作交流習慣,從而形成交流能力。而且,這不是一次、兩次課堂教學就可以完成的,它是要通過一定時間,並且要在學習過程中始終堅持不懈地去嘗試,讓合作交流能力逐漸提高的過程。

針對這些,我在教學中首先利用了“跳繩”這一生活情境,引導學生進行觀察、發現,捕捉圖中的數量信息,進行集體交流,探索“ 8”的加減法。學生在老師的提醒下,能夠充分注意圖中的數學信息,提出相應的數學問題,説出算式。在這裏值得注意的是,一年級學生年齡小,通過學習“7”的加減法所具有的認知水平使有一部分學生能不看圖就直接説出算式,這時老師應該肯定學生,在肯定的基礎上再要求學生説出算式的由來,把學生自然拉回到圖上來,讓能説出由來的學生向其他學生做出提示。例如説:4+4=8,讓學生解釋兩個4分別表示什麼?合起來又表示什麼?通過一個學生的解釋給予其他學生提示,明白兩個4分別表示4個男生,4個女生,合起來是一共有8個人,從而也能獨立寫出算式。

學習了8的加減法,課堂進入了9的加減法探索階段。最初,我設想學生能通過探索8的加減法獲取學習方法,這時去自主合作交流探索9的加減法,會很順利,結果發現:1、學生沒有這個理解能力,到底怎麼塗不知道;2、塗的時候學生受書上已塗一個的影響,自己塗的時候把這一個排開了,很容易得出的仍然是8的加減法算式;3、學生口頭交流能力有限,討論活動顯得不激烈。發現問題之後,我趕快拿着教材給大家做了示範,學生通過觀察我的塗色過程,進行集體討論再提出問題,得出了一組9的加減法算式,然後我再要求學生進行同桌討論,並要求學生塗得和我不一樣,寫出不同的算式。這樣學生才順利地進行了合作學習活動。看來對於低年級學生的交流意識及能力的培養不是一引就能夠完成的,而是要一引二引,多次的引導,多次地進行交流活動,學生才能具有一定的合作學習意識和交流能力,要讓學生具有主動、積極、正確地交流能力是需要一定時間的。

要想讓學生建立起合作學習的意識,學會交流方法,更重要的當然是激發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興趣,要讓學生願意主動交流。所以教師要在預設中花費不少的功夫,組織好數學遊戲,數學故事等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讓學生學習興趣盎然是一個好舉措。在本課教學中我利用小動物們“湊成9”的遊戲和豬八戒吃西瓜的數學故事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鞏固新知,利用生動活潑的數字形象和可愛的卡通形象製成教具,組織好遊戲和講故事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交流解決數學問題,把加減法的學習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另外,想讓學生學會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養成合作交流的習慣,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總結,通過評價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的表現來鼓勵學生運用這種學習方法。

綜上所述,我認為針對每個學段的學生年齡差異和學習的經驗性差異,教師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創設多種情境,激發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及交流的興趣,從而增進學生進行合作學習與交流的意識,並通過堅持不懈地多次合作交流,養成合作學習及交流的習慣,培養合作學習及交流的能力,受用一生。

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四

布魯納説:“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在教學中我安排了各種形式的遊戲活動,通過遊戲激發學生的興趣,是他們在玩中學,在樂中悟。學生在自由、輕鬆的課堂氣氛下,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遊戲中。學生對分解合成已有一定的認識,我重視讓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和理解數學,從他們熟悉的生活中挖掘活動的素材,通過學生的動一動、擺一擺、説一説等活動,加深對數的分解合成的理解,使他們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從課堂的反饋來看,學生對遊戲活動比較感興趣,參與性強,情感體驗積極,對本節課教學目標的完成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但還有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如學生原有的經驗不夠一致,甚至差別很大,少數學生在活動中處於旁觀者的態度或是人云亦云,教師還需適時點撥、提醒、幫助他們,但在課堂上時間和精力畢竟有限,難免有時會注意不到,因此在提倡個體化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的今天,如何關注“學困生”的發展,仍是我們需要進一步研究的課題。

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五

教學機智就是指教師通過敏鋭的觀察,靈活的思維,果斷的決策對教學中的各種信息反饋作出有效的反應和機敏的處置,以求最大限度地開啟學生的思維才智,獲取最佳的教學效果。學生是各式各樣的,他們擁有不一樣的思維。因此各種情況都可能出現在課堂上,課堂永遠都不會像教案所規劃的那樣。我從不否認新授課的教學機智,但出乎我意料的是練習課同樣需要這一品質。

一年級的練習冊通常是在學校完成的,教師讀題,學生完成。在一次自主測試練習中,有一道題目幾乎讓兩個班的學生全軍覆沒。那是一道括線題,左邊有7個胡蘿蔔,右邊是一隻小白兔推走了3個胡蘿蔔,問好打在括線下面。很明顯這是一道求一共的加法題。但是做下來大部分的學生都把它做成了減法,原因很簡單,小孩子的思維:推走了就要減去,所以用減法。在之前的看圖中,學生已經形成了一種慣性思維:原來有多少,又來了多少,用加法:原來有多少,走了幾個,用減法。碰到這道題時,他們同樣採用了這種思維。在另一個班,教師發現了這一現象,及時對題目做了修正,情況明顯好可很多。

由此可見,教師隨時都要注意學生的反映,以便及時作出應對反映,避免不必要的錯誤。

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六

任教以來我多次擔任一年級數學教學。在這個年級的教學中,認識時間的教學我一直感到很難教,認識時間是國小數學低年級教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也是實用性很強的數學知識。這節課的內容是在一年級上冊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初步認識整點半點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於時間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我把這節內容提到“五一”假前教,讓學生在生活中去理解認識時間,讓家長加以實踐輔導,在教學過程中注意了儘可能地聯繫生活實際,使用學具、課件演示等,讓學生在觀察、操作中掌握知識。本節課主要使學生進一步認識鐘面,掌握看鐘表的方法,以及認識時間單位小時和分的關係,知道1時=60分。

本節課,我以複習的形式引入新課:小朋友們,今天芳老師給大家請來了一位老朋友,看看它是誰?激發興趣,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整時和半時的基礎上進行的,由複習引入,對知識起到個承前啟後的作用。使用多媒體課件教學,使原來抽象的概念具體化、生動化,增強了學生的直觀認識,使學生很輕鬆地認識了鐘面,知道時針走一大格是一小時,分針走一小格是一分鐘,以及1小時等於60分等概念。

認識時間重點認12個大格和每個大格里的5個小格,課件一大格一大格地演示,這為認識分針指數作了鋪墊。認識分針指到各個數字各代表幾分,是這節課的難點,因為他們沒有學習乘法口訣,只能通過一個大格一個大格的數或5個5個的加,由於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説難度比較大。我通過對口令的遊戲,讓學生掌握當分針指數時的時間並給予學生充足的獨立思考和探究交流的時間。

本節課,我在教學中也存在着一些失誤:

1、由於本課知識點多的緣故,我總怕後面的練習完不成,因此又是我講的多。有些學生還是沒有理解。

2、學生對於五格五格數的環節應該讓學生填寫或是在教學中進行遊戲5,11,15,20……60,加深印象。

3、結合生活實際太少。

改進措施:

讓學生每人帶一個時鐘,讓學生親自動手撥鐘面,掌握分針在任意數字的認識,對學困生要進一步細心輔導。

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七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會讀、會寫幾時幾分。

2、使學生知道1時=60分。

3、通過觀察、動手操作、等活動初步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合作學習、和珍惜時間的意識。

二、教學重點:

會讀幾時幾分。

三、教學過程:

一)謎導入新課

1、有一個好朋友,嘀嗒嘀嗒走不停,叫我學習和休息,你們猜猜它是誰?

2、鐘錶可以告訴我們什麼?

3、(課件)你能説出圖上小朋友的作息時間嗎?

過渡:這節課我們就來進一步認識時間。(板書:認識時間)

二)自主探究學習

1、(課件)要想準確地説出鐘錶上的時間,首先我們要了解鐘面,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鐘面。説一説:你看到了什麼?仔細觀察看還有什麼?

2、認識分

1)教師指着鍾説:看時針是用來計時的,時針從12走到1是多長時間?時針從1走到2呢?誰還能説一説?

2)分針是用來記什麼的?分針走多少是1分?分針從12走到1是幾分?為什麼?

3)請同學們拿出學具鍾,小組學習數一數,算一算,分針從12走到1是5分,從12走到2是幾分,從12走到3是幾分,——

4)學生彙報,教師出課件。

5)分針走一圈是多少分?(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3、感知1分鐘(課件計時)

1)分針走1小格,經過的時間是1分。分針走2小格,經過的時間是2分。分針走幾小格,經過的時間就是幾分。

2)想不想知道1分鐘內能幹些什麼?

學生:跳繩、拍球、夾球、仰卧起坐

3)1分鐘後學生彙報。

小結:一分鐘跳繩()下、拍球()下、夾球()個、仰卧起坐()個。課下老師調查了一下,同學們一分鐘能寫15個生字,20道口算題,打字員阿姨能打200個字等等。世界上最寶貴的是時間,“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你們看一分鐘能做多少事情,時間的價值是多麼巨大呀!希望同學們能珍惜每一分鐘努力學習。

4、時、分的關係

在鐘錶裏還有一個小祕密,只要你仔細觀察,你就能發現。

1)鐘面,時針指向幾,分針指向幾?

2)(課件)在同一時間裏時針從幾走到幾?分針從幾走到幾?

再觀察一次,時針,分針是怎樣走的?

3)時針走一大格的時間是幾時?(板書:1時)

分針正好走一圈是多少分?

他們所用的時間是相同的,所以1時與60分有什麼關係?

(板書:=)學生讀1時=60分

三)讀寫鐘面上的時刻

1、有時時鐘不正好指着幾時。

2、像這樣(出示課件教師演示)

看鐘面時針不是正好指着8時,而是過了一些,所表示的時間就是8時多了,那到底多多少呢?還要看分針。現在分針指向幾,(指向1)分針走了多少分?因此表示的時間是8時05分。(板書)由學生寫出另一種表示方法。

四)鞏固練習

1、讀出下面鐘面的時間。83頁1題

2、撥表練習。

1)同學們想不想知道老師的一些作息時間。請同學們撥出這些時間,課件出示,我上午8時05分上第一節課,11:45下班。下午1:25分上班,4時55分下班。

2)小組合作,每人説一個時間,另一個同學撥出來。(組內互查)

3、找朋友。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學到了生麼知識,有什麼收穫?

課後反思

一、生活化的魅力。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課堂開篇不僅很快就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且還能使學生把學習當成一種樂趣,吸引學生主動參與。由於時間在生活中是無時無刻不在的,學生對此也有一定程度的感知,所以我一開始就讓學生通過猜謎語來回憶上學期鐘錶的一些知識,從學生日常生活的作息時間來引入課題,再讓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生活知識和經驗去認識鐘錶,通過討論,交流的方法由生活經驗上升到知識體系。課上,我告訴學生鐘錶裏還有一個小祕密,認真觀察的學生才會發現。當我用課件展示時針和分針同時轉動但在嘀嗒聲中卻走得一快一慢的情景時,我發現學生的眼睛、耳朵等各種感官都調動起來,精神也高度集中了。在鞏固練習中做找朋友一題時,學生也是興致盎然,我抓住了這個點,以此貫穿整堂課。

二、在實踐中體驗的價值。

學習活動最大的樂趣莫過於能看到學習活動的成果,本課在練習設計中不僅注重了練習的優化,還注重了數學知識在生活實際中的應用,讓學生通過學習知道1分鐘就是分針走了一小格,那一分鐘有多長呢?又能做些什麼呢?在此我為學生們設計了感受一分鐘到底有多長這一環節。讓學生們在一分鐘裏做自己喜歡的體育項目來了解一分鐘內能做多少事情。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把以獲得的知識、能力應用於生活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掌握,並進一步培養學生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意識,使學生體驗參與的樂趣。實踐活動中學生樂此不疲,各自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進行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學生願意發表自己的見解和意見,課堂頓時成了學生展示自己個性的舞台。

三、在活動中培養能力、發展思維。

在實際生活中,時間無處不在,所以通過教學活動發展學生猜想、觀察、操作、交流、合作的能力。學習生活中的數學是新課程標準精神的體現。教師結合生活實際設計一些基本練習,使學生感到數學知識就在生活中。如:撥表練習。同學們想不想知道老師的一些作息時間。請同學們撥出這些時間,課件出示,我上午8時05分上第一節課,11:45下班。下午1:25分上班,4時55分下班。讓學生動手撥出時間,不僅培養了學生動手、動腦的好習慣,又有利於培養靈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我覺得教師對新課程的理解是決定新課程實驗成敗的前提,參與實踐的質量是決定新課程實驗成敗的關鍵。作為一線教師,及時改變陳舊的教學理念,從觀念到行為都要努力使自己儘快進入新課程所倡導的新的課堂生活方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走進新課程來。

一年級數學下冊《找規律》教學反思 篇八

在本節課中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設計遊戲情境,激發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初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率。在上課的開始,設計遊戲,有意識地按規律呈現,讓學生積累感性經驗,從而初步感知規律。這一環節以學生喜愛的遊戲形式激發學生參與,學生憑直覺做出判斷,人人能夠參與,有利於面向全體學生。給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思考、嘗試的機會,在猜想中感知到規律的存在,幫助理解知識。

轉變學習方式,強調合作與交流。

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找規律內容具活動性和探究性,既具有挑戰性,又具有趣味性,“找規律”的內容不能用“對或錯”來簡單的判斷其正確與否,而是要聽學生介紹“找的規律”有無道理,這樣就要求學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礎上,充分與同學展開交流活動,注意傾聽同學講的有無道理,聯繫原有的數學知識結構做出判斷,不斷地及時地優化自已的數學知識,在合作交流中獲得了發展。

聯繫生活實際,感受數學的作用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應用於生活在,因此,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這個案例從主題圖------學生熟悉的學校舉行聯歡會的具體情境引入,讓學生體會到現實生活中的有規律的排列原來包含有數學問題,有利於產生學習和探索數學的動機;還有在學生掌握初步的規律之後,從自己的身邊着手,尋找生活中的規律現象,讓學生在舉例中初步感受到數學的奇妙和無所不在,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體會數學的美和作用,以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數學的需要,促使學生主動的學習數學。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一是我本想讓學生先用學具擺出有規律的圖形,再利用彩筆設計有規律、美麗、有創新意識的圖案,可學生沒有帶彩筆,這一步就沒有得到較好的執行。二是在這節課上我發現自己平時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還不夠,體現在讓學生獨立或合作設計幾組有規律的動作或圖案時,學生大多偏愛用學具而且也沒什麼新意。三是結束時,沒有組織學生有規律的走出教室。

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九

20以內進位加法是一年級計算教學的重、難點內容,而“湊十法”的建立對於今後的學習都將起着很重要的遷移作用,怎樣才能“觀念新,思維活,基礎實”,將設計思路轉換成課堂實踐後,我的感悟是:

1、圍繞“湊十法”精心組織材料。從創設情境小猴子送信,讓學生初步感知“湊十法”的簡便快捷為後面發現“湊十法”作了很好的鋪墊,再通過學生自由擺小棒,理解“湊十法”的基本方法,掌握其主要特徵。最後通過對9加幾的整理比較,進一步對“湊十法”的理解掌握,並能靈活運用。結尾“質疑”為後續教學埋下了伏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868rq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