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找規律》的教學案及反思新版多篇

《找規律》的教學案及反思新版多篇

《找規律》的教學案及反思新版多篇

《找規律》教學反思 篇一

“找規律”是根據課程標準改革理念新增加的內容,主要對學生進行數學思維方法的教學。本節課是“找規律”這一單元的第一節課,主要是介紹一些圖形簡單的排列規律,培養學生用數學觀點發現規律的意識,為進一步學習有

關數的排列規律做好準備。新教材對這部分知識的編排,結合學生日常生活實際,從聯歡會裝飾物有規律的排列現象,引出圖形排列的一些簡單規律,使學生感受生活應用的廣泛性,同時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

本節課採取了獨立思考學習方式進行教學。從生活中的斑馬膚色開始引出黑白條紋的規律。然後出現彩旗、花朵、燈籠的組合,讓學生體驗規律。這些是最簡單的圖形的變化規律,這部分內容比較簡單。

為了讓學生自然地接觸新知識,又能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積極性,我設計了遊戲競猜入環節。通過課件遊戲,學生興趣被調動起來,紛紛説出自己的想法,課堂氣氛相當熱鬧。不僅學生熱情全都調動起來了,還滲透了後面即將要學的新知識。此外我緊緊抓住理論聯繫實際,並貫穿於整個教學全過程,讓學生在愉悦的環境中討論發現規律。本節課我使用了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每個例題都製成了課件,這樣教學內容就具體化、清晰化。讓學生通過討論、猜測、塗色等活動,自己發現圖形的排列規律。在教學最後,我把知識進行了拓展,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一些規律,學生都紛紛舉出生活中有規律的事物,通過舉例讓學生體會生活中規律無處不在,因為有了規律,我們的生活才會豐富多彩。只要同學們善於觀察,會發現生活中到處有數學。

不足之處在於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未養成,由於是一年級學生,注意力往往只有15分鐘,所以後來部分學生在開小差;同時學生回答時沒有要求學生把話説完整;此外在學生做作業之前沒有講清要求;在找尋和辨別規律的組合時,沒有用線條區分開來,影響了本節課的時間和效率。

找規律的教學反思 篇二

1、寓數學學習活動於生動有趣的遊戲情境中。

在課中充分發揮尊重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生動有趣的數學遊戲,使學生在遊戲中生動活潑、富有個性地學習,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2、開放學生的思維,鼓勵學生學習“自己的數學”。

探索事物中的隱含的數量規律,對學生來説有一定難度的,利用數學標出方塊不斷增多的數量變化,幫助學生找出方片遞增變化中的規律,為學生提供了基本的找規律方法。

《標準》指出:動於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才是有效的課堂學習方法。所以,通過讓學生看一看、想一想找規律,不如讓學生動於擺一擺體會得深刻,前者學生只是被動地想,而後者卻主動的探索!

所以在呈現例題時,讓整個找規律的過程開放而富有挑戰性,讓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不斷產生思維與思維的碰撞,他們分析問題的能力,邏輯推理的能力以及對數學的興趣都在悄然地成長。

3、關注學生的情感與體驗。

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鼓勵並放讓學生進行大膽的猜測,教學中對學生出現和各種合理化推測都要給予充分的肯定,讓學生充分相信自己,樹立信心,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品嚐成功的喜悦,讓學習變得輕鬆而有意義,愉快而有價值。

《找規律》教學反思 篇三

找規律”這部分內容主要是介紹一些簡單圖形的排列規律,培養學生探索、發現簡單的圖形變化規律。本節課的設計我注意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了學生所熟悉的“六一”兒童節的生活情境,使學生體會到現實生活中有規律的排列包含着的數學問題,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以及數學在生活中的無處不在。教學中,我注重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探究,操作等實踐活動去發現、應用、創造、欣賞規律。

第一環節:遊戲導入——感知規律

通過猜圖形的遊戲,從開始猜的不準確到後面越猜越準,讓學生初步感知有了規律,猜得才準確。通過讓學生重複説的話,讓學生理解“重複”一詞。在這個環節中充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為規律的認識積累豐富的表象。 給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思考、嘗試的機會,在猜想中感知規律存在的同時,初步感知了規律的價值,為後面的“找”規律的教學打好基礎。

第二環節:探究新知——尋找規律

這是本節課的中心環節,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結合學生的“六一”情境,讓學生尋找物體顏色規律

(1)先是讓學生四人一組初步感知規律,在合作學習中,提高了孩子們合作的能力,加強了合作的意識,同時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在新課改理念中強調了合作學習的重要性。

(2)以小旗的顏色規律為例,通過觀察學生髮現它是“黃、紅”為一組,重複出現。讓學生理解“一組”的意思,並初步體會其規律。接下來,引導圈出這樣的一組,一組,體會“一組”即是一個整體。接着擺呢,還能擺出多少這樣的一組呢?感知從“有限”到“無限”,也就是滲透極限的思想。

(3)有了研究小旗規律的基礎,我放手讓學生自己圈出其他三組中重複的部分。進一步理解“一組”,讓學生感受到找到了一組就是找到規律的關鍵。

(4)通過整體回顧小旗,小花、燈籠和小朋友的規律,讓學生再一次用數學語言描述規律,在這裏是對孩子思維和語言上的一個提升。讓學生理解“幾個為一組,一組一組的,重複出現的規律”。由部分又迴歸於整體,學生的認知水平得到了提升,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5)在學生尋找到了顏色規律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如果接着掛小旗,小花和燈籠,下一個掛什麼呢?利用電子白板上的拖拽功能實現與學生們的互動。

(6)從圖形顏色的交替變化規律延伸拓展形狀及顏色和形狀都變化等規律,這是學生對認識規律的一個突破,從而也明白排列的規律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無處不在,無時不在。體現了學生活中的數學,學有用的數學的新理念。

(6)低年級的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時間較短,課中休可以幫助孩子輕鬆之餘,再緊扣今天的學習內容,讓學生感受到在做操中動作也是有規律的,體會到規律在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

(7)在學習完顏色和形狀的規律後,在教學數字的規律時,學生們接受起來容易多了,例2的第1小題課件呈現,第2小題放手讓學生們去做,學生彙報,體現了學生是課堂的小主人的理念。

第三環節:鞏固提升——應用規律

學習找規律目的是應用規律,結合實際讓學生應用自己找規律的方法解決一些數學問題,從而體現數學學習的價值。

第四環節:播放圖片——欣賞規律

引導學生回到生活,尋找和欣賞日常生活中的類似規律。使學生從規律之美感受數學之美,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很自然的實現了教學中的情感目標。

第五環節:動手實踐——創造規律

這個環節,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想象能力,通過學生動手操作、自己創造規律,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創新意識,鞏固本課的知識。

整節課下來,有以下不足之處需要改進:

1、在教學什麼為一組時,應該讓學生多説幾遍,在第二次用規範的語言描述規律時,應該讓孩子多去説,指名説,同伴説,從而突破本節課的難點,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2、在學生合作學習彙報後,過渡到先研究小旗的規律時應再自然些,可以説:同學們發現的規律和大家一樣嗎?我們再來看看小旗的排列,這樣自然過渡到小旗的規律。

3、在迴歸到生活中的規律時,可以就地讓學生們看看錄播教室內有什麼規律嗎?讓學生們感受到規律來源於生活又迴歸到生活。

4、最後讓學生們創造規律時,可以選幾組讓學生用規範的語言説一説規律會更好地鞏固本課的重點。

5、後面的教學沒有前面的精細些,最後創造規律時要注意課堂的組織。

《找規律》教學反思 篇四

本課是一年級下冊教材中的《找規律》一課的延伸,與之相比,不同之處是圖形排列規律複雜一些,呈現出形狀和顏色的循環變化。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設計為:目標一是:通過觀察、操作、推理等活動,能用自己的語言説出圖形的排列規律,目標一基本達成,大部分學生能夠用自己的語言説出圖形的排列規律,但還有一少部分學生不能用語言説出圖形的排列規律。目標二是:能找出生活中循環排列的規律圖形。這一目標達成效果不好,由於時間問題,只讓學生欣賞了一些有規律的圖片,沒有讓學生從生活中找出有規律的的圖形。

首先,我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通過讓學生觀察兩排圖形,發現第一排圖形比較容易記住,因為第一排圖形有規律,讓學生複習舊知,發現規律就在我們身邊,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

在講解新授課時,我通過讓學生先觀察聰聰家的牆面設計,先讓學生找到牆面上都有什麼顏色,什麼圖形,剛開始學生只説出了圖形的形狀,而沒有説出顏色,後來,我就提醒同學們説。要説出生麼顏色的圖形,這時同學們能夠説完整。然後讓學生觀察牆面上的圖形排列有什麼規律時,我直接讓學生四個人一個小組根據老師的要求進行討論,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我深入到學生的小組,問學生找到了那些規律,我發現大部分學生能夠找到斜着看的規律,這是我及時提醒了他們,讓他們橫着看、豎着看有什麼樣的規律。在老師的提醒下,大部分學生能夠找到橫着看和豎着看的規律,但是在小組進行彙報的時候,我發現學生用語言描述起來不較困難,讓學生説的較少,針對循環規律應讓學生多説。講完牆面的規律之後,只是我應該總結出循環規律的概念,但由於課堂上比較緊張,這一點教師應該總結出循環規律的概念,結果放到了學生説出地面顏色的規律後面一塊總結了。

在設計練習時,第一題和第三題學生比較感興趣,效果也比較好。但是到第二個練習時,大部分學不能找到第四組圖形該畫什麼,因為這一題是把最後面一個圖形放在了移到了最前面,而前面在講解牆面和地面的規律時,讓學生倒着看,會發現也是把最後面一個移到了前面,如果在講牆面和地面時給學生指出來,對於第二個練習就沒有難度了。然後讓學生生活中有規律欣賞圖片,本來欣賞完,準備讓學生説一説生活中的規律,但由於時間,直接讓學生設計有規律的圖形了。到最後也沒有時間進行展示。

《找規律》教學反思 篇五

“找規律”是根據課程標準改革理念新增加的內容,主要對學生進行數學思維方法的教學。本節課是“找規律”這一單元的第一節課,主要是介紹一些圖形簡單的排列規律,培養學生用數學觀點發現規律的意識,為進一步學習有關數的排列規律做好準備。新教材對這部分知識的編排,結合學生日常生活實際,從聯歡會裝飾物有規律的排列現象,引出圖形排列的一些簡單規律,使學生感受生活應用的廣泛性,同時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本節課採取了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組交流的學習方式進行教學。

為了讓學生自然地接觸新知識,又能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積極性,我設計了遊戲導入環節。通過遊戲,學生興趣被調動起來,跟着老師做有規律的動作。然後讓學生自己創造有規律的動作,課堂氣氛相當熱鬧。整個課堂氣氛高漲,不僅學生熱情全都調動起來了,還滲透了後面即將要學的新知識。

為吸引學生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猜六月一日是什麼節日。再出示教學主題圖,讓學生在愉悦的環境中討論發現規律。本節課我使用了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每個例題都製成了課件,這樣教學內容就具體化、清晰化。教學中遵循兒童由易到難的認知規律,先找簡單的規律再找複雜的規律,先由老師“扶”着學再到老師“放”開讓學生自主學,既面向全體,又讓有困難的學生能在老師的引導下學懂,還滿足了思維活躍的學生想自己探究、找出規律的渴求。(通過對比,讓學生體會到規律既可以是單層的,也可以是多層的,既可以是2個2個一組的,也可以是3個3個一組的,體會規律的多樣化。)

在課堂上我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我充當一個參與者和組織者,讓學生通過討論、猜測、動手擺一擺、塗色等活動,自己發現圖形的排列規律。在教學最後,我把知識進行了拓展,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一些規律,學生都紛紛舉出生活中有規律的事物,通過舉例讓學生體會生活中規律無處不在,因為有了規律,我們的生活才會豐富多彩。只要同學們善於觀察,會發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總之這節課,我和同學們融為一體,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由於內容安排較多,有些環節有些倉促,今後,我要繼續學習新課程、新理念提高教學水平。

《找規律》教學反思 篇六

本學期的找規律單元是要學生用平移的方法探索並發現簡單圖形覆蓋現象中的規律,能根據把圖形平移的次數推算被該圖形覆蓋的總次數,解決相應的簡單實際問題。

開始,我出示了一張由1-10組成的數表和一個紅色方框,指出用這個框每次可以框出兩個相鄰數,得到一個和後,我問學生:“這樣移動方框一共可以得到多少種不同的和?”然後讓學生可以拿着手中的數表想一想,也可以框一框,在很多學生有了答案後,我讓學生髮言説出自己的想法。我以為學生會按照書上的本意,用一一列舉的方法來求出答案:1+2,2+3,3+4,……9+10。結果那位學生卻回答説:10-1=9。這是書上與我預設時都沒考慮到的,我當時有一點小小的意外,但我還是微笑着鼓勵他説説他的想法。可能這是他的一種直覺思維吧,他一時解釋不出這樣算的。原因。我知道他這樣做是完全可以解釋的:第一,可從找規律的角度來解釋。如果有2個數,每次框相鄰2個數,就得到1個和,如果有3個數,每次框相鄰兩個數,就得到2個不同的和,照此下去,有10個數,每次框2個相鄰數,就會得到9個不同的和,所以10-1=9;第二,可從排頭法的角度來解釋。一次框出2個數,1可以排頭,2可以排頭……9也可以排頭,10不能排頭,10個數中有1個數不能排頭,所以10-1=9(種)。當時我有幾秒的猶豫,是幫助他把這種思路更加明晰呢?還是繼續演繹預設的教案?為了不讓課堂節外生枝,我選擇了後者。雖然很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但自己總覺得缺少了點什麼。

接着,繼續用紅色方框分別框住2個、3個、4個、5個後,我出示了表格,並提出了書上的兩個問題:

(1)平移的次數與每次框出的個數有什麼關係?

(2)不同和的個數與平移的次數有什麼關係?讓學生通過小組交流來找出規律。學生經過獨立思考,小組討論,紛紛發現了規律。在彙報第一個問題時,出現了這樣幾種答案:

(1)每次框出的個數與平移的次數相加和是10;

(2)每次框出的個數是相鄰的自然數,而四次平移的次數也是相鄰的自然數;

(3)每次框出的個數與平移的次數奇偶性相同,或者都是偶數,或者都是奇數;

(4)每次框出的個數與平移的次數的逐漸減少2。看來學生的思維很活躍,尋找規律的角度也很新穎,從看兩者的和聯繫到了看兩者的差,從橫向尋找規律聯繫到縱向的比較,前兩條規律是我預設到的,而後兩條卻是沒考慮過的。當學生彙報後,我知道後兩個發現並沒有普遍性,但該如何向孩子們解釋後兩個發現只是特例呢?如果再換例説明顯然太費時,也並不一定能講清,而且還會沖淡主題,把本質的東西給拋棄了,得不償失。但如果肯定他們的發現是對的話,顯然又不行。當時我説:“你們很聰明,在這一道簡單的例題中,發現的可真多。”雖然話是這樣説了,但自己感覺心中特沒底氣。

課上完了,感覺自己對教材深層次的鑽研能力還需加強,對課堂中學生即時生成的資源,我沒能很好地利用與把握住。

《找規律》教學反思 篇七

《找規律》的第一課時。本課時讓學生找的都是一些直觀圖形和事物的變化規律,還未抽象到數,所以我在課堂中結合了多媒體來輔助教學,讓學生能在直觀、生動的學習環境中找出事物的變化規律。這節課不僅是要讓學生掌握所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創造一種和諧愉悦的氣氛,讓學生能夠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並主動地去探求知識,發展思維。因此,在教學過程的設中,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反映和體現《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

1、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在教學中結合學生已有的認識水平和思維特點,關注知識的形成過程,積極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

2、在教學中就要努力挖掘學生身邊的學習資源。

為他們創建一個發現、探究的思維空間,使學生能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我以學生喜歡的“猜魔術”為引子,通過“找簡單的規律――畫規律――找生活中的規律――動手創造規律”等活動。使學生在自己喜歡的實踐活動中探究、發現事物的規律,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概括、推理能力,以及提高學生間相互合作的意識。

3、進行數學活動的教學。

建構主義學者認為,學習是主體在對現實的特定操作過程中對自己的活動過程的性質作反省抽象而產生,學習數學是一個“做數學”的過程。根據這一理念,我設計了找一找、塗一塗、拼一拼、説一説等活動,讓學生親身經歷發現規律。

4、數學學習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

數學學習的本質是學生的再創造。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通過塗色,擺學具、活動,把知識進一步的拓展,從而讓學生再創造出不同規律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創新意識

5、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

在教學中,我把知識進行拓展,讓學生都紛紛舉出生活中有規律的事物。通過找生活中的規律,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這節課,我和同學融為一體,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愉快時刻盪漾在課堂上,創新,自主探究,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成為課堂的主旋律。

找規律的教學反思 篇八

課堂教學中的自我感覺良好與作業中的諸多錯誤形成巨大的反差,促使我不得不對教堂進行深刻地反思。通過調查,發現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只是“看”規律而不是找規律,從而導致了學生解決週期問題的感覺是“看似簡單,而往往是做錯了自己還不知道”。學生的作業是反映課堂教學的一面鏡子。追本溯源,教師教學中隱藏的問題是:學生只會機械的照搬例題中的解題步驟,思維膚淺,對文本的理解缺乏深度。教學中規律直接呈現,以至在解決問題時跳過“找規律”這一過程,最終導致學生解決問題時不分析規律是什麼,只注意到一個週期中一共有多少個圖形或物體,沒有認識不同物體或圖形的具體排列順序,就草率解決問題,從而導致錯誤。沒有在具體的問題中經歷找規律的過程,學生“看”到的是表面的假規律,做錯也就是不足為怪了。

如何提高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能力,讓學生真正的“找”規律,並且能找到、找正確規律,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的思維更為靈活、更為深刻呢?我認為在教學這一內容時要注意以下兩點:

1、習題的設計應具有層次感,呈現變式,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教學中,教師不能讓學生的認識只停留在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上,習題設計要能擴大學生的視野,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找規律與解決問題同是這課的教學重點,正確認識規律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教學中,教師應有層次性的呈現不同的週期現象。由易到難,由簡單到複雜,從基本的練習到變式練習,再到綜合練習;從單純的圖形排列週期規律到文本敍述結合圖形的週期規律,再到純文本敍述的週期規律,讓學生體驗規律的多樣性與隱蔽性,充分經歷找規律的過程。同時,教師教學中應把握度,規律太明顯和太隱蔽都不利於學生養成動腦找規律的習慣。

2、採取多種方式,經歷找規律的過程,建立數學模型。

例題中的規律較明顯,學生一眼就能看出規律。過分容易讓教者、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很容易疏忽找規律的過程。這就是為什麼學生在學習例題時得心應手,而解決問題時卻無從下手或是容易出錯的原因。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指出:“學習數學最好的方式是‘做’中學。”對於國小生而言,“做”數學遠比“看”數學有效得多,因為“做”中學能讓學生經歷探索過程,獲得更為豐富的直接經驗。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採用劃一劃、畫一畫、寫一寫等方法,充分讓學生經歷找規律的過程,發現規律的本質,以提高解決週期問題的能力。

(1)畫週期。題目中呈現若干個週期,規律較明顯,這時可讓學生用筆畫出一個週期,從中認清週期中的相關信息。

(2)用符號表示週期。讓學生把題目中描述的週期規律用自己喜歡的符號表示出來,在文字與符號建立對應關係。學會用符號表示數學信息,這也是一種找規律的過程。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同時感受、體驗數學思想和方法。

(3)寫週期。有些問題採用文字敍述的方式,規律不直接呈現出來,而國小生思維的深刻性有限,思維基於直觀,有時不能一下子認識規律的本質,容易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讓學生寫一寫週期,可將週期中各個物體的排列順序、數量等充分暴露在學生面前,為學生選擇相關信息解決問題提供了保障。如題目:伸出你的左手,從大拇指開始數:1、2、3、4、5,接着反方向數6、7、8、9。周而復始,當數到56時,在哪個手指上?學生很容易被文字敍述的表面現象迷惑,以為一個週期物體的數量為5。通過寫一寫,可正確解答,56÷8=7(組)即當數到56時,在食指上。

《找規律》的教學案及反思 篇九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播放歌曲《新年好》,創設過新年,學生布置教室的情境。

2、出示課本第88頁主題圖。

問:圖上畫了什麼?這些彩旗、小花、燈籠是不是亂擺亂掛的?

教師指出:它們的擺放都有自己的規律,今天我們就來找規律。(板書課題:找規律)

二、感受、認識規律

1、課件出示課本第88頁的“彩旗”圖部分。

(1)指最後一面未塗色的旗,請學生猜一猜“會是什麼顏色”。

(2)學生舉手回答。

2、課件出示課本第88頁的“燈籠”圖和“小朋友隊列”圖。

(1)小組討論:燈籠的擺放和小朋友的隊伍有什麼規律呢?

(2)小組討論:下一個燈籠是什麼顏色?下一個小朋友是男孩還是女孩?

(3)學生舉手回答。

3、課件出示課本第88頁的“花朵”排列圖(花朵顏色改為紅、黃、綠)。

(1)同桌討論:彩花的排列有規律嗎?請猜猜後兩朵未上色的小花應該是什麼顏色。

(2)學生舉手回答。

4、小結:小花、彩旗、燈籠的擺放和小朋友的隊伍都是有規律的,都是按照一定的規律排列的。

三、運用規律

1、出示課本第89頁塗色練習(第1題)的卡片(每個學生一張)。

(1)學生按規律塗卡片上的顏色。

(2)指名學生拿塗色卡片上實物投影展示作品。

2、準備學具(△、○、□),每個學生一份。

(1)學生自己設計規律,按規律擺學具。

(2)把擺好的學具拿到實物投影展示,讓其他同學猜規律。

3、聯繫生活。

(1)問:你們有沒有發現生活中哪些東西的排列是有規律的?

(2)學生舉手回答。

4、佈置教室。

(1)教師出示準備好的星星、動物玩具、燈籠(每4人小組一份)。

(2)問:你們能按規律擺放星星、動物玩具、燈籠嗎?

(3)四人小組領取物品,交流合作,學生動手掛星星、玩具、燈籠。

(4)小組之間互相參觀按規律掛好的物品,如發現錯誤由學生自己提出解決方法。

四、全課總結(總結略)

教學目標:

1、通過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學生初步認識簡單的排列規律,會根據規律指出下一個物體。

2、通過塗色、擺學具、佈置教室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創新意識。

3、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體會數學的價值,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1、使學生在活動中認識簡單的排列規律。

2、會運用“規律”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並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教學反思

一個個生動而有趣的數學情境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材中選取了學生感興趣的場景,主要是想通過讓學生對手帕與夾子、蘑菇和小兔、籬笆和木樁的觀察,明確每行中物體都是間隔排列的特點。

但是實際教學時,由於教師的提問過於寬泛,沒有指向性,干擾了學生,造成了學生觀察時無從下手。其實教師可以這樣提問:大家從小兔樂園裏,看到了三列排列得整整齊齊的物體:手帕與夾子、蘑菇和小兔、籬笆和木樁,每行的排列有什麼特點?你發現了什麼規律?這樣一來,學生觀察時有了目標,就能從具體情境的觀察和分析中探索並發現隱含的數學規律,避免無效的探究過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9ljvw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