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灰雀》教學反思(多篇)

《灰雀》教學反思(多篇)

《灰雀》教學反思(多篇)

《灰雀》教學反思 篇一

《灰雀》一課主要講述的是列寧、灰雀和一個小男孩之間的故事。列寧在公園裏尋找三隻惹人喜愛的灰雀當中的一隻時,遇到了將灰雀捉走的男孩,經過交談,受到感動的男孩將灰雀放了回來。這個故事體現了列寧善解人意,對男孩的尊重、保護以和男孩的老實和天真。

在第二課時中,主要解決本課的重、難點。整個學習過程是順利的,更是愉快的。想不到這麼一篇我覺得素然無味的課文,在同學情緒的感染下,我竟能品出與眾不同的味道來。當講到表示列寧喜歡灰雀的句子時,同學們的臉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彷彿他們也看到了那“活蹦亂跳、惹人喜愛”的小灰雀。在朗讀時讀出了列寧喜愛灰雀的語氣。跟隨着同學的視野,我們一齊品味着列寧對灰雀的喜愛之情,一齊欣賞着可愛的小灰雀。當可愛的灰雀不見了時,順理成章地引出了文章的重點局部——列寧和小男孩之間的對話。首先讓同學找到列寧和小男孩對話的句子,再分小組練習對話,最後指名小組扮演對話。透過對話扮演讓同學再討論小男孩的心理活動,同學們討論的熱火朝天,不時閃出思維的火花。有的同學把自身放在了這一情景中,假設自身就是那個小男孩,體會小男孩的心理小男孩為什麼要低着頭?”一位同學回答道:“小男孩低着頭,是因為他感到很羞愧,但又有點捨不得灰雀。”另一位同學回答:“把灰雀放到大自然中,才幹給它自由,才是真正的愛鳥。”同學的回答是我感到很驚訝,這個問題我設想的答案是:認識到自身的錯誤,雖然改了但是還覺得十分羞愧。可正是由於同學把自身置身於情景之中,所以才幹體會出不同的感情。

在文中的泡泡裏提出了一個問題“列寧來到白樺樹下,為什麼跟不會講話的灰雀説話,而不跟會説話的男孩講話呢?”我就讓同學讀書思考。然後,組織交流。有的説:“列寧怕小男孩悲哀,所以不直接問小男孩。”有的説:“列寧不願意傷害小男孩的自尊心。”有的説:“列寧怕小男孩難堪。”還有的説:“列寧對灰雀講話,實際上也是在跟小男孩説話。”我覺得利用同學的疑問對同學的思維進行啟發,再透過同學讀書思考,從而領悟到課文所表達的男孩愛灰雀、列寧愛灰雀更愛男孩的情感,同學對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有了深刻的認識,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其實,兒童的情感是最豐富的,兒童的感覺也是最敏鋭的,只要能夠為他們創設一個適宜的情景,他們的情感就會充沛流露出。

《灰雀》教學反思 篇二

《灰雀》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三年級上冊的第五課。這篇課文記敍了列寧在莫斯科郊外養病期間愛護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寧愛鳥,更愛誠實的孩子。課文寫得十分含蓄,經過語言和行動來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展現事件的發展進程,是本篇課文在表達上的主要特點。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覺得自我的設計雖抓住了課文的脈絡和大的框架,對一些細小的枝節研究不周全,學生練習的板塊還有很多可商確的地方。比如本堂課,我和學生在探討上進行的十分圓滿,但我卻有些忽略了朗讀指導這一塊。語文課堂,朗讀佔有極大的比重,究竟怎樣合理地朗讀,才能做到做適合於學生的發展呢我想,首先要做到能與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發生共鳴,在此基礎上,學生的朗讀才能有跡可循。我在教學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來,便是讓學生融入主角,將感情帶入文中,活力朗讀。可在實際教學中,我自覺還缺乏合理指導的手法,因而,課堂上,學生始終無法讀出列寧焦急尋找的語氣,而這句又是一句長句,學生不能把它讀準確。而此時,我本該發揮作用,示範朗讀,可我卻忘了這麼做,可見,我的臨場應變本事需要很大的提高。最終,這一環節,在學生並沒有很好的進行朗讀情景下,我就進入了下一環節。在朗讀環節中,我還不會採取多種方式教學,這是我今後需要不斷學習的其中一方面。

整堂課從總體看,還算成功,但細細分析,存在的缺陷也不可少看。可是,教學就是一個不斷嘗試,然後不斷髮現不足,加以改善的過程。所以,我相信,認真做好反思,並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改善,我會有所提高。

《灰雀》教學反思 篇三

《灰雀》一課主要講述的是列寧、灰雀和一個小男孩之間的故事。列寧在公園裏尋找三隻惹人喜愛的灰雀當中的一隻時,遇到了將灰雀捉走的男孩,經過交談,受到感動的男孩將灰雀放了回來。這個故事體現了列寧善解人意,對男孩的尊重、愛護以及男孩的誠實和天真。

在第二課時中,主要解決本課的重、難點。整個學習過程是順利的,更是愉快的。想不到這麼一篇我覺得素然無味的課文,在學生情緒的感染下,我竟能品出與眾不一樣的味道來。當講到表現列寧喜歡灰雀的句子時,學生們的臉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彷彿他們也看到了那“活蹦亂跳、惹人喜愛”的小灰雀。在朗讀時讀出了列寧喜愛灰雀的語氣。跟隨着學生的視野,我們一齊品味着列寧對灰雀的喜愛之情,一齊欣賞着可愛的小灰雀。當可愛的灰雀不見了時,順理成章地引出了文章的重點部分──列寧和小男孩之間的對話。

首先讓學生找到列寧和小男孩對話的句子,再分小組練習對話,最終指名小組表演對話。經過對話表演讓學生再討論小男孩的心理活動,學生們討論的熱火朝天,不時閃出思維的火花。有的同學把自我放在了這一情景中,假設自我就是那個小男孩,體會小男孩的心理感受。當講到“小男孩低着頭”時,我就問:“小男孩為什麼要低着頭”一位學生回答道:“小男孩低着頭,是因為他感到很慚愧,但又有點捨不得灰雀。”另一位學生回答:“把灰雀放到大自然中,才能給它自由,才是真正的愛鳥。”學生的回答是我感到很驚訝,這個問題我設想的答案是:認識到自我的錯誤,雖然改了可是還覺得十分慚愧。可正是由於學生把自我置身於情景之中,所以才能體會出不一樣的感情。

《灰雀》教學反思 篇四

《灰雀》是三年級上冊第二組第五課課文,講述的是列寧、灰雀和一個孩子之間的故事。列寧在公園裏尋找三隻惹人喜愛的灰雀當中的一隻時,遇到了將灰雀捉走的男孩,經過交談,受到感動的男孩將灰雀放了回來。整個故事體現了列寧善解人意,對男孩的尊重、愛護以及男孩的誠實和天真。怎樣上好這篇課文呢?怎樣符合跨世紀新一代兒童的身心特點呢?怎樣體現《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我在教學本文時,緊緊圍繞“愛”一字展開,意在引導學生討論三種“愛”——列寧對灰雀的喜愛(這是最淺層次愛的體現)、小男孩對灰雀的喜愛、列寧對小男孩的愛。在體會這三種愛時,讓學生區分列寧與小男孩對灰雀“愛”的不同,並重點感悟列寧對小男孩的愛。從學生的表現來看,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對課文內容進行了比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感受。

一、走進文本,以讀為主。

《新課程標準》指出“各個學段的閲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在新課程下,有很多老師都能夠理解這一點,但是現實的問題是,像多年都以講讀教學為主的老師,忽然一下,幾乎什麼都不講,就要學生在一節課裏反覆地朗讀,還真覺得不習慣,甚至還會懷疑是不是自己不夠敬業,以至於在課堂上情不自禁地“多説了兩句”再“多説了兩句”。因此,這就要求我們不能光嘴上説説“要加強朗讀教學”,而應該徹底地切實地在課堂實踐中轉變觀念,把加強朗讀教學落到實處。

“語文教學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是的,我們要時刻記得要“迴歸人文關懷”。《灰雀》這篇課文只要學生了解了列寧怎樣喜愛灰雀,以及在他愛鳥的影響下,小男孩怎樣自覺地改正錯誤,體會小男孩誠實的優秀品質,教育學生要當個知錯、誠實的孩子。我們不要也沒有必要過多地深入下去,因為他以後還要學習類似這樣但更深入的文章,隨着年齡的增長、生活經歷的豐富,他們將會有更深更廣甚至更獨特的體會,我們不要有"放不開手""一步到位"的想法。所以課堂上我沒有過多的講解,一節課主要通過多種形式有感情地朗讀,如:自由讀,教師加提示語引讀,分角色朗讀等,使列寧和小男孩的形象在學生心中不斷地豐滿起來,感受到讀書真有趣,越讀越有味。這樣的朗讀教學就好象引領着孩子們在欣賞一件玲瓏剔透的玉雕,細細把玩,細細體會,箇中感受盡在孩子們表情生動的朗讀中。這感覺又好比一首詩歌,朦朧的更顯意境,更有韻味,更能入勝。這又使我想到先前的私塾先生,反覆地要學生誦讀,讓字裏行間的美,讓其中藴含的道理,在一遍又一遍中滋生、發芽、開花,以至張滿孩子人生理想之帆。我覺得這就是“人文關懷的迴歸”。可以這麼説,低年段的閲讀教學就是朗讀的教學。

二、以“悟”深讀,形成良好的語感,激發閲讀興趣。

清朝唐彪認為:“凡理不疑必不過悟,唯疑而後悟也。小疑則小悟,大疑則大悟。”“疑”和“悟”總是相輔相成的。在閲讀中,兩者總是不斷交織、不斷深入的。因此,我在教學中也十分注重學生的感悟。在初讀課文的時候,在品讀重點段落的時候,在反覆朗讀之後,我常問:“你們知道了什麼?”“你們懂得了什麼?”例如在辨別愛鳥異同這一環節教學時,我這樣設計:

列寧愛灰雀,孩子也愛灰雀,他們的愛有什麼不同?你更贊同誰的?為什麼?這個問題值得大家討論討論!(這個問題卻關係到學生是否正確理解“愛”的含義,是否有正確的審美認識。)

生:我贊同列寧的愛。因為列寧每天來這兒看灰雀,還給它帶來好吃的,只是欣賞它,不去捉它,列寧是真正愛灰雀。(學生聯繫了課文第一自然段的內容。)

生:灰雀應該是給大家看的,小男孩把灰雀捉回家,別的來公園的人就看不到灰雀了,他們會傷心的。

生:灰雀離開了夥伴,孤零零的,會寂寞的。

生:它還會吃不下東西。

生:它還會生病呢!

師:我明白大家的意思了。列寧愛鳥,給它自由;孩子愛鳥,把它捉回去,讓它失去了自由。列寧是真正的愛鳥。

(同學們情緒高漲,紛紛發表自己的想法,問題也迎刃而解了。同時課堂達到了一個小高潮。)

《灰雀》教學反思 篇五

《灰雀》這篇課文講的是列寧、灰雀和一個小男孩之間的故事。教學《灰雀》第二課時時,我緊緊圍繞“愛”字展開,引導學生討論列寧、灰雀和小男孩三者之間的“愛”,列寧對灰雀的愛,小男孩對灰雀的愛以及列寧對小男孩的愛。在朗讀感悟這三種愛時,我讓學生通過朗讀,區分列寧與小男孩對灰雀的愛是不同的,並重點感悟列寧對小男孩的愛。

全文以對話為主,組織學生討論應該是其次,朗讀應該是重點,可恰恰相反的是,學生討論三者之間的愛很積極,朗讀卻有點忽視。我想,以對話為主的課,朗讀應占極大的比重,那究竟怎樣合理地朗讀才能適合學生的發展呢?我認為:首先要做到能與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發生共鳴,在此基礎上,學生的朗讀才有跡可循。這一步,在課堂上我做到了。其次,應該是讓學生融入角色,將感情帶入文中,激情朗讀。可在實際教學中,我缺乏合理引導。因而,課堂上,學生始終無法讀出列寧焦急尋找灰雀的語氣。當讀第一次對話時,小男孩説話結結巴巴,我就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融入自己的生活實際來朗讀,學生讀這句話時比讀列寧的話好多了,我想可能是學生有此體會,才能讀得出來。其餘幾次對話,學生在此基礎上,我再加上示範朗讀,發揮教師的作用,學生在朗讀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

課後,我靜靜思考,我上的是常態課,那常態課是不是應該上得更紮實些,結合課堂作業本,落實知識點,至少讓學生在上完課後能獨立地高效率地完成課堂作業本上的習題。這一點想法,是我今後教學中要努力去做的。

《灰雀》教學反思 篇六

《灰雀》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關於列寧,灰雀和一個小男孩之間的故事。列寧在公園裏尋找三隻惹人喜愛的灰雀當中的一隻時,遇到了將灰雀捉走的男孩,經過交談,受到感動的男孩將灰雀放了回來。從中體現列寧愛鳥,更愛誠實的孩子以及小男孩的誠實和天真。

教學這篇課文時有許多地方的值得細細體會。

一,識字記字

揭題後,我以"列寧和灰雀之間會有怎樣的故事呢"的疑問,讓學生讀第一遍課文。

同時,提出讀書的要求: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2,遇見不認識的字藉助拼音或請教同桌。3,難讀的字,句子多讀幾遍,做到字字讀準,句句讀通。

第一遍課文讀好後,我將詞語(帶生字的)以小黑板的形式出示。分別用白色,黃色來表示要會寫的字,要會認的字。檢查自學生字詞狀況,我採取三種形式:指明讀,開火車,小老師帶讀。隨後,讓學生交流一下識字的方法,明白用形聲字記字法,用熟字記繩子法等。

第二次讀課文采取逐段朗讀,進一步鞏固字詞,讀通課文。

教後反思:

在這一片斷的教學中,我思考到三年級學生對學習漢字的興趣較濃厚,基本養成了主動識字的習慣,在教學生字詞方面,我主要讓學生自學。在自學效果檢查中,再針對難讀的字,難記的字着重指明。在這個環節中,學生用心性很高,都很想展示自己學習成果;而我採取的指明讀,開火車,小老師帶讀的教學形式,沒有充分地給予每個人展示的機會,以致有些學生注意力分散。經過反覆琢磨,我覺得同桌互讀來代替開火車是一個不錯的辦法,學生參與的面將是最廣的。同時,在詞語的理解上,如"胸脯",我讓學生做一做拍拍胸脯的動作,從而來理解這個詞的意思就是胸口。"婉轉"一詞,我先讓學生説一説它的意思,他們答案有:動聽,悦耳,動聽等等,隨後我用兩道線(1。直線2。波浪線)來表示那"婉轉"的歌聲,讓學生來選取。結果全班學生都選取了第二條線,我相機引導:婉轉的歌聲就是高低起伏,曲折動人的。

二,課文分析

師:那隻灰雀到底去哪裏了呢

生:灰雀被小男孩捉走了。(學生一致同意)

師:你是怎樣明白的,在課文中找找你的證據呢

生:男孩説:"沒……我沒看見。"這句話中小男孩説了兩次"沒看見",還結結巴巴的。我覺得他心虛。

生:"那個男孩本來想告訴列寧灰雀沒有死,但又不敢講。"這句話告訴我們小男孩明白灰雀沒有死,但又不敢講,所以説灰雀肯定是被他抓了。

生:男孩看看列寧説:"會飛回來的,必須會飛回來的。它還活着。"從這句話,我覺得小男孩看到灰雀失蹤後列寧那麼着急,他不忍心讓列寧難過,就告訴他真話——它還活着。

生:"必須會飛回來!"小男孩肯定地説。那裏是小男孩決心把灰雀放回大自然中了。

教後反思:

教師設疑是激發學生思維的良好手段。先用一個問題的討論引出結論:灰雀是被小男孩捉去的。這樣學生會弄清文章思路,不需再思考,之後再提問:"你是從什麼地方明白灰雀被小男孩捉走的呢證據在哪裏"然後,順理成章地組織學生對小男孩説的話進行分析,學生自始至終思維持續緊張狀態。在教學中,我發現國小生的思維存在着不少缺陷:看問題不全面,不善於聯繫地看問題,不能有條理地分析,因此,教學中應指導學生思維,掌握必須的思維方法,培養思維潛力。教學案例中引導學生理解小男孩兒説的兩句話,從句子的相同點人手,找出不同點,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全面深刻地體會了句子表達的不同情感。

《灰雀》教學反思 篇七

在閲讀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發現低年級國小生的思維存在着不少缺陷:看問題不全面,不善於聯繫實際地看問題,不能有條理地分析……是呀,否則也就不是小孩了,但是,如果學生能根據老師的設疑產生自己的想法,並能大膽地將它説出來,有一説一,有二説二,能自圓其説,也是很不錯的。

《灰雀》是一篇要求學生能根據課文內容進行邏輯判斷,並能説出自己的想法的文章。因此在這課的教學中,我先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 那隻灰雀是真的飛走了呢還是凍死了呢先用一個問題的討論引出結論:灰雀是被小男孩兒捉去的。此時我似乎覺得文章十分簡單,不需再加思考,但有的學生卻不清楚,接着再提問: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是被小男孩兒捉走的 組織學生對小男孩兒説的兩句話進行分析討論——讓學生一起來讀一讀這兩句話,從開始的疑惑,並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才能讓他們知道看似相同的兩句話,我們通過比較,分析,討論,理解了它們表達的意思也不完全相同。緊接着,再設疑:同學們,小男孩兒為什麼不直接告訴列寧呢我提示學生可以與自己在生活中做過類似的事情聯繫起來,回憶自己當時的感受,然後再來討論。我猜測學生和文中的小男孩一樣,也有過類似的犯錯,何不借此機會讓他們大膽地表露出來這個提示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猶如平靜的水中投了塊石頭,一石激起千層浪。課堂上,同學們的興趣很高,爭先恐後地討論着……

看來,引導學生聯繫實際生活(最好是切身體會)來看問題,更能幫助學生處於一種主動探究的角色,並能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

灰雀教學反思 篇八

《灰雀》記敍了列寧在莫斯科郊外養病期間愛護灰雀,並通過自己對雲雀的熱愛之情,使小男孩受到感動,並主動送回灰雀,做誠實孩子的故事。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在教學中,我精心設計導語,創設情境,使學生在愉快中投入學習,突破難點,理解課文,並進行適當的思想教育,從而較好地完成了本課的教學任務,作為一節交流課,我是如何圓滿完成教學任務,受到老師們的好評的,以下談一談我的感受。

一、設計導語,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俗話説,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學過程中設計好導語就是開好了頭,就像電視節目主持人在開場,間場中的精彩連話。導語的設計目的在於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情感,引起學生的求知慾,傳達教學的意圖,為學生學習新知識做好引子、鋪墊。運用實物圖片或運用感情描述的語言手段,創設一種生動感人的教學情景,則能使學生為之所動,為之所感,從而產生共鳴,激勵他們進入新的教學情境。

《灰雀》這一課,自然段落較多,因此教學時先理清線索,將課文分成三部分來學習。第一部分是講有一年的冬天,列寧在莫斯科郊外養病期間,非常喜歡公園裏三隻美麗的灰雀。為了創設情境,使學生也能產生對灰雀的喜愛之情,我課前先在黑板上畫下一棵白樺樹,枝頭上貼上三隻可愛的小灰雀的活動圖片。問:“列寧在養病期間,有一天他到公園散步,來到一棵白樺樹下,看到了三隻什麼樣的灰雀?”學生看到了逼真的圖片,結合課文的內容,馬上就抓住重點詞語來回答。(歡蹦亂跳,兩隻胸脯粉紅,一隻胸脯深紅的)這樣為學生創設了生動逼真的教學情境,學生也自然會對這三隻灰雀油然而生一股喜愛之情,與作者情感產生共鳴,為下文做好鋪墊。

當教學第二部分時,我先把胸脯深紅的灰雀取下來,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可是,有一天,當列寧又來到白樺樹下時,卻發現了那隻胸脯深紅的灰雀不見了,那麼可愛的灰雀不見了,列寧是怎麼做的呢?”簡簡單單的幾句話,卻能把學生的興趣完全調動起來,看到白樺樹下少了一隻可愛的灰雀,學生們也不由得產生惋惜之情。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設計好導語,創設逼真的情境,能激發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的質量。

二、通過朗讀,加深理解

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反覆朗讀比較品評,作者流露於字裏行間的思想感情就容易受到感染,從而強化教育效果。如《灰雀》這一課中,列寧與男孩之間有一段對話,正是從這段對話中體現出人物心理活動的變化,這段對話也是文中的重難點之處。因此,教學時,我通過對話的理解,引導學生領會課文內容,理解角色特點,突破難點,激發學生的情感。

首先是通過朗讀,讓學生進入一種與課文情境相符的氛圍中,陶冶學生的情感。朗讀時,首先讓學生明確男孩受到列寧對灰雀的喜愛之情的感動,心理活動也一次一次地變化着。從原來充滿矛盾的心理(想把真相告知列寧又不敢講出來)到矛盾解開(想要放回灰雀)最終下定決心一定要把灰雀送回。這一系列的心理活動的變化正是從他每次説話的內容中體現出來,因此,朗讀的語氣,語調也應隨着情感的變化而變化,學生應根據表情達意的需要,設身處地地邊朗讀邊想象,讀中入境,讀中入情,讀中明理,以此來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三、結合訓練,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學時,教師要結合課文內容對學生就適當的思想教育,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教師應善於通過所教內容引導學生“曉意”、“明理”。課文講完後,應對學生“曉之以理”。

我啟發學生開動腦筋,聯繫實際,説説從這個故事中,受到了什麼教育?這樣,學生就會聯繫自己做過的事,給予分析明辯是非,最後,對學生“導之以行”:引導學生向小男孩學習,有錯就改,做個誠實的孩子,還要保護好鳥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9yrzy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