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文學常識通用多篇

文學常識通用多篇

文學常識通用多篇

文學常識 篇一

1第一位女詩人是:蔡琰(文姬)

2、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3、第一部詞典是:爾雅

4、第一部大百科全書是:永樂大典

5、第一部詩歌總集是:詩經

6、第一部文選:昭明文選

7、第一部字典:説文解字

8、第一部神話集:山海經

9、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説集:世説新語

10、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説集:搜神記

11、第一部語錄體著作:論語

12、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春秋

13、第一部斷代史:漢書

14、第一部兵書:孫子兵法

15、文章西漢兩司馬:司馬遷。司馬相如

16、樂府雙璧:木蘭詞 孔雀東南飛,加上《秦婦吟》為樂府雙璧

17、史學雙璧:史記 資治通鑑

18、二拍:初刻拍案驚奇 二刻拍案驚奇 (淩濛初)

19、大李杜:李白 杜甫 小李杜:李商隱 杜牧

20、中國現代文壇的雙子星座:魯迅 郭沫若

21、三不朽:立德 立功 立言

22、三代:夏 商 周

23、《春秋》三傳:左傳 公羊傳 穀梁傳

24、三王:夏禹 商湯 周公

25、三山:蓬萊 方丈 瀛洲

26、三教:儒 釋 道

27、三公:周時,司馬 司徒 司空;西漢,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清明,太師 太傅 太保

28、三曹:曹操 曹丕 曹植

29、公安三袁:袁宗道 袁宏道 袁中道

30、江南三大古樓:湖南嶽陽樓 武昌黃鶴樓 南昌滕王閣

31、歲寒三友:鬆 竹 梅

32、三輔:左馮翊 右扶風 京兆尹

33、科考三元:鄉試,會試,殿試和自的第一名(解元,會元,狀元)

34、殿試三鼎甲:狀元 榜眼 探花

35、中國三大國粹:京劇 中醫 中國畫

36、三言:喻世明言 警世通言 醒世恆言(馮夢龍)

37、儒家經典三禮:周禮 儀禮 禮記

38、三吏:新安吏 石壕吏 潼關吏

39、三別:新婚別 垂老別 無家別

40、郭沫若 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 湘果 棠棣之花

41、茅盾蝕三部曲:幻滅 動搖 追求;農村三部曲:春蠶 秋收 殘冬

42、巴金愛情三部曲:霧 雨 電;激流三部曲:家 春 秋

43、第一部國別史:國語

44、第一部記錄謀臣策士門客言行的專集:國策 戰國策

45、第一部專記個人言行的歷史散文:晏子春秋

46、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47、第一首長篇敍事詩:孔雀東南飛(357句,1785字)

48、第一部文學批評專著:《典論論文》(曹丕)

49、第一位田園詩人:東晉,陶淵明

50、第一部文學理論和評論專著:南北朝樑人劉勰的《文心雕龍》

51、第一部詩歌理論和評論專著:南北朝樑人鍾嶸的《詩品》

52、第一部科普作品,以筆記體寫成的綜合性學術著作:北宋的沈括的《夢溪筆談》

53、第一部日記體遊記:明代的徐宏祖的《徐霞客遊記》

54、第一位女詞人,亦稱一代詞宗:李清照

文學常識 篇二

宋詞和宋詩

①以蘇辛為代表的宋詞豪放派。蘇軾,字子瞻,東坡居士,其詩、文、字畫都有極高成就。與其父蘇洵、弟蘇轍號稱“三蘇”。著有《蘇東坡集》。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有《稼軒長短句》。

②以柳永、李清照、姜夔等人為代表的宋詞婉約派。柳永, 李清照, 姜夔。

③偉大的愛國詩人陸游和偉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陸字務觀,號放翁,著有《劍南詩稿》。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著《文山全集》,名篇有《正氣歌》《過伶仃洋》。

宋代散文

①著名的“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軾、曾鞏。

②范仲淹,字希文,諡號文正公。 《岳陽樓記》為千古名篇。

宋人話本。

話本是“説話”藝人的底本。著名話本有《大宋宣和遺事》(內有水滸故事)《三國志平話》(後演進為《三國演義》)。

宋代文學代表:

一、陸游,字務觀,號放翁,人稱“小李白”。主要作品有《書憤》、《示兒》、《釵頭鳳》等。中國古代最高產的詩人,有詩9000多首。

二、柳永,原名三變,字耆卿,別稱柳七,柳屯田。主要作品有《雨霖鈴》、《八聲甘州》等,有《樂章集》傳世。大量創制慢詞(長調),擴充了詞的體制容量,提高了詞的表現能力。

三、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諡文忠。北宋文壇領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有與宋祁合修《新唐書》,獨撰《新五代史》。有《醉翁亭記》、《秋聲賦》、《六一詞》等,結為《歐陽文忠集》。他的《六一詩話》是我國第一部詩話。

四、蘇洵,字明允,號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與蘇軾、蘇轍合稱“三蘇”。主要作品有《嘉右集》。《六國論》出於此。作品以史論、政論為主。

五、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與蘇軾並稱“蘇辛”。人稱“詞中之龍”。主要作品有《稼軒長短句》,宋詞中成就卓越者,繼承並發展了蘇軾的豪放詞風,開拓了詞的表現範圍。

六、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王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有《遊褒禪山記》、《傷仲永》、《元日》、《泊船瓜州》等,集為《王臨川集》,中國11世紀的改革家。

七、司馬光,字君實,封温國公,諡文正,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史界“兩司馬”之一。主要作品《資治通鑑》,是我國最大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上自戰國下至五代計1362年的史實,史書“雙璧”之一。

八、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諡號文忠,“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書法上與蔡襄、黃庭堅、米芾並稱“宋四家”。主要作品有《赤壁賦》、《水調歌頭》、《念奴嬌》等,結為《東坡七集》。他是宋代最偉大的文人,開創了豪放詞派,與韓愈並譽為“韓潮蘇海”。

九、李清照,號易安居士。主要作品有《武陵春》、《如夢令》、《聲聲慢》等,結為《漱玉詞》。古代最重要的女詩人,宋代婉約詞派中成就最高者。

十、范仲淹,字希文,諡文正。主要作品有《岳陽樓記》、《漁家傲》等,結為《范文正公集》,屬豪放派。

文學常識 篇三

(1)樂府

樂府原指朝廷所設置的音樂機構。它的任務,一是將文人歌功頌德的詩歌製成曲譜,製作、演奏新的歌舞新的歌舞;二是採集民間歌謠,陪上音樂演唱;三是訓練演奏人員和歌手。以供郊祀、飲宴、遊觀娛樂的需要。後來,把樂府機構所採集、創作的歌辭,統稱為“樂府詩”,或簡稱為“樂府”。這樣一來,“樂府”一詞就由專業機關而變成詩歌的名稱了。最早的樂府詩是配樂歌唱的,後來文人仿照這種體裁創作的樂府詩,不管配不配樂,都一律稱之為“樂府”。

(2)歌行

歌行是古體詩的一種。漢魏南北朝樂府詩多用歌、行、曲、引、歎、吟、怨、弄、操等,其中以用“歌”、“行”為最多,逐漸合稱為一種詩體名。其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常採用五言、七言、雜言等古體,篇幅長短不一。

(3)古體詩

古體詩有兩種含義。一指詩體名,也稱為古詩、古風。與唐以後興起的近體詩(格律詩)相對應。其表現形式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及雜言多種,且不講究對仗、平仄等格律,用韻也較為自由且可換韻。在多種體式中,以五言、七言為多。二是對於古體詩歌的泛稱。又,南北朝時稱漢魏無名氏的詩為古詩。

(4)近體詩

近體詩也稱“今體詩”、“律詩”。是唐代以後的律詩和絕句的通稱。近體詩篇有定句,句有定字,講究平仄,雙句壓韻,首句可壓可不壓(五言仄起式首句不用韻)。律詩除首聯尾聯外,中間兩聯(頷聯、頸聯)還要求對仗。“今體詩”一名是唐人為區別以前的詩體而採用的説法,為後人沿用,現代則多稱為格律詩。

(5)四言詩

四言詩指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字為主的詩體。四言詩在殷商時代形成,是我國古代詩歌總最早形成的詩體。四言詩(這裏主要就《詩經》而言)在我國的詩歌發展史上有其特殊功績。除了語言的準確精練而外,賦、比、興的運用,開創了我國詩歌“形象思維”的先河。東漢以後,“文繁而意少”的四言詩逐漸衰微,為民間新興的雜言、五言詩所取代。

(6)律詩

律詩是一種每首八句、中間兩聯必須對仗的格律非常嚴謹的詩。它在南北朝時代就已經開始出現,到唐代初期基本發展成熟,盛唐以後是它的黃金時代。律詩分五言律詩(簡稱“五律”)、七言律詩(簡稱“七律”)和排律(或“長律”)三種。此外,還有少量的三韻小律和六言律詩。律詩的格律非常嚴謹,在每首的字數、句數、壓韻、平仄、對仗各方面都有嚴格的規定。這些規定可以歸納如下:

1、每首限定八句。

2、限定用平聲韻,而且必須一韻到底,中間不能換韻。

3、每句的句式、平仄都有規定,而且講究粘對。

4、每首必須用對仗。

(7)絕句

絕句是律詩的一種。每首四句,等於律詩的一半,所以也稱“截句”、“斷句”。基本格式僅為四句,絕句有五言、六言、七言等幾種,“六絕”較為少見。絕句分“古絕”和“律絕”兩大類。其中不講平仄、連對,壓韻又可平可仄的,叫古絕;講究平仄、連對並壓平聲韻的,叫律絕。

(8)五言詩

五言詩是由五字句構成詩篇的一種詩體。五言詩是在民謠和樂府民歌的影響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它從漢代形成一直到近代,在我國古典詩歌創作中,一直是主要的表現形式之一。五言詩既能反映複雜紛繁的社會生活,又能流漓酣暢地抒發詩人複雜的思想感情,而且節奏鮮明,音韻鏗鏘。五言詩可分為五言古詩、五言律詩、五言絕句等形式。

(9)七言詩

七言詩是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為主的一種詩體。它同五言詩一樣起源於民間。現存最早的文人七言之作,是東漢張衡的《四愁詩》和魏晉曹丕的《燕歌行》。此後經南北朝時期的發展,到唐代初期成熟,終於在詩壇上確立了與五言詩抗衡的地位,成為我國古代詩歌中的主要形式之一。可分為古詩、七言律詩、七言絕句等。

(10)雜言詩

雜言詩也是古風的一種,具有古風的一切特點,跟“五古”、“七古”惟一不同之處就是一個“雜”字。説它“雜”,主要表現在句式上,其次表現在用韻上。雜言詩的最大優點是可以隨着詩人思想感情的奔放而無所拘束地縱情放歌。它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以隨意換韻;它的句式可以毫無限制,可以時而三言、四言、時而五言、六言、七言;句子長的可達十字以上,全篇短的可以只有四句,長的可以長到數十句乃至百句以上。正因其“雜”,所以有時還允許夾用少數散文式的句子。雜言詩不論表現形式多雜(但多數還是以七言句為主),在古代詩歌分類上都把它歸入“七言古風”這一大類,即使全篇只有一個七言句。

(11)詞

詞,詩歌的一種。是伴隨新興音樂而產生的一種新詩體,起源於隋唐,盛行於兩宋。從詞的句式來説,稱為“長短句”。詞之所以採用長短不一的句式,是出於音樂上的要求。詞有詞牌,就是填詞時所依據的詞牌,詞牌對聲與韻以及句式與結構有明確規定與嚴格要求,故有“填詞”之説。依照每首詞的字數多少,通常把詞分為三類,即小令、中調和長調。由於詞調不同,它可分為:單調、雙調、三疊、四疊四種不同形式。

(12)小令

小令又稱“葉兒”,是散曲中產生最早的一種體式。就其表現形式而言,小令是單支的曲子,很像一首句式參差的小詩,更近似於詞。小令主要是從民間的詞調和小曲變化而來的,其中也有少數脱胎於詩詞。它以句式長短不齊而與詩(尤其是近體)迥然不同。與詞相比較,則有同有異。主要特點有:用韻比詞更密、平仄比詩詞更嚴、通首隻有一段、可以另加襯字,這是小令與詩詞不同的更顯著之點。以字數多少來劃分,58字以內為小令,其體式短小精悍,便於使用,所以在元代散曲中,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看,它都佔據只要地位。

(13)中調

中調:自《草堂詩餘》按詞的字數多少為詞分類以後,詞家通常把59至90字的`詞調稱為中調。因為中調的字數介於小令和長調之間,所以得名。如《蝶戀花》、《漁家傲》等詞調。

(14)長調

長調即長詞。自《草堂詩餘》以91字以上的詞調為長調後,一直為後人所沿用。如兩段的《滿江紅》、《水調歌頭》和三段的《蘭陵王》、四段的《鶯啼序》等詞調,都稱為“長調”。

加入會考學習小組更多超值免費精華資料等着你!

二、文學常識的學習(複習)方法主要有:

(一)分類法。即把眾多的作家、作品分成古代、現代、外國三方面進行歸納整理。

(二)網絡法。即對一個作家來説,將其名字--篇名--名句,形成一個知識網,對作品多的作家(課文中出現的)可將其作品羅列,涉及到文學常識方面的知識點加以歸納。

(三)表格法。即對一大類作家、作品列表對照。如中國古代作家、作品,可按年代先後列表簡記其姓名(字號)、朝代、集名、篇名、佳句……這三各種方法要相互配合使用。

常見文學常識 篇四

1、第一位女詩人是:蔡琰(文姬)

2、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3、第一部詞典是:爾雅

4、第一部大百科全書是:永樂大典

5、第一部詩歌總集是:詩經

6、第一部文選:昭明文選

7、第一部字典:説文解字

8、第一部神話集:山海經

9、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説集:世説新語

10、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説集:搜神記

11、第一部語錄體著作:論語

12、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春秋

13、第一部斷代史:漢書

14、第一部兵書:孫子兵法

15、第一部國別史:國語

16、第一部記錄謀臣策士門客言行的專集:國策 戰國策

17、第一部專記個人言行的歷史散文:晏子春秋

18、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19、第一首長篇敍事詩:孔雀東南飛(357句,1785字)

20、第一部文學批評專著:《典論·論文》(曹丕)

21、第一位田園詩人:東晉,陶淵明

22、第一部文學理論和評論專著:南北朝樑人劉勰的《文心雕龍》

23、第一部詩歌理論和評論專著:南北朝樑人鍾嶸的《詩品》

24、第一部科普作品,以筆記體寫成的綜合性學術著作:北宋的沈括的《夢溪筆談》

25、第一部日記體遊記:明代的徐宏祖的《徐霞客遊記》

26、第一位女詞人,亦稱“一代詞宗”:李清照

27、三公:周時--司馬 司徒 司空

西漢--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清明--太師 太傅 太保

28、三曹:曹操 曹丕 曹植

29、公安三袁:袁宗道 袁宏道 袁中道

30、江南三大古樓:湖南嶽陽樓 武昌黃鶴樓 南昌滕王閣

31、歲寒三友:鬆 竹 梅

32、高二 三輔:左馮翊 右扶風 京兆尹33. 科考三元:鄉試,會試,殿試和自的第一名(解元,會元,狀元)

34、殿試三鼎甲:狀元 榜眼 探花

35、中國三大國粹:京劇 中醫 中國畫

36、三言:喻世明言 警世通言 醒世恆言(馮夢龍)

37、儒家經典三禮:周禮 儀禮 禮記

38、三吏:新安吏 石壕吏 潼關吏

39、三別:新婚別 垂老別 無家別

40、郭沫若 “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 湘果 棠棣之花

41、茅盾“蝕”三部曲:幻滅 動搖 追求; 農村三部曲:春蠶 秋收 殘冬

42、巴金“愛情”三部曲:霧 雨 電; “激流”三部曲:家 春 秋

43、文章西漢兩司馬:司馬遷。司馬相如

44、樂府雙璧:木蘭詞 孔雀東南飛,加上《秦婦吟》為樂府三絕

45、史學雙璧:史記 資治通鑑

46、二拍:初刻拍案驚奇 二刻拍案驚奇 (淩濛初)

47、大李杜:李白 杜甫 小李杜:李商隱 杜牧

48、中國現代文壇的雙子星座:魯迅 郭沫若

49、三不朽:立德 立功 立言

50、三代:夏 商 周

51、《春秋》三傳:左傳 公羊傳 穀梁傳

52、三王:夏禹 商湯 周公

53、三山:蓬萊 方丈 瀛洲

54、三教:儒 釋 道

常見文學常識 篇五

服飾是人類的特殊創造,起先只為保護身體,後來又發展為人對美化自身的要求。與新潮多變的現代服飾相比,古代服飾要遜色多了。

巾,古代平民用以裹頭的頭巾,秦朝時用黑巾裹頭,稱為“黔首”,後來成了平民的代稱。如賈誼的《過秦論》:“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綃頭,古代平民的頭巾,以一幅布從後向前在額上打結,再環繞髻後。如《陌上桑》:“少年見羅敷,脱帽著綃頭。”

綸巾,古代冠名,又稱諸葛巾,一般為軍師所戴。如蘇軾《赤壁懷古》:“遙想公瑾當年,雄姿英發,羽扇綸巾。”

裳,又作常,古指下衣。《説文》:“裙,下裳也。”古代男女都著裳,如《木蘭詩》:“脱我戰時袍,着我舊時裳。”隋唐以後裳成為女子的專用服裝。

襦,古代上衣,有長短之分,《急就篇》顏師古注:“短衣曰襦,自膝以上。一日短而施腰曰襦。”襦有時特指短上衣,如《孔雀東南飛》:“妾有繡腰糯,葳蕤自生光。”

襲,皮衣,古人的皮衣是毛皮在外。《説文》:“表,古者衣裘,以毛為表。”裘有狐、虎、狼、犬、羊等不同的質地。如《促織》:“一出門,裘馬過世家焉。”

袍,古代長衣的通稱,也專指裏面絮了亂麻等物的長衣,如《詩經?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這裏指戰袍。

褐,獸毛或粗麻製成的短衣,古時為窮苦人所穿。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乃使其從者衣褐。”

袍澤,古代指休息時所穿之襦。古代稱武人的友誼為“袍澤之誼”,即源於《詩經?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澤。”

袖,古代衣服為長袖,垂臂時手不露出,有大袖、廣袖之説。如杜牧《阿房宮賦》:“舞殿冷袖,風雨悽悽。”

縉紳,縉是赤白色的帛,常用作紳帶,帶子在腹前打結,多餘下垂的部分叫紳,古代做官的人要插笏於紳帶間,後來就把“縉紳”或“紳士”作為仕宦的代稱。如張溥《五人墓碑記》:“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

絝,前後無襠,只有兩個褲筒。紈絝是古代有錢人穿的,後來把有錢人或不務正業的子弟稱為紈絝或紈絝子弟。如《紅樓夢》:“寄言紈絝與膏粱,莫效此兒形狀。”

布,麻布和葛布的總名,有粗細之分。按古喪服制,最粗的叫衰,如《左傳?崤之戰》:“子墨衰。”古代平民穿布衣,因此“布衣”就成了庶民的代稱。如諸葛亮《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帛,又稱繒,絲織品的總名。如《阿房宮賦》:“瓦縫參差,多於周身之帛縷。”

縞,又稱素,是未經染練的繒帛,如《赤壁之戰》:“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也。”

屨、履,上古的鞋叫屨,漢以後叫履。一般用草、麻、皮、絲等製作,絲履、絲屨多為貴族所穿,如《孔雀東南飛》:“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窮人穿草屨。如《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屨。”

屐,木鞋,《急就篇》顏師古注:“屐者,以木為之,而施兩齒,可以踐泥。”如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着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

蓑衣,雨具,以草編織而成。如張志和《漁歌子》:“青箬笠,綠蓑衣。”

文學常識 篇六

1、小説:是一種通過人物,情節和環境的具體描寫來反映現實升活的文學體裁。

小説三要素:人物:典型的藝術形象情節:(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環境: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2、散文的含義和特徵

散文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散文通常指除詩歌、小説、戲劇、曲藝等以外的其他所有文章。狹義的散文是指同詩歌、小説、戲劇相併列的一種文章體裁。近年來,雜文、報告文學、回憶錄等已從散文中分離出來,成為新的文學體裁,散文這一概念的外延逐步縮小。這裏所説的散文就是狹義範圍內的散文。

根據散文的表現內容和表達方式,散文一般可以分為三類:記敍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議論性散文,當然也有將記敍、抒情和議論融為一體的。

散文作為一種獨立的文體樣式,有以下特徵:

(1)取材廣泛散文的題材包羅萬象,大千世界中具有認識意義、思想價值、美學意藴的人、事、物、景,都能成為散文的題材範圍。散文的這一特點使它能夠迅速地表達作者的生活感受。

(2)形散神聚

形散神聚又叫形散神不散,是大多數散文的基本的特徵。形散指取材廣泛、形式自由、手法靈活、思路開闊,從內容到形式要散得開。神聚指文章整體結構嚴謹,材料層次井然,有統一的主題。散文貴“散”,但要散而不亂,思路清晰,首尾一貫,做到撒得開,收得攏。

(3)形式自由

散文無定體,筆法無定格,凡寫人、敍事、議論、抒情,興之所至,揮灑自如,涉筆成趣。這使得散文形式自由靈活,多種多樣,隨筆、遊記、札記、訪問記……都是散文家族的成員。只要能很好地表現內容,在形式上是不受任何限制的。

(4)富有文采

好的散文總是和優美凝練的語言聯繫在一起的,講究對語言美的追求。一般來説,散文的語言應當簡潔、凝練、自然、優美。在遣詞造句上,講究樸實而不貧乏,華麗而不做作,豐富而不堆砌。既追求文采斐然,又蔚為天然,使讀者看不出雕琢的痕跡。

(5)情真意切

散文和詩歌一樣,側重於抒發情感,表達情志。散文之所以能產生一種迷人的藝術魅力,就在於作者在散文中所精心描繪的詩情畫意和自然流露的真情實感。散文中的情貴真、貴深、貴實,忌假、忌淺、忌浮。要為情造文,不要為文造情。只有真情實感才能打動讀者。

3、戲劇

戲劇是一種綜合的舞台藝術,它藉助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手段塑造舞台藝術形象,揭示社會矛盾,反映現實生活。

戲劇的種類很多。根據表演形式的不同可以分為話劇、歌劇、舞劇、戲曲等。話劇以對話為主,如《雷電領》;歌劇以歌唱為主,如《白毛女》、《圖蘭朵》;舞劇以舞蹈為主,如《絲路花雨》;戲曲是我國傳統的戲劇形式,包括崑曲、京劇和各種地方戲,以歌唱、舞蹈為主要表演手段。根據劇情的繁簡和結構的不同,戲劇又可分為多幕劇和獨幕劇。根據題材所反映的時代的不同,戲劇可分為歷史劇和現代劇。另外,根據矛盾衝突性質和表現手法的不同,戲劇還可以分為喜劇、悲劇和正劇。正劇兼有悲劇和喜劇的因素,在古今中外的戲劇作品中佔的比重最大。

劇本是舞台演出的依據和基礎,是戲劇的主要組成部分,直接決定着戲劇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劇本一般有以下幾個特點:

(1)有尖鋭的矛盾衝突即戲劇衝突。戲劇衝突展現人物性格特點,推動劇情的發展,揭示作品的'主題。戲劇衝突的發展變化過程就構成了劇本的情節結構。劇本的情節結構,一般可分為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四部分,有的多幕劇還有序幕和尾聲。

(2)主要運用人物語言(對話、唱詞、獨白、旁白)、動作塑造人物形象。人物語言、動作高度個性化,符合各自身份和性格特點。

(3)適合舞台演出。人物、事件、時間、地點高度集中,人物不能太多,事件不能紛繁,場景不能過多地變換。

(4)有舞台説明。舞台説明寫在每一幕(或場)的開端、結尾和對話中間,內容包括人物、時間、地點、服裝、道具、佈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動作、上下場等。

4、詩歌

詩歌,是一切文學作品的開路先鋒。是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最凝練、形象地反映生活,富於想象,構思精巧,有一定的節奏、韻律,常根據節奏和音頓分行排列的一種文學體裁。詩歌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體裁,不僅由於它在內容上是用高度精練的語言來抒發豐富的思想感情,而且在於它的表現形式既有別於其他一切文體,同時又隨着時代的前進而不斷髮展、變化:從原始歌謠的不定型,發展到四言、五言、七言詩基本定型,又發展到宋、元的詞和曲,以至於今天的新體詩。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這種發展變化是相當大的,是很值得我們注意的。

文學常識 篇七

一、出自神話傳説的典故

1、紫電清霜,王將軍之武庫:《中華古今注》説,吳大帝孫權有寶劍六,其二名紫電。據《西京雜記》卷一雲,漢高祖斬白蛇劍,每十二年一加磨,鋒刃常瑩若霜雪。文章藉此誇讚王將軍。

2、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相傳衡山有回雁峯,雁至此就不再南飛,待春而歸。文章藉此説明水邊斷斷續續地傳來一陣陣驚寒的雁聲。

3、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古代傳説廣州有水名貪泉,人喝了這裏的水就會變得貪婪。《莊子·外物》記載的處在涸轍裏的鮒魚求救的故事。文章藉此表達作者不甘沉淪的思想。

4、今茲捧袂,喜託龍門:傳説鯉魚跳過龍門,就可以變為飛龍。作者藉此表示,由於謁見了名人而抬高了自己的身價。

5、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西京雜記》卷二説董仲舒夢蛟龍入懷,乃作《春秋繁露》。又説楊雄作《太玄》,夢見自己吐出鳳凰,飛集書上。文章藉此形容孟學士文章之美。

二、出自歷史故事的典故

1、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史記·賈誼傳》記載,賈誼曾任太中大夫,對當時國家大事多所建議,一時深受器重,後受讒毀,被貶為長沙王太傅。文章藉此表達作者懷才不遇的心情。

2、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後漢書·梁鴻傳》記載,梁鴻,東漢人,因作詩諷刺君王,得罪了漢章帝,被迫逃到齊魯一帶躲避。文章藉此抒發作者懷才不遇的感慨。

3、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後漢書·孟嘗傳》記載,東漢人孟嘗,為官清正廉潔,但不被重用,後來歸田。作者藉此來反襯自己不甘沉淪的思想。

4、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晉書·阮籍傳》記載,阮籍獨自駕車出行,在無路可走時便痛哭而返。作者藉此來反襯自己不甘沉淪的思想。

5、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漢書·終軍傳》記載,漢武帝想讓南越王歸順,派終軍前往勸説,終軍請求給他長纓,必縛住南越王,帶回到皇宮門前。作者藉此表達自己報國無門的感慨。

6、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後漢書·班超傳》記載的班超投筆從戎的故事。《宋書·宗愨傳》記載,南朝宋人宗愨,少年時很有抱負,説“願乘長風破萬里浪”。作者藉此表達自己報國無門的感慨。

7、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晉書·謝玄傳》記載,晉朝謝安曾問子侄們:為什麼人們總是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謝玄回答:“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於庭階耳。”後半句出自《烈女傳·母儀傳》記載的孟母三遷的故事。作者藉此表達有幸在宴會上結識了各位名士。

8、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史記·司馬相如傳》:“蜀人楊得意為狗監,侍上。上讀《子虛賦》而善之,曰:‘朕獨不得與此人同時哉!’得意曰:‘臣邑人司馬相如自言為此賦。’上驚,乃召問相如。”又云:“相如即奏《大人賦》,天子大悦,飄飄有凌雲之氣。”這兩句是説,未遇推薦之人,只能賦凌雲之賦而自惜。

9、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列子·湯問》記載的高山流水的故事。這句的意思是説既遇知音,就在宴會上賦詩作文,不以為慚。

10、蘭亭已矣,梓澤丘墟:《晉書·王羲之傳》記載的蘭亭集會的情況。《晉書·石崇傳》記載:“崇有別館,在河陽之金谷,一名梓澤。”這句是説,名勝之地,終難免於荒蕪。

11、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晉書·張華傳》記載:牛、鬥二星之間常現紫氣,張華請南昌人雷煥來看,雷煥説那是寶劍的光芒上通於天。後來果然在南昌的豐城地下掘出了雙劍,一名龍泉,一名太阿。寶劍出土後,星間紫氣也消失了。文章藉此來誇讚洪州地方很靈異。

12、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後漢書·徐稚傳》記載:徐稚是洪州高士,“陳蕃為(豫章)太守……唯稚來特設一榻,去則懸之。”文章藉此誇讚洪州人物俊美。

13、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史記》記載,漢武帝時選求賢良,有人舉薦馮唐,可是他已九十多歲了,不能做官了。又載,李廣是漢武帝時的名將,多年抗擊匈奴,軍功很大,卻終身沒有封侯。文章藉此表達年時易往,功業難就。

14、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史記·賈誼傳》記載,漢文帝時,賈誼遷謫長沙,四年後,文帝把他徵回長安,召見於宣室。作者藉此表達懷才不遇的苦悶心情。

三、出自文人詞句的典故

1、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彭澤,指陶淵明。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有“攜幼入室,有酒盈樽。”這兩句意思是説,滕王閣的宴集,勝過隱士的獨樂。《水經注》記載:“睢水又東南流,歷於竹圃。水次綠竹蔭渚,青青實望,世人言樑王竹園也。”

2、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曹植《公宴詩》有詩句:“秋蘭披長阪,朱華冒綠池。”鍾嶸《詩品》記載:“宋臨川太守謝靈運,其源出於陳思(曹植)。”這裏是借曹植來比擬與會的文士將對後代文壇產生影響。

3、北海雖賒,扶搖可接:《莊子·逍遙遊》:“鵬之徙於南溟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文章藉此表達作者不甘沉淪的思想。

4、他日趨庭,叨陪鯉對:《論語·季氏》記載:“(孔子)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作者藉此説明自己將往海南接受父教。

5、請灑潘江,各傾陸海云爾:鍾嶸《詩品》説:“餘嘗言:陸才如海,潘才如江”這句是説,請各位竭盡文才,寫出像潘岳、陸機那樣的好作品。

常見文學常識 篇八

一、敬稱:

1、對帝王:萬歲、聖上、天子、聖駕、陛下、大王

2、對將軍:麾下

3、對於對方或對方親屬的敬稱用令、尊、賢

令:令尊(對方父親)令堂(對方母親)令兄(對方哥哥)令郎(對方兒子)令愛(對方女兒)

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的人和物。

尊上(對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對方父親)

尊堂(對方母親)尊親(對方的親戚)尊命(對方的吩咐)尊意(對方的意思)

賢:稱平輩或晚輩。

賢家(指對方)賢郎(對方兒子)賢弟(對方弟弟)

仁:稱同輩友人中長於自己的人為仁兄。稱地位高的人為仁公。

4、稱年老的人為丈,丈人。唐以後稱岳父為丈人,又稱泰山。妻母為丈母,又稱泰水。

5、稱謂前加“先”表已死,用於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

稱死去的父親:先考、先父。

稱死去的母親:先妣、先慈。

已死的有才德的人:先賢。

死去的帝王:先帝。

6、君對臣敬稱:卿、愛卿。

7、對品格高尚、智慧超羣的人用“聖”表敬稱,“孔子”為“聖人”,“孟子”為“亞聖”“杜甫”為“詩聖”,後來“聖”多用於帝王,如“聖上”、“聖駕”。

二、特殊稱謂:

1、百姓的稱謂:布衣、黎民、庶民、蒼生、氓。

2、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3、不同的朋友關係之間的稱謂:

貧賤之交:賤而地位低下的時結交的朋友。

金蘭之交:情誼契合,親如兄弟的朋友。

刎頸之交: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

忘年之交:輩份不同,年齡相差較大的朋友。

竹馬之交:從小一塊長大的異性朋友。

布衣之交:以平民身份的相交往的朋友。

患難之交:在遇到磨難時結成的朋友。

4、年齡的稱謂:

垂髫:三四歲——八九歲。

總角:八九歲——十三四歲。

豆蔻:十三四歲——十五六歲(比喻人還未成年,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稱為“豆蔻年華”。)

弱冠:20歲。

而立:30歲。

不惑:40歲。

知天命:50歲。

花甲:60歲。

古稀:70歲。

耄耋:80歲、90歲。

期頤:100歲。

三、古代官職任免升降:

1、遷:調職、調動,一般指升官;左遷則為降職調動。

2、謫:降職並遠調。

3、拜:授給官職。

4、授:授予官職。

5、擢:選拔,提拔。

6、除:免去舊職而任新職。

7、罷:罷免、停職。

8、免:免除官職。

9、黜:廢黜,貶退,也用於剝奪王位或太子的繼承權。

四、地理部分:

1、陰:山北水南 陽:山南水北

2、左:東為左 右:西為右。

3、河:黃河。 江:長江

4、五嶽:泰山(東)、衡山(南)、華山(西)、恆山(北)、嵩山(中)

5、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九華山、峨眉山、普陀山。

6、六合:天、地、東、南、西、北六個方位。

7、八荒:東、東南、南、西南、西、西北、北、東北八個方向。

8、中國的古稱:九州、神州、赤縣、華夏、九土、中華、華夏。

9、重要城鎮名,古今對照。

蘇州:姑蘇

成都:錦官城

南京:金陵、建業、建康、丹陽、江寧、白下、石頭城。

揚州:維揚、揚城、淮上、江都、廣陵。

北京:大都、燕京、神京。

開封:大梁、汴梁、東京。

鎮江:京口。

杭州:臨安、武林、錢塘。

10、我國部分城市別稱。

昆明——春城

蘇州——中國的威尼斯

重慶——山城、霧城

拉薩——日光城

廣州——花城、羊城、五羊城

徐州——彭城

11、長江上的“三個火爐”:重慶、武漢、南京。

文學常識 篇九

一、元代文學代表:

一、關漢卿,名一齋,號已齋叟。與鄭光祖、白樸、馬致遠並稱“元曲四大家”。我國古代第一位偉大的戲劇家,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有《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單刀會》等。

二、王實甫,主要作品有《西廂記》,元代劇本中最長的一部,也是元劇中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三、馬致遠,字千里,號東籬。“元曲四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有雜劇《漢宮秋》,散曲《天淨沙·秋思》等,結為《東籬樂府》,元散曲作者中成就最高者之一。

二、元代文學常識賞析

元代的歷史不長,自1271年忽必烈將蒙古王朝改國號為大元算起,至1367年元亡,只有96年。自蒙古王朝滅金、統一北方到元亡,則為133年。和前代文學相比,元代文學中最突出的成就在戲曲方面,後人常把“元曲”和“唐詩”、“宋詞”並稱。詩、詞、散文等文學樣式則相對衰微。

元代文學中新產生的一種體栽是戲曲。戲曲一般分為雜劇和散曲。由於散曲是在北方金代的俗謠俚曲的基礎上成長起來的,所以絕大多數是北曲。散曲作家前期有關漢卿、馬致遠、白樸、盧摯、貫雲石等,作風樸實,多本色語。後期有喬吉、張可久、睢景臣、張養浩及劉時中等人,文字稍露才華而辭藻清麗。

雜劇最初流行在山西河北一帶,今山西地區還保留金元時代的雜劇壁畫和戲台。元初發展到其他地區,元滅南宋後又流入杭州等地。這個劇種是在宋雜劇、金院本及諸宮調等前代戲劇、曲藝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劇本的科白部分承襲院本體制,曲辭的組合則主要受到諸宮調的啟示,基本上是歌舞劇。

元代散文和小説,基本只是繼承宋代創作的成就,很少創新。

統觀元代文學,傳統的詩詞雖然也產生了一些優秀或較好的作品,但整個説來,成就不高。而戲曲出現了偉大作家和許多優秀或比較優秀的作品,在文學史上影響深遠。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dp5mw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