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醜奴兒》辛棄疾賞析【精品多篇】

《醜奴兒》辛棄疾賞析【精品多篇】

《醜奴兒》辛棄疾賞析【精品多篇】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賞析 篇一

原文: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朝代:宋朝

作者: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説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説還休。欲説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譯文及註釋:

譯文

人年輕的時候不知道什麼是愁苦的滋味,

喜歡登上高樓,喜歡登上高樓,

為寫一首新詞沒有愁苦而硬要説愁 。

現在嚐盡了憂愁的滋味,

想説卻最終沒有説,想説卻最終沒有説

卻説好一個涼爽的秋天啊!

註釋

醜奴兒:四十四字,平韻。

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廣豐縣西南。因狀如廬山香爐峯,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棄疾罷職退居上饒,常 過博山。

少年:指年輕的時候。

不識:不懂,不知道什麼是。

層樓:高樓。

強説愁:無愁而勉強説愁。 強:勉強地,硬要。

識盡:嘗夠,深深懂得。”盡“字有概括、包含着作者諸多複雜感受; 使整篇詞作在思想感情上作了一大轉折的表達效果。

欲説還休:想要説還是沒有説。

道:説。

卻道天涼好個秋:卻説好一個涼爽的秋天啊。意謂言不由衷地顧左右而言他。

賞析:

這首詞是作者帶湖閒居時的作品。通篇言愁。通過“少年”時與“而今”的對比,表現了作者受壓抑、遭排擠、報國無路的痛苦,也是對南宋朝廷的諷刺與不滿。

上片寫少年登高望遠,氣壯如山,不識愁為何物。無愁説愁,是詩詞中常見的文人習氣。下片寫而今歷盡艱辛,“識盡愁滋味”。“而今”二字,轉折有力,不僅顯示時間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經歷。在涉世既深又飽經憂患之餘, 進入“識盡愁滋味”的階段。 所謂“識盡”,一是愁多,二是愁深。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説,有的不便説,而且“識盡”而説不盡, 説之亦復何益? 只能“卻道天涼好個秋”了。比之少時的幼稚,這或許是老練成熟多了。其實“卻道”也是一種“強説”。故意説得輕鬆灑脱,實際上也是難以擺脱心頭的沉重抑塞。賙濟説辛詞“變温婉,成悲涼”。讀此詞者,當能辨之。

全詞構思新巧,平易淺近。濃愁淡寫,重語輕説。寓激情於婉約之中。含蓄藴藉,語淺意深。別具一種耐人尋味的情韻。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賞析 篇二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説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説還休。

欲説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辛棄疾詞作鑑賞

這是辛棄疾被彈劾去職、閒居帶湖時所作的一首詞。他在帶湖居住期間,閒遊於博山道中,卻無心賞玩當地風光。眼看國事日非,自己無能為力,一腔愁緒無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題了這首詞。在這首詞中,作者運用對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個“愁”字,以此作為貫串全篇的線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淺意深,令人玩味無窮。

詞的上片,着重回憶少年時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時代,風華正茂,涉世不深,樂觀自信,對於人們常説的“愁”還缺乏真切的體驗。首句“少年不識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我們知道,辛棄疾生長在中原淪陷區。青少年時代的他,不僅親歷了人民的苦難,親見了金人的兇殘,同時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爭精神的鼓舞。他不僅自己有抗金復國的膽識和才略,而且認為中原是可以收復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趕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為“愁”,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發一點所謂“愁情”,他是“愛上層樓”,無愁找愁。作者連用兩個“愛上層樓”,這一疊句的運用,避開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帶起了下文。前一個“愛上層樓”,同首句構成因果複句,意謂作者年輕時根本不懂什麼是憂愁,所以喜歡登樓賞玩。後一個“愛上層樓”,又同下面“為賦新詞強説愁”結成因果關係,即因為愛上高樓而觸發詩興,在當時“不識愁滋味”的情況下,也要勉強説些“愁悶”之類的話。這一疊句的運用,把兩個不同的層次聯繫起來,上片“不知愁”這一思想表達得十分完整。

詞的下片,着重寫自己現在知愁。作者處處注意同上片進行對比,表現自己隨着年歲的增長,處世閲歷漸深,對於這個“愁”字有了真切的體驗。作者懷着捐軀報國的志願投奔南宋,本想與南宋政權同心協力,共建恢復大業。誰知,南宋政權對他招之即來,揮之即去,他不僅報國無門,而且還落得被削職閒居的境地,“一腔忠憤,無處發泄”,其心中的愁悶痛楚可以想見。“而今識盡愁滋味”,這裏的“盡”字,是極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許多複雜的感受,從而完成了整篇詞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轉折。接着,作者又連用兩句“欲説還休”,仍然採用疊句形式,在結構用法上也與上片互為呼應。這兩句“欲説還休”包含有兩層不同的意思。前句緊承上句的“盡”字而來,人們在實際生活中,喜怒哀樂等各種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極度的高興轉而潛生悲涼,深沉的憂愁翻作自我調侃。作者過去無愁而硬要説愁,如今卻愁到極點而無話可説。後一個“欲説還休”則是緊連下文。因為,作者胸中的憂愁不是個人的離愁別緒,而是憂國傷時之愁。而在當時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況下,抒發這種憂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説,只得轉而言天氣,“天涼好個秋”。這句結尾表面形似輕脱,實則十分含蓄,充分表達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棄疾的這首詞,通過“少年”、“而今”,無愁、有愁的'對比,表現了他受壓抑排擠、報國無門的痛苦,是對南宋統治集團的諷刺和不滿。在藝術手法上,“少年”是賓,“而今”是主,以昔襯今,以有寫無,以無寫有,寫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強調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強烈的藝術效果。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賞析 篇三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朝代:宋代

作者:辛棄疾

原文: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説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説還休。欲説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譯文及註釋:

作者:佚名

譯文

人年輕的時候不知道什麼是愁苦的滋味,

喜歡登上高樓,喜歡登上高樓,

為寫一首新詞沒有愁苦而硬要説愁 。

現在嚐盡了憂愁的滋味,

想説卻最終沒有説,想説卻最終沒有説

卻説好一個涼爽的秋天啊!

註釋

醜奴兒:四十四字,平韻。

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廣豐縣西南。因狀如廬山香爐峯,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棄疾罷職退居上饒,常 過博山。

少年:指年輕的時候。

不識:不懂,不知道什麼是。

層樓:高樓。

強説愁:無愁而勉強説愁。 強:勉強地,硬要。

識盡:嘗夠,深深懂得。”盡“字有概括、包含着作者諸多複雜感受; 使整篇詞作在思想感情上作了一大轉折的表達效果。

欲説還休:想要説還是沒有説。

道:説。

卻道天涼好個秋:卻説好一個涼爽的秋天啊。意謂言不由衷地顧左右而言他。

賞析:

作者:佚名

詞的上片,作者着重回憶少年時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時代,風華正茂,涉世不深,樂觀自信,對於人們常説的“愁”還缺乏真切的體驗。首句“少年不識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棄疾生長在中原淪陷區。青少年時代的他,不僅親歷了人民的苦難,親見了金人的兇殘,同時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爭精神的鼓舞。他不僅自己有抗金復國的膽識和才略,而且認為中原是可以收復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趕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為“愁”,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發一點所謂“愁情”,他是“愛上層樓”,無愁找愁。作者連用兩個“愛上層樓”,這一疊句的運用,避開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帶起了下文。前一個“愛上層樓”,同首句構成因果複句,意謂作者年輕時根本不懂什麼是憂愁,所以喜歡登樓賞玩。後一個“愛上層樓”,又同下面“為賦新詞強説愁”結成因果關係,即因為愛上高樓而觸發詩興,在當時“不識愁滋味”的情況下,也要勉強説些“愁悶”之類的話。這一疊句的運用,把兩個不同的層次聯繫起來,上片“不知愁”這一思想表達得十分完整。

詞的下片,着重寫自己現在知愁。作者處處注意同上片進行對比,表現自己隨着年歲的增長,處世閲歷漸深,對於這個“愁”字有了真切的體驗。作者懷着捐軀報國的志願投奔南宋,本想與南宋政權同心協力,共建恢復大業。誰知,南宋政權對他招之即來,揮之即去,他不僅報國無門,而且還落得被削職閒居的境地,“一腔忠憤,無處發泄”,其心中的愁悶痛楚可以想見。“而今識盡愁滋味”,這裏的“盡”字,是極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許多複雜的感受,從而完成了整篇詞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轉折。接着,作者又連用兩句“欲説還休”,仍然採用疊句形式,在結構用法上也與上片互為呼應。這兩句“欲説還休”包含有兩層不同的意思。前句緊承上句的“盡”字而來,人們在實際生活中,喜怒哀樂等各種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極度的高興轉而潛生悲涼,深沉的憂愁翻作自我調侃。作者過去無愁而硬要説愁,如今卻愁到極點而無話可説。後一個“欲説還休”則是緊連下文。因為,作者胸中的憂愁不是個人的離愁別緒,而是憂國傷時之愁。而在當時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況下,抒發這種憂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説,只得轉而言天氣,“天涼好個秋”。這句結尾表面形似輕脱,實則十分含蓄,充分表達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棄疾的這首詞,通過“少年”、“而今”,無愁、有愁的對比,表現了他受壓抑排擠、報國無門的痛苦,是對南宋統治集團的諷刺和不滿。在藝術手法上,“少年”是賓,“而今”是主,以昔襯今,以有寫無,以無寫有,寫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強調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強烈的藝術效果。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賞析 篇四

【原文】

《醜奴兒(1)書博山(2)道中壁》

作者:辛棄疾

少年(3)不識(4)愁滋味,愛上層樓(5)。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説愁(6)。

而今識盡(7)愁滋味,欲説還休(8)。欲説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9)!

【註釋】

1、醜奴兒:即《採桑子》。四十四字,平韻。

2、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廣豐縣西南。因狀如廬山香爐峯,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棄疾罷職退居上饒,常過博山。

3、少年:指年輕的時候。

4、不識:不懂,不知道什麼是

5、層樓:高樓。

6、強説愁:無愁而勉強説愁。強:勉強地,硬要

7、識盡:嘗夠,深深懂得。

8、欲説還休:想説而最終沒有説

9、卻道天涼好個秋:卻説好一個涼爽的秋天啊。意謂言不由衷地顧左右而言他。

【翻譯】

人年輕的時候不知道愁苦的滋味,

喜歡登上高樓,喜歡登上高樓,

為寫一首新詞沒有愁苦而因要説愁。

現在嚐盡了憂愁的滋味,

想説而終於沒有説,想説而終於沒有説卻説不出,

卻説好一個涼爽的秋天啊!

【賞析】

《醜奴兒》是詞牌《採桑子》的別名。宗孝宗淳熙九年(一一八二)至宋光宗趙惇[dūn]紹熙二年(一一九一),辛棄疾受投降派的排斥,不受重用,在江西省信州(今上饒市)家中閒居。博山就在信州地區,作者經常來往此地。這首詞就是他經過博山時,寫在牆壁上的作品。

這首詞寫出了作者兩種不同思想感情的變化。上片寫他少年時代,天真爛熳,沒有遇到過挫折,不知道愁苦是什麼滋味,所以,喜歡登上高樓,憑欄遠眺。他雖然沒有愁苦,可是為了寫詞,也學着過去一些文人的樣子,勉強寫出個“愁”字來。這是作者少年時代純真感情的再現。“不識”,不知道。“層樓”,高樓。

下片寫他歸南宋三十年來,深受投降派的排斥和打擊,空有滿腔抗金救國的熱情,卻英雄無用武之地,只能過着閒居的生活,白白地虛度年華。所以,他説“而今識盡愁滋味”。“識盡”,是説深刻地體味到了。但是,他這鬱結在心頭的愁苦,又向誰去訴説呢?誰又來聽自己的訴説呢?他回想到,自己過去陳述過積極抗金、收復中原的策略,不但未被朝廷重視,反而因此受到投降派的迫害。現在,投降派仍然把特朝政,根本不會支持他抗戰的主張。所以,他認為還是不説的好。“欲説還休”是説:雖然想説,結果還是沒有説。這表現了作者痛苦和矛盾的心情。他內心充滿了愁苦,卻無處訴説,也無法訴説,只有找個話頭來説吧:“卻道天涼好個秋!”意思是説:我只有説,天涼下來了,是多麼好的秋天啊!

這首詞有獨特的藝術特色,最突出的一點,是構思巧妙。它寫作者少年時代,沒有愁苦,偏偏還要“強説愁”。後來有了“愁”,即使在容易引起人們愁苦的秋天,也不説“愁”,反而説秋天好,秋天涼()快。這種“欲説還休”,強作歡顏的構思,更能夠表現出隱藏在作者思想深處的心理矛盾和極端痛苦。這不僅使作品生動、活潑,而且讀來有笑中含淚的藝術效果。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賞析 篇五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説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説還休。欲説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翻譯

人年少時不明白憂愁的滋味,喜歡登高遠望。喜歡登高遠望,為吟賦新詞而勉強説愁。

現在嚐盡了憂愁的滋味,想説卻説不出。想説卻説不出,卻説道:“好個涼爽的秋天呀!”

註釋

博山:在今江西省廣豐縣西南。因狀如廬山香爐峯,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棄疾罷職退居上饒,常過博山。

少年:指年輕的時候。

不識:不懂,不知道什麼是。

強:勉強地,硬要。

識盡:嘗夠,深深懂得。

欲説還休:表達的意思可以分為兩種:1。男女之間難於啟齒的感情。2。內心有所顧慮而不敢表達。

休:停止。

賞析

這首詞是作者帶湖閒居時的作品。通篇言愁。通過“少年”時與“而今”的對比,表現了作者受壓抑、遭排擠、報國無路的痛苦,也是對南宋朝廷的諷刺與不滿。

上片寫少年登高望遠,氣壯如山,不識愁為何物。無愁説愁,是詩詞中常見的文人習氣。下片寫而今歷盡艱辛,“識盡愁滋味”。“而今”二字,轉折有力,不僅顯示時間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經歷。在涉世既深又飽經憂患之餘, 進入“識盡愁滋味”的階段。 所謂“識盡”,一是愁多,二是愁深。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説,有的不便説,而且“識盡”而説不盡, 説之亦復何益? 只能“卻道天涼好個秋”了。比之少時的幼稚,這或許是老練成熟多了。其實“卻道”也是一種“強説”。故意説得輕鬆灑脱,實際上也是難以擺脱心頭的沉重抑塞。賙濟説辛詞“變温婉,成悲涼”。讀此詞者,當能辨之。

全詞構思新巧,平易淺近。濃愁淡寫,重語輕説。寓激情於婉約之中。含蓄藴藉,語淺意深。別具一種耐人尋味的情韻。

創作背景

此詞創作時間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間,是辛棄疾被彈劾去職、閒居帶湖時所作。辛棄疾在帶湖居住期間,他無心賞玩。眼看國事日非,自己無能為力,一腔愁緒無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題了這首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gzj77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