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再塑生命的人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再塑生命的人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再塑生命的人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再塑生命的人》教學反思 篇一

《再塑生命的人》這篇感動了億萬讀者的經典篇目,帶給我們心靈深處的震撼是那樣的經久不息,揮之不去。反思我們的孩子,在科技迅猛發達的時代,他們過着物質生活充裕的生活,十二、三歲的年齡,人生觀、世界觀正處於轉型時期,對社會只有懵懂膚淺的認識,青少年情感的漠視以及對生命的踐踏現象時有發生。在教學中滲透生命意識的教育已經刻不容緩了。因此,在講授《再塑生命的人》一文時,我尤其關注學生對愛的感悟以及他們的生命成長。充分發揮“文以載道”的作用,滲透人性的教育和人文意識,提升學生對生命價值和意義的理解。

一、走進文本,滲透愛與生命的意識

語文課文中,很多作者儘管飽受各種挫折打擊,有的還身患殘疾,但都能勇敢的面對現實,面對人生,豁達、超脱、樂觀、勇敢的生活,讓自己的生命放射出奪目的光彩。如;蘇軾、史鐵生等等。學習《再塑生命的人》,要求同學們提前蒐集海倫凱勒的資料,在瞭解作者的同時,可以引起學生的共鳴,從而激發學生向海倫凱勒學習,熱愛生命,珍惜生命。

二、解讀文本,領悟愛與生命的真諦

語文課程與人的生命活動、精神活動有着很大的關係。本身就可以用那些主人公和作者高尚的心靈世界去影響學生的心裏結構。從而領悟愛與生命的真諦,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在課堂上,我讓學生深入的研讀課文,分析莎莉文老師“教的藝術”。想一想,這是一個怎樣的老師?並分析文章關鍵語句,體會海倫·凱勒“學的感受”。想一想,這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學生在驚歎那位引領海倫凱勒走向光明、為她“再塑生命”的莎莉文老師的奉獻精神的時候,也完全被海倫凱勒的驚人毅力和不屈不撓的精神折服。對生命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完全感染了學生們。

三、拓展文本,獲取愛與生命的力量

海倫凱勒勤奮和堅忍不拔的毅力帶給人們強大的震撼。她的名字已經成為了一種自強不息、堅忍不拔意志的象徵,傳奇()般的一生成為鼓舞人們戰勝厄運的巨大力量。但是這樣的人不僅僅只有海倫凱勒,於是,我鼓勵學生尋找更多的“海倫凱勒”。像她一樣身殘志堅的人士。在這個環節中,同學們説出了霍金、

貝多芬、史鐵生、保爾、張海迪等等令人崇敬的人士。我趁熱打鐵,讓學生更多的關注身邊的人,或許這些人並沒有做過轟轟烈烈的大事,但是他們對生活的熱愛令世界動容。比如08殘奧會上,在四川地震中失去左腿的芭蕾舞學生,11歲的李月在舞台一片暗色調中給僅存的右腳穿上鮮豔的紅舞鞋時,整個世界屏息了,無數人,淚水慢慢溢滿眼眶;馬麗和翟孝偉是繼“千手觀音”之後又一次演繹了一段美麗的神話。《牽手》是一個令人感歎,感動,感奮的舞蹈。學生們被這些殘缺的生命創造出來的成功感動着,領悟着愛與生命的真諦和價值。

四、情景體驗,觸及愛與生命的靈魂

真正的愛與生命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傳授技能的教育,而應該是觸及心靈的教育,是感染靈魂的教育。因此,生命教育必須通過體驗教學來實施。只有這樣,才能理解自己和他人的需要和處境,進而學會珍愛自己、體諒別人、學會與別人相處。

在本課中,我讓學生在一種假設的情況之下,感受到生命的可貴,以及明白自己最想珍惜的是什麼。“假如你只有三天光明,你將如何度過那寶貴的三日?”在這個情景問題的設置下,學生們把自己目前最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表達了出來。讓我很受感動。雖然問題設置的有些殘忍,但是恰恰這樣,才讓人倍感珍惜有擁有的一切。

生命是人生最寶貴的東西,引導學生關注和尊重生命,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這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我們教師的責任。文中的莎莉文老師,是我的偶像,因為她對海倫凱勒付出的耐心、愛心以及富有教育的藝術,都是我在工作中應該學習的地方。反思我們的教學,更應該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讓每一個學生的生命都更加的美麗。一節課下來,也有些許不足之處,還需要在日後的教學中進行改進。

《再塑生命的人》教學反思 篇二

今天,文科組的所有老師評論了《再塑生命的人》課堂設計,近而,我做了如下反思:

1、在遊戲導入環節,還是比較粗略,沒有注意細節,如果加入更多細節,可以使學生有更深的體會。

2、對於教材的挖掘度還是不夠,備課經驗欠缺,忽略了“單元目標”,還沒有形成屬於自己的教學特點。

3、每個環節的緊湊度還是不夠,不能一步步讓學生自己去學習,不能更好的體現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方式。

4、自身語文素養的欠缺,對課文的理解不到位,所以在設計課堂環節時不能體現“效率”之所在。

通過各位老師對我中肯的評價,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做到:

1、在備課時,對於各個環節,深思熟慮,然後進行設計。最好在備課時能多方面考慮,全方位思考,多角度審視。

2、注重本單元的單元目標,在課堂上注意採用默讀的閲讀方式,還要注意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重點把握作者的情感,品味藴含在字裏行間的深情。

3、在每個環節的設置上,儘量用精簡的語言貫穿,形成一條線索,讓學生順着線索自主學習,不要將我的思想強加給他們。

4、對於語文素養的欠缺,需要時間來補救,首先從課本開始,在不懂的地方,翻閲資料,或者求助學校優秀老師,一步步改進。

希望在今後的教學中,逐步改進自己。我知道這條路很長,也會佈滿荊棘,但我會學習海倫的精神,讓自己越來越強,成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

《再塑生命的人》教學反思 篇三

《再塑生命的人》是一篇敍事散文。在整節課的設計中,我緊緊圍繞中心來安排設計環節,由整體感知莎莉文老師的三件事,到對人物形象的挖掘,以及對文中海倫·凱勒精神品質的探究,情感的體驗,都在力求實現教學目標中的三維目標。並把教學的重點安排在體會文章的思想意義上,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獲得情感上的薰陶。本節課的容量很大,為了在45分鐘之內完成教學任務,我以“是誰創造了奇蹟”為切入點,安排了環節。一節課下來,學生對莎莉文老師的愛心和富有藝術的教育有了深入的理解,同時也在字裏行間品味了海倫對莎莉文老師深厚的情感,感受到了海倫堅毅的精神。但本節課也有很多的遺憾。課文篇幅很長,雖然在課前學生進行了充分的預習,但是在把握人物的形象和感悟情感時,學生對於文本的探究還是不夠深入。我想,在問題的設置上,還應該更明瞭,透徹一些,降低學生理解的難度。在課上還應該引導學生充分地閲讀文本,在字裏行間感悟人物和情感。把朗讀貫穿在教學當中,在反覆的誦讀中完成對文本的剖析。

另外,在教師課堂用語上,還有待進一步改進。對學生的回答不應該苛求和老師的答案一樣,應該尊重學生的解讀,做適當的引導。每一次新的嘗試,都會讓我又一次重新審視自己。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上,我會繼續用心探索,爭取讓每一節語文課都成為精品

《再塑生命的人》教學反思 篇四

新課標指引下的預設要求教師更深更細地鑽研教材,要求教師眼中更要有“ 人”的概念,以更好的駕馭課堂。

因此,課堂教學還必須重視生成。生成是生長和建構,教學不是完全根據教師的事先預設按部就班地進行,而要充分發揮師生雙方的積極性。隨着教學活動的展開,教師、學生的思想和教學文本不斷碰撞,創造火花不斷迸發,新的學習要求、方向不斷產生,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興趣盎然,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這就是生成的課堂教學。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獲得了多方面的滿足和發展,教師的勞動也閃耀着創造的光輝,師生都能感覺到生命活力的湧動。

這種生成的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至高境界。

《再塑生命的人》教學反思 篇五

《再塑生命的人》是一篇敍事散文。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有三個:

1、積累“企盼、油然而生、花團錦簇、美不勝收、”等詞語;

2、分析海倫·凱勒與莎莉文老師的形象;

3、認識“再塑生命”的含義。

一上課我先檢查預習情況——挑寫字詞。讓徐振宇上台寫,其他同學在本上寫。不出所料,這次徐振宇雖然寫錯的還不少,但卻沒有像前幾次一樣錯得一塌糊塗。這是一個語文基礎不好又不夠認真的男孩,為了促他進步,兩週來上課我都有意識的挑選他回答問題。訂正後讓他課下單獨抄寫一遍鞏固鞏固,一切都急不得。

接下來讓學生交流蒐集到的海倫·凱勒的資料。舉手的學生很多,看來預習時都去搜集了。薛天陽,班裏倒數第一,今天破天荒的把手舉得特高,身體都好像要站起來了。那就讓他試試吧,好不容易舉次手。薛天陽異常的緊張,手有些抖得拿着一個卡片開始讀,聲音裏充滿了興奮。“她,一歲零七個月,突患急性腦充血,成為一個集盲、聾於一身的殘疾人!她,精通英語、德語、法語!她,曾經就讀哈佛大學!她,先後完成十四部具有世界影響的著作!她,是美國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她,被譽為“美國英雄”!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温曾評價:19世紀最使人感興趣的人物就是拿破崙與海倫·凱勒。”他剛説完,學生們不由自主的鼓起掌來。海倫·凱勒創造了一個奇蹟,我們今天也算見證了薛天陽帶來的一個奇蹟。趕緊的表揚,這一節課我發現薛天陽學的格外認真。真希望以後能更多的看見這種情景,真期待他能每天進步一點點,哪怕一丁點。

第三步,思考文中回憶了莎莉文老師的幾件事,目的是繼續教學生學會概括事件,方法是:誰幹什麼(人+事+結果)。由於前面學習魏巍的《我的老師》剛訓練過,學生的解題格式掌握了,但語言組織能力還需進一步提高。

第四步指導學生探究:

1、讀了本文,你認為莎莉文老師是怎樣的一個老師?海倫是怎樣的一個學生?

2、“再塑生命”的含義是什麼?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從全文來看,海倫再塑生命成功的因素有哪些?通過這兩個問題感悟主旨。

最後的環節是拓展學生思維,尋找生活中那些克服自身殘疾刻畫出完美的人生的榜樣。如貝多芬、張海迪、富蘭克林·羅斯福、奧斯特洛夫斯基、霍金等,讓學生明白在生命中有許多不幸,但一個人如果有堅強的意志頑強的毅力與命運抗爭,就會化作一雙隱形的翅膀,用行動譜寫生命的最強音,創造出生命的奇蹟。

一節課下來,學生對莎莉文老師的愛心和富有藝術的教育有了深入的理解,同時也在字裏行間品味了海倫對莎莉文老師深厚的情感,感受到了海倫堅毅的精神,完成了預定的教學目標。

本節課的不足在於課堂讀的時間少,應把朗讀貫穿在整個教學當中,在反覆的誦讀中完成對文本的剖析。

《再塑生命的人》教學反思 篇六

葉聖陶先生説:“打通了文字,這才可以觸及作者的心。”潛心會文,品讀、琢磨文字的過程中,帶領學生感受作者的情感,使學生和作者的心靈相通,引起學習的共鳴,這是語文教學的重點。

為了讓學生了解作者,我提前佈置了課前預習,叫學生課前查作者資料,這樣學生對作者就有了認識。學生在找文中海倫凱勒這些心理描寫的句子時,就更容易走進海倫凱勒的心理。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走進影響海倫一生的老師——莎莉文老師,讓學生結合文中關鍵句段感受莎莉文老師的愛心,這一環節我採用了小組合作交流的方法,學生完成得較好。

雖然這節課按時完成了,但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在對學生的點評上略顯不足,學生只能對文章的內容加以評價,而不能深入到寫作方法、語言表達等方面,作品分析不夠透徹,在這方面的引導上要加強。總之,多總結,多反思,我相信以後的教學會越來越順利。

《再塑生命的人》教學反思 篇七

葉聖陶先生説,“打通了語言文字,這才可以接觸及作者的心。”潛心會文,在品讀、琢磨、把玩文字的過程中,帶領學生感受作者的情感,使學生和作者的心靈相通,引起學習的共鳴,這是語文教學的要點。

所以如何讓健康的學生體會盲人海倫凱勒學習文字的的艱難,感受到學習生字以後的快樂,這是一個教學的難點。

為此,課上我創設了一個情境。我故作神祕,要求學生閉上眼睛。我説,老師今天帶了一個非常好吃的巧克力,它是剛剛由韓國買回,他沒有漢語名,只有韓語名,它在韓語中發音是“馬西大”(讀音是瞎編的,課堂上最好準備一個真實的小禮物)。希望同學們不許偷看,閉緊眼睛,然後伸出一隻手,老師將會在大家手掌上拼寫這個韓語,如果你學會了書寫,那麼這個巧克力將屬於你。

學生們很興奮,個個精神抖擻。

在這個情境中,學生多多少少會能夠感受到一點海倫凱勒學習的困難和學後的喜悦。學生朗讀文中海倫凱勒這些心理描寫的句子,會引起學生更大的共鳴,學生更容易走進海倫凱勒的心理,對文字的'品味更能觸動他們心靈。如果時間充裕,還可以讓學生學習這種寫法,寫一段自己喜悦的心理描寫。為了避免學生書寫內容的單調,告之學生寫高興的心情最好不要出現“笑”這個詞,學會用人物的動作、神態描寫表現人物內心的喜悦。

這篇文章在書寫人物內心活動方面表現的比較豐富,所以我認為可以作為一個教學點開展學習。

《再塑生命的人》教學反思 篇八

今天上了《再塑生命的人》一課,在教學過程中,我就發現課程難以推進下去,細細思來,除了準備不充足之外,更主要的是問題設置太難。

我最初的設想是這樣的:課前佈置學生默讀課文,收集問題,上課時直奔主題,聚焦幾個學生提出的重點問題進行全班研討,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利用同伴智慧,共同解決問題。這是我理想中的“我學·我思·我研討”。接着,將我認為重要的而學生又沒有關注到的通過“我關注·你研討”來解決。再讓學生概括學到了什麼。然後,小結:莎莉文老師是再塑生命的人,海倫·凱勒又未嘗不是“再塑生命的人”?“職業生病,業務在寫作”的史鐵生,用頑強意志譜寫《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奧斯特洛夫斯基,音樂巨人貝多芬,“孔雀皇后”邰麗華……他們,又何嘗不是再塑生命的人?我們在這裏認真學習,不也是在再塑生命嗎?(如果到了,就下課;如果時間有剩,那就過渡一下:再塑生命,讓我們從一筆一畫寫好中國字,一字一句説好普通話開始吧——讀課後字詞兩遍,作為鞏固作業,並佈置課外閲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昨天,我利用這種教學思路上了《竊讀記》,感覺課堂氣氛很熱烈(問題學生寫在黑板上,作為板書),同學們提出了很多的問題,但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很快就解決了,我以為這樣的教學流程可以實施。今天上午在19班試教的過程中,我發現學生一開始就卡住了,所以,我又重新改了導入部分,加入了課堂默讀的環節,並精簡了幾個問題。在還沒有完全考慮成熟的情況下,我就匆忙上陣。從課堂上的實施看起來,非常不妙。但我不怕,只有敢於死在公開課中,才能活在家常課中。

通過教學這一課,我有如下反思:

1、不打無準備的仗。

2、應充分考慮學情。

3、上課前應多多磨課,而不應是閉門造車。

4、設置問題時,應注意問題的提法,便於讓學生理解,且問題的設置不應太多。

5、讓學生討論問題時,應指定具體的任務。

6、我應下一番狠功夫,不斷地修煉。

總之,通過這堂不成功的課,我看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揚長避短,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j446p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