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黃山奇石的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黃山奇石的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黃山奇石的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黃山奇石》教學反思 篇一

想象是人對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在頭腦中產生沒有感知過或現實中尚不存在過的事物形象的心理過程。國小生在學校所學的知識經驗大部分是間接經驗,只有通過想象,才能瞭解教師或教科書所描繪的事物的情形和性質,進而理解這些經驗。由此可見,教師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

但究竟什麼是想象?對於低年級的國小生來説,想像是模糊的,理解起來也比較困難。因此,再閲讀教學的過程中,我注意從詞句的比較入手,讓學生理解想象的內涵。比如講《黃山奇石》一文,其中有這樣一句話:“仙桃石像天上飛來的一個大桃子,落在山頂上有一個桃子似的大石頭。怎樣讓學生體會想象的含義呢?於是我問學生:“這塊石頭的樣子像桃子,可以稱它為‘桃石’,為什麼前邊還要加一個‘仙’字呢?”這一問,學生們開始動腦筋了,有的説:“加了一個‘仙’字,表示它很神奇,像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有的説:“加里一個‘仙’字,表明它有靈氣。”還有的説:“加一個‘仙’字説明它是神仙特意放到那裏的吧!”抓住這個機會我總結説:“看,這麼一個普通的桃石,前邊家了一個‘仙’字,會使我們產生了這麼多的聯想,而這些聯想都是我門根據這個桃石,想出來的現實中不存在的事物的形象,(天上掉下來的,有靈氣,神仙放到那裏的)這就是想象。”為了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想象的方法,我把“仙桃石像天上飛來得一個大桃子,落在山頂的石盤石上”進行比較,讓學生分析這兩句話有什麼不同?學生很快發現第一句比第二句多了“飛”和“落”兩個字。於是我抓住這兩個詞,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想象的方法和作用。我問學生“桃石會飛嗎?這塊像桃子似的巨石在山頂上是靜止的。用“飛”和“落”兩個詞語描述它,變靜為動,把這塊桃石寫活了,寓於了神氣的色彩,作者就是這樣運用想象的手法把景物描寫的生動、形象、富有情趣。就這樣,我從品味詞句入手讓學生聯繫實際理解理想像的含義。

《黃山奇石》優秀教學反思 篇二

《黃山奇石》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三篇課文。這是一篇用圖文結合的形式介紹了我國黃山風景區的許多奇形怪狀的巖石。課文用親切、自然、極富想象力的語言描繪了各種巖石的特點,再配以插圖,生動的再現了黃山奇石的奇妙之處。作者形象生動語言文字極具感染力地把祖國的黃山奇石描寫得活靈活現!

一、欣賞圖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年齡小,大多數學生沒有到過黃山,缺少對黃山的直接經驗。上課伊始,我通過自己製作的課件,讓學生伴隨着優美的音樂和老師一起去領略黃山的神奇風光,學生的興趣極其濃厚,學習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學生非常想看黃山的奇石,學生帶着好奇心,很快進入了學習狀態。

二、細心朗讀,尋找著名的黃山奇石。

在我的引導下,學生很快找出課文中寫到的黃山奇石:“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金雞叫天都”、“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等,並暗暗驚歎,原來,黃山的“奇石”連名字那麼有趣。那神話故事中的“仙桃”、“仙人”、“金雞”、“天狗”都在黃山聚會了,那童話故事中才有的“猴子觀海”、“獅子搶球”也出現在黃山的山峯了。學生由此對黃山奇石產生了強烈的探究慾望。

三、抓住重點,從優美的文字體會黃山奇石的“奇”。

在本課教學中,我力求使媒體用在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處。如在品讀“猴子觀海”這塊奇石時,有的學生雖然通過對語言文字的理解,知道了“雲海”不是真的海,而是“猴子”站在陡峭的山峯上看到的雲霧,但“翻滾的雲海”到底是一幅怎樣令人心醉的畫面呢?學生很難體會的到,這時,若單靠我的講解,無論講得多麼精彩,學生也很難體會、理解,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感悟,我適時地發揮多媒體特有的功能,及時地播放了“翻滾雲海”的動態畫面,學生看着如此美妙的“雲海”,都紛紛發表自己對“雲海”的獨特見解。有的説“雲海”真是波濤洶湧,有的説“雲海”波濤滾滾,還有的説“雲海”真是人間仙境,怪不得猴子在這麼高的山崖一動不動,它是看得着迷了!

多麼精彩的發言啊!學生對“翻滾的雲海”有了深層次的感悟。這樣,不但能使課堂教學的難度大大降低,而且使教學結構和學生的認知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學生的思維活動向獨立、主動、深刻、全面發展,突出了課文的重點,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更加深深地體會到:要讓學生注重對文本的感悟。重感悟就是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自由地去想象。還應該相信學生的能力,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把更多的機會,更多的思考留給孩子。

黃山奇石教學反思 篇三

1、收集信息,溝通課內外,發展學生的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趕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重要途徑。為此,我在課前就讓學生通過網絡資源或向爸爸媽媽瞭解以及自己到課外書上找尋等手段,收集有關祖國名山大川特別是安徽黃山的資料,雖然這對於我們三年級學生來説是件難事,但利用現代網絡技術溝通了課堂內外,從課上學生的反應來看,大多數學生能動手找尋,不但瞭解了祖國與哪些名山大川,而且還知道了這些名山大川的'個性特點,這樣既是一種能力的培養,也激發了孩子們參與的興趣,學生通過自己查找,拓寬學習的空間,增加了語文實踐的機會,培養了學生的主動探究的精神。

2、以學生為主體,合作探究,共品奇石。

《新課程》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的內容也是為學生服務的,所以在“品石”過程中,我也能滲透新課程理念,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你們想先觀賞哪塊奇石?”讓學生自主挑選奇石進行觀賞。這樣,學生樂學愛學。課堂上,我還給學生討論交流的時間,《語文課程標準》提倡啟發式、討論式的教學,通過教師指點,圍繞重點展開討論和交流,鼓勵學生髮表獨立見解,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大有裨益。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討論,共同探究奇石:“這幾塊奇石到底奇在哪裏?”這樣,學習課堂不再是少數人的舞台,而是全體學生的樂園。通過學生相互議議、相互説説,在生生互動和師生互動中學習、探究,從而使學生自己感悟道理。這樣,不僅充分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意識,倡導了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而且使學生很快明白了問題的根源所在,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通過“你發現了什麼”的導向性提問,誘發了學生探究的動機,使學生進入了主動探究的學習狀態。從同學們的發言可以看出,每人的發言可謂獨到,個性得到張揚。“你還發現了什麼”這樣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再次激發起學生智慧的火花,培養了學生細緻觀察的能力。教是為了不教,讓學生學會學習,也是我們每個語文老師孜孜追求的目標。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讓學生自己按照學法來研讀課文,理解詞義,讀懂句子,而且還調動學生腦、眼、口、手各種器官投入學習,引導學生找找、讀讀、想想、悟悟、説説,在品讀中讓學生深刻體會黃山奇石的神奇之處,既突破教學的重點,又能使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這樣,學生不但學得輕鬆,而且還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3、靈活運用課件,優化課堂教學。

1)創設情景,巧妙導入,激發學生尋找奇石的興趣。

“導入”也叫“開講”。“導入”有着思維定向的作用。教師“開講”的創意,

往往能為整堂課“基調”。而運用多媒體“開講”,不僅有聲有色,更有情有意,它能給學生以時空感,還能給學生以一種特定的撩人的氣氛。心理學研究發現:學生濃郁的情感,歡樂的情緒,能使學生頭腦清晰,精神振奮,思維活躍,注意力集中,帶來良好的學習效果。反之,消極的學習情緒則會使學生思維遲鈍,記憶困難,注意力渙散,抑制學生的智力活動。學生一旦對學習失去情感,思維、想像、理解、記憶等機能,心理便會受到壓抑。因此,在國小語文教學中,上課開講前一、二分鐘,運用多媒體技術將本課的課題置於精美的畫面背景上呈現於大屏幕,再配以優美動聽的樂曲,通過這一視聽結合的課件手段就能有效地營造出聲畫並茂的課堂情境,不僅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調整好準備上課聽講的愉悦的情緒背景,更重要的是為整堂課做好主題鋪墊,使學生的思維迅速定向於授課內容上。

上課伊始,我通過自己製作的課件,讓學生伴隨着優美的音樂和老師一起去領略黃山的神奇風光,學生的興趣極其濃厚,學習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學生非常想看黃山的奇石,學生帶着好奇心,很快進入了學習狀態.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饒有興味地很快找出課文中寫到的黃山奇石:“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金雞叫天都”、“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等,並暗暗驚歎,原來,黃山的“奇石”連名字那麼有趣。那神話故事中的“仙桃”、“仙人”、“金雞”、“天狗”都在黃山聚會了,那童話故事中才有的“猴子觀海”、“獅子搶球”也出現在黃山的山峯了。學生由此對黃山奇石產生了強烈的探究慾望。

2)突出重點,再現畫面,幫助學生品賞奇石的神奇。

在語文教學中,每篇課文都有突出中心和用來體現訓練重點的詞、句、段,也有意思比較深刻或內容離學生實際比較遠的詞、句、段。在教學中,當學生難以理解、掌握時,為減少老師繁瑣的講解,適時、適量運用多媒體手段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力求使媒體用在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處。如在品讀“猴子觀海”這塊奇石時,有的學生雖然通過對語言文字的理解,知道了“雲海”不是真的海,而是“猴子”站在陡峭的山峯上看到的雲霧,但“翻滾的雲海”到底是一幅怎樣令人心醉的畫面呢?學生很難體會的到,這時,若單靠我的講解,無論講得多麼精彩,學生也很難體會、理解,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感悟,我適時地發揮多媒體特有的功能,及時地播放了“翻滾雲海”的動態畫面,學生看着如此美妙的“雲海”,都紛紛發表自己對“雲海”的獨特見解。有的説“雲海”真是波濤洶湧,有的説“雲海”波濤滾滾,還有的説“雲海”真是人間仙境,怪不得猴子在這麼高的山崖一動不動,它是看得着迷了!多麼精彩的發言啊!學生對“翻滾的雲海”有了深層次的感悟。這樣,不但能使課堂教學的難度大大降低,而且使教學結構和學生的認知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學生的思維活動向獨立、主動、深刻、全面發展,突出了課文的重點,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3)巧妙播放,使學生產生再學習的願望。

在欣賞完文中的第二、三自然段中的四塊奇石後,我利用多媒體播放了課件,再現了黃山許許多多千奇百怪的奇石,激發了學生繼續探究的熱情,使學生產生了“能探風雅無窮意”的心理,有了再學習的強烈願望。這與新課程所倡導的理念是完全相吻合的。

黃山奇石教學反思 篇四

本文描寫了黃山的“仙桃指路”“金雞叫天都”等奇石的樣子和特點,表現了它們的奇妙。課文的特點體現在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想象力,為了接近素質目標,我在教學中首先注重了學生讀文,感受原文精神。課文采用的是先概括後具體的方法來介紹黃山的奇石,語言優美,用詞精湛,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的。

一、重視學生的朗讀

新課標指出:閲讀教學要注生學生對文本獨特的體驗。於是我就讓學生看着石頭的“可愛”之情,指導學生讀出它們的神奇,學生的朗讀水到渠成,真真切切。如:第四自然段,領讀,填讀,設懸讀,(邊問邊讀)抓住重點句,如:“仙人指路就更有趣了!遠遠望去,那巨石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峯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及三個動詞,“站”“伸”“指”把“仙人指路”這塊石頭描述得栩栩如生。)填讀:“仙人指路”像_____________……用同樣的方法自學3——5自然段“仙桃石”好像——;“猴子觀海”就像————;“仙人指路”真像————;“金雞叫天都”就像—————。

二、給學生充足的時間,空間

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石頭,去讀,去想。探究性學習是一種發現學習,在教師精心設計的創造性問題情境中,學生個體主動地發現問題,並從不同地視角,通過不同的思維方式探究問題的解決方法,它最終表現為學生獨立地,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權利追求個性化,人性化,儘可能使教師的“指令性”為學生的“選擇性”激發學生自主喜歡的內容,多讀讀,然後根據學生的愛好,喜歡怎麼讀,鼓勵學生將自己的學習成果向同桌彙報。在朗讀過程中,我還利用了適當演示動作幫助學生理解詞意,文意,這種方式,學生興趣濃厚,產生了很好的學習效果。

在處理中,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來自主學習,通過讀把自己的見解表達出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

我認為還是讓學生體會理解,從而進入課文意境,這是我今天教學本課要反思的問題,也是我應該在語文教學中的認識與認真思考的問題,光多讀,讀不出思想精神,教學效果也是困惑的,只有不斷的摸索,才能得到求實,求真。

黃山奇石的教學反思 篇五

《難忘的一天》描寫了我為國家領導人做計算機表演的事,通過文章通過"我"表演前、表演時、表演後的心情變化及鄧爺爺的神態、動作、語言的描寫,表現了小作者對鄧爺爺的崇敬之情和鄧爺爺對少年兒童的關懷與期望。課文篇幅較長,其中有很多句子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説,略顯深奧。理解起來有很大難度。在教學中,我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首先,我讓學生針對課題質疑。板書課題後,我讓學生齊讀課題:難忘的一天。之後我問,除了難忘的一天之外,還可以有什麼樣的一天?學生的思維一下子被打開了,有的説"快樂的一天""開心的一天",有的説"難過的一天""傷心的一天"等,再來讀課題,突出難忘。讀了課題,你有什麼問題要問嗎?把學生的問題歸類為:什麼事難忘?這一天為什麼難忘?學生初讀完課文之後,讓學生歸納,什麼事讓作者難忘?(這一天,我為鄧小平爺爺做電子計算機表演。)

接着,圍繞這兩個問題,我又抓住文中"我"的心情變化來教學。文中我的心情由緊張到平靜再到興奮變化。我抓住帶有心情變化的句子,聯繫課文中鄧小平的表情、動作等的描寫來體會我當時的那種複雜的心情。在教學第二段時,在理解"我的心為什麼會怦怦地跳個不停?"前,我給學生出示了鄧小平的一些資料,並問道:"此時,我會想些什麼呢?"學生紛紛説:"鄧爺爺會很嚴肅嗎?""鄧爺爺會對我説些什麼話呢?""鄧爺爺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我為鄧爺爺做表演會做好嗎?"……等][等許多問題。我順勢問到:"你此時的心情怎樣呢?"學生:"緊張、心怦怦地跳……"理解了"我"的心情為什麼那麼緊張,為學生的朗讀積澱情感。所以這一段的教學學生學得比較輕鬆。

在教學第三段時,我抓住"和藹"這個詞,讓學生聯想到平時爺爺奶奶對自己的情景。學生馬上想到,爺爺奶奶對自己很親切,鄧爺爺很和藹,肯定和爺爺奶奶一樣也很親切,對小朋友很好,所以"我"的心情一下子平靜了下來。

抓住心情變化來教學,鄧小平和藹可親和樣子及"計算機的普及要從娃娃抓起"的遠見卓識深入學生的心裏,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難點。

文章最後一段是描寫天氣的句子:"天彷彿格外藍,陽光豐富更加燦爛。"為什麼作者這樣寫?襯托人物心情。什麼時候可以用這種寫法?學生回答:"考好的時候,可以用小鳥彷彿在唱歌襯托心情。"是啊,在高興時,傷心時,都可以用上天氣描寫來襯托人物的心情,你寫作文的時候也可以用一用這種寫法。

黃山奇石的教學反思 篇六

《長方形的周長》這是我剛進學校時,第一次上的公開課的內容,第一次上這內容時的情景在腦中已模糊不清,但是課後明叔點評了一句話:"你這數學課上得像語文課一樣。"讓我印象深刻。那時的課應該讓人感覺十分青澀吧,雖然每個環節師父都細心地指導我,但在自己實踐時,仍然有很多地方沒有把握到位,那次的公開課只能算是完成了。

在身邊老師的指導和時間的磨礪下,如今再來上這個內容時,對於每個環節,該如何設問,已找到了一定的技巧。三年級的孩子已具備了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但是邏輯性還不是很強,要想正確引導學生,不能一味地按照老師的思路,而應該多去揣摩學生的思想,然後在他們的思維基礎上進行牽引,往往能更有效地達到預期的效果。

在本節課開始時,我仍然採用了一個童話故事進行情境引入,但發現學生的情緒並不如我原來的學生那麼高漲,當時便想:難道是我的童話故事學生之前聽過?課後我問了問學生,他們説這個故事之前並沒有聽過。那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如此不同的反應呢?課後我進行了一番思索。隨着計算機的普及,現在很多學生從小就會上網,他們能從網上獲取大量的各種各樣的信息,這些信息促使了學生的心理開始早熟。曾經喜愛看《喜羊羊》的孩子們到了三年級,心裏開始出現矛盾,一方面平時看着《喜羊羊》,另一方面又開始排斥《喜羊羊》,他們覺得這個動畫片很幼稚,已經不是他們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該看的動畫片了。同樣,所謂的童話故事對他們來説也就顯得很幼稚了,聽到後興趣自然不會很高。在今後的課中,不管用什麼進行引入,都應該先對當時的學生的喜好、心理進行一番瞭解,而不應該還停留在對原來學生的瞭解中。時代在變,孩子們也在變,只有順應了他們身心的發展規律,才能上出一堂好課來。

隨後在新授時,學生能利用周長的概念以及長方形的特點推導出長方形周長的三個公式。在運用時,我發現學生普遍都能正確計算出長方形的周長,採用連加的居多,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這個公式,學生們卻很少用到,這本來是三個公式中最簡單的一種,學生卻不去選擇。難道它現在變得很複雜了?其實不然,這種方法仍然是最簡單的一種,只不過現階段的學生還未學習過多位數乘一位數,如果題中給出很大的數字,用這個公式他們就無法計算出結果。這使我不禁想到,這一冊的教材其實是安排了《多位數乘一位數》,只不過在《周長》之後,倘若在教學時,先把《多位數乘一位數》提前上完,再來學習《長方形的周長》時,他們便能用三種方法完整地解決,這時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這個公式的簡便之處便體現了出來。所以我們平時在教學時是否一定要按照教材的順序去上呢?這個值得我們去探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k6d7z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