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認識鐘錶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認識鐘錶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認識鐘錶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認識鐘錶教學反思 篇一

昨日在學校上了一堂公開課《認識鐘錶》,這節課我看了很多視頻和教案,可是上完發現和自我想象的還是有很大的差距,夢想很飽滿現實很骨感就是説的我這種吧,在這節課中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和學具,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學生在看得見摸得着的情景下學習新知識。

整節課中我都想盡好的創設教學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一年級的學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潑好動。所以我在一開始就引入了鐘錶王國,它給小朋友們出了許多難題,一環扣着一環,創設了一個具有吸引力的情境。然後用謎語引出鐘錶,又欣賞到各式各樣的鐘表,想讓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對新知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

之後在認識鐘面時,又先讓學生觀察鐘面,看看鐘面上都有些什麼,然後指名回答。如若不完整,學生進行補充,從而提高傾聽的參與度,逐步養成傾聽的習慣,提升學習的有效性。可是這點在實踐中卻沒有得到好的突破,還片面的停留在設想當中,沒有充分得到實踐。

都説數學源於生活,沒有生活的數學是沒有魅力的數學。所以我在設計教學本課時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從生活中找數學,在生活中用數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進取性,由此對數學產生興趣和親切感。異常是在出示小明上午9時在上課,晚上9時在睡覺,同一個時刻卻在做不一樣的事情,感受一天中有兩個9時。聯繫了學生生活實際,又突出了應用意識和實踐本事的培養。

課堂上,雖然我已經有意識地想讓學生多説,自我總結出規律,可是由於學生的表現沒有我預想的好,我一急,代替了他們的地位。譚校長也説了我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充分帶動後進生,整堂課都是讓優生來回答,全班的整體差距這樣就會拉大,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需要改善。

學期結束了,每一次公開課後同事們都會供給很多的提議,讓我受益匪淺,給了我很大的幫忙。剛剛站上講台的我,還需更多的努力!

認識鐘錶教學反思 篇二

《認識鐘錶》中“認識半時”這部分知識時,課前預設很充分,上課時學生的表現也不錯,能進取探討,總結規律,可是在實踐練習時,雖然大多數同學都作對了,但還是有部分同學做的不準確,看半時不準確,畫半時明白分針指向6,不明白時針到底應指向哪裏。

下課後,我及時的進行了反思,覺得自我在讓同學探究看半時,畫半時時過於重視分針指向哪裏,對時針的位置和方向探究的不夠明確,沒有把這部分的探究當做難點來突破應對學生出現的錯誤,我設計了一堂延伸課,利用這些課堂生成的錯題資源,引導學生找出產生錯誤的原因,找出它們產生錯誤的共性問題,逐步引導學生探究半時的時候時針應當指向哪裏,需要注意的是什麼,有沒有什麼好的方法能讓我們更準確的畫出半時時時針和分針的位置。能夠讓第一節課就畫的比較準確的同學用它們的方法,它們的語言來來進一步闡述,一幫一交流,溝通。

設計富有層次的習題及時檢驗並加以鞏固,按照這個思路,第二節課上的很成功,學生找到了錯誤的原因,並自我總結出了看半時,畫半時的技巧和檢查方法,紮實了看半時,畫半時的方法,也讓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悦。

數學《認識鐘錶》的教學反思 篇三

運用媒體演示,從兒童熟知的動畫圖片引入,使學生產生親切感,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認讀鐘面上所表示的時刻是本節課的重點。學生在生活中雖然能認識整時,但概念是模糊的,教師分層次安排學生活動:試認→觀察探索→討論交流→操作練習。在操作中感知,在觀察中比較,在交流中驗證,從而尋找規律,突破重點。

認識大約幾時是本節課的難點,教師在教學時充分利用直觀教具的`演示,讓學生在觀察中比較,在交流中發現,總結認讀的方法,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地認識大約幾時,在難點突破上沒有做到位。

根據一年級學生好奇、好玩、好動的天性,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應讓學生經歷多觀察、多動手、多比較等一系列的活動,創設和諧的學習氛圍,拉近學生與數學的距離,使學生思維可以得到盡情的跳躍,逐漸感受到數學學科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戰性,達到教學的目的。縱觀整節課,本課嘗試體現出:充分尊重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生活經驗的總結和昇華,在活動中,教師的作用只是把握活動方向,適時點撥,總結,儘量避免強加於人的説教,真正促使學生自覺學習,主動探究,從而提高學習實效性。整個一節課,讓學生在動中觀察、操作、討論,在動中自己去操作、去嘗試、去思考想象,不斷地嘗試錯誤,品嚐成功,學生們的學習興趣盎然,熱情高漲,使思維處於高度興奮狀態,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主動完成學習。

本課也存在着許多不足之處:在小組活動中,學生的合作意識較差,從動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語言文學表達出來,學生都無所適從。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千萬不能“拔苗助長”。同時,教師在課堂上還要注重學生的主動性,創設良好的情景提高學生的興趣。這樣才會使學生學會數學、熱愛數學。

認識鐘錶教學反思 篇四

在複習這一單元之前,讓孩子先把本單元內容讀一遍,課堂上和孩子們對本單元進行了如下整理:

一、認識鐘錶

1、認識鐘面:

(1)針:時針(又粗又短) 分針(又細又長)

(2)數:有12個數字,從1到12。

(3)格:大格(12個大格,每個大格中有5個小格)小格(60個小格)

2、認識整時:當分針指着12,時針指着幾,就是幾時。讀法和寫法。

3、認識半時:當分針指着6,時針走過幾,就是幾時半。讀法和寫法。

4、大約幾時:剛過幾時和快幾時都稱為大約幾時。

《複習認識鐘錶》這堂課是難度比較大的一節課,但經過教學使我記憶十分深刻,學生不但不感到難,而且學得積極主動,課堂氣氛熱烈,知識獲得與情感體驗同步進行。反思本課的教學,覺得有以下優點:

一、瞭解學生,準確把握複習目標和重難點。

本節課要使學生結合生活的經驗熟練地看整時和半時,進一步掌握整時和半時的特徵;在此基礎上通過練習複習過一個小時是幾時;並通過練習看接近整時的鐘面,讓學生理解大約是幾時。

我在上課之前進行分析,學生對認整時掌握較好,對認幾時半有困難,所有我認為本節複習課的重難點是教學認幾時半和過一時是幾時。為此我在課中讓學生充分觀察幾時半的鐘面,指導看幾時半的方法,強調“因為時針指着幾和幾的中間,過來幾還沒到幾,分針指着6,所以是幾時半。”並注重比較整時與幾時半分針與時針的位置不同,給學生理清思路。

在教學過了一時是幾時時,我強調學生獨立讀題,防止學生直接看鐘面寫時間,並強調讓學生説清思路。突出重難點。

二、在複習中幫助學生梳理知識。

在複習課上,幫助學生系統地梳理所學的知識是必要的,在課上,通過説一説,比一比,讓學生總結出認識整時和幾時半的`方法,明確如何思考過一時是幾時,進一步瞭解什麼是大約是幾時,明確大約是幾時與整時的不同。

三.因材施教,創設生動具體的學習情境

本課創設了“小妹妹”、“從北京回來的小明”、等學生喜愛的故事情境。把對時刻的認識與現實有趣的情境結合起來,不僅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藉助已有的生活經驗,積極參與嘗試探究學習活動,而且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時間,形成時間觀念,並受到珍惜時間、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的教育。實踐表明,學生對數學情境的問題很感興趣,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課堂氣氛活躍,學生都能保持濃厚的學習熱情。

四.改進方式,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時空自主探索、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標準倡導的數學學習方式

這就要求教師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使學生能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學會傾聽別人的想法,學會交流,增強合作意識。在“比較整時與幾時半分針與時針的位置不同”這一環節中,主要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學生拿出實物鍾,先在小組內進行活動:撥一撥、比一比、説一説,然後由小組長向全班同學彙報。學生在合作中分享着互助與競爭,體驗到成功的喜悦。實踐證明,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學生在彼此的交流中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相互學習,共同提高,效果明顯。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使我認識到,只要充分了解學生,瞭解教材,利用學生的已有經驗和心理特徵進行教學,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由於剛進入新課程,本節課教學中,我對學生活動的場面調控還不及時,在時間的把握上還不夠合理,對動態生成資源的捕捉能力還要加強。

《認識鐘錶》教學反思 篇五

時間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説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他們的生活、學習離不開時間,陌生是他們認時間、看鐘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體的,這就需要在老師的指導下,提升概括科學地認鐘錶的方法。因此我在設計本課時遵循以學生為主體,引導他們觀察、比較、動手操作、合作探究大膽表達,在主體探究中學會認鐘錶的方法。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瞭解鐘面的結構,結合生活經驗會認、讀、寫整時,知道整時的兩種表示方法。

2、通過操作鐘表,理解並掌握認整時的方法,能用語言比較清晰地表述認識時刻的方法,初步建立時間觀念。

3、在認識時間的過程中,感受時間的重要性,養成珍惜時間和合理安排時間的好習慣。

從一上課我就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馬上處於振奮狀態,於是,我利用課件,伴着音樂欣賞各種各樣的表,學生非常感興趣。學生看到各式各樣的鐘表發出驚喜的叫聲,露出喜悦的神情,通過聽覺、視覺走進鐘錶的世界,引發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營造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境。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使學生圍繞問題暢所欲言,這樣,同學間也有了相互學習的機會。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演示,並伴有聲響和顏色的變換,能較好地幫助學生初步認識鐘面:1~12個數字,分針和時針、我充分利用多媒體的直觀演示,在仔細觀察鐘錶後,學生髮現鐘面上有12個數字寶寶,12大格,還有長針和短針。於是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演示,並伴有聲響和顏色的變換,較好地幫助學生初步認識鐘面:1~12個數字,分針和時針。

本課也存在着許多不足之處:

由於我對新課程教材的理解不夠深刻,僅讓學生初步認識鐘面,認識時針和分針,會看、會寫鐘錶和電子錶上整時的時刻,初步建立時間觀念,這樣顯然是不夠的,數學學習的目的不應該是學生“經驗”簡單的在再現和累積。由於學生不是經常訓練操作實踐的活動,所以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生不是很聽老師的指揮,在小組活動中,學生的合作意識較差,從動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語言文學表達出來,學生都無所適從。

數學《認識鐘錶》的教學反思 篇六

《認識鐘錶》這個內容是學生建立時間觀念的初次嘗試。教材以一個孩子一天的生活場景作為學習線索,通過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認知水平,讓學生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感知“時間”這一抽象的概念,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通過實際教學,感觸頗深,反思如下:

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使學生圍繞問題暢所欲言,這樣,同學間也有了相互學習的機會。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演示,並伴有聲響和顏色的變換,能較好地幫助學生初步認識鐘面:1~12個數字,分針和時針。我充分利用多媒體的直觀演示,在仔細觀察鐘錶後,學生髮現鐘面上有12個數字,12大格,還有長針和短針。

於是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演示,並伴有聲響和顏色的變換,較好地幫助學生初步認識鐘面:1~12個數字,分針和時針。我沒有到此收兵,乘機追問:“關於鐘錶的知識,你還知道那些?”我的話音剛落,學生們就七嘴八舌地説開了:“我知道我家鐘錶的後面有好幾個鈕,可以開時、定時的”;“我知道分針走一大格是5分鐘。”;“我知道表上除了有分針、時針外,還有秒針。秒針轉一圈,分針走一點”……

國小一年級數學《認識鐘錶》教學反思 篇七

一年級上冊認識鐘錶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鐘錶,在國小數學階段,認識鐘錶從一年級持續到三年級。本學期認識鐘錶的重點是知道鐘錶的組成,認讀整時,學會珍惜時間,養成守時的好習慣。為了方便孩子們認識鐘錶,給孩子們佈置製作鐘錶的先導作業。在孩子對鐘錶有了一定前概念認識後開展教學。根據整時的內容,進行了兩課時的教學安排。第一個課時着重認識鐘面的構成,整時的認讀,第二課時認識快幾時,幾時過一點兒,大約幾時等不準確的時間概念,學生體會時間在生活中應用。

考慮到學生初次接觸並認識鐘錶,可以設計先導作業,學生預習課本,製作鐘錶,從學生預習情況開展學習,你瞭解到鐘錶的哪些知識?學生帶着問題進入鐘錶的學習。第一個課時比較簡單,學生能説出鐘面的構成,整時的讀法和寫法,知道鐘錶的旋轉方向,時間前後的不同。經過學生的學習與反饋,我發現多數孩子能認識鐘面的構成,會讀寫整時,但是對一天時間的前後沒有概念,之所以出現這樣情況,一方面是學生缺乏生活經驗,對自身時間的使用不關注,不瞭解;另一方面,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對數字不敏感,對順時針旋轉方向不理解,出現前後時間顛倒。

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進行課上課下練習檢查,課前三分鐘進行聽口令撥鐘錶的比賽,加強學生對鐘錶時間的認識,比如現在是9時,請你撥出三小時後的時間。這個時候學生很容易出錯,教師引導學生藉助直觀形象的鐘表一起撥一撥,説一説鐘錶是怎麼走的。課下,佈置了畫一畫的作業,學生畫出自己的一天並標出時間的兩種表示形式。學生在動手操作動腦思考中加強了對時間前後的認識。課下教師也要和家長做好溝通,請家長給孩子出題,孩子撥一撥、説一説整時。教師還可以就學生的易錯點進行發問,引導學生討論,學生在討論、交流、質疑中加強對鐘錶的認識。

今後的教學中,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用時間分享自己一天的生活,同桌之間互相交流自己的一天,學生從生活經驗出發,利用已有的認知經驗對鐘錶相關知識進行自我建構,從而形成自身的知識體系。或者利用數學繪本、數學故事,學生在故事中認識一天的時間,既形象具體易於理解,又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認識鐘錶教學反思 篇八

《認識鐘錶》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一年級上冊的內容。這個內容是學生建立時間觀念的初次嘗試。教材以一個孩子起牀的生活場景作為學習線索,通過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認知水平,讓學生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感知“時間”這一抽象的概念,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通過實際教學,感觸頗深,反思如下:

1、我利用課件,伴着音樂欣賞各種各樣的表,學生非常感興趣。學生看到各式各樣的鐘表露出喜悦的神情,通過聽覺、視覺走進鐘錶的世界,引發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營造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境。

2、抓住學生年齡特徵,整節課以興趣為主線,把教學內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來。充分利用好學具,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課中讓學生親自動手撥學具鐘錶,為學生提供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發現、表達的機會,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同時又培養了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密切聯繫實際。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注重學生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教學中注意創設生活情境,使數學更貼近學生。

3、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使學生圍繞問題暢所欲言,這樣,同學間也有了相互學習的機會。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演示,並伴有聲響和顏色的變換,能較好地幫助學生初步認識鐘面:1~12個數字,分針和時針.我充分利用多媒體的直觀演示,在仔細觀察鐘錶後,學生髮現鐘面上有12個數字寶寶,12大格,還有長針和短針。

當然,本課也存在着許多不足之處:

1、由於我對新課程教材的理解不夠深刻,僅讓學生初步認識鐘面,認識時針和分針,會看、會寫鐘錶和電子錶上整時的時刻,初步建立時間觀念,這樣顯然是不夠的,數學學習的`目的不應該是學生“經驗”簡單的在再現和累積。

2、由於學生不是經常訓練操作實踐的活動,所以在操作的過程中,個別學生不是很聽老師的指揮,在小組活動中,有些學生的合作意識較差,從動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語言文學表達出來,學生都無所適從,師有代説的地方。再例如:你是怎樣知道是8時的,指名説撥鐘的方法等等,學生語言組織有問題。

3、在進行小明的一天練習之後,應該及時地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滲透。雖然在之前環節有關於此方面的滲透,但這次良好的機會沒有把握住,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注意這一點。

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千萬不能“拔苗助長”。同時,教師在課堂上還要有足夠的應變能力,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這樣才會使學生學會數學、熱愛數學。

《認識鐘錶》教學反思 篇九

這一節課上下來,我覺得比較成功,學生真正“動”起來,思維“活”起來。開放式的教學讓學生在“玩”中學知識,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學生學得主動,學得輕鬆,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首先我抓住學生年齡特徵,用音樂引出鐘錶,引發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營造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境。為學生提供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發現、表達的機會,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教學形式上,重視學生的獨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機結合,課堂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使每個學生都有一塊屬於自己思維的開拓區域。我還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特點,通過一些具體事件如:幾時起牀,幾時睡覺,豐富了學生對時間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充分感受時間就在身邊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學生的時間觀念,再通過趣味性的練習,動手撥一個自己喜歡的時刻,並説説這個時刻在幹什麼。既聯繫了學生生活實際,又突出了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充分利用了學具,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密切聯繫實際。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整節課以玩為主線,把教學內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來。教學過程科學合理,層次分明,層層遞進。注重學生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教學中注意創設生活情境,使數學更貼近學生。注意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和認識身邊的各種事物,學會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提出問題並設法解決問題。

強調數學學習的實踐性、探索性。教學中設置了許多新穎有趣的實踐活動內容,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個性發展,增強數學內容的趣味性、開放性,強調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教學形式、學習方式靈活多樣。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交流彼此的情感、求得新的發展。

數學《認識鐘錶》的教學反思 篇十

《認識鐘錶》一課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一年級上冊的內容。目標是學生初步建立時間觀念,學會看整時。教材以一個孩子一天的生活場景作為學習線索,通過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認知水平,讓學生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感知“時間”這一抽象的概念,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通過實際教學,感觸頗深,有以下兩方面的反思。

一、教案設計

1、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憊。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的興趣,學習也就成了負擔。”所以,我一直在思索,怎樣從一上課就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馬上處於振奮狀態呢?於是,我利用課件,先讓學生聽一段有關鐘錶的歌曲,學生非常感興趣。通過聽覺走進鐘錶的世界,引發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營造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境。

2、抓住學生年齡特徵,整節課以生活的時間為主線,把教學內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來。充分利用好學具,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課中讓學生親自動手寫時間,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同時又培養了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密切聯繫實際。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注重學生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教學中注意創設生活情境,使數學更貼近學生。

3、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使學生圍繞問題暢所欲言,這樣,同學間也有了相互學習的機會。

但也存在着許多不足之處:

1、由於我對新課程教材的理解不夠深刻,僅讓學生初步認識鐘面,認識時針和分針,會看、會寫鐘錶和電子錶上整時的時刻,初步建立時間觀念,這樣顯然是不夠的',數學學習的目的不應該是學生“經驗”簡單的在再現和累積。

2、學生自主探索的機會不夠,讓學生猜是什麼時刻,雖然也請學生交流討論,但小組合作流於形式。學生沒有獨立思考和觀察,就急於和小組內同學去説,有的甚至在玩。結果既沒觀察清楚,交流的效果也不是很好。

二、課堂實踐

教案設計雖然較全面,但是在實踐中還是有很多不足。

1、學生動手實踐還是不夠。因為學校沒有一人一份的學具,所以在上課的過程中,沒辦法讓學生每一個時間都撥一撥,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時間。

2、由於學生不是經常訓練操作實踐的活動,所以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生不是很聽老師的指揮,在小組活動中,學生的合作意識較差,從動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語言文學表達出來,學生都無所適從。例如,認識哪個是時針,哪個是分針時,讓學生分辨時不夠深入,沒有讓學生放開説,師有代説的地方。再例如:你是怎樣知道是8時的,指名説撥鐘的方法等等,學生語言組織有問題。

3、老師説得較多,讓學生思考的太少。整堂課氣氛比較好,但是能夠讓學生髮散思維的環節比較少,也沒有更好的引導學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時針分針的走向,還有“一小時之後是幾時”這樣的問題,學生的思維還是比較固定化,創新意識和舉一反三的能力比較弱,還需強化。

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應多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舉一反三的意識。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千萬不能“拔苗助長”。同時,教師在課堂上還要有足夠的應變能力,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這樣才會使學生學會數學、熱愛數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ldo6g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