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走遍天下書為侶》教學反思【新版多篇】

《走遍天下書為侶》教學反思【新版多篇】

《走遍天下書為侶》教學反思【新版多篇】

《走遍天下書為侶》教學反思 篇一

通過兩個課時的教學,對於學生容易寫錯的字詞如:豫、趟等,我在課堂中進行了充分地指導,並且聯繫課文理解這些字詞。同時,對於文本內容的引導,學生已經充分體會到了作者選擇一本書環繞世界的理由,特別是第五自然段中一些語氣句,我引導學生從標點符號入手,讀出疑問和感歎的語氣。學生也瞭解了作者一遍一遍讀一本書的方法,在學生的不斷讀,不斷複述,不斷回憶作者的讀書方法的基礎上,我考慮到一些學習困難學生無法跟上進度,就指明學生個別回憶、複述,最後爭取每個同學都熟悉整個過程,幫助學生完成對第七自然段的背誦。教學過程中,我還貫穿了有關設問句、反問句、比喻句的知識,讓學生把反問句改成陳述句是我花的時間較多的知識點。

雖然整個過程學生都能進入預設,但是因為缺乏對學生的分析,往往也出現了很多不足之處,在字詞教學中,我僅僅是自認為學生會對哪些字詞有問題,沒有真正考慮到學生的基礎本身的問題,如:“忽略”的“略”字,在我批改作業的過程中發現,很多學生會把偏旁寫成“口”。而在“各”字下面寫上“田”。而對於毫不猶豫、一趟、娛樂等詞,學生倒是錯的不多。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我匆匆結束了最後一個內容,就是對比喻句的運用,把書比喻成一個朋友、一處故地,然後讓學生接着比喻,由於時間關係,我就直接指導學生把書比作一扇窗户、一個燈塔、一座寶庫,學生也匆匆了回答了,比作這些事物的原因,我和學生在匆匆的一應一答中結束了這課,其實我本來加了一個課外知識拓展的部分,讓學生説説關於讀書的名人名言,我還有幾個要補充一下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等古詩。

在板書設計方面,我總是顧及不到,除了題目會很認真的對待,其他的總是會在上課的過程中疏漏,或者會隨堂因為某個字而停下來教學生書寫,所以一節課下來板書並不是很美觀。

針對以上問題我會一一去攻破,去多方面瞭解學生的學習習慣,瞭解學生的過去,把握學生的現在,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合理安排教學時間,重點內容重點指導,對於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留到課後學生去複習,就像這節課,我可以減少對第七自然段的背誦指導,加強對知識的拓展,堅持課前預習,課中學新知,課後鞏固,時間改花就花,改省則省。

以上就是我對《走遍天下書為侶》的教學反思。

《走遍天下書為侶》教學反思 篇二

教完《走遍天下書為侶》一文後,我感觸頗深。

《走遍天下書為侶》是一篇散文,用比較的手法向我們闡明瞭作者的觀點——走遍天下書為侶。文章以細膩獨特的筆觸,精練而準確的語言,具體寫出了讀書給作者帶來的樂趣,穿插介紹了讀書的方法,抒發了作者對精神世界的追求。

在教讀課文時,我採取了和學生聊天的方式作為開頭:“如果現在有一個機會讓同學們去環遊世界,請想想,你會帶些什麼?”學生們抱着這一問題興趣盎然地對課文進行自主學習與探究,同時,在熱烈的討論中,瞭解了在作者心中,讀書如品味一道精美的菜餚,就如與朋友交談、與親人見面,使人回味無窮,使學生感悟到了作者以書為伴的道理,領悟到了作者帶書旅行的快樂。這時我再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觀點,讓學生暢談感受,喚醒學生心靈上的共鳴。

從文中找到,作者説讀一本書就可能會讀上一百遍。學生又不能理解了,又的甚至説,早厭煩了。那到底會不會這樣?文章後來又把書打了兩個比方。反覆讀一本書,如老友重逢,每日回家,谷底重遊,總會有新的發現,新的收穫,新的驚喜。慢慢學生似乎接受了作者的觀點。還讓學生設身處地地想想自己對和朋友的每一次見面有沒有不一樣的感受,每天回家有沒有發現家帶給你的不一樣。

有了體會之後就該學習作者的讀書方法了。文中介紹了很多種讀同一本書的方法。讀過後,學生驚奇地在那説着自己以前怎麼從來不知道讀書還可以這麼讀。都説自己以前不算讀書只算看書,只是看了一遍就算讀完書了。學了這篇課文對他們幫助很大,將來也能這麼讀書了。

不足的是在引導學生模仿課文展開想象“書像什麼”這個問題時,我的引導沒有很好地打開學生的思維,學生不知從何説起。要是能先引導學生在課文中尋找素材,通過反覆地朗讀分析,讓學生理解這樣比喻的依據,找到二者之間聯繫,學生再想像“書像什麼”就會顯得簡單多了。

課講完了,但我要把學生求知的慾望和讀書的熱情化作他們的行動。對大部分只喜歡看電視而不願多讀書的同學提出倡議:倡議全班同學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合理安排時間,減少一些看電視的時間,力爭利用空餘時間多讀書養成“以書為侶”的好習慣。。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我又充分發揮同學們做的書目的作用,讓同學們傳閲每人的書目,開展“互借互讀”的讀書活動,大大拓寬了學生讀書的空間。

這節課使我深刻認識到:課堂不是教師的舞台,而是學生的園地。我是引領者、點撥者,應讓學生多談個性化的見解、感受,這樣的課堂真正是學生的樂園。

走遍天下書為侶教學反思 篇三

我在教學《走遍天下書為侶》這篇課文時,通過讓學生反覆讀課文,在腦海中俘現出一幅生動的畫面:一個人獨自駕舟環繞世界旅行,在蒼茫的大海上以書為侶,享受着閲讀的樂趣。書如友,書似家,每讀一遍都像故地重遊,會有新的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反覆地讀一本喜愛的書,真像與一個朋友同船而行。

通過學習,讓學生體會到作者以獨自駕舟環繞世界旅行,只能選擇一樣東西娛樂的假設開始,引出自己的觀點。然後以新鮮的比喻,即反覆地讀一本書,如老友重逢,每日回家,故地重遊,總會有新的發現,新的收穫,新的驚喜,來説明選擇的理由。

這篇課文篇幅短小精緻,語言淺顯易懂,角度新穎,表達獨特。作者通過層層遞進的假設和設問、反問、靈動鮮活的比喻,以推理的方式層層剝筍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你總能從一本書中發現新的東西,不管你看過多少遍。

走遍天下書為侶教學反思 篇四

我本來以為準備得很完美,但當我講完這節課的時候,真是喜憂參半,不足之處實在是太多了,根本沒有達到我預期的效果。

成功之處:

學生的表現總體還是不錯,對於老師課前佈置的自學內容都進行了認真的學習,這一點在課上能夠體現。例如:同學們在蒐集背景資料,讀書名言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課上發言積極踴躍,所蒐集的資料很豐富。值得鼓勵表揚!

不足之處:

在學生自由討論作者以書為侶的理由的時候,由於引導方法不到位,以至於學生沒有一下子找到關鍵知識點,分析的層次有點混亂,師生互動環節不理想。再有就是預期的教學目標沒有很好的實現,本文的一個重點也是難點就是讓學生體會讀書的樂趣,但是在整個教學環節中學生似乎沒有能真正感受到作者對閲讀的熱愛,至於能否激發出學生對書籍的美好情感就不好確定了。

改進措施:

講完這節課以後我還是收穫了很多,不足之處努力改進,以後還要多聽課,取其精華,提高自身業務能力!

《走遍天下書為侶》教學反思 篇五

《走遍天下書為侶》是一篇散文,用比較的手法向我們闡明瞭作者的觀點──走遍天下書為侶,文章以細膩獨特的筆觸,精練而準確的語言,具體寫出了讀書給作者帶來的樂趣,穿插介紹了讀書的方法,抒發了作者對精神世界的追求。

全文文筆流暢,語言樸實親切,極具説服力。作者從生活中的小事説起,把自己的意圖向讀者娓娓道來,讓人情不自禁地跟隨作者的思緒走,並讓人回味無窮。針對目前兒童喜歡看漫畫卡通,電視等,本文是一篇極富教育性的課文。因此,教學本課,我把課文第七自然段作為教學重點,首先通過朗讀、默讀等方式,反覆感悟,瞭解作者所介紹的如何反覆讀好一本書的方法,然後讓學生與自己的實際體驗結合起來,讓學生暢談感受,讓學生明白只有將讀書與思考相結合,才有收益。最後結合本單元學過的課文和本單元的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制定自己的讀書計劃。旨在讓所有的孩子都加入到讀書的行列。

《走遍天下書為侶》教學反思 篇六

本冊第一組課文的主題是:我愛閲讀。書中選編的四篇課文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都緊密地圍繞着閲讀。我也是愛閲讀的人,所以書中選編的四篇課文所講的我深有同感。我也希望通過本組課文的學習,能讓學生愛上閲讀。

讓學生從讀書的角度談自己的體會,這樣更直接,避免拐彎抹角,把學生轉糊塗了。

課前通過調查,我發現,喜愛讀書的同學有不少,問他們為什麼喜歡?有的説是為了寫好作文;有的説是喜歡裏面的故事:有的乾脆説是父母規定要讀的……我又問他們讀書以後有什麼收穫?有的同學把握了故事情節;瞭解了故事的主要內容;有的同學記住了裏面人物的言行……感覺學生讀了,但是真正熱愛書,並能真正讀進去的人不多,這可能也跟學生的年齡和閲歷有關係。所以在進行這一單元教學時,我一方面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書的深厚情感,激發學生閲讀興趣;另一方面是讓學生在學習中習得一些讀書和習作的方法。

《走遍天下書為侶》是一篇新入選教材的文章,這篇課文圍繞的是這樣一個核心——“人的一生,無論何時何地,無論歲月成長都應該以書為自己的伴侶。”

並在其中滲透了作者選擇書作為自己的伴侶的原因和讀書的悟道的常規方法。號召孩子們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養成“以書為侶”的好習慣。

我採用聯繫比較,讓學生將作者對書的看法與自己的實際體驗結合起來,通過“朋友”“家”,讓學生暢談感受,喚醒學生心靈上的'共鳴,對於文章談到的讀書方法,更是讓學生聯繫自己的讀書實際,告訴學生應該怎樣讀書,讓他們切身體會到只有將讀書與思考相結合,才有收益的道理。將課本知識與學生實際結合起來,學生會理解的更快,體會的更深刻。書,使我們的生活變得輕鬆而舒適,書,讓這個世界充滿真善美,當學生真正感悟到這一點時,讀書的慾望是從心底迸發的,教師適時引導他們將想法轉化為行動,號召他們加入讀書的行列。

這節課的教學讓我反思了一些東西:真正的語文科應該上得實在一點。由於時間緊,任務重,因此我着力把語文課打造得短小精悍一些,教學目標的設計和過程也力求簡單。我的教學目標是“兩個一”:讀通讀順一篇課文,解決書後的一個問題。

課堂上,我着力地給足時間,讓學生去與文本對話,回答書後要求回答的問題,不加重學生的負擔,實實在在,踏踏實實地上好語文課。學生接觸材料只有短短的十分鐘,“文不讀熟不開講。”這是特級教師們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因此,課堂上我從一次自讀,二次選難讀,三次展示讀,後面的隨機讀,都希望學生在與文本的對話中,把語文學習得更加實在一些。課堂應該是安安靜靜的給學生讀書,去體會語言文字。本節課我選擇的媒體是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張簡單的幻燈片。幾乎用了比較原始的手段,和學生對話,和文本碰撞,激發學生思考。另外,我還很關注細節,讓不愛舉手的同學發言,讓每一個學生得到展示的機會,讓每一個學生有所發展。我覺得實在還要體現在讓學生樂學,愛學,這需要教師實在地引導,熱切地鼓勵,真切地調動,當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內非肽分泌得比較多了,學習的效果也就更加有效,實在了。

語文課要姓“語”,在課堂教學中我多次安排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如:靜讀思考問題,師生(生文,生生)之間的對話,句式變化的意義,讀書方法的交流和掌握,對於讀書理念的反思,評價這些都是在品詞析句中,在引導交流中,在方法指導中實現了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讓語文課堂充滿濃濃“語文味兒”。

《走遍天下書為侶》教學反思 篇七

教完《走遍天下書為侶》一文後,感觸頗深。

《走遍天下書為侶》是一篇散文,用比較的手法向我們闡明瞭作者的觀點——走遍天下書為侶,文章以細膩獨特的筆觸,精練而準確的語言,具體寫出了讀書給作者帶來的樂趣,穿插介紹了讀書的方法,抒發了作者對精神世界的追求。

新課標註重情感體驗,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在教讀課文時,我採取了不同以往的做法,既沒有嚴格地劃分文章段落層次,也沒有逐段進行講解。我以和學生聊天的方式作為開頭:“同學們,老師春節去雲南旅遊,你們猜,老師會帶些什麼東西呢?”學生紛紛舉手猜:相機、零食、撲克、mp3……我説:“同學們,你們猜的都對,除此之外,老師還帶了幾本《故事會》和《讀者》。

好了,如果現在有一個機會讓同學們去環遊世界,請想想,你會帶些什麼?”一個外來學生馬上舉手回答:“我會帶很多蛋糕,因為我很喜歡吃蛋糕。”同學們熱情洋溢、爭先恐後地發言:釣魚竿、mp3、筆記本電腦、畫夾、撲克牌、口琴……並用充分的理由來説明為什麼要帶這些東西。

沒想到的是平時兩個性格內向、不善言辭、學習成績不太理想的同學怯生生地舉手,一個説:“老師,我會帶幾本好看的漫畫書,我喜歡一個人靜靜地看書。”另一個同學説:“我會帶幾本作文選,因為我的作文老是寫不好,我要利用外出旅遊的機會邊遊邊看幾篇好作文。”這兩個同學的回答引來了部分同學的竊笑:傻就是傻,出去旅遊還帶書。這時,我笑着説:“是嗎?他倆傻嗎?下面,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走遍天下書為侶》中英國的尤安艾肯,看看出外旅遊帶書傻不傻?”

學生們抱着這一問題興趣盎然地對課文進行自主學習與探究,同時,在熱烈的討論中,瞭解了在作者心中,讀書如品味一道精美的菜餚,就如與朋友交談、與親人見面,使人回味無窮,使學生感悟到了作者以書為伴的道理,領悟到了作者帶書旅行的快樂。

這時我再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觀點,讓學生暢談感受,喚醒學生心靈上的共鳴。書,使我們的生活變得輕鬆而舒適,書,讓這個世界充滿真善美,當學生真正感悟到這一點時,讀書的慾望是從心底迸發的,教師適時引導他們將想法轉化為行動,號召他們加入讀書的行列。對於文章談到的讀書方法,更是讓學生聯繫自己的讀書實際,告訴學生應該怎樣讀書,只有將讀書與思考相結合才有收益。

課講完了,但我要把學生求知的慾望和讀書的熱情化作他們的行動。對大部分只喜歡看電視而不願多讀書的同學提出倡議:倡議全班同學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合理安排時間,減少一些看電視的時間,力爭利用空餘時間多讀書養成“以書為侶”的好習慣。。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我又充分發揮同學們做的書目的作用,讓同學們傳閲每人的書目,開展“互借互讀”的讀書活動,大大拓寬了學生讀書的空間。

《走遍天下書為侶》教學反思 篇八

《走遍天下書為侶》教學反思

第一堂語文教研課,我選擇了一篇短的散文《走遍天下書為侶》,文章比較簡單易懂,可正是簡單的文章要上的出彩也不容易。40分鐘下來,我由一個當局者變成一個旁觀者,冷靜下來,細細回味,感觸很多。

一,語文課應該以讀促悟,而不應該是教師支離破碎的講解。課堂應該是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的對話,而且尤其以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最為重要。可是真正上起課來,發覺自己領會到的只是皮毛而已。課上,我給了孩子們讀書的時間,但我清楚,那只是為了讀而讀,是做給人看的讀。草草讀過兩遍之後,我就迫不及待地進入自己的教學設計中,我為了讓學生能夠理解文章的內涵,上課之前,我查閲了大量的資料,也包括其他教師的教學設計,想從中受到一定的啟發,或許是因為看得太多,所以我想得就漸漸的多了,竟然有種無從下手的感覺。既想讓學生讀懂課文,又想講課堂的容量增大一些,事實證明,這樣的備課是失敗的。在文章的重點部分,學生讀得不夠,而且感覺讀的方式比較單一,對於文章的內涵體會得就不到位,現在想想,就是缺少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所致。如果我不剝奪學生讀書的時間,如果我不是一味按自己的教學設計進行,而是給孩子深悟文本的時間,也許孩子們自身的感受會更加深刻。

二, 擺正教師和學生的位置。今天的課堂使我深深認識到,課堂不是教師的舞台,而是學生的園地。我是引領者,點撥者,卻不應該是包辦者。在以前的講課中我真的知道,自己講得過多,但就是找不到癥結所在,就是不知道根源在哪裏。現在想想,就是我把自己放錯了位置,我不相信學生的能力,不敢放手,生怕他們出現偏差。 可是我應該知道,閲讀是個性化的行為,我不能用自己的感受去揣度學生的感受,用自己的行為代替學生的行為。課堂上,學生才是主角。

三,課堂的靈活性。也是因為課前準備的不充分,其實,在設計導語的時候,我也想到了讀過書的學生,會跟着課文的內容走,或許會貼着書這方面的內容來交流,但實在是也沒有想出更好的,所以我仍然沒有修改導語,也沒有將過渡語設計好,以至於在學生交流書中的內容的時候,我甚至有種不安的感覺。

我想在教學上自己還是有許多不成熟的地方,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還必須要多多學習。

《走遍天下書為侶》教學反思

《走遍天下書為侶》分十一篇新入選教材的文章,這篇課文圍繞的是這樣一個核心──“人的一生,無論何時何地,無論歲月成長都應該以書為自己的伴侶。”

並在其中滲透了作者選擇書作為自己的伴侶的原因和讀書的悟道的常規方法。號召孩子們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養成“以書為侶”的好習慣。

這節課的教學讓我反思了一些東西:真正的語文科應該上得實在一點。由於時間緊,任務重,因此我着力把語文課打造得短小精悍一些,教學目標的設計和過程也力求簡單。我的教學目標是“兩個一”:讀通讀順一篇課文,解決書後的一個問題。

課堂上,我着力地給足時間,讓學生去與文本對話,回答書後要求回答的問題,不加重學生的負擔,實實在在,踏踏實實地上好語文課。學生接觸材料只有短短的十分鐘,“文不讀熟不開講。”這是特級教師們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因此,課堂上我從一次自讀,二次選難讀,三次展示讀,後面的隨機讀,都希望學生在與文本的對話中,把語文學習得更加實在一些。課堂應該是安安靜靜的給學生讀書,去體會語言文字。本節課我選擇的媒體是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張簡單的幻燈片。幾乎用了比較原始的手段,和學生對話,和文本碰撞,激發學生思考。另外,我還很關注細節,讓不愛舉手的同學發言,讓每一個學生得到展示的機會,讓每一個學生有所發展。

我覺得實在還要體現在讓學生樂學,愛學,這需要教師實在地引導,熱切地鼓勵,真切地調動,當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內非肽分泌得比較多了,學習的效果也就更加有效,實在了。

語文課要姓“語”,在課堂教學中我多次安排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如:靜讀思考問題,師生(生文,生生)之間的對話,句式變化的意義,讀書方法的交流和掌握,對於讀書理念的反思,評價這些都是在品詞析句中,在引導交流中,在方法指導中實現了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讓語文課堂充滿濃濃“語文味兒”。

《走遍天下書為侶》教學反思

《走遍天下書為侶》是一篇説理性的散文,文章篇幅短小精緻,語言淺顯易懂,角度新穎,表達獨特。作者通過假設和設問的形式,表達自己的觀點:你總能從一本書中發現新的東西,不管你看過多少遍。

教法一:以讀激趣

全篇文章只有第5和第7兩個自然段較長,也較難讀,又是全文的重點,敍述了為什麼選擇書的理由和讀書的方法。

上課時抓這兩段,激起學生讀的興趣。我首先引誘孩子去讀:“你們都預習過課文吧?老師也讀過,發現5和7兩段特別難讀,總讀不好。你們感覺呢?”學生有回答“好讀”有回答“不好讀”,我繼續:“那我們來個比賽,我們用3分鐘來練習一下,等會兒比比,看誰讀得好。”

經過練讀,我請了一個有些困難的孩子,他讀的較好,於是讓其他孩子幫老師讀:“他讀得真好,老師有些害怕,誰能幫我去跟他比比?”接着我請了幾個與他差不多的孩子讀讀。孩子們興趣很高,注意力集中,目光精鋭,害怕輸了比賽。第二次,我請了一箇中上的孩子,他讀得很流利,其他孩子想勝了他比較困難,但是大家還是一絲不苟地讀了下來。不行的,就用一組跟他比,經過一翻擂台,孩子們掌握了這兩段的內容,落實了重點。

(從晚上收上來的日記中孩子們很喜歡這樣的課堂,一個孩子説到: “上語文課開心極了!老師總是變魔術似的讓我們愛上了讀書。”另一個孩子説:“語文老師就是會耍‘小把戲’,但是我們都願意上她的課。”)

教法二:質疑解疑

文章就是用設問的形式出現,那麼我也用這樣的形式最簡單的去上。朗讀完後,我説:“給你們一個最簡單的問題,給題目加個為什麼。”孩子們誰都會:“為什麼走遍天下要用‘書’為侶?”“是呀,為什麼呢?書中明明白白告訴我們,誰能邊朗讀邊結合自己的理解説説。

孩子們很快地去讀課文了,我輕輕地鼓勵他們:“這個真不錯,能邊讀邊劃出自己有想法的句子。”“那個也很好,還在旁邊寫上批註。”“真是有自己的一套讀書方法,讀完了整理自己的理解,思考剛才的問題。”……

在孩子們討論交流中理解了“書就像你的朋友、你的家……”“你早已見過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見時,你還會説:‘真想不到你懂這個!”“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過了多少年,你還會説:‘我怎麼沒注意過,那燈光照着那個角落,光線怎麼那麼美。’”

遺憾的是,我並沒有深入地讓孩子們理解書與朋友和家的真正關係,因為孩子們在討論的時候,説的比較散,但觀點又重複:書就是朋友,朋友不管見多少次面,總會發現不一樣。對於“是的,我願意讀上一百遍,我願意讀到能背誦的程度。”這樣的句子的理解學生應該還是一知半解。我願意是因為它總能給我帶來不一樣的感覺,我並不能完全清楚它。這樣,學生在這個段落的思路還是理得不夠清晰。對於落實難點有了障礙。

教法三:仿寫

讀完課文,對作者為什麼走遍天下書為侶有了認識,還掌握了他的讀書方法。那麼,如果讓你選擇,在外出旅遊走天下的時候,你會選擇什麼呢?按照課文,仿寫一段話。

學生的思維比較擴散,有的説:我會選擇照相機,將祖國美麗的山水拍攝下來,有獨具風格的黃山奇鬆,有風光迷離的桂林山水,有景色秀麗的西沙羣島……,捕捉美好鏡頭,就靠我着攝像機。

有的説,我會選擇一個mp3,傾聽所有音樂,即使一首歌曲聽上一百次,有什麼關係,我可以想象作者作曲、作詞的樣子,歌聲的讚美。

有的説,我會選擇一個手提電腦,更方便我的外出,疑問全不怕。

……

學生的想法很奇妙,但是對於具體的理由並沒有展開詳細描寫,有點孩子也選擇書為伴侶,可是,句子寫法上並沒有脱離文中的影子。由於時間的原因,我並不能做具體的點評和指導。

其實,我知道,一課一得,我們並不能要求自己所有的課堂都那麼精彩,但是卻不能讓自己的課堂失去光彩,失去了吸引孩子的焦點,那麼,這樣的語文課對孩子們來説就是不幸了。

走遍天下書為侶教學反思 篇九

在經過了昨天的語文研討課和今天早晨的一番整理思考後,今天第一節課上《走遍天下書為侶》一課時,我採用了“以疑啟思,以讀促學”的教學方法,課堂效果還比較不錯。

昨天晚上,我以《國小語文基礎訓練》上的題為藍本,要求同學針對課文的字詞、句子和主要內容進行了自學。早自習,在學生背誦《弟子規》時,我大體翻閲了一下,發現多數同學們對課文內容已經熟悉,對課文內涵的理解卻還不夠透徹。

於是,一上課,我就引導學生反覆閲讀課題,理解“走遍天下書為侶”的準確意思,接下來,我讓同學們結合自己的預習針對課題提出自己的疑惑,鄭雅晴、單乾、賀慶豐、楊韻琳、傅裕朝等同學提出了許多很有探索價值的問題,如“為什麼作者外出旅行非要帶書?而不選擇別的東西?”“只帶一本書他不會看膩了嗎?”“多帶幾本書不行嗎?為什麼只選擇一本?”“書是沒有生命的,和朋友一起旅行可以互相聊天,甚至帶一條小狗也會覺得旅行時有安全感呀!”“書既不能遮風擋雨,又不能保護自己,為什麼一定要帶書,我如果旅行肯定不會選擇帶書,我覺得書對旅行者沒有什麼幫助。”

從同學們的這些問題中,可以透視出很多學生並沒有真正地弄懂課文的意思,於是我讓同學們圍繞課後的兩個問題一邊默讀一邊思考。問題分別是:

1、説説作者選擇一本書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是什麼?

2、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讀那本書”的方法是什麼?她的讀書方法對你有什麼啟示?我要求同學們把問題寫在小紙片上,便於我批閲打分,並且一再強調要把分數與個人班級積分掛靠起來。想簡練者可儘可能簡練,想詳盡者也可以儘可能地詳盡。

接下來,教室裏靜悄悄的,同學們都進入了思考的境界,連平時一向不會思考的小霆同學,也默默地在讀書。因為他希望自己的積分能夠超過他的老對手徐家輝已經太久太久了。

但或許是這兩個題難度太難,或許是我在對學生穿針引線方面做得不夠足,在組織問題的答案時,很多同學都遇到了困難。他們似乎能夠找到答案在哪裏,但是那麼長的答案,他們卻又一時不知道應該如何歸納整理。特別是關於作者的讀書方法一段,學生們更是看得雲裏霧裏,費盡心思卻仍然不得要領。

看到此,我想自己給學生的問題難度還是有些過大了,於是我請同學們停下來。帶着我的理解給學生們範讀了課文,在讀的過程中,我有意地按照我的理解增加了一些內容,比如在課文第七自然段中,我將與同學們共讀《湯姆·索亞歷險記》一書的體會貫通進去。

原文是這樣的:“首先我會思考,故事中的人為什麼這樣做,作家為什麼要寫這個故事。然後,我會在腦子裏繼續把這個故事編下去,回過頭來品味我最欣賞的一些片段,並問問自己為什麼喜歡它們。我還會再讀其他部分,並從中找到我以前忽略的東西。做完這些,我會把從書中學到的東西列個單子。最後,我會想象作者是什麼樣的,他會有怎樣的生活經歷……這真像與另一個人同船而行。”

而我加工改編為:“首先我會思考,湯姆為什麼一定要冒着生命危險説出墳地慘案的真兇是印第安·喬,而不是稀裏糊塗的莫夫·波特,作家馬克·吐温為什麼一定要寫這個故事。然後,我會在腦子裏繼續繼續把這個故事編下去,想象湯姆長大了用自己的錢辦了一個工廠,而且還娶了美麗可愛的貝基。(同學們邊聽邊笑),回過頭來我會品味我最欣賞的一些片段,比如,我喜歡湯姆費盡心機收集卡片想得到聖經,以博得貝基的青睞那段好玩而好笑的段落,我也喜歡湯姆和貝基在山洞中迷路,面臨生死絕境時,湯姆的臨危不懼,有勇有謀。我會問自己為什麼這些段落如此吸引着我,如此感染着我。我還會再讀其他的部分,並從中找到我以前忽略的東西,比如,湯姆的夥伴哈克有了錢,卻依然喜歡睡在屠宰場後面的幾隻大空桶裏,吃着偷來的'飯菜。做完這些,我會把從書中學到的東西列個單子。我明白了做人要正直,為人要善良,喜歡就要勇敢去追求,敢於冒險的同時也要注意安全,世界不完全是美好的,善與惡是同時存在的等等,最後,我會想象作者馬克吐温是什麼樣的,他會有怎樣的生活經歷……這真像是與世界著名作家馬克·吐温同船而行。”

當我讀完之後,學生們似乎有些恍然大悟,接下來都低頭安靜地寫下來。下課鈴聲響了,同學們還有些意猶未盡。

以疑啟思,以讀促學,讓這篇我非常欣賞的課文閃爍出了思想的火花,讓我也有了攜上一本心愛的書,一個人去天涯海角去旅行的衝動和幻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lkkn4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