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長歌行的賞析(集錦10篇)

長歌行的賞析(集錦10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10篇《長歌行的賞析》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長歌行的賞析》相關的範文。

長歌行的賞析(集錦10篇)

篇1:《長歌行》賞析

《長歌行》賞析

1

詩選自漢樂府。樂府是自秦代以來設立的朝廷音樂機關,漢武帝時得到大規模的擴建,從民間蒐集了大量的詩歌作品,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本詩是其中的一首。

長歌行:漢樂府曲調名。 葵:古代的一種蔬菜。 ��:曬乾。 陽春:就是春天,是陽光和露水充足的時候。 布:散佈,灑滿。 德澤:恩澤。 秋節:秋季。節,時節,節令。 �j黃:枯黃。 華:同“花”。 衰:為了押韻,這裏可以按古音讀作。 百川:無數條江河。川,河流。徒:徒然,白白地。

今譯: 園中的葵菜呵鬱鬱葱葱,晶瑩的朝露陽光下飛昇。 春天把希望灑滿了大地,萬物都呈現出一派繁榮。 常恐那肅殺的秋天來到,樹葉兒黃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騰着東流到大海,何時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時努力,到老來只能是悔恨一生。

這首詩從“園中葵”説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復回打比方,説明光陰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後勸導人們,要珍惜青春年華,發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後悔。這首詩借物言理,首先以園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長茂盛。其實在整個春天的陽光雨露之下,萬物都在爭相努力地生長。何以如此?因為它們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來,深知秋風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節奏如此,人生又何嘗不是這樣?一個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時光而努力奮鬥,讓青春白白地浪費,等到年老時後悔也來不及了。這首詩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勵青年人要珍惜時光,出言警策,催人奮起。

這是漢代樂府古詩中的一首名作。詩中用了一連串的比喻,來説明應該好好珍惜時光,及早努力。詩的前四句,向我們描繪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園子裏綠油油的葵菜上還帶着露水,朝陽升起之後,曬乾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陽光中。世上的萬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煥發出無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它們都要失去鮮豔的光澤,變得枯黃衰落了。萬物都有盛衰的變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過程。時間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樣,一直向東流入大海,一去不復返了。我們在年少力強的時候如果不珍惜時光,好好努力的話,到老的時候就只能白白地悲傷了!

2 《野望》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這首詩在藝術上以質樸自然見長。全詩寫的是秋色中的山野,在閒適的情趣中,也透露出詩人彷徨無依的莫名苦悶。

[註釋](1)東皋:山西省河津縣的東皋村,詩人隱居的地方。(2)徙倚[音“席乙”]:徘徊彷徨。(3)落暉:落日的餘光。(4)犢:小牛。采薇:《詩經.召南.草蟲》有:“徙彼南山,言菜其薇。未見君子,我心傷悲。”又《詩經.小雅.采薇》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市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此處暗用二詩的句意,藉以抒發自己的苦悶。

[譯文]在黃昏的時候,我佇立在東皋村頭悵望,彷徨徘徊心中沒有主張。每一棵樹都凋謝枯黃,每一座山峯都塗上落日的餘暉。放牛的兒童騎着小牛回家,獵人騎着駿馬帶回獵物。我看到這些人又並不相識,心情鬱悶於是長聲歌唱《詩經》中“采薇采薇”的詩句。

《野望》寫的是山野秋景,在閒逸的情調中,帶幾分彷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邊地。東皋,指他家鄉絳州龍門的一個地方。他歸隱後常遊北山、東皋,自號“東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現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寫薄暮中所見景物:“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舉目四望,到處是一片秋色,在夕陽的餘暉中越發顯得蕭瑟。在這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與獵馬的特寫,帶着牧歌式的田園氣氛,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

然而,王績還不能象陶淵明那樣從田園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後説:“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説自己在現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

讀熟了唐詩的人,也許並不覺得這首詩有什麼特別的好處。可是,如果沿着詩歌史的順序,從南朝的宋、齊、樑、陳一路讀下來,忽然讀到這首《野望》,便會為它的樸素而叫好。南朝詩風大多華靡豔麗,好象渾身裹着綢緞的珠光寶氣的貴婦。從貴婦堆裏走出來,忽然遇見一位荊釵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樸素美就會產生特別的魅力。王績的《野望》便有這樣一種樸素的好處。

這首詩的體裁是五言律詩。自從南朝齊永明年間,沈約等人將聲律的知識運用到詩歌創作當中,律詩這種新的體裁就已醖釀着了。到初唐的沈�縉凇⑺沃�問手裏律詩遂定型化,成為一種重要的詩歌體裁。而早於沈、宋六十餘年的王績,已經能寫出《野望》這樣成熟的律詩,説明他是一個勇於嘗試新形式的人。這首詩首尾兩聯抒情言事,中間兩聯寫景,經過情--景--情這一反覆,詩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層。這正符合律詩的.一種基本章法。

3《早寒江上有懷》

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①選自《孟浩然集》。②木落:樹木的葉子落下來。③雁南度:大雁南飛。④襄水曲:在漢水的轉彎處。襄水,指漢水,流經孟浩然的家鄉襄陽(現在屬湖北)。曲,曲折轉彎處。⑤楚雲端:長江中游一帶雲的盡頭。⑥天際:天邊。⑦迷津:迷失道路。津,渡口⑧平海夕漫漫:形容長江水勢很大

草木枯黃凋零了,陣陣鴻雁飛向南,北風呼嘯刮不停,一江秋水一江寒。家鄉是那鹿行山,茅廬就在襄水灣,遙望遠方的楚地,楚地茫茫在雲端。思鄉眼淚已流盡,客旅生活多辛酸,孤帆遠方在天際,此情此景不堪看。我想找人問一問,迷路渡口在哪邊。暮色蒼茫無所見,只見江海水漫漫。

詩的開頭兩句,扣詩題“早寒江上”。“木落雁南度”是眼中所見“早寒”景象,“北風江上寒”更多地着眼於自身的感受。兩句詩很具體的寫出了季節氣候特點,應該説,就是寫實;但這兩句寫早寒景象的詩是為下面的抒情做準備的,所以又有起興的作用。面對秋末冬初的蕭條景物,不禁勾起思鄉情懷,於是首先就想到自己的家鄉:家鄉在襄水灣曲處,遠隔着楚地雲天,很遠哪!遠隔難到,因此思念更加深切。“鄉淚客中盡”,正面抒發了思鄉,一個“盡”將詩人的思鄉之情作了盡情的抒發。如此思鄉,當然就想到回鄉,於是才有“孤帆天際看”的表現。看天際孤帆,就勾起了乘船返鄉的念頭。這念頭實在是鄉思所致,然而想回鄉,也沒有那麼容易,因為迷失了道路;迷失道路本來可以詢問,但江水與海相平,水勢漫漫,又到哪裏去問路呢?最後兩句,從表面看寫歸路之難,仔細推敲我們發現這裏不是純粹寫實,有着很深的含意。

孟浩然曾與唐玄宗開元十五年到長江下游漫遊過一次,開元十七年至二十一年孟浩然再到吳越漫遊。這首詩可能作於漫遊時期。因離鄉日久,觸景生情,便在詩中表達了對家鄉的思念,並抒發了心境的迷茫之情。寫景自然典型,抒情真切深入,可以稱之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

這是一首懷鄉思歸的抒情詩。以興開首,借鴻雁南飛,引起客居思歸之情。中間寫望見孤帆遠去,想到自己無法偕同的悵惘,最後寫欲歸不得的鬱積。詩人在異鄉遙望故鄉,深深地眷念襄陽、襄水,但故鄉可望而不可及,只能垂下思鄉之淚、遙看天際孤帆。這一種飄零之感只有羈旅中人才能深切地體會到。此詩的最後兩句既實寫當時情形,又隱喻詩人自己仕途失意的悲慨。這首詩透露出作者長安碰壁之後的牢騷和惘然,思鄉之情和寫景之句渾然一體,深沉含蓄。

根據詩的內容看,大約是作者漫遊長江下游時的作品。當時正是秋季,天卻相當寒冷。睹物傷情,不免想到故鄉,引起了思鄉之淚。再加以當時作者奔走於長江下游各地,既為隱士,而又想求官;既羨慕田園生活,而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因而此詩流露的感情是相當複雜的。因為詩人既羨慕田園生活,有意歸隱,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鴻圖。這種矛盾,就構成了詩的內容。本詩二、三兩聯都是自然成對,毫無斧鑿痕跡。第二聯兩句都是指襄陽的地位,信手拈來,就地成對,極為自然。第三聯“鄉淚”是情,“孤帆”是景,以情對景,扣合自然,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感情。最後又以景作結,把思歸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緒都寄寓在這迷茫的黃昏江景中了

4《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這是一首典型的干謁詩。干謁,顧名思義,古人為求顯聲揚名或經世致用而求見達官顯貴,希望他們能夠賞識自己,薦舉自己或重用自己。反映這類題材的詩謂之干謁詩。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遊長安,寫了這首詩投贈當時位居宰相的張九齡,目的是想得到張的賞識和器重。干謁詩的文思情采最能看出作者的風骨、人格。有的滿篇卑躬屈膝,奴顏媚骨;有的滿篇叫苦不迭,乞人憐憫;也有的自命清高,恃才傲物;而孟浩然的這首干謁詩則寫得情采飛揚,不卑不亢,點到為止,含而不露骨,實為干謁詩的精品。下面依循文路,剖析詩心,一探主旨。

前面兩聯寫景,即景生情,寓情於景;壯景造勢,勢涉情思。八月秋高,湖水盛漲,圓圓滿滿,與岸齊平;遠遠望去,煙波浩渺,水天一色,渾然一體。“涵”字點明洞庭湖汪洋浩闊,與天相接,吞天吐地,包容萬象的恢宏氣度,頗似范仲淹《岳陽樓記》的描寫:“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平”字橫向着眼,極見湖水浩渺,視野開闊。“太清”縱向描繪,給人以天高地闊,宇玉澄清之感。開頭兩句寫得洞庭湖極開朗也極涵渾,潤澤着千花萬樹,容納了千溪萬河。三、四兩句實寫洞庭。水汽蒸騰,如煙似霧,彷彿江邊湖畔的沼澤地帶,都受到湖水的滋養哺育,才顯得那樣草木繁茂,鬱鬱葱葱。湖水翻江倒海一般澎湃洶湧,穩固如山的岳陽城好像瑟縮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腳下,顯得異常渺小。“蒸”字渲染一種濕漉漉,水淋淋的氣氛,給人以孕大含深,蒸蒸日上的動態感;“撼”字猶如萬鈞雷霆,“炸”得岳陽城天搖地動,幾近坍塌;極顯湖水喧囂動盪,桀傲不馴的自然偉力。這兩句錘鍊詞語,以靜襯動,凸現洞庭秋水虎吼雷鳴的勃勃生機。

四句寫景,看似不涉干謁,不關情思,其實不然。才情卓異,奇思妙想如孟浩然者潑墨如水,濃描洞庭,決不是等閒之筆。孟浩然的高明就在於表達心意,旁敲側擊而不顯山露水。這天地之間的浩蕩汪洋的一湖秋水,既烘托出作者經世致用的凌雲壯志和積極進取的勃勃雄心,又暗示張九齡寬宏大度,海納百川的胸襟氣度。壯景奇觀,驚天動地,隱喻風流俊傑即將橫空出世。此為借景傳情,託水言志!

詩歌后面四句,轉入抒情。“欲濟無舟楫”,觸景興懷,就近設喻。詩人面對浩浩湖水,想到自己在野之身,滿腹經綸,滿面懷壯志,卻無人接引,無人知賞,不禁悲從中來,就正如想渡過湖去卻沒有船隻一樣。“端居恥聖明”,意謂在這個偉大光明的太平盛世,自己本該一展宏圖,大有可為;現在卻是閒居無聊,浪費光陰。詩人心有不甘,氣有不平而倍感愧疚,甚至羞於見人。這兩句是正式向張丞相表白心志,説明自己心向神往出仕求官,卻找不到門路。最後兩句詩人向張丞相發出呼籲。“釣魚者”暗指當政掌權的人物,其實是專指張丞相而言。這兩句的意思是:德高望重,權傾朝野的張大人啊,您能出來主持國政,造福萬民,我是十分欽佩的,不過,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隨左右,替您效力,只有徒然表示欽羨之情罷了。謙卑遺憾的字句之下暗含隱忍待發,將以有為的心機。

縱觀全詩,寫景過半,干謁心明。浩浩湖水,垂垂而釣,氣定神閒,雍容大度,稱頌對方,極有分寸而又不失身份;波瀾動遠空,“欲渡無舟楫”,闡述心聲,不卑不亢,露壯志才情,隱寒傖卑微,委婉含蓄而又大氣磅礴,才氣縱橫而又開合有度。如此干謁,實為天地之間第一等文字!

5崔顥《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詩人滿懷對黃鶴樓的美好憧憬慕名前來,可仙人駕鶴杳無蹤跡,眼前就是一座尋常可見的江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美好憧憬與尋常江樓的落差,在詩人心中布上了一層悵然若失的底色,為鄉愁情結的抒發作了潛在的鋪墊。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樓頭送目,江天相接的自然畫面因白雲的襯托愈顯宏麗闊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詩人的心境漸漸開朗,胸中的情思也隨之插上了縱橫馳騁的翅膀:黃鶴樓久遠的歷史和美麗的傳説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終歸物在人非、鶴去樓空。人們留下什麼才能經得起歲月的考驗?她不是別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爛也割捨不斷的綿綿鄉戀、悠悠鄉情。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豔陽高照,澄空流碧,恍惚中,漢水北岸的樹木化作久久思念的親愛之人,宛如眼前。和煦的陽光,給人家的温暖。依稀間,鸚鵡洲上的芳草叢中走來一身正氣、擊鼓罵曹的禰衡,他面對黃祖的屠刀,視死如歸,血灑碧草,正是無數浪跡天涯的遊子浸滿血淚的無私付出,才構築了無數令人難忘的故鄉。美好的憧憬與動情的追憶,使得“晴川、芳草”二句極富人情味。詩作的思想品位也因此跨進更為高遠的境地。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日暮後面是夜晚,鳥要歸巢,船要歸航,遊子要歸鄉。水霧江煙,一片迷濛,問鄉鄉不語,思鄉不見鄉,面對此情此景,誰人不生鄉愁也無由。詩作以一“愁”收篇,準確地表達了日暮時分詩人登臨黃鶴樓的心情,同時又和開篇的暗喻相照應,以起伏輾轉的文筆表現纏綿的鄉愁,做到了言外傳情,情內展畫,畫外拖音。

詩作的前兩句民歌風味濃郁,景到言到,語如聯珠;後兩句則對仗工整,音律諧美,文采飛揚。特別是作者獨具匠心的剪裁,更有令人回味無窮之感。詩人將思念親人的狹義鄉愁與心繫天下蒼生的廣義鄉愁有機結合,使得本篇的韻味和風骨跨上了同類詩作的最高峯巔。詩人的風采與秉性亦隨詩篇的展開躍然紙上:他才華橫溢,如晴川東去,奔流不息;他不拘小節,似芳草萋萋,崢嶸不已。沒有自戀自迷之頹廢,也無自私自利之狹隘,鄉愁情懷的抒發也同樣波瀾壯闊、豪邁昂揚,不愧為是被後人推為唐朝七律詩中的第一佳作。

許青松

篇2:長歌行原文賞析

長歌行原文賞析

原文: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譯文:

園中的葵菜青青鬱郁,葵葉上的露水被朝陽曬乾。春天的陽光把温暖佈滿大地,萬物都煥發出勃勃生機。常常擔心秋天一到,美麗的花葉就會枯黃、衰敗。千萬條江河奔騰着向東流入大海,什麼時候才能重西流?人也一樣年少時如果不珍惜時間努力向上,到老只能白白地悔恨與悲傷了。

註釋:

①長歌行:漢樂府曲牌名。②葵:“葵”作為蔬菜名,指我國古代重要蔬菜之一。《詩經·豳風·七月》:“七月亨葵及菽。”李時珍《本草綱目》説“葵菜古人種為常食,今之種者頗鮮。有紫莖、白莖二種,以白莖為勝。大葉小花,花紫黃色,其最小者名鴨腳葵。其實大如指頂,皮薄而扁,實內子輕虛如榆莢仁。”本詩“青青園中葵”即指此。另有一種菊科草本植物也叫“葵”。向日葵即其中之一。此外,蒲葵也可簡稱.“葵”,用蒲葵葉做成的扇子稱“葵扇”。③朝露:清晨的露水。④陽春:温暖的春天。布:佈施,給予。德澤:恩惠。⑤秋節:秋季。⑥焜黃:形容草木凋落枯黃的樣子。華:同“花”讀音同“花”。衰:讀“cuī”,古時候沒有“shuaī”這個音。(但根據語文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漢語》所以我們認為,除了普通話的.規範發音之外,任何其他的朗讀法都是不可取的。所以讀shuaī)⑦百川:大河流。少:年輕。老:老年。⑧徒:白白地。⑨晞:天亮,引申為陽光照耀。⑩少壯:年輕力壯,指青少年時代。?老大:年老。(指年老了,中年時,人老了,過了青年時期。此句話指到指年老了,中年時,人老了,過了青年時期只能白白地悔恨與悲傷了。)

賞析:

這首詩從“園中葵”説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復回打比方,説明光陰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後勸導人們,要珍惜青春年華,發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後悔。這首詩借物言理,首先以園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長茂盛。其實在整個春天的陽光雨露之下,萬物都在爭相努力地生長。何以如此?因為它們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來,深知秋風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節奏如此,人生又何嘗不是這樣?一個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時光而努力奮鬥,讓青春白白地浪費,等到年老時後悔也來不及了。這首詩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勵青年人要珍惜時光,出言警策,催人奮起。

篇3:長歌行譯文及賞析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

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j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樂府詩是最能代表漢代詩歌成就的一種體裁。它常採用賦、比、興、互文、反覆歌詠的修飾手法及鋪陳、對比、烘托等。

註釋:

(1)長歌行:漢樂府曲題。這首詩選自《樂府詩集》卷三十,屬相和歌辭中的平調曲。

(2)葵:“葵”作為蔬菜名,指中國國古代重要蔬菜之一。《詩經・豳風・七月》:“七月亨葵及菽。”李時珍《本草綱目》説“葵菜古人種為常食,今之種者頗鮮。有紫莖、白莖二種,以白莖為勝。大葉小花,花紫黃色,其最小者名鴨腳葵。其實大如指頂,皮薄而扁,實內子輕虛如榆莢仁。”此詩“青青園中葵”即指此。

(3)朝露:清晨的露水。��:幹。

(4)”陽春“句:陽是温和。陽春是露水和陽光都充足的時候,露水和陽光都是植物所需要的,都是大自然的恩惠,即所謂的”德澤“。 布:佈施,給予。 德澤:恩惠。

(5)秋節:秋季。

(6)�j黃:形容草木凋落枯黃的樣子。 華(huā):同“花”。 衰:一説讀“cuī”,因為古時候沒有“shuāi”這個音;一説讀shuāi,根據語文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漢語》,除了普通話的規範發音之外,任何其他的朗讀法都是不可取的。

(7)百川:大河流。

(8)少壯:年輕力壯,指青少年時代。

(9)老大:指年老了,老年。徒:白白地 。

譯文:

園中的葵菜呵鬱鬱葱葱,晶瑩的朝露陽光下飛昇。

春天把希望灑滿了大地,萬物都呈現出一派繁榮。

常恐那肅殺的.秋天來到,樹葉兒黃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騰着東流到大海,何時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時努力,到老來只能是悔恨一生。

賞析:

此詩從“園中葵”説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復回打比方,説明光陰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後勸導人們,要珍惜青春年華,發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後悔。這首詩借物言理,首先以園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長茂盛。其實在整個春天的陽光雨露之下,萬物都在爭相努力地生長。因為它們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來,深知秋風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節奏如此,人生也是這樣。一個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時光而努力奮鬥,讓青春白白地浪費,等到年老時後悔也來不及了。這首詩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勵青年人要珍惜時光,出言警策,催人奮起。

這是一首詠歎人生的歌。唱人生而從園中葵起調,這在寫法上被稱作“託物起興”,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園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葉片上滾動着露珠,在朝陽下閃着亮光,像一位充滿青春活力的少年。詩人由園中葵的蓬勃生長推而廣之,寫到整個自然界,由於有春天的陽光、雨露,萬物都在閃耀着生命的光輝,到處是生機盎然、欣欣向榮的景象。這四句,字面上是對春天的禮讚,實際上是借物比人,是對人生最寶貴的東西──青春的讚歌。人生充滿青春活力的時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樣美好。這樣,在寫法上它同時又有比喻的意義,即所謂“興而比”。

自然界的時序不停交換,轉眼春去秋來,園中葵及萬物經歷了春生、夏長,到了秋天,它們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輝的葉子變得焦黃枯萎,喪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發而長大,而老死,也要經歷一個新陳代謝的過程。這是一個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則。詩人用“常恐秋節至”表達對“青春”稍縱即逝的珍惜,其中一個“恐”字,表現出人們對自然法則的無能為力,青春凋謝的不可避免。接着又從時序的更替聯想到宇宙的無盡時間和無垠空間,時光像東逝的江河,一去不復返。由時間尺度來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後不能復生。在這永恆的自然面前,人生就像葉上的朝露一見太陽就被曬乾了,就像青青葵葉一遇秋風就枯黃凋謝了。詩歌由對宇宙的探尋轉入對人生價值的思考,終於推出“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一發聾振聵的結論,結束全詩。這個推理的過程,字面上沒有寫出來,但讀者可循着詩人思維的軌跡,用自己的人生體驗來補足:自然界的萬物有一個春華秋實的過程;人生也有一個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過程。自然界的萬物只要有陽光雨露,秋天自能結實,人卻不同;沒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萬物經秋變衰,但卻實現了生命的價值,因而不足傷悲;人則不然,因“少壯不努力”而老無所成,就等於空走世間一趟。調動讀者思考,無疑比代替讀者思考高明。正由於此,使這首詩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厭的人生説教,使最後的警句顯得渾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鐘長鳴一般,深深地打動了讀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長:一是説老大無成,人生等於虛度了;二是説老年時才醒悟將於事無補,徒歎奈何,意在強調必須及時努力。

篇4:長歌行譯文及賞析

常恐秋節至,�j黃華葉衰。

此句出自兩漢詩人的《長歌行》

長歌行原文: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

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j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長歌行譯文及註釋

譯文

園中的葵菜都鬱鬱葱葱,晶瑩的朝露陽光下飛昇。

春天把希望灑滿了大地,萬物都呈現出一派繁榮。

常恐那肅殺的秋天來到,樹葉兒黃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騰着東流到大海,何時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時努力,到老來只能是悔恨一生。

註釋

⑴長歌行:漢樂府曲題。這首詩選自《樂府詩集》卷三十,屬相和歌辭中的平調曲。

⑵葵:“葵”作為蔬菜名,指中國古代重要蔬菜之一。《詩經・豳風・七月》:“七月亨葵及菽。”李時珍《本草綱目》説“葵菜古人種為常食,今之種者頗鮮。有紫莖、白莖二種,以白莖為勝。大葉小花,花紫黃色,其最小者名鴨腳葵。其實大如指頂,皮薄而扁,實內子輕虛如榆莢仁。”此詩“青青園中葵”即指此。

⑶朝露:清晨的露水。��:天亮,引申為陽光照耀。

⑷”陽春“句:陽是温和。陽春是露水和陽光都充足的時候,露水和陽光都是植物所需要的,都是大自然的恩惠,即所謂的”德澤“。 布:佈施,給予。 德澤:恩惠。

⑸秋節:秋季。

⑹�j黃:形容草木凋落枯黃的樣子。 華(huā):同“花”。 衰:一説讀“cuī”,因為古時候沒有“shuāi”這個音;一説讀shuāi,根據語文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漢語》,除了普通話的規範發音之外,任何其他的朗讀法都是不可取的。

⑺百川:大河流。

⑻少壯:年輕力壯,指青少年時代。

⑼老大:指年老了,老年。徒:白白地。

長歌行賞析

此詩從“園中葵”説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復回打比方,説明光陰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後勸導人們,要珍惜青春年華,發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後悔。這首詩借物言理,首先以園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長茂盛。其實在整個春天的陽光雨露之下,萬物都在爭相努力地生長。因為它們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來,深知秋風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節奏如此,人生也是這樣。一個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時光而努力奮鬥,讓青春白白地浪費,等到年老時後悔也來不及了。這首詩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勵青年人要珍惜時光,出言警策,催人奮起。

這是一首詠歎人生的歌。唱人生而從園中葵起調,這在寫法上被稱作“託物起興”,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園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葉片上滾動着露珠,在朝陽下閃着亮光,像一位充滿青春活力的少年。詩人由園中葵的蓬勃生長推而廣之,寫到整個自然界,由於有春天的陽光、雨露,萬物都在閃耀着生命的光輝,到處是生機盎然、欣欣向榮的景象。這四句,字面上是對春天的禮讚,實際上是借物比人,是對人生最寶貴的東西──青春的讚歌。人生充滿青春活力的時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樣美好。這樣,在寫法上它同時又有比喻的意義,即所謂“興而比”。

自然界的時序不停交換,轉眼春去秋來,園中葵及萬物經歷了春生、夏長,到了秋天,它們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輝的葉子變得焦黃枯萎,喪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發而長大,而老死,也要經歷一個新陳代謝的過程。這是一個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則。詩人用“常恐秋節至”表達對“青春”稍縱即逝的珍惜,其中一個“恐”字,表現出人們對自然法則的無能為力,青春凋謝的不可避免。接着又從時序的更替聯想到宇宙的無盡時間和無垠空間,時光像東逝的江河,一去不復返。由時間尺度來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後不能復生。在這永恆的自然面前,人生就像葉上的朝露一見太陽就被曬乾了,就像青青葵葉一遇秋風就枯黃凋謝了。詩歌由對宇宙的探尋轉入對人生價值的思考,終於推出“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一發聾振聵的結論,結束全詩。這個推理的過程,字面上沒有寫出來,但讀者可循着詩人思維的軌跡,用自己的人生體驗來補足:自然界的萬物有一個春華秋實的過程;人生也有一個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過程。自然界的萬物只要有陽光雨露,秋天自能結實,人卻不同;沒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萬物經秋變衰,但卻實現了生命的價值,因而不足傷悲;人則不然,因“少壯不努力”而老無所成,就等於空走世間一趟。調動讀者思考,無疑比代替讀者思考高明。正由於此,使這首詩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厭的人生説教,使最後的警句顯得渾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鐘長鳴一般,深深地打動了讀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長:一是説老大無成,人生等於虛度了;二是説老年時才醒悟將於事無補,徒歎奈何,意在強調必須及時努力。

篇5:長歌行譯文及賞析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此句出自兩漢詩人的《長歌行》

長歌行原文: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

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j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長歌行譯文及註釋

譯文

園中的葵菜都鬱鬱葱葱,晶瑩的朝露陽光下飛昇。

春天把希望灑滿了大地,萬物都呈現出一派繁榮。

常恐那肅殺的秋天來到,樹葉兒黃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騰着東流到大海,何時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時努力,到老來只能是悔恨一生。

註釋

⑴長歌行:漢樂府曲題。這首詩選自《樂府詩集》卷三十,屬相和歌辭中的平調曲。

⑵葵:“葵”作為蔬菜名,指中國古代重要蔬菜之一。《詩經・豳風・七月》:“七月亨葵及菽。”李時珍《本草綱目》説“葵菜古人種為常食,今之種者頗鮮。有紫莖、白莖二種,以白莖為勝。大葉小花,花紫黃色,其最小者名鴨腳葵。其實大如指頂,皮薄而扁,實內子輕虛如榆莢仁。”此詩“青青園中葵”即指此。

⑶朝露:清晨的露水。��:天亮,引申為陽光照耀。

⑷”陽春“句:陽是温和。陽春是露水和陽光都充足的時候,露水和陽光都是植物所需要的,都是大自然的恩惠,即所謂的”德澤“。 布:佈施,給予。 德澤:恩惠。

⑸秋節:秋季。

⑹�j黃:形容草木凋落枯黃的樣子。 華(huā):同“花”。 衰:一説讀“cuī”,因為古時候沒有“shuāi”這個音;一説讀shuāi,根據語文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漢語》,除了普通話的規範發音之外,任何其他的朗讀法都是不可取的。

⑺百川:大河流。

⑻少壯:年輕力壯,指青少年時代。

⑼老大:指年老了,老年。徒:白白地。

長歌行賞析

此詩從“園中葵”説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復回打比方,説明光陰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後勸導人們,要珍惜青春年華,發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後悔。這首詩借物言理,首先以園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長茂盛。其實在整個春天的陽光雨露之下,萬物都在爭相努力地生長。因為它們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來,深知秋風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節奏如此,人生也是這樣。一個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時光而努力奮鬥,讓青春白白地浪費,等到年老時後悔也來不及了。這首詩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勵青年人要珍惜時光,出言警策,催人奮起。

這是一首詠歎人生的歌。唱人生而從園中葵起調,這在寫法上被稱作“託物起興”,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園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葉片上滾動着露珠,在朝陽下閃着亮光,像一位充滿青春活力的少年。詩人由園中葵的蓬勃生長推而廣之,寫到整個自然界,由於有春天的陽光、雨露,萬物都在閃耀着生命的光輝,到處是生機盎然、欣欣向榮的'景象。這四句,字面上是對春天的禮讚,實際上是借物比人,是對人生最寶貴的東西──青春的讚歌。人生充滿青春活力的時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樣美好。這樣,在寫法上它同時又有比喻的意義,即所謂“興而比”。

自然界的時序不停交換,轉眼春去秋來,園中葵及萬物經歷了春生、夏長,到了秋天,它們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輝的葉子變得焦黃枯萎,喪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發而長大,而老死,也要經歷一個新陳代謝的過程。這是一個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則。詩人用“常恐秋節至”表達對“青春”稍縱即逝的珍惜,其中一個“恐”字,表現出人們對自然法則的無能為力,青春凋謝的不可避免。接着又從時序的更替聯想到宇宙的無盡時間和無垠空間,時光像東逝的江河,一去不復返。由時間尺度來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後不能復生。在這永恆的自然面前,人生就像葉上的朝露一見太陽就被曬乾了,就像青青葵葉一遇秋風就枯黃凋謝了。詩歌由對宇宙的探尋轉入對人生價值的思考,終於推出“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一發聾振聵的結論,結束全詩。這個推理的過程,字面上沒有寫出來,但讀者可循着詩人思維的軌跡,用自己的人生體驗來補足:自然界的萬物有一個春華秋實的過程;人生也有一個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過程。自然界的萬物只要有陽光雨露,秋天自能結實,人卻不同;沒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萬物經秋變衰,但卻實現了生命的價值,因而不足傷悲;人則不然,因“少壯不努力”而老無所成,就等於空走世間一趟。調動讀者思考,無疑比代替讀者思考高明。正由於此,使這首詩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厭的人生説教,使最後的警句顯得渾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鐘長鳴一般,深深地打動了讀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長:一是説老大無成,人生等於虛度了;二是説老年時才醒悟將於事無補,徒歎奈何,意在強調必須及時努力。

篇6:長歌行原文及賞析

長歌行原文及賞析

長歌行

朝代:兩漢

作者:佚名

原文: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譯文

園中的葵菜青青鬱郁,葵葉上的露水被朝陽曬乾。春天的陽光把温暖佈滿大地,萬物都煥發出勃勃生機。常常擔心秋天一到,美麗的花葉就會枯黃、衰敗。千萬條江河奔騰着向東流入大海,什麼時候才能重西流?人也一樣年少時如果不珍惜時間努力向上,到老只能白白地悔恨與悲傷了。

註釋

①長歌行:漢樂府曲牌名。②葵:“葵”作為蔬菜名,指我國古代重要蔬菜之一。《詩經·豳風·七月》:“七月亨葵及菽。”李時珍《本草綱目》説“葵菜古人種為常食,今之種者頗鮮。有紫莖、白莖二種,以白莖為勝。大葉小花,花紫黃色,其最小者名鴨腳葵。其實大如指頂,皮薄而扁,實內子輕虛如榆莢仁。”本詩“青青園中葵”即指此。另有一種菊科草本植物也叫“葵”。向日葵即其中之一。此外,蒲葵也可簡稱.“葵”,用蒲葵葉做成的扇子稱“葵扇”。③朝露:清晨的露水。④陽春:温暖的春天。 布:佈施,給予。 德澤:恩惠。⑤秋節:秋季。⑥焜黃:形容草木凋落枯黃的樣子。 華:同“花”讀音同“花”。 衰:讀“cuī”,古時候沒有“shuaī”這個音。(但根據語文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漢語》所以我們認為,除了普通話的規範發音之外,任何其他的朗讀法都是不可取的。所以讀shuaī)⑦百川:大河流。少:年輕。老:老年。⑧徒:白白地 。⑨晞:天亮,引申為陽光照耀。⑩少壯:年輕力壯,指青少年時代。?老大:年老。(指年老了,中年時,人老了,過了青年時期。此句話指到指年老了,中年時,人老了,過了青年時期只能白白地悔恨與悲傷了。)

賞析:

此詩選自漢樂府。樂府是自秦代以來設立的朝廷音樂機關,漢武帝時得到大規模的擴建,從民間蒐集了大量的'詩歌作品,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本詩是其中的一首。 長歌行是指“長聲歌詠”為曲調的自由式歌行體。

這首詩選自《樂府詩集》卷三十,屬相和歌辭中的平調曲。《樂府解題》説這首古辭“言芳華不久,當努力為樂,無至老大乃傷悲也。”把“努力”理解為“努力為樂”,顯然是一種曲解。漢代的五言古詩,許多是慨歎年命短促、鼓吹及時行樂的。這首詩從整體構思看,主要意思是説時節變換得很快,光陰一去不返,因而勸人要珍惜青年時代,發奮努力,使自己有所作為。其情感基調是積極向上的。

《樂府詩集》是宋代郭茂倩編的一部樂府詩總集,全書一百卷,分十二類。上起漢魏,下迄五代,兼有秦以前歌謠十餘首。除收入封建朝廷的樂章外,還保存了大量民間入樂的歌詞和文人創造的《新樂府詩》[4]《新樂府詩集》其中包括《木蘭詩》《孔雀東南飛》。(《木蘭詩》《孔雀東南飛》又被稱為樂府雙壁。)全書各類有總序,每曲有題解,對各種歌辭、曲詞的起源和發展,均有考訂。

篇7:長歌行原文及賞析

長歌行原文及賞析

長歌行

李白〔唐代〕

桃李待日開,榮華照當年。

東風動百物,草木盡欲言。

枯枝無醜葉,涸水吐清泉。

大力運天地,羲和無停鞭。

功名不早著,竹帛將何宣。

桃李務青春,誰能貰白日。

富貴與神仙,蹉跎成兩失。

金石猶銷鑠,風霜無久質。

畏落日月後,強歡歌與酒。

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

譯文

桃李花盛開的時候,花朵繽紛也只是照耀當年。春風吹向大地,萬物復甦,草木都意欲彰顯自己最美的一面。枯枝都長出可愛的新葉,涸流中吐出清泉。天地萬物都跟隨大自然的運轉,太陽公羲和沒有停鞭休息的時候。如果不早早建功立業,又怎能在那史冊上留下名字呢?桃李最美好的時光是在春天,但誰又能賒欠時光?富貴與神仙,兩者是不能同時得到的,再蹉跎下去二者都會擦肩而過。金石之堅尚會銷蝕殆盡,風霜日月之下,沒有長存不逝的東西。我害怕落在時間之後,因此只能歡歌縱酒,強以為歡。秋霜殘酷,蕭殺萬物,對人也無所惜,突然降臨,蒲樹與柳樹的葉子就凋落了。

註釋

長歌行:樂府舊題。《樂府詩集》卷三十列於《相和歌辭·平調曲》,屬樂府相和歌平調七曲之一。題解雲:《樂府解題》曰:“古辭雲‘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言芳華不久,當努力為樂,無至老大乃傷悲也。”魏改奏文帝所賦曲“西山一何高”,言仙道茫茫不可識,如王喬、赤松,皆空言虛詞,迂怪難言,當觀聖道而已。若陸機“逝矣經天日,悲哉帶地川”,則復言人運短促,當乘間長歌,與古文合也。《長歌行》古曲今不傳,惟留歌辭近十首,李白這首為其中之一。待:一作“得”。榮華:草木茂盛、開花。《荀子·王制》:“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東風:春風。李白《春日獨酌》詩之一:“東風扇淑氣,水木榮春暉。”百物:猶萬物。《禮記·祭法》:“黃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財,顓頊能脩之。”“枯枝”句:謂枯枝生新葉,皆可愛也。羲(xī)和:古代神話傳説中的人物。駕御日車的神。《楚辭·離騷》:“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王逸注:“羲和,日御也。”竹帛(bó):竹簡和白絹,古代初無紙,用竹帛書寫文字。引申指書籍、史乘。《史記·孝文本紀》:“然後祖宗之功德著於竹帛,施於萬世,永永無窮,朕甚嘉之。”務:需要。青春:指春天。春季草木茂盛,其色青綠,故稱。《楚辭·大招》:“青春受謝,白日昭只。”王逸注:“青,東方春位,其色青也。”貰(shì):出借,賒欠。蹉(cuō)跎(tuó):失意;虛度光陰。南朝齊謝朓《和王長史卧病》:“日與歲眇邈,歸恨積蹉跎。”銷鑠(shuò):熔化,消磨。漢枚乘《七發》:“雖有金石之堅,猶將銷鑠而挺解也。”歡:一作“飲”。倏(shū)忽:迅疾貌,形容出乎意外之快。《呂氏春秋·決勝》:“倏忽往來,而莫知其方。”蒲柳:即水楊,一種入秋就凋零的樹木。蒲與柳都早落葉,這裏用來比喻人的早衰。南朝宋劉義慶《世説新語·言語篇》:“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姿,經霜彌茂。”

賞析

李白這首《長歌行》深受同題古辭的影響。長歌行古辭或寫及時建功立業,不要老大傷悲;或寫遊仙服藥,延年長壽;或寫遊子思鄉,感傷人命短促。陸機《長歌行》恨功名薄,竹帛無宣;謝靈運《長歌行》感時光流速,壯志消磨;梁元帝《長歌行》寫及時行樂;沈約《長歌行》寫羈旅行後倦戀金華殿,功名未著,竹帛難宣。總之李白之前運用長歌行古題者,均觸景感時,抒寫悲傷之情,寄寓着他們對美好人生的追求,以及追求不得的悵惘感傷的心靈。李白由此感悟人生,聯想反思自己功業無成,遊仙不果,重蹈古人的覆轍,陷入痛苦之中,不抒不快。於是盡情傾吞,激昂文字,悲歌式的心靈,融匯着千古人所共有的情愫,感發着人意,體驗着人生的苦樂。

此詩前十句為第一段。

開端兩句,總述桃李迎春得朝陽而鮮花怒放,爭芳吐豔,然而它也只是榮華當年。一年一度春芳桃李,這是自然規律,因而桃李花開是春天的象徵,是美好的象徵。經過幽閉冬藏的寒日籠照之後,轉而接受春日温暖的朝陽撫摸,使大地萬物頓感復甦,呈現了活躍的旺盛的生命力,作為萬物之靈的人,精神倍增,昂揚奮進,這是物之常理與人之常情。故人們把人生美好時刻稱之為青春。可是作者認知不限於此,而更深入探索桃李迎春吐豔,其條件是須春陽細膩的化育,苦心無私地用功,生存發展離不開春日陽光。由此作者更悟出君臣關係的相互依存的道理,預伏後面“功名不早著”之因。日這個描寫意象在古詩中曾有象徵君王之意。桃李遇春陽而開,賢相逢明君而榮,自然常律與人事常理,有其相似之點,明寫桃李,暗喻君臣事理。這可能是用“得日開”的甘苦用心吧!美好意象的描寫,深含着美好感情與對美好事物的追求。美雖美;但尤感不足之處,只是榮華當年,因而更值得珍惜。

接着作者連用四句詩讚美春光之妙用,“東風動百物,草木盡欲言。枯枝無醜葉,涸水吐清芬。”東風送暖,遍吹大地萬物,陽氣萌發,萬物從蟄伏中甦醒,爭現新姿,構成了一個生命律動的美的境界。因而草木盡欲顯露英姿,冬日的枯枝醜葉敗落淨盡。“無醜葉”的對應之意是“竟美葉”。已經乾涸的水泉,也噴吐着清香的水柱。這四句從開端的桃李花開一點,鋪敍春回大地的全景。桃李豔美又襯托東風不停地化育萬物,草木換新顏,涸泉復吐清芬,盡現出春之美,寫出春之境界。總上六句詩正是詩人觸景所生之美感,又以平淡自然的文字與詩句,繪成春光美的形象與意境,詩人入於境中,而又出於境外,妙筆生花,與境冥合。於平淡的描寫中凝聚着深藴美與哲理性認知,然而它絕不同於自然教科書的説理。

這一段後四句則由上面春光境界的描寫而轉入討論,發抒感慨,尋求造成這一美景的力量來源。“大力運天地,羲和無停鞭。功名不早著,竹帛將何宣。”作者依據中國古代哲學家見解,也認為這是自然界的神力,運轉天地,故而有春、夏、秋、冬四季,因而也就生成了宇宙中萬物的自然生存、發展、死亡的各自規律,形成了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不過人們總是偏愛春日,而厭惡冬日,不過這是當時人們無法改變這一陰陽變化的規律。當然他們也從天地運行不止,時光流速,永無停止中,觀察萬物的生衰,包括人的生老病死,悟出了一個人生道理,人亦應如春日桃李花一樣,要在青春的美好時刻,展示懷抱,建立豐功偉業。生時為人們仰慕讚美,死後美名留青史,千古流芳。可是在現實中的李白,雖有美好的理想和作人的價值觀,以及奮進不止的精神,但由於得不到“日”(皇帝)的温暖撫育,年華老大,駕着六龍的日神車,馭手羲和又催趕不停,如不能在青春時早立功名,就更不能留名於竹帛的史書之中。默默無聞地離開人世,故深為痛恨。外在的無形壓力與內在憤激之情的積鬱,終於迸發出憂患不平的心聲。從過去的借鑑,目前的現狀,到未來的預測,拓展時空,言淺而意深,雅正而渾厚,發展了五言古詩的傳統特點。詩寫到這裏詩情與意旨都該停頓,但留給人們的是為何功名不早立,結局又是如何的懸念。

詩的後十句為第二段。

頭兩句照應開端,深化詩意。桃李既然是專在追求青春,應青春而顯美容。那麼有人能賒取太陽,使其不動,青春不是永在嗎?“誰”字有疑問之情,本是不能之事,設想其能,從幻想中慰勉自己,從幻境中享受快感,從而減輕了心裏壓力,從困境得到解脱。

然而幻想是暫時的,當其轉化為現實之時,也就從狂熱轉化為冷靜,用理智濾取生活的軌跡,明確是非與得失,於是鑄成“富貴與神仙,蹉跎兩相失”的痛定思痛的詩句。對於自己的言行作出了新的判斷,知昨日之非。追求富貴功名,神仙長生,這是統治階級的享樂意識和人生價值觀。當了官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標誌,自然富而且貴。於此又滋生長生不死的幻想和妄求,目的永遠保持自己的權貴地位與富裕的生活條件,名與利兩收。求官不得則遊仙,表示超然物外,清高自恃,平等官吏,也能獲得美名。可在唐代它又是作官的終南捷徑,初盛唐的封建士人多通此徑。李白亦不例外,拜謁官吏,尋訪名山高僧仙師,獲取功名富貴。於今兩相失敗,一事無成,虛度年華,悔恨不及,再次跌入痛苦的深淵之中。

進而想到古人曾説的“人生非金石,”“壽無金石固,豈能長壽考”,於是發展成為“金石猶銷鑠,風霜無久質”。就算人生如金石之固,可金石在長久的風霜侵襲與磨蝕之下,也會使完整之體粉碎為沙礫,更不用説人又不是金石。春之桃李、草木、清泉等也自然難以保持它們春日美姿了。言外之意,人不能長生,其功名富貴就要及早得到,否則就有得不到危險;既或得到了也難以長存。所以古人求仕的經驗,“早據要路津”,實現竹帛留名的人生價值。表面上看這兩句與前兩句無關,然而它是似斷實連,是對遊仙長生的否定。詩意的.發展,感情跳蕩,思潮起伏的寫照,因而表現為詩句的跳躍性,留給人們以懸念,追求究竟,誘人深入,弄得水落石出。

當其悔恨昨非之時,必然改弦更張,作出新的抉擇,“畏落日月後,強歡歌與酒。”及時行樂,縱情歌唱,酣飲消憂。否則就要落在時間的後面,衰朽之軀,想行樂也不可能了,空空地走向死亡世界,白活了一生。一個“強歡”,透露出其內心曲隱之愁情,是不情願地造作歡情,是無歡心地造作歡情,是借歌與酒消解胸中愁情,是一時的麻醉。這種有意識麻醉自己是心靈更痛苦的表現,這是李白藝術上超常的表現,發人人所感而尚未意識到的內心深曲。這是大家路數,而非小家捉襟見肘的手法。

然而,就是這一點強作排解的自我剋制的希望,也難以達到與滿足,痛心地寫下了結尾詩句:“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嚴酷的秋霜從無仁愛之心,蕭殺萬物,於人也無所惜,突然間降臨,侵害蒲柳之姿。蒲柳為草木之名,體柔弱而經不起風霜,經霜而枯枝敗葉,苦無生機。這裏是用典,《世説新語》記載,顧悦與梁簡文帝同歲,而顧發早白。簡文帝問顧“卿何以先白?”顧答:“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姿,經霜彌茂。”蒲柳之姿是顧自指,松柏之姿喻簡文帝。李白用此典切合自己身份,微賤之軀,經不得風霜摧殘。秋霜這裏既是自然的威力,同時又是象徵邪惡的政治勢力的殘酷打擊。以不可抗禦的力量打擊毫無準備的柔弱微賤之軀,其結果不言自明。結句不僅含藴豐厚,而感情也至痛。令人不平,催人淚下。真是可以稱作長歌當哭之作。

李白這篇樂府詩綜合前人同題之作的長處,而自成一格,以氣為主,以自然為宗,清新俊逸,奇偉特出,是大家手筆。詩以比興詩句開其端,觸景生情,但它並非泛詠桃李榮謝,人生無常,及時行樂之作,而是表現出用常得奇,抒寫出超出常人的胸懷壯思,生命的價值。絕非庸庸碌碌的小人私慾,它是盛唐時代精神的高揚。它描寫出一代人的精英的愛國衷腸,對美好的自然春景的讚頌,對愛美與追求美好理想的傾訴,對自己事業無成的憤懣及自我解脱不成的痛苦,敞開心扉,讓人們盡情瞭解他的內心衷曲。一顆跳蕩的心,激盪的變化,萬端的感情,牽動着優美的自然畫面,透視出社會的不公正。美好理想總是難以兑現,為此而憂患着,抗爭着,終不免遭受秋霜的厄運。美好的人性遭受摧殘,不是一個時代的現象,而是階級社會中共有的現象。盛唐社會尤其如此,令人深思。

李白成功地塑造這天才者遭受厄運的心象,還藉助於他熔鑄古詩的敍事、抒情、議論手法於一爐,運用得出神入化,揮灑自如,成為一個完整藝術表現體系,只見詩境美,而不見技法。這正是李白所追求的清真美。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明堂賦》《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篇8:長歌行原文及賞析

(熱)長歌行原文及賞析

原文:

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東海騎長鯨;

猶當出作李西平,手梟逆賊清舊京。

金印輝煌未入手,白髮種種來無情。

成都古寺卧秋晚,落日偏傍僧窗明。

豈其馬上破賊手,哦詩長作寒螿鳴?

興來買盡市橋酒,大車磊落堆長瓶;

哀絲豪竹助劇飲,如鋸野受黃河傾。

平時一滴不入口,意氣頓使千人驚。

國仇未報壯士老,匣中寶劍夜有聲。

何當凱旋宴將士,三更雪壓飛狐城!

譯文

一個人活在世上,就算沒法做個安期生那樣的仙人,喝醉了,在東海里騎着鯨魚玩耍遊蕩;

也該做個李西平那樣的名將,帶兵殺敵,收復淪陷的國土與首都長安。

可憐我,什麼功名也沒建立,年齡卻已老大,白髮蕭騷;

傍晚躺在這成都的古廟,眼見着落日的餘暉,裝點這僧房的紗窗。

哎,難道我這個馳騁沙場的殺敵能手,就成了這麼個做做詩的無用之輩,像寒蟬那樣?

酒興來時我把橋邊酒家的酒都買光;長長的酒瓶,把大車全都堆滿。

喚來了樂隊奏起悲壯的音樂助興,喝起來猶如黃河水傾倒在鉅野中一樣。

我平時滴酒不沾,這番豪邁氣概,頓時令許多人驚訝感歎。

國仇還沒報,壯士已衰老;匣中寶劍耐不了寂寞,半夜裏發出陣陣吟嘯。

什麼時候在三更大雪中收復了飛狐城,凱旋歸來,與將士宴會歡笑!

註釋

長歌行:漢樂府曲調名。

安期生:傳説是秦始皇時的仙人。

猶當:應當。表願望。

李西平:唐朝名將李晟(成)因平定叛亂有功,封為西平王。

梟(xiāo):殺。

舊京:指唐朝京城長安。唐德宗興元元年(公元784年)六月,李晟從叛將朱泚手中收復長安城。

種種:頭髮短的樣子。

來無情:無情地生長。

成都:今在四川省成都市。陸游時在成都,寄寓在多福院。

豈其:難道。表反詰。

寒螿(jiāng):寒蟬。似蟬,體較小。

市橋:橋名,在成都石牛門。

磊落:酒瓶堆疊的樣子。

哀絲豪竹:指悲壯的音樂。絲:絃樂器;竹:管樂器。

劇飲:放量喝酒。

鉅野:古代大澤名。舊址在今山東鉅野縣附近,臨近黃河。

頓:立刻。

匣:劍鞘。

寶劍夜有聲:這是表示壯志難酬的不平之鳴。

何當:哪時能夠。

凱旋:勝利歸來。

飛狐城:在今河北省淶源縣。當時被金人侵佔。

賞析:

詩用浪漫手法開始,前四句談自己生平的抱負:或者做個安期生那樣的神仙,遊戲人生;要麼做個李西平那樣的名將,殺敵立功。這四句寫得氣勢很雄壯,與李白《將進酒》等古風一樣,給人以一種強烈的激勵,使人進入振奮的狀態。就表達上來説,前者又只是後者的陪襯,做神仙是幻想,做名將才是詩人努力想實現的方向。同時,用李西平事又十分貼切當時時局,陸游正是想要同李西平掃平逆賊、收復舊京長安一樣掃平金虜、收復舊都汴京。

然而,現實是殘酷無情的,願望是那麼地虛無縹緲。詩人回到了現實,便把前四句放出的狂瀾一下子倒挽回來,進而感歎自己,年齡老大,功業無成,只能閒居在僧寮,無聊地躺着,默送着夕陽西下。他想着,像自己這樣的戰士,就不能只作個詩人,發出悽苦的吟聲,這決不是自己所願意的,於是詩在沉重的壓抑中再度放開,故作豪語,先寫自己放浪於酒,意氣奮發,從而在吐露心中鬱結的煩悶時,又表現自己的豪情、對未來的嚮往,這就是收復失地,飲酒慶功。末兩句結得很自然,既承上飲酒而來,又與起首要做李西平遙遙呼應。

後人評放翁詩十九都是從軍之作,這首詩雖然是閒居遣懷,主題仍與從軍詩保持了一致。詩的格調雄放豪軼,悲中帶壯,既有不滿與牢騷,又充滿積極向上的奮鬥精神,無論是醉歌作達還是自我排遣,都緊密圍繞對國事的關心與對未來的信心,所以很有鼓舞力。

篇9:長歌行原文及賞析

【集合】長歌行原文及賞析

長歌行

漢樂府〔兩漢〕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譯文

園中的葵菜都鬱鬱葱葱,晶瑩的朝露等生陽光照耀。春天給大地普施陽光雨露,萬物生機盎然欣欣向榮。常恐那肅殺的秋天來到,樹葉兒黃落百草也凋零。百川奔騰着向東流入大海,何時才能重新返回西境?年輕力;的時候不奮發圖強,到老來悲傷也沒用了。

賞析

這是一首詠歎人生的歌。唱人生而從園中葵起調,這在寫法上被稱作“託物起興”,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園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葉片上滾動着露珠,在朝陽下閃着亮光,像一位充滿青春活力的少年。詩人由園中葵的蓬勃生長推而廣之,寫到整個自然界,由於有春天的陽光、雨露,萬物都在閃耀着生命的光輝,到處是生機盎然、欣欣向榮的景象。這四句,字面上是對春天的禮讚,實際上是借物比人,是對人生最寶貴的東西──青春的讚歌。人生充滿青春活力的時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樣美好。這樣,在寫法上它同時又有比喻的意義,即所謂“興而比”。

自然界的時序不停交換,轉眼春去秋來,園中葵及萬物經歷了春生、夏長,到了秋天,它們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輝的葉子變得焦黃枯萎,喪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發而長大,而老死,也要經歷一個新陳代謝的過程。這是一個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則。詩人用“常恐秋節至”表達對“青春”稍縱即逝的珍惜,其中一個“恐”字,表現出人們對自然法則的無能為力,青春凋謝的不可避免。接着又從時序的更替聯想到宇宙的無盡時間和無垠空間,時光像東逝的江河,一去不復返。由時間尺度來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後不能復生。在這永恆的自然面前,人生就像葉上的朝露一見太陽就被曬乾了,就像青青葵葉一遇秋風就枯黃凋謝了。

詩歌由對宇宙的探尋轉入對人生價值的思考,終於推出“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一發聾振聵的結論,結束全詩。這個推理的過程,字面上沒有寫出來,但讀者可循着詩人思維的軌跡,用自己的人生體驗來補足:自然界的萬物有一個春華秋實的過程;人生也有一個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過程。自然界的萬物只要有陽光雨露,秋天自能結實,人卻不同;沒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萬物經秋變衰,但卻實現了生命的價值,因而不足傷悲;人則不然,因“少壯不努力”而老無所成,就等於空走世間一趟。調動讀者思考,無疑比代替讀者思考高明。正由於此,使這首詩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厭的人生説教,使最後的警句顯得渾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鐘長鳴一般,深深地打動了讀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長:一是説老大無成,人生等於虛度了;二是説老年時才醒悟將於事無補,徒歎奈何,意在強調必須及時努力。

此詩從“園中葵”説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復回打比方,説明光陰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後勸導人們,要珍惜青春年華,發奮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後悔。這首詩借物言理,首先以園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長茂盛。其實在整個春天的陽光雨露之下,萬物都在爭相努力地生長。因為它們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來,深知秋風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節奏如此,人生也是這樣。一個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時光而努力奮鬥,讓青春白白地浪費,等到年老時後悔也來不及了。這首詩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勵青年人要珍惜時光,出言警策,催人奮起。

篇10:長歌行原文及賞析

長歌行原文及賞析(優選)

原文:

桃李待日開,榮華照當年。

東風動百物,草木盡欲言。

枯枝無醜葉,涸水吐清泉。

大力運天地,羲和無停鞭。

功名不早著,竹帛將何宣。

桃李務青春,誰能貰白日。

富貴與神仙,蹉跎成兩失。

金石猶銷鑠,風霜無久質。

畏落日月後,強歡歌與酒。

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

譯文

桃李花得日而開,花朵繽紛,裝點新春。

東風已經復甦萬物,草木皆似欣欣欲語。

枯枝上發出了美麗的新葉,涸流中也清泉汩汩,一片生機。

造化運轉着天地,太陽乘着日車不停地飛奔。

如果不早立功名,史籍怎能寫上您的名字?

桃李須待春天,但誰能使春日永駐不逝?

時不我待,富貴與神仙兩者皆會錯肩而過。

金石之堅尚會銷蝕殆盡,風霜日月之下,沒有長存不逝的東西。

我深深地畏俱日月如梭而逝,因此才歡歌縱酒,強以為歡。

就像是秋天寒霜下的蒲柳,倏忽之間,老之將至,身已衰矣!

註釋

⑴長歌行:樂府舊題。《樂府詩集》卷三十列於《相和歌辭·平調曲》,屬樂府相和歌平調七曲之一。題解雲:《樂府解題》曰:“古辭雲‘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言芳華不久,當努力為樂,無至老大乃傷悲也。”魏改奏文帝所賦曲“西山一何高”,言仙道茫茫不可識,如王喬、赤松,皆空言虛詞,迂怪難言,當觀聖道而已。若陸機“逝矣經天日,悲哉帶地川”,則復言人運短促,當乘間長歌,與古文合也。《長歌行》古曲今不傳,惟留歌辭近十首,李白這首為其中之一。

⑵待:一作“得”。

⑶榮華:草木茂盛、開花。《荀子·王制》:“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

⑷東風:春風。李白《春日獨酌》詩之一:“東風扇淑氣,水木榮春暉。”百物:猶萬物。《禮記·祭法》:“黃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財,顓頊能脩之。”

⑸“枯枝”句:謂枯枝生新葉,皆可愛也。

⑹羲(xī)和:古代神話傳説中的人物。駕御日車的神。《楚辭·離騷》:“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王逸注:“羲和,日御也。”

⑺竹帛(bó):竹簡和白絹,古代初無紙,用竹帛書寫文字。引申指書籍、史乘。《史記·孝文本紀》:“然後祖宗之功德著於竹帛,施於萬世,永永無窮,朕甚嘉之。”

⑻務:需要。青春:指春天。春季草木茂盛,其色青綠,故稱。《楚辭·大招》:“青春受謝,白日昭只。”王逸注:“青,東方春位,其色青也。”

⑼貰(shì):出借,賒欠。

⑽蹉(cuō)跎(tuó):失意;虛度光陰。南朝齊謝朓《和王長史卧病》:“日與歲眇邈,歸恨積蹉跎。”

⑾銷鑠(shuò):熔化,消磨。漢枚乘《七發》:“雖有金石之堅,猶將銷鑠而挺解也。”

⑿歡:一作“飲”。

⒀倏(shū)忽:迅疾貌,形容出乎意外之快。《呂氏春秋·決勝》:“倏忽往來,而莫知其方。”蒲柳:即水楊,一種入秋就凋零的樹木。蒲與柳都早落葉,這裏用來比喻人的早衰。南朝宋劉義慶《世説新語·言語篇》:“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姿,經霜彌茂。”

賞析

李白這首《長歌行》深受同題古辭的影響。長歌行古辭或寫及時建功立業,不要老大傷悲;或寫遊仙服藥,延年長壽;或寫遊子思鄉,感傷人命短促。陸機《長歌行》恨功名薄,竹帛無宣;謝靈運《長歌行》感時光流速,壯志消磨;梁元帝《長歌行》寫及時行樂;沈約《長歌行》寫羈旅行後倦戀金華殿,功名未著,竹帛難宣。總之李白之前運用長歌行古題者,均觸景感時,抒寫悲傷之情,寄寓着他們對美好人生的追求,以及追求不得的悵惘感傷的心靈。李白由此感悟人生,聯想反思自己功業無成,遊仙不果,重蹈古人的覆轍,陷入痛苦之中,不抒不快。於是盡情傾吞,激昂文字,悲歌式的心靈,融匯着千古人所共有的情愫,感發着人意,體驗着人生的苦樂。

此詩前十句為第一段。開端兩句,總述桃李迎春得朝陽而鮮花怒放,爭芳吐豔,然而它也只是榮華當年。一年一度春芳桃李,這是自然規律,因而桃李花開是春天的象徵,是美好的象徵。經過幽閉冬藏的寒日籠照之後,轉而接受春日温暖的朝陽撫摸,使大地萬物頓感復甦,呈現了活躍的旺盛的生命力,作為萬物之靈的人,精神倍增,昂揚奮進,這是物之常理與人之常情。故人們把人生美好時刻稱之為青春。可是作者認知不限於此,而更深入探索桃李迎春吐豔,其條件是須春陽細膩的化育,苦心無私地用功,生存發展離不開春日陽光。由此作者更悟出君臣關係的相互依存的道理,預伏後面“功名不早著”之因。日這個描寫意象在古詩中曾有象徵君王之意。桃李遇春陽而開,賢相逢明君而榮,自然常律與人事常理,有其相似之點,明寫桃李,暗喻君臣事理。這可能是用“得日開”的甘苦用心吧!美好意象的描寫,深含着美好感情與對美好事物的追求。美雖美;但尤感不足之處,只是榮華當年,因而更值得珍惜。接着作者連用四句詩讚美春光之妙用,“東風動百物,草木盡欲言。枯枝無醜葉,涸水吐清芬。”東風送暖,遍吹大地萬物,陽氣萌發,萬物從蟄伏中甦醒,爭現新姿,構成了一個生命律動的美的境界。因而草木盡欲顯露英姿,冬日的枯枝醜葉敗落淨盡。“無醜葉”的對應之意是“竟美葉”。已經乾涸的水泉,也噴吐着清香的水柱。這四句從開端的桃李花開一點,鋪敍春回大地的全景。桃李豔美又襯托東風不停地化育萬物,草木換新顏,涸泉復吐清芬,盡現出春之美,寫出春之境界。總上六句詩正是詩人觸景所生之美感,又以平淡自然的文字與詩句,繪成春光美的形象與意境,詩人入於境中,而又出於境外,妙筆生花,與境冥合。於平淡的描寫中凝聚着深藴美與哲理性認知,然而它絕不同於自然教科書的説理。這一段後四句則由上面春光境界的描寫而轉入討論,發抒感慨,尋求造成這一美景的力量來源。“大力運天地,羲和無停鞭。功名不早著,竹帛將何宣。”作者依據中國古代哲學家見解,也認為這是自然界的神力,運轉天地,故而有春、夏、秋、冬四季,因而也就生成了宇宙中萬物的自然生存、發展、死亡的各自規律,形成了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不過人們總是偏愛春日,而厭惡冬日,不過這是當時人們無法改變這一陰陽變化的規律。當然他們也從天地運行不止,時光流速,永無停止中,觀察萬物的生衰,包括人的生老病死,悟出了一個人生道理,人亦應如春日桃李花一樣,要在青春的美好時刻,展示懷抱,建立豐功偉業。生時為人們仰慕讚美,死後美名留青史,千古流芳。可是在現實中的李白,雖有美好的理想和作人的價值觀,以及奮進不止的精神,但由於得不到“日”(皇帝)的温暖撫育,年華老大,駕着六龍的日神車,馭手羲和又催趕不停,如不能在青春時早立功名,就更不能留名於竹帛的史書之中。默默無聞地離開人世,故深為痛恨。外在的無形壓力與內在憤激之情的積鬱,終於迸發出憂患不平的心聲。從過去的借鑑,目前的現狀,到未來的預測,拓展時空,言淺而意深,雅正而渾厚,發展了五言古詩的傳統特點。詩寫到這裏詩情與意旨都該停頓,但留給人們的是為何功名不早立,結局又是如何的懸念。

詩的後十句為第二段。頭兩句照應開端,深化詩意。桃李既然是專在追求青春,應青春而顯美容。那麼有人能賒取太陽,使其不動,青春不是永在嗎?“誰”字有疑問之情,本是不能之事,設想其能,從幻想中慰勉自己,從幻境中享受快感,從而減輕了心裏壓力,從困境得到解脱。然而幻想是暫時的,當其轉化為現實之時,也就從狂熱轉化為冷靜,用理智濾取生活的軌跡,明確是非與得失,於是鑄成“富貴與神仙,蹉跎兩相失”的痛定思痛的詩句。對於自己的言行作出了新的判斷,知昨日之非。追求富貴功名,神仙長生,這是統治階級的享樂意識和人生價值觀。當了官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標誌,自然富而且貴。於此又滋生長生不死的幻想和妄求,目的永遠保持自己的權貴地位與富裕的生活條件,名與利兩收。求官不得則遊仙,表示超然物外,清高自恃,平等官吏,也能獲得美名。可在唐代它又是作官的終南捷徑,初盛唐的封建士人多通此徑。李白亦不例外,拜謁官吏,尋訪名山高僧仙師,獲取功名富貴。於今兩相失敗,一事無成,虛度年華,悔恨不及,再次跌入痛苦的深淵之中。進而想到古人曾説的“人生非金石,”“壽無金石固,豈能長壽考”,於是發展成為“金石猶銷鑠,風霜無久質”。就算人生如金石之固,可金石在長久的風霜侵襲與磨蝕之下,也會使完整之體粉碎為沙礫,更不用説人又不是金石。春之桃李、草木、清泉等也自然難以保持它們春日美姿了。言外之意,人不能長生,其功名富貴就要及早得到,否則就有得不到危險;既或得到了也難以長存。所以古人求仕的經驗,“早據要路津”,實現竹帛留名的人生價值。表面上看這兩句與前兩句無關,然而它是似斷實連,是對遊仙長生的否定。詩意的發展,感情跳蕩,思潮起伏的寫照,因而表現為詩句的跳躍性,留給人們以懸念,追求究竟,誘人深入,弄得水落石出。當其悔恨昨非之時,必然改弦更張,作出新的抉擇,“畏落日月後,強歡歌與酒。”及時行樂,縱情歌唱,酣飲消憂。否則就要落在時間的後面,衰朽之軀,想行樂也不可能了,空空地走向死亡世界,白活了一生。一個“強歡”,透露出其內心曲隱之愁情,是不情願地造作歡情,是無歡心地造作歡情,是借歌與酒消解胸中愁情,是一時的麻醉。這種有意識麻醉自己是心靈更痛苦的表現,這是李白藝術上超常的表現,發人人所感而尚未意識到的內心深曲。這是大家路數,而非小家捉襟見肘的手法。然而,就是這一點強作排解的自我剋制的希望,也難以達到與滿足,痛心地寫下了結尾詩句:“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嚴酷的秋霜從無仁愛之心,蕭殺萬物,於人也無所惜,突然間降臨,侵害蒲柳之姿。蒲柳為草木之名,體柔弱而經不起風霜,經霜而枯枝敗葉,苦無生機。這裏是用典,《世説新語》記載,顧悦與梁簡文帝同歲,而顧發早白。簡文帝問顧“卿何以先白?”顧答:“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姿,經霜彌茂。”蒲柳之姿是顧自指,松柏之姿喻簡文帝。李白用此典切合自己身份,微賤之軀,經不得風霜摧殘。秋霜這裏既是自然的威力,同時又是象徵邪惡的政治勢力的殘酷打擊。以不可抗禦的力量打擊毫無準備的柔弱微賤之軀,其結果不言自明。結句不僅含藴豐厚,而感情也至痛。令人不平,催人淚下。真是可以稱作長歌當哭之作。

李白這篇樂府詩綜合前人同題之作的長處,而自成一格,以氣為主,以自然為宗,清新俊逸,奇偉特出,是大家手筆。詩以比興詩句開其端,觸景生情,但它並非泛詠桃李榮謝,人生無常,及時行樂之作,而是表現出用常得奇,抒寫出超出常人的胸懷壯思,生命的價值。絕非庸庸碌碌的小人私慾,它是盛唐時代精神的高揚。它描寫出一代人的精英的愛國衷腸,對美好的自然春景的讚頌,對愛美與追求美好理想的傾訴,對自己事業無成的憤懣及自我解脱不成的痛苦,敞開心扉,讓人們盡情瞭解他的內心衷曲。一顆跳蕩的心,激盪的變化,萬端的感情,牽動着優美的自然畫面,透視出社會的不公正。美好理想總是難以兑現,為此而憂患着,抗爭着,終不免遭受秋霜的厄運。美好的人性遭受摧殘,不是一個時代的現象,而是階級社會中共有的現象。盛唐社會尤其如此,令人深思。

李白成功地塑造這天才者遭受厄運的心象,還藉助於他熔鑄古詩的敍事、抒情、議論手法於一爐,運用得出神入化,揮灑自如,成為一個完整藝術表現體系,只見詩境美,而不見技法。這正是李白所追求的清真美。

創作背景

《長歌行》是李白擬樂府舊題而創作的一首樂府詩。其創作的具體時間難以考索,但從其創作內容約略可知必寫在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以後,亦即“賜金還山”,離開朝廷之後,只有如此才能發出“富貴與神仙,蹉跎成兩失”的深沉而意味無盡的悲慨,因而“強歡歌與酒”。如無切身遭際與體驗,不應如此長歌當哭。李白是位愛國詩人,本自熱衷功名事業,功成身退,為此曾走隱逸遊仙的終南捷徑,早著功名,名垂青史。也曾獲得了美好的機遇,唐玄宗三次下詔徵聘李白,金殿謁見對策,又得到唐玄宗的特殊禮遇,待詔翰林,隨時顧問,榮極一時。然而由於他個性疏放,嫉惡如仇,頗受權貴忌恨,小人讒言,而被逐出朝廷,美其名曰“賜金還山”。這對李白來説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希望與理想如曇花一現,而失望墮入悲慨的深淵中,求仙學道以求精神寄託。當他冷靜地反思之後,才感到自誤,“富貴與神仙,蹉跎兩相失”,但猶有知非而振起之意,覺時不我待。此詩正切此情,合此理,抒寫心靈,其詩情近於《將進酒》、《行路難三首》、《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等篇。又安史亂起李白則更跌入憂國的狂潮之中,因此不似作於安史之亂後的晚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n54py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