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短歌行賞析(精選11篇)

短歌行賞析(精選11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11篇《短歌行賞析》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短歌行賞析》相關的範文。

短歌行賞析(精選11篇)

篇1:短歌行賞析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2],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3]。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4]。但為君故,沉吟至今[5]。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6]。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7]。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8]。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9]?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10]。

賞析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對酒當歌”八句,猛一看很像是《古詩十九首》中的消極調子,而其實大不相同。這裏講“人生幾何”,不是叫人“及時行樂”,而是要及時地建功立業。又從 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個人之情,發愁時間過得太快,恐怕來不及有所作為。實際上卻是在巧妙地感染廣大“賢才”,提醒他們人生就像“朝露”那樣易於消失,歲 月流逝已經很多,應該趕緊拿定主意,到我這裏來施展抱負。所以一經分析便不難看出,詩中濃郁的抒情氣氛包含了相當強烈的政治目的。這樣積極的目的而故意要 用低沉的調子來發端,這固然表明曹操真有他的愁思,所以才説得真切;但另一方面也正因為通過這樣的調子更能打開處於下層、多歷艱難、又急於尋找出路的人士 的心扉。所以説用意和遣詞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

在這八句詩中,主要的情感特徵就是一個“愁”字,“愁”到需要用酒來消解 (“杜康”相傳是最早造酒的人,這裏就用他的名字來作酒的代稱)。“愁”這種感情本身是無法評價的,能夠評價的只是這種情感的客觀內容,也就是為什麼而 “愁”。由於自私、頹廢、甚至反動的緣故而愁,那麼這愁就是一種消極的感情;反之,為着某種有進步意義的目的而愁,那就成為一種積極的情感。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這八句情味更加纏綿深長了。“青青”二句原來是《詩經·鄭風·子衿》中的話,原詩是寫一個姑娘在思念她的愛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 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領啊,深深縈迴在我的心靈。雖然我不能去找你,你為什麼不主動給我音信?)曹操在這裏引用這首詩,而且還説自 己一直低低地吟誦它,這實在是太巧妙了。

他這種深細婉轉的用心,在《求賢令》之類的文件中當然無法盡情表達;而《短歌行》作為一首詩, 就能抒發政治文件所不能抒發的感情,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緊接着他又引用《詩經·小雅·鹿鳴》中的四句,描寫賓主歡宴的情景,意思是説只要你們到 我這裏來,我是一定會待以“嘉賓”之禮的,我們是能夠歡快融洽地相處併合作的`。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這八句是對以上十六句的強調和照應。以上十六句主要講了兩個意思,即為求賢而愁,又表示要待賢以禮。倘若借用音樂來作比,這可以説是全詩中的兩個“主題旋律”,而“明明如月”八句就是這兩個“主題旋律”的復現和變奏。

前四句又在講憂愁,是照應第一個八句;後四句講“賢才”到來,是照應第二個八句。表面看來,意思上是與前十六句重複的,但實際上由於“主題旋律”的復現和變奏,因此使全詩更有抑揚低昂、反覆詠歎之致,加強了抒情的濃度。

何時可掇:什麼時候可以摘取呢);同樣,我的求賢之思也是不會斷絕的。説這種話又是用心周到的表現,因為曹操不斷在延攬人才,那麼後來者會不會顧慮“人 滿為患”呢?所以曹操在這裏進一步表示,他的求賢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樣不會終止,人們也就不必要有什麼顧慮,早來晚來都一樣會受到優待。關於這一點作者在 下文還要有更加明確的表示,這裏不過是承上啟下,起到過渡與襯墊的作用。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月明”四句既是準確而形象的寫景筆墨,同時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潛在《古詩源》中説:“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無所依託。”這説明他看出了這四句是 比喻,但光説“客子”未免空泛;實際上這是指那些猶豫不定的人才,他們在三國鼎立的局面下一時無所適從。所以曹操以烏鵲繞樹、“何枝可依”的情景來啟發他 們,不要三心二意,要善於擇枝而棲,趕緊到自己這一邊來。這四句詩生動刻畫了那些猶豫彷徨者的處境與心情,然而作者不僅絲毫未加指責,反而在濃郁的詩意中 透露着對這一些人的關心和同情。

篇2:《短歌行》賞析

《短歌行》賞析

“不是英雄不讀三國,若是英雄怎麼能不懂寂寞” 這是流行歌曲裏寫給曹操的兩句歌詞,由羅貫中《三國演義》裏的“奸雄”到京劇舞台上白臉“奸臣”再到這裏的“英雄”,曹操可謂中國歷史上最有爭議的人物。然而,在文學史上,曹操才華橫溢,給後人留下很多上乘之作。上高中時,我就學習過他的《短歌行》,現在重讀經典,心中似升騰起萬丈豪情,一股英雄氣讓我有了鑑賞的衝動。

《短歌行》共128個字,“憂”字出現三次,成為貫穿全詩的詩眼,也是曹操英雄氣概的最好體現,“憂思”中,呈現給讀者的是一個飽經憂患、真誠懇切的老者形象,盡顯明主風度,全然沒有了戰場上硝煙的味道,也沒有了軍事裏奸詐的陰霾,是最“真心”的表白,最“實意”的胸懷。

第一段兩個“憂”,“憂思難忘。何以解憂”一前一後,再加上“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感慨,再加上“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形象比喻,給全詩奠定了一種悲涼的氣氛。然而這一悲涼,不是“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的及時行樂的思想,不是“不知老之將至”的消極嗟歎,他對漢末“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現實擔憂, 他又看到晨風吹乾的露水,想到人生短暫,想到時間緊迫,他的“人生幾何”的慨歎,是“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積極態度,這一“人生幾何”之“憂”不能不説是渴望建功立業的老者發自心底的最良心的吶喊,怎能不對這種英雄之氣油然而生敬意。

當時,各據一方的軍閥為了發展自己的勢力,都在用盡一切辦法網羅人才。曹操是一個草莽英雄,他沒有顯赫的身世,不象袁氏出生名門望族,也不像孫氏一家出身世家,更沒有劉備的整日掛在嘴邊的那麼一點點的皇室血統,曹操雖然擁有諸多的謀士猛將,但為了完成統一天下的宏偉功業,他希望天下所有的人才都聚集在他這裏。接下去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彷彿是隨口吟詠《詩經》中的名句一般,如女子對待情人般痴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只因為你的緣故,讓我渴念到如今,又進一步明誓自己心思。“呦呦鹿鳴,食野之苹”先起興,“野鹿呦呦呦呦地叫,歡快地吃着野地裏的艾蒿”再表心情,“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我的尊貴的客人啊,你要到來,我一定在席間彈起琴瑟,吹起笙樂歡迎你。這一“求賢若渴”之“憂”不能不説是渴望大展宏圖的老者對待賢才的最深沉的期待,又怎能不被這種真誠渴求之心所打動。

第二段一個“憂”,“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而接下來的四句,同樣用到了比喻的修辭。“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明月”,比喻人才。“掇”,拾取,摘取。意思是:賢才有如天上的明月,我什麼時候才能摘取呢?“憂從中來,不可斷絕。”由於求才不得,內心不禁產生憂愁,這種憂愁無法排解。想想此時曹操已53歲高齡,他率大軍南下,列陣長江,欲一舉蕩平孫劉勢力。看着皎月當空,以“欲上青天攬明月”之心求賢,然而賢才什麼時候可以得到啊?這一“賢才難得”之“憂”不能不説是一位明主對良臣的呼喚?看看接下來的語句,你能想象出來詩人心情。“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此時,詩人將感情推向了高潮,一切進行了小説般虛構境界。穿過縱橫交錯的小路,枉駕來訪。主客久別重逢,歡快暢談,念念不忘往日的情誼。他想象着與賢才歡飲暢談的情景,愛賢之情也油然而生。前四句,表明求賢不得的苦悶和憂思;後四句,描寫賢才既得,喜不自勝,歡樂無窮的情景。詩人在求賢過程中既喜又憂的曲折心情,通過一唱三歎,吞吐往復的手法,以鮮明的形象表現出來了。不是英雄,就沒有這種打江山的抱負,不是英雄,就沒有這種求賢才的熱情。

這種抱負,最後終於從“天下歸心”中得以體會。“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最後四句詩,“匝”,周,圈。意思是:明月朗朗星星稀,烏鴉向南高高飛。繞樹飛了多少圈,不知哪根樹枝可棲息。這四句是説那些賢才在三國鼎立的局面下無所適從,不知道投靠到誰的門下。詩人希望他們不再猶豫,趕緊到自己這邊來,以烏鵲擇木而棲比喻賢才的'徘徊歧路。這一“賢才前途”之“憂” 不能不説是一位明主對良臣的前途的擔憂。

接着作者把這種擔憂具體話,用心來證明,“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話:“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士不厭學,故能成其聖。”直抒胸臆,表明自己廣納天下賢才的心願和胸襟,當然也是希望人才多多益善。“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借用典故,據《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周公説他“一沐三捉髮,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看那周公熱切殷勤地接待賢才,使天下的人才都能心悦誠服地來歸順,自己願意像周公那樣,虛心接受天下賢人志士,希望賢才全部歸己,幫助自己建功立業,統一天下的宏圖大願。這幾句畫龍點睛,點明瞭全文的主旨,將文章推入高潮。這一“統一天下”之“憂”不能不説是一位明主渴望賢才的坦蕩胸襟。到此,讀者已被他的真誠與豪爽所折服。而這最後一“憂”才是籠罩全篇的憂思“人生苦短”之憂、“求賢不得”之憂皆由它而來。

由此,我們讀懂了曹操。實現統一大志,是曹操畢生的奮鬥目標。而眼前,赤壁之戰前景未卜,作為一個深謀遠慮、渴望建功立業的將領,他能不產生這樣的憂思嗎?願學大海納百川,願學周公“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還不是為了實現心中的宏願?詩中,他向世人證明着自己的廣博胸襟,有容乃大,自己已經做好了準備,各位賢才,還猶豫什麼呢?他的憂患意識愈強,更看出他的只爭朝夕,他的惜時如金,他的心情是多麼地迫切,全詩的出這種大氣磅礴之勢,這種慷慨激昂的英雄之氣,正是靠“憂”字傳達。所以,曹操之“憂思”,洋溢着一種積極進取的精神,激盪着一股慷慨激昂的感情,給人以鼓舞和力量。

曹操的《短歌行》詩意

1、詩意

曹操《短歌行》共二首,其中第一首非常著名。此詩通過宴會的歌唱,以沉穩頓挫的筆調抒寫了詩人求賢如渴的思想和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

2、《短歌行》全詩

其一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其二

周西伯昌,懷此聖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貢獻,臣節不隆。崇侯讒之,是以拘繫。

後見赦原,賜之斧鉞,得使征伐。為仲尼所稱,達及德行,

猶奉事殷,論敍其美。齊桓之功,為霸之首。

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車。正而不譎,其德傳稱。

孔子所歎,並稱夷吾,民受其恩。賜與廟胙,命無下拜。

小白不敢爾,天威在顏咫尺。晉文亦霸,躬奉天王。

受賜圭瓚,秬鬯彤弓,盧弓矢千,虎賁三百。

威服諸侯,師之所尊。八方聞之,名亞齊桓。

河陽之會,詐稱周王,是其名紛葩。

3、創作背景

曹操平定了北方割據勢力,控制了朝政。他又親率八十三萬大軍,直達長江北岸,準備渡江消滅孫權和劉備,進而統一全中國。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冬十一月十五日,天氣晴朗,風平浪靜,曹操下令:“今晚在大船上擺酒設樂,款待眾將。”到了晚上,天空的月亮非常明亮,長江宛如橫飄的一條素帶。再看船上眾將,個個錦衣繡襖,好不威風。曹操告訴眾將官:我自起兵以來,為國除害,掃平四海,使天下太平。東方人來道謝,曹操非常高興,先以酒奠長江,隨後滿飲三大杯。並橫槊告訴眾將説:我拿此槊破黃巾,擒呂布、滅袁術、收袁紹,深入塞北,直達遼東,縱橫天下,頗不負大丈夫之志,在這良辰美景,我作歌,你們跟着和。接着,他唱曰:"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篇3:《短歌行》 賞析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在這八句中,作者強調他非常發愁,愁得不得了。那麼愁的是什麼呢?原來他是苦於得不到眾多的“賢才”來同他合作,一道抓緊時間建功立業。試想連曹操這樣位高權重的人居然在那裏為“求賢”而發愁,那該有多大的宣傳作用。假如庶族地主中真有“賢才”的話,看了這些話就不能不大受感動和鼓舞。他們正苦於找不到出路呢,沒有想到曹操卻在那裏渴求人才,於是那真正有才或自以為有才的許許多多人,就很有可能躍躍欲試,向他“歸心”了。

“對酒當歌”八句,猛一看很像是《古詩十九首》中的消極調子,而其實大不相同。這裏講“人生幾何”,不是叫人“及時行樂”,而是要及時地建功立業。又從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個人之情,發愁時間過得太快,恐怕來不及有所作為。實際上卻是在巧妙地感染廣大“賢才”,提醒他們人生就像“朝露”那樣易於消失,歲月流逝已經很多,應該趕緊拿定主意,到我這裏來施展抱負。所以一經分析便不難看出,詩中濃郁的抒情氣氛包含了相當強烈的政治目的。這樣積極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調子來發端,這固然表明曹操真有他的愁思,所以才説得真切;但另一方面也正因為通過這樣的調子更能打開處於下層、多歷艱難、又急於尋找出路的人士的心扉。所以説用意和遣詞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

在這八句詩中,主要的情感特徵就是一個“愁”字,“愁”到需要用酒來消解(“杜康”相傳是最早造酒的人,這裏就用他的名字來作酒的代稱)。“愁”這種感情本身是無法評價的,能夠評價的只是這種情感的客觀內容,也就是為什麼而“愁”。由於自私、頹廢、甚至反動的緣故而愁,那麼這愁就是一種消極的感情;反之,為着某種有進步意義的目的而愁,那就成為一種積極的情感。

放到具體的歷史背景中看,曹操在這裏所表達的愁緒就是屬於後者,應該得到恰當的歷史評價。清人陳沆在《詩比興箋》中説:“此詩即漢高祖《大風歌》思猛士之旨也。‘人生幾何’發端,蓋傳所謂古之王者知壽命之不長,故並建聖哲,以貽後嗣。”這可以説基本上懂得了曹操發愁的含意;不過所謂“並建聖哲,以貽後嗣”還未免説得迂遠。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這八句情味更加纏綿深長了。“青青”二句原來是《詩經·鄭風·子衿》中的話,原詩是寫一個姑娘在思念她的愛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領啊,深深縈迴在我的心靈。雖然我不能去找你,你為什麼不主動給我音信?)曹操在這裏引用這首詩,而且還説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誦它,這實在是太巧妙了。

他説“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對“賢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兩句話:“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曹操由於事實上不可能一個一個地去找那些“賢才”,所以他便用這種含蓄的方法來提醒他們:“就算我沒有去找你們,你們為什麼不主動來投奔我呢?”由這一層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實在是太周到了,的確具有感人的力量。而這感人力量正體現了文藝創作的政治性與藝術性的結合。

他這種深細婉轉的用心,在《求賢令》之類的文件中當然無法盡情表達;而《短歌行》作為一首詩,就能抒發政治文件所不能抒發的感情,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緊接着他又引用《詩經·小雅·鹿鳴》中的四句,描寫賓主歡宴的情景,意思是説只要你們到我這裏來,我是一定會待以“嘉賓”之禮的,我們是能夠歡快融洽地相處併合作的。

這八句仍然沒有明確地説出“求才”二字,因為曹操所寫的是詩,所以用了典故來作比喻,這就是“婉而多諷”的表現方法。同時,“但為君故”這個“君”字,在曹操的詩中也具有典型意義。本來在《詩經》中,這“君”只是指一個具體的人;而在這裏則具有了廣泛的意義:在當時凡是讀到曹操此詩的“賢士”,都可以自認為他就是曹操為之沈吟《子衿》一詩的思念對象。正因為這樣,此詩流傳開去,才會起到巨大的社會作用。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這八句是對以上十六句的強調和照應。以上十六句主要講了兩個意思,即為求賢而愁,又表示要待賢以禮。倘若借用音樂來作比,這可以説是全詩中的兩個“主題旋律”,而“明明如月”八句就是這兩個“主題旋律”的復現和變奏。

前四句又在講憂愁,是照應第一個八句;後四句講“賢才”到來,是照應第二個八句。表面看來,意思上是與前十六句重複的,但實際上由於“主題旋律”的復現和變奏,因此使全詩更有抑揚低昂、反覆詠歎之致,加強了抒情的濃度。

再從表達詩的文學主題來看,這八句也不是簡單重複,而是含有深意的。那就是説“賢才”已經來了不少,我們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並不滿足,我仍在為求賢而發愁,希望有更多的“賢才”到來。天上的明月常在運行,不會停止(“掇”通“輟”,“晉樂所奏”的《短歌行》正作“輟”,即停止的意思;高中課本中“掇”的解釋為:拾取,採取

。何時可掇:什麼時候可以摘取呢);同樣,我的求賢之思也是不會斷絕的。説這種話又是用心周到的表現,因為曹操不斷在延攬人才,那麼後來者會不會顧慮“人滿為患”呢?所以曹操在這裏進一步表示,他的'求賢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樣不會終止,人們也就不必要有什麼顧慮,早來晚來都一樣會受到優待。關於這一點作者在下文還要有更加明確的表示,這裏不過是承上啟下,起到過渡與襯墊的作用。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月明”四句既是準確而形象的寫景筆墨,同時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潛在《古詩源》中説:“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無所依託。”這説明他看出了這四句是比喻,但光説“客子”未免空泛;實際上這是指那些猶豫不定的人才,他們在三國鼎立的局面下一時無所適從。所以曹操以烏鵲繞樹、“何枝可依”的情景來啟發他們,不要三心二意,要善於擇枝而棲,趕緊到自己這一邊來。這四句詩生動刻畫了那些猶豫彷徨者的處境與心情,然而作者不僅絲毫未加指責,反而在濃郁的詩意中透露着對這一些人的關心和同情。

這恰恰説明曹操很會做思想工作,完全是以通情達理的姿態來吸引和爭取人才。而像這樣一種情味,也是充分發揮了詩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最後四句畫龍點睛,明明白白地披肝瀝膽,希望人才都來歸我,確切地點明瞭此詩的主題。“周公吐哺”的典故出於《韓詩外傳》,據説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於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周公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時洗一次頭,吃一頓飯,都曾中斷數次,這種傳説當然是太誇張了。不過這個典故用在這裏卻是突出地表現了作者求賢若渴的心情。“山不厭高,海不厭深”二句也是通過比喻極有説服力地表現了人才越多越好,決不會有“人滿之患”。

借用了《管子·形解》中陳沆説:“鳥則擇木,木豈能擇鳥?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則南馳耳。分奔蜀吳,棲皇未定,若非吐哺折節,何以來之?山不厭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厭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厭士,故天下歸心。”(亦見《詩比興箋》)這些話是很有助於説明此詩的背景、主題以及最後各句之意的。

篇4:短歌行 賞析

短歌行 賞析

其一

《短歌行》原來有“六解”(即六個樂段),我們按照詩意分為四節來讀。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在這八句中,作者強調他非常發愁,愁得不得了。那麼愁的是什麼呢?原來他是苦於得不到眾多的“賢才”來同他合作,一道抓緊時間建功立業。試想連曹操這樣位高權重的人居然在那裏為“求賢”而發愁,那該有多大的宣傳作用。假如庶族地主中真有“賢才”的話,看了這些話就不能不大受感動和鼓舞。他們正苦於找不到出路呢,沒有想到曹操卻在那裏渴求人才,於是那真正有才或自以為有才的許許多多人,就很有可能躍躍欲試,向他“歸心”了。“對酒當歌”八句,猛一看很象是《古詩十九首》中的消極調子,而其實大不相同。這裏講“人生幾何”,不是叫人“及時行樂”,而是要及時地建功立業。又從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個人之情,發愁時間過得太快,恐怕來不及有所作為。實際上卻是在巧妙地感染廣大“賢才”,提醒他們人生就象“朝露”那樣易於消失,歲月流逝已經很多,應該趕緊拿定主意,到我這裏來施展抱負。所以一經分析便不難看出,詩中濃郁的抒情氣氛包含了相當強烈的政治目的。這樣積極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調子來發端,這固然表明曹操真有他的愁思,所以才説得真切;但另一方面也正因為通過這樣的調子更能打開處於下層、多歷艱難、又急於尋找出路的人士的心扉。所以説用意和遣詞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在這八句詩中,主要的情感特徵就是一個“愁”字,“愁”到需要用酒來消解(“杜康”相傳是最早造酒的人,這裏就用他的名字來作酒的代稱)。“愁”這種感情本身是無法評價的,能夠評價的只是這種情感的客觀內容,也就是為什麼而“愁”。由於自私、頹廢、甚至反動的緣故而愁,那麼這愁就是一種消極的感情;反之,為着某種有進步意義的目的而愁,那就成為一種積極的情感。放到具體的`歷史背景中看,曹操在這裏所表達的愁緒就是屬於後者,應該得到恰當的歷史評價。清人陳沆在《詩比興箋》中説:“此詩即漢高祖《大風歌》思猛士之旨也。‘人生幾何’發端,蓋傳所謂古之王者知壽命之不長,故並建聖哲,以貽後嗣。”這可以説基本上懂得了曹操發愁的含意;不過所謂“並建聖哲,以貽後嗣”還未免説得迂遠。曹操當時考慮的是要在他自己這一生中結束戰亂,統一全中國。與漢高祖唱《大風歌》是既有相通之處,也有不同之處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這八句情味更加纏綿深長了。“青青”二句原來是《詩經·鄭風·子衿》中的話,原詩是寫一個姑娘在思念她的愛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領啊,深深縈迴在我的心靈。雖然我不能去找你,你為什麼不主動給我音信?)曹操在這裏引用這首詩,而且還説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誦它,這實在是太巧妙了。他説“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對“賢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兩句話:“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曹操由於事實上不可能一個一個地去找那些“賢才”,所以他便用這種含蓄的方法來提醒他們:“就算我沒有去找你們,你們為什麼不主動來投奔我呢?”由這一層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實在是太周到了,的確具有感人的力量。而這感人力量正體現了文藝創作的政治性與藝術性的結合。他這種深細婉轉的用心,在《求賢令》之類的文件中當然無法盡情表達;而《短歌行》作為一首詩,就能抒發政治文件所不能抒發的感情,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緊接着他又引用《詩經·小雅·鹿鳴》中的四句,描寫賓主歡宴的情景,意思是説只要你們到我這裏來,我是一定會待以“嘉賓”之禮的,我們是能夠歡快融洽地相處併合作的。這八句仍然沒有明確地説出“求才”二字,因為曹操所寫的是詩,所以用了典故來作比喻,這就是“婉而多諷”的表現方法。同時,“但為君故”這個“君”字,在曹操的詩中也具有典型意義。本來在《詩經》中,這“君”只是指一個具體的人;而在這裏則具有了廣泛的意義:在當時凡是讀到曹操此詩的“賢士”,都可以自認為他就是曹操為之沈吟《子衿》一詩的思念對象。正因為這樣,此詩流傳開去,才會起到巨大的社會作用。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心念舊恩。”

這八句是對以上十六句的強調和照應。以上十六句主要講了兩個意思,即為求賢而愁,又表示要待賢以禮。倘若借用音樂來作比,這可以説是全詩中的兩個“主題旋律”,而“明明如月”八句就是這兩個“主題旋律”的復現和變奏。前四句又在講憂愁,是照應第一個八句;後四句講“賢才”到來,是照應第二個八句。表面看來,意思上是與前十六句重複的,但實際上由於“主題旋律”的復現和變奏,因此使全詩更有抑揚低昂、反覆詠歎之致,加強了抒情的濃度。再從表達詩的文學主題來看,這八句也不是簡單重複,而是含有深意的。那就是説“賢才”已經來了不少,我們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並不滿足,我仍在為求賢而發愁,希望有更多的“賢才”到來。天上的明月常在運行,不會停止(“掇”通“輟”,“晉樂所奏”的《短歌行》正作“輟”,即停止的意思;高中課本中“掇”的解釋為:拾取,採取。何時可掇:什麼時候可以摘取呢);同樣,我的求賢之思也是不會斷絕的。説這種話又是用心周到的表現,因為曹操不斷在延攬人才,那麼後來者會不會顧慮“人滿為患”呢?所以曹操在這裏進一步表示,他的求賢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樣不會終止,人們也就不必要有什麼顧慮,早來晚來都一樣會受到優待。關於這一點作者在下文還要有更加明確的表示,這裏不過是承上啟下,起到過渡與襯墊的作用。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月明”四句既是準確而形象的寫景筆墨,同時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潛在《古詩源》中説:“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無所依託。”這説明他看出了這四句是比喻,但光説“客子”未免空泛;實際上這是指那些猶豫不定的人才,他們在三國鼎立的局面下一時無所適從。所以曹操以烏鵲繞樹、“何枝可依”的情景來啟發他們,不要三心二意,要善於擇枝而棲,趕緊到自己這一邊來。這四句詩生動刻畫了那些猶豫旁徨者的處境與心情,然而作者不僅絲毫未加指責,反而在濃郁的詩意中透露着對這一些人的關心和同情。這恰恰説明曹操很會做思想工作,完全是以通情達理的姿態來吸引和爭取人才。而象這樣一種情味,也是充分發揮了詩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最後四句畫龍點睛,明明白白地披肝瀝膽,希望人才都來歸我,確切地點明瞭本詩的主題。“周公吐哺”的典故出於《韓詩外傳》,據説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於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周公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時洗一次頭,吃一頓飯,都曾中斷數次,這種傳説當然是太誇張了。不過這個典故用在這裏卻是突出地表現了作者求賢若渴的心情。“山不厭高,海不厭深”二句也是通過比喻極有説服力地表現了人才越多越好,決不會有“人滿之患”。借用了《管仲·行解》中陳沆説:“鳥則擇木,木豈能擇鳥?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則南馳耳。分奔蜀吳,棲皇未定,若非吐哺折節,何以來之?山不厭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厭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厭士,故天下歸心。”(亦見《詩比興箋》)這些話是很有助於説明本詩的背景、主題以及最後各句之意的。

其二

姬昌受封為西伯,具有神智和美德。

殷朝土地為三份,他有其中兩分。

整治貢品來進奉,不失臣子的職責。

只因為崇侯進讒言,而受冤拘禁。

後因為送禮而赦免,受賜斧鉞征伐的權利。

他被孔丘稱讚,品德高尚地位顯。

始終臣服殷朝帝王,美名後世流傳遍。

齊桓公擁周建立功業 存亡繼絕為霸首。

聚合諸侯捍衞中原,匡正天下功業千秋。

行為磊落不欺詐,美德流傳於身後。

孔子讚美齊桓公,也稱讚管仲。

百姓深深受他的恩惠,制服荊蠻無左人。

天子賜肉與桓公,命其無拜來接受。

桓公稱小白不敢,天子的威嚴就在咫尺前。

晉文公繼承來稱霸,親身尊奉周天王。

接受玉器和美酒,弓矢武士三百名。

晉文公聲望鎮諸侯,從其風者受尊重。

威名八方全部傳遍,名聲只次於齊桓公。

佯裝稱周王出去巡狩,招其天子到河陽。

以臣召君乖於禮, 因此大眾議論紛紛。

篇5:短歌行賞析

短歌行賞析200字

曹操的《短歌行》,氣格高遠,感情豐富,是詩人內心世界的真實寫照。詩人以感人的真誠和慷慨悲涼的情感詠歎了生命的憂患、生命的悲劇,以貌似頹放的意態來表達及時進取的精神,以放縱歌酒的行為來表現對人生哲理的嚴肅思考,以觥籌交錯之景來抒發心憂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

全詩第一節抒寫詩人人生苦短的憂歎。詩人生逢亂世,目睹百姓顛沛流離,肝腸寸斷,渴望建功立業而不得,因而發出人生苦短的憂歎。這一點可從他的《蒿里行》“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得到佐證:第二節抒寫詩人對賢才的渴求。第三節抒寫詩人對賢才難得的憂思和既得賢才的欣喜。第四節抒寫詩人對猶豫不決的賢才的關切和渴望天下賢才盡歸自己的抱負。詩人希望他們不再猶豫,趕緊到自己這邊來。用《管子·形解》中渴求人才的話和“周公吐哺”的`典故點明瞭全文的主旨。突出地表現了作者求賢若渴的心情。

全詩以感慨開始,繼之以慷慨、沉吟,再繼之以憂愁、開朗。一憂一喜,忽徐忽急,以如歌的行板傾訴了作者慷慨激昂的情懷。

總之,這首詩充滿了深沉的憂歎,洋溢着積極進取的精神,激盪着慷慨激昂的感情,給人以鼓舞和力量。清人陳沆在《詩比興箋》中説:“鳥則擇木,木豈能擇鳥?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則南馳耳。分奔蜀吳,棲皇未定,若非吐哺折節,何以來之?山不厭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厭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厭士,故天下歸心。”“此詩即漢高《大風歌》思猛士之旨也。”三國時代,是人才激烈競爭的時代,得人才者得天下。漢高祖唱《大風歌》也是渴望人才,故説《短歌行》與《大風歌》有相通之處。

鍾嶸《詩品》評曰“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敖器之《敖陶孫詩評》雲“魏武帝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毛澤東説,曹操的文章詩詞極為本色,直抒胸臆,豁達通脱,應當學習。這些評價,值得參考。

篇6:短歌行的賞析

自古以來歎時光易逝、人生易老者,大有人在。有的是因歲月蹉跎、“不知老之將至”而嗟歎;有的是因富貴榮華未及盡享而歎惋;也有的是因貪生畏死而惆悵。曹操的《短歌行》開頭也發出了時光短促、人生幾何的慨歎。但我們讀過全傳,就會感到,作者發此感慨,是正因他感到年事漸高(時年五十四歲),時日見淺,而眼下大業未成,匡扶濟世之才又極為難得,是緊迫感、焦灼感使然。正是正因有這種思想,對於已經“越陌度阡”屈尊任用的,“契闊談宴”,熱誠相待;對那些尚在“繞樹三匝”、徘徊不定的賢士,發出“山不厭高,海不厭深”的呼喚,坦露自己求賢若渴的心跡。這首詩使我們從另一個側面看到曹操作為一代政治家的英雄本色:他有愛才、禮賢的政治家的胸襟;他有統一天下的宏大志願;他有開創新局面的進取精神。

曹操的這首詩氣魄宏偉,感情充沛。讀着“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這樣的詩句,你會強烈地感受到作者渴求賢才的殷切情緒;讀着“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你會感到詩人博大坦蕩的胸懷。而這種詩句,也只有像曹操這樣一位有雄才大略、感情豪放的人才能吟得出來。

篇7:短歌行的賞析

《短歌行》原來有“六解”(即六個樂段),我們此刻按照詩意分為四節來讀。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在這八句中,作者強調他十分發愁,愁得不得了。那麼愁的是什麼呢?原來他是苦於得不到眾多的“賢才”來同他合作,一道抓緊時刻建功立業。試想連曹操這樣位高權重的人居然在那裏為“求賢”而發愁,那該有多大的宣傳作用。假如庶族地主中真有“賢才”的話,看了這些話就不能不大受感動和鼓舞。他們正苦於找不到出路呢,沒有想到曹操卻在那裏渴求人才,於是那真正有才或自以為有才的許許多多人,就很有可能躍躍欲試,向他“歸心”了。“對酒當歌”八句,猛一看很象是《古詩十九首》中的消極調子,而其實大不相同。那裏講“人生幾何”,不是叫人“及時行樂”,而是要及時地建功立業。又從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個人之情,發愁時刻過得太快,恐怕來不及有所作為。實際上卻是在巧妙地感染廣大“賢才”,提醒他們人生就象“朝露”那樣易於消失,歲月流逝已經很多,就應趕緊拿定主意,到我那裏來施展抱負。因此一經分析便不難看出,詩中濃郁的抒情氣氛包含了相當強烈的政治目的。這樣用心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調子來發端,這固然證明曹操真有他的愁思,因此才説得真切;但另一方面也正正因透過這樣的調子更能打開處於下層、多歷艱難、又急於尋找出路的人士的心扉。因此説用意和遣詞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在

這八句詩中,主要的情感特徵就是一個“愁”字,“愁”到需要用酒來消解(“杜康”相傳是最早造酒的人,那裏就用他的名字來作酒的代稱)。“愁”這種感情本身是無法評價的,能夠評價的只是這種情感的客觀資料,也就是為什麼而“愁”。由於自私、頹廢、甚至反動的緣故而愁,那麼這愁就是一種消極的感情;反之,為着某種有進步好處的目的而愁,那就成為一種用心的情感。放到具體的歷史背景中看,曹操在那裏所表達的愁緒就是屬於後者,就應得到恰當的歷史評價。清人陳沆在《詩比興箋》中説:“此詩即漢高祖《大風歌》思猛士之旨也。‘人生幾何’發端,蓋傳所謂古之王者知壽命之不長,故並建聖哲,以貽後嗣。”這能夠説基本上懂得了曹操發愁的含意;但是所謂“並建聖哲,以貽後嗣”還未免説得迂遠。曹操當時思考的是要在他自己這一生中結束戰亂,統一全中國。與漢高祖唱《大風歌》是既有相通之處,也有不一樣之處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這八句情味更加纏綿深長了。“青青”二句原來是《詩經·鄭風·子衿》中的話,原詩是寫一個姑娘在思念她的愛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領啊,深深縈迴在我的心靈。雖然我不能去找你,你為什麼不主動給我音信?)曹操在那裏引用這首詩,而且還説自己一向低低地吟誦它,這實在是太巧妙了。他説“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對“賢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兩句話:“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曹操由於事實上不可能一個一個地去找那些“賢才”,因此他便用這種含蓄的方法來提醒他們:“就算我沒有去找你們,你們為什麼不主動來投奔我呢?”由這一層含而不露的意思能夠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實在是太周到了,的確具有感人的力量。而這感人力量正體現了文藝創作的政治性與藝術性的結合。他這種深細婉轉的用心,在《求賢令》之類的文件中當然無法盡情表達;而《短歌行》作為一首詩,就能抒發政治文件所不能抒發的感情,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緊之後他又引用《詩經·小雅·鹿鳴》中的四句,描述賓主歡宴的情景,意思是説只要你們到我那裏來,我是必須會待以“嘉賓”之禮的,我們是能夠歡快融洽地相處併合作的。這

八句仍然沒有明確地説出“求才”二字,正因曹操所寫的是詩,因此用了典故來作比喻,這就是“婉而多諷”的表現方法。同時,“但為君故”這個“君”字,在曹操的詩中也具有典型好處。本來在《詩經》中,這“君”只是指一個具體的人;而在那裏則具有了廣泛的好處:在當時凡是讀到曹操此詩的“賢士”,都能夠自認為他就是曹操為之沈吟《子衿》一詩的思念對象。正正因這樣,此詩流傳開去,才會起到巨大的社會作用。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心念舊恩。”

這八句是對以上十六句的強調和照應。以上十六句主要講了兩個意思,即為求賢而愁,又表示要待賢以禮。倘若借用音樂來作比,這能夠説是全詩中的兩個“主題旋律”,而“明明如月”八句就是這兩個“主題旋律”的.復現和變奏。前四句又在講憂愁,是照應第一個八句;後四句講“賢才”到來,是照應第二個八句。表面看來,意思上是與前十六句重複的,但實際上由於“主題旋律”的復現和變奏,因此使全詩更有抑揚低昂、反覆詠歎之致,加強了抒情的濃度。再從表達詩的文學主題來看,這八句也不是簡單重複,而是內含深意的。那就是説“賢才”已經來了不少,我們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並不滿足,我仍在為求賢而發愁,期望有更多的“賢才”到來。天上的明月常在運行,不會停止(“掇”通“輟”,“晉樂所奏”的《短歌行》正作“輟”,即停止的意思;高中課本中“掇”的解釋為:拾取,採取。何時可掇:什麼時候能夠摘取呢);同樣,我的求賢之思也是不會斷絕的。説這種話又是用心周到的表現,正因曹操不斷在延攬人才,那麼之後者會不會顧慮“人滿為患”呢?因此曹操在那裏進一步表示,他的求賢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樣不會終止,人們也就不必要有什麼顧慮,早來晚來都一樣會受到優待。關於這一點作者在下文還要有更加明確

的表示,那裏但是是承上啟下,起到過渡與襯墊的作用。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月明”四句既是準確而形象的寫景筆墨,同時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潛在《古詩源》中説:“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無所依託。”這説明他看出了這四句是比喻,但光説“客子”未免空泛;實際上這是指那些猶豫不定的人才,他們在三國鼎立的局面下一時無所適從。因此曹操以烏鵲繞樹、“何枝可依”的情景來啟發他們,不好三心二意,要善於擇枝而棲,趕緊到自己這一邊來。這四句詩生動刻畫了那些猶豫旁徨者的處境與情緒,然而作者不僅僅絲毫未加指責,反而在濃郁的詩意中透露着對這一些人的關心和同情。這恰恰説明曹操很會做思想工作,完全是以通情達理的姿態來吸引和爭取人才。而象這樣一種情味,也是充分發揮了詩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最後四句畫龍點睛,明明白白地披肝瀝膽,期望人才都來歸我,確切地點明瞭本詩的主題。“周公吐哺”的典故出於《韓詩外傳》,據説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於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周公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時洗一次頭,吃一頓飯,都曾中斷數次,這種傳説當然是太誇張了。但是這個典故用在那裏卻是突出地表現了作者求賢若渴的情緒。“山不厭高,海不厭深”二句也是透過比喻極有説服力地表現了人

才越多越好,決不會有“人滿之患”。借用了《管仲·行解》中陳沆説:“鳥則擇木,木豈能擇鳥?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則南馳耳。分奔蜀吳,棲皇未定,若非吐哺折節,何以來之?山不厭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厭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厭士,故天下歸心。”(亦見《詩比興箋》)這些話是很有助於説明本詩的背景、主題以及最後各句之意的。

篇8:短歌行的賞析

“短歌行”是漢樂府一個曲調的名稱,是用於宴會場合的歌辭。曹操集子裏現存《短歌行》兩首,課文選的是第一首。作為一位政治家兼軍事家的詩人曹操,十分重視人才,這首詩抒發了他渴望招納賢才、建功立業的宏圖大願。

全詩三十二句,分四節,每八句一節。

第一節抒寫詩人人生苦短的憂歎。“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當”,對着。“去日”,指逝去的歲月。這四句意思是:在邊喝着酒,邊唱着歌時,忽然感歎道:人生能有多久呢?人生啊,就好比早晨的露水,一會兒就幹了,又苦於過去的日子太多了。“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慨當以慷”是“慷慨”的間隔用法,“當以”,沒有實在好處,即指宴會上歌聲慷慨激昂。“杜康”相傳是發明釀酒的人,那裏作酒的代稱。這四句意思是:即使宴會上歌聲慷慨激昂,詩人內心的憂愁還是難以消除。用什麼來消除胸中的憂愁呢?只有借酒澆愁。我們如何明白詩人這種人生苦短的憂歎呢?詩人生逢亂世,目睹百姓顛沛流離,肝腸寸斷,渴望建功立業而不得,因而發出人生苦短的憂歎。這一點我們可從他的另一首詩《蒿里行》中得到佐證:“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第二節抒寫詩人對賢才的渴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引用《詩經?鄭風?子衿》中的成句。“青衿”,周代讀書人的服裝,那裏指代有學問的人。“悠悠”,長久的樣貌,形容思念之情。這兩句意思是:你的衣領青青啊,總是讓我如此掛念。原詩後兩句是:“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意思是:雖然我不能去找你,你為什麼不主動給我音信?曹操由於事實上不可能一個一個地去找那些賢才,因此他使用這種含蓄的話來提醒他們,期望賢才主動來歸。“但為君故,沉吟至今。”“沉吟”,低聲叨唸,表示渴念。這兩句意思是:只正因你的緣故,讓我渴念到如今。“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四句以女子對心愛的男子的思念比喻自己對賢才的渴求。“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這四句引自《詩經?小雅?鹿鳴》,《鹿鳴》是一首描述貴族盛宴熱情款待尊貴客人的的詩歌。前兩句起興,意思是:野鹿呦呦呦呦地叫,歡快地吃着野地裏的艾蒿。以下各句描述賓客歡宴的場面,那裏引用的兩句意思是:我有許多尊貴的客人,席間彈起琴瑟,吹起笙樂。詩人引用這幾句詩,表示自己對賢才的熱情。

第三節抒寫詩人對賢才難得的憂思和既得賢才的欣喜。“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明月”,比喻人才。“掇”,拾取,摘取。意思是:賢才有如天上的明月,我什麼時候才能摘取呢?“憂從中來,不可斷絕。”由於求才不得,內心不禁產生憂愁,這種憂愁無法排解。“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陌”、“阡”,都是指田間小路,東西向叫“陌”,南北向叫“阡”。“枉”,枉駕,屈駕。“用”,以。“存”,探問,問候。“契闊”,久別重逢。“讌”,通“宴”。“舊恩”指往日的情誼。這四句意思是:(客人,即指人才)穿過縱橫交錯的小路,枉駕來訪。主客久別重逢,歡快暢談,念念不忘往日的情誼。前四句詩人把尋求賢才生動地比作“欲上青天攬明月”,藉以證明求賢不得的苦悶和憂思;後四句描述賢才既得,喜不自勝,歡樂無窮的情景。

第四節抒寫詩人對猶豫不決的賢才的關切和渴望天下賢才盡歸自己的抱負。“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匝”,周,圈。意思是:明月朗朗星星稀,烏鴉向南高高飛。繞樹飛了多少圈,不知哪根樹枝可棲息。這四句是説那些賢才在三國鼎立的局面下無所適從,不知道投靠到誰的門下。詩人期望他們不再猶豫,趕緊到自己這邊來。“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前兩句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話:“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士不厭學,故能成其聖。”後兩句借用典故,據《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周公説他“一沐三捉髮,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這四句意思是:山不以它的高而滿足,海不以它的深而滿足。周公熱切殷勤地接待賢才,使天下的人才都能心悦誠服地來歸順。詩人用“山不厭高,還不厭深。”比喻賢才多多益善。以周公自比,證明自己決心禮賢下士,期望賢才全部歸己,幫忙自己建功立業,統一天下的宏圖大願。這幾句畫龍點睛,點明瞭全文的主旨。

《短歌行》的藝術表現手法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言志與抒情相結合。詩歌抒發了詩人渴望招納賢才、建功立業的宏圖大願。言志的同時也抒發了詩人的感情:有人生苦短的憂歎之情,有對賢才的渴求之情,有既得賢才的欣喜之情,有對猶豫徘徊的賢才的勸慰之情,有堅信自己禮賢下士,天下賢才定會歸附自己的自信之情。詩人把這些複雜的感情,透過似斷似續,低廻沉鬱的筆調錶現了出來。

引用《詩經》中的成句。引《子衿》中表現女子對情人深情思念的名句,表達詩人對賢才的渴望;引《鹿鳴》中描述歡宴賓客的句子,表達詩人對賢才的期盼和禮遇。

比喻。以明月比喻賢才,以明月不可掇比喻賢才難得。以烏鵲擇木而棲比喻賢才的徘徊歧路,表達對他們前途的關切。以“山不厭高,還不厭深。”比喻自己廣納天下賢才的寬闊胸襟。

用典。以周公吐哺的典故,表示要虛心待賢,使天下賢士歸心。

總的説來,這首詩雖然充滿了深沉的憂歎,但是其中洋溢着一種用心進取的精神,激盪着一股慷慨激昂的感情,給人以鼓舞和力量

篇9:《短歌行》的賞析

曹操可謂中國歷史上最有爭議的人物。然而,在文學史上,曹操才華橫溢,給後人留下很多上乘之作。上高中時,我就學習過他的《短歌行》,現在重讀經典,心中似升騰起萬丈豪情,一股英雄氣讓我有了鑑賞的衝動。

《短歌行》共128個字,憂字出現三次,成為貫穿全詩的詩眼,也是曹操英雄氣概的最好體現,憂思中,呈現給讀者的是一個飽經憂患、真誠懇切的老者形象,盡顯明主風度,全然沒有了戰場上硝煙的味道,也沒有了軍事裏奸詐的陰霾,是最真心的表白,最實意的胸懷。

第一段兩個憂,憂思難忘。何以解憂一前一後,再加上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感慨,再加上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形象比喻,給全詩奠定了一種悲涼的氣氛。然而這一悲涼,不是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的及時行樂的思想,不是不知老之將至的消極嗟歎,他對漢末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現實擔憂, 他又看到晨風吹乾的露水,想到人生短暫,想到時間緊迫,他的人生幾何的慨歎,是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積極態度,這一人生幾何之憂不能不説是渴望建功立業的老者發自心底的最良心的吶喊,怎能不對這種英雄之氣油然而生敬意。

當時,各據一方的軍閥為了發展自己的勢力,都在用盡一切辦法網羅人才。曹操是一個草莽英雄,他沒有顯赫的身世,不象袁氏出生名門望族,也不像孫氏一家出身世家,更沒有劉備的整日掛在嘴邊的那麼一點點的皇室血統,曹操雖然擁有諸多的'謀士猛將,但為了完成統一天下的宏偉功業,他希望天下所有的人才都聚集在他這裏。接下去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彷彿是隨口吟詠《詩經》中的名句一般,如女子對待情人般痴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只因為你的緣故,讓我渴念到如今,又進一步明誓自己心思。呦呦鹿鳴,食野之苹先起興,野鹿呦呦呦呦地叫,歡快地吃着野地裏的艾蒿再表心情,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我的尊貴的客人啊,你要到來,我一定在席間彈起琴瑟,吹起笙樂歡迎你。這一求賢若渴之憂不能不説是渴望大展宏圖的老者對待賢才的最深沉的期待,又怎能不被這種真誠渴求之心所打動。

第二段一個憂,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而接下來的四句,同樣用到了比喻的修辭。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明月,比喻人才。掇,拾取,摘取。意思是:賢才有如天上的明月,我什麼時候才能摘取呢?憂從中來,不可斷絕。由於求才不得,內心不禁產生憂愁,這種憂愁無法排解。想想此時曹操已53歲高齡,他率大軍南下,列陣長江,欲一舉蕩平孫劉勢力。看着皎月當空,以欲上青天攬明月之心求賢,然而賢才什麼時候可以得到啊?這一賢才難得之憂不能不説是一位明主對良臣的呼喚?看看接下來的語句,你能想象出來詩人心情。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此時,詩人將感情推向了高潮,一切進行了小説般虛構境界。穿過縱橫交錯的小路,枉駕來訪。主客久別重逢,歡快暢談,念念不忘往日的情誼。他想象着與賢才歡飲暢談的情景,愛賢之情也油然而生。前四句,表明求賢不得的苦悶和憂思;後四句,描寫賢才既得,喜不自勝,歡樂無窮的情景。詩人在求賢過程中既喜又憂的曲折心情,通過一唱三歎,吞吐往復的手法,以鮮明的形象表現出來了。不是英雄,就沒有這種打江山的抱負,不是英雄,就沒有這種求賢才的熱情。

這種抱負,最後終於從天下歸心中得以體會。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最後四句詩,匝,周,圈。意思是:明月朗朗星星稀,烏鴉向南高高飛。繞樹飛了多少圈,不知哪根樹枝可棲息。這四句是説那些賢才在三國鼎立的局面下無所適從,不知道投靠到誰的門下。詩人希望他們不再猶豫,趕緊到自己這邊來,以烏鵲擇木而棲比喻賢才的徘徊歧路。

這一賢才前途之憂 不能不説是一位明主對良臣的前途的擔憂。

接着作者把這種擔憂具體話,用心來證明,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話: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士不厭學,故能成其聖。直抒胸臆,表明自己廣納天下賢才的心願和胸襟,當然也是希望人才多多益善。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借用典故,據《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周公説他一沐三捉髮,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看那周公熱切殷勤地接待賢才,使天下的人才都能心悦誠服地來歸順,自己願意像周公那樣,虛心接受天下賢人志士,希望賢才全部歸己,幫助自己建功立業,統一天下的宏圖大願。這幾句畫龍點睛,點明瞭全文的主旨,將文章推入高潮。這一統一天下之憂不能不説是一位明主渴望賢才的坦蕩胸襟。到此,讀者已被他的真誠與豪爽所折服。而這最後一憂才是籠罩全篇的憂思人生苦短之憂、求賢不得之憂皆由它而來。

由此,我們讀懂了曹操。實現統一大志,是曹操畢生的奮鬥目標。而眼前,赤壁之戰前景未卜,作為一個深謀遠慮、渴望建功立業的將領,他能不產生這樣的憂思嗎?願學大海納百川,願學周公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還不是為了實現心中的宏願?詩中,他向世人證明着自己的廣博胸襟,有容乃大,自己已經做好了準備,各位賢才,還猶豫什麼呢?他的憂患意識愈強,更看出他的只爭朝夕,他的惜時如金,他的心情是多麼地迫切,全詩的出這種大氣磅礴之勢,這種慷慨激昂的英雄之氣,正是靠憂字傳達。所以,曹操之憂思,洋溢着一種積極進取的精神,激盪着一股慷慨激昂的感情,給人以鼓舞和力量。

篇10:短歌行原文和賞析

《短歌行》是漢樂府的舊題,屬於《相和歌•平調曲》。這就是説它本來是一個樂曲的名稱,這種樂曲怎麼唱法,現在當然是不知道了。但樂府《相和歌•平調曲》中除了《短歌行》還有《長歌行》,唐代吳兢《樂府古題要解》引證古詩“長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長”和晉代傅玄《豔歌行》“咄來長歌續短歌”等句,認為“長歌”、“短歌”是指“歌聲有長短”。我們現在也就只能根據這一點點材料來理解《短歌行》的音樂特點。《短歌行》這個樂曲,原來當然也有相應的歌辭,就是“樂府古辭”,但這古辭已經失傳了。現在所能見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擬樂府《短歌行》。所謂“擬樂府”就是運用樂府舊曲來補作新詞,曹操傳世的《短歌行》共有兩首,這裏要介紹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這首《短歌行》的主題非常明確,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來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動中,為了擴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統治基礎,打擊反動的世襲豪強勢力,曾大力強調“唯才是舉”,為此而先後發佈了“求賢令”、“舉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實際上就是一曲“求賢歌”、又正因為運用了詩歌的形式,含有豐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獨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傳了他所堅持的主張,配合了他所頒發的政令。

《短歌行》原來有“六解”(即六個樂段),我們現在按照詩意分為四節來讀。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幽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在這八句中,作者強調他非常發愁,愁得不得了。那麼愁的是什麼呢?原來他是苦於得不到眾多的“賢才”來同他合作,一道抓緊時間建功立業。試想連曹操這樣位高權重的人居然在那裏為“求賢”而發愁,那該有多大的宣傳作用。假如庶族地主中真有“賢才”的話,看了這些話就不能不大受感動和鼓舞。他們正苦於找不到出路呢,沒有想到曹操卻在那裏渴求人才,於是那真正有才或自以為有才的許許多多人,就很有可能躍躍欲試,向他“歸心”了。

“對酒當歌”八句,猛一看很象是《古詩十九首》中的消極調子,而其實大不相同。這裏講“人生幾何”,不是叫人“及時行樂”,而是要及時地建功立業。又從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個人之情,發愁時間過得太快,恐怕來不及有所作為。實際上卻是在巧妙地感染廣大“賢才”,提醒他們人生就象“朝露”那樣易於消失,歲月流逝已經很多,應該趕緊拿定主意,到我這裏來施展抱負。所以一經分析便不難看出,詩中濃郁的抒情氣氛包含了相當強烈的政治目的。這樣積極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調子來發端,這固然表明曹操真有他的愁思,所以才説得真切;但另一方面也正因為通過這樣的調子更能打開處於下層、多歷艱難、又急於尋找出路的人士的心扉。所以説用意和遣詞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在這八句詩中,主要的情感特徵就是一個“愁”字,“愁”到需要用酒來消解(“杜康”相傳是最早造酒的人,這裏就用他的名字來作酒的代稱)。“愁”這種感情本身是無法評價的,能夠評價的只是這種情感的客觀內容,也就是為什麼而“愁”。由於自私、頹廢、甚至反動的緣故而愁,那麼這愁就是一種消極的感情;反之,為着某種有進步意義的目的而愁,那就成為一種積極的情感。放到具體的歷史背景中看,曹操在這裏所表達的愁緒就是屬於後者,應該得到恰當的歷史評價。清人陳沆在《詩比興箋》中説:“此詩即漢高《大風歌》思猛士之旨也。‘人生幾何’發端,蓋傳所謂古之王者知壽命之不長,故並建聖哲,以貽後嗣。”這可以説基本上懂得了曹操發愁的含意;不過所謂“並建聖哲,以貽後嗣”還未免説得迂遠。曹操當時考慮的是要在他自己這一生中結束戰亂,統一全中國。與漢高祖唱《大風歌》是既有相通之處,也有不同之處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沈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這八句情味更加纏綿深長了。“青青”二句原來是《詩經•鄭風•子衿》中的話,原詩是寫一個姑娘在思念她的愛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領啊,深深縈迴在我的心靈。雖然我不能去找你,你為什麼不主動給我音信?)曹操在這裏引用這首詩,而且還説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誦它,這實在是太巧妙了。他説“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對“賢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兩句話:“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曹操由於事實上不可能一個一個地去找那些“賢才”,所以他便用這種含蓄的方法來提醒他們:“就算我沒有去找你們,你們為什麼不主動來投奔我呢?”由這一層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實在是太周到了,的確具有感人的力量。而這感人力量正體現了文藝創作的政治性與藝術性的結合。他這種深細婉轉的用心,在《求賢令》之類的文件中當然無法盡情表達;而《短歌行》作為一首詩,就能抒發政治文件所不能抒發的感情,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緊接着他又引用《詩經•小雅•鹿鳴》中的四句,描寫賓主歡宴的情景,意思是説只要你們到我這裏來,我是一定會待以“嘉賓”之禮的,我們是能夠歡快融洽地相處併合作的。這八句仍然沒有明確地説出“求才”二字,因為曹操所寫的是詩,所以用了典故來作比喻,這就是“婉而多諷”的表現方法。同時,“但為君故”這個“君”字,在曹操的詩中也具有典型意義。本來在《詩經》中,這“君”只是指一個具體的人;而在這裏則具有了廣泛的意義:在當時凡是讀到曹操此詩的“賢士”,都可以自認為他就是曹操為之沈吟《子衿》一詩的思念對象。正因為這樣,此詩流傳開去,才會起到巨大的社會作用。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心念舊恩。

這八句是對以上十六句的強調和照應。以上十六句主要講了兩個意思,即為求賢而愁,又表示要待賢以禮。倘若借用音樂來作比,這可以説是全詩中的兩個“主題旋律”,而“明明如月”八句就是這兩個“主題旋律”的復現和變奏。前四句又在講憂愁,是照應第一個八句;後四句講“賢才”到來,是照應第二個八句。表面看來,意思上是與前十六句重複的,但實際上由於“主題旋律”的復現和變奏,因此使全詩更有抑揚低昂、反覆詠歎之致,加強了抒情的濃度。再從表達詩的文學主題來看,這八句也不是簡單重複,而是含有深意的。那就是説“賢才”已經來了不少,我們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並不滿足,我仍在為求賢而發愁,希望有更多的“賢才”到來。天上的明月常在運行,不會停止(“掇”通“輟”,“晉樂所奏”的《短歌行》正作“輟”,即停止的意思);同樣,我的求賢之思也是不會斷絕的。説這種話又是用心周到的表現,因為曹操不斷在延攬人才,那麼後來者會不會顧慮“人滿為患”呢?所以曹操在這裏進一步表示,他的求賢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樣不會終止,人們也就不必要有什麼顧慮,早來晚來都一樣會受到優待。關於這一點作者在下文還要有更加明確的表示,這裏不過是承上啟下,起到過渡與襯墊的作用。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月明”四句既是準確而形象的寫景筆墨,同時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潛在《古詩源》中説:“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無所依託。”這説明他看出了這四句是比喻,但光説“客子”未免空泛;實際上這是指那些猶豫不定的人才,他們在三國鼎立的局面下一時無所適從。所以曹操以烏鵲繞樹、“何枝可依”的情景來啟發他們,不要三心二意,要善於擇枝而棲,趕緊到自己這一邊來。這四句詩生動刻畫了那些猶豫徬徨者的處境與心情,然而作者不僅絲毫未加指責,反而在濃郁的詩意中透露着對這一些人的關心和同情。這恰恰説明曹操很會做思想工作,完全是以通情達理的姿態來吸引和爭取人才。而象這樣一種情味,也是充分發揮了詩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最後四句畫龍點睛,明明白白地披肝瀝膽,希望人才都來歸我,確切地點明瞭本詩的主題。“周公吐哺”的典故出於《韓詩外傳》,據説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於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周公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時洗一次頭,吃一頓飯,都曾中斷數次,這種傳説當然是太誇張了。不過這個典故用在這裏卻是突出地表現了作者求賢若渴的心情。“山不厭高,海不厭深”二句也是通過比喻極有説服力地表現了人才越多越好,決不會有“人滿之患”。所以陳沆説:“鳥則擇木,木豈能擇鳥?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則南馳耳。分奔蜀吳,棲皇未定,若非吐哺折節,何以來之?山不厭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厭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厭士,故天下歸心。”(亦見《詩比興箋》)這些話是很有助於説明本詩的背景、主題以及最後各句之意的。

總起來説,《短歌行》正象曹操的其它詩作如《蒿里行》、《對酒》、《苦寒行》等一樣,是政治性很強的詩作,主要是為曹操當時所實行的政治路線和政策策略服務的;然而它那政治內容和意義卻完全熔鑄在濃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詩充分發揮了詩歌創作的特長,準確而巧妙地運用了比興手法,來達到寓理於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在曹操的時代,他就已經能夠按照抒情詩的特殊規律來取得預期的社會效果,這一創作經驗顯然是值得借鑑的。同時因為曹操在當時強調“唯才是舉”有一定的進步意義,所以他對“求賢”這一主題所作的高度藝術化的表現,也應得到歷史的肯定。

篇11:短歌行原文和賞析

“短歌行”是漢樂府一個曲調的名稱,是用於宴會場合的歌辭。曹操,作為一位政治家兼軍事家的詩人曹操,十分重視人才,這首詩抒發了他渴望招納賢才、建功立業的宏圖大願。

全詩分四節,逐而一一分析。

第一節主要抒寫了詩人對人生苦短的憂歎。第一節中有兩處都提到了“酒”,酒在魏晉時期,多受到魏晉詩人的喜好。無論心情愉悦,或是悲傷,感慨時都不難找到酒的影子。本詩中,第一句話就用酒來作開頭引出詩人對人生苦短的憂歎。第一節最後一句“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其中“杜康”相傳發明釀酒的人,這裏也是指代酒的意思。其中我們如去何理解詩人這種人生苦短的憂歎呢?詩人生逢亂世,目睹百姓顛沛流離,肝腸寸斷,渴望建功立業而不得,改變亂世局面,因而發出人生苦短的憂歎。這裏的酒是詩人消愁的方式之一,也是詩人感情昇華的介質。

第二節主要抒寫詩人對賢才的渴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引用《詩經•子衿》中的詩句。“青衿”,作為周代讀書人的服裝。“悠悠”,長久的樣子,形容思念之情。這句引用可以看出曹操對賢能得人才的渴望,人才是他建立功業的最最根本的基礎,他的憂他的愁主要是因為只有有限的時間去實現自己的理想與抱負,他只能通過使用人才,加速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這是他唯一去達到真正消愁的方式。

曹操由於事實上不可能一個一個地去找那些賢才,所以他使用這種含蓄的話來提醒他們,希望賢才主動來歸。“但為君故,沉吟至今。”“沉吟”,低聲叨唸,表示渴念。“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四句以女子對心愛的男子的思念比喻自己對賢才的渴求。“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這四句引自《詩經•鹿鳴》,《鹿鳴》是一首描寫貴族盛宴熱情款待尊貴客人的的詩歌。

這裏引用的兩句意思是:我有許多尊貴的客人,席間彈起琴瑟,吹起笙樂。詩人引用這幾句詩,表示自己對賢才的熱情。

第三節抒寫主要詩人對賢才難得的憂思和既得賢才的欣喜。“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明月”,比喻人才。“掇”,拾取,摘取。由於求才不得,內心不禁產生憂愁,這種憂愁無法排解。“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陌”、“阡”,都是指田間小路,東西向叫“陌”,南北向叫“阡”。“枉”,枉駕,屈駕。“用”,以。“存”,探問,問候。“契闊”,久別重逢。“讌”,通“宴”。“舊恩”指往日的情誼。這四句意思是:人才穿過縱橫交錯的小路,枉駕來訪。主客久別重逢,歡快暢談,念念不忘往日的情誼。前四句詩人把尋求賢才生動地比作“欲上青天攬明月”,藉以表明求賢不得的苦悶和憂思;後四句描寫賢才既得,喜不自勝,歡樂無窮的情景。

第四節抒寫詩人對猶豫不決的賢才的關切和渴望天下賢才盡歸自己的抱負。“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意思是:明月朗朗星星稀,烏鴉向南高高飛。繞樹飛了多少圈,不知哪根樹枝可棲息。這四句是説那些賢才在三國鼎立的局面下無所適從,不知道投靠到誰的門下。詩人希望他們不再猶豫,趕緊到自己這邊來。“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山不以它的高而滿足,海不以它的深而滿足。周公熱切殷勤地接待賢才,使天下的人才都能心悦誠服地來歸順。詩人用“山不厭高,海不厭深。”比喻賢才多多益善。以周公自比,表明自己決心禮賢下士,希望賢才全部歸己,幫助自己建功立業,統一天下的宏圖大願。這幾句畫龍點睛,點明瞭全文的主旨。

《短歌行》的藝術表現手法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言志與抒情相結合。詩歌抒發了詩人渴望招納賢才、建功立業的宏圖大願。言志的同時也抒發了詩人的感情:有人生苦短的憂歎之情,有對賢才的渴求之情,有既得賢才的欣喜之情,有對猶豫徘徊的賢才的勸慰之情,有堅信自己禮賢下士,天下賢才定會歸附自己的自信之情。詩人把這些複雜的感情,通過似斷似續,低廻沉鬱的筆調錶現了出來。

引用《詩經》中的成句。引《子衿》中表現女子對情人深情思念的名句,表達詩人對賢才的渴望;引《鹿鳴》中描寫歡宴賓客的句子,表達詩人對賢才的期待和禮遇。

比喻。以明月比喻賢才,以明月不可掇比喻賢才難得。以烏鵲擇木而棲比喻賢才的徘徊歧路,表達對他們前途的關切。以“山不厭高,還不厭深。”比喻自己廣納天下賢才的寬闊胸襟。

標籤: 短歌行 賞析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8ovqk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