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詩歌鑑賞基本方法【新版多篇】

詩歌鑑賞基本方法【新版多篇】

詩歌鑑賞基本方法【新版多篇】

語文詩歌鑑賞 篇一

會考語文現代詩歌鑑賞五步

相對古體詩歌而言,現代詩歌以其手法之多樣、表現力之豐富和意境之高遠而似乎更難教學,這成了很多教師頗為棘手的難題。然而,我們也相信,百仞之山,取之有道,凡事都應有其行之有效的途徑。本文中,筆者擬就現代詩歌教學的做法方面,談幾點自己的體會。

我以為,現代詩歌教學應走好以下“五步”。

第一步,以相關背景為依據,把握解讀詩歌的切入點國中教材中所選編的現代詩歌大都是篇章不長,文詞明白,學生比較容易看得懂,正因為這樣而往往就容易只讀到它的表層,而忽略它內涵的一些東西。要讓學生能夠解讀詩歌的內涵,就必不可以少地對作品背景的瞭解——這是能否正確解讀詩歌思想的關鍵。藏克家《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是一首優秀的現代短詩,詩中的對比是淺顯易見的,詩中相對的兩種人也是淺顯易懂的,但對詩中兩種人的行為和精神實質如果沒有一定的“已知”來作為教學鋪墊,就不是那麼容易把握了。

所以,課前就務必先讓學生儘可能充分地瞭解關於魯迅的一些情況,諸如其生平經歷、作品解讀、世人評價等等。於課間,尚未讀文,即可集中從“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中激發起學生對魯迅精神的景仰。有了這個情感鋪墊,教師輔之講述作者創作此詩文的背景,教學這首詩歌就有個良好的開端了,學生對了解詩中兩種人對人民的態度、對人生的目標、對社會的影響以及人們紀念魯迅的意義就有了很好的依據。同樣,郭沫若《天上的街市》雖然充滿浪漫色彩,但如果沒有對中國“五四”過後那“冷酷如鐵!黑暗如漆!腥穢如血!”的黑暗現實的瞭解,沒有對郭沫若當時極大的憤怒、苦悶與感傷的瞭解,學生就很可能只讀到詩中表層的美麗而很難從詩中解讀出他對當時黑暗現實的不滿、對自由幸福的追求和對理想世界嚮往。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有了關背景作鋪墊,對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詩歌中形象及思想的把握都起着很大的作用。但這只是個開端。現代詩歌教學的重頭戲還在於詩文的品讀過程。

第二步,以誦讀為依託,欣賞詩歌的語言美詩歌是語言藝術的尖端。現代詩歌的語言精煉、形象、富有音樂美。

余光中《鄉愁》: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啊/在裏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詩歌句式均勻整齊,迴旋往復,一唱三歎。

指導誦讀時,非但要學生讀準字音節奏,且要吐字清晰,輕重緩急,抑揚頓挫,把作者用音樂般的語言表達的對祖國和祖先的深深眷戀之情“唱”出來。雖是此,由於每個學生的審美角度與表達方式都不盡相同,詩歌誦讀就應允許個人對其節奏與韻律有不同的理解,應鼓勵學生用自己最得意的方式來誦讀,而不可“框”在一個規定的架子裏遭受折騰,造就矯揉造作的“異口同聲”和“整齊”,有折人性。

賀敬之《回延安》中“杜甫川唱來/柳林鋪子笑,紅旗飄飄/把手招。白肚子手巾/紅腰帶,親人們/迎過延河來。滿心話/登時説不出來,一頭撲在/親人懷”其中的激動、喜悦,任由學生讀得激昂強烈、一瀉千里;《桂林山水歌》中“招手相問/老人山,雲罩江山/幾萬年?——伏波山下/還環洞,寶珠久等/叩門聲……”這彷彿道不盡的滄桑歷史和漫長曆史中的感慨,任由學生讀得低沉舒緩,猶如山間潺潺溪流……誦讀是賞析詩歌的重要依託,是詩歌意境解讀的物質條件。

《鄉愁》中,那承載着詩人小時候依戀母親安慰的“小小的郵票”、承載了詩人對愛人相思和依偎的一張“窄窄的船票”、割斷了詩人和母親相見的一抔黃土,和象徵着中華古老民族深深傷痕的“淺淺的海灣”,以及“這頭”與“那頭”沉重的分離,都是在誦讀的基礎上顯現出來的。有了這個基礎上,再將學生引向詩歌的賞析。

第三步,以情感為主線,體會詩歌深層的意藴可以這麼説:沒有感情就沒有詩歌。作者的感情體現在詩歌裏,詩歌的感情包含在字裏行間。

還以余光中《鄉愁》為例:那“小小的郵票”承載了詩人小時候的依戀,在互通音訊中詩人獲得了母親的安慰;那“窄窄的船票”承載了詩人對愛人的相思和依偎,在往來中,詩人填補了感情的缺口;那一抔黃土割斷了詩人和母親的相見,詩人的心靈將歸往何處?……詩人的這些濃烈的情感,無不在詩中的“小”、“窄”、“矮”、“淺”之間得到反襯。

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體味作者從字裏行間凸現的跌宕的情感波瀾,體味詩詞深層的意藴。要指出的是,詩歌既是“言志”、“言情”的載體,其語言內涵必是豐富複雜的,所謂“詩無達詁”,那麼在解讀其中的“志”與“情”就應允許我們在“體情”上有主觀的見地。清代的王夫之就説過:“詩人以一致之思,讀者各以其情而自得”,現代詩歌教學的鑑賞品味應建立在學生自我思考的基礎上,使“詩人心中之詩”最終成為“我心中之詩”。

詩歌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對詩歌內涵的與眾不同的獨特體驗,也許創造性的火花就此而迸發。賀敬之《桂林山水歌》開頭這樣寫道:雲中的/神啊,霧中的/仙,神姿仙態/桂林的山!情一樣/深啊,夢一樣/美,如情似夢/灕江的水!詩中“神”、“仙”、“情”、“夢”等字眼神姿仙態,如情似夢,迷離奇妙,妙不可言。神仙誰都沒有見過,但云霧中影影綽綽出現的仙女形象,喚起了人們那種捉摸不定的美感,而情和夢也是不確定的,在教學中就需要學生有自己獨立的理解和想象,允許學生以自己的審美眼光來理解“神”、“仙”、“情”、“夢”。同樣,在《鄉愁》賞析中學生對詩人情感還會有怎樣的體驗,教師都應抓住學生瞬間的靈光,捕捉學生動情的聯想與想象以達到教學目的。

第四步,放飛思維的翅膀,品位詩歌的意境所謂“有意無境不成詩”。“境”即形象,《沁園春?雪》中“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即是壯闊、豪邁之意境。

引導學生走入詩歌的“意境”,才能真正意義上品味出作品的詩美,從而切切實實培養起他們的藝術鑑賞力。現代詩歌教學如何引導學生品味詩歌的“境”呢?最直接的做法是展示詩歌的直觀形象和畫面,啟發學生進行聯想和想象。就比如賞析《沁園春?雪》時,輔之展現北國“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圖景,假定詞人立於皚皚高原的一個至高點上,放眼四周、所見所想,由此品味出詞人在“望”所包含上、下、內、外的空間裏,和“惜”所包含秦、漢、唐、宋的時間裏,所表現出來的一代偉人的氣魄、胸懷和人格魅力。

其次,從品味詩詞語言入手,引導學生一點點地感悟到詩歌意韻之美,也是教學中能避免架空賞析的一個好方法。如賞析余光中的《鄉愁》,引導學生緊扣詩人提取的幾個單純的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將這些意象和“這”、“那”簡單的詞融合在一起,將彼此隔離的人、物、時間和空間緊緊聯繫在一起,品味那若有若無的距離和聯繫,使學生在心中產生對詩人在相思、別離和相聚間奔波的強烈的共鳴,感受作者那難以言表的哀愁和無盡的相思。詩歌品賞過程是需要思維的,而思維是允許開放性的、有個性的。但須注意,開放式的解讀不等於隨意的解讀,而是切近原意的解讀,所以應儘量減少曲解原意的誤讀。比如上文所述應把握其相關背景來解讀便是避免曲解的關鍵依據。解讀詩歌不可喪失標準任意而為,而是對於一些具有豐富複雜內涵的詩歌作“可能的”多重解釋,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力求找到最符合原意的解讀,而不是遠離或僵化地就詩論詩。讀詩、品文只是在“學”的層面上,而語文教學的根本,在於讓學生能用語言表達生活。現代詩歌的教學亦應本着這個根本,由學至用。

第五步,以生活為藍本,展現心中的詩情畫意應該説,我們過去的語文教學對現代詩歌的創作練習上是重視不足的,許多會考作文要求就有明顯的限制——“文體不限(除詩歌外)”。在考試這指揮棒指引下,教師極少鼓勵學生用“詩意”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生活,甚至是扼殺,不讓寫。國中階段學生嘗試詩歌的寫作是可行的。首先,從理論上講,應該鼓勵我們的學生們“詩意”地生活着,對人間、社會、世界、生活的關懷懷有美好的願望,讓學生們懂得:我們的情感生活,是在生活中感觸到意趣和美的存在的生活,是遠離粗俗、鄙陋、愚昧,走向高雅、精緻、聰慧的生活;

其二,現代詩歌在文字理解的難度並不大,進入詩歌的狀態也不是很困難,學生在大量的朗讀,聲情並茂的反覆朗誦後,是很容易走進創作的氛圍與詩意之中的;

其三,引導學生嘗試用“詩意”的眼光來觀察體味生活,鼓勵他們發揮自己的聯想和想象,抓住一些富有特徵和富有意味的物象,構成美妙的圖畫,加以滋潤灌注激情,來表達出自己對某一事物某一事情某一對象的理解與情感。現代詩歌課堂教學的外延應和生活的內延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學會用詩歌的語言去感知生活、表現生活,哪怕是悲哀、無奈和歎息。從簡單的地方開始,教師要去掉畏難情緒,大膽指導學生去嘗試,自己帶頭去即興寫詩。開始,只要衝破思想的條條框框的限制,把自己想出來的很美的句子寫出來,哪怕只有一句,也應該給予充分的肯定,再要求依據音律節奏分行排列,最後才提出適當考慮雙句或小節末的字的大致押韻的問題

詩經·檜風——《匪風》 篇二

匪風發兮,匪車偈兮。

顧瞻周道,中心怛兮。

匪風飄兮,匪車嘌兮。

顧瞻周道,中心吊兮。

誰能烹魚?溉之釜鬵。

誰將西歸?懷之好音。

【註釋】:

匪:彼之借

偈:音結,迅速馳驅

周道:大道

嘌:音飄,輕捷之狀

釜:鍋

鬵:音尋,大釜

西歸:回到西方。

懷:通作歸,饋送。

【賞析】:

《匪風》描寫遊子行至途中,望見隨風揚塵奔馳的馬車,引起以對家中親人的思念,但願能遇到向西回去的路人,請他帶個平安 的音訊與家人。餘冠英先生説這與唐人岑參《逢入京使》一詩意境相似,所謂:“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平安。”

古代詩詞賞析 篇三

《永遇樂》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

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

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

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瑕,記得偏重三五,

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

如今憔悴,雲鬟雪鬢,怕見夜間出去。

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作品賞析

【註釋】

①落日熔金:落日的顏色好象熔化的黃金。

②合璧:象璧玉一樣合成一塊。

③吹梅笛怨:指笛子吹出《梅花落》曲幽怨的聲音。

④次第:接着,轉眼。

⑤中州:這裏指北宋汴京。

⑥三五:指元宵節。

⑦鋪翠冠兒:飾有翠羽的女式帽子。

⑧捻金雪柳:元宵節女子頭上的裝飾。

⑨簇帶:粧扮之意。

【評解】

這首詞通過南渡前後過元宵節兩種情景的對比,抒寫離亂之後,愁苦寂寞的情懷。

上片從眼前景物抒寫心境。下片從今昔對比中抒發國破家亡的感慨,表達沉痛悲苦的心情。全詞情景交融,跌宕有致。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形成今昔盛衰的鮮明對比。感情深沉、真摯。語言於樸素中見清新,平淡中見工緻。

古代詩歌鑑賞 篇四

琴台

杜甫

茂陵多病後,

尚愛卓文君。

酒肆人間世,

琴台日暮雲。

野花留寶靨,

蔓草見羅裙。

歸鳳求凰意,

寥寥不復聞。

鑑賞

此詩是杜甫晚年在成都憑弔司馬相如遺蹟 琴台時所作。

茂陵多病後,尚愛卓文君,起句凌空而下,從相如與文君的晚年生活下筆,寫他倆始終不渝的真摯愛情。司馬相如晚年退居茂陵,詩人以地名指代相如。這兩句是説,司馬相如雖已年老多病,對文君仍然懷着熱烈的愛。短短二句,如仇兆鰲説:病後猶愛,言鍾情之至。(《杜詩詳註》)還有人評論説:

言茂陵多病後,尚愛文君,其文采風流,固足以傳聞後世矣。(《杜詩直解》)詩的起筆不同尋常,以相如、文君晚年的相愛益深,暗點他們當年琴心相結的愛情的美好。

酒肆人間世一句,筆鋒陡轉,從相如、文君的晚年生活,回溯到他倆的年輕時代。司馬相如因愛慕蜀地富人卓王孫孀居的女兒文君,在琴台上奏《鳳求凰》,文君為琴音所動,夜奔相如。此事遭到卓王孫的竭力反對,不給他們任何嫁粧和財禮,但兩人決不屈服。相如家徒四壁,生活困窘,兩人就開了個酒店,以賣酒為生。文君當壚,相如身自著犢鼻褌(即圍裙,形如犢鼻),與庸保雜作,滌器於市中(《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一個文弱書生,一個富户千金,竟以酒肆來表示對世俗禮法的蔑視,在當時社會條件下,是要有很大的勇氣的。詩人對此表示了讚賞。琴台日暮雲句,則又回到詩人遠眺之所見。日暮雲化用江淹詩日暮碧雲合,佳人殊未來語,感慨今日空見琴台,文君安在?引出下聯對野花、蔓草的聯翩浮想。這一聯,詩人選擇了酒肆、琴台這兩個富有代表性的事物,既體現了相如那種倜儻超塵的性格,又表現出他與文君愛情的執着。前四句詩,在大開大闔、陡起陡轉的敍寫中,從晚年回溯到年輕時代,從追懷古蹟到心中思慕,縱橫馳聘,而又緊密聯繫,情景俱出,而又神思邈邈。

野花留寶靨,蔓草見羅裙兩句,刻劃文君光彩照人的形象。相如的神彩則伴隨文君的出現而不寫自見。兩句是從琴台日暮雲的抬頭仰望而回到眼前之景:看到琴台旁一叢叢美麗的野花,使詩人聯想到它彷彿是文君當年臉頰上的笑靨;一叢叢嫩綠的蔓草,彷彿是文君昔日所着的碧羅裙。這一聯是寫由眼前景引起的詩人眼中的幻象。這種聯想,既有真實感,又富有浪漫氣息,宛似滿面花般笑靨,身着碧草色羅裙就在眼前。

結句歸鳳求凰意,寥寥不復聞,明快有力地點明全詩主題。這兩句是説,相如、文君反抗世俗禮法,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後來幾乎是無人繼起了。

詩人在憑弔琴台時, 其思想感情也是與相如的《琴歌》緊緊相連的。《琴歌》中唱道:鳳兮鳳兮歸故鄉,遨遊四海求其凰。。.頡頡頏頏兮共翱翔。正因為詩人深深地瞭解相如與文君,才能發出這種千古知音的慨歎。在此一則是説琴聲已不可再得而聞;一則是感歎後世知音之少。因此,《琴歌》中所含之意,在詩人眼中決不是一般後世輕薄之士慕羨風流,而是頡頡頏頏兮共翱翔的那種值得千古傳誦的真情至愛。

詩歌鑑賞答題技巧 篇五

“鑑賞詩歌的形象”是大學聯考考綱中明確規定的一個考點,也是歷年大學聯考詩歌鑑賞題的一個常考點。分析詩歌的形象對於理解詩歌的內容和評價作者的觀點態度及思想情感都有着極其重要的意義。

詩歌中的形象具體來説可分為三類:人物形象、景象和物象。我們結合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詩歌來詳細論述這三類形象的特點及答題技巧。詩歌中的人物形象通常是抒情主人公自我的形象。因此,在鑑賞這類形象時要做到知人論世,關注詩人的背景。如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寫這首詩時,當時在武攸宜幕府擔任參謀,隨同出征。武為人輕率,少謀略。次年兵敗,情況緊急,陳子昂請求遣萬人作前驅以擊敵,武不允。稍後,陳子昂又向武進言,不聽,反把他降為軍曹。詩人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願成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寫下了這首詩歌。瞭解了詩歌的寫作背景,便不難分析詩歌中所塑造的詩人自我形象:本詩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蒼茫廣闊的圖景中,塑造了一位憂國憂民、胸懷大志、孤獨的懷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的形象。

此外,對於鑑賞人物形象題的答題步驟,有以下三步:

(1)用高度概括的語言來概括詩歌塑造了什麼形象。詩歌中常見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權貴、豪放灑脱、傲岸不羈的形象;心憂天下、憂國憂民的形象;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的隱者形象;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形象;矢志報國、慷慨憤世的形象;友人送別、思念故鄉的形象;獻身邊塞、反對征伐的形象等。考生在平時複習時,應對這些形象做些積累。

(2)結合詩句中相關的語句具體分析這一形象的特徵,概括時應忠於原文,不可臆造。

(3)結合詩人的人生經歷或詩歌的創作背景分析詩歌中的人物形象對詩歌表情達意所起到的作用。以《尋陸鴻漸不遇》為例:

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

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

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

報道山中去,歸來每日斜。

分析“陸鴻漸”這一形象,可按照上述的三個步驟來做答:陸鴻漸是一個寄情山水、不以塵事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步驟一)。前四句通過對陸鴻漸幽僻、高雅的隱居之地的景物描寫,表現了他的高潔不俗。最後兩句通過西鄰對陸鴻漸行蹤的敍述,側面烘托了陸鴻漸的瀟灑疏放(步驟二)。作者通過陸鴻漸這一形象的塑造表現了他對隱逸生活的嚮往和追求(步驟三)。

詩歌的景象主要體現在詩歌的意象或意境上,解答詩歌景象時,主要側重於對意象、意境的解答。意象是指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感的客觀物象。在詩人看來,他所看到的自然景物,都附有詩人的情感在內,這正是所謂的“一切景語皆情語。”我們在解答詩歌意象類的題目時,重要的是要積累一些常見的意象,如月、鴻雁、子規、蘭、竹、浮雲、梧桐、夕陽等。更為重要的是,還要明確同一意象在不同詩歌中的不同意義。如“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杜牧《山行》)中的“楓葉”則給人無限喜悦,激昂奮進之感。而“一重山,兩重山,山遠天高煙水寒,相思楓葉丹”(李煜《長相思》)中的“楓葉”則帶給人相思的愁苦。

詩歌中的意境是指情與景的有機契合,或者説是指具有相同特性的意象的組合。對意境類的解答,也有三個步驟:

(1)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描述時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同時描述時一要忠實於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用雙音節字詞,這樣會使語句優美,富有節奏感。

(2)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淒涼等,注意要能準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時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僅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麼而“感傷”。以杜甫的《絕句二首(其一)》為例: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分析該詩所描繪的景物時,可按照以上三個步驟:此詩描繪了一派美麗的初春景象:春天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江水映日,春風送來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濕,燕子正繁忙地銜泥築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沙洲上靜睡不動(步驟一)。這是一幅明淨絢麗的春景圖(步驟二)。表現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安定後愉悦閒適的心境(步驟三)。

詩歌中的物象主要相對於詠物詩而言。它是指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寫對象。詩人通過這種象徵性的物象描寫來曲折地表現他的品格節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為了言志、言情、言心聲。解答該類詩歌時,首先要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徵、環境特點和內在的品格,抓物與志的“契合點”。其次要聯繫詩人自身經歷和所處社會環境,揣摩詩人所託之情,所言之志。以張渭的《早梅》為例:一樹寒梅白玉條,迥臨村路傍溪橋。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消。答題時首先應分析梅的自身特徵:早梅耐寒而立、迎風而發。然後結合詩歌中後兩句評價性述語,從而可以概括出詩人所抒發的情感: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個孤寂傲世、堅韌剛強、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表達了對梅花由衷的敬仰之情。

一、複習要求:

1、通過複習,理清題型類別及各種題型的答題思路。

2、熟記古詩鑑賞的相關術語,進一步掌握答題方法和技巧。

3、能感知詩詞中的藝術形象,領會詩歌的意境,從關鍵字詞、語言、修辭、寫作手法等方面對古詩詞進行鑑賞,會評價詩詞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二、例説五種答題模式:

(一)分析意境型:

1、提問方式:此詩有什麼樣的意境?(所謂意境,是指寄託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或問:詩句表現了怎樣的畫面?詩人通過什麼景物表達自己的何種感情?

2、答題步驟:

①描寫詩句中展現的畫面(翻譯要尊重原文)。

②用4個字概括景物營造氛圍特點。如:孤寂冷清、蕭瑟淒涼、雄渾壯闊、恬靜優美、明淨炫麗等。

③回答表現詩人什麼感情(先答原因,後答感情)。

備選詞語(感情):歡快、恬淡、閒適、悠然;迷戀、仰慕、追慕先賢;老大無成、壯志難酬、功業無就;孤獨寂寞、憂悶感傷、憂憤、憤激、憤懣;思念、羈旅愁懷、離別愁緒、懷人念遠;高蹈於世、清高自守、堅守節操;傷春惜春、韶華易逝等。

3、答題示例:

問:詩句“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答:這句詩描寫出友人離去以後的情景:山迴路轉,友人的身影已經看不到了,此時詩人仍佇立在風雪中,遠望友人離去的路,只見雪地上留下一行長長的馬蹄印。這是一幅孤寂冷清的畫景,表現了詩人送友人歸去時依依不捨的深情以及他的思鄉之情。

小練習一:請展開想像,描述“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所展現的畫面,並揭示詩句的含義。

(二)分析技巧型:

1、提問方式:怎樣的表現手法?或怎樣的藝術手法、怎樣的技巧(手法)、怎樣抒發感情的等。

藝術手法題要關注鑑賞術語,常見的鑑賞術語:意境、意象、基調、點題、上片、下片、首頷頸尾聯;常見的對偶、比喻、擬人等修辭格;常見的表現手法:虛實結合、聯想、想象、以動襯靜、白描、渲染、比興、鋪陳、細節描寫、正側面描寫、襯托、烘托、對比、曲筆、借古諷今、用典、託物言志、以小見大、抑揚、鋪墊、照應等。

2、答題步驟:

①明確告訴其手法。

②結合詩句説明為什麼。

③運用這種手法有效地表達出因……而產生的……情感。

3、答題示例:

例(1)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問:此句主要用了什麼表現手法?有何表達效果?

答:①主要用了反襯手法。

②明月之光可照反襯出深林的幽暗。

③表達了詩人一種潛隱心底的沉鬱與孤憤。

例(2)賞析詩句“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並説説它們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①這句話的意思是懷念故友徒然吟誦聞笛小賦,久貶歸來感到已非舊時光景。

②詩句借用典故,前一句用向秀作《思舊賦》,説明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來,許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誦“聞笛賦”表示悼念而已,表達了對親舊凋零的傷痛之情。後一句用王質爛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貶謫時間的長久,又表現了世態的變遷,以及迴歸之後生疏而悵惘的心情。

小練習二:分析詩句“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所運用的藝術手法。

(三)分析語言型:

1、提問方式:此詩有什麼語言風格(或語言特色、藝術)?

2、答題步驟:

①從以下詞中選一個或幾個作答:雄渾豪放、委婉含蓄、華美絢麗、運用口語、疊詞互用、清新自然、樸實無華、明白曉暢、簡練生動等。②結合相關語句説明。③運用這種語言表現作者因……而產生的……感情。

3、答題示例:

問:請分析陸游《卜算子詠梅》的語言特色。

答:①此詩語言特點是委婉含蓄。②如“無意苦爭春,一任羣芳妒”一句藉助比喻委婉地道出了自己絕不與阿諛逢迎之徒為伍的的心跡,表達了自己不畏讒言、堅貞自守的志趣。

小練習三:説説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的語言特點。

(四)煉字型:

1、提問方式:最生動傳神的字是什麼?給出一字,問是否認可。

2、答題步驟:①解釋此字在句中的含義。②翻譯此句(忠於原文,語言優美)。③回答表現詩人什麼感情(先答原因,後答感情)。

3、答題示例:

問:“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一句中“闊”字達到了一字傳神的水平,“闊”表現出一幅怎樣的情景?、

答:“闊”指江面廣闊浩渺,“闊”字既寫出了江水之勢,又寫出了大地回春、冰雪消融的景象,表現了詩人揚帆東下的壯觀及豪邁的氣概。

小練習四:“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是寫景名句,請賞析“直”、“圓”二字。

(五)詩眼型:

1、提問方式:關鍵、不能刪掉的詞。

2、答題步驟:①解釋詞義。②點明中心。③是全詩的關鍵。(位於第一段或者第二段)起到了總領全文的作用;(不在第一段或者第二段)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3、答題示例:

問:李白詩《春夜洛城聞笛》中“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折柳”寓意是什麼?你是否同一“關鍵”之説,為什麼?

答:①“折柳”的寓意是“惜別懷遠”,而詩歌的主旨正是思鄉之情。②這種相思之情是從聽到“折柳”引起的。承上啟下。③是全詩的關鍵。

小練習五:找出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一詞的詞眼並簡析之。

三、賞析下列詩歌(自找角度,自擬題目),要求體現以上五種答題模式:

《行路難》(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o5l91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