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寄揚州韓綽判官原文及翻譯,寄揚州韓綽判官賞析

寄揚州韓綽判官原文及翻譯,寄揚州韓綽判官賞析

寄揚州韓綽判官原文及翻譯,寄揚州韓綽判官賞析

寄揚州韓綽判官原文

作者:杜牧 〔唐代〕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寄揚州韓綽判官創作背景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節度使(使府在揚州)牛僧孺幕中作過推官和掌書記,和當時在幕任節度判官的韓綽相識。此詩是杜牧離開揚州以後,在江南懷念昔日同僚韓綽判官而作。具體寫作時間約在大和九年(公元835年)秋或開成元年(公元836年)秋。

寄揚州韓綽判官譯文及註釋

譯文

青山隱隱起伏,江水遙遠悠長,秋時已盡江南的草木還未凋落。

二十四橋明月映照幽幽清夜,老友你在何處,聽取美人吹簫?

註釋

韓綽:事不詳,杜牧另有《哭韓綽》詩。

判官:觀察使、節度使的屬官。時韓綽似任淮南節度使判官。

迢迢:指江水悠長遙遠。一作“遙遙”。

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

凋:凋謝。

二十四橋:一説為二十四座橋。北宋沈括《夢溪筆談·補筆談》卷三中對每座橋的方位和名稱一一做了記載。一説有一座橋名叫二十四橋,清李鬥《揚州畫舫錄》卷十五:“廿四橋即吳家磚橋,一名紅藥橋,在熙春台後,……揚州鼓吹詞序雲,是橋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簫於此,故名。”

玉人:貌美之人。這裏是杜牧對韓綽的戲稱。一説指揚州歌妓。

教:使,令。

寄揚州韓綽判官譯文及註釋二

譯文

青山隱約綠水悠悠長流,江南深秋草木都已凋零。

明亮月光映照二十四橋,你是否還在聽美人吹簫?

註釋

韓綽:事不詳,杜牧另有《哭韓綽》詩。判官:觀察使、節度使的屬官。時韓綽似任淮南節度使判官。公元833年(唐文宗大和七年)至835年(大和九年),杜牧曾任淮南節度使掌書記,與韓綽是同僚。

迢迢:指江水悠長遙遠。一作“遙遙”。

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凋:凋謝。

二十四橋:一説為二十四座橋。北宋沈括《夢溪筆談·補筆談》卷三中對每座橋的方位和名稱一一做了記載。一説有一座橋名叫二十四橋,清李鬥《揚州畫舫錄》卷十五:“廿四橋即吳家磚橋,一名紅藥橋,在熙春台後,……揚州鼓吹詞序雲,是橋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簫於此,故名。”

玉人:貌美之人。這裏指韓綽。一説指揚州歌妓。教:使,令。

簫:一種樂器。

寄揚州韓綽判官鑑賞

這是一首調笑詩。詩的首聯是寫江南秋景,説明懷念故人的背景,末聯是借揚州 二十四橋的典故,與友人韓綽調侃。意思是説你在江北揚州,當此深秋之際,在何處教美人吹簫取樂呢?頹廢喧譁的地方更讓詩人懷念對面江南的青山綠水。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節度使(使府在揚州)牛僧孺幕中作過推官和掌書記,和當時在幕任節度判官的韓綽相識。這首詩當是杜牧離揚州幕府後不久寄贈韓綽之作,具體寫作時間約在大和九年秋或開成元年秋。杜牧在韓死後作過《哭韓綽》詩,可見他與韓綽有深厚的交誼。

前兩句“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回憶想像中江南的秋日風光:青山一帶,隱現天際,綠水悠長,迢迢不斷。眼下雖然已到深秋,但想必温暖的江南草木尚未凋零,仍然充滿生機吧。揚州地處長江北岸,但整個氣候風物,實與江南無異;不少詩人有“煙花三月下揚州”、“春風十里揚州路”的詩句,説明揚州在當時人的心目中,簡直是花團錦簇,四季如春;而詩人此刻正在北方中原地區遙念揚州,因而他自然而然地將揚州視為風光綺麗的“江南”了。“草未凋”與“青山”、綠水組合在一起,正突現了江南之秋明麗高遠,生機勃勃的特徵。詩人非常懷念繁華的舊遊之地,在回憶想像中便賦予揚州以完美。這兩句特意渲染山青水秀、草木常綠的江南清秋景色,正是要為下兩句想像中的生活圖景提供美好的背景。而首句山、水相對,“隱隱”、“迢迢”迭用,次句“秋盡江南”與“草未凋”之間的轉折,更構成了一種抑揚頓挫,悠揚有致的格調,詩人翹首遙思、懷戀繁華舊遊的感情也隱約表達出來了。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詩的三四兩句美景落到舊日同遊好友韓綽身上,點醒寄贈之意,趁此表現出揚州特有的美景佳勝,和自己對它的懷念遙想,詩人將回憶之地集中到“二十四橋明月夜”,因為此景最能集中體現揚州風光繁華獨絕、浪漫美麗。二十四橋,是唐代揚州城內橋樑的總稱,所謂“二十四橋明月夜”將活動場所集中在小橋明月,實際上等於説揚州明月夜,更加突出揚州的“江南”水鄉特點,杜牧在揚州作幕的兩年中,經常於夜間到十里長街一帶徵歌逐舞,過着詩酒流連風流放縱的生活。當時韓綽想必也常與詩人一起遊賞。詩人設問:

此時此刻,你在二十四橋中的哪一橋上教歌女伎倡們吹簫作樂、流連忘返呢?“何處”應上“二十四橋”,表現了想像中地點不確定的特點,且以問語隱隱傳出悠然神往的意境。這幅用回憶想像織成的月明橋上教吹簫的生活圖景,不僅透露了詩人對揚州繁華景象,令風流才子們醉心不已的生活的懷戀,而且藉此寄託了對往日舊遊之地的思念,重温了彼此同遊的情誼;既含蓄地表現了對友人的善意調侃,又對友人現在的處境表示了無限欣慕。

寄揚州韓綽判官解讀

詩的頭兩句寫景。第一句攝取的是遠鏡頭,揚州一帶遠處青翠的山巒,隱隱約約,給人以迷離恍惚之感;江水東流悠長遙遠,給人以流動輕快的感受。第二句是想象江南雖在秋天,但草木尚未完全凋零枯黃,表現優美的江南風光。這兩句是從山川物候來寫長江以南地區,和後面兩句的頹廢形成對比。

青山隱隱水迢迢,(遠景描寫——詩人站在江邊,隱約遙見長江對岸青山逶迤,隱於天際,江水如帶,迢迢不斷。)(“隱隱”和”迢迢”這兩對疊字,不但畫出了山清水秀,綽約多姿的江南風貌, 而且隱約暗示着詩人與友人之間山遙水長的空間距離,那抑揚的聲調中彷彿還盪漾着詩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

秋盡江南草未凋。(詩人站在江北,遙想江南的秋景——此時時令已過了深秋,我所在的江北早已是草木凋零、一派晚秋的蕭條冷落,而江南的草木卻還未凋落,還是青山綠水,風光依舊旖旎秀美。真是很懷念遠在熱鬧繁花之鄉的朋友啊。)

二十四橋明月夜,(徐凝《憶揚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二十四橋,一説揚州城裏原有二十四座橋,一説即吳家磚橋,因古時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簫於橋上而得名。但無論如何,明月照在揚州名勝二十四橋上,如詩如畫、如夢如幻,深深的惆悵情思,引人遐想。這樣的月色、這樣的夜色多麼浪漫而令人眷念啊。)

玉人何處教吹簫?(“玉人”,既可藉以形容美麗潔白的女子,又可比喻風流俊美的才郎。從寄贈詩的作法及末句中的“教”字看來,此處玉人當指韓綽。)(韓綽,我的老友,當此秋盡之時,你每夜在何處教美人吹簫取樂呢?)(詩人本是問候友人近況,卻故意用玩笑的口吻與韓綽調侃,問他這樣,不但韓綽風流倜儻的才貌依稀可見,兩人親暱深厚的友情得以重温,而且調笑之中還微微流露了詩人對自己經歷和遭遇的感歎。)(月光籠罩的二十四橋上,吹簫的美人披着銀輝,宛若潔白光潤的玉人,彷彿聽到嗚咽悠揚的簫聲飄散在已涼未寒的江南秋夜,迴盪在青山綠水之間。詩人以調侃的語氣問韓綽,實際上是對長江以南風光的懷念。)

寄揚州韓綽判官賞析

揚州之盛,唐詩豔稱,歷代詩人為它留下了多少膾炙人口的詩篇。這首詩風調悠揚,意境優美,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韓綽不知何人,杜牧集中贈他的詩共有兩首,另一首是《哭韓綽》,看來兩人友情甚篤。杜牧與大和七年至九年間(833-835)曾在淮南節度使牛僧孺幕中作推官,後來轉為掌書記。這首詩當作與他離開揚州之後。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這首小詩的前兩句是説,青山隱隱綠水千里迢迢,秋時已盡江南草木還未枯凋。

此詩首句從大處落墨,化出遠景:青山逶迤,隱於天際;綠水如帶,迢遞不斷。“隱隱”和“迢迢”這一對疊字,不但畫出了山清水秀、綽約多姿的揚州風貌,而且隱約暗示出詩人與友人之間山遙水長的空間距離,那抑揚的聲調中彷彿還盪漾着詩人思念舊遊之地的似水柔情。此時雖然時令已經過了深秋,江南的草木卻未凋落,風光依舊旖旎秀媚。正由於詩人不堪晚秋的蕭條冷落,因而格外眷戀江南的青山綠水,越發懷念遠在熱鬧繁華之鄉的故人了。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小詩的後兩句是説,二十四橋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這美人現在何處教人吹簫?

江南佳境無數,詩人記憶中最美的形象則是在揚州“月明橋上看神仙”(張祜《縱遊淮南》)的景緻。二十四橋,一説揚州城裏原有二十四座橋,一説即吳家磚橋,因古時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簫於橋上得名。“玉人”,既可以形容美麗潔白的女子,又可比喻風流俊美的才郎。從寄贈詩的作法及末句中的“教”字看來,此處玉人當指韓綽。元稹《鶯鶯傳》“疑是玉人來”句可證明中晚唐有以玉人比喻才子的用法。詩人本是問候友人的近況,卻故意用玩笑的口吻與韓綽調侃,問他當此秋盡的時候,每夜在何處教妓女歌吹取樂。這樣會,不但韓綽風流倜儻的才貌依稀可見,兩人親暱深厚的友誼得以重温,而且調笑之中還微微流露了詩人對自己“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遣懷》)的感喟,從而使詩平添了許多風韻。杜牧又長於將這類調笑寄寓在風調悠揚、清麗俊爽的畫面之中,所以雖寫言情卻並不流於輕薄。

這首詩巧妙的把二十四美人吹簫於橋上的美麗傳説與“月明橋上看神仙”的現實生活融合在一起,因而在客觀上造成“玉人”又是指歌妓舞女的恍惚形象,讀之令人如見月光籠罩的二十四橋上,吹簫的美人披着銀輝,宛若潔白光潤的玉人,彷彿停到嗚咽悠揚的簫聲飄散在已涼未寒的江南秋夜,迴盪在青山綠水之間。這樣優美的境界早已遠遠超出了與朋友調笑的本意,它所喚起的聯想不是風流才子的放蕩生活,而是對江南風光的無限嚮往:秋盡之後尚且如此美麗,當其春意方濃之時又將如何迷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o66ez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