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高等教育的時代使命、戰略任務與實踐要求

高等教育的時代使命、戰略任務與實踐要求

高等教育的時代使命、戰略任務與實踐要求

[摘 要]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充分抓住慶祝新中國成立70年這個重大歷史節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同心協力把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好、建設好,真正建成高等教育強國。

作為高等教育戰線的一名工作者,在迎接新中國成立70年之際,內心充滿了喜悦和自豪。70年來,伴隨黨和人民的共同奮鬥實踐,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人民羣眾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得到了實現,高等教育規模、結構、質量、效益不斷優化,國際影響力不斷提高,高等教育培養的畢業生和創造的知識成果有力地支撐了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持續發展。70年來,黨和人民積累的發展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經驗和認識,特別是在此基礎上形成和不斷髮展起來的我們黨關於教育包括高等教育的理論,形成並不斷完善的高等教育制度包括高等學校內部領導體制等,都是我們面向未來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事業的寶貴財富和根本保障。

黨的十九大以來,全國上下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學習、宣傳不斷深入,推動黨和國家事業進入了新時代、展現出新面貌。教育系統在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同時,對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的學習宣傳研究不斷深入。筆者認為,充分抓住慶祝新中國成立70年這個重大歷史節點,真正從歷史和現實的結合上做到全面準確科學地學懂弄通並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需要以更為寬闊的視野,更為深遠的眼界,更為強烈的歷史自覺來學習、來領會、來認識、來落實,真正實現“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要從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薪火傳遞、輝煌燦爛這個歷史大視野來學習與認識

5000年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中華文明“源泉混混,不捨晝夜”,聚涓滴而成巨流,納百川而成大海;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子孫始終堅持自強不息、接續奮鬥,始終保持天下大同、厚德載物情懷,雖歷經磨難但心志彌堅。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家國情懷、天下情懷、蒼生情懷,如“修齊治平”“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孕育出各個時代的經世安邦之才,為中華文明的發展進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如今,中華民族要持續繁榮發展,依然需要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不斷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經世安邦之才,培養出對中華民族前途命運充滿信心又願意奮鬥奉獻的一代又一代新人。

5000年曆史悠久,未來更為遠大。我們應當從5000年的歷史長河裏汲取養分和智慧,特別是中國曆代教育家教育實踐積累的經驗。我國古代流傳於今的教育著作,以及藴藏其中的真知灼見,是一座豐富的寶藏,體現着中華民族的教育觀念、教育文化、教育價值追求,至今仍有着寶貴的借鑑意義和啟迪意義,能夠幫助我們更加深入地學習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我們應當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充分發揮好中華民族教育文化傳統的積極作用,增強教育文化自信,增強為人類教育事業作出更大貢獻的自信。

 要從人類社會主義運動500年和新中國成立70年中華民族走上偉大復興之路這個歷史大視野來學習與認識

工業革命發生之後,面對新生的資本主義的殘酷和資本主義統治下勞苦大眾的悲慘生活,人類的思想家們思考探索着人類的出路。社會主義思想也正是在這個時代萌芽生長。1848年《共產黨宣言》問世,空想社會主義鳳凰涅槃成為科學社會主義,其堅實的理論基石正是唯物史觀。此後的170年,人類社會發展有了新的航道,開闢出新的天地。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標誌着社會主義運動成為在科學理論指引下的實踐,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中國人民、中華民族從此有了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起來的主心骨。“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就是指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創立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為中國人民勝利完成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提供了理論的指導。歷史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歷史選擇了中國共產黨,深刻之處就在於此。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特別是始終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自覺地追求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實踐相結合,成功地開闢了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正確道路,在實踐的路上不斷髮展創新馬克思主義,確保了我們的理論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真正能夠科學地引領事業發展,我們的黨始終保持先進性、純潔性,始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堅強領導核心。

隨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可以肯定地説,我們實現民族復興的步伐始終堅實堅定,我們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事業的步伐始終堅實堅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共產主義偉大理想,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首先是社會主義,不是別的什麼主義。因此,為了繼續讓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煥發勃勃生機,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始終保持我們在思想上、文化上、精神上的獨立自主,使中國能夠為人類進步事業不斷作出更大貢獻,要求我們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要做到一代又一代人始終堅持下去,我們的高等教育就必須完成好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任務。

 要從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這個大視野來深化學習與認識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講到,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個百年大變局,恰好是中國共產黨誕生近百年,中國革命取得勝利,中國社會主義成功開闢了自己的道路,世界政治、經濟等版圖發生深刻變化的時期,特別是中國的發展以及一批發展中國家的發展,使西方國家壟斷世界政治、經濟的局面正在或者已經發生變化,而且還將繼續發生深刻變化。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也離不開中國。我們辦事情、想辦法、處理問題,都要統籌國內和國際兩個大局,對於兩個大局的正確處理又必須統一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人類進步發展之中。國內外局勢發展對於人才的要求有了新的變化,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既要立足中國大地,又要具備世界視野和行動能力。這就要求我國的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要從國內發展需要和全球視野來思考人才培養的改革與創新。其核心問題,就是如何辯證地科學把握中國特色與世界水平的關係。筆者認為,中國特色,從人才培養角度看,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四個自信”,爭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世界水平,就是專業能力與水平必須是與世界上任何一個高等教育強國相比較毫不遜色,最終走在前列。可以斷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最終要在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方面體現出來,在人的知識創新能力方面體現出來,在教育質量和科學技術發展水平方面體現出來,在培養出的人才對於人類的前途和命運高度負責任、願意為人類進步事業不懈奮鬥方面體現出來。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夠最終戰勝資本主義,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有力地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要從貫徹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觀,踐行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為人民謀幸福這個大視野來深化學習與認識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歸結起來,就是要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就是要更好地為人民謀幸福。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觀把我們黨在新時代的全部奮鬥緊緊地與人民聯繫在一起,這既是唯物史觀的要求,也是黨的根本宗旨的體現。教育發展也要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觀。

對於高等教育來説,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觀,主要有兩個方面需要把握好:一詩平的問題,二是質量的問題。這兩個方面都關係到人民羣眾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切身利益、整體利益。現階段中國高等教育的公平問題帶有不同於以往階段的特點:人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已經空前地擴大了,機會短缺問題已經不是主要矛盾了,但是不同區域、不同社會階層獲得優質的高等教育的機會還存在差距。在高等教育質量問題上,關於學生培養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要求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筆者認為,這個要求既是現實的要求,也是面向未來的要求,應當賦予其與時俱進的新,從而使高校培養的青年大學生能夠真正肩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任務,真正能夠肩負起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使命。與此相適應,習近平總書記還要求構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體系和高質量的人才培養體系。因此,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大背景下,高校要着力提升“四個服務”能力和支撐引領新時代發展的能力。

 要從人類教育發展歷史和當代發展趨勢出發,從更好地遵循和運用教育規律這個大視角來深化學習與認識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不僅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教育的要求,也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教育事業規律性認識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九個堅持”就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對教育工作規律性認識的集中闡發。

筆者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是人類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我們應當基於唯物史觀來不斷深化我們的認識。教育作為一種社會存在,以服務人類為目的,與人類歷史相伴隨。當人類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能力發展到除了滿足生存還有了一定物質生活資料剩餘的時候,人類社會分工出現,教育開始成為專門的勞動。此後,伴隨着生產力不斷髮展,人類文明不斷進步,教育也不斷髮展,教育的發展又反過來促進了人類文明的傳承與發展。當人類社會出現民族主權國家這個概念和相關制度後,西方人以國際條約對民族主權國家的主權進行保護,教育就與一個國家國際地位的升降產生了關係,高等教育中心的轉移甚至影響到大國的興衰。迄今,全世界所有著名的大學都是既為自己國家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也為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貢獻。這兩方面統一於大學的辦學實踐和大學的發展變革歷程中。發源於西方的近代大學教育,是在鴉片戰爭以後逐步傳入中國的,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才在中國開始起步,由於當時中國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狀態,教育和其他社會領域一樣步履蹣跚,發展艱難。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的教育事業發展成就巨大,建立起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包括最大規模的高等教育體系。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的高等教育發展仍在主動學習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也就是説,古代中國教育能夠提供的可以滋養現代教育的養分我們還沒有來得及去挖掘利用。與此同時,在經濟方面追趕發達國家的快速行進中,我們花了很大力氣把現代化建設需要的人才委託發達國家的大學培養,這有着巨大的積極作用,但在高端人才培養方面,我們與發達國家的高水平大學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們認識到,教育事業的發展、人才培養能力的提升、科學技術創新能力的建設,都有着客觀的規律,儘管可以彎道超車,但總體來看還是要循序漸進之後達到一定的高度,才有可能真正實現創新的突破,從而實現彎道超車。因此,既要有緊迫感,也要有戰略定力;既要有敢於超越的鬥志,也要有科學的態度。筆者認為,經過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積累,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廣泛的國際交流與我們自身的發展,高等教育事業的基礎已經打牢,未來必須依靠自身加強基礎研究,增加自主技術創新的源頭之水,尊重規律,優化制度,保持定力,到新中國成立100週年的時候,相信必有更多重大的原創性科學技術成果在中國大地上出現。

觀古今中外,每個國家的高等教育總是要肩負重大而神聖的責任。當此百年未有之變局,中國的高教人,中國的大學,應當為黨和國家分憂,為人民和民族擔責任,深刻認識到並認同應當挑起的擔子、完成的使命,竭盡所能去奮鬥。從這個意義上説,每一箇中國高教人、大學人,包括負有領導、管理高等學校職責的有關機構的人員,都應當提高站位、拓寬視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同心協力把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好、建設好,把我國真正建成高等教育強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pz41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