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乘法分配律的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乘法分配律的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乘法分配律的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 篇一

教學乘法分配律之後,發現學生的正確率很低,特別是對乘法結合律與乘法分配律極容易混淆。針對這種情況,在教學中應該注意些什麼呢?

1、乘法分配律的教學既要注重它的外形結構特點,也要同時注重其內涵。

教學中通過解決“一共貼了多少塊瓷磚?”這一問題,結合具體的生活情景,得到了(6+4)×9=6×9+4×9這一結果。這時老師往往注意了等式兩邊的“外形”結構特點,即兩數的和乘一個數=兩個積的和。缺乏從乘法意義角度的理解。這時教師可提問“為什麼兩個算式是相等的?”這裏不僅要從解題思路的角度理解(6+4)×9=6×9+4×9是相等的,還要從乘法的意義的角度理解,即左邊表示10個9,右邊也表示10個9,所以(6+4)×9=6×9+4×9。

2、注意區分乘法結合律與乘法分配律的特點,多進行對比練習。

乘法結合律的特徵是幾個數連乘,而乘法分配律特徵是兩數的和乘一個數或兩個積的和。在練習中(40+4)×25與(40×4)×25這種題學生特別容易出現錯誤。為了學生更好地掌握可以多進行一些對比練習。如:進行題組對比15×(8×4)和15×(8+4);25×125×25×8和25×125+25×8;練習中可以提問:每組算是個有什麼特徵和區別?符合什麼運算定律的特徵?應用運算定律可以使計算簡便嗎?為什麼要這樣算?

3、讓學生進行一題多解的練習,經歷解題策略多樣性的過程,優化算法,加深學生對乘法結合律與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如:計算125×88;101×89你能用幾種方法?125×88①豎式計算;②125×8×11;③125×(80+8);④125×(100-12);⑤(100+25)×88;⑥(100+20+5)×88等等。101×89①豎式計算;②(100+1)×89;③101×(80+9);101×(100-11);101×(90-1)等。對不同的解題方法,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分析,什麼時候用乘法結合律簡便,什麼時候用乘法分配律簡便?明確利用乘法結合律與乘法分配律進行間算的條件是不一樣的。乘法分配律適用於連乘的算式,而乘法分配律一般針對有兩種運算的算式。力爭達到“用簡便算法進行計算”成為學生的一種自主行為,並能根據題目的特點,靈活選擇適當的算法的目的。

4、多練。

針對典型題目多次進行練習。練習時注意練習量和練習時間的安排。剛開始可以天天練,過段時間以後可以過1-2天練習一次,再到1周練習一次。典型題型可選擇(40+4)×25;(40×4)×25;63×25+63×75;65×103-65×3;56×99+56;125×88;48×102;48×99等。對於比較特殊的題目可間斷性練習,對優生提出掌握的要求。如36×98+72;68×25+68+68×74,32×125×25等!

《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 篇二

乘法分配律是第三章的教學難點也是重點,

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這節課的設計。我是從學生的生活問題入手,利用學生感興趣的買奶茶展開。這節課我力圖將教學生學會知識,變為指導學生會學知識。通過讓學生經歷了“觀察、初步發現、舉例驗證、再觀察、發現規律、概括歸納”這樣一個知識形成的過程。回顧整個教學過程,這節課的亮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引入生活問題,激趣探究

在教學中,我為學生創設大量生動、具體、鮮活的生活情境,讓學生感到數學就是從身邊的生活中來的,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首先我創設情景,提出問題:“一共有多少名學生參加這次植樹活動?”,讓學生根據提供的條件,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從而發現(4+2)×25=4×25+2×25這個等式。然後請學生觀察,這個等式兩邊的運算順序,使學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再讓學生“觀察這個等式左右兩邊的不同之處”,再次感知“乘法分配律”。同時利用情景,讓學生充分的感知“乘法分配律”,為後來“乘法分配律”的探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提供學生獨立探究的機會

我要求學生觀察得到的兩個等式,提出“你有什麼發現?”。此時學生對“乘法分配律”已有了自己的一點點感知,我馬上要求學生模仿等式,自己再寫幾個類似的等式。使學生自己的模仿中,自然而然地完成猜測與驗證,形成比較“模糊”的認識。

三、為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轉變創設了條件

為了讓“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進行探索性的學習”不是一句空話。在這節課上,我抓住學生的已有感知,立刻提出“觀察這一組等式,你能發現其中的奧祕嗎?”。這樣,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感知材料和具有挑戰性的研究材料,提供猜測與驗證,辨析與交流的空間,把學習的主動權力還給學生。學生的學習熱情高了,自然激起了探究的火花。學生的學習方式不再是單一的、枯燥的,整個教學過程都採用了讓學生觀察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我想:只有改變學習方式,才能提高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乘法分配律課後教學反思 篇三

乘法分配律是四年級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之一。它是在學生學習了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及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的基礎上教學的,是一節比較抽象的概念課,教學是我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為學生提供多種探究方法,激發學生的自主意識。

一、在對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上,我定位在:

(1)通過學生比賽列式計算解決情景問題後,觀察、比較、分析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義,教師引導學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內容。

(2)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能使一些計算簡便。

(3)培養學生分析、推理、概括的思維能力。

二、結合自己所教案例,對本節課教學策略進行以下幾點簡要分析:

1、總體上我的教學思路是由具體——抽象——具體。

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一起來研究抽象的算式,尋找它們各自的特點,從而概括它們的規律。在尋找規律的過程中,有同學是橫向觀察,也有同學是縱向觀察,老師都予以肯定和表揚,目的是讓學生從自己的數學現實出發,去嘗試解決問題,又能使不同思維水平的學生得到相應的滿足,獲得相應的成功體驗。

2、從學生已有知識出發。

教師要深入瞭解各層次學生思維實際,提供充分的信息,為各層次學生參與探索學習活動創造條件,沒有學生主體的主動參與,不會有學生主體的主動發展,教師若不瞭解學生實際,一下子把學習目標定得很高,勢必會造成部分學生高不可攀而坐等觀望,失去信心浪費寶貴的學習時間。以往教學該課時都是以計算引入,有複習舊知,也有比一比誰的計算能力強開場。我想是不是可以拋開計算,帶着愉快的心情進課堂,因此,我在一開始設計了一個植樹的情境,讓學生在一個寬鬆愉悦的環境中,走進生活,開始學習新知。這樣所設的起點較低,學生比較容易接受。

3、鼓勵學生大膽猜想。

猜想是科學發現的前奏。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同樣不能沒有猜想,否則,主體性探究 活動便缺少了內在的動力,自主學習的過程也成了失去目標的無意義操作。學生看到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從直觀上產生了關於乘法運算定律的猜想。於是,接下來的舉例就成了驗證猜想的必需,無論猜想的結論是“是”還是“非”,學生的思維一直是活躍着的,對學生都是有意義的。這個過程是教會學生 學習與掌握探索方法的過程,是培養學生學習品格的過程。

4、師生平等交流。

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創共生的過程,新課程確定的培養目標和所倡導的學習方式要求 教師必須轉換角色。改變已有的教學行為,教師必須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與學生平等地參與教學,成為共同建構學習的參與者。在以上教學片斷中,教 師讓學生充分經歷學習過程,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猜想——傾聽——舉例——驗證,在 欣賞學生的“閃光”處給學生“點撥”。教師沒有過多的講授,也沒有花大量的時間去 刻意的創設教學情境,只是做喚醒學生主體意識的工作,引導學生大膽猜想,大膽表達。學生藉助已有的知識經驗,自主解決新問題,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體現。

5、將學生放在主體位置。

把學生放在主動探索知識規律的主體位置上,讓學生能自由地利用自己的知識經驗、思維方式去嘗試解決問題。在探究這一系列的等式有什麼共同點的活動中,學生湧現出的各種説法,説明學生的智力潛能是巨大的。所以我在這裏花了較多的時間,讓學生多説,談談各自不同的看法,説説自己的新發現,教師儘可能少説,為的就是要還給學生自由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從而能使學生的主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的發揮。

三、教學中的不足和改進之處:

在教學過程中,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如雖然本節課在感知乘法分配律上下了不少工夫,但在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上還不夠,因此在歸納乘法分配律的內容時,學生難以完整地總結出乘法分配律,另外還有部分學困生對乘法分配律不太理解,運用時問題較多等,今後的工作中,要多向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1、多聽課,多學習。尤其是優秀教師的課,學習他們的新思想、新方法,改善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藝術和課堂效率。

2、加強同科組教師之間的溝通和交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3、認真鑽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點、難點、關鍵點、易混點,上課時才能做到心中有數,遊刃有餘。

《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 篇四

乘法的分配律學生在本冊書中是接觸過的。譬如第42頁的應用題第7題,其中就滲透了乘法的分配律。在數學一課一練上也有過這種類似的形式。以前在講的時候是從乘法的意義上來幫助學生理解。

一、抓住重點。讓學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義。

教材按照得出兩道算式,把兩道算式寫成等式,分析兩道算式之間的聯繫,寫出類似的幾組算式。發現規律,用語言或其他方式交流規律,給出用字母式子表示的運算律。這樣的安排,便於學生經歷觀察、分析、比較和根據的。過程。能使學生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對簡潔分配律的認識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教學用書上寫道:教學的重點和關鍵應是引導學生自主發現規律,用語言或其他方式與同伴交流規律。

在教學時,我是按照如上的步驟進行教學的。可是在我引導學生把算式寫成等式的時候讓學生觀察左右兩邊算式之間的聯繫與區別之後,學生就根本不知道從何下手。在他們的印象中,聯繫就是根據乘法的意義來進行聯繫。根本沒有從數字上面去進行分析。可以説,侷限在原先的思維中,而沒有跳出來看。而讓學生寫出幾組算式後,觀察分析幾組等式左右兩邊的區別之後,學生也還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這一規律。場面一時之間很冷,後來我只好直接讓學生用字母來表示,變化為這樣的形式之後,有很多的學生都能夠寫出來。

我不明白這是為什麼,時間我給了,小組也交流了,在小組交流時我已經發現我們班上的學生根本無法發現其中的規律,所以也根本無法用語言來進行表達。難道是坡度給得不夠嗎?還是平時的教學中出現了問題。這些都要一一地去分析。

總之,這個關鍵今天並沒有完成好。

二、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尊重他們的主觀感受。

三、練習中注意乘法分配律的變式。

乘法分配律的意義是用,是為了計算的簡便。所以,在練習中我注意讓學生説清楚怎麼使用的。尤其是想想做做第2題中的74×(20+1)和74×20+74.一定要學生説清楚括號中的1是從哪兒來的。但是簡便的思想滲透得還很不夠。學生在完成想想做做第5題的時候,一大半的學生都沒有采用簡算的方法。哪怕他們在經過了第四題的練習時也是一樣。

今天教學了運算律——乘法分配律,對於例題的解決,學生能列出不同的算式,45*5+65*5和(45+65)*5,通過各自的計算得出計算結果相同,然後把這兩條算式寫成等式45*5+65*5=(45+65)*5,學生還能用自己的語言表述自己對等式的理解:45個5加65個5也就是(45+65)個5,然後又讓學生再仿寫了幾個算式後讓學生觀察等式總結自己的發現,學生會用字母表示出這一規律,但用語言表述有困難了。想想做做第1題只有幾個學生把第3小題填錯,其實包括後面的練習中,把A*C+B*C改寫成(A+B)*C的正確率要比把(A+B)*C改寫成A*C+B*C的正確率高,可能還是學生受以前:45個5加65個5也就是(45+65)個5的理解方法的限制而沒學會用自己的語言表述乘法分配律,從而也沒能真正掌握乘法分配律含義的緣故吧。想想做做第2題的第3小題74*(21+1)和74*21+74部分學生沒有發現它們是相等的,我讓認為相等的學生表述理由,學生能把算式改寫成74*21+74*1再運用乘法分配律變形成74*(21+1),學生理解後我補充77*99+77=□(□○□)讓學生填空,完成情況好多了,在拓展練習時補充了A*B+B=□(□○□)和A*B+B=□(□○□)讓學生進一步真正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義。但學生在完成想想做做第5題時,學生多習慣列式48*3+48*2來計算,卻不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列成(3+2)*48來計算,雖然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是下一課的學習內容,但我也由此反思出我教學的不足之處,在例題教學時只關注了得出等式,卻忽略了讓學生比較等式兩邊的算式哪邊比較簡便。於是在第4題的算算比比中才補上了這一點。

乘法分配律課後教學反思 篇五

《乘法分配律》是本章的難點,它不是單一的乘法運算,還涉及到加法運算。教材對於這部分內容的處理方法與前面講乘法結合律的方法類似。在設計本教案的過程中,我一直抱着“以學生髮展為本”的宗旨,試圖尋找一種在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參與共同的學習活動過程中實現不同的人的數學水平得到不同發展的教學方式。結合自己所教案例,對本節課教學策略進行以下幾點簡要分析:

一、教師要深入瞭解各層次學生思維實際,提供充分的信息,為各層次學生參與探索學習活動創造條件,沒有學生主體的主動參與,不會有學生主體的主動發展,教師若不瞭解學生實際,一下子把學習目標定得很高,勢必會造成部分學生高不可攀而坐等觀望,失去信心浪費寶貴的學習時間。以往教學該課時都是以計算引入,有複習舊知,也有比一比誰的計算能力強開場。我想是不是可以拋開計算,帶着愉快的心情進課堂,因此,我在一開始設計了一個購物的情境,讓學生在一個寬鬆愉悦的環境中,走進生活,開始學習新知。這樣所設的起點較低,學生比較容易接受。

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自己喜歡的書,出來的算式就比較開放。學生能自由發揮,對所學內容很感興趣,氣氛熱烈。由學生計算總價列式,到通過計算髮現兩個形式不一樣的算式,結果卻是一樣的。這都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得到的結論,是來自於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水平的。

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 篇六

乘法分配律是一節概念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加法運算定律以及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本單元運算定律中,是最難理解的,學生最不容易掌握的。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義,難點是利用乘法分配律靈活地進行簡便計算。

在課堂上,創設了植樹活動的情境,求一共有多少名同學參加了植樹活動。在課堂中,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能用兩種方法解答出來,然後讓學生對比兩種算法初步讓學生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意義,即(4+2)×25=428×25+2×25。

在學生理解了乘法分配律後,運用變式練習加深對乘法分配律意義的理解,讓學生不僅知道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可以寫成兩個積相加的形式,還要知道兩個積相加的形式可以寫成兩個數的和的形式。也就是乘法分配律也可以反着用。最後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讓學生深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義。

通過學習,一些學生已掌握,但也有一些學生的語言敍述不熟練,雖然會背用字母表示的式子,但是不會靈活應用。還有一些學生容易把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結合律弄混淆。

所以在複習鞏固時,要加強乘法結合律與乘法分配律的對比,讓學生對這兩個運算定律的結構更清晰。還要加強對乘法分配律意義的理解,通過不同形式的試題的演練,靈活掌握應用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r79r5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