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多篇】

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多篇】

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多篇】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論文:《淺析如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篇一

[摘要] 本文通過解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深刻理解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內涵,把握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客觀依據、總體要求、基本途徑。

[關鍵詞] 和諧社會;社會主義;途徑。

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是內在統一的。沒有科學發展就沒有社會和諧,沒有社會和諧也難以實現科學發展。

1、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目標。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體現在構成社會的各個要素之間的關係上。從廣義上説,就是生產力、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基本適應,經濟社會生態全面、協凋、可持續發展,共同進步;從狹義上説,就是實現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

2、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要求。

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2.1 民主法治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上層建築保障。和諧的社會關係要求上層建築的法律制度加以維護,為此,就要通過民主政治建設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此外,和諧並不是“一團和氣”,也不是宗派主義,而是建立在特定的原則的基礎之上。原則要在民主的基礎上產生,通過法制加以維爐,為此必須發展民主政治,擴大公民政治參與,落實依法治國方略。

2.2 公平正義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本質上要求。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一貫主張,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任務。但是,必須把公平正義放到市場經濟體制的環境中來理解。離開這個環境,公平正義就可能演變成平均主義。在現階段,公平正義主要體現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等價交換,買賣雙方的利益和權益得到尊重和維護。因此,公平正義就是要承認事實上的不平等,尊重差別,通過適當的政策把差別轉化為推進社會進步的動力。為此,要完善市場經濟,規範競爭秩序,調節收入差距,正確處理不同社會羣體的利益關係,依法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3 誠信友愛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道德的要求。要按照黨的十七大要求,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要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以增強誠信意識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發揮道德模範榜樣作用,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用正確方式處理人際關係。

2.4 充滿活力是社會成員激發出來的有利於社會進步的創造願望。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充滿活力的社會,這種“活力”需要激發。尊重創造,就要鼓勵人們幹事業、支持人們幹成事業,讓不同社會階層都把自己的主動性、創造性和生產要素優勢融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事業中。

2.5 安定有序是人們社會生活的動態平衡。社會穩定與社會和諧是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的兩個概念,社會不穩定現象要比社會不和諧現象更為嚴重,為了消除社會不穩定因素,有時僅僅用調和的方法不能奏效。因此還要強化鬥爭、打擊這一手段,但是不能將其轉變為大規模的“羣眾運動”和“階級鬥爭”,而必須依法治國,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實現安定有序。要求不斷改革社會管理體制,加強社會建設,發展基層民主,擴大公民自治,讓公民依法管理自已的事務,最大限度地把社會矛盾消解在萌芽狀態。

2.6“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社會關係在人與自然關係上的延伸。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要求把建設生態文明提到議事日程。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把建設生態文明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加以提出,目的在於基本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在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程中,建設生態文明必須深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為此,就必須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

3、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途徑。

3.1 堅持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發展是硬道理,是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發展對於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決定性意義。黨的十七大明確要求,要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更好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着力把握髮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打下堅實基礎。只有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才能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強有力的物質保證。

3.2 走共同富裕道路,讓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但平均主義也不是社會主義,共同富裕不能一蹴而就。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將貫穿於社會主義發展的始終。在這個過程中、事實上的不平等將長期存在,因此要承認差別,而不是否認差別,更不能人為地消滅差別,差別既可產生動力,也能導致衝突。實現防止衝突、推動發展的目標,需要有正確的政策導向。黨的十七大明確指出,要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係,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人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貧標準和最低工資標準,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創造條件讓更多羣眾擁有財產性收入。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

擴大轉移支付,強化税收調節,打破經營壟斷,創造機會公平,整頓分配秩序,逐步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趨勢。

3.3 完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社會主義生產關係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經濟基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和完善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這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體現在生產資料所有制問題上,應當尊重經濟成分的多樣性,實現不同經濟成分的均衡發展。為此,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把二者統一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

4、把社會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社會建設關係到民生,關係到社會穩定,在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佈局中地位重要。我們黨是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實代表,歷來重視改善民生,滿足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現在,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即所謂“民生”問題的解決,既取決於企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以及黨政機關服務質量的改善、工作效率的提高,更取決於社會事業的發展,比如教育、文化、衞生、就業、住房、尤其是社會保障等事業的發展和完善。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社會建設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註重社會建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

5、加強和改進黨的自身建設。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鍵在黨。因此,要在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中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是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現階段社會上許多矛盾與不和諧現象恰恰來源於黨與社會、黨與社會成員之間的矛盾。因此,只有黨不斷提高執政能力,永葆先進性,才能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證。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論文 篇二

淺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論文摘要: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也是包括 中國共產黨在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懈追求的一個奮目標。在新世紀、新階段,根據中國 經濟社會 發展的新要求和出現的新趨勢、新特點,為了適應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客觀要求,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局而的新發展,要求我們紮紮實實做好建設一個既體現廣大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願望。又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共同發展的人與 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論文關鍵詞:社會主義 和諧社會 豐富內涵

一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含義

所謂“和諧”,《 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配合得適當和勻稱”所謂“和諧社會”,是指社會結構均衡、社會系統良性運行、相互協凋,人與人之間相互友愛、相互幫助,社會成員各盡其能、各得其所,人與自然之間協調發展的社會所謂“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於當代中國來説,就是中國特色的和諧社會,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出發點的,經濟和社會、城市和鄉刊、東中西部不同區域、人和自然、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等關係良性互動和協凋發展,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諧相處的社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 歷史的、綜合的、動態的概念。

總體説來至少包括以下份個層面的內涵:人與自然的和諧即在維護人類利益的同時,維護自然界的平衡,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態環境,確保社會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的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體現在把經濟開發和環境保護結合起來,不斷增強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使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明顯提高,實現經濟持續發展、社會全面進步、資源水續利用、環境不斷改善和生態良性循環協凋統一;社會結構及各系統之間的和諧包括社會各階層之間的和諧,城鄉之間的和諧,區域之間的和諧,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間的和諧等;人自身的和諧即人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索質、科學文化索質和健康索質,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態,健壯的體格能夠處理個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從根本上説,人自身的和諧就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就是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要特徵

和諧社會狀態的顯著特徵就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諸多元索實現均衡、穩定、有序、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包括以下四個主要特徵:

第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以人為本、經濟社會全面協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核心。

第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把公平和正義作為核心價值,團結互助、平等友愛、扶貧濟困、和睦融洽的社會公平和正義是社會文明進步的乖要標誌,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乖要基礎機會平等是社會公平與正義的乖要體現,對實現社會和諧至關重要。

第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創造活力得到充分激發、社會財富的創造源泉得到充分湧流、人們能夠各盡其能的社會和諧社會是一個全社會創造活力湧動的社會。

第四,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法制健全、管理有序、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的社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全面體現法制理念、法律乎段的社會在這個社會,社會主義民主史加完善,社會主義法制史加健全,全民法律索質不斷提高,誠實守信的傳統美德得以恢復和發揚,各種欺詐行為逐漸得以消除,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領域的生活得到淨化。

二、努力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

堅持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索,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既是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和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完成這一重大戰略任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注重以下幾個方面內容:

要不斷增強強社會的創造活力,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全面貫徹尊乖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方針,不斷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按照以人為本的原則和 科學 發展觀的要求,積極調整各項政策,努力發揮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工人階級和廣大農民在增強社會創造活力中的作用;在全社會大力提倡團結互助、扶貧濟困的風尚,形成平等友愛、融洽和諧的人際環境。

二要妥養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係,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後黨和政府要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千方百計保證廣大人民羣眾都能享受到改革發展的成果;高度乖視和維護人民羣眾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 教育引導廣大幹部羣眾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局部利益與銘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係,增強主人翁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要建立健全社會利益的溝通渠道和協Jal機制;健全處理人民內部矛後的工作機制,完善信訪工作責任制,綜合運用政策、法律、經濟、行政等乎段,依法及時合理地處理羣眾反映的問題。

三、要健全工作機制,維護社會穩定建立社會輿情彙集和分析機制,暢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依法及時合理地解決羣眾反映的問題;建立健全社會預警體系,形成統一指揮、功能齊全、反應靈敏、運轉高效的應急機制;進一步健全完善應對突發事件的組織體制,建立完備的突發事件管理制度和緊急狀態法律法規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此外,要有效發揮司法機關懲治犯罪、化解矛後和維護穩定的職能作用,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創造一個安定的社會環境。

四、要堅持黨的羣眾路線,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的羣眾工作廣大黨員幹部要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羣眾觀點,始終堅持黨的羣眾路線;積極研究和把握新形勢下羣眾工作的特點和 規律,努力改進羣眾工作,不斷提高組織羣眾、宣傳羣眾、教育羣眾、服務羣眾的本領;深人基層,以解決羣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為工作乖點,善於運用説服教育、不範引導和提供服務等方法,把羣眾工作做深、做細、做實,最大限度地調動人民羣眾的積極性,凝聚和激勵羣眾共同前進。

總之,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個社會理想,也是包括 中國共產黨在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懈追求的一個奮鬥目標根據新世紀、新階段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和出現的新趨勢、新特點,為了適應改革發展進人關鍵時期的客觀要求,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奮鬥目標,就要求我們紮紮實實做好建設體現廣大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願望,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共同發展,民主 政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 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的各項工作。

什麼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篇三

中國特色的和諧社會,是由中國共產領導的,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以最廣大人民羣眾根本利益為出發點的,經濟和社會、城市和鄉村、東中西部不同區域、人和自然、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等關係良性互動和協調發展,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諧相處的社會。

(一)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藴。

中國古代思想家很早就提出“和”的概念,用以描述內部治理良好,上下協調一致的狀態。例如,《易傳》高度讚揚並極力提倡和諧思想,提出了“太和”的觀念。孔子提出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孔子及其學生所説的“和”,既是一個哲學範疇,又是一個倫理道德的標準和社會治理的標準,其本質在於統一和協調多種因素之間的差異。老子提出“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並認為陰陽二氣雖然處於不停的衝撞之中,但它們始終能夠在“道”的統一下和諧相處。王陽明指出“天理亦有個中和處”。

先哲們的這些經典論,對中國的政治思想產生了重大影響,使和諧觀念成了治國安民的重要理想。

(二)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堅實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基礎

馬克思和恩格斯以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説理論武器,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對社會主義的建設道路進行了有意的探索。1956年,毛澤東同志發表了《論十大關係》這篇重要著作,提出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建設社會主義的基本方針。1957年,毛澤東同志發表了《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這篇重要著作,創立了關於兩類不同性質矛盾的學説。這些正確的思想對於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強調,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強調,社會主義社會是以經濟建設為重點的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社會。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國共產黨人把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做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在2004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有和諧相處的社會”這一目標又被具體化為“維護羣眾利益,促進社會公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如今,我們強調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歷史的必然。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論文 篇四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路徑探索

[摘要]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過程中,發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穩定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前提,公正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支撐。

[關鍵詞]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社會路徑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擺在全黨和全國人民面前的重大理論課題和實踐任務,因而,需要進行深入的理論思考和實踐探索。

發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

從歷史和現實的視角來看,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物質財富匱乏所造成的貧困,是產生社會不和諧甚至衝突的最根本、最普遍、最直接的原因。雖然一個富裕的社會並不一定就是一個和諧的社會,但貧困肯定是產生社會不和諧的重要因素。只有最大限度地減少、減輕貧困,才能有效醫治社會詬病和消除社會裂痕,而發展是消除貧困的根本途徑。因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增強綜合國力。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在貧窮的基礎上更不會建成社會主義的和諧社會。要紮實有效地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增加社會物質財富,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從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視角來看,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這個主要矛盾貫穿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整個過程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而這個矛盾的主要方面又是落後的社會生產力。只有加快發展,把經濟搞上去,才能為解決各種矛盾創造條件。只有不斷髮展社會生產力,才能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雄厚的物質基礎,真正做到統籌兼顧,妥善處理社會各階層的利益關係,有效解決各種社會矛盾,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

從當代社會面臨問題的視角來看,改革開放以來,由經濟體制的深刻變革、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動、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所引起的空前的社會變革,既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步帶來巨大的活力,也帶來了矛盾和問題,突出地表現為城鄉、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人口、資源、環境壓力加大等方面。

這些都是關係人民羣眾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影響着和諧社會的構建,無論是擴大就業、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緩解地區間和社會成員間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的趨勢,還是發展教育解決教育不公、完善公共衞生醫療服務體系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等都需要以發展經濟為基礎。只有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創造更豐富的社會物質財富,才能不斷滿足人民羣眾多方面的需求,才能實現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保障人民羣眾安居樂業,保證社會和諧穩定。正像鄧小平所説的那樣,現代化建設,發展經濟,這是我們解決國際問題、國內問題的最主要的條件。

穩定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前提

從社會歷史的視角來看,穩定是國家興衰成敗的關鍵。我國曆史上出現的“盛世”,雖然其特徵不完全相同,但都有一個共同點――社會穩定,而這都與當時的統治者重視維護社會穩定分不開。同樣,這些盛世王朝的衰落,也大都從社會動盪開始。邦亂則國衰,心亂則事廢。一個穩定的社會不一定是一個和諧的社會,但一個和諧的社會必定是一個穩定的社會。穩定是和諧的前提,要推進和諧社會的建設,就必須保持社會的平安、穩定、有序。

從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來看,穩定壓倒一切這一深刻道理應銘刻於心。保持社會穩定是大局,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一條極其重要的經驗,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要條件。鄧小平同志和江澤民同志曾指出的:“沒有安定團結的政治環境,什麼事情都幹不成。”

“中國的問題,壓倒一切的是需要穩定。沒有穩定的環境,什麼都搞不成,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失掉。”“我們要繼續堅定不移地保持社會穩定,這是我們完成各項改革和建設任務的基本保證。”這不僅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所充分證明,也是廣大幹部羣眾從經驗和教訓中得出的共同結論,是人民的共同心聲。

從國際局勢的視角來看,我國所處的國際環境相當複雜,維護穩定是國際形勢對我們提出的挑戰。進入新世紀以來,國際局勢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在此新形勢下,我國既面臨難得的現代化建設發展戰略機遇期,也面臨着經濟全球化和世界新軍事變革的嚴峻挑戰。只有保持穩定,我們才能抓住和用好這個戰略機遇期,妥善解決我們面對的各種問題,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只有確保穩定,才能化解矛盾、理順情緒,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良好的內部和外部環境。

公正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

美國著名學者羅爾斯在他的《正義論》一書中第一次把正義和社會制度聯繫起來,指出:“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正像真理是思想體系中的首要價值一樣。”。從古到今,儘管不同時代對公平正義的理解有所不同,但人們都有一個共同而不變的追求,那就是最大限度地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真正的“公正”必須出自社會全體成員共同的理性判斷和選擇,應當是人類社會理性的充分體現。

社會公正包括保證每個社會成員享有大致相同的基本權利和同等發展機會,不同階層的社會成員問能相互開放和平等進入;保證每個社會成員能得到與其貢獻相對等的有所差別但恰如其分的回報;保證全體社會成員能夠共享社會發展所帶來的利益,生活質量能不斷提高,等等。從社會公正的含義可以看出,社會公正涉及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關係到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核心價值。社會公正體現着“每個人所應得”,體現着“資源共享,普遍受益”的原則。

公正日益成為諸多社會價值的核心,成為人們強烈追求的目標,對於實現社會和諧穩定的價值是顯而易見的。和諧本身就意味着社會無矛盾或能較好地化解糾紛和矛盾。和諧目標的實現必須依靠公正,沒有公正作為基礎實現不了和諧。因此,社會公正是和諧社會的關鍵,堅持社會公正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基礎性意義。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必須以維護社會公正為基點,下大力氣消除影響社會不和諧的因素,這樣才能使社會達到和諧。

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支撐

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文化對社會的發展舉足輕重。它決定着人們的人生觀、價值觀,決定着社會的價值和倫理取向,也是人的行為取向的重要方面,構成人的行為準則。

如同精神對物質的反作用一樣,文化對社會也發揮着方向導引、思想保證和精神支撐的作用。因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通過構建健康向上、協同進步的文化體系來營造和諧的文化氛圍,用和諧文化培育人、塑造人和豐富人們的精神內涵,提升人們的文化精神境界,讓人們擁有良好的精神風貌、振奮的精神狀態、高尚的道德情操,從而奠定和諧社會的精神基礎,推動社會和諧發展。胡錦濤曾強調要“繁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和諧文化,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貢獻。”建設和諧文化,可以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思想和精神資源。

和諧文化具有科學性、時代性、民族性、創新性和先進性,它對制度、法律、道德的建構發揮着靈魂和指導作用,約束和規範着社會生活的秩序,促進各種制度機制的優化,保障現實社會在愈益和諧的軌道上運行。

建設和諧文化的重要意義在於:

首先,它有利於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防止思想上的片面性和極端化。

其次,它有利於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社會發展全局,指導發展實踐。

第三,建設和諧文化還有利於從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發掘新的精神因子,提煉新的思想元素,進而培育新的和諧理念及和諧精神。

建設和諧文化,可以促進以和諧為旨歸的道德評判體系的建立。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非物質、非法律、非制度的因素,如道德的規範、引導、調適、融合、促進等作用十分重要。通過和諧文化建設,大力宣傳並弘揚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科學的自然觀、競爭觀等現代觀念,汲取優秀傳統道德的積極成分,能使全社會逐步形成以和為真、以和為善、以和為美、以和為貴的共識,從而形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道德相承接、與和諧社會要求相吻合的道德評判體系。

建設和諧文化,有利於營造以和諧為基調的輿論導向和社會氛圍。和諧文化可以作為一種文化形式或文化產品,通過有血有肉、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真實地反映豐富的社會生活,表現時代前進的要求和歷史發展的趨勢,它不僅可以給人們美的享受,而且能用和諧之美陶冶人們的心靈,激發人們建設和諧社會的熱情,從而形成積極、健康、包容、寬容的心態,最終為和諧社會的構建營造良好的心理基礎和社會氛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vk6r1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