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兒童成語故事多篇新版多篇

兒童成語故事多篇新版多篇

兒童成語故事多篇新版多篇

兒童成語故事 篇一

對牛彈琴:

春秋時期,魯國有個著名的音樂家,名字叫公明儀。他對音樂有極深的造詣(yì),善於彈琴。他的琴聲優美動聽,人們聽到如此美妙的琴聲之後往往如醉如痴。

有一年的春天,他帶着琴來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xù)的春風將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前,讓他心情非常舒暢。他環顧四周,發現不遠處有一頭大公牛正在吃草。他興致勃發,突發奇想要為這頭公牛演奏一曲,於是他撥動琴絃,對着這頭公牛彈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

雖然公明儀彈奏的曲子非常悦耳動聽,但是那頭吃草的牛兒卻根本不理會那高雅的曲調,仍然低着頭繼續吃草。因為公牛雖然能聽到琴絃發出的聲音,但是並不能理解曲子中的美妙意境。

公明儀見美妙的琴聲並不能打動這頭不懂音樂的牛,非常無奈。過了一會兒,他又想出了一個辦法。公明儀撫動琴絃,彈出一段段奇怪雜亂的聲音,有的像嗡嗡的蚊蠅聲,有的像迷路的小牛犢(dú)發出的叫聲。這時候這頭大公牛才像突然明白了什麼似的,搖搖尾巴,豎起耳朵,聽了起來。

後來,人們就用“對牛彈琴”來比喻對愚蠢的人講深刻的道理,或對外行人説內行話,白白浪費時間;現在也用來譏笑人説話不看對象。

國小生成語故事 篇二

1.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來在冀州的南邊,黃河的北邊。

北山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紀將近九十歲,面對着山居住。他苦於山的北面交通堵塞,出來進去都要繞路,就聚集全家來商量説:“我跟你們盡全力剷除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可以嗎?”大家紛紛表示贊成。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説:“憑藉您的力量,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剷平,又能把太行、王屋這兩座山怎麼樣呢?況且把土石放到哪裏去呢?”眾人紛紛説:“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去,隱土的北面。”於是愚公率領子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上了山,鑿石掘土,用箕畚裝了土石運到渤海的邊上,鄰居姓京城的寡婦有個孤兒,才七八歲,也跳跳蹦蹦前去幫助他們。冬夏換季,他們才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知道這件事後嘲笑並阻止愚公,説:“你太不聰明瞭!就憑你殘餘的年歲和剩下的力量,甚至不能毀掉山上的一棵草木,又能把山上的泥土、石頭怎麼樣呢?”北山愚公長歎説:“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還不如寡婦、孤兒。即使我死了,我還有兒子在;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沒有窮盡,然而山卻不會增加高度,何必擔憂挖不平?”河曲智叟沒有話來回答。

手裏拿着蛇的山神聽説了這件事,怕他不停地幹下去,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天帝被他的誠心所感動,命令大力神誇娥氏的兩個兒子揹負着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東,一座放在雍南。從此,冀州的南部,到漢水南岸,沒有高山阻隔了。

2.鑿壁偷光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牆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燭光,讓燭光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户人家叫文不識,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又不要報酬。主人對這件事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説:“我希望能得到誦讀一遍你家的書的機會。”主人聽了,深為感歎,就把書借給他讀。匡衡最終成了大學問家。

3.廢寢忘食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的創始人。

孔子年老時,開始周遊列國。在他六十四歲那年,來到了楚國沈諸樑的封地葉邑(今河南葉縣附近)。

楚國令尹、司馬沈諸樑,熱情接待了孔子。沈諸樑人稱葉公,他只聽説過孔子是個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出了許多優秀的學生,對孔子本人並不十分了解,於是向孔子的學生子路打聽孔子的為人。

子路雖然跟隨孔子多年,但一時卻不知怎麼回答,就沒有作聲。

以後,孔子知道了這事,就對子路説:“你為什麼不回答他:‘孔子的為人呀,努力學習而不厭倦,甚至於忘記了吃飯,津津樂道於授業傳道,而從不擔憂受貧受苦;自強不息,甚至忘記了自己的年紀。’這樣的話呢?”

孔子的話,顯示出他由於有遠大的理想,所以生活得非常充實。

幼兒成語故事 篇三

孟母三遷

孟子是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孟子從小喪父,全靠母親倪氏一人日夜紡紗織布,挑起生活重擔。倪氏是個勤勞而有見識的婦女,她希望自己的兒子讀書上進,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軻在跟鄰居家的小孩兒打架,孟母覺得這裏的環境不好,於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見鄰居鐵匠家裏支着個大爐子,幾個滿身油污的鐵匠師傅在打鐵。孟軻呢,正在院子的角落裏,用磚塊做鐵砧,用木棍做鐵錘,模仿着鐵匠師傅的動作,玩得正起勁呢!孟母一想,這裏環境還是不好,於是又搬了家。

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隊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來到墳地,幾個精壯小夥子用鋤頭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覺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們的動作,也用樹枝挖開地面,認認真真地把一根小樹枝當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來,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學堂,有個鬍子花白的老師教着一羣大大小小的學生。老師每天搖頭晃腦地領着學生唸書,那拖腔拖調的聲音就像唱歌,調皮的孟軻也跟着搖頭晃腦地念了起來。孟母以為兒子喜歡唸書了,高興得很,就把孟軻送去上學。

可是有一天,孟軻逃學了。孟母知道後傷透了心。等孟軻玩夠了回來,孟母把他叫到身邊,説:“你貪玩逃學不讀書,就像剪斷了的布一樣,織不成布;織不成布,就沒有衣服穿;不好好讀書,你就永遠成不了人才。”説着,抄起剪刀,“譁”的一聲,把織機上將要織好的布全剪斷了。

孟軻嚇得愣住了。這一次,孟軻心裏真正受到了震動。他認真地思考了很久,終於明白了道理,從此專心讀起書來。由於他天資聰明,後來又專門跟孔子的孫子子思學習,終於成了儒家學説的主要代表人物。

半途而廢

戰國時期,魏國有一個叫樂羊子的人。他的妻子是一個知書達理的賢慧女子。

有一天,樂羊子在回家的路上撿到一塊金子,心裏很高興。

回到家裏,他就把這件事情告訴了妻子,並把金子拿給妻子看。他的妻子看了看金子,又看看樂羊子,然後温和地對他説:“我從前聽人説‘壯士不飲盜泉之水,廉潔的人不食嗟來之食’。路上撿來的金子,怎麼可以拿回家來呢?”

樂羊子聽了妻子的話,很受感動,就把那塊金子又扔回到原來的那個地方。

第二年,樂羊子離開家人到了一個很遠很遠的地方,去拜師求學以增強謀生的本領。

有一天,他的妻子正在家中織布,樂羊子突然回到家中,他的妻子很驚訝地間:“你的學業這麼快就完成了?”

樂羊子吶吶地説:“學業還沒有完成,可是我在外畫,天天想念你,所以回來看看。”

他的妻子聽了以後,轉身拿起織機上的一把剪刀,哼哼幾下把織布機上已經織好了的布剪成了兩段,樂羊子忙上前阻擋,他的妻子就對他説:“這織布機上的布,是一絲絲地累積起尺、成丈、成匹,是長期辛勞的結果,現在我把它剪斷了,就等於前功盡棄,白白浪費了時間。你讀書求學,不是也和我紡線織布一個道理嗎?”

樂羊子被妻子的話所感動,於是又立刻離開了家,繼續拜師求學。

幾年後,樂羊子終於完成學業,然後寸返回家鄉看望妻子。他的妻子高興地站在門口迎接滿載而歸的丈夫。

半途而廢:比喻事業沒做完就停止,不能善始善終。

愚公移山

傳説古時候有兩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那裏的北山住着一位老人名叫愚公,快90歲了。他每次出門,都因被這兩座大山阻隔,要繞很大的圈子,才能到南方去。

一天,他把全家人召集起來,説:“我準備與你們一起,用畢生的'精力來搬掉太行山和王屋山,修一條通向南方的大道。你們説好嗎!”

大家都表示贊成,但愚公的老伴提出了一個問題:“我們大家的力量加起來,還不能搬移一座小山,又怎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搬掉呢?再説,把那些挖出來的泥土和石塊放到哪裏去呢?”

討論下來大家認為,能夠把挖出來的泥土和石塊扔到東方的海邊和北方最遠的地方。

第二天一早,愚公帶着兒孫們開始挖山。雖然一家人每一天挖不了多少,但他們還是堅持挖。直到換季節的時候,才回家一次。

有個名叫智叟的老人得知這件事後,特地來勸愚公説:“你這樣做太不聰明瞭,憑你這有限的精力,又怎能把這兩座山挖平呢?”愚公回答説:“你這個人太頑固了,簡直無法開導,即使我死了,還有我的兒子在那裏。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孫子又生孩子,孩子又生兒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而山卻不會再增高,為什麼挖不平呢?”

當時山神見愚公他們挖山不止,便向上帝報告了這件事。上帝被愚公的精神感動,派了兩個大力神下凡,把兩座山揹走。從此,那裏不再有高山阻隔了。

小時了了

漢朝末年(東漢),北海地方出了一個很博學的人,名叫孔融,宇文舉,是孔子的二十世孫。他從小就很聰明,尤其長於辭令,小小年紀,已是在社會上享有盛名。他十歲時,跟他父親到洛陽(今河南洛陽縣。洛陽是歷代帝王的陪都,因位於長安之東,稱為東都),當時在洛陽的河南太守,是很負盛名的李元禮,由於李氏的才名很重,因此在太守府中往來的人除了他的親戚,其餘都是當時有才名的人。如果不是名人去訪,守門的人照例是不通報的。

年僅十歲的孔融,卻大膽地去訪問這位太守。他到府門前,對守門人説:

“我是李太守的親戚,給我通報一下。”

守門人通報後,李太守接見了他。李元禮問他説:“請問你和我有什麼親戚關係呢?”孔融回答道:“從前我的祖先仲尼(即孔子)和你家的祖先伯陽(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有師資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關於禮節的問題),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當時有很多賀客在座,李氏和他的賓客對孔融的這一番話都很驚奇。

其中有一箇中大夫陳韙,恰恰後到,在座的賓客將孔融的話告訴他後,他隨口説道:“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聰明的孔融立即反駁地道:“我想陳大夫小的時候,一定是很聰明的。”陳韙給孔融一句話難住了,半天説不出話來(見“世説新語”)。

後來的人便引用這段故事中的兩句話,將“小時了了”引成成語,來説明小孩子從小便生性聰明,懂得的事情很多。但因為下文有“大未必佳”一語,故這句成語的意思便變成了:小時雖然很聰明,一到長大了卻未必能夠成材的。

故表面上雖是讚揚的話,骨子裏卻是譏誚人、輕蔑人的。所以我們應用時便不能將它來稱讚別人,否則將被人誤解你有心譏剌、輕視人了。

一個小孩子,先天的聰明自然是好的,但若無後天的培養和努力,也會變成一塊無用的材料;很多人自恃生性聰明,不肯好好學習,聰明反被聰明誤,長大後反會變成最無用之人。

亡羊補牢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莊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説:你在宮裏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與,氣罵道:你老糊塗了嗎?故意説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説: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説楚國有什麼不幸。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北)。這才覺得莊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麼辦法;莊辛很誠懇地説:我聽説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這是一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敗無疑。

兒童成語故事 篇四

苟延殘喘

從前有一個讀書人,人們都叫他東郭先生。

一天,東郭先生從街市上買了一麻袋書,正往家走,遇到一隻狼。狼氣喘吁吁地對他説:“好心的先生,請你救救我吧,獵人馬上要追過來了。”

“可是,我怎麼救你呢?”善良的東郭先生為難地説。

“請你把口袋裏的書倒出來,讓我鑽進去,暫時避一避,得以苟延殘喘吧!”

“可是……”東郭先生有些猶豫。

“先生,求求你了,你的大恩大德,我一定會報答的。”

東郭先生被狼的可憐相和花言巧語打動了。他將口袋裏的書倒出來,讓狼鑽進去,繫好袋口。

這時,獵人過來了,問:“先生,你看見一隻大灰狼了嗎?”

“沒有。”東郭先生掩飾道。

獵人看了看東郭先生的。口袋,問:“那裏面裝的是什麼?”

“都是書。”東郭先生回答説。

獵人走了。東郭先生放出狼。狼伸伸懶腰摸摸肚皮,説:“先生,你真是好心人。你就好事做到底,讓我吃了你,填填肚子吧!”説完,狼兇狠地撲向東郭先生。

幸好,一位農夫從這兒路過,打死了狼,救了東郭先生。

兒童成語故事 篇五

【成語】:引狼入室

【拼音】:yǐn láng rù shì

【解釋】:引:招引。把狼招引到室內。比喻把壞人或敵人引入內部。

【成語故事】

有個牧羊人在山谷裏放羊。他看見遠遠地有隻狼跟着,就時刻提防着。幾個月過去了,狼只是遠遠地跟着,並沒有靠近羊羣,更沒有傷害一隻羊。牧羊人漸漸地對狼放鬆了戒心。後來,牧羊人覺得狼跟在羊羣后面有好處,不用再提防別的野獸了。再後來,他索性把狼當成了牧羊狗,叫它看管羊羣。牧羊人見狼把羊管得很好,心裏想,人們都説狼最壞,我看不見得……

有一天,牧羊人有事要進城去,就把羊羣託狼看管,狼答應了。狼估計牧羊人已經進城了,就衝着山林中大聲嚎叫了幾聲。它的嚎叫聲引來了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狼。那羣羊全被狼吃掉了。

牧羊人不瞭解狼的`本性,才被狼的偽善欺騙了。成語引狼入室比喻把壞人引進內部。迎刃而解

兒童成語故事精選 篇六

聞雞起舞

當匈奴貴族橫行北方、西晉王朝面臨崩潰的時候,晉朝有一些有志氣的將領還堅持在北方戰鬥。劉琨就是這樣的傑出代表。

劉琨年青的時候,有一個要好的朋友叫祖逖。

在西晉初期,他們一起在司州(治所在今洛陽東北)做主簿,晚上,兩人睡在一張牀上,談論起國家大事來,常常談到深更半夜。

一天夜裏,他們睡得正香的時候,一陣雞叫的聲音,把祖逖驚醒了。祖逖往窗外一看,天邊掛着殘月,東方還沒有發白。祖逖不想睡了,他用腳踢踢劉琨。劉琨醒來揉揉眼睛,問是怎麼回事。祖逖説:“你聽聽,這可不是壞聲音呀。它在催我們起牀了。”兩個人高高興興地起來,拿下壁上掛的劍,走出屋子,在熹微的晨光下舞起劍來。

就這樣,他們一起天天苦練武藝,研究兵法,終於都成為有名的將軍。

公元308年,晉懷帝任命劉琨做幷州刺史。那時候,幷州被匈奴兵搶奪殺掠,百姓到處逃亡。劉琨招募了一千多個兵士,冒着千難萬險,轉戰到了幷州的晉陽(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晉陽城裏,房屋被焚燬,滿地長着荊棘,到處是一片荒涼。偶然見到一些留下來的百姓,已經餓得不像樣子了。劉琨看到這種情況,心裏很難過。他命令兵士砍掉荊棘,掩埋屍體,重新把房屋城池都修復起來。他親自率領兵士守城,防備匈奴兵的襲擊。

他還採取計策,讓匈奴的各部落互相猜疑。

後來,有一萬多個匈奴人投降了劉琨,連漢主劉淵也害怕了,不敢侵犯。劉琨把流亡的百姓都召回來耕種荒地。

不到一年時間,到處可以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晉陽城漸漸恢復了繁榮的景象。

劉聰攻破洛陽之後,西晉在北方的兵力大多被打散了,只有劉琨還在幷州一帶堅持戰鬥。晉愍帝在長安即位後,派人封劉琨為大將軍,要他統率幷州的軍事。

那時候,漢國大將石勒,佔據了襄國(在今河北邢台西南),集結了幾十萬大軍,想奪取幷州。劉琨南面有劉聰,北面有石勒,前後受敵,處境困難到了極點。可是劉琨沒有害怕,沒有退縮。他在給晉愍帝的一份奏章裏説:“臣跟劉聰、石勒,勢不兩立。如果不討平他們,臣決不回朝。”

據説,劉琨在晉陽的時候,有一次,晉陽被匈奴的騎兵層層包圍。晉陽城裏兵力太少,沒有力量打退敵人。大家都感到驚慌,劉琨卻仍然泰然自若。到了傍晚,他登上城樓,在月光下放聲長嘯,聲調悲壯。匈奴的騎兵聽了,都隨着嘯聲歎息。

半夜裏,劉琨又叫人用胡笳(一種樂器)吹起匈奴人的曲調,勾起了匈奴騎兵對家鄉的懷念,傷感得流下眼淚。天快亮的時候,城頭的笳聲又響了起來,匈奴兵竟自動跑散了。

後來,劉琨聯絡鮮卑族首領一起進攻劉聰,沒有成功。接着,石勒進攻樂平(今山西昔陽西南),劉琨派兵去救,被石勒預先埋伏好的精兵打得幾乎全軍覆沒。正在這個時候,又傳來了長安被劉聰攻陷的消息。到了這步田地,儘管劉琨怎樣頑強,也沒法保住幷州,只好率領殘兵投奔幽州去了。

國小生成語故事 篇七

春秋時,越國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被俘虜。勾踐被扣押了三年,他遭受了常人難以忍受的屈辱。被釋放回國後,他發誓要報仇血恨。為激勵鬥志,他睡在柴草上,還在旁邊掛了一個苦膽,每天都要嘗一嘗膽的苦味。經過長期準備,越國終於打敗了吳國。

[註釋]薪:柴草。膽:苦膽。

[提示]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vn9eq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