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憶秦娥婁山關》賞析【精品多篇】

《憶秦娥婁山關》賞析【精品多篇】

《憶秦娥婁山關》賞析【精品多篇】

《憶秦娥·婁山關》賞析 篇一

憶秦娥·婁山關

毛澤東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注] 這首詞寫於長征路上,作者指揮中央紅軍攻克婁山關之後。

《憶秦娥·婁山關》閲讀題目

8.上闕從哪些角度來寫景?作者為我們描繪了一幅什麼樣的畫面?(6分)

9.“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表達了什麼樣的感情?(5分)

《憶秦娥·婁山關》閲讀答案

8.從聽覺和視覺的角度寫景(2分)。

通過西風、長空、鳴雁、霜花、晨月、馬蹄聲、喇叭聲等景物(2分),描繪了一幅淒冷、悲壯的畫面(2分)。

9.儘管關隘如鐵一樣堅固,道路漫長而淒冷,但紅軍依然能夠戰勝這些困難,並且重新開始新的征程(3分),表現了紅軍不畏嚴寒,不怕困難的豪情壯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2分)。

《憶秦娥·婁山關》賞析 篇二

《憶秦娥•婁山關》導學案

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學習閲讀詩歌的基本方法。

2.能力目標:品味語言,把握意象,體味詩歌的語言美和意象美,體會詩歌的感情。

3.思想目標:體會毛澤東詞的風格和境界,領略偉人的氣魄和膽識。

學習重難點

1、品味語言,把握意象,體味詩歌的語言美和意象美,體會詩歌的感情。

2、體會毛澤東詞的風格和境界,領略偉人的氣魄和膽識。

導學過程

(一)導入

(二)自主學習

1、瞭解作者

毛澤東,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無產階級革命的卓越領導人,同時,他又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他一生寫下了很多震撼人心的詩篇,對鼓舞革命戰士和億萬人民的戰鬥豪情,產生過巨大的影響。他的詩詞,顯示了博大的胸襟,豪邁的氣魄,廣闊的意境,讀起來讓人熱血沸騰,精神奮發。

2、介紹背景

婁山關:在貴州遵義北大婁山上,萬峯插天,中通一線,是由四川進入貴州的要道,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1935年1月,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中央的領導地位,使毛澤東重獲軍事指揮權。遵義會議以後,毛澤東率領第一方面軍離開遵義,揮師北征,四渡赤水,成就了他人生中軍事指揮上最得意的一筆。這首《婁山關》詞寫在二渡赤水後。紅軍二渡過赤水河,回師黔北,集中主力進攻桐梓和婁山關以南的黔軍,乘勝奪取遵義。婁山關是戰鬥最激烈的地方。這次戰役,先後擊潰和殲滅國民黨軍隊兩個師又八個團,俘敵約三千人,取得長征以來第一個大勝仗。毛澤東的《憶秦娥•婁山關》就寫在婁山關戰鬥勝利之後。

3、作品欣賞

(1)學生自由朗讀。讓學生初步把握詩歌感情。

(2)學生讀、背課文

(3)賞讀上闋

自讀上闋,學生思考:從詞中獲得哪些信息?能聯想出怎樣的情景?

西風雁叫、白霜晨月——點明季節、時間,渲染蒼涼沉鬱的畫面

馬蹄、喇叭——軍隊特有事物

碎——雜沓、細碎——行軍之急、之速。(山路難行,側面反映“雄關漫道”)

咽——西風中時斷時續。(一切景語皆情語)也染上詞人的主觀色彩(樂觀者即使走在雨裏也有晴天的心情)。紅軍自從第五次反圍剿失敗開始長征以來,打的多是敗仗,湘江一役,損失更是慘重。這一次回軍遵義,重攻婁關山,任務是極其艱鉅的,紅軍能否取勝,紅軍的命運如何?作為黨的領袖,作為重新回到軍事指揮崗位的毛澤東,心情是極其沉重的。他深感任重而道遠。通過這個“咽”字,既表現出紅軍鬥爭生活的艱苦卓絕,又渲染了行軍途中莊嚴肅穆的氣氛。

(3)賞讀下闋

朗讀下闋,學生思考:下闋表現婁山關戰鬥的哪一階段?表達詞人怎樣的感情?

從頭越——攻破險要,戰鬥勝利

真如鐵——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也讓人聯想,這裏的“雄關”,雖首指婁山關,但又不只指婁山關,還應該包括漫長的革命道路上有形無形的各個關口。如鐵的雄關漫道反襯紅軍英勇豪邁的氣概和勝利的自豪,反映遵義會議以來的變化。

如海——多

“殘陽如血”這個比喻是否形象?請你造一個比喻句,你把殘陽比作什麼?(引領學生比較不同身份的人的不同感情、胸襟,體會毛澤東詞的風格和境界,領略偉人的氣魄和膽識。)

投影顯示

我們仍望着落照。通紅的火球消失了,剩下的遠山顯出一層層深淺不同的紫色。濃處如酒,淡處如夢。——宗璞《廢墟的召喚》

(一個對未來充滿憧憬的知識分子眼中的殘陽,“濃處如酒,淡處如夢”,這是秀美。)

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

—— [夢江南]唐•温庭筠

(脈脈斜暉寫出思婦的失望與愁怨,是纏綿悱惻的悽美。)

如血——色彩濃烈,氣魄雄渾,與“蒼山如海”共同構成凝重與雄渾的壯美。血色殘陽又讓人聯想到犧牲,象徵革命的勝利需要紅軍戰士浴血奮戰、前仆後繼,象徵勝利是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

兩個比喻句寓有深刻的象徵意義:如海的蒼山象徵革命征途上還會遇到更多的關隘,面臨更多的困難。“蒼山如海”“殘陽如血”預示着未來鬥爭的艱辛和曲折。也只有經歷血雨腥風的戰鬥洗禮的軍事指揮家,擔負着國家前途和命運的偉人,才有這樣的人格與氣魄,才有這樣的胸襟、這樣的境界,能正視未來,能預見未來,在眼中呈現“蒼山如海”“殘陽如血”的壯美。

二、 展示交流

1、背課文展示

2、選擇預習中的內容展示

三、反思測評

1、歸納上下闕的內容

上闕:寫霜晨行軍的情形,渲染蒼涼沉鬱的氣氛

下闕:寫過婁三關時的所見所聞所感。

2、通過這首詞的學習,總結詩歌的特點,總結閲讀詩歌的方法:

(1)感情充沛(雄壯、頓挫、剛毅、肅穆、自豪)

(2)意境優美(肅穆雄渾)

(3)語言凝練(一字傳神、寓意深刻)

(4)內容跳躍(只選擇一個片段或一個畫面,給人聯想、想象的空間)

四、鞏固拓展

《憶秦娥·婁山關》賞析 篇三

憶秦娥•婁山關

西風烈,

長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馬蹄聲碎,

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

而今邁步從頭越。

從頭越,

蒼山如海,

殘陽如血。

1935年2月

【譯詩】

西風正壯烈地吹送,

大雁鳴霜、曉月當空。

曉月當空啊,

嗒嗒的馬蹄令人心碎,

軍號聲聲沉鬱低迴。

羣山起伏長路漫漫恰似黑鐵,

如今讓我們重振旗鼓向前。

重振旗鼓向前啊,

茫茫青山如大海,

夕陽光華赤如血。

【賞析】

據筆者所見,毛澤東這首《憶秦娥•婁山關》是他所有詩作中絕對第一流的作品,寫景狀物、抒發胸臆,堪當精品

首先讓我們來看一下詩人自己對這首詩的解釋(毛主席在1962年5月9日讀了郭沫若對這首詩的賞析後,將郭沫若的內容全部刪去,並以郭沫若的口氣在清樣的四邊空白處寫了一段對這首詩的註釋性文字):“我對於《婁山關》這首詞作過一番研究,初以為是寫一天的,後來又覺得不對,是在寫兩次的事,頭一闋一次,第二闋一次,我曾在廣州文藝座談會上發表了意見,主張後者(寫兩次的事),而否定前者(寫一天),可是我錯了。這是作者告訴我的。1935年1月黨的遵義會議以後,紅軍第一次打婁山關,勝利了,企圖經過川南,渡江北上,進入川西,直取成都,擊滅劉湘,在川西建立根據地。但是事與願違,遇到了川軍的重重阻力。紅軍由婁山關一直向西,經過古藺古宋諸縣打到了川滇黔三省交界的一個地方,叫做‘雞鳴三省’,突然遇到了雲南軍隊的強大阻力,無法前進。中央政治局開了一個會,立即決定循原路反攻遵義,出敵不意打回馬槍,這是當年2月。在接近婁山關幾十華里的地點,清晨出發,還有月亮,午後二、三時到達婁山關,一戰攻克,消滅敵軍一個師,這時已近黃昏了。乘勝直追,夜戰遵義,又消滅敵軍一個師。此役共消滅敵軍兩個師,重佔遵義。詞是後來追寫的,那天走了一百多華里,指揮作戰,哪有時間去哼詞呢?南方有好多個省,冬天無雪,或多年無雪,而只下霜,長空有雁,曉月不甚寒,正像北方的深秋,雲貴川諸省,就是這樣。‘蒼山如海,殘陽如血’兩句,據作者説,是在戰爭中積累了多年的景物觀察,一到婁山關這種戰爭勝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作者以為頗為成功的這兩句話。由此看來,我在廣州座談會上所説的一段話,竟是錯了。解詩之難,由此可見。”

這首詩慷慨悲烈、雄沉壯闊,從內到外描寫了紅軍“風蕭蕭兮易水寒”般的鐵血長征中征戰婁山關的這一節情景。

1934年10月,由於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的錯誤領導,黨中央和紅軍被迫撤離中央根據地,開始了漫長的二萬五千里長徵。此詩所寫的就是當年2月26日紅軍先鋭重佔婁山關後,毛主席及中央領導機關跟進途中經過婁山關時的情景。按前面所引毛主席所解釋的情況:“詞是後來追寫的,……”毛主席追憶了當時的風物及心情。

此詩上半闋,一開始三個字“西風烈”,悲聲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劃破寒空,直上雲天。其中尤其這個“烈”字,讓人讀來不禁淚雨磅沱,猶如置身凜冽的西風之中聳然動容,憑添悲壯。

接着第二句,悽婉悠長的景緻出現了,音律前(第一句)急後(第二句)慢,在鮮明的對比中產生迴腸蕩氣之感。長空浩大無涯,大雁哀涼清幽,“霜晨月”雖讀上去是三字一頓,但這個畫面可以剖成三個字組成的意境,一幅曉月寒霜圖,而在圖中美麗的大雁也為這美麗晨景感動得如歌如泣了。就在這霜、晨、月(有意分開,讓我們細細品一品這三個字本身的美)中,在肅殺的西風及大雁的悽聲中,在聲、色、音的交融中,人物出場了。

第四、五句,嗒嗒的馬蹄與嗚咽的軍號聲遠近唱和,起伏迭蕩,在山間迴環向前。前面三行已層層鋪開了這樣一個悲烈的風景,就在這霜華滿地,殘月當空的風景中,紅軍的長征壯懷激烈猶如易水之寒。詩人僅用“馬蹄”“喇叭”代表紅軍,又用“碎”與“咽”形容心境,用字凝鍊、準確、優美,情景相得益彰。整個上半闋一氣讀到此處不由得立馬想到稼軒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在斷鴻聲裏,憂愁風雨中:“倩何人,換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稼軒這幾行千古絕唱在毛澤東的這首詩尤其上半闋得到了完美的應和,可堪英雄蒼涼之氣難分伯仲。

而且毛主席自己的話也説明當時這種一代英雄蒼涼之心境:“萬里長征,千迴百折,順利少於困難不知多少倍,心情是沉鬱的。過了岷山,豁然開朗,轉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以下諸篇(指本篇以下《十六令三首》、《七律•長征》、《念奴嬌•崑崙》、《清平樂•六盤山》等七首詩),反映了這一種心情。”

下半闋上來起始二句,一破上片的淒厲悲壯,豪氣再升,一筆宕開,並不寫攻佔婁山關激烈的戰鬥,而是指明即便關山漫漫,長路艱險,但已定下從頭做起。因當時確立毛主席為最高軍事統帥的遵義會議已經於1月召開,在這次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結束了王明的錯誤路線,選舉了毛主席為政治局常委,並確立了他和周恩來、王稼祥組成的三人軍事指揮小組,實際上確定了毛澤東在黨和紅軍中的領袖地位。正是在這樣的當口,詩人毛澤東在上半闋正視了紅軍的現實處境,但在下半闋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氣以及對獲勝的信心。所以這二句雖表面寫實,卻的確有象徵意義,詩人感到即便過去遭過一些失敗,但可以“從頭越”。“從頭越”這三個字凝結了多少內心的奮發突破之情。“真如鐵”這個“鐵”字用得極妙,讓人有超現實之感。

最後二行讓人有一種彷彿親眼見到詩人佇立於婁山關之巔,遙望萬里祖國壯麗江山之英姿。他看見了如海的青山,如血的夕陽,畫卷之美正符合蒼涼沉雄的大寫意之境界,而這種大寫意之境界正是漢風眾美之中一類。李白《憶秦娥》有“西風殘照,漢家陵闕。”近人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曰:“寥寥八字,遂關千年登臨口。”而毛主席這最後二行博大蒼茫之氣與李白有同氣相呼應之感,同時毛主席這二行還更多一些英雄之氣與壯麗之氣。

另外,“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這兩句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極為廣泛。當我們在生活與工作中遇到挫折或困難時,我們情不自禁或下意識地説出這兩句詩,以此來表達我們心中強烈的感受,以及我們將暗自下定決心,樹立必勝之決心,克服萬重困難,以致於最後獲得成功。它對於昇華我們的精神起到了某種神奇般的效應,有某種神祕的符語般的力量。

《憶秦娥·婁山關》賞析 篇四

我對於《婁山關》這首詞作過一番研究,初以為是寫一天的事。後來又覺得不對,是在寫兩次的事,頭一闋一次,第二闋一次。我曾在廣州文藝座談會[2]上發表了意見,主張後者(寫兩次的?,而否定前者(寫一天),可是我錯了。這是作者[3]告訴我的。一九三五年一月黨的遵義會議以後,紅軍第一次打婁山關[4],勝利了,企圖經過川南,渡江北上,進入川西,直取成都,擊滅劉湘[5],在川西建立根據地。但是事與願違,遇到了川軍的重重阻力。紅軍由婁山關一直向西,經過古藺、古宋諸縣打到了川滇黔三省交界的一個地方,叫做“雞鳴三省”,突然遇到了雲南軍隊的強大阻力,無法前進。中央政治局開了一個會,立即決定循原路反攻遵義,出敵不意,打回馬槍,這是當年二月。在接近婁山關幾十華里的地點,清晨出發,還有月亮,午後二三時到達婁山關,一戰攻克,消滅敵軍一個師,這時已近黃昏了。乘勝直追,夜戰遵義,又消滅敵軍一個師。此役共消滅敵軍兩個師,重佔遵義。詞是後來追寫的,那天走了一百多華里,指揮作戰,哪有時間和精力去哼詞呢?南方有好多個省,冬天無雪,或多年無雪,而只下霜,長空有雁,曉日不甚寒,正像北方的深秋,雲貴川諸省,就是這樣。“蒼山如海,殘陽如血”兩句,據作者説,是在戰爭中積累了多年的景物觀察,一到婁山關這種戰爭勝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作者自以為頗為成功的這兩句話。由此看來,我在廣州座談會上所説的一段話,竟是錯了。解詩之難,由此可見。

根據毛澤東手稿刊印。

註釋

[1]一九六二年《人民文學》準備在五月號發表毛澤東的詞六首,郭沫若應約於五月一日撰寫了《喜讀毛主席〈詞六首〉》一文。五月九日,郭沫若將這篇文章的清樣送毛澤東審改。毛澤東閲後將這篇文章中關於《憶秦娥•婁山關》寫作背景的一段話全部刪去,重新寫了本篇的文字。

[2]指一九六二年二月初在廣州召開的詩歌座談會。

[3]指毛澤東。

[4]過去有一種説法,遵義會議是一九三五年一月九日召開的。後來,經過考證確定遵義會議是一九三五年一月十五日至十七日召開的。這樣,中央紅軍第一次打婁山關應是在遵義會議召開之前,而不是在遵義會議召開以後。

[5]劉湘(一八八八——一九三八),四川大邑人。一九三三年任國民黨軍四川“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一九三四年並任國民黨四川省政府主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vyqz1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