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對關雎的賞析精品多篇

對關雎的賞析精品多篇

對關雎的賞析精品多篇

對關雎的賞析 篇一

關雎

《詩經》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賞析:

《關雎》是《詩經》的第一篇。全詩可分為三章。

第一章(前四句)愛慕:一個男子在河邊遇到一位美麗的姑娘,於是萌發了愛慕之情。這一章開頭用“關關雎鳩”起興,運用“比”的手法點出了戀愛的主題。因為雎鳩“雌雄常不相失,亦不曾相近”,“情意相與而未嘗狎”,以雎鳩的關關和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貼切而有深意,確是匠心獨具。

第二章(中間八句)思念:男子對姑娘思念不止,以至夢寐以求,輾轉反側。在他眼前出現的是這位美麗姑娘採摘荇菜時“左右流之”的苗條、優美的身姿,使他夜不能寐;然而,大約這只是一廂情願,他只有獨自在牀上“輾轉反側”,直到天明。這一章既有直接的心理描寫“優哉遊哉”,寫其綿綿情意,思念不絕,又有動作描寫“輾轉反側”,突出其內心狀態的不平靜,形象逼真地表現了主人公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第三章(最後八句)願望:表達了希望與姑娘成婚的美好願望。“琴瑟友之”、“鐘鼓樂之”,是設想與姑娘結婚時鼓樂齊鳴的歡樂場面。

這首詩採取了重章疊唱的手法,每一章都有些句子重複詠唱。這體現了《詩經》語言的一個特色。詩的感情真摯熱烈,迴環詠唱的章法,使熱戀之情步步推向高潮。詩的每一章,都用起興的藝術手法,將自然景象與人物的內心情感和諧地融會起來,景中含情,情中藴景。

1、統領《關雎》全篇的詩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本詩用來形容美麗善良的姑娘的成語是窈窕淑女。

3、《關雌》所要表達的主題是什麼?

《關雎》寫了一個男子對一個女子的思念、追求過程,表達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4、《詩經》的主要藝術表現手法有賦、比、興等,《關雎》這首詩主要運用了什麼手法?運用這種手法起到了什麼作用?

《關雎》這首詩主要運用了“興”的藝術手法。如本詩開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它原是詩人借眼前景物發端的話,但水鳥和鳴,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間和諧恩愛。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義上發生關聯。本詩的起興之妙正在於詩人情趣與自然景物渾然一體的契合,也即一直為人們所樂道的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5、《關雎》大量運用了重章疊句的表達方式,充分表達了詩人細膩的思想感情,請從詩中找出一處,反覆朗讀,並體會其作用。

《關雎》中“關關”(疊字)形容鳥叫聲,“窈窕”(疊韻)表現淑女向美麗,“參差”(雙聲)描繪水草的狀態,“輾轉”(疊韻)刻畫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狀,既有和諧的聲音,又有生動的形象。

6、本詩圍繞一個求字,寫一個男子對美好女子的愛慕追求。

7、詩中思念情人使人歷歷在目的一個細節是輾轉反側,通過反覆寫男子對愛情的執着追求且細心呵護的短語是:採之、芼之、友之、樂之。

翻譯 篇二

關關鳴叫的水鳥,棲居在河中沙洲。善良美麗的姑娘,好男兒的好配偶。

長短不齊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採。善良美麗的姑娘,醒來做夢都想她。

思念追求不可得,醒來做夢長相思。悠悠思念情意切,翻來覆去難入眠。

長短不齊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採。善良美麗的姑娘,彈琴鼓瑟親近她。

長短不齊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取。善良美麗的姑娘,敲鐘擊鼓取悦她。

詩經關雎名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情詩詩經《關雎》賞析 篇三

關雎《詩經》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求。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冒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詩經》之《關雎》篇賞析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在春秋時代就產生了《詩經》,而且是民歌。產生如此優美詩歌的民族是一個偉大的令人肅然起敬的民族。民歌經“酋人”或“行人”之蒐集、整理,或許會過濾掉許多原始生動的東西,但樸素天然的內核仍在,我們仍可從吟唱中感受到遠古傳來的濃郁的人間煙火氣息。讀《詩經》是在聽古代的民人在歌唱,自然,純真,決沒有文人裝腔作勢的窮酸庸俗聲。

《詩經》的第一篇《關雎》為我們描述了一個美麗委婉的相思愛慕故事:一個貴族青年男子(君子),見到採摘荇菜的女子,愛慕之意於內心油然生起,遂被“求之不得”弄得“輾轉反側”,只能在想象中和她親近、結婚。“君子”對認為是“君子好逑”的對象是明確的,既看重她的外表又看重她的內涵,所謂“窈窕淑女”,這區別僅僅是外貌的一見鍾情(當然,外貌的第一觀感心生悦意也無可指責)。對愛情的敍述方式直白又含蓄,他不敢正面去表白,似乎只限於“輾轉反側”和“寤寐思服”,讓自己在愛情的幻想中求得滿足。這是典型的中國民間傳統的愛慕方式,是柔美含蓄的,也是清新健康的。《詩經》中的民歌有許多是古代男女愛情的寫照,有些是場景,有些是對話,更多的則是這種矜持羞怯式的心理描述。孔子説“《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關雎》為我們保留了一千多年前民間傳來的一縷情絲。

除了河洲的一羣水鳥,《關雎》中有兩個形象,君子,淑女。君子稱得上真正的“君子”,他對心儀的女子沒有過激的行為,甚至沒有一點言語或行為表示,只有苦苦的單相思。詩歌用兩段的篇幅描述着“君子”意欲親近的想象,又用採摘荇菜的鏡頭切換,情境和意識跳躍性的閃現,到高潮處戛然而止,很有“蒙太奇”組接的現代感。三次採摘荇菜的描寫,不僅僅是詩歌節奏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在刻畫人物,我們彷彿通過“左右流之”“採之”“芼之”的行為描繪,看見了那位嫻靜可愛美妙娟好的古代“淑女”。孔子説這種情感的描寫“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固然是本篇情感的有秩序有節制的傾吐,也正是整個中國藝術對“寫意”手法和審美“間離”效果的追求。

孔子時代的士大夫們言必稱“詩”,常説的“詩云子曰”“賦詩言志”所指皆是《詩經》。《論語》説“不學《詩》,無以言”,可見,在中國文人詩人心目中,《詩經》的地位是很高的。引起研究者注意的,不僅僅是古代的這些愛情描寫和生活場景記錄,當然還有它的藝術手法。雖是民歌,但它是中國詩歌的良好的開端和當之無愧的“基礎”,韓愈稱《詩經》的藝術手法為“葩”,王士禎説它:“如畫工之肖物”。關於藝術手法,《周禮》總結出了《詩經》“六藝”:風、雅、頌、賦、比、興。前三種是分類,風是土風,土樂,是民歌小調。雅為“夏”地的雅音,可為“官調”。頌是舞曲,可看作宮廷歌舞樂曲。鄭樵《六經奧論》説:“風土之音曰風,朝廷之音曰雅,宗廟之音曰頌。”但在《詩經》中三者互有滲透。朱熹説:“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直接敍述或描寫。比是比喻:“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中國人是很會運用比喻的,《詩經》中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對喻。興,是啟發,是借物起興,是詩人見到一種景物,由此引發心中儲存的情感而發出的感歎,也或許是把早已潛伏於內心的“本事”放置於某一特定的情景後的相互交融,換句話説,是一種心靈或情感需要。謝榛《四溟詩話》對賦比興作了一番統計:“予嘗考之《三百篇》:賦,七百二十;興,三百七十;比,一百一十。”看來,那時的民歌作者已經把這幾種修辭方法應用得得心應手了。

《關雎》是現存《詩經》中的第一篇,其“比”“興”的作用非同小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是詩人事先營造的環境和美妙的氣氛,“關關”也有水鳥相互鳴唱應答的意思。也有學者考訂,鳩意指女性,相傳這種鳥多雌雄情意專一,與常鳥不同。《淮南子·泰族訓》説:“《關雎》興於鳥,而君子美之,為其雌雄之不乖居也。”王先謙解釋:“不乖居,言不亂耦”。如此説來,“興”又有“比”的成分。詩人不可能拿一個毫不相干的東西來起“興”,更不會借一個截然相反的事物與所營造的境界相悖。河,有人解釋為黃河,“興”起的一句話並不特指黃河,那麼下面的“左右流之”呢?黃河裏有“荇菜”嗎?這只是詩人創造或想象的一種氛圍,是“空鏡頭”。《詩經》的這種手法一直影響到後世的民歌詩歌,或者説,這種手法一直被中國的詩人民歌所沿用。如《孔雀東南飛》的開頭:“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織素……”現代民歌《東方紅》:“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山丹丹開花紅豔豔》:“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咱們革命的隊伍大發展。山丹丹開花紅豔豔,毛主席領導咱打江山。”《信天游》:“山丹丹開花背窪窪紅,先挑你人才後挑你的心。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藍,你把你白臉掉過來。青楊楊的柳樹長得高,你看看妹子哪達兒好。蕎麥子開花一溜溜白,你看看妹子哪達兒美。馬裏頭挑馬一般般高,人裏頭挑人就數你好。”“崖畔上開花崖畔上紅,受苦人盼着好光景。”現代獨唱歌曲:“百靈鳥從藍天飛過,我愛你,中國!”……這些來自民間的歌聲,其借物起興、興比互補的用法,與古代民歌是一脈相承的。

《關雎》和《詩經》絕大部分篇目一樣,以四字為主,讀來琅琅上口,振振有聲,幾番“參差荇菜”大同小異的重複,起到了描寫人物行為、強化感情色彩,以及調節節奏的作用,而“琴瑟友之”“鐘鼓樂之”更使得詩歌有聲有色,顯現出繪畫音樂的“音色”美,難怪孔子稱之“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亂”相當於“副歌”,章句的重疊,一唱三歎反覆的吟詠,渲染了音韻、節奏氣氛,達到了意象合一的妙合,完成了意境的創造。

聽爸爸説,當年他領我的媽媽去魯北的農村老家結婚,鄰家為其寫的對聯是:“關雎興雅化;麟趾振家聲”“琴瑟友之;鳳凰鳴矣”。不知道當年的爸爸是否是“謙謙君子”,媽媽是否是“窈窕淑女”,《麟之趾》篇裏描述的“振振公子”是不敢當的。窮鄉僻壤里居然能尋到這樣的對聯(這是否仍然是遠古民歌在鄉村的餘響!),且與我在那時候就有了些許聯繫,我由是對《關雎》有了特殊的感情。

關雎的全文賞析 篇四

關雎原文及翻譯:

關關雎鳩(jū jiū),在河之洲。窈窕(yǎo tiǎo)淑女,君子好逑(hǎo qiú)。

參差荇(xìng)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wù mèi)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you zai),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mào)之。

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原文字詞註釋:

關雎:篇名。它是從詩篇第一句中摘取來的。《詩經》的篇名都是這樣產生的。

周南:西周初期周公旦(公元前1063-前1057年)住東都洛邑(在今河南省洛陽市),統治東方諸侯。“周南”都是周公統治下的南方詩歌。《關雎》是一首情歌,寫一個貴族男子愛上了一個採荇菜的姑娘,思慕她,追求她,想和她結婚。

關關:象聲詞,鳥的啼叫聲。

在河之洲:(雌雄雎鳩)在河中陸地上居住着。形容它們的融洽。

好逑:等於説“佳偶”。逑:配偶。

參差荇菜:長短不齊的荇菜。參差,長短高低、大小不齊。荇菜,水生植物,圓葉細莖,根生水底,葉浮在水面,可供食用。

寤:醒着。寐:睡着了。

思服:思念。服:想。

琴瑟友之:彈琴鼓瑟來表達對她的愛慕。

芼:摸,這裏是選擇的意思。

原文翻譯:

雎鳩關關在歌唱,在那河中小島上。

善良美麗的少女,小夥理想的對象。

長長短短鮮荇菜,順流兩邊去採收。

善良美麗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沒能如心願,日夜心頭在掛牽。

長夜漫漫不到頭,翻來覆去難成眠。

長長短短鮮荇菜,兩手左右去採摘。

善良美麗的少女,彈琴鼓瑟表寵愛。

長長短短鮮荇菜,兩邊仔細來挑選。

善良美麗的少女,鐘聲換來她笑顏。

關雎賞析:

《關雎》這首短小的詩篇,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據着特殊的位置。同時,它是《詩經》的第一篇,而《詩經》是中國文學最古老的典籍。雖然從性質上判斷,一些神話故事產生的年代應該還要早些,但作為書面記載,卻是較遲的事情。所以差不多可以説,一翻開中國文學的歷史,首先遇到的就是《關雎》。

雎鳩的陣陣鳴叫誘動了小夥子的痴情,使他獨自陶醉在對姑娘的一往深情之中。種種複雜的情感油然而生,渴望與失望交錯,幸福與煎熬並存。一位純情少年熱戀中的心態在這裏表露得淋漓盡致。成雙成對的雎鳩就象恩愛的情侶,看着它們河中小島上相依相和的融融之景,小夥子的'眼光被採荇女吸引。詩人在這裏採用了“流”、“採”等詞描述小夥子的心裏變化的過程。

這首詩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鄭玄從文義上將後二章又各分為兩章,共五章,每章四句。這裏用鄭玄的分法。第一章雎鳩和鳴於河之洲上,其興淑女配偶不亂,是君子的好匹配。這一章的佳處,在於舒緩平正之音,並以音調領起全篇,形成全詩的基調。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統攝全詩。第二章的“參差荇菜”承“關關雎鳩”而來,也是以洲上生長之物即景生情。“流”,《毛傳》訓為“求”,不確。因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處不當再有“求”義。“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詩都在表現男子對女子的追求過程,即從深切的思慕到實現結婚的願望。第三章抒發求之而不得的憂思。這是一篇的關鍵,最能體現全詩精神。第四、五章寫求而得之的喜悦。“琴瑟友之”、“鐘鼓樂之”,都是既得之後的情景。曰“友”,曰“樂”,用字自有輕重、深淺不同。極寫快興滿意而又不涉於侈靡,所謂“樂而不淫”。

通篇詩是寫一個男子對女子的思念和追求過程,寫求而不得的焦慮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本詩在藝術上巧妙地採用了“興”的表現手法。首章以雎鳥相向合鳴,相依相戀,興起淑女陪君子的聯想。以下三章,又以採荇菜這一行為興起主人公對女子瘋狂地相思與追求。此外,全詩語言優美,善於運用雙聲、疊韻和重疊詞,如“參差”、“窈窕”、“輾轉”、“關關”等,增強了詩歌的音韻美和寫人狀物、擬聲傳情的生動性。

寫作手法 篇五

這詩的主要表現手法是興寄,《毛傳》雲:“興也。”什麼是“興”?孔穎達的解釋最得要領,他在《毛詩正義》中説:“‘興’者,起也。取譬引類,起發己心,《詩》文諸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者,皆‘興’辭也。”所謂“興”,即先從別的景物引起所詠之物,以為寄託。這是一種委婉含蓄的表現手法。如此詩以雎鳩之“摯而有別”,興淑女應配君子;以荇菜流動無方,興淑女之難求;又以荇菜既得而“採之”、“芼之”,興淑女既得而“友之”、“樂之”等。這種手法的優點在於寄託深遠,能產生文已盡而意有餘的效果。

這首詩還採用了一些雙聲疊韻的連綿字,以增強詩歌音調的和諧美和描寫人物的生動性。如“窈窕”是疊韻;“參差”是雙聲;“輾轉”既是雙聲又是疊韻。用這類詞修飾動作,如“輾轉反側”;摹擬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寫景物,如“參差荇菜”,無不活潑逼真,聲情並茂。劉師培《論文雜記》雲:“上古之時,……謠諺之音,多循天籟之自然,其所以能諧音律者,一由句各叶韻,二由語句之間多用疊韻雙聲之字。”此詩雖非句各叶韻,但對雙聲疊韻連綿字的運用,卻保持了古代詩歌淳樸自然的風格。

用韻方面,這詩採取偶句入韻的方式。這種偶韻式支配着兩千多年來我國古典詩歌諧韻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換韻,又有虛字腳“之”字不入韻,而以虛字的前一字為韻。這種在用韻方面的參差變化,極大地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和音樂美。

關雎賞析 篇六

《關雎》是《風》之始也,也是《詩經》第一篇。古人把它冠於三百零五篇之首,説明對它評價很高。《史記·外戚世家》曾經記述説:“《易》基乾坤,《詩》始《關雎》,《書》美釐降……夫婦之際,人道之大倫也。”又《漢書·匡衡傳》記載匡衡疏雲:“匹配之際,生民之始,萬福之原。婚姻之禮正,然後品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論《詩》,一般都是以《關雎》為始。……此綱紀之首,王教之端也。”他們的着眼點是迂腐的,但對詩的本義的概括卻基本正確。問題在於它所表現的是什麼樣的婚姻。這關係到我們對《風》的理解。朱熹《詩集傳》“序”説:“凡詩之所謂風者,多出於里巷歌謠之作,所謂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者也。”又鄭樵《通志·樂略·正聲序論》説:“《詩》在於聲,不在於義,猶今都邑有新聲,巷陌競歌之,豈為其辭義之美哉?直為其聲新耳。”朱熹是從詩義方面論述的,鄭樵則從聲調方面進行解釋。我們把二者結合起來,可以認為《風》是一種用地方聲調歌唱的表達男女愛情的歌謠。儘管朱熹對《關雎》主題的解釋並不如此,但從《關雎》的具體表現看,它確是男女言情之作,是寫一個男子對女子愛情的追求。其聲、情、文、義俱佳,足以為《風》之始,三百篇之冠。孔子説:“《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佾》)此後,人們評《關雎》,皆“折中於夫子”(《史記·孔子世家》)。但《關雎》究竟如何呢?

這首詩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鄭玄從文義上將後二章又各分為兩章,共五章,每章四句。現在用鄭玄的分法。第一章雎鳩和鳴於河之洲上,其興淑女配偶不亂,是君子的好匹配。這一章的佳處,在於舒緩平正之音,並以音調領起全篇,形成全詩的基調。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統攝全詩。第二章的“參差荇菜”承“關關雎鳩”而來,也是以洲上生長之物即景生情。“流”,《毛傳》訓為“求”,不確。因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處不當再有“求”義。“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詩都在表現男子對女子的追求過程,即從深切的思慕到實現結婚的願望。第三章抒發求之而不得的憂思。這是一篇的關鍵,最能體現全詩精神。姚際恆《詩經通論》評雲:“前後四章,章四句,辭義悉協。今夾此四句於‘寤寐求之’之下,‘友之’、‘樂之’二章之上,承上遞下,通篇精神全在此處。蓋必着此四句,方使下‘友’、‘樂’二義快足滿意。若無此,則上之雲‘求’,下之雲‘友’、‘樂’,氣勢弱而不振矣。此古人文章爭扼要法,其調亦迫促,與前後平緩之音別。”姚氏對本章在全詩中的重要性分析最為精當。應當補充者,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文氣,而且寫出了生動逼真的形象,即王士禎《漁洋詩話》所謂“《詩》三百篇真如畫工之肖物”。林義光《詩經通解》説:“寐始覺而輾轉反側,則身猶在牀。”這種對思念情人的心思的描寫,可謂“哀而不傷”者也。第四、五章寫求而得之的喜悦。“琴瑟友之”、“鐘鼓樂之”,都是既得之後的情景。曰“友”,曰“樂”,用字自有輕重、深淺不同。極寫快興滿意而又不涉於侈靡,所謂“樂而不淫”。通篇詩是寫一個男子對女子的思念和追求過程,寫求而不得的焦慮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情詩詩經《關雎》賞析 篇七

關 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鑑賞關鍵點】

河邊一個採荇菜的女子,引起一個男子的愛慕。追求沒有成功,便日夜思念,想方設法同她親近。詩寫得感情真摯,大膽熱烈。

開頭以助鳩的和鳴使人聯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這種表達方法叫做“興”。以重章疊句的形式,反覆詠唱,委婉動人。

【思想內容】

本詩寫一個男子對美好女子的愛慕追求。分為:追求、思慕、迎娶三個部分。

【表現手法】

《詩經》常用賦、比、興手法,本詩所用起興句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相關鏈接:

“賦、比、興”

賦、比、興,是《詩經》主要的表現手法。“賦”是鋪陳的意思,對事物直接陳述。“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興”就是聯想,觸景生情,因物起興。這種藝術表現手法是詩歌創作的主要方法,對後世詩歌創作產生至深至遠的影響。

O意境

意境是詩人的主觀思想感情與詩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有機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詩經》中的許多詩歌都採用了賦中見興的筆法,通過對眼前景物的描寫,描繪出一個個優美的意境。

答:《關雎》從觸動情懷的景物寫起,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那成雙成對的雎鳩在沙洲上嬉鬧戲逐,華羽流光,聲音婉轉。聽着它們悦耳的叫聲,不禁引發了年輕人的聯想,撥動了心中愛的琴絃,於是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感慨。賦中見興,景中見情,意境優美。

關雎賞析 篇八

《國風·周南·關雎》這首短小的詩篇,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據着特殊的位置。它是《詩經》的第一篇,而《詩經》是中國文學最古老的典籍。雖然從性質上判斷,一些神話故事產生的年代應該還要早些,但作為書面記載,卻是較遲的事情。所以差不多可以説,一翻開中國文學的歷史,首先遇到的就是《關雎》。

通常認為是一首描寫男女戀愛的情歌。此詩在藝術上巧妙地採用了“興”的表現手法。首章以雎鳥相向合鳴,相依相戀,興起淑女陪君子的聯想。以下各章,又以採荇菜這一行為興起主人公對女子瘋狂地相思與追求。全詩語言優美,善於運用雙聲、疊韻和重疊詞,增強了詩歌的音韻美和寫人狀物、擬聲傳情的生動性。

《關雎》的內容其實很單純,是寫一個“君子”對“淑女”的追求,寫他得不到“淑女”時心裏苦惱,翻來覆去睡不着覺;得到了“淑女”就很開心,叫人奏起音樂來慶賀,並以此讓“淑女”快樂。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詩經》的時代是對貴族的泛稱,而且這位“君子”家備琴瑟鐘鼓之樂,那是要有相當的地位的。以前常把這詩解釋為“民間情歌”,恐怕不對頭,它所描繪的應該是貴族階層的生活。另外,説它是情愛詩當然不錯,但恐怕也不是一般的愛情詩。這原來是一首婚禮上的歌曲,是男方家庭讚美新娘、祝頌婚姻美好的。《詩經·國風》中的很多歌謠,都是既具有一般的抒情意味、娛樂功能,又兼有禮儀上的實用性,只是有些詩原來派什麼用處後人不清楚了,就僅當作普通的歌曲來看待。把《關雎》當作婚禮上的歌來看,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唱到“琴瑟友之”“鐘鼓樂之”,也是喜氣洋洋的,很合適的,

當然這首詩本身,還是以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的形態出現的。之所以如此,大抵與在一般婚姻關係中男方是主動的一方有關。就是在現代,一個姑娘看上個小夥,也總要等他先開口,古人更是如此。娶個新娘回來,誇她是個美麗又賢淑的好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説自己曾經想她想得害了相思病,必定很討新娘的歡喜。然後在一片琴瑟鐘鼓之樂中,彼此的感情相互靠近,美滿的婚姻就從這裏開了頭。即使單從詩的情緒結構來説,從見關雎而思淑女,到結成琴瑟之好,中間一番周折也是必要的:得來不易的東西,才特別可貴,特別讓人高興。

這首詩可以被當作表現夫婦之德的典範,主要是由於有這些特點:

首先,它所寫的愛情,一開始就有明確的婚姻目的,最終又歸結於婚姻的美滿,不是青年男女之問短暫的邂逅、一時的激情。這種明確指向婚姻、表示負責任的愛情,更為社會所贊同。

其次,它所寫的男女雙方,乃是“君子”和“淑女”,表明這是一種與美德相聯繫的結合。“君子”是兼有地位和德行雙重意義的,而“窈窕淑女”,也是兼説體貌之美和德行之善。這裏“君子”與“淑女”的結合,代表了一種婚姻理想。

再次,是詩歌所寫戀愛行為的節制性。細讀可以注意到,這詩雖是寫男方對女方的追求,但絲毫沒有涉及雙方的直接接觸。“淑女”固然沒有什麼動作表現出來,“君子”的相思,也只是獨自在那裏“輾轉反側”,什麼攀牆折柳之類的事情,好像完全不曾想到,愛得很守規矩。這樣一種戀愛,既有真實的頗為深厚的感情(這對情詩而言是很重要的),又表露得平和而有分寸,對於讀者所產生的感動,也不致過於激烈。

以上種種特點,恐怕確實同此詩原來是貴族婚禮上的歌曲有關,那種場合,要求有一種與主人的身份地位相稱的有節制的歡樂氣氛。而孔子從中看到了一種具有廣泛意義的中和之美,藉以提倡他所尊奉的自我剋制、重視道德修養的人生態度,《毛詩序》則把它推許為可以“風天下而正夫婦”的道德教材。這兩者視角有些不同,但在根本上仍有一致之處。

古之儒者重視夫婦之德,有其很深的道理。

在第一層意義上説,家庭是社會組織的基本單元,在古代,這一基本單元的和諧穩定對於整個社會秩序的和諧穩定,意義至為重大。

在第二層意義上,所謂“夫婦之德”,實際兼指有關男女問題的一切方面。“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禮記·禮運》),孔子也知道這是人類生存的基本要求。飲食之慾比較簡單(當然首先要有飯吃),而男女之慾引起的情緒活動要複雜、活躍、強烈得多,它對生活規範、社會秩序的潛在危險也大得多,孔子也曾感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論語》)所以一切剋制、一切修養,都首先要從男女之慾開始。這當然是必要的,但剋制到什麼程度為合適,卻是複雜的問題,這裏牽涉到社會物質生產水平、政治結構、文化傳統等多種因素的綜合,也牽涉到時代條件的變化。當一個社會試圖對個人權利採取徹底否定態度時,在這方面首先會出現嚴厲禁制。相反,當一個社會處於變動時期、舊有道德規範遭到破壞時,也首先在這方面出現恣肆放流的情形。回到《關雎》,它所歌頌的,是一種感情剋制、行為謹慎、以婚姻和諧為目標的愛情,所以儒者覺得這是很好的典範,是“正夫婦”並由此引導廣泛的德行的教材。

由於《關雎》既承認男女之愛是自然而正常的感情,又要求對這種感情加以剋制,使其符合於社會的美德,後世之人往往各取所需的一端,加以引申發揮,而反抗封建禮教的非人性壓迫的人們,也常打着《關雎》的權威旗幟,來伸張滿足個人情感的權利。所謂“詩無達詁”,於《關雎》則可見一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vywgg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