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唐雎不辱使命》原文、譯文及賞析(多篇)

《唐雎不辱使命》原文、譯文及賞析(多篇)

《唐雎不辱使命》原文、譯文及賞析(多篇)

賞析 篇一

《唐雎不辱使命》是《戰國策·魏策四》中的一篇史傳文,後收錄於《古文觀止》。這篇文章寫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國,與秦王展開面對面的激烈鬥爭,終於折服秦王,保存國家,完成使命的經過,歌頌了唐雎不畏強暴、敢於鬥爭的愛國精神,揭露了秦王的驕橫欺詐、外強中乾的本質。文章內容精彩,情節完整,引人入勝;人物形象生動,秦王的色厲內荏、前倨後恭,唐雎的不畏強暴、英勇沉着,都寫得栩栩如生。

首先,最引人注意的是人物的對白。除了很少幾句串場的敍述,幾乎全是對白;用對白交代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局,重點突出,層次清晰;用對白表現人物的精神面貌,安陵君的委婉而堅定,唐雎的沉着幹練,口鋒鋭利,義正辭嚴,秦王的驕橫無理,無不躍然紙上。

開頭一段是秦王嬴政在“滅韓亡魏”之後,雄視天下,根本不把小小的安陵放在眼裏,他似乎不屑以武力相威脅,企圖以“易地”的謊言詐取安陵。在他看來,安陵君哪敢説個“換”字,更不敢説“不”,“使人謂”三字,劈頭即自稱寡人(只有對下,諸侯才可自稱寡人),見出秦王對安陵君的輕慢,“安陵君其許寡人”,着一命令副詞“其”,活現出秦王的盛氣凌人。安陵君識破騙局,婉言拒絕。“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態度和言辭都十分婉和,但不是卑躬屈膝,而是婉辭,是面對虎狼之敵的鬥爭藝術。“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陳理為據,無容置喙。“弗敢易”,於委婉中透出堅決的態度,必然會使“秦王不悦”。

這時,唐雎出場,“使於秦”,系國家人民的命運於一身,深入虎穴狼窩,令讀者不能不為他捏一把汗!以下唐雎出使到秦國的文章分三個段落來做,也是唐雎與秦王面對面鬥爭的三個回合。唐雎如何到達秦國,怎樣拜見秦王,與本文中心無關,一概略去不寫,而直接寫會見時的對話。

進而體會秦王與唐雎的語言,其意趣和從前也迥然不同。“秦王謂唐雎曰”之前,已經“不悦”,這時,他是壓住火氣説話,不像秦使者那樣“簡而明”,而是亦拉亦打,於委婉中露出威脅,儼然是勝利者的口吻:“……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這是質問。“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純屬威脅。話中句句不離“寡人”如何,還偏要説“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秦王的狡詐驕橫之態不言自明。唐雎早已胸有成竹,並不多與之周旋。“否,非若是也”,態度沉着明朗。寸步不讓,據理力爭:“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把安陵君的“弗敢易”換做一個反問句,並以“千里”對“五百里”提出,就遠比安陵君的回答更為堅定有力,不給對方一點便宜。這必然引起“秦王怫然怒”,由“不悦”到“怫然怒”。這使本來就很尖鋭的矛盾更加激化了,文章至此陡起波瀾,讀者頓生焦慮之情,為衝突的後果而擔憂。

第二回合是鬥爭的高潮,從寫作來説是全文重心,因此寫得最細最詳。“秦王怫然怒”一句,籠罩全段。一個小國的使者如何治服大國暴君的盛怒,固然很難;作者如何在短短的文字中把這個場面寫出來,寫得入情入理,令人信服,也非易事。但《戰國策》的作者有這本領,而且勝任愉快,把這個場面寫得波瀾起伏,有聲有色,令人彷彿親臨其境。這一段作者分兩個層次來寫。第一層,秦王怒氣衝衝,施以恐嚇,“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公然自稱“天子”,全不把一個小國及其使者放在眼裏。“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如果聯繫“滅韓亡魏”的背景,委實令人不寒而慄。唐雎“臣未嘗聞也”一句,沉着冷靜,不為秦王的恐嚇所動,實際上是按兵待敵。因而這一層猶如兩大浪峯中的一個浪谷。

第二層,唐雎先是反脣相譏,“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照用秦王口吻,以“布衣”對“天子”,真是寸步不讓。然後又用“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一正一反兩個判斷句,斷然駁掉秦王“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的誣衊,於是條件成熟,反攻開始。先用三個排比句擺出專諸刺王僚、聶政刺韓傀、要離刺慶忌的事實,又説“與臣而將四矣”,打掉秦王的氣焰,再用“若士必怒”等五個四字短句,像滾木擂石般對準秦王打過去,以“二人”對“百萬”、“五步”對“千里”,不給他一點喘息時間,氣氛之緊張,令人屏息。最後唐雎“挺劍而起”,緊緊逼住秦王,這更是秦王所始料不及,於是精神防線完全被摧毀,只有繳械投降。

作者懂得寫好唐雎這段反駁痛斥秦王台詞的重要,讓他來作這個回合的鬥爭的主角,給他大段的獨白,用排比,用節奏鮮明的短句,讓他激昂慷慨地大講特講,賦予他狂風掃地的氣勢,而秦王已是一敗塗地了。秦王的心理活動抽不出筆墨來寫,或者更準確地説,是沒有必要寫,因為秦王早已被這意外的一擊打昏了,他來不及思考一下眼前發生了什麼,而結局已經擺在他的面前,只有俯首就範而已。明寫唐雎,突出了他大義凜然的鮮明形象,虛寫秦王,也更符合這一特定情景。

第三回合寫法上反過來了,虛寫唐雎,因為唐雎的形象已經完成,再寫反而畫蛇添足從“色撓”至於“長跪而謝”,“先生坐,何至於此”,這是此時此刻秦王的所言,簡直讓人難以相信還是剛才那個秦王乾的。秦王先因為自己是大強國有恃無恐,誤以為可以放膽作惡;後迫於眼前處境,黔驢技窮,不得已而為之,並不能改變他的本性。而且君王的架子並不能完全放下,對唐雎的恭維顯然言過其實。

作者充分調動了對比、誇張等藝術手段以烘托氣氛,同時對二人的情態舉止的變化略加點染,強化衝突,精心營造戲劇性的驚心動魄的場面。兩種人物、兩種思想和行為的對比,可以突出他們各自的特徵,讓讀者認識得更清楚,這是一種廣泛使用而且行之有效的表達方法。同樣,俗話説,“紅花雖好,還需綠葉扶持”,襯托在很多種情況下,也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把這兩種有效的表現方法結合起來,相輔相成,收到了顯著效果。我們先説本文中對比手法的運用。首先,本文中唐雎和秦王是對立而存在的,他倆之間生死不容、脣槍舌劍的鬥爭,為作者充分運用對比的手法,提供了堅實的生活基礎,因而作者緊緊抓住這一點,對比着來寫兩個人物。

例如寫秦王一倨一恭,也形成對比,藝術上叫做相反相成,更有力地揭示了秦王這一複雜性格──既是兇惡的,又是虛偽的。

又以安陵君來襯托唐雎。安陵君是作品的次要人物,但又是必不可少的人物。他是君,唐雎是臣,他的態度決定着唐雎的態度,他不失為明君,但卻比唐雎軟弱,更缺乏才幹,大敵當前,他有見識,會應對,卻拿不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找不到走出險地的途徑。而唐雎出使秦國,面對秦王,一開口便勝安陵君一籌,“否,非若是也”,不卑不亢;接下去則一句比一句更有鋒芒。他看透了秦王的色厲內荏,只要掌握時機,就能一舉而戰勝之。但反回頭説,沒有安陵君的支持信任,唐雎縱然渾身膽識,怕也難有用武之地。兩個人物,兩種性格,互為表裏,相輔相成。

譯文 篇二

秦王派人對安陵君安陵國的國君説:“我打算要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應我!”安陵君説:“大王給予恩惠,用大的地盤交換我們小的地盤,實在是善事;即使這樣,但我從先王那裏接受了封地,願意始終守衞它,不敢交換!”秦王知道後很不高興。因此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秦國。

秦王對唐雎説:“我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卻不聽從我,這是為什麼?況且秦國滅掉韓國、魏國,而安陵卻憑藉方圓五十里的土地倖存下來的原因,只是因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長者,所以不加以注意。現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讓安陵君擴大自己的領土,但是他違揹我的意願,這這是輕視我嗎?”唐雎回答説:“不,並不是這樣的。安陵君從先王那裏繼承了封地所以守護它,即使是方圓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換,更何況只是這僅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

秦王勃然大怒,對唐雎説:“先生也曾聽説過天子發怒的情景嗎?”唐雎回答説:“我未曾聽説過。”秦王説:“天子發怒的時候,會倒下數百萬人的屍體,鮮血流淌數千裏。”唐雎説:“大王曾經聽説過百姓發怒嗎?”秦王説:“百姓發怒,也不過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腳,把頭往地上撞罷了。”唐雎説:“這是平庸無能的人發怒,不是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發怒。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尾巴掃過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道白光直衝上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撲在宮殿上。他們三個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膽識的人,心裏的憤怒還沒發作出來,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徵兆。加上我,將成為四個人了。假若有膽識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發怒,那麼就讓兩個人的屍體倒下,五步之內淌滿鮮血,天下百姓將要穿喪服,現在就是這個時候。”説完,拔劍出鞘立起。

秦王變了臉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説:“先生請坐!怎麼會到這種地步!我明白了:韓國、魏國滅亡,但安陵卻憑藉方圓五十里的地方倖存下來,就是因為有先生您在啊!”

文言現象 篇三

通假字

1、故不錯意也(“錯”通“措”,放置)

2、倉鷹擊於殿上(“倉”通“蒼”,青白色)

3、輕寡人與(“與”通“歟”,疑問語氣助詞)

4、豈直五百里哉(“直”通“只”,只,僅僅)

5、寡人諭矣(“諭”通“喻”,明白)

6、秦王不説(“説”通“悦”,高興,愉快)

一詞多義

以:

1、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用來)

2、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憑藉)

3、徒以有先生也(因為)

4、以君為長者(把)

徒:

1、亦免冠徒跣(光着,動詞)

2、徒以有先生也(只,僅僅,副詞)

夫:

1、此庸夫之怒也(……的人)

2、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句首發語詞,無意義)

怒:

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發怒)

2、懷怒未發(怒氣)

使:

1、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派遣)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前“使”:派遣;後“使”:出使)

而:

1、挺劍而起(連詞,表修飾)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錶轉折,但是)

3、長跪而謝之(連詞,表修飾)

之:

1、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結構助詞,的)

2、願終守之(代詞,指代安陵國土)

3、夫專諸之刺王僚也(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4、長跪而謝之曰(代詞,指唐雎)

5、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助詞,的)

者:

1、以君為長者(……的人)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

然:

1、雖然(這樣)

2、秦王怫然怒 (。.。的樣子)

雖:

1、雖千里不敢易也(假設連詞,即使)

2、雖然,受地於先王(假設連詞,雖然)

於:

1、受地於先王(從)

2、倉鷹擊於殿上(到)

3、請廣於君(給)

與:

1、輕寡人與(通“歟”,疑問語氣助詞)

2、與臣而將四矣(加)

古今異義

1、非若是也(古:這樣,如此。今:經常用作判斷詞)

2、豈直五百里哉(古:只,僅僅。今:不彎曲)

3、休祲降於天(古:吉祥。今:經常用作休息)

4、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交換。今:容易,簡單)

5、雖然,受地於先王(古:雖然這樣。今:錶轉折關聯詞,與“但是”合用)

6、徒以有先生也(古:只。今:徒弟)

7、秦王色撓(古:屈服。今:輕輕地抓)

8、跪而謝之(古:一種坐姿。今:雙膝着地。 古:道歉。今:感謝或凋落)

9、以頭搶地耳(古:撞。今:搶奪)

10、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古:於是。今:因為)

1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古:給予。今:增加)

12、彗星襲月(古:掃過。今:襲擊)

詞類活用

且秦滅韓亡魏——————滅和亡也可以理解成使動用法,使韓國和魏國滅亡,滅稍微牽強點,但亡是可以的。判斷使動主要是看這個詞是後面的賓語還是前面的主語的性質,這裏是魏亡而非秦亡,所以可以理解為使動。

請廣於君——————廣,可以看作形容詞活用為動詞,解釋為擴充

輕寡人與?——————輕,形容詞用作動詞,此處的意思是輕視。

雖千里不敢易也——————千里可以理解為數量詞活用為名詞,千里的土地。但我們不這樣翻譯,其實也理解得通順

伏屍百萬,流血千里——————伏,使動用法,使……伏流,使動用法,使……流因為主語是天子,所以伏屍和流都可以理解為使動,使百萬人屍體倒下,使血流千里。

天下縞素——————縞素,名詞作動詞,穿戴喪服

亦免冠徒跣——————免,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免,脱去。徒: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徒,光着

與臣而將四矣——————數詞活用做動詞,成為四人

特殊句式

非若是也——判斷句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判斷句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判斷句

受地於先王——狀語後置(倒裝句)

請廣於君——狀語後置(倒裝句)

倉鷹擊於殿上--狀語後置(倒裝句)

唐雎不辱使命 篇四

先秦:劉向 撰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説。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説 通:悦)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於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lk4d6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