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物理知識點歸納多篇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物理知識點歸納多篇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物理知識點歸納多篇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物理知識點歸納 篇一

【楊氏干涉實驗】

楊格於1801年設法穩定兩光源之相位差,首次做出可見光之干涉實驗,並由此求出可見光波之波長。其方法是,使太陽光通過一擋板上之小孔使成單一光源,再使此單一光源射到另一擋板上,此板上有兩相隔很近的小孔,且各與單光源等距離,則此兩同相位之兩光源在屏幕上形成干涉條紋。因為通過第二擋板上兩小孔之光因來自同一光源,故其波長相等,並且維持一定的相位關係(一般均維持同相),因而能在屏幕上形成固定不變的干涉條紋。若X為屏幕上某一明(或暗)條紋與中心點O的距離,D為雙孔所在面與屏幕之間的距離,2a為兩針孔S1,S2間之距離(通常小於1毫米),λ為S光源及副光源S1、S2所發出的光之波長。兩光源發出的兩列光源必然在空間相迭加,在傳播中兩波各有各的波峯和波谷。當兩列波的波峯和波峯或波谷和波谷相重疊之點必為亮點。這些亮點至S1與S2的光程差必為波長λ的整數倍。在兩列波的波峯與波谷相重疊之點必為暗點,這些暗點至S1與S2的光程差必為波長λ/2的整數倍。

【薄膜干涉】

水面上的薄層油膜,機動車在潮濕柏油道上所遺留下來的油跡,或是肥皂泡等,都會在白光中出現燦爛的彩色。所有上述的各例中,均是由薄膜干涉現象引起的。若將一用金屬細絲製成的矩形框架,浸以肥皂水形成一層薄膜,然後用弧光燈的白光或陽光照射於其上,就呈現出典型的薄膜干涉。其中一部分是由反射光產生的干涉條紋,而其餘的則從皂液膜中透過去。此時從反射光中可以看到許多與水平框架上緣平行的彩色橫條紋。不但如此,這些橫條紋還會慢慢地向下移動,愈靠近框架上緣則愈寬。此外,透射光在白幕上也顯示出許多彩色橫條紋,但比起反射光中的條紋要暗淡得多。如果用單色光代替白光,則彩色現象會立即消失,而出現的便是一些彩色條紋的花樣類似於明暗相間的條紋。在1800年英國科學家楊格指出薄膜彩色條紋之形成,是因為干涉現象所致。

【牛頓環】

又稱“牛頓圈”。光的一種干涉圖樣,是一些明暗相間的同心圓環。例如用一個曲率半徑很大的凸透鏡的凸面和一平面玻璃接觸,在日光下或用白光照射時,可以看到接處點為一暗點,其周圍為一些明暗相間的彩色圓環;而用單色光照射時,則表現為一些明暗相間的單色圓圈。這些圓圈的距離不等,隨離中心點的距離的增加而逐漸變窄。它們是由球面上和平面上反射的光線相互干涉而形成的干涉條紋。在加工光學元件時,廣泛採用牛頓環的原理來檢查平面或曲面的面型準確度。

光學知識點

1、基本概念

光源發光的物體。分兩大類:點光源和擴展光源。點光源是一種理想模型,擴展光源可看成無數點光源的集合。光線——表示光傳播方向的幾何線。光束通過一定面積的一束光線。它是温過一定截面光線的集合。光速——光傳播的速度。光在真空中速度。恆為C=3×108m/s。丹麥天文學家羅默第一次利用天體間的大距離測出了光速。法國人裴索第一次在地面上用旋轉齒輪法測出了光這。實像——光源發出的光線經光學器件後,由實際光線形成的。虛像——光源發出的光線經光學器件後,由發實際光線的延長線形成的。本影——光直線傳播時,物體後完全照射不到光的暗區。半影——光直線傳播時,物體後有部分光可以照射到的半明半暗區域。

2.基本規律

(1)光的直線傳播規律先在同一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小孔成像、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都是光沿直線傳播的例證。

(2)光的獨立傳播規律光在傳播時雖屢屢相交,但互不擾亂,保持各自的規律繼續傳播。

(3)光的反射定律反射線、人射線、法線共面;反射線與人射線分佈於法線兩側;反射角等於入射角。

(4)光的折射定律折射線、人射線、法織共面,折射線和入射線分居法線兩側;對確定的兩種介質,入射角(i)的正弦和折射角(r)的正弦之比是一個常數。介質的折射串n=sini/sinr=c/v。全反射條件①光從光密介質射向光疏介質;②入射角大於臨界角A,sinA=1/n。

(5)光路可逆原理光線逆着反射線或折射線方向入射,將沿着原來的入射線方向反射或折射。

3.常用光學器件及其光學特性

(1)平面鏡點光源發出的同心發散光束,經平面鏡反射後,得到的也是同心發散光束。能在鏡後形成等大的、正立的虛出,像與物對鏡面對稱。

(2)球面鏡凹面鏡有會聚光的作用,凸面鏡有發散光的作用。

(3)稜鏡光密煤質的稜鏡放在光疏煤質的環境中,入射到稜鏡側面的光經稜鏡後向底面偏折。隔着稜鏡看到物體的像向項角偏移。稜鏡的色散作用複色光通過三稜鏡被分解成單色光的現象。

(4)透鏡在光疏介質的環境中放置有光密介質的透鏡時,凸透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凹透鏡對光線有發散作用。透鏡成像作圖利用三條特殊光線。成像規律1/u+1/v=1/f。線放大率m=像長/物長=|v|/u。説明①成像公式的符號法則——凸透鏡焦距f取正,凹透鏡焦距f取負;實像像距v取正,虛像像距v取負。②線放大率與焦距和物距有關。

(5)平行透明板光線經平行透明板時發生平行移動(側移).側移的大小與入射角、透明板厚度、折射率有關。

4.簡單光學儀器的成像原理和眼睛

(1)放大鏡是凸透鏡成像在。

(2)照相機是凸透鏡成像在u>2f時的應用。得到的是倒立縮小施實像。

(3)幻燈機

(4)顯微鏡由短焦距的凸透鏡作物鏡,長焦距的透鏡作目鏡所組成。物體位於物鏡焦點外很靠近焦點處,經物鏡成實像於目鏡焦點內很靠近焦點處。再經物鏡在同側形成一放大虛像(通常位於明視距離處)。

(5)望遠鏡由長焦距的凸透鏡作物鏡,轅焦距的〕透鏡作目鏡所組成。極遠處至物鏡的光可看成平行光,經物鏡成中間像(倒立、縮小、實像)於物鏡焦點外很靠近焦點處,恰位於目鏡焦點內,再經目鏡成虛像於極遠處(或明視距離處)。

(6)眼睛等效於一變焦距照相機,正常人明視距約25釐米。明視距離小子25釐米的近視眼患者需配戴凹透鏡做鏡片的眼鏡;明視距離大於25釐米的遠視25者需配戴凸透鏡做鏡片的眼鏡。

光的電磁知識點

一、電路

1.電流的形成:電荷的定向移動形成電流。(任何電荷的定向移動都會形成電流)。

2.電流的方向:從電源正極流向負極。

3.電源:能提供持續電流(或電壓)的裝置。

電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轉化為電能。如干電池是把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發電機則由機械能轉化為電能。

4.有持續電流的條件:必須有電源和電路閉合。

5.導體:容易導電的物體叫導體。如:金屬,人體,大地,鹽水溶液等。

6.絕緣體:不容易導電的物體叫絕緣體。如:玻璃,陶瓷,塑料,油,純水等。

7.電路組成:由電源,導線,開關和用電器組成。

電路有三種狀態:(1)通路:接通的電路叫通路;(2)開路:斷開的電路叫開路;(3)短路:直接把導線接在電源兩極上的電路叫短路。

8.電路圖:用符號表示電路連接的圖叫電路圖。

串聯:把元件逐個順序連接起來,叫串聯。(任意處斷開,電流都會消失)

並聯:把元件並列地連接起來,叫並聯。(各個支路是互不影響的)

二、電流

1.國際單位:安培(A);常用:毫安(mA),微安(A),1安培=1000毫安=1000000微安。

2.測量電流的儀表是:電流表,它的使用規則是:

①電流表要串聯在電路中;

②電流要從“+”接線柱入,從“-”接線柱出;

③被測電流不要超過電流表的量程;

④絕對不允許不經過用電器而把電流表連到電源的兩極上。

實驗室中常用的電流表有兩個量程: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電流值是0.02安;

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電流值是0.1安。

電路知識點

一、電路

1.電流的形成:電荷的定向移動形成電流。(任何電荷的定向移動都會形成電流)。

2.電流的方向:從電源正極流向負極。

3.電源:能提供持續電流(或電壓)的裝置。

電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轉化為電能。如干電池是把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發電機則由機械能轉化為電能。

4.有持續電流的條件:必須有電源和電路閉合。

5.導體:容易導電的物體叫導體。如:金屬,人體,大地,鹽水溶液等。

6.絕緣體:不容易導電的物體叫絕緣體。如:玻璃,陶瓷,塑料,油,純水等。

7.電路組成:由電源,導線, 開關和用電器組成。

電路有三種狀態:(1)通路:接通的電路叫通路;(2)開路:斷開的電路叫開路;(3)短路:直接把導線接在電源兩極上的電路叫短路。

8.電路圖:用符號表示電路連接的圖叫電路圖。

串聯:把元件逐個順序連接起來,叫串聯。(任意處斷開,電流都會消失)

並聯:把元件並列地連接起來,叫並聯。(各個支路是互不影響的)

二、電流

1.國際單位:安培(A);常用:毫安(mA),微安(A),1安培=1000毫安=1000000微安。

2.測量電流的儀表是:電流表,它的使用規則是:

①電流表要串聯在電路中;

②電流要從“+”接線柱入,從“-”接線柱出;

③被測電流不要超過電流表的量程;

④絕對不允許不經過用電器而把電流表連到電源的兩極上。

實驗室中常用的電流表有兩個量程: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電流值是0.02安;

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電流值是0.1安。

壓強和浮力知識點

一、固體的壓力和壓強

1.壓力:

⑴定義:垂直壓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壓力。

⑵壓力並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體放在桌面上時,如果物體不受其他力,則壓力F=物體的重力G。

⑶固體可以大小方向不變地傳遞壓力。

2.研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實驗:

⑴課本甲、乙説明:受力面積相同時,壓力越大壓力作用效果越明顯。乙、丙説明壓力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作用效果越明顯。概括這兩次實驗結論是: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和受力面積有關。本實驗研究問題時,採用了控制變量法和對比法。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物理學習方法 篇二

讀書,多設問,培養自學能力

教材的閲讀,主要包括課前閲讀,課堂閲讀和課後閲讀。

(1)課前閲讀,有的放矢。根據課本內容的不同,結合課文中提出的問題,邊讀邊想。如閲讀“功”這一節,可列出如下提綱:①物理學上“做功”的含義是什麼?它和日常生活中常説的“做工”有什麼不同?②做功必須具備哪兩個必要因素?有哪幾種情況不做功?⑧做功的多少與哪些因素有關?怎樣計算做功的多少?④功的單位是什麼?通過閲讀,對新課內容有一個粗略的瞭解,弄清知識點,找出重點、難點,作出標記,以便在課堂上聽教師講解時突破,攻克難點。

(2)課堂閲讀,就是在進行新課的過程中閲讀,對於那些重點知識(概念、規律等)要邊讀邊記。對於關鍵的宇、詞、句、段落要用符號標誌,只有抓住關健,才能深刻理解,也才能準確掌握所學的知識。如閲讀“重力的方向”時關鍵是“豎直”。閲讀“牛頓第一運動定律”的課文時,抓住“沒有受到外力作用”和“總保持”。精讀細摳,明確概念、規律的內涵和外延。在閲讀時,若遇疑難,要反覆推敲,為什麼這樣説,能不能那樣説?為什麼?弄清其原團究竟。

(3)課後閲讀,結合課堂筆記,在閲讀的基礎上勤總結、歸納。新課結束或學完一章後,結合課堂筆記去閲讀,及時複習歸納,把每節或每章的知識按“樹結構”或以圖表形式歸納,使零碎的知識逐步系統化、條理化。通過歸納,可以把學過的知識串成線,連成網,結成體。以便加深現解,使知識得到昇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wnndd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