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大學聯考複習資料:必考專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大學聯考複習資料:必考專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大學聯考複習資料:必考專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大學聯考必考專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1,產生及維持的原因

(1)理論基礎:

華夏族共同的社會文化傳統,有利於這一制度的長期維持.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奠基時期,這一時期的思想流派大都強調“大一統”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法家思想在秦朝的成功,儒家思想在漢代的勝利,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莫定了理論基礎——思想基礎。

(2)經濟根源:

封建小農經濟具有分散性,需要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權,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安定,保證小農經濟的生產與再生產;封建的地主經濟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權來保護他們的土地私有制,鎮壓人民的反抗。

(3)社會根源:

戰國時期,奴隸制度進一步崩潰,新興地主階級為反對奴隸主貴族的需要,改革變法,封建制逐漸形成.為鞏固封建國家的統治,需要建立中央集權制度,同時長期的分裂割據,也需要中央集權來鞏固統一.

(4)地理原因:

中國特殊的地理和氣候條件也是促成制度形成和鞏固的重要因素.

2,演變過程(1)萌芽——戰國時期:

①理論上,韓非子提出建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國家的主張.

②實踐上,秦國商鞅變法,規定廢除分封,行縣制,實行中央集權制度,初步確立.

(2)創立——秦朝:

①內容:皇帝制度,中央設三公九卿,地方行郡縣,頒秦律;統一度量衡,貨幣和文字;焚書坑儒,加強思想控制;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②特點:把專制主義的決策方式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有機的結合起來.

③皇位世襲,權力不可轉移;皇權至上,地位不可僭越,是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徵.

④意義:客觀上適應了封建地主階級在政治上,經濟上的需要,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注意:秦始皇旨在加強中央集權的一系列措施及其歷史影響)

(3)鞏固——西漢:

①內容:實行刺史制度;西漢推行郡國並行制,導致王國勢力膨脹.漢武帝頒佈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除王國的威脅;思想上實行“大一統”(即採納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而鞏固了政治上的統一.

②特點:重新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直接統治;將儒家思想改造為適應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需要的指導思想.

(4)完善——隋唐:

①內容:隋首創三省六部制(中央官制)和科舉制(選官制度),唐朝繼承並完備,使封建官僚機構形成完整嚴密的體系,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其特點是分散了丞相和中央機構的權力.三省的長官都是丞相,把秦朝以來的丞相職權一分為三,互相牽制,又把最高行政機構尚書省的權力分給六部,防止專權.

科舉制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地方豪門士族手裏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選拔了一批優秀人才做官,其機構運轉更加靈活.還調整和健全了府兵制(軍制).

②特點:用分權(相權)的辦法來加強君權(三省六部制保證了君權的獨尊,是中國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官員選拔規範化,制度化,考試成績取代了門第出身.

(5)加強——北宋:

①內容:集中軍權,設三衙統領禁軍並與樞密院互相牽制;立更戍法;集中行政權,設參知政事(副相),樞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軍,財權;派文官做知州,與州通判互相牽制;集財權,在各路設轉運使,管理地方財政;集司法權,中央派文官擔任地方司法人員.

②特點:強幹弱枝,削弱地方權力和剝奪大將的兵權,財權,行政權和兵權收歸中央,由皇帝直接控制.(注意:北宋統治者為加強中央集權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及其積極和消極影響)

(6)新發展——元朝:

在中央,健全了中央官制,設中書省,樞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事務;設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還設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台灣).

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即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省);行省制度是古代郡縣制的新發展,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當代省區的規模,對鞏固和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起了積極作用.特點:地方行政體系有了重大發展;建立了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的直接管理制度.

(7)強化(或頂峯)——明清:

①明初調整中央官制,廢除丞相制度,權分六部,六部各設尚書,直接對皇帝負責,皇權空前提高;調整地方官制,實行三司分權,互相牽制,大權統歸中央;改大都督府為五軍都督府,分離統兵權和調兵權;制定《大明律》,充分體現君主的專制意志;設廠衞特務機構(廠衞特務機構是明朝專制主義強化的極端表現);採取八股取士.

明特點:分散丞相權力和地方長官的權力,加強皇權,同時加強思想控制.

②前清沿用明制,雍正時增設軍機處,使地方軍政首腦直接聽從皇帝指揮,標誌着我國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到頂峯;大興文字獄,這種文化專制政策,造成社會恐怖,從而禁錮了思想,摧殘了人才,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特點: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發展到頂峯.(明清之際的思想家黃宗羲,對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進行了激烈的批判.指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表明其衰落之勢)

3,特點:

①皇權至高無上,且終身與世襲;

②皇帝直接任免各級官吏;

③皇帝從決策到行使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

④皇權往往藉助於“神權”和文化專制來鞏固統治;

⑤地方絕對服從中央。

4,發展趨勢:

一是不斷改革中央行政結構,不斷地削弱相權,以加強皇權;

二是不斷改革地方行政結構,加強中央對地方,特別是對邊疆地區的嚴密管轄,在元明清三朝,再沒有出現過國家大分裂;

三是對人們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強,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和清朝的文字獄就是典型的表現.

5,評價: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中國封建社會不同時期起着不同的作用.具體説,在封建社會前期主要起進步作用,在封建社會後期主要起消極甚至反動的作用.

積極作用:

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在封建社會的初期和中期具有進步意義,表現在:

(1)有利於中央對地方的有效管轄,防止分裂割據,有利於抵禦外國侵略,有利於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2)有利於維護國內政局的穩定,為經濟文化的發展創造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

(3)有利於政府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大規模的經濟文化建設,如修築長城,興修水利等;

(4)有利於各地區,各民族間經濟文化的交流,推動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在較廣闊的範圍內傳播,如生產工具和農作物品種的推廣等,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消極作用:

表現在封建社會的後期:

(1)經濟上束縛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阻礙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2)政治上,專制統治的空前強化剝奪了人民的政治權利和言論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動受到壓制和打擊;

(3)思想文化上,專制統治使知識分子脱離實際,阻礙了科技創新和文化的進步.

6,消亡原因:

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消滅是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發展和外來影響的必然結果.

(1)經濟上,在資本主義萌芽的基礎上,資本主義經濟得以產生,並得到發展,這必然要求廢除阻礙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專制制度,以保證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2)政治上,日益壯大的資產階級要求參政議政,廢除專制制度;

(3)外來影響,西方資本主義政治思想的傳入,客觀上衝擊了中國的專制制度,併為建立新制度提供了模式.

大學聯考歷史複習資料

掌握大學聯考歷史的複習方法,以做到事半而功倍。歷史學科的特點是史論結合,因此歷史複習必須把掌握基礎知識放在第一位,必須在掌握史實基礎上思考和回答問題。

強調理解性的記憶

對於歷史基礎知識的記憶,有些學生錯誤地認為只要死記硬背就行,但是碰到新的情境和材料就無從下手,因此強調理解性的記憶。

例題:帝王諡號主要依據其生前行為而定。下列各項中屬於諡號的是

A。秦始皇B。漢武帝C。唐太宗D。清康熙帝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從試題的表述中獲取回答問題的有關信息,理解考試要求的能力。在中國並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廟號,但是都有諡號。從唐開始所有的皇帝都有廟號,明清兩代的皇帝一般用年號。試題中的有效信息是“帝王諡號主要依據其生前行為而定”,然後調動所學知識,知道漢武帝曾三次用兵匈奴,是個尚武的的皇帝,“武”之意為威強睿德,即可得知本題答案為B。

要把教材的句號變問號

提高理解能力的最有效方法是在掌握歷史知識的基礎上,對歷史現象、歷史概念、歷史結論、階段特徵、歷史材料多問幾個為什麼,要將教材中的句號變成問號。

如對於“兩税法”這個知識點,我們不僅要記住具體內容,還要理解為何稱“兩税法”?與以前的賦税制度相比有什麼特點?這些變化説明了什麼?

尋找知識點的內在聯繫和規律

平時的複習中要注意掌握歷史單元特徵和發展趨勢,注意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繫。有些知識點是有一定的規律的。

如要理解中國古代各個朝代的經濟發展的原因時,主要是“生產技術的提高”、“經濟政策的調整”、“社會秩序的安定”、“民族融合的加強”、“中外經濟的交流”、“人民辛勤勞動”等;講經濟發展的表現,主要是從農業、手工業、商業、中外經濟交流幾個方面去總結。

學會獲取和運用信息

首先要學會解讀和獲取“設問”信息,在這個基礎上然後再去解讀並獲取試題的文字資料、圖表、數據、畫面、符號等材料或“情境”信息,不要將這個順序顛倒。其次要進行一番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加工才能獲取和解讀有效信息。再者,要將試題中材料與所學知識建立起正確有效的聯繫。最後,對設問的信息進行解讀時,有的可以直接用所學知識回答,有的可以將材料中的信息轉化為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還有的則要運用相關的史學觀點進行闡釋。

必須“史論結合”

我們要具備正確運用史學觀點的能力。

例題:在近代中國,民眾與外國傳教士及信徒的衝突稱為“民教衝突”,據記載,衝突最多的三個年份分別為1884年、1898年、1900年,這表明

A。中西文化衝突不可調和B。傳教活動均以武力為後盾

C。清政府對傳教活動態度強硬D。民教衝突隨民族危機加深而突顯

從所掌握的基礎知識可知試題中所列的三個時間分別與中法戰爭、甲午戰爭後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八國聯軍侵華有關,造成了中華民族危機的日益加深,正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民教衝突”不斷升級。因此本題答案為D。

準確審題,表達規範

準確審題和有效的表達能力是提高歷史成績的重要保障。由於缺乏這種能力,學生在答題時往往是下筆千言離題萬里,或者是張冠李戴答非所問。提高審題和表達能力要靠平時多練多想,同時也取決於個人文學修養的高低和掌握學科知識的好壞。近幾年採取網上閲卷,學生答題的規範和文字的表達對取得高分尤顯重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y3lze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