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國小數學課題研究方案【精品多篇】

國小數學課題研究方案【精品多篇】

國小數學課題研究方案【精品多篇】

國小數學課題研究方案 篇一

專業:市場營銷專業

指導老師:

摘要:目前專門研究區域農產品品牌分銷方式的還非常少見,與之相關的研究主要體現在對農產品銷售渠道方面。本文通過介紹國內外研究現狀,並進行簡單的評述進而提出了農產品超市,直銷專賣店,定製營銷,農產品會展,與旅遊結盟,外貿出口等6種方式選擇來實現高效分銷的目的。

關鍵詞:區域農產品品牌;意義;研究現狀;評述;本文特點

區域農產品品牌是指1個地域內1羣農業生產經營者所用的公共品牌標誌,其基礎必定要有某1特定農業產業或農產品大量聚集於某1特定的行政或經濟區域,形成了1個穩定、持續、明顯的競爭集合體。許多名、優、特農產品具有明顯的地域特性,打上了區域的烙印,如果脱離了特定地域,這些產品的市場認可度就會大打折扣,甚至被認為是假冒偽劣產品,因此農產品品牌多采用地域品牌,成為區域產品。

1、問題的提出及研究的意義

品牌的知名度要銷售規模來體現,而銷售規模要靠銷售渠道的運作才能實現。分銷渠道是區域農產品的“車輪子”,只有選擇了好的可靠的分銷渠道,才能使區域農產品方便、快捷、源源不斷地轉移到消費者手中。目前專門研究區域農產品品牌分銷方式的還非常少見,與之相關的研究主要體現在對農產品銷售渠道方面。

研究區域農產品品牌分銷方式的選擇有利於探索符合區域農產品品牌自身特色的分銷方式。進行渠道創新,將給區域農產品品牌營銷注入新的活力,煥發出蓬勃生機,有利於解決農產品普遍面臨的產銷矛盾,擴大區域農產品的銷售半徑,提高其品牌知名度,促進產品銷售,培育區域特色農產品,實現農民增收。

2、國內外研究現狀

(1)國外研究現狀

從約翰·富蘭克林·克羅威爾(john franklin crowell)(1901)作的產業委員會農產品分銷報告開始,國外學者就開始了對農產品營銷渠道的研究;韋爾德l。d。h(weld。l。d。h)(1916)在《農產品營銷》中,着重研究了農產品從離開農場後的營銷過程,重點論述了農產品流通的渠道組織、商品交易、期貨交易、拍賣和聯合運輸等;本傑明·h·希巴德(benjamin h。hibbard)、西奧多·麥克林(theodore machlin)、保羅·d·康沃斯(paul d。converse)等(1921)分別在《農產品營銷》、《有效的農業市場營銷》和《市場營銷方法和政策》中對農產品的合作營銷、消費合作社、渠道組織交易方法等作了系統研究;韋爾德(1932)在其著的《農產品營銷》中,對農產品的集中、儲存、融資、風險、標準化、銷售和運輸等職能進行了研究,並對農產品的分銷渠道特徵、分銷成本、中間商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早期的農產品營銷渠道研究,侷限於流通領域的中間組織、渠道成本、渠道效率、渠道職能的研究,缺乏對渠道系統中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的深入研究。在此之後,營銷渠道研究領域中相繼出現了古典學派、管理學派和行為學派,不斷對渠道理論進行完善。

20世紀90年代以來,營銷學的主要代表有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勞倫斯g弗雷德曼(lawrence g friedman)和伯特·羅森布羅姆(bert rosenbloom)等西方學者,其主流觀點主要是利用渠道差異性使企業獲得競爭優勢,推崇進行渠道創新,創建企業渠道優勢,為企業創造持久的1流銷售業績和競爭優勢。在對影響渠道選擇和決策因素分析時提出認為產品、市場和競爭因素、環境因素、技術因素、資金因素和市場生命週期因素都應該考慮在內。隨着電子商務的發展,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提出了建立以顧客和競爭為導向的營銷渠道系統。

(2)國內研究現狀

農產品營銷在我國還是1個新的學科,對農產品營銷渠道的研究更是不多見,但隨着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重視農產品營銷渠道的研究,但多侷限於從農業生產管理和農產品流通管理角度對農產品營銷渠道發展觀念、組織和形式的研究。

在國內,姚今觀(1995)介紹了我國從建國以來至1995年間農產品流通情況,認為應該運用宏觀手段和法律手段來進行管理;馮雷(1996)對農產品法定銷售組織在市場運行中的條件和效應進行分析,設計出我國幾種大宗農產品的市場流通模式;姚於唐(1999)認為提高市場營銷能力是增強我國農產品競爭力的主要途徑;程國強(20xx)從國際農產品市場出發,提出培育農產品營銷主體、發展農產品營銷公司及創建農產品品牌是實現農產品比較優勢的關鍵;李岳雲(20xx)認為影響農產品比較優勢的因素不僅僅是品種問題,還有農產品加工問題、農產品在流通渠道中的儲存、保鮮和安全保證問題,同時主張通過農民協會提高農民自我保護意識和在市場中的組織化程度;李崇光(20xx)在其農產品營銷研究中,運用了農業經濟管理和市場營銷學的理論進行交叉研究,克服了單獨從生產領域或流通領域研討農產品營銷問題不夠全面系統的缺陷;陸國慶(20xx)提出區域農產品品牌是指1個地域內1羣農業生產經營者所用的公共品牌標誌,它是1種區位品牌;温思美(20xx)提出了加快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尤其是農產品產地批發中心的建立,培育農產品市場中介組織,走“企業辦市場,企業管市場,市場企業化”的農產品流通市場建設之路,並在此基礎上對農產品流通渠道系統、渠道組織和渠道管理進行了創新研究;孫劍、李崇光(20xx)在農產品營銷渠道的系列文章中對農產品營銷渠道進行了研究;李崇光(20xx)主編的《農產品營銷學》對農產品營銷渠道進行了分析;冷志明(20xx)在《我國農產品營銷渠道的現狀及其發展趨勢》對農產品營銷渠道的現狀和發展趨勢進行了研究;馬惠蘭、蒲春玲(20xx)提出區域農產品比較優勢的概念界定和市場選擇, 以確保區域農業生產與發展在競爭市場中保持優勢;郭素貞、唐立新(20xx)通過分析農產品的特點,比較了5種農產品銷售渠道模式;鄢華(20xx)通過探討農產品營銷渠道創新的可行性,提出建設性意見,切實推動農產品快速分銷;郭紅生(20xx)從深挖具有地理標誌的區域農產品品牌文化底藴角度提出區域農產品的文化營銷策略;周發明(20xx)提出進行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必須明確區域品牌的經營主體,完善區域特色農產品的質量標準體系,加強農產品區域品牌的管理;萬麗亞、連先亮(20xx)對區域特色農產品銷售模式作了探討並進行了實證分析。

國小數學小課題開題報告 篇二

一、研究背景與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一)研究背景

1、時代背景

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經濟的競爭演化為人才的競爭,人才的競爭演化為教育的競爭。教育的創新、教學的改革已成了永恆的主題。只有培養出了適應現代生活的實踐型人才、才能在參與國際競爭中獲得成功。

2、數學教學改革發展的背景

(1)數學教學理念已發生了深刻變化。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使學生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須的重要數學知識(包括數學事實、數學活動經驗)以及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要努力使學生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繫,瞭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數學於實際情境的信心;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解決問題;形成勇於探索、創新的科學精神。當前數學課程改革的基本策略是:以反映未來社會公民所必須的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為主線,選擇和安排教學內容。以與國小生年齡特徵相適應的大眾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現數學內容。使學生在活動中、在現實生活中發展數學、掌握數學。

(2)傳統的數學教學現狀需改變。

傳統的數學教學與社會,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脱節,主要體現在:

(1)目標上只重視數學知識的傳授、技能的達成,忽視對學生實踐能力、創新精神的培。

(2)內容上過分拘泥於課本,忽視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有機結合起來。

(3)學生的學習活動單一、被動,缺少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機會。教師在教學方式上忽視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忽視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數學學習的意識和興趣,忽視讓學生活潑、主動地學習。

(4)評價上對書本知識、運算和推理技能關注較多,對學生學習的態度、情感及實踐能力關注較少。

(二)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1、改革教學內容,解決“教什麼”的問題。傳統的數學教學內容脱離生活實際,我們開展本課題的研究首先要解決這個問題,要使我們的數學內容是充滿生活氣息的,從而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自然、與社會、與生活的密切相關性。

2、改革教學活動,解決“怎樣教”的具體操作問題。傳統的教學過程枯燥、機械。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要使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不是一個被動吸收現成結論的過程,而是一個學生親自參與的充滿豐富生活體驗的活動過程,是一個實踐和創新的過程。

3、改革教學評價,解決“為什麼教”的目標導向問題。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要探索出一套科學的評價體系,為教學行為科學導向。

二、課題研究的實踐意義與理論價值

1、社會價值。為了適應時代發展,社會呼喚實踐型人才。本課題研究的目的就是要通過數學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以適應社會的需求。

2、教育價值。本課題的研究雖然是數學教學改革浪潮中的一朵小浪花,但卻能提供一個範例,即如何讓數學走向生活、走向實踐的範例,所以,它有助於深化數學教學改革。

3、辦學價值。本課題注重培養學生熱愛數學、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意,更注重創新精神的激發,實踐能力的提高,所以,它既能提高教學質量,還能為學校創特色,提升學校的辦學品位和辦學聲望。

三、完成課題的可行性分析

1、本課題的研究是科學的、必要的、注重時代性。時代呼喚實踐型人才,國小數學改革的方向是要讓數學走向生活、走向大眾、再現數學與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千絲萬縷的聯繫。所以在這樣的時代背景和教改背景下,我們提出本課題是科學而必要的。

2、本課題具有可操作性和注重實踐性。課題符合課程改革倡導的新理念,便於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實踐,即解決實踐中教學於生活實際脱離的現狀,形成適合農村國小生的具體的教學方式。

3、本課題注重合作性,強調師生共同創造豐富的課堂生活,課題組成員都具有良好的教學素質,並且對“數學教學生活化”已有了初步的認識和實踐,通過今後進一步的培訓、學習,我們是有信心能完成這項研究的。

四、課題解讀與理論依據

(一)課題解讀。

“生活化”在這裏是指數學教學的內容、過程、評價等要素都要體現與生活的密切相關性。“數學生活化”是指在生活教育理論、素質教育理論的指導下,在國小數學教學過程中將數學教學與學生生活、社會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從而建構一種具有主體性、生活性、情意性、實踐性的學生主體活動,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為核心,以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為目的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

其內涵有如下幾點:

1、在目標指向上不僅是知識的掌握,技能的達成,還主要指向兩點:

(1)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2)促進學生情意的健康發展。

2、在內容上,主要以現有的教材為內容,但在組織教材、利用教材時我們要進行創造性地勞動,再現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呈現給學生的應是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3、在教學方式上,數學教學不再是單純的解題訓練,現實的和探索性的數學實踐活動將成為學生數學學習的主要方式,學生將在活動中、在現實生活中發展數學、掌握數學。

4、在評價體系上,改革評價的甄別功能,變“篩”為“泵”,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積極導向功能;改革評價內容,重過程、重情感、重個性、重生活實踐能力;改革評價方式,優化筆試,融合檔案袋評價、實踐活動評價等多種方式;改革評價主體,教師、學生、家長等社會人員都將成為評價主體。課題的評價理念是:“評價不是為了排隊,而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了學生今後更好地生活。”

(二)理論依據

1、素質教育理論。素質教育實質上就是“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育。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

(1)陶行知的大教育觀“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所以在教學內容上應把學校與社會、教育與生活密切結合。

(2)陶行知的實踐教學法,即“教學做合一”。在教學方式上主張以“做”為中心,把教與學統一起來,改變傳統教學重教不重學,重知不重行的狀況。

3、弗賴登塔爾的數學教育理論。荷蘭著名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主張“現實的數學”,主張“數學源於現實、寓於現實、用於現實”。他從數學教育的特點出發,提出了“數學現實”、“數學化”、“再創造”等數學教學原則。所謂“數學現實”乃是人們用數學概念、數學方法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的總體,其中既含有客觀世界的現實情況,也包括學生個人用自己的數學水平觀察這些事物所獲得的認識。“數學化”指人們運用數學的方法觀察現實世界,分析研究種種具體現象,並加以整理組織的一個過程。“再創造”是指數學實質上是人們常識系統化,每個學生都可能在一定的指導下,通過自己的實踐來獲得這些知識。

五、研究目標

總目標:讓數學走向生活、走向實踐,喚醒學生的創造潛能,激發學生的美好情意,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細分如下:

1、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深化對國小數學教學生活化的認識和理解,探索、形成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理念。

2、在實踐中探索出一套生動具體的,與生活緊密聯繫的國小數學學習內容體系。

國小數學課題研究方案 篇三

一、課題的界定

1.德育教育,是一種價值觀和基本素質的教育,同時也是一種行為習慣和社會生存技能。道德教育最根本的是兩個方面的任務:接受一種價值體系,學會一種行為能力。

2.實效性,指運用現代德育理論,實施開放性的德育教育後所取得的實際效果。

3.校本課程開發不僅僅指開發出的具體的課程教材,更重要的是開發的整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校得以發展,教師得以提高,學生的學習需求得以滿足。即使就課程開發的具體產品之一——校本課程教材而言,也與國家課程開發過程中編制的教材不同。它是兒童中心、興趣中心或問題中心的,而不是知識中心的。

二、課題研究的背景

《國小德育綱要》中指出:學校實施德育必須充分發揮校內、校外各個教育途徑的作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共同完成德育任務。《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也明確指出:“進一步改革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於各學科教學之中,加強學校德育與學生生活和社會實踐的聯繫,講究實際效果,克服形式主義傾向。

社會文明的重要基礎在於人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因此,我們必須繼續加強和改進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把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開拓進取,自強自立的精神,尊重別人,樂於奉獻,善於合作的良好人格品質作為學生綜合素質的基本內容。隨着獨身子女的日益普遍和生活條件的不斷提高,學生普遍存在着嬌氣,缺乏吃苦耐勞精神,獨立能力差,行為偏於情緒化,意志薄弱等等不良品質,長期以來,學校思想道德教育對於一代少年兒童的成長髮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也存在着某些嚴重問題。如:脱離實際、説教過多、道德認識與道德行為分離等。我們必須面對新情況,研究新方法,提高對學生品德教育的效果,防止我們的教育產生片面性。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生活教育的相關理論。生活教育強調教育與生活的聯接,要求教育活動既關心兒童未來的生活,也要關心兒童的現實生活;強調兒童的主體地位,指出教育要尊重兒童的個性,要依據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進行;還強調兒童自我人格的完善,指出教育既要適應社會發展對人的需要,也要滿足個體自身發展的需要;生活教育強調教學做合一。

2、現代德育價值觀。現代德育充分關注生活中的人,關注人和人的生活,道德教育是為提高人的生活質量服務,引導人去建構個人完滿的道德生活,追求生活的完整性,在完整的生活結構中獲得個性的完滿,實現德育目的。

3、主體教育思想。道德是關注着人的主體精神的自由自覺活動。道德作用的發揮及其存在無不以人的主體性的發揮和人的自由自覺為前提。道德行為的本質是主體性的。兒童從一開始就是道德生活的主體,而不是道德容器。我們應該把學生視為具有獨立人格、自主意志、選擇願望、自主負責性的主體。

4、現代德育實踐觀。道德的本質在於實踐。首先從德育目標看,既包括對學生道德認識、道德情感的培養,也有對學生道德心理、道德行為的鍛鍊,而歸根到底是道德信念和道德行為的統一,所以德育目標本質上是實踐的。其次,學生的道德是在活動和在交往中形成的,活動和交往的本質是實踐的,所以德育過程本身應該是一種實踐活動。第三,德育實踐活動才是檢驗學生道德素質高低的唯一標準。所以,德育應該是德育主體的一種實踐活動。

5、《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青少年學生活動場所建設和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出,應“切實加強對青少年學生校外教育工作的領導,動員全社會積極支持青少年學生校外教育工作”。《意見》強調,學校德育工作應“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相結合,切實加強社會實踐活動。”《意見》還強調,應“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對未成年人的教育作用。”可見,學校德育工作必須充分利用社會教育資源,發揮校外德育基地的育人作用,依靠校外社會、經濟、人文等諸方面力量對德育的支持,以共同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

6、前蘇聯教育實踐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説:“周圍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學生情操,使他們變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愛憎分明。”洛扎洛夫指出:“對兒童心理和行為發展最有效的影響,是環境的間接的、含蓄的暗示,……教師創設的多元化教育環境對兒童的進步和提高起着任何集體教育活動都無法替代的巨大作用。”著名的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也説:“必須注意為兒童期設置一個適當的世界和一個適當的環境,這是一個絕對迫切的需要。”這些著名教育家的理論和思想都告訴我們,環境能感染人、薰陶人、塑造人,學生的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是在環境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過程中形成的,學校必須重視創設適宜學生健康成長的良好育人環境。

四、課題研究的具體內容

本課題的研究,旨在努力探索開發、運用具有地方特色的鄉土德育課程資源的基本策略,構建符合國小生年齡特點、能體現師生自主性和創造性的愛家鄉教育模式。本課題研究內容根據我校教師研究水平、能力和教育教學實際,確定分七個子課題進行試驗研究。即是:“語文品德學科德育有效性研究”子課題;“數學科學學科德育有效性研究”子課題;“英語學科德育有效性研究”子課題;“音體美等學科德育有效性研究”子課題;“學生安全教育德育有效性研究”子課題;“班級工作養成教育德育有效性研究”子課題;“後勤保障德育有效性研究”子課題。

五、研究對象與範圍

本課題以全校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愛國主義教育是國小德育的核心內容之一,愛家鄉教育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具體體現。由此可見,通過本土德育資源的開發與應用,能讓學生學習和了解家鄉的基本概況,培養學生愛家鄉的情感,樹立對家鄉的自豪感,從而以實際行動建設家鄉、服務家鄉,並能弘揚家鄉人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推崇以德為先的人生追求。

六、課題研究的預期成果

七、完成階段成果的策略

1.文獻資料法:學習中共中央、國務院等頒發的有關文件和有關德育教育理論,夯實課題組成員的理論基礎;調查、收集地域人文教育資源,從學校德育工作的實際需要出發進行篩選、整合,為利用本地域人文教育資源打好素材和文字基礎。

2.行動研究法:按照課題研究實施方案的要求和安排,開展開發和利用地域人文教育資源、提高德育實效的實踐性研究,在此基礎上進行反思,並不斷調整研究思路,完善研究計劃,保證課題研究指導下學校德育工作的順利推進。

3.經驗總結法:在各子課題行動研究的基礎上,分階段總結開發地域人文教育資源、提高德育實效的具體經驗,注重過程性資料的積累,逐步形成較為系統的理性認識,以獲得可供應用和借鑑的操作性經驗和教育理念。

八、課題研究的預計難點及解決方法

一是由於學校之前做的教科研課題都是學科性較強的課題,經驗豐富,大多數課題組成員都是初次進行德育課題的研究和探索,屬於“摸着石頭過河”,沒有什麼經驗。做出來的課題計劃還不是很全面,思路也不夠開闊,急需有經驗的教師從旁指點。

二是由於學校課題組成員平時教學及管理工作繁忙,在工作量大,課題研究時間緊的情況下,需進一步協調好教學工作與課題研究的關係。如何使課題在不影響教學的情況下能正常、高效完成,是個問題。

三是由於老師的理論水平有限,對德育資源如何開發與利用不甚瞭解,使得我們的研究工作進展緩慢。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更應該大力開展後期的宣傳工作,加強宣傳力度,利用各種宣傳途徑引發周圍人對德育的重視。

下一階段,我們將針對存在着的一些問題,尋找解決辦法,確保課題研究的順利完成。

一是繼續加強理論學習,更新觀念。

二是加強學校的德育活動,重視課題的實質性研究。要在繼承傳統德育資源的基礎上,努力開發和利用新的德育資源,探索新時期德育工作的新途徑。相信隨着時間和空間的延展,學生、教師與周圍的自然、社會聯繫會更加緊密,這使尋找、發現、利用更多的資源不僅成為一種必然的要求,而且也具有了更大的可能性。

三是要加強總結提煉,爭取將成果彙編成冊。

在實踐中我們越來越強烈地感覺到德育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研究價值所在,它為我們的活動帶來了生機與活力,也帶給了我們許多思考。

國小數學小課題開題報告 篇四

(一)研究課題題目

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有效評價典型案例研究

(二)研究內容

1.解決當前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善於評價的基本現狀,以城市學校與城鎮學校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教師評價的現狀作比較,分析異同,制定切實可行的課題研究實施方案。

2.制定調查問卷,做好調查問卷發放,回收,分析,為解決我市當前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有效評價中存在的問題提供依據。

3.通過聽評課活動,總結、提煉、分析善於評價的優秀國小數學教師優質課例。把典型的規律找出來,加以總結和提煉形成經驗交流材料

4.收集整理案例集。主要彙集不同課型,不同內容,不同學習對象和不同教學方法和策略的課堂教學典型案例集為有效課堂教學評價提供範式,形成有價值的關於課堂教學有效評價的經驗文章。

(三)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對課堂教學評價現狀進行問卷調查、分析、研究,建立課題實驗的現實基礎。

2.文獻法:通過對相關理論的查找和研究,建立有效課堂教學評價的理論支撐,並在各實驗階段指導實驗工作。

3.行動研究法:及時記錄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來自教師、學生在相互評價過程中的典型案例。

4.經驗總結法:運用經驗總結法來構建開放的、多元化的、有效的課堂評價實施策略,並總結出一些具有普遍認同的評價經驗和典型案例。

(四)課題組織機構、人員分工及進度安排

1.課題組織機構。

(1)課題指導組由五位專家組成:趙曉雲程玉林王斌王能舉劉廷琴。

(2)課題研究組:主持人:李志

成員由10位有過課題研究經歷的一線骨幹數學教師組成:羅龍飛,呂蒙,何昌斌,徐新勇,王家強,王曉君,張遠珍,樑言,郭良,賈從先。

2.課題參研人員分工。

(1)劃分5片區協同研究。為便於開展課題研究工作,提高工作的實效性,將參研主要成員劃分為5個片區,分片區開展教學、教研活動。

安康城區組組長:徐新勇

副組長:王家強

成員為曹永波、趙亞梅、樑言、郭良和市一小、漢濱國小、安康高新一小骨幹數學教師。

平利片區組長:呂蒙

副組長:熊芳,成員為平利縣城關一小骨幹數學教師。

旬陽片區組長:羅龍飛

副組長:何昌斌,成員為夏正軍、旬陽縣城關國小、白河縣小雙國小優秀數學教師。

石泉片區組長:張遠珍

副組長:賈從先,成員為石泉縣城關一小,城關二小優秀數學教師。

嵐皋片區組長:王曉君

副組長:葉青,成員為嵐皋縣城關一小優秀數學教師。

(2)明確片區課題組長及組員工作職責。

①自己做好研究工作。

②指導組員做好研究工作。

③組織片區教師定期開展與課題相關的教研活動。

(3)制定片區課題組長及組員工作要領。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組建課題小組,建章立制,合理分工,召開開題會,進行開題論證,完成開題報告。(20xx年11月-20xx年12月底前)

①製作問卷。第一、第二片區製作教師關於課堂教學評價方面的調查問卷;第三、第四片區製作學生關於課堂教學評價方面的調查問卷;第五、第六片區製作學生家長關於課堂教學評價方面的調查問卷。其中教師問卷不少於40道題,學生問卷和家長問卷題數不少於30題。所有問卷內容均涵蓋教師課堂教學評價的全部,但要能夠體現當下課堂教學評價的基本現狀。同時為了方便被調查對象答題,題型主要以選擇題為主,適當涉及簡答。

②發放問卷。12月20—元月1號為集中發放問卷日。要求向所屬片區全體數學老師及學生和學生家長各100名發放調查問卷。

③分析問卷。元月10日之前完成。

④根據問卷分析確定研究主題,修訂實施方案。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上)。根據問卷調查結果分析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評價,確定中期研究的課題目標,召開中期課題研究反饋會,為撰寫中期報告做準備。(20xx年2月底前完成)

①每人提交一篇高質量的有關課堂教學評價前後對比方面的論文。

②召開網上心得交流研討會,擇優上傳坊網絡平台。

③收集片區內數學教師提交的案例或反思文章,並對照課堂教學實際進行檢驗。

④交流課堂教學檢驗的結果,並撰寫心得體會

⑤篩選有價值的心得體會上傳工作坊網絡平台,為廣大教師轉變評價觀念,提高評價意識提供文字依據。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下)。將收集到的課堂教學有效評價典型案例進行分類整理,形成有效的,科學的,合理的檢索目錄,類別釋注,篩選結集等工作。力爭提煉出1-2篇有價值的經驗文章進行發表,同時撰寫中期報告。(20xx年3月底之前完成)

①通過第一階段的研究總結一下自己以及同伴的課堂教學評價特點。

②通過對比自己和同伴課堂教學評價的前後變化,寫出體會文章,總結經驗方法。

③篩選有價值的體會文章,擇優上傳坊網絡平台。

④在上傳的諸多文章中選擇一篇有價值的能夠體現自己課堂教學評價風格和特點的文章予以發表。

⑤開展中期課題研究反饋會,各片區負責人員就課題中期研究進展情況進行交流彙報。

⑥總結中期研究的成果,完成中期研究報告。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準備結題材料,提交課題“成果鑑定書”和結題報告,完成結題工作。(20xx年4月-5月底之前)

①明確課題終期研究目標,落實終期研究任務。

②對於典型案例歸類整理,查漏補缺。把研究的重點放在梳理,完善和提煉上。

③準備課題結題前的陳述材料。

④按時結題,召開總結會,為後續的實踐應用和深入研究確立目標任務。

3.建章立制。

(1)課題主持人要定期召開課題研究會議,隨時解決組員在研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課題主持人要能夠統領全局,及時就組員提交的調研報告,問卷分析進行提煉,加工,形成有價值的文本資料。

(3)課題主持人要主動深入各個分片區,指導課題實踐研究瞭解課題研究實際情況,及時變換研究方法,尋找研究策略,解決實際問題。

(4)課題主持人要有吃苦耐勞,率先垂範,以幹克難,開拓創新的精神帶領課題研究團隊,紮實開展課題研究工作。

(5)組長及掛名組員就自己的課堂教學評價情況寫出一篇有價值的教學案例;組長除過自己寫出一篇有較高價值的文章,還要對組內成員提交的文章進行篩選,最終每個片區要有課堂有效評價典型案例,論文,設計各2-3篇提交工作坊。典型案例要求有價值,有特點,有內容。

(6)各片區課題研究負責人要根據總體工作安排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包括課題研究的方案和工作坊開展活動的方案)。從即日起到4月底之前,要排出活動主題安排表於31日前提交工作坊討論通過。

(7)各參研成員之間要注意工作的協同配合,不要單打獨鬥。

(8)要嚴格按照課題實施方案定期開展各階段的工作,並做好記錄。

(9)如期完成課題評審書,結題鑑定申請書,開題報告,中期報告,結題報告的撰寫,按時申請結題。

(五)課題預期研究成果

1.通過分析大量的案例獲得課堂教學有效評價的典型案例集一套。

2.初步形成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有效評價的基本方法模式論文。

3.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有效評價典型案例研究結題報告。

三、專家評議要點:側重於對課題組彙報要點逐項進行可行性評估,並提出意見和建議,限800字左右

通過面對專家組進行課題研究方案的陳述,專家組對課題選題的價值,背景的提出,目標的確定,方法的運用,參研人員的組成及人員分工和預期的成果等方面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同時對於課題研究的內容與目標的對應,預期的研究成果以及實施步驟的安排做了補充與調整。具體觀點如下。

(一)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有效評價典型案例研究的可行性

1.選題有研究的價值。主要針對當前課堂教學改革進程中有部分學校的教師只注重結果不注重過程,只注重學習的效果,不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只注重分數而不注重學生學習能力、學習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形成和培養。

2.課題研究背景的提出有根有據,合情合理。一是研究課堂教學評價的有效性是課堂教學改革亟待解決的問題,同時也是課標(2011年版)的全面要求,更是教學現狀所迫。二是必須要求廣大的國小數學教師要切實轉變觀念,更新方法,提高手段,增強課堂教學評價的有效性。三是真正達到評價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改進教師的教學的目的。

3.方法具體,操作性強。特別強調行動研究的價值主要是源於課堂,通過在課堂中汲取數學教師評價學生的原始資源,再進行加工,提煉,昇華,最終形成一個普遍的方法,供老師們學習,借鑑。

4.結構合理,分工明確。一是參研人員結構合理,既有一線教學經驗,又有熱衷研究的信心和決心。他們都是教學中的骨幹力量,平時從事實踐探究的多,對於理論研究的少。通過本課題的介入,正好彌補此方面的不足。二是結合自身的研究特點將參研人員分成六個片區進行協同研究,符合研究的現狀,能夠保證研究的效果。

5.成果豐富。一是理論成果提煉一份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有效評價的基本方法。二是實踐成果形成一個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有效評價典型案例集。(教學設計,課件,光盤,實錄等)

(二)專家組建議

1.研究內容要與研究目標一一對應。目標的細化和分解,應該更具體,更細化。

2.成果可以多樣,理論成果中重要的一個就是課題結題報告,一定要寫進研究報告,填進課題評審書的預期成果欄。

3.建議申請一個博客,這樣可以將階段性成果及時上傳到博客中,以便,資料彙編截取方便。

4.課題的創新之處,建議第一稿中的“建立一套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有效評價體系”保留。(因為,在陳述中將這一條刪除了)。

5.建議研究步驟嚴格按照,準備,實施,總結三個階段來進行。特別是準備階段要寫清各個階段要做什麼,怎麼做,目標要明確,任務要具體,內容要細化,描述要簡潔。

四、研究調整:側重説明對照課題申請書、根據評議專家意見所作的研究計劃調整

依據專家組的建議和意見,主要對本課題的研究方向,目標定位,實施步驟,預期成果作了以下幾個方面的調整。調整後,通過專家組再次評估,一致認為,課題的研究方向明確,目標定位準備,研究內容正確,實施步驟精確。具體陳述如下:

(一)研究內容要與研究目標要一一對應

根據專家組建議,課題組將原目標進行了細化和分解,目標明確,邏輯性強,與現有的研究內容一一對應。

本課題確立的研究目標如下: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提高師生的評價能力。提高教師的內在知識素養、課堂評價意識與策略、課堂評價能力與方法;同時,使學生在學習中形成主體性的評價意識與能力。

2.學生在良好的數學學習中認識自我、建立自信、自主學習,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切實提高學習效率。

3.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初步模清我市國小數學課堂有效評價的基本現狀,形成國小數學有效課堂教學評價的基本模式。使有效性評價真正成為教學研究的着力點,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4.通過本課題的研究,積累實踐經驗,形成具有評價特色的教學設計、課堂實錄、案例反思、經驗總結、科研論文等典型案例集。

本課題現確立的內容如下:

1.解決當前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善於評價的基本現狀,以城市學校與城鎮學校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教師評價的現狀作比較,分析異同,制定切實可行的課題研究實施方案。

2.制定調查問卷,做好調查問卷發放,回收,分析,為解決我市當前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有效評價中存在的問題提供依據。

3.通過聽評課活動,總結、提煉、分析善於評價的優秀國小數學教師優質課例。把典型的規律找出來,加以總結和提煉形成經驗交流材料。

4.收集整理案例集。主要彙集不同課型,不同內容,不同學習對象和不同教學方法和策略的課堂教學典型案例集為有效課堂教學評價提供範式,形成有價值的關於課堂教學有效評價的經驗文章。

(二)預期研究成果可以豐富多樣

預期研究成果可以豐富多樣,理論成果中重要的一個就是課題結題報告,一定要填進課題評審書的預期成果欄。實踐成果可以是教學設計,課件,光盤,實錄等。此條在填寫表格過程中已經做了修改。

(三)創新點中的“建立一套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有效評價體系”保留(最終成果或是總結概括出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有效評價模式)。

因為,課題研究時間的問題,課題組將此條建議修改為“形成國小數學有效課堂教學評價的基本模式”。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評價體系的建立是一比較系統的工程,沒有一定的時間保證,一定的實踐積累是難以完成的。修改後的呈現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可以是論文,也可以是報告。對建立一套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有效評價體系,課題組不放棄,在以後的研究過程中,再不斷積累,不斷完善,在時機成熟的情況下修訂完成。

(四)課題研究步驟的修改已經定稿

現在的課題研究步驟分為三個階段穩步推進,環環相扣,每一個階段明確了研究目標,確定了研究任務,修訂了研究方法,體現了研究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xx年11月—20xx年12月下旬前)

1.組建課題研究小組。

2.廣泛閲讀相關文獻,拓展研究視野,提升研究水平。

3.整理課題申報相關資料,完成課題申報立項。

4.建章立制,規範管理,合理分工,確保實施。

5.召開開題會,進行開題論證,完成開題報告。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xx年12月—2016年4月)

1.創設有效課堂教學評價優質課教學交流平台。

2.進行教學實踐研究,形成典型課例。

3.召開網上有效課堂教學評價優質課例研討會。

4.整理教學課例,撰寫教學反思、研究論文等。

5.總結整理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教學評價實施策略。

6.召開中期課題研究反饋會,完成中期報告。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xx年5月初—20xx年5月底)

1.對課題實證階段的。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分析與總結,彙編典型案例集。(論文、案例集、錄像光盤等)

2.全面分析,總結初步形成國小數學有效課堂教學評價的基本方法。

3.完成結題鑑定申請書,撰寫課題研究報告、工作報告,申請結題。

4.請專家組驗收,召開總結會,為後續的實踐應用和深入研究確立目標任務。

國小數學課題研究方案 篇五

一、本課題研究之背景

1.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提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師生活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網絡資源的利用,極大拓展和豐富了作文教學的空間和資源,開闊了學生眼界,豐富了作文素材。利用網絡環境,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和自主作文的氛圍,創造師生平等交流的條件。憑藉網絡,“師生”、“生生”之間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及時溝通。這不僅大大拓展了作文教學活動空間,也使學生主動學習的願望得到發充分滿足。

2.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要求

在國小作文教學中合理利用網絡資源,也使作文教學與其他學科的教學得到有機的整合,將會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進行作文教學時除涉及到語文、信息技術等方面的知識外、還會用到音樂、美術、科學、歷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識,在進行作文的同時,也學到了其他學科的知識,使各科知識得到同步增長,達到了有機的統一。

3.國小作文教學的要求

作文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工作的難點和重點,孩子的作文水平是家長關注的焦點,加之教育部明確規定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從三年級開設電腦課,許多家庭為了配合學校的教學都自備了電腦,如何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技術,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大面積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以適應時代的需要。為此我們提出本課題旨在尋找網絡資源應用於作文教學的最佳結合點。

考察傳統思維中的作文教學,我們認為存在着兩個突出的問題。一是學生的視野“窄”,二是學生的作文內容“空”。所謂“窄”,就是把課本作為唯一的學習場所,把教材作為唯一的學習資源,以為學習好語文書本上的知識是最根本的任務。其實,這種將書本知識與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以及學生豐富多彩的生活割裂的狀況,使我們的作文教學仍然固守一隅,封閉在課堂上、書本上,不向學生的生活世界開放,不向信息化的社會開放。學生蒼白無味的生活,必然不能充分體驗和享受作文的樂趣。所謂“空”,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沒有生活感受和語言素養的積澱,言之無物;另一方面也缺少必要的方法指導,茶壺裏煮餃子——有貨倒不出,言之無法,“集體失語症”帶來了莫大的悲哀。

二、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隨着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在教學領域中的廣泛應用,藉助網絡豐富的信息資源進行教學已經成為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基於此,我校提出本課題,其研究的意義在於:

利用網絡資源改進學生的學習方法,創建互動合作的學習氛圍。構建網絡資源在作文教學中充分運用的作文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提高學生的説話、獨立思考及蒐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作文教學效率。提高實驗教師作文教學研究的積極性及作文教學的能力、水平。提高實驗教師組織、指導綜合實踐活動的能力、水平。

三、本課題研究之具體目標和內容

(一)教師目標:

通過研究,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改革單一作文教學形式和教學手段,增強教師的科研意識和科研能力,使教師由“經驗型”向“科研型”轉變。通過對多媒體網絡的運用,使教師適應二十一世紀現代化信息技術的發展,提高作文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二)學生目標:

通過本課題的實驗,全面落實《語文課程標準》,使中高年級的學生掌握寫作技能,初步具有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讓學生逐步做到作文內容具體,有真情實感,遣詞造句準確,通順連貫,有條理性。另外,還要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初步總結出網絡資源與作文教學整合的規律和方法,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本課題研究的具體內容

通過“網絡資源在國小語文作文教學中的利用”研究,我們將圍繞如下內容進行實驗:

1.研究如何利用網絡資源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豐富學生的積累;

2.研究如何創建班級qq羣、教師教育博客、班級作文博客主頁和學校博客羣組,搭建師生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平台,實現作文教學資源的共享。

3.研究如何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創造性教學,形成愉快的學習氛圍和融洽的師生關係,培養學生的習作興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國小數學小課題開題報告 篇六

課題名稱國小生數學作業常見錯例分析研究

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對於國小生來説,每天的數學作業必不可少,而作業中出現的一些習慣性錯誤總是困擾着他們,每次學生考試結束後,不難發現學生解題錯誤大同小異……這些現象令老師十分頭疼,同時阻礙着學生的進步。那麼,到底學生為什麼會出錯?這些作業中常見的錯例有沒有什麼特點?如何更好的發揮常見錯例在數學教學中的特殊效用……這些問題我們考慮的比較少,更談不上系統而深入的研究。但這些問題的解決對我們的數學教學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課題“國小生數學作業常見錯例分析研究”將會對國小生數學作業中的常見錯例進行了簡單的歸類,將錯誤的原因進行透徹的分析,提出糾錯過程中我們應注意到的問題,提高學生的糾錯能力和教師教學的預見性。課題的研究將會加速老師教學經驗的增長,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對於教學工作有着深遠的意義。

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數學作業”包括課堂練習,課堂作業和家庭作業,新課標下各種檢測中的習題。

“常見錯例”指的是學生作業中錯誤頻率較高,學生易混淆的問題。我們所研究的錯例主要來源於學生的作業,這些錯例基本都出於通用的北師版數學教材和陝西省通用的教材配套練習冊中,所研究的錯例既要具有代表性,又要適宜大部分學生的認知水平,不包括難度過大或者內容過偏的數學問題。國小生數學作業常見錯例分析研究旨在尋求錯例出現原因和解決策略而進行的系統性的分析與研究。

本課題研究的主體是國小三、四、五年級學生,重點解決這個階段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所產生的常見錯例,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錯例來進行研究分析,深層次的探究產生這些錯誤的原因,從心理學,教育學的角度來研究,運用教育理論來進行指導,看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如何避免再次產生這些錯誤,同時從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上查找原因,幫助教師和學生來改進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

通過常見錯例的分析研究,可以對國小生常見錯誤進行歸納分類,從學生和老師的角度分析錯誤原因,形成一套系統的應對國小數學中高年級易錯題教學措施,從而有效的減少學生作業的出錯率,提高糾錯效率,提高教學成績。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研究的目標:

1.通過記錄、反思、歸納、整理錯題,提高教師對學生在知識點的掌握過程中將出現的錯誤思維有預見能力,能有效改進教學設計、作業設計及課堂教學方式,提高教學的效能。

2.研究歸納出國小生數學錯題的常見類型並揭示其原因,形成減少國小生數學錯題的有效解決策略。獲得提高國小生數學學習中自我糾錯能力的指導要點與方式。

3.學生重視錯題的修改,養成自覺糾錯的良好學習習慣。

4.學生對錯題養成反思習慣,思維水平、辨析能力得到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準確率得到提高。

本課題擬用一年時間完成,即完成時間為2013年6月至2014年8月,共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13.6月-9月)。小課題組教師學習相關的論題研究資料,設計調查表,開展“學生錯題修改及教師對錯題利用的狀況調查研究”調查。共同完成課題研究方案的制定,起草課題實施執行計劃,對計劃進行論證。進行課題申報工作,完成開題報告。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13.10月-2014.5月)根據實施執行計劃進行研究,小組成員查找資料,拓寬學生作業的錯誤的研究範圍。召開專題研討會,定期上研討課,在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和完善研究計劃,收集第一手資料,定期做好研究記錄,並對研究素材進行深層次的整理。採取更好的措施和方法,尋求國小生的減少學生作業的出錯率方法,使教師在後期的教學過程中能對學生有可能會出現的各種思維錯誤有較高的預見性,從而能在教學設計、課堂教學中加以重視。在實踐中進一步完善課題研究方案,不斷完善策略,改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實效。做好階段性研究與總結。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14.6月—2014.8月)整理課題原始材料和研究材料,對本課題研究的過程及資料進行深入分析研究,形成實驗報告和課題總結報告,撰寫相關論文和課題研究結題報告,形成全面深刻的研究性成果,為做好推廣工作和開展進一步研究奠定基礎。

研究方法:

1.查找文獻法:全體課題組成員要學習參考資料及相關研究文章,瞭解錯例利用的有關理論依據及有效做法。

2.調查研究法:在研究初期及研究結尾階段,設計相關調查問卷,瞭解學生錯題修改及教師對錯題狀況調查研究。

3.行動研究法:本課題主要以行動研究為主,針對錯題類型,制定糾錯計劃,實施糾錯策略,分析糾錯效果。

4.個案研究法:通過對個別學生進行個體分析,瞭解其內在的心理活動,全面分析學生的出錯原因,找到與之相對應的解決策略,引導個體認識錯誤,提高解題能力。

5.經驗總結法:課題組教師要對錯誤資源的生成、解決、總結三步做好記錄及資料收集,整理錯題集、撰寫教學案例、教學反思、教學論文。

研究具體要求措施:

1.小課題組教師學習相關的論題研究資料,設計調查表,開展“學生錯題修改及教師對錯題利用的狀況調查研究”調查。起草課題實施執行計劃,對計劃進行論證。

2.全體課題小組成員分頭行動,從學生的作業、課堂演練、試卷等方面着手,找出學生常見的、有代表性的錯題進行收集、整理、分類,查找錯因,制定錯例分析研究策略。

3.全體小組成員召開專題研討會,在會上積極發言,將自己整理的結果進行表述,並提出自己的看法。

4.課題負責人將本組成員的意見和建議進行歸納,總結出教師如何在教學中提高學生找錯、記錯、辯錯和改錯的主動性和能力。

5.對研究素材進行深層次的整理。小組成員查找資料,拓寬錯例分析研究的範疇,提高教師在後期的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出現的各種思維錯誤的預見性,減少學生作業的出錯率,提高糾錯率。

6.將研究得出的結論放到教學實際中進行檢驗,發到博客上,請各位同仁指正,同時不斷修改完善,使自己的論點和論據站的住腳。完成課題研究階段性報告。整理錯題集、撰寫教學案例、教學反思、教學論文。完成結題報告。

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

1.完成課題研究階段性報告。

2.整理國小生數學常見錯題集。

3.研究過程中撰寫優秀教學案例與反思,進行課堂教學實錄等。

4.研究中撰寫相關論文。

5.完成結題報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yk816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