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先進事蹟材料 >

古詩優秀教案設計(精選10篇)

古詩優秀教案設計(精選10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10篇《古詩優秀教案設計》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古詩優秀教案設計》相關的範文。

古詩優秀教案設計(精選10篇)

篇1:古詩優秀教案設計

古詩兩首優秀教案設計

課前透視

本課由《所見》《小池》兩首古詩組成。兩首詩均為絕句,詩句內容簡潔,語言通俗淺易,用詞精準凝鍊。內容中情景交融,動靜相宜,好比一個個鏡頭移動交織成兩幅行動逼真,清新秀美的夏天美景圖。從不同側面表現夏天的情趣。教學中應抓住古詩教學的一般規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編寫意圖,引導學生反覆誦讀,進面體會詩歌的韻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薰陶。

一年級的孩子在學前就有一定的古詩積累,詩歌特有的韻文形式利於學生朗讀,教材為詩歌選配的畫面生動、形象,降低了理解和感悟內容的難度。詩句中的文字注音,對於有一定自讀能力的孩子來講難度不大。但教者應通過多種手段幫助學生理解重點詞語,以利於學生對詩句內容的理解感悟。

教學目標:

1、認識“所、牧”等12個生字。會寫“詩、林”等6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培養學生閲讀興趣,閲讀能力,激發對祖國古典文學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在多形式的誦讀中,感受古詩的韻律美,意境美。

信息資料:

1、每個學生自做一份本課生字小卡片。

2、課文插圖、《春江花月夜》古箏、繪畫材料。

3、蒐集整理以前讀、背過的古詩。

教學時數:兩課時

第一課時

切入舉偶:

1、挖掘積累:小朋友們誰會背誦古詩?由朗朗背書聲,營造學詩氛圍,自然過渡,板書課題。

2、觀察描繪:出示放大的'課文插圖,引導學生觀察畫面。圖中都畫了些什麼?是什麼季節?你能把觀察的內容用自己的話説一説嗎?在此基礎上引入學詩。看看古代詩人是如何描繪的?

對話平台:

學習古詩《所見》

初讀(藉助拼音,自讀詩句,達到正確流利,培養識讀能力。)

1、出示詩句,讓會讀背的學生領讀,教師相機指導。

2、抓住生字和難點音,強調讀準。如“所”讀平舌音、“捕”的聲母是“b而不是p”等。

3、自由練讀,力求會背。

(真實、紮實應是語文教學的不懈追求,啟發學生領讀,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已有經驗,注重了資源開發;抓住字詞,紮實訓練,夯實基礎。)

細讀(抓住重點字詞,瞭解詩句大意。)

1、引導學生自讀質疑,讀懂了什麼還有哪兒沒讀懂?

2、根據學生的質疑師生互動,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答案。學生可能有出的問題,如:“樾、意欲”的含義等。教師應在充分引導學生觀察,討論的基礎上,得出問題的答案。

3、引導學生結合插圖和自己的理解,粗略講講詩意,教師適當點撥指導。

(引發自主學習,師生互動學習交流,促進學生知識的建構和生成。符合學生心理需要,有利於學生的發展。)

誦讀(反覆吟誦,感悟詩句的意境,培養讀書能力,激發閲讀興趣。)

1、採用範讀、領讀、對讀、齊讀等形式,引導學生感悟詩句的韻律,停頓等。

2、自由練讀,體會感悟。

3、藉助插圖,以及古箏曲,創設意境。教師運用語言進行描繪,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加深理解。

4、背誦詩句。

(抓住“讀”的根本,結合古詩情境美的特點,積極創設情境,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理解感悟。)

寫字(自主寫字,提高學生觀察能力和書寫水平。)

1、重點指導學生認為難寫的字,可讓學生參與指導範寫,為大家講解。如“木”字旁的寫法等。

2、學生練習,教師巡視指導。本節課可重點指導寫“詩、林、童”。

第二課時

對話平台:

學習古詩《小池》

回顧(引導學生回顧上節課的內容和學習方法,為學新知做準備。)

1、指名背誦《所見》,並試着用自己的話説説詩句的內容。

2、回想一下,上節課我們是怎樣學習的?

(激發學生,回顧體驗,簡要概括也學習方法,為學習《小池》做準備。

自學(嘗試自學,合作交流,培養能力。)

1、引導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幫助學生分配角色,分解任務,明確方法。

2、教師巡視,瞭解小組學習情況,以吸收反饋,調整教學。

(依據課標的要求,正確處理師生的角色關係,處處以學生為主,引導學生在小組學習中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交流,在自讀自悟中,不斷積累,不斷遷移。教師則根據學生各方面的特點,注意指導、引導、誘導、輔導。這樣能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參與學習,主動地,生動地學習,從而有效地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彙報(各組彙報交流,發現共性問題,強調重點問題。)

1、由各組派代表陳述本組學習情況及學習收穫,可引導學生當小老師,到黑板前講解。如:字音“柔”應為rou不是you,多音字“露”的兩個讀音,以及詞語的意思。“細流”“樹陰”等。

2、教師引導學生互相評價,同時抓住共性問題。如“畢竟”“惜”“無窮”等,採用“讀、看、想、議”等方法,幫助學生理解。

3、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説説詩句的大意,並談談自己的感受。

誦讀(堅持以讀為本,促進學生感悟。)

1、採用自讀、對讀、齊讀、表演讀等方式,引導學生誦讀,背誦。

2、出示畫面,引導觀察,播放音樂,引導學生讀背。特別要注意指導學生讀出詩的韻味。注意韻尾“流、柔、頭”的讀法。

實踐(創意表現,促進理解,發展個性。)

1、引導學生結合着自己的閲讀理解,觀察感受,談一談對夏天的印象。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現夏天。如語言描述、繪畫、背誦詩歌等均可。

3、交流評議。

寫字(自主選擇難點字,提高書寫能力。)

重點指導“黃、立、閉”,教師大膽放手,相機示範,引導學生評價。

篇2:《古詩》的優秀教案設計

《古詩三首》的優秀教案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古詩的內容,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美景、熱愛祖國壯麗山川的思想感情。

2、學會並掌握本課的生字、詞。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並能默寫古詩。

二、教學重、難點:(目標1、3)

三、教學課時:(3課時)

四、教學準備:(課文掛圖)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初步感知。

1.談話導入:

2.試讀古詩,學習生字新詞;

1)學生試讀古詩,用筆劃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詞語。

2)學習生字。要求:讀準字音、記清字形、瞭解字義。

3.解釋詩題,初步理解古詩內容:

1)教師板書詩題:望廬山瀑布

2)解釋詩題:

①望:遠遠的看。

②詩題:站在遠處看廬山瀑布。

③這首詩描繪廬山瀑布的壯麗景色。

〈二〉、理解意思:

1.教師範讀,學生練習朗讀。

2.逐句理解各詩句的意思。

1)日照香爐生紫煙,

香爐指:廬山香爐峯。

生:生成,在這裏是升騰的意思。

意思:在陽光照耀下,香爐峯頂瀰漫着紫色的煙霧,像香爐裏散發的煙一樣。

2)遙看瀑布掛前川。

遙:遠

川:水道、河流的意思,指瀑布下瀉之後像一條河。

掛:懸掛,形象地表現出了傾瀉的瀑布在遙看中的狀態。

意思:遠遠望去,瀑布像一條大河垂掛在山前。

3)飛流直下三千尺,

飛流:飛瀉的水流。

直下:直瀉而下。直下,既寫出了山的高峻陡峭,又突出了瀑布奔騰而下,勢不可擋的氣魄。

三千尺是虛指,意在形容瀑布的高和長。

意思:很長的瀑布從陡峭的山崖上飛快地直瀉而下。

4)疑是銀河落九天。

疑:可能是,懷疑

九天是指天的最高處。

落:指從落下;落字寫出了瀑布傾瀉而下的磅礴氣勢。

意思:使人懷疑(好象)是銀河從天上的最高處傾瀉下來了。

3.讀各詩句的意思,看插圖,思考:

1)這首詩描繪的.是什麼?

2)詩中哪些語句具體寫了瀑布,是抓住什麼來寫的?

3)詩人是站在什麼地方觀看廬山瀑布的?

〈三〉、指導朗讀,加深理解,體會作者的情感。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速度要稍微慢一些)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節奏要輕快一些,語調高一些)

1.齊讀古詩,串講詩的內容。

2.品讀體會作者的情感。

3.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四〉、學生質疑,練習朗讀、背誦。

〈五〉、作業:1.寫生字、抄古詩。

2.背誦、默寫古詩。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初步感知。

1.談話導入:

2.試讀古詩,學習生字新詞;

1)學生試讀古詩,用筆劃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詞語。

2)學習生字。要求:讀準字音、記清字形、瞭解字義。

3.解釋詩題,初步理解古詩內容:

1)教師板書詩題:山行

2)解釋詩題:在山上行走。

〈二〉、理解意思。

1.教師範讀,學生練習朗讀。

2.逐句理解各詩句的意思。

1)、遠上寒山石徑斜,

遠上:向遠處伸展。

石徑:石頭小路。

斜(xia):曲折不直。

意思:深秋時節的高山,有一條石頭小路,彎彎曲曲地向遠處伸展。

2)、白雲生處有人家。

白雲生處:漂浮着白雲的地方。

意思:在山上漂浮着白雲的地方,隱約可以看到有住人的房子。

3)、停車坐愛楓林晚,

停:因為。

愛:喜愛、留戀。

晚:傍晚。

意思:我停下車子不走了,是因為我喜愛這傍晚時候的楓樹林。

4)、霜葉紅於二月花。

霜葉:被霜打過的楓葉。

紅於:比還紅。

二月花:春天的花。

意思:被霜打過的楓葉,比春天的鮮花還要紅豔。

3.讀各詩句的意思,看插圖,思考:

1)、這首詩描繪的是什麼景色?

2)、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三〉、指導朗讀,加深理解,體會作者的情感。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1.齊讀古詩,串講詩的內容。

2.品讀體會作者的情感。

3.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四〉、學生質疑,練習朗讀、背誦。

〈五〉、作業:1.寫生字、抄古詩。

2.背誦、默寫古詩。

第三課時

〈一〉、導入新課、初步感知。

1.談話導入:

2.試讀古詩,學習生字新詞;

1)學生試讀古詩,用筆劃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詞語。

2)學習生字。要求:讀準字音、記清字形、瞭解字義。

3.解釋詩題,初步理解古詩內容:

1)教師板書詩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解釋詩題:在重陽節這天思念家鄉的兄弟。

〈二〉、理解意思。

1.教師範讀,學生練習朗讀。

2.逐句理解各詩句的意思。

1)、獨在異鄉為異客,

獨:獨自一人。

異鄉:他鄉,這裏指長安。

異客:他鄉的客人。

意思:我孤獨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舉目無親,感到寂寞。

2)、每逢佳節倍思親。

逢:遇到。

倍:加倍,更加。

佳節:美好的節日,這裏指重陽節。

意思:每當遇到節日,我就更加思念家中的親人。

3)、遙知兄弟登高處,

遙:遠。

兄弟:哥哥弟弟。

登高:民間風俗,外出登高。

意思:我在遙遠的地方,想到兄弟們一定都登上了高處。

4)、遍插茱萸少一人。

遍:全部。

茱萸:一種植物,據説插在頭上可以防災避疫。

意思:兄弟們都插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單單缺少我一人。

3、讀詩句意思,思考:這首詩講的什麼事?表達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三〉、指導朗讀,加深理解,體會作者的情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1.齊讀古詩,串講詩的內容。

2.品讀體會作者的情感。

〈四〉、學生質疑,練習朗讀、背誦。

〈五〉、作業:1.寫生字、抄古詩。

2.背誦、默寫古詩。

篇3:《古詩》教案設計

《古詩兩首》最新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的10個生字。

2. 背誦並默寫兩首古詩。

3. 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句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所表達的熱愛鄉村生活的情感。

思想教育:

體會詩人所表達的熱愛鄉村生活的情感。

重點、難點:

指導學理解詩意,領會感情,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

教學準備:

有關古詩內容的圖片、教學課件

課時安排 :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啟發談話,引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都學過哪些古詩呢?誰願意背給大家聽?今天,咱們再來共同學習一首,題目叫《四時田園雜興》。

課件播放錄音。學生介紹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吳郡(今江蘇蘇州)人,紹興二十四年進士。其詩題材廣泛對農民的痛苦,官吏的殘暴等都有反映,詞風清逸淡遠。著有《石湖居士詩集》、《石湖詞》、《吳湖錄》等。)

二、釋題並初步整體認知課文

1.釋題:“興”是什麼意思?誰能用自己的話説一訪題目的意思?並猜想一下詩文會寫些什麼內容?

2.教師範讀全詩,學生小聲自讀並思考:詩中都寫了哪些人物?他們分別在幹什麼?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學生自讀時板書全詩)

3.指名試讀全詩,引導回答上面問題。

三、學習詩文內容

1.自由讀文,利用工具書查閲自己要理解的詞語,並記錄自己的疑難問題。

2.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

①晝:白天。 ②耘:除草。 ③耘田:在田裏除草。 ④績麻:把麻搓成線。 ⑤各當家:各人都擔負起一定的家庭責任。 ⑤未解:不懂。 ⑦供:參加。 ⑧耕織:耕田織布。 ⑨傍:靠近。 ⑩桑陰:桑樹下。

4.引導學生試着解釋全詩:

白天除田草,夜裏搓麻條,村裏的男女都擔起家。

幼童不懂耕田織布,也在桑樹蔭下學着種瓜呢!

5.請同學們認真想一想:後兩句表現孩童無真可愛的行為,目的是什麼?(有力地襯托出農民勤勞簡樸的生活)

引導學生觀察圖畫、描述畫面內容。(抓住兒童神態、動作、想象其語言)

6.放聲自由讀詩,想像其意境,體會農民一家辛勤勞動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讀全詩,指導背誦

五、總結

這首詩風格清新自然,語言親切樸實,富有泥土氣息。描寫了緊張而又愉快的勞動場面和田園生活的美好。

六、佈置作業

背誦全詩,預習下一首詩。

第二課時

一、組織教學,引入新課

我們學習《古詩二首》的第二首詩。《小兒垂釣》。(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情況(播放錄音)

1、認讀生字詞:蓬頭、稚子、垂綸、側坐、莓苔、借問、遙招手、不應人。(注意生字“蓬、稚、遙”的字音字形。)

2、.教學生字“釣”,注意右邊“勺”裏面的“點”不要丟掉。

3、學生試讀全詩。

三、釋題介紹作者

讀課題,思考:“小兒”指什麼?“垂”在字典中怎麼解釋?用釣竿釣線部分,理解絲線的一頭向下可以説成是垂下來的線。並引導學生理解:“垂釣”什麼意思?“小兒垂釣”什麼意思? (看多媒體錄像,作者簡介。)

四、學習前兩句

1.指名讀第一句。思考:是什麼樣的小孩在釣魚?從哪看出他年齡很小?理解“蓬頭、稚子”。這個頭髮很亂的小孩在幹什麼?字典中“綸”什麼意思?出示投影圖,指圖理解“學垂綸”就是學釣魚的意思。

2.名讀第二句。思考:小孩兒學釣魚是怎麼坐的?什麼是“側坐”?坐在哪?

課件出示插圖幫助理解“莓苦”和“草映身”。

3.指導朗讀。

小孩年齡這麼小,卻獨自坐在草叢中模仿大人的樣子學釣魚,你覺得小孩怎麼樣?(板書:天真可愛)。這樣的小孩你們喜歡嗎?要讀出對小孩的喜愛之情。教師範讀,學生試讀。

4.指名説前兩句詩意。出示投影邊聽讀邊體會,想像詩中情景,加上想象再説這兩句詩意。

五、學習後兩句

1.齊讀第三句。思考:小孩正急切地盼魚兒上鈎,出現了什麼情景呢?從哪看出路人在問路?“借問”什麼意思?想象路人來問路的情景,並思考:路人可能問些什麼?小孩是怎麼做的?想象小孩是怎麼招手的?思考:小孩招手是什麼意思?“遙”是什麼意思?

2.指名讀第四句。思考:小孩為什麼擺手?從哪看出怕把魚嚇跑?怕什麼聲音嚇跑魚呢?除怕路人腳步聲、問話聲還怕什麼聲音呢?讀後半句,思考“應”什麼意思?“不應人”呢?

3.小孩既怕路人腳步聲、問話聲嚇跑魚,又怕自己回答聲嚇跑魚,他一門心思撲在釣魚上,你覺得他釣魚釣得怎麼樣?(板書:專心認真)

4.學生扮路人、小孩表演,體會小孩緊張心理和天真可愛的`形象。

5.指導學生朗讀,讀出小孩緊張的心理和活潑可愛的特點。

6.指名看圖説後兩句意思。

六、體會詩的意境

學生觀察圖,邊看課文朗讀邊體會,想像詩的意境。(播放媒體課文朗讀)

指名到前面講全詩的內容,要展開想像。

指導朗讀,讀出詩的意境美。

七、指導背誦全詩

八、總結

這首詩前兩句寫了小孩的樣子和釣魚的姿勢,後兩句描述了小孩專心致志學釣魚的神態,把一個天真可愛的小孩描繪得活靈活現,用詞準確,意境美而不俗,使人讀後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觀其色。

板書設計:

6、古詩兩首

大人:耕與知

四時田園雜興 快樂

小孩:學種瓜

蓬頭側坐

小兒垂釣 聰明、可愛

招手不應人

課後小記:

篇4:古詩教案設計

設計理念:

古詩詞是我國文學藝術中的瑰寶,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是古詩文教學的基本要求,也是古詩文學習的重點,應不斷追求古詩學習的人文性、個性化。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課標語) 這三首詩詞的教學設計,從語言文字入手,緊抓重點詞句,反覆咀嚼,反覆品味,反覆朗讀。立足於學生的學習能力,引領學生自主習得古詩詞,淡化詩意解讀,而重賞析誦讀,把握詩詞意象,以情感人,注重情感體驗,感同身受地與文本進行對話。

教學目標:

1.會寫“洛、榆、畔、帳”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洛陽、榆關、那畔、千帳”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泊船瓜洲》《秋思》。

過程與方法:學習通過看註釋,查閲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揣摩作者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想象意境,領會詩情,品味詩句,背誦,積累語言。

教學難點: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體會詩人的思鄉懷親的思想感情,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教學準備:

1.瞭解王安石、張籍、清朝納蘭性德的生平。

2.蒐集相關思鄉的古詩。

3.課文插圖及相應CAI課件。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1.“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遠離故土的人,總會思念自己的家鄉,這是人世間最美好的情感。同學們,你們學過哪些與“月”有關的詩詞呢?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2.是呀,故鄉的月亮總是那麼令人懷念,今天我們首先要學習的就是一首與“月”有關的詩。

3.揭示課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教師板書課題。出示字典中“泊”字的兩個音節(bó pō)及其不同的意義,選擇正確的讀音。齊讀課題。)

【設計意圖:背誦和月亮有關的古詩,為學生搭建一個展示的平台,激發他們誦讀古詩文的興趣。然後再用富有感染力的導語,撥動學生的思鄉之琴絃,引發學生的閲讀期待。】

二、查找資料,瞭解詩人

1.課前,你們通過收集資料,都知道些什麼呢?

(a.“瓜洲”現在揚州的一小鎮,位於長江北岸。

b.王安石,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詩人。)

2.解題:“泊船瓜洲”(“泊”是“停泊” 的意思。)

【設計意圖:通過交流課前蒐集的資料,對詩人及寫作背景有一個初步的瞭解。解詩題,為學習詩句打下基礎。】

三、整體把握,初步感知

1.全班齊讀,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根據註釋,四人小組討論詩句的意思並從中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感情。

3.自由朗讀,並從詩中找出能集中表達詩人想回家的一個字。(“還”字)

【設計意圖:讀通是讀懂的前提,讓學生藉助課後註釋,以學生自己的領悟來代替教師的講解、分析,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加深學生的感性體驗,初讀入情入境。】

四、緊扣“還”字,披文入情

1.自由彙報:你學懂了什麼?

2.根據學生的彙報,相機引導學習。

a.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問:從這兩句詩句中你還體會到什麼?

(可提示:從“一水間”、“只”、“數重山”等詞去體會)

生:我能體會到作者離家非常近。……

(板書:靠家近──很想還)

b.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讀讀詩句,想象畫面。

推敲詩句用詞的準確。

將“綠”字與詩人曾想過的“到、過、入、滿”作對比,想一想詩人為什麼最後選“綠”?

【設計意圖:在教學中應充分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通過將“綠”字換詞、朗讀體會作者用詞之妙,揣摩作者滲透在字裏行間的思鄉之情。】

啟發想象:假如你來到江邊,望着僅僅一江之隔的對岸,而對岸的不遠處就是你離開很久、思念很久的家鄉,此時你有何感想?

(引讀“明月何時照我還” )

引導學生概括詩人此時這種強烈的思鄉之情。(板書:思家切)

過渡:詩人思家切,可他能還嗎?(學生板書:不能還)

3.指導學生朗讀,感悟體會詩人強烈的思鄉之情。

【設計意圖:品味語言,就要從詩句本身入手。抓住詩眼“綠”反覆咀嚼、感悟,從而牽一髮而動全身,感知整首詩的大意。在讀中想象,讀中追問,讀中感悟,以此來理解並體會作者的強烈的思鄉情懷。】

五、自主探究,感受詩境

1.課文學到這裏,你有什麼疑問嗎?

(生可能提出以下問題:詩人為什麼不能還?……)

2.討論、昇華詩情:既然詩人已經離家很近了,而且他又這麼渴望回到家鄉去,那他為什麼不回去看看呢?

3.學生先猜測有幾種可能,師再順勢簡介當時的時代背景。

(詩人為了改革大計、為了國家大事,雖到家門卻不能還,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高境界,他從內心深處發出的“明月何時照我還”的強烈的思鄉情深深地震撼了我們。)

4.同桌互説詩意。

5.分男女生讀古詩。

【設計意圖: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學生學完這首古詩後,有着自己獨特的見解,但又不能言時,教師適當地介紹背景,幫學生體會文字背後藴涵的意思。在反覆吟誦中,入情入境地讀,體會詩的意境。】

六、總結學法,自讀感悟

1.總結學習方法:剛剛我們通過初讀詩句──緊扣題眼──朗讀感悟的方法學習了《泊船瓜洲》這首詩,下面我們繼續學習《秋思》。

2.初讀詩句,瞭解詩人情況。

3.合作學習,瞭解詩句大意。

a.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客居洛陽,又見秋風。心中湧起千愁萬緒,覺得有説不完、寫不盡的話需要傾吐,而一時間竟不知從何處説起,也不知如何表達。)

b.復恐匆匆説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帶信的人將要出發的時候,我卻又打開了封好的信。)

4.指導朗讀,感悟情感。

【設計意圖:高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因此教師在總結學習古詩的方法後,由扶到放,引導學生學習第二首古詩《秋思》,入境悟情,使得古詩教學的容量大,效率高。】

七、咬文嚼字,體會“推敲”

1.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嗎?這兩首詩中都因某個字用得特別妙而成為千古絕句,有誰知道是哪兩句詩、哪兩個字嗎?(綠、見)

2.過渡:我們已經體會了“綠”字的妙用,那麼秋風無形,何以用“見”,談談你的理解。

3.師講解:秋風本無形,但它可使本葉黃落,百花凋零,給自然界帶來秋光秋色,因而雖無形可見,卻又處處可見。用“見”就將秋風與秋風所帶來的肅殺的秋景聯繫起來,給讀者以暗示和聯想。

4.總結:秋風無形,但處處可“見”;一個“綠”字,表達了眼前一片景,胸中無限情;一個“綠”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絕句;一個“綠”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話。現在讓我們也來當一回王安石,推敲一下以下的句子該用什麼字好。

5.填字練習。

a.選擇最恰當的字填入括號內,並説説理由。

旺、濃、鬧

紅杏枝頭春意( )。

起、動、翻、皺、拂

風乍起,吹( )一池春水。

b.自由填字:

春風吹( )了樹梢,吹( )了小草,

吹( )了河水,吹( )了花苞。

6.有感情朗讀全詩(自由練讀、指名讀、齊讀)

7.指導背誦。

【設計意圖:凸顯“整合”理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抓住這兩首詩的詩眼,引導學生學會推敲,學會品詞析句,品味語言精妙。多種形式的朗讀為背誦及默寫奠定了很好的基礎,最終做到熟讀成誦。】

篇5:古詩教案設計

一、引入新課:

《古詩十九首》在中國詩歌史上是繼《詩經》、《楚辭》之後的一組最重要的作品。因為,從《古詩十九首》開始,中國的詩歌就脱離了《詩經》的四言體式,脱離了《楚辭》的騷體和楚歌體,開沿襲兩千年之久的五七言體式。在中國的舊詩裏,人們寫得最多的就是五言詩和七言詩。直到今天,寫舊詩的人仍以五言和七言為主。而《古詩十九首》,就是五言古詩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它在謀篇、遣詞、表情、達意等各方面,都對我國舊詩產生了極深遠的影響。

二、《古詩十九首》的定名

《古詩十九首》不是樂府詩。嚴格地説,它是受五言樂府詩的影響而形成的我國最早的五言古詩。《昭明文選》最早把這十九首詩編輯在一起,併為它們加了一個總的題目——“古詩十九首”。《古詩十九首》出自漢代文人之手,但沒有留下作者的姓名。《古詩十九首》作為一個整體收錄在《文選》卷二十九,它代表了漢代文人五言詩的最高成就。《古詩十九首》不是一時一地所作,它的作者也不是一人,而是多人。《古詩十九首》的好幾篇作品在意境和用語上與秦嘉的《贈婦詩》多有相似之處,二者產生的年代不會相去太遠,《古詩十九首》的出現最遲不晚於桓帝時期。

三、《行行重行行》的作品分析

《古詩十九首》描寫的是人類情感的共相和基調,表現出質樸的特色,達到了情真,景真,意真的境界。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走了就是走了,無論指送行者,還是遠行者,總而言之是兩個人的分離。“行行重行行”,行人走啊走啊,越走越遠。那遠行的人向前走再向前走,前邊的道路無窮無盡,而留下的那個人和他之間的距離卻越來越近了。首句五字,連疊四個“行”字,僅以一“重”字綰結。“行行”言其遠,“重行行”言其極遠,兼有久遠之意,翻進一層,不僅指空間,也指時間。於是,復沓的聲調,遲緩的節奏,疲憊的步伐,給人以沉重的壓抑感,痛苦傷感的氛圍,立即籠罩全詩。

如果説,“行行重行行”寫出了兩個人分離的一個基本的現象,那麼“與君生別離”就是寫由這種現象所產生的痛苦。人世痛苦分離有生離也有死別,二者哪一個更令人悲哀?死別往往是一慟而絕,而生離則是在你的有生之年永遠懸念悲哀。“生別離”還有一種解釋,就是硬生生的被分開。外力的作用使他分開,對親密無間戀人來説就是極大的痛苦。這兩種解釋提供了兩種解讀的可能性。

“相去萬餘里,各在天一涯。”表現出《古詩十九首》的纏綿,在敍述離別之後進行了反思。相距萬里,道路阻長,只要有決心走下去,還有一線希望。但是道路不僅遙遠,而且充滿艱險。

“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他説現在我們之間的距離已經萬里之遙,我在天的這一頭,而你在天的那一頭,那麼今後還有再見面的可能性嗎?反思所得出的判斷是“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道路如此艱險而且遙遠,要想再見面是很難的,假如僅僅是道路遙遠,那麼只要你有決心走下去,也還能有一半的希望,然而現在存在了雙重的困難,不但道路如此遙遠,而且充滿了艱難險阻——所謂“阻”,既可能是高山大河——自然界的險阻,也可能是戰亂流離的人世間的險阻。人的能力,多麼有限,怎能敵得過這些無窮無盡的險阻呢!説到這裏,可以説已經不存在什麼見面的希望了,然而詩人卻不肯放下,他忽然從直接敍事之中跳了出來,用兩個形象的比喻來表現他的無法決絕。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這是“比興”的方法,“胡馬”、“越鳥”兩個形象用得極有姿態。在古詩和漢魏樂府中,運用這樣的方法:在絕望的悲哀之中突然宕開筆墨,插入兩句從表現上看上去與下文都不甚連貫的比喻。例如《飲馬長城窟行》,在一路敍寫離別相思之苦以後,突然接上去“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兩句,似乎與上下文全不銜接,也未作任何指實的説明。可是,這兩句能夠使讀者產生多方面的聯想,作多方面的解釋,因此,就使前邊所寫的現實的情事驀然之間都有了一種迴旋起舞的空靈之態。這種高明的藝術手法是古詩和漢魏樂府的一個特色。而且,在古詩和樂府中,這類比喻多半取材於自然現象。“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都是自然界中司空見慣的現象,是向來如此、難以改變的事情,用這些形象來做比喻,且不論其喻意何在,只是在直覺上就已經給讀者一種彷彿是命裏註定一樣的無可奈何之感了。所以,古詩和漢樂府中的這一類比喻,往往既自然質樸,又深刻豐美。

對“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兩句,古人有不同的講法。李善的《文選注》引《韓詩外傳》説:“詩云‘胡馬依北風,飛鳥棲故巢’,皆不忘本之謂也。”但這“不忘本”又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從遠行者的角度來看,當然是從正面寫他的思鄉念舊之情;從留居者的角度來看,則是説胡馬尚且依戀故鄉的北風,越鳥尚且選擇遙望故鄉的南枝,你作為一個遊子,怎麼能忘記了故鄉和故鄉的親人呢?這是從反面來作比喻的。第二種説法認為,它來源於《吳越春秋》的“胡馬依北風而立,越燕望海日而熙”。這是取同類相求的意思。就是説,“雲從龍,風從虎”,所有的東西都有它相依相戀不忍離去之處;而我和你本來也是相親相愛的一對,怎麼竟然會分離這麼久而不能再結含到一起呢?第三種説法,隋樹森引紀昀所説的“此以一南一北申足‘各在天一涯’意,以起下相去之遠”。這種説法是把出處和取意都拋開不論,只從字面是得走。

“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返”。“不顧”——不是不願回來,而是不能回頭時顧不上回來。當然,這裏的“遊子不顧反”其實很可能就不願反所以才不回來。但思念的這一方不埋怨“不願反”,為他着想,説他是“不顧反”,這就是《古詩十九首》在感情上温柔敦厚之處了。

那麼“浮雲蔽白日”所比喻的是什麼呢?有的人把這首作思婦之辭,比如張玉谷《古詩十九首賞析》就説,“浮雲承喻有所惑,遊不顧反,點出負心”。那麼,“白日”就指的是遊子,“浮雲”則指的是遊子在外邊所遇到的誘惑。《西廂記》裏的鶯送張生時説,“若見了那異鄉花草,再休像此處棲遲”,就個意思。西方的符號學理論認為,當一個符號在它的傳統文化中使用了很久的時就形成了一個語碼,使你一看到它就會產生某些固定聯想。“浮雲蔽白日”就是這樣一個語碼。從《易經》裏“日”這個符號就是國君的象徵。所以饒學斌的説:“夫日者,君象也,浮雲蔽日所謂公正之不容迫曲之害正也,讒毀之蔽明也。”這是以“白日”比喻國君;以雲”比喻讒間的小人。可是還有一種説法認為“白日”是比放逐的賢臣,如李善《文選注》引陸賈《新語》説:“邪臣之泯猶浮雲之彰日月。”然而實際上,遊子、國君、逐臣三者本來以相通的。因為在中國的倫理關係中,君臣關係與夫妻關係相似。如果那個行者是遊子,則可能是説他在外另有遇合,想念家中的思婦了;如果那個行者是逐臣,則可能是説國君讒言放逐了他,引導他再也不能回到朝廷中了。杜甫的詩説:依北斗望京華”,“此生哪老蜀,不死會歸秦”,那種對和君主的思念,實在並不亞於思婦對遠行遊子的思念。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平常而且樸實的語言,然而卻帶有震動人心的力量!

“棄捐勿複道,努力加餐飯”。這首詩還沒有就此打住,“棄捐勿複道,努力加餐飯”,令人看了更是傷心。這兩句也有多種可能的解釋,我們先看“棄捐”這個詞。“棄捐勿複道”的意思是説:你拋棄了我,使我如此傷心,從此我再也不提這件事了。可是,如果我們不從棄婦的角度來看,則還有另外一個可能的解釋,即“棄捐”的本身就是“勿複道”。把這種不愉快的話題扔到一邊,再也不要提它了。這樣解釋也是可以的。但為什麼要“棄捐勿複道”呢?因為,説了不但沒有任何用處,反而會增加自己的悲傷,而且,對於那種無可挽回的事,也只能自己默默承受,一切埋怨都是多餘的。這裏,也是表現了古詩感情之温柔敦厚的地方。

四、《行行重行行》的主題

《古詩十九首》除了遊子之歌,便是思婦之詞,抒發遊子的羈旅情懷和思婦閨愁是它的基本內容。二者相互補充,圍繞着同一個主題,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它所表現的遊子思婦各種複雜的思想情感,在中國古代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意義,千百年來引起讀者的廣泛共鳴。《行行重行行》是《古詩十九首》中的第一首。這首詩是一首思夫詩。抒發了一個女子對遠行在外的丈夫的深切思念。這是一首在東漢末年動盪歲月中的相思亂離之歌。儘管在流傳過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但情真、意真,讀之使人悲感無端,反覆低徊,為女主人公真摯痛苦的愛情呼喚所感動。

五、《行行重行行》的哲理

《行行重行行》展示了思婦的複雜心態,它所傳達的思想感情在古代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義。同時,這些作品還透徹地揭示出許多人生哲理,詩的作者對人生真諦的領悟使這些詩篇具有深邃的意藴,詩意盎然而又不乏思辨色彩。人生有限的`感慨,自古便已有之。《行行重行行》和以往文學作品的不同之處,是把人生的短暫寫得特別充分,特別突出,給人以轉瞬即逝之感。《行行重行行》為女詞,其中“思君令人老”之語,產生遲暮之感,流露出青春易逝的惋惜。不僅隨着歲月的流逝自然衰老,而是思念使得芳華早逝,這就更令人悲哀。“思君令人老”是痛苦的人生體驗,在它背後隱藏着許多潛台詞。

六、《行行重行行》藝術

《行行重行行》是古代抒情詩的典範,它長於抒情,卻不徑直言之,而是委曲宛轉,反覆低徊。《行行重行行》以其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筆法,構成渾然圓融的藝術境界。抒情主人公在詩中直接出現,詩中很少言及自身苦衷,但又無一語不滲透作者的離情別緒。《行行重行行》的語言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鍾嶸《詩品》捲上稱《古詩十九首》“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不作艱深之語,無冷僻之詞,而是用最明白曉暢的語言道出真情至理。淺淺寄言,深深道款,用意曲盡而造語新警,從而形成深衷淺貌的語言風格。語言是濃縮的、積澱已久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豐富的表現力。

七、總結:

真正瞭解《古詩十九首》,真正得到詩中那種温厚纏綿的感受,進一步的全面關照,十九首詩在風格和內容上雖然有一致性,實際上又各有各的特點。吟誦古詩是中國舊詩傳統中的一個特色,能夠培養出在感發和聯想中辨析精微的能力,“涵泳其間”,被它的情調氣氛包圍起來,就會產生更深切的理解和體會。

思考題:

1、《行行重行行》中的思婦形象分析?

參考書目:

馬茂元《古詩十九首初探》,陝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郭紹虞《中國曆代文論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曹旭《古詩十九首與樂府詩選評》,上海古籍出版社,20xx年版。

賀揚靈《古詩十九首研究》,大光書局,1935年版。

趙之謙《古詩十九首論析》,台北,學海出版社,20xx年版。

一慟而絕的情感:《紅樓夢》九十八回:苦絳珠魂歸離恨天,病神瑛淚灑相思地。

《秦風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歡樂常在河之彼岸。

“棄婦”形象

班婕妤《怨歌行》

新裂齊紈素,

皎潔如霜雪。

裁成合歡扇,

團團似明月。

出入君懷袖,

動搖微風發。

常恐秋節至,

涼風奪炎熱。

棄捐篋笥中,

恩情中道絕。”

教學難點:

《行行重行行》中温柔敦厚的情懷。

教學重點:《行行重行行》的主題。

篇6:古詩教案設計

內容摘要:“讀圖時代”裏,古典詩歌的學習和鑑賞成了一件讓語文老師集體尷尬和無奈的事那麼,在時尚與經典之間真的就“決絕”沒有商量了嗎?本案例試圖通過一己之努力,在“生本、合作、質疑、對話”的課堂文化建構中為着這些吃着肯德基,喝着可樂、雪碧,搖着邁克﹒傑斐遜的屁股長大的少年,為着民族文化的明天做一些嘗試

關鍵詞: 對話 古典詩歌 鑑賞 聯想和想象

一、案例背景

1、教材分析

《古詩十九首&8226;行 行 重 行 行》是山東人民出版社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三《古詩二首》中的一首

2、學生分析

作為高中學段的起始年級學生,高一的學生在詩歌雖然有了一些積累,但仍屬薄弱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着他們進一步詩歌學習興趣和鑑賞能力的提高

3、教學目標

(1)瞭解《古詩十九首》;

( 2)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讀並背誦這首詩;

( 3)體會詩歌表現的女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4)掌握聯想和想象的鑑賞方法

4、課前準備

觀看ppt第一頁,聆聽趙薇的《離別的車站》

5、教學思路

課前聽曲,利用音樂和畫面營造一種傷離恨別的氛圍,然後主要運用誦讀品味和聯想想象法對詩歌進行鑑賞

6、教學手段

誦讀品味,聯想激發,學生合作探究

7、教學用具投影儀、黑板、粉筆

8、教學課時:1課時

二、教學步驟

(一)課前活動

播放趙薇演唱的《離別的車站》,用心聽曲,體會歌詞意境

當你緊緊握着我的手

再三説着珍重珍重

當你深深看着我的眼

再三説着別送別送

當你走上離別的車站

我終於不停的呼喚呼喚

眼看你的車子越走越遠

我的心一片凌亂凌亂

千言萬語還來不及説

我的淚早已氾濫氾濫

從此我迷上了那個車站

多少次在那兒痴痴的看

離別的一幕總會重演

你幾乎把手兒揮斷揮斷

何時列車能夠把你帶回

我在這兒痴痴的盼

你身在何方我不管不管

請為我保重千萬千萬

當你走上離別的車站

我終於不停的呼喚呼喚

眼看你的車子越走越遠

我的心兒一片凌亂凌亂

千言萬語還來不及説

我的淚早已氾濫氾濫

從此我迷上了那個車站

多少次在那兒痴痴的看

離別的一幕總會重演

你幾乎把手兒揮斷揮斷

何時列車能夠把你帶回

我在這兒痴痴的盼

你身在何方我不管不管

請為我保重千萬千萬

千言萬語還來不及説

我的淚早已氾濫氾濫

從此我迷上了那個車站

多少次在那兒痴痴的看

離別的一幕總會重演

你幾乎把手兒揮斷揮斷

何時列車能夠把你帶回

我在這兒痴痴的盼

你身在何方我不管不管

請為我保重千萬千

(一)導語設計

一曲《離別的車站》把我們的思緒帶回了電視劇《情深深雨濛濛》中動盪亂離的上海灘,“聚散皆是緣,離合總關情”,離別的痛苦固然煎熬,別後的相思更加難堪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古詩十九首》,去體會《行行重行行》中女主人公的痴情和痛楚。

(二)解題

《古詩十九首》,是東漢末年一批文人詩作的選輯,最早見於南朝梁代蕭統《昭明文選》這十九首詩沒有題目,一般以每首第一句做題目詩作表現了動盪、黑暗的社會生活,抒發了對命運、人生的悲哀之情深入淺出的精心構思,情景交融的描寫技巧,如話家常的平常語句,豐富深刻的思想感情,融為一體,形成曲終情顯、含蓄動人的藝術風格劉勰《文心雕龍》謂之“五言之冠冕”,鍾嶸《詩品》稱頌它“天衣無縫,一字千金”。

(三)整體感知

1、理解是鑑賞的前提,《古詩十九首》中的作品距今年代較遠,語言上難免有不懂難明之處,藉助註釋疏通句意,並找出不好理解的詞句,小組內討論解決。

提示:現場抽查4名學習主動性差的學生,主要是課下注釋。

2、教師配樂範讀,學生聽讀注意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和誦讀節奏。

3、俗話説“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也有人説,詩歌的妙處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確實,詩歌之美貴在涵詠、妙在解吟,請在笛子獨奏《粧台秋思》的音樂聲中,有感情地再讀全詩,領略詩歌的韻味。

(四)局部揣摩(精彩賞析)

“詩無達估”,讀詩是最容易產生獨特的體會,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請調動你的生活積累,任選一處你最有感觸的情節或詩句展開聯想與想象,用情景交融的散文化語言或其他別緻的形式寫出來。

(五)總結與昇華

詩歌中的女主人公是個什麼樣的形象? 全詩表達了怎樣的主題?請用自己的話,簡潔生動的寫下來與組內其他同學交流。

提示:

詩人用質樸無華的文筆塑造了一個丈夫遠遊在外因刻骨思戀卻不得相見而陷於無限痛苦之中的痴情女子的形象,表現了封建社會男重女輕,女子因為婚姻不自主而不能把握自己命運,只能坐等男人“施與”的悲慘命運。

(六)拓展延伸

下面這首詩也是《古詩十九首》裏的名篇,運用聯想和想象用散文化的語言,複述這個故事。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三、課堂實錄(部分)

教師:詩歌鑑賞的方法和角度有很多,今天我們主要是學習運用“聯想”、“想象”方法對詩歌進行賞析我們首先明確一下聯想和想象的概念看屏幕,所謂“聯想”就是聯繫學習過的類詩,在比較異同的過程中加深對本詩的理解,比如,同樣是寫“遠”,本詩用“相去萬餘里,各在天一涯”感歎無奈,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中卻講“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為什麼?

學生:我記得不是有所謂“咫尺天涯”和“天涯咫尺”的不同説法嗎?我覺得這種不同都生動的反映了主人公不同的心境,一自信豪邁,一沮喪絕望

教師:説得太好了,鑑賞詩歌應該注意到主人公心境的不同,其他同學還有類似的發現嗎?有一句廣告詞説得好,“人類失去聯想會怎樣”?

學生:我想説的是“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這句詩讓我們很容易聯想到那句宋詞,“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教師:為什麼會想到這一句啊?

學生:因為,這兩句一個“衣帶漸寬”,一個“衣帶日緩”,都是借用衣帶的寬鬆襯托主人公的形容憔悴,生動地表現了主人公耽於相思而不得解脱的痛苦

教師:好,太精彩了,找得準,解説得更精彩

學生:老師我找的是“道路阻且長”,我聯想到了《蒹葭》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我想她這麼想念他的丈夫,一定有好多次偷偷地跑到她送別丈夫的地方,踮起腳尖向遠處眺望,眺望時也會像《蒹葭》中女子一樣產生“宛在水中央”的幻覺

教師:嗯,這個同學的分析不僅帶有聯想的性質,也有想象的成分咱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想象”這個概念我們一塊把幻燈片上的這段話讀一下:詩歌鑑賞中的“想象”主要指是通過合理想象還原生活細節,因為詩歌的語言是高度凝練的,僅從字面我們是看不到能夠打動人心的東西的好,給大家四分鐘的時間,找一找詩歌中的那個地方“潛伏”着這樣的力量,可以用散文化的語言寫出來

學生:我想象的是離別的前夜

教師:哦,那,該是怎樣的一個場景呢?

學生:不一定

教師:不一定?

學生:對他們可能傾訴了很多,也可能兩兩相對一夜無言但無論怎樣,都一樣的傷感,一樣的連看到蠟燭也傷心不已呢!杜牧不是説“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嗎?

學生:我想到的是當代台灣著名詩人鄭愁予的《錯誤》,我覺得《錯誤》就像是那個痴情女子一聲歎息在1700多年後的迴音

教師:哦,好一個歎息!好像這個女子就在我們身邊似的好像女主人公這樣的遭遇不是一個偶然,也不是僅在古代有,而是一個橫亙千古的悲劇好,你是從哪裏讀到這首詩的?

學生:第四冊課本

教師:好,這個同學還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她把第四冊裏這麼美得一首詩自己找到了,還這麼慷慨地介紹給大家那大家想不想聽一聽某某同學的有感情地誦讀啊?好,有請某某同學(語調略帶誇張地)!

學生: 我打江南走過/……/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教師:某某同學的深情演繹把我們的思緒帶到了草長鶯飛的江南現在,還有沒有其他……好,有請

學生:我寫的是一段話:每一個黃昏,我都獨行到村外的那架小橋,佇立遠望,任殘陽如血,將我籠罩每一次悵然而歸,我都帶回一顆小小卵石你説,你喜歡卵石,他是那麼光潔,那麼堅實如今,石已滿箱,你在哪裏呢?

教師:高一13班還真是藏龍卧虎啊,我也湊個熱鬧,我寫了一首打油詩(幻燈片呈現),給大家讀一下:

一天兩天三四天,五天六天七八天

九天十天十一天,紅淚滴盡透羅衫

誰來説一説鄙人(誇張地)這首小詩?好,説好聽一點啊!(學生大笑)

學生:我覺得打油詩的作者(學生笑)很好地理解了女主人公離別之初度日如年的煎熬,並且把這個感受用數數的枯燥形式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來

教師:謝謝啊(語調誇張)!(學生大笑)

四、案例反思

作為一個語文老師,我們不能不痛苦地承認,“讀圖時代”的學生們,學習語文,尤其是古典詩歌的興趣和動力嚴重不足當我們眼睜睜的看着孩子們津津於那些“垃圾食品”,好些時候我們都覺得似乎只能手足無措,只能痛心疾首罷了其實,感慨、歎息和抱怨都無濟於事,就好像一千句抱怨也不能讓黑夜變成白晝一樣我們能做的,也是應該做的也許只是用愛心、智慧和堅守為學生點燃一盞希望的燈火

首先,以學生為本的生本教育思想,就是承認學生的現狀、尊重學生的“口味”在社會和時代這個個人力量無法左右的大環境下,學生的語文素養差,是學生自己也無法選擇的客觀現實我們的教育和教學也必須有“因其俗,簡其禮”的智慧,而不是簡單地呵斥和否定因為當我們批評呵斥學生的“為什麼只喜歡吃垃圾”的時候,我們間接否定的其實是學生的品味這無疑是在老師和學生之間挖出了一條無法逾越的鴻溝

其次,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就必須選擇平等主體之間才會有的合作學習模式,就必須以趣味激發趣味、以熱情點燃熱情,以真誠開啟對話不要怕學生沉默,沉默至少告訴我們這個問題學生還不能輕鬆自信地掌握不要怕被學生問住

再次,尊重詩歌重誦讀輕解讀的學習規律,創造情境激發學生誦詩並進行點評的積極性

第四,永懷一顆寬容和理解之心,營造一種輕鬆、幽默、和諧的課堂氛圍即使個別學生藉機“露青頭”,也不要厲言指斥,更不宜施予懲罰學生的“噓聲”是他應得的最有力的懲罰,千萬不要再傻乎乎地扮演課堂上的“怒目金剛”,覺得學生怕自己就是最大的成功

最後,打造一個師生平等對話的平台,利用聯想和想象這兩根長柱,幫助學生架設起溝通時尚與經典、既得與新知的橋樑

篇7:古詩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能夠藉助註釋讀懂並能初步鑑賞温庭筠的詩歌

2.鑑賞温庭筠高超的寫景狀物技巧。

3.繼續學習掌握分析詩歌意境的基本方法。

教學重點:

鑑賞温庭筠高超的寫景狀物技巧。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本詩的“目前之景”和“言外之意”

教學方法:

誦讀與鑑賞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有關意境的知識

(一)提問;什麼是意境

意境,簡單地説,就是作品中表現出來的藝術境界。“詩言志”,“歌緣情”,詩歌往往不對客觀現實作全面具體細緻的描繪,而是選取現實生活中最富有特徵的片斷,描繪出一幅幅感人的生活畫面,烘托出與這種畫面相吻合的(情調或者説氣氛);在這些畫面中,有詩人創造的各種藝術形象(人或者事物),幷包含着詩人的感情。畫面或形象,情調或氣氛,詩人的感情,這幾方面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構成詩中的藝術境界。

(二)“意境類”答題步驟:

(1)找出詩中的物象、意象,並展開聯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

(2)點明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準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3)分析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或給人什麼樣的啟示和思考。

(三)課堂練習

閲讀下面一首絕句,簡要分析此絕句描繪了怎樣的景象?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絕句二首(其一)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注】此詩寫於詩人經過“一歲四行役”的奔波流離之後,暫時定居成都草堂時。

(按“意境類”答題步驟作答)

(答案)此詩描繪了一派美麗的初春景象:春天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江水映日,春風送來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濕,燕子忙着銜泥築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沙洲上靜睡不動(步驟一)。這是一幅明淨絢麗的春景圖(步驟二)。表現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安定後愉悦閒適的心境(步驟三)。

二、學習鑑賞《商山早行》

(一)作者簡介

温庭筠:(約812 —約870),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唐宰相温彥博後代。早年才思敏捷,以詞賦知名,然屢試不第,客遊淮間。宣宗朝試宏辭,代人作賦,以擾亂科場,貶為隋縣尉。後襄陽刺史署為巡官,授檢校員外郎,不久離開襄陽,客於江陵。懿宗時曾任方城尉,官終國子助教。詩詞工於體物,設色麗,有聲調色彩之美。弔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氣韻清新,猶存風骨。

(二)讀詩

1學生結合註解自讀這首詩。

2.朗讀

3.指名生讀

(三)鑑賞

1.首句表現“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強。清晨起牀,旅店裏外已經叮叮噹噹,響起了車馬的鈴鐸聲,旅客們套馬、駕車之類的許多活動已暗含其中。(指導學生通過想像進行還原性鑑賞)

第二句,一個“悲”字奠定了全詩的感情基調,很能夠引起讀者情感上的共鳴。

2.問:第二聯在構成上有什麼特點?與我們接觸過的哪些詩句異曲同工?

三、四兩句,歷來膾炙人口。這兩句詩可分解為代表十種景物的十個名詞: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雖然在詩句裏,“雞聲”、“茅店”、“人跡”、“板橋”都結合為“定語加中心詞”的“偏正詞組”,但由於作定語的都是名詞,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詞的具體感。例如“雞聲”一詞,“雞”和“聲”結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喚起引頸長鳴的視覺形象嗎?“茅店”、“人跡”、“板橋”,也與此相類似。

對於早行者來説,板橋、霜和霜上的人跡也都是有特徵性的景物。作者於雄雞報曉、殘月未落之時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經是“人跡板橋霜”,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

這兩句純用名詞組成的詩句,寫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確實稱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與此類似的詩句還有:

楊柳岸曉風殘月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隨堂練習:請同學們寫一段對這兩句詩的欣賞性文字,交流。

3.思考:第三聯和第四聯分別寫的是什麼地方的景色?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兩句,寫的是剛上路的景色。商縣、洛南一帶,枳樹、槲樹很多。槲樹的葉片很大,冬天雖乾枯,卻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樹枝將發嫩芽的時候,才紛紛脱落。而這時候,枳樹的白花已在開放。因為天還沒有大亮,驛牆旁邊的白色枳花,就比較顯眼,所以用了個“明”字。可以看出,詩人始終沒有忘記“早行”二字。

“鳧雁滿回塘”是虛寫,是昨夜在夢中出現的故鄉景色。春天來了,故鄉杜陵,回塘水暖,鳧雁自得其樂;而自己,卻離家日遠,在茅店裏歇腳,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夢”,補出了夜間在茅店裏思家的心情,與“客行悲故鄉”首尾照應,互相補充;而夢中的故鄉景色與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鮮明的對照。眼裏看的是“槲葉落山路”,心裏想的是“鳧雁滿回塘”。“早行”之景與“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現。

4.背誦這首詩

三、拓展練習

閲讀曾鞏《西樓》一詩,簡析這首詩描寫了什麼景象?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海浪如雲去卻回,北風吹起數聲雷。

朱樓四面鈎疏箔,卧看千山急雨來。

(參考答案:這首詩描寫了海濱暴風雨來臨前的壯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雄偉氣勢。暴風雨將臨,按常理本當關門閉户躲避,但詩人卻反而高掛起簾子,敞開窗户,為的是能飽覽“千山急雨來”的壯觀,表達了詩人開闊的胸襟和內心豪情。)

篇8:古詩教案設計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背誦課文,默寫《牧童》,能用自己的話表達詩詞的意思。

2、體會詩詞的意境,豐富學生情感,從詩句中感受童年的快樂。

3、認識本課4個生字,會寫7個認識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賴”等詞語在詩句中的意思。

【學習重點】

體會詩詞意境,練習感情朗讀。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回顧激趣

我們曾經學過不少關於描寫兒童的詩,你還記得嗎?試着背一背。

二、初讀詩文,展現畫面

1、今天我們又要來學習兩首描寫兒童生活的詩。請同學們朗讀兩首古詩。在學生朗讀中,注意正音。“蓑”讀 suō,“遮”讀 zhē,不要讀成平舌音。

2、在《牧童》和《舟過安仁》兩首詩中,你分別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三、精讀詩文,走近畫卷

1、你最喜歡哪首古詩?選一首自己研讀理解。

2、自由組合小組,合作探究,選擇一首詩進行研讀,瞭解詩意,理解字詞,逐句解決。

3、老師參與學生的研究。

四、品讀詩文,走進畫卷

1、學習第一首詩:

⑴ “草鋪橫野六七裏,笛弄晚風三四聲。”你感受到了什麼?

六七裏方圓的原野鋪滿了青青的野草,三四聲悠揚的笛聲和着微微的晚風傳來。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麼的悠閒自得、怡然而樂,感受到的是一種野趣。

帶着自己的感受讀讀這兩句。

⑵ “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脱蓑衣卧月明。”你看到了什麼?説説感受和意思,然後朗讀。

牧童牧牛回來已到黃昏,晚飯吃得飽飽的,無憂無慮,還沒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裏,悠然自得地看那漸漸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麼的舒暢,他的生活是無憂無慮,非常愜意。

⑶ 詩句中描寫了牧童歸來後的場景,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牧童?從哪裏看出來的?

一個“弄”,一個“卧”。

(可愛、調皮、疲倦。)

⑷ 説説詩中描繪的畫面,加上自己的想象,把兩句詩意連起來説一説。

2、學習第二首詩:

⑴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讀了這兩句,你好象看到了什麼?

一隻小船上坐着兩個小孩子,他們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⑵ “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理解詩句意思,從中你感受到了什麼?

十分奇怪為什麼沒有雨,他們也把傘張在那兒,原來他們是在遮雨,而是別出心裁,用傘試風。

“張、使風”描繪出兩個淘氣、可愛、天真的孩子。

⑶ 朗讀詩句:

讀出孩子的調皮,感受那悠閒的畫面。

五、再讀詩文,感受意境

1、比較兩首詩的人物,你更喜歡哪位詩人筆下的“頑童”?為什麼?

2、背誦古詩。

六、拓展延伸,想象畫卷

1、選擇其中一幅畫面,進行想象,改寫成一篇有趣短文。

2、默寫《牧童》。

第二課時

一、揭題,初知“美”

1、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南宋詞人辛棄疾寫的一首詞《清平樂·村居》。

2、釋題:

⑴ 介紹作者辛棄疾。

⑵ 簡介宋詞以及詞牌名:清平樂。

⑶ 村居,詞的題目。“居”什麼意思?

(居住。)

“村居”呢?

(居住在鄉村。)

二、初讀,走近“美”

1、聽朗讀錄音,看圖畫。

2、請同學自由地來讀這首詞:

把它讀正確,流利。做到字字讀準,句句通順。

3、讀得怎樣?請你的同桌來評一評,你讀給我聽,我讀給你聽。

4、學生再讀:

讀讀、看看、想想。讀懂的記下來,不懂的做記號。

5、遇到不理解的地方,應該怎麼辦呢?

請同學們通過你喜歡的途徑進行合作探究,可以,可以找資料,可以相互討論,可以看圖、可以聯繫上下文,也可以向老師請教。

三、品讀,感受“美”

1、通過剛才的學習,説説自己的收穫:

(先説前面的,再説後面的,依次説。注意説話要有條理,先説字意、詞意、再説句意。)

⑴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看圖知道。你感到了什麼?

(簡樸的鄉間生活,但很美。特別是青青草讓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受。)

學生朗讀。

⑵ “醉裏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媪。”

(學生自由的輕聲讀這句,感受到了什麼:一對頭髮花白的老夫婦滿臉通紅,大概剛喝了酒,他們親熱相待,用鄉音聊天説話。)

僅僅是酒讓他們醉了嗎?如此温馨、幸福、美好的生活,怎麼不令人醉呢?

⑶ 一對白髮夫妻操着吳音正在親密地聊天,他們為什麼感到這樣幸福呢?請同學們細細閲讀下面的內容。

⑷ 追問:

作者是怎樣寫出孩子們的可愛的呢?

(大兒子在河東豆地鋤草,二兒子在編織雞籠,最喜歡的是頑皮的小兒子,在河邊伏着剝蓮蓬、取蓮子。)

⑸ 讀讀看,從讀中感受到了什麼呢?

⑹ 同學們讀得真好!是的,這户人家雖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圍的環境很美──“溪上青青草”,這户人家翁媪之間──“醉裏吳音相媚好”,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多幸福的鄉村生活啊,那對白髮夫妻陶醉了。

2、用生動的語句將你欣賞到的這副畫面描繪給大家聽聽。

3、你能用朗讀,把詞中的情趣表現出來嗎?

(他的朗讀彷彿讓老師和同學們親眼目睹了那充滿情趣的鄉村田園生活 。)

四、再讀全詞,回味“美”

1、想一想:

這對白髮翁媪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裏,又有勤勞可愛的兒子,心情怎麼樣?

(要求找出詞中的“醉”字進行品味。)

2、作者偶爾看到了白髮翁媪的生活環境,心裏又想些什麼呢?

(繼續品味“醉”字。)

3、那對白髮夫妻陶醉了。作者辛棄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這樣的畫面之中。你呢?

4、配樂朗讀或背誦。

五、課外拓展,延伸“美”

1、背誦這首詞。

2、把這首詞改編成一篇優美的短文。

篇9:《古詩》的教案設計

關於《古詩兩首》的教案設計

【設計理理念】

李吉林老師説物激情,情發辭,辭促思,思又加深了對物的認識,本課通過創設生動形象的詩歌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從而披情入境,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意思,並在反覆的誦讀的過程中,感受詩歌的語言美,節奏美。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認識乞霄燭曉4個生字,會寫乞、巧、霄等8個生字。

初步詩歌的主要內容,體會詩人在詩中所抒發的感情。想象詩句所描繪的畫面,感受詩歌語言高度的概括能力和豐富的內藴。

理解文章的主題,體會愛心的力量;

學習借鑑想象在童話中的表達作用,展開自己想象的翅膀。

2、過程和方法:

情至而辭發,創設真切的詩歌情境,以情發辭,辭促思理解

詩人所表達的感情。

充分發揮小組學習的作用,主動積極的探討對詩意的獨特見解。

在朗讀時能自主揣摩,讀出詩歌的節奏美,韻律美。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這兩首詩以民間故事為依託,以豐富的想象,抒發了詩人一時的心情感受,學習時重在引導學生通過反覆誦,體會詩歌高度凝縮,耐人品味的語言美,感愛祖國優秀的語言文化,從中受到陶冶。

【課前準備】

1、生字卡片,花好月圓,二泉映月平沙落雁的音樂帶。

2、收集關於《牛郎織女》,《嫦娥奔月》,瞭解資料袋關於乞巧節的介紹。

3、收集關於李商隱的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乞巧》

一、創設情境,渲染氣氛

1、學生上台講關於《牛郎織女》的故事和乞巧節的傳統習俗:

導言:美麗的民間故事讓我們遐想翩翩,如果我們也能得到織女的智慧和靈巧那該有多好啊,下面請同學們一起來當一回詩人,讓我們回到七夕乞巧節這一天去向神仙娘子乞巧出示課題,讀題。

2、播放花好月圓曲,讓學生在音樂中感受過節的熱烈氣氛。並説説自己打算怎樣過這個乞巧節。

二、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1、自由朗讀詩歌,並嘗試給詩歌劃出節奏。

2、邊讀邊想象過節這個晚上週圍的情景怎麼樣?詩人在這個晚上的感受和心情怎麼樣?

場面(熙熙攘攘、人山人海,有説有笑)

心情:興奮,喜悦,緊張

3、詩人交流感受,用相關的詩句抒發內心的感情。

4、師配以優美的'語言描述,引導吟詠詩句:

一年一度的七夕乞巧節又到到了,詩人你和人們一樣來到外面抬頭仰望浩瀚的天空,你禁不住説,(七夕今宵看碧宵)聽説牛郎織女就要在這一天度過河橋來相會,(牽牛織婦女渡河橋)家家户户在這個美好的晚上望着圓圓的秋月,乞取織女的心靈手巧(家家乞巧望秋月),她們穿啊穿啊,在這熱鬧的夜裏不知有幾萬條絲線從月光下的針孔穿過(穿盡紅絲風萬條)

三、再讀詩歌,深悟詩情

1、同桌互讀再悟。

2、(配樂)學生可隨樂離位,如臨其境,尋找節日的夥伴對月朗誦。

3、檢查背誦詩歌。

四、指導學習生字

1、自主分析記憶字形:注意區別氣──乞強調曉不要多寫一畫。

2、指導認真寫字,範寫霄屏。

3、學生選字組詞,説句。

第二課時

《嫦娥》

一、談話導入,簡介詩人

1、教師板書悲傷這個詞語,請學生分別説出與這種心情有關的詞語或場面,

2、學生交流收集到的關於李商隱的資料,師相機概括簡介李商隱及其悲情詩:

唐代詩人,一生寫下了許多有名的詩歌如《錦瑟》《無題》《夜雨寄北》,而這些詩歌很多都是反映一種悲傷的感情今天 我們就來學習他的《嫦娥》,生讀題。

(學生靜息,醖釀情感。)

二、情境激情,初讀詩歌,意會詩意

1、播放《二泉映月》《平沙落雁》,生根據師的描述展開聯想,產生相應的體驗,並模擬嫦娥做出歎息狀,悲傷狀:

廣寒宮裏,燈寒壁冷,窗外落葉蕭蕭、我望穿秋月,一夜無眠,后羿,后羿你在哪裏啊?

2、學生小組交流談談在情境描述中的心情是怎麼樣的?

(悲傷,寂寞,後悔)

(出示詩歌),我們來看看詩人是怎麼樣把嫦娥的這種心情描繪出來: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學生講關於嫦娥奔月與中秋拜月的習俗由來的民間故事。

3、解決疑難問題,理解關健詞語。

4、燭影深曉星沉 分別説明了什麼?

5、嫦娥此時的心情怎麼樣?從詩歌中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6、學生試着説説詩歌的大意。

三、指導朗讀,背誦詩歌

1、(配樂)自主練讀詩歌,邊讀邊想象。

2、小組讀,互相指點。

3、指點名讀,師生評議,相機指導讀出節奏。

4、背誦詩歌。

四、課外拓展

瞭解李商隱的其它詩歌。

篇10:《古詩》的教案設計

《古詩二首》的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認識“促、憶、異”等7個生字。會寫“促、深、憶”等10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背誦課文。

3.懂得熱愛家鄉,珍惜親情。

課前準備

1.課文插圖,及《夜書所見》詩句字條。

2.學生課前查閲這兩首古詩及作者的有關資料。

3.學生蒐集描寫秋景或表達思念家鄉的古詩,讀讀背背。

第一課時

一、交流資料,瞭解背景

1.學生交流課前所查閲的資料。

2.教師引述:我國宋代有個詩人叫葉紹翁。有一年秋天,他離開家鄉,獨自在外。一個傍晚,他外出散步,觸景生情,便提筆寫下了一首詩,大家想知道寫了什麼嗎?板書課題,理解“書”的意思。

3.看圖説話:(出示課文掛圖)瞧,這就是葉紹翁所見到的情景,請大家仔細看圖,説一説你們看到了什麼。

二、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1.自由朗讀:放聲朗讀古詩,藉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2.同桌互讀:要求學生把這首詩讀給同桌聽、互相評議、互相指點。

3.自學古詩:藉助課後註釋或結合插圖理解字詞意思,劃出不理解的詞語。

4.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已讀懂的字詞、解決不理解的問題,老師巡迴指導。

5.課堂交流:小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決疑難問題。

三、再讀感悟,體會情感

1.自由讀詩,邊讀邊在腦海中浮現畫面:詩歌描繪了一幅怎樣的情景?

2.小組交流,組內成員互相補充。(要發散學生的思維)

3.指名描述畫面,教師可相機引導學生把想象的畫面説具體、説生動。

4.體會情感:假如你就是這個離鄉背井、獨自在外的詩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會產生怎樣的心情?(根據課堂情況可讓學生寫一寫)

5.感情朗讀:帶着這樣的情感朗讀古詩。通過賽讀、評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讀好這首詩。

四、趣味活動

1.我説你讀。方法:

(1)老師描述詩句的內容,學生讀出對應的詩句。

(2)老師點掛圖上的'景物,學生讀出對應的詩句。

2.字條連詩。

方法:老師出示某句詩的字條,學生接續後面一句詩(多連幾次,讓學生基本會背)。

3.情境背詩。

方法:學生可自由下位,把詩背給最要好的同學聽。

五、識字寫字

1.出示要寫的字:促、深

2.讓學生觀察範字,交流識字寫字經驗。

3.學生練習書寫生字。

六、拓展活動

你還讀過哪些詩人所作的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古詩,讀或背給同學聽聽。

第二課時

一、課前遊戲,複習導入

1.説説自己知道的傳統節日,有哪些習俗。(春節、中秋節、端午節、重陽節也可以以連線的方式出現節日、日期和習俗。)

2.小組比賽背誦《夜書所見》。

3.揭示課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理解“憶”的意思。

二、小組合作,討論自學

1.根據學《夜書所見》的方法,小組討論確定本詩怎麼學習。

自學基本步驟:

(1)自讀:讀準字音,並藉助課後註釋或工具書理解詞義。

(2)自思:想想自己讀懂了什麼,並提出自讀中產生的疑惑。

(3)交流:讀讀、説説、問問。

2.學生按自己小組議定的方法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三、師生交流,解決疑難

1.每組讀詩,説説讀懂了什麼,並提出小組學習時所產生的問題及解決的結果。

2.其他組的同學與老師參與其中,或討論解決或補充己見。

四、感情朗讀,啟發想象

1.指名朗讀詩文。問:你們覺得這首詩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

2.引導以情促讀。問:你能用讀來表現出這種思想感情嗎?

3.引導以讀促發想象。問:同學們在讀時頭腦中產生了一種怎樣的情景,能交流一下嗎?

4.學生交流想象的景像,並再次有感情朗讀。

五、趣味活動

1.生字連詞背誦。

方法:請學生把生字按出現的先後順序在本子上或黑板上排列,再連起來,試着背誦。

2.詩句連對。老師説詩句意思,學生背相應句子。

3.情境練背。學生當小小詩人,或加動作或加表情,先自己朗讀再上台表演,達到背誦。

4.賽詩會。

方法:(1)集體賽:每個小組背一、兩首古詩,一首課內的,一首課外的,看哪一組背得既響亮又流利。

(2)個人賽:每一小組派一名代表參加比賽,看誰背得最有感情。

六、識字寫字

1.出示要求寫的生字,組詞朗讀。

2.觀察生字,交流寫字經驗:怎樣既正確又漂亮地寫好這些生字?重點指導“異、插”的寫法。

3.書寫生字

七、拓展活動

1.你還讀過哪些描寫秋景的詩,背給同學聽聽。

2.有機會到公園或田野裏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點,想想自己心中產生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xianjincailiao/6ld6d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