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魯迅《風箏》讀後感多篇

魯迅《風箏》讀後感多篇

魯迅《風箏》讀後感多篇

魯迅《風箏》讀後感1

與風共舞,直上青雲。

小時候,總愛抬頭看風箏輕盈地上下翻飛。看着它們點綴天空,心中就會洋溢起無限柔情。對我來説,最幸福、最温暖的事就是在風箏飛舞的季節,能牽着媽媽的手,帶着風箏來到廣場。你看,那被風箏點綴得絢麗的天空中,飛得最高的那隻風箏儼然一副王者的姿態。而《風箏》一課,又讓我徜徉在那美好、快樂、温馨的畫面之中。

還記得風箏乘風飛起。

那時候,看見風箏飛起,我趕緊轉動線軸,單只是那麼瞬間,風箏在空中劃過一道美麗的弧線後就輕輕地飄落了。我無可奈何地歎口氣,撿起地上的風箏。又有什麼關係呢?每一隻風箏都是從起點飛向終點,都有跌落的經歷,那些飛翔在天空中的風箏,它們雖然失敗過,但就是憑着一股犟勁,毫不氣餒,最終馳騁宇際。悠思悠年間,我再次握緊,放手。線軸緩緩鬆勁,終於風箏如蝸牛般執着,再次起飛。“起飛、跌落、起飛……”一點一點地向上飛,線軸上的白色線圈一點一點地消失,風箏飛得更高了,我捏着長長的線一鬆一放,湛藍的天空中,一隻風箏映襯在這美麗的風景中,不斷向上、向上、向上……

我抬頭仰望藍天,手遮額頭,想着魯迅説的那麼一句話: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

是啊,放風箏時,我們不是得到了更加美好的回憶麼?這不是讓我們快樂麼?

我輕輕地扯斷了那根不斷向上,試圖掙脱的線。它擁有了天空的顏色,彷彿要與藍天與白雲融為一體,也許只有天空才是風箏最終的歸宿,那,就讓它飛吧!

魯迅《風箏》讀後感2

《風箏》是魯迅先生的一篇回憶性散文,回憶自己兒時殘酷地將小兄弟的風箏弄壞的事情。魯迅先生的本意是通過這件事來揭示舊的倫理道德下的社會面貌,從“我”對兄弟家長式的.管理,反映出神聖的長 幼尊卑秩序是何等殘忍,愚昧無知。

文章由回憶引起,看到風箏,“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引發了作者的記憶深處的往事。自己不愛風箏,甚至“厭惡”風箏,“以為這種沒出息的孩子所做的玩藝”,看到了小兄弟因風箏而“驚呼”“高興得跳躍”,認為是“笑柄,可鄙的”

這些情感導致了他接着下來對小兄弟的一次精神虐殺——當“我”恍然大悟,發現他偷偷地做風箏時,“憤怒地”“折斷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面對“我”的“傲然”,小兄弟先是“很驚惶”,“失了色的瑟縮着”,最後“絕望地”留在小屋裏。

這些人物描寫,僅寥寥無幾,就刻畫了人物的個性特點,神情呼之欲出。“我”為兄長,小弟“多病,瘦得不堪”,“論長幼,論力氣,他都是敵不過我的”。所以當自己驕橫地踏碎他的夢想時,他毫無反抗之力。

時間逝去,再見到風箏時,作者敍述道:“既給我久經逝去的兒時的回憶,而一併也帶着無可把握的悲哀”,因為中年後的他發現年少時犯下了不可饒恕的錯誤。“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但自己卻把它沒殺了。“我的心已彷彿變了鉛塊,很重很重的墮下去了”。

“我”虐殺兒童的思想根源,來自當時封建思想的束縛。舊思想無視孩子的天性,認為守規守矩的才是好孩子,文中用“肅殺的嚴冬”暗示了當時的社會環境,使文章含蓄又帶有深意

作者簡約的幾筆,就將他進行正當遊戲的願望遭到虐殺後,那種驚懼、絕望的心情,極其形象地揭示了出來,這些描寫完全符合兒童的特點。與小兄弟的形象想對照,突出了“我”的粗暴、兄長的威嚴。

每一個孩子都有愛玩的天性,讓他自由自在,就像藍天下飛翔的風箏,不要扼殺兒童的天性。

魯迅《風箏》讀後感3

天空中升飛的精美風箏,看似十分平凡,實則包含着中華幾千年來的文化底藴和傳統藝術。

《風箏》是一本中國國粹藝術讀本。裏面詳細介紹了風箏的來源藝術、製作方式、放飛原理、風箏派別和名家趣事。

風箏的來源。放風箏作為一種重要的民俗活動,來源於中國。但説到它的起源,有兩種説法:一是木鳶説,二是紙鳶説。風箏從南朝到北朝,經歷了從軍事通用工具,演變成一種羣眾性的娛樂玩具。原來小小的風箏在古代,竟還有軍事通訊的作用。

風箏的製作。講述了風箏的工具材料、綁紮、裱糊和彩繪等製作步驟。不要以為製作風箏很簡單,要想製作出精美的風箏,還得花不少心思呢。首先是製作風箏的工具材料,這可馬虎不得。從竹材、線繩、紙、絹再到顏料,都要挑選最適合做風箏的,否則就會影響風箏的飛昇。而綁紮、裱糊和彩繪這幾道工序,若非心靈手巧的人都不能勝任。因為每一個步驟都極其講究技巧,繫帶的手法、位置、繞線、裱糊的鬆緊、對稱,彩繪的打底、描線、染色和修飾等,每一道工序都不簡單。

風箏的放飛。講述風箏升飛的原理——力學原理,放飛條件和放飛方法。風箏放飛的原理説明了我國古代人民已經學會使用力學原理,而飛機也是由風箏升飛的原理製作出來的。

風箏的派別。令我驚訝的是風箏竟然也分派別,而且各派有各派的長處與獨特之處,還湧現出製作風箏的名家。

讀完這本書後,加深了我對風箏的認識和理解。原來風箏並不只是用於娛樂,而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人們的智慧結晶和藝術精華。風箏是我國的國粹,比如它的製作過程之複雜、之周密、之技術性都體現出風箏得來之不易。

跨進21世紀的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中留下來的國家,呈現出了生機煥然的景象。

然而,古老的中國,現在卻面臨着文化流失,傳統工藝後繼無人、遺產遺蹟遭受破壞等現象。作為青少年,我們要勇於擔當傳承傳統文化的責任,珍愛、傳承中國的國粹藝術,為保護中國的精神財富而努力。

魯迅《風箏》讀後感4

今天老師教了《風箏》這一課。這篇散文中,有魯迅的兄弟之情,有遊戲之於兒童的意義,有魯迅的自省精神,有魯迅對小兄弟身受“虐殺”卻無怨恨的深沉感慨。

文章説的是小時候不許小兄弟放風箏,不準小兄弟弄這種沒出息的玩藝,行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遊戲之於兒童的意義,魯迅醒悟過來,自己當年的行徑,簡直是“對於精神的虐殺”。雖然事隔久遠,魯迅還是一心想補過,然而小兄弟卻全然忘卻,“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從手足之情上看,當年不許小兄弟放風箏,是為小兄弟有出息,那氣恨,是恨鐵不成鋼。一旦明白自己錯了,雖是幾十年前的往事,雖為兄長,也要討小兄弟寬恕。同胞手足之情溢於言表。

從遊戲的意義上看,“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遊戲實在出於兒童天性,遊戲使兒童活潑、健康、聰明。因此不準遊戲,無異於虐殺兒童天性。魯迅看到外國的兒童教育主張,認識了中國舊式教育的落後,願中國的兒童教育改變落後的偏見,願兒童精神從此不受壓制,從此能夠健康成長。

從魯迅的自省精神看,魯迅是嚴於解剖自己的,嚴於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絲不苟,知錯必改,鄭重其事,這種精神非常可貴。

從小兄弟身受“虐殺”卻毫無怨恨這種現象上看,魯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腳在這一點上,留下無盡的悲哀和發人深思的問號。小兄弟為什麼全然忘卻原來他偷做風箏,自己也並不認為正當,以為兄長該管,因此並不耿耿於懷。

這篇課文告訴我們要多學習魯迅先生的優點,從中得到啟發,這樣人才會有進步。更加要學習魯迅先生的寫作方法,本文以一分一總的形式來寫這篇文章的。

魯迅《風箏》讀後感5

讀《風箏》有感今天老師教了《風箏》這一課。這篇散文中,有魯迅的兄弟之情,有遊戲之於兒童的意義,有魯迅的自省精神,有魯迅對小兄弟身受“虐-殺”卻無怨恨的深沉感慨。文章説的是小時候不許小兄弟放風箏,不準小兄弟弄這種沒出息的玩藝,行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遊戲之於兒童的意義,魯迅醒悟過來,自己當年的行徑,簡直是“對於精神的虐-殺”。

雖然事隔久遠,魯迅還是一心想補過,然而小兄弟卻全然忘卻,“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從手足之情上看,當年不許小兄弟放風箏,是為小兄弟有出息,那氣恨,是恨鐵不成鋼。一旦明白自己錯了,雖是幾十年前的往事,雖為兄長,也要討小兄弟寬耍同胞手足之情溢於言表。從遊戲的意義上看,“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遊戲實在出於兒童天性,遊戲使兒童活潑、健康、聰明。因此不準遊戲,無異於虐-殺兒童天性。魯迅看到外國的兒童教育主張,認識了中國舊式教育的落後,願中國的兒童教育改變落後的偏見,願兒童精神從此不受壓制,從此能夠健康成長。從魯迅的自省精神看,魯迅是嚴於解剖自己的,嚴於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絲不苟,知錯必改,鄭重其事,這種精神非常可貴。從小兄弟身受“虐-殺”卻毫無怨恨這種現象上看,魯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腳在這一點上,留下無盡的悲哀和發人深思的問號。小兄弟為什麼全然忘卻?原來他偷做風箏,自己也並不認為正當,以為兄長該管,因此並不耿耿於懷。這篇課文告訴我們要多學習魯迅先生的優點,從中得到啟發,這樣人才會有進步。更加要學習魯迅先生的寫作方法,本文以一分一總的形式來寫這篇文章。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1pdgl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