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套中人契訶夫讀後感

套中人契訶夫讀後感

第一篇:套中人契訶夫讀後感

套中人契訶夫讀後感

套中人契訶夫讀後感

安東·契科夫,一個簡單的名字,已過百年,他仍無法使人忘懷,因為,他的作品太讓人有所感觸。《套中人》就是他千萬作品中的傑作,這一段段文字,散發着持久的魅力,帶領着我穿越那遠去的歲月,深深地體會到19世紀末沙皇俄國的黑暗現實。

別理科夫,一個普通的中學教員,一名簡單的知識分子,卻儼然成為“套中人”。

在當時,他不是一個簡單的個人,而是19世紀沙皇俄國的一個典型,是舊制度、舊秩序、舊思想的忠實維護者。他生活中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掩飾自己所有的不安,不受外界的影響。他造出一個個所謂的套子:哪怕在晴天中出門他也總是穿着套鞋,帶着雨傘,他的雨傘、懷錶、削鉛筆的小折刀等等一切能包裹起來的東西都總是裝在套子裏,就連他的臉也好像裝在套子裏,因為他總是把臉藏在豎起的衣領裏面,戴着黑眼鏡,耳朵裏塞上棉花,坐出租馬車的時候也要車伕馬上把車篷支起來。他所做的一切,就是為了心裏的踏實。他的那句口頭禪:“千萬別鬧出什麼亂子來”,正正是他性格孤僻,膽小怕事的表現。在我看來,他已經被沙皇俄國的種種制度毒化了,是當時的黑暗現實這樣一個令人可悲的“套中人”。

而後來,別理科夫也嘗試擺脱這樣套子裏的生活,他在眾人慫恿下,他與華連卡結婚了。他希望逃出套子,但一件事情令他的希望落空了。他認為:一名中學教員與小姐騎自行車是一件多麼離譜的事情啊。他決定謹慎迂腐的態度對他的妻子談話,卻被華連卡的弟弟碰上了,在一番爭執後,他被摔到樓下,結果可想而知,他死了。但他的死,不怪誰,只能怪他自己,他與現實生活格格不入,一身套子將他累死了。他的世界觀就是害怕出亂子,害怕改變既有的一切,所以得了如此下場,通至死亡的墳墓。

俗話説:性格決定命運。正是別理科夫的封建,懷舊,膽小多疑等等的消極性格,令他走上了一條不歸路,這樣的結果令人唏噓不已。不過,令人心痛的更是當時沙皇俄國的黑暗現實,那黑暗污濁的無形的政治空氣,生生壓垮了當時的俄國民眾,別理科夫只是當時的一個代表,令今後的我們對此有了深刻的認識。

契科夫的《套中人》,一段短短的文字,揭露了俄國社會的各種病態,猛烈抨擊了沙皇專制的黑暗制度,讓我們重遊了過去的歷史。其實,當下也存在一些套中人,但願每個人都能擺脱各自的套子,在多彩繽紛的世界裏,更精彩地活着!

第二篇:簡析契訶夫及其作品《套中人》

簡析契訶夫及其作品《套中人》 摘要:俄國著名小説家契訶夫帶給世人眾多文筆犀利、充滿諷刺意味的小説,他通過塑造的一個又一個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和曲折荒誕的故事情節,折射出十九世紀末俄國廣大人民羣眾悲慘的生活,反映了社會的黑暗,批判了專制統治者殘暴統治。本文通過分析契訶夫《套中人》的故事情節、人物形象和寫作手法,來總結作品的深刻內涵和思想感情,進而認識契訶夫的內心和精神。

關鍵字:契訶夫套中人 禁錮 批判

一、 契訶夫生平簡介

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1860一1904),俄國小説家、戲劇家、十九世紀末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短篇小説藝術大師。契訶夫1860年1月29日生於羅斯托夫省塔甘羅格市一個小市民家庭,父親的雜貨鋪倒閉後,他靠當家庭教師讀完中學,1879年入莫斯科大學學醫,1884年畢業後從醫並開始文學創作。1904年6月,契訶夫因肺炎病情惡化,前往德國的温泉療養地黑森林的巴登維勒治療,7月15日逝世。

契訶夫一生創作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説,還寫了一些中篇小説和劇本。他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説,如《胖子和瘦子》、《小公務員之死》、《苦惱》,再現了“小人物”的不幸和軟弱,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瑣。而在《變色龍》及《普里希別葉夫中士》中,作者鞭撻了忠實維護專制暴政的奴才及其專橫跋扈、暴戾恣睢的醜惡嘴臉。 契訶夫後期轉向戲劇創作,主要作品有《伊凡諾夫》、《海鷗》、

《萬尼亞舅舅》、《三姊妹》、《櫻桃園》,都曲折反映了俄國大革命前夕一部分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苦悶和追求。其作品文筆精煉,形象鮮明,思想深刻,大多數取材於中等階層的“小人物”的平凡生活,揭露了反動統治階級的殘暴,抨擊了沙皇的專制制度。契訶夫和法國的莫泊桑,美國的歐·亨利 齊名為三大短篇小説巨匠。他的名言“簡練是天才的姊妹”也成為後世作家孜孜追求的座右銘。列夫·托爾斯泰説:契訶夫是一個“無與倫比的藝術家”。托馬斯·曼斷言:“毫無疑問,契訶夫的藝術在歐洲文學中屬於最有力、最優秀的一類。”

二、簡析契訶夫作品《套中人》

(一)主人翁形象

別里科夫正如文章題目一樣將自己裝在套子中,他“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帶着雨傘,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把隨身帶的東西都放在一個又一個“套子”裏;他把自己的臉也“藏在豎起的衣領裏”;他“戴黑眼鏡,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坐馬車“總要叫馬車伕支起車篷”;睡覺總要放下蚊帳??而事實上,不僅他的身體裝在套子裏,他的思想也裝在套子裏。他是一個膽小多疑而又悲觀固執的人,總是説“千萬別鬧出什麼亂子啊”,只有政府的通告和報紙上的文章,其中寫明禁止什麼事情,他才覺得清清楚楚。至於批准和允許的事,他卻覺得含有可疑的成分,含有某種模糊而沒説透的東西。

(二)內容分析

別里科夫是一個令人痛恨的人,但也是一個可悲可憐的人,他的一生是他自己的悲劇,也是那個時代的悲劇。他認為只有政府提倡的事才是應該做的事,而政府禁止的事都是錯事。他無條件地信奉政府,思想保守僵化而又固執,他誠惶誠恐,戰戰兢兢,不敢越雷池一步,守着種種戒條,希望一切都能用框子框的規規矩矩。別里科夫是沙皇專制主義的產物,在沙皇專制統治的白色恐怖下他已經沒有了自己的思想,專制制度毒化了他的思想、心靈,使他懼怕一切變革,頑固僵化,害怕新事物,維護舊事物,他助紂為虐,成為沙皇專制統治的工具,而毫無疑問,這個工具是統治者創造的。

不僅將自己裝進套子裏,也將周圍的一切裝進套子裏,干涉他人的生活,而最最可悲的事情也在這裏,“整個中學控制在他的手中,足足有十五年之久!其實何止是一所中學?全城都受他的控制!我們這兒的太太們在星期六不搞家庭演出,因為怕他知道。教士們當着他的面不敢吃葷,不敢打牌。在別里科夫這樣的人的影響下,在最近這十年到十五年間,我們全城的人變得什麼都怕。他們不敢大聲説話,寄信,交朋友,讀書,不敢賙濟窮人,教人識字??”所有的人都反對他的作法,都深深地厭惡他,都在暗地裏嘲笑他,但居然沒有一個人站出來反對,沒有一個人無視他,反而都被他的思想控制,不敢從事任何人看來都理所當然的事,人們都像他一樣蜷縮在自己的套子裏苟且偷生。

別里科夫死後,人們“心緒極好。然而一個星期還沒過完,生活就又照先前一樣,仍然那麼嚴峻、令人厭煩、雜亂無章了。” 別里科

夫雖然死了,但他留給眾人的套子依然還在,人們已經從最初的反感變得漸漸習慣而麻木了,再也跳不出來。裝在套子裏的人又何止別里科夫一個人呢?

(三)文章主旨

本文通過塑造別里科夫這個人物形象,折射出十九世紀末俄國人民在沙皇專制統治下被毒害、僵化、禁錮的思想。通過寫別里科夫批判了謹守刻板教條,思想僵化,拒絕新事物,不辨是非的人,而通過寫別里科夫周圍的人,批判了在統治者暴力統治和思想控制下,麻木接受,不敢反抗,最終迷失自我的人。作者揭露了那個社會的各種病態,抨擊了沙皇專制制度。

三、 簡析契訶夫的思想情感

契訶夫的小説短小精悍,簡練樸素,結構緊湊,情節生動,筆調幽默,語言明快,極富於音樂節奏感,寓意深刻。他通過犀利的語言,諷刺的手法反映了沙皇專制統治下底層人民黑暗悲慘的生活,表達了對廣大農民悲慘命運的關心好同情,鞭撻了忠實維護專制暴政的奴才及其專橫跋扈的醜惡嘴臉,揭露和批判了統治者的暴力統治。

第三篇:對契訶夫“《套中人》三部曲”內容的分別概括

對契訶夫“《套中人》三部曲”內容的分別概括

《裝在套子裏的人》內容梗概:

又名《套中人》,是契訶夫的“短篇三部曲”的首篇,寫兩個因誤了時辰而無法及時回家的獵人:獸醫伊凡.伊凡內奇和中學教師布爾金,逗留在村長普羅科菲家的堆房裏過夜,未睡前閒聊時講的、投射當時社會問題的人物故事。

首聊的人物是村長的妻子瑪芙拉,布爾金説她是“那種性情孤僻、像寄居蟹或者蝸牛那樣極力縮進自己的硬殼裏去的人”,並説這種人“在這個世界上是不少的”。令人信服的論點的立足往往離不開其背後強有力的論據。於是,本文的主角別里科夫赫然走上了舞台,如果説別里科夫演的是一處啞劇,那麼布爾金就是一名出色的啞劇解説員,啞劇開場即是故事的結局,牽引着不僅僅是伊凡.伊凡內奇這一名觀眾。

別里科夫的故事可歸結為兩大部分:一是孤僻的性格,表現為封閉、懷舊、膽小多疑,同時又極力維護現行專制秩序,思想上自覺向反動政府看齊,蔑視自由,是個典型的“套中人”。總體來看,他也是沙俄專制統治在現實社會引發的精神瘟疫的一名受害者,同時又是一個帶菌體,起到傳播專制主義政治統治的精神病菌而室息廣大民眾自由意志的作用。二是戀愛的悲劇,該部分從某種程度上講,是對“套中人”病狀的拯救過程,結果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別里科夫戲劇性地死了。該部分內容主涉人物是別里科夫、姐弟倆華連卡、瓦卡連科,其中,華連卡自始至終更像是一名局外人,擔當着與別里科夫戀愛的戲劇角色,她有着女性的美貌,自由、活潑、非常大膽的性格,是拯救“套中人”的最合適人選;瓦卡連科也是自由的載體,但他的性格表現為暴躁、果敢、愛恨分明,別里科夫之死,他構成了外因中的一部分。

“套中人”別里科夫終於進了那個適合他的、永久的套子------墳墓,但布爾金並未因此關閉話匣,不僅是認為陳述他的論點論據還不足,更因為別里科夫之死並不是社會問題產生的根源,他僅是“套中人”的一個典型,他的死,並未使社會“怪狀”隨之結束,(學校及城裏的人以為就此可以享受解脱的自由了,“然而一個星期還沒過完,生活就又照先前一樣,仍然那麼嚴峻、令人厭煩、雜亂無章了”、“情況並沒有變得好一點。”)因為某種精神上的恐懼情緒早已滲透進生長在這裏的、每一個人的血液,並且真正在揮發病菌的社會根源並未因此少一根毫毛。

“那樣的人將來還會有多少啊!”布爾金髮出的、呼應前文的、具有前瞻性的濃重歎息,是契訶夫對俄羅斯前途、命運的憂鬱;作品結尾伊凡.伊凡內奇的“失眠”也側面反應了當時沙俄專制制度對人們的毒害之深,套子無處不在,套中人層出不窮的社會狀況,夾雜着契訶夫當時社會制度的些許不滿。

《醋栗》內容梗概:

是契訶夫的“短篇三部曲”之一,寫獸醫伊凡.伊凡內奇和中學教師布爾金離開村長家後,為避雨又來到索菲諾村的阿列興家。主人一番熱情接待後,承接前面對話中遺留的“待講故事”餘音,伊凡.伊凡內奇向布爾金、阿列興聲情並茂地講了另一個“套中人”(為個人的、平庸的幸福所套)他的弟弟------尼古拉.伊凡內奇的故事:一個與自己一起度過童年生活、然後在税務局謀差,單調、機械的工作卻培育了他人生的全部理想:買下一座有醋栗的莊園,並在裏面度過下半生。為了這個平庸的幸福,他拋棄了善良,變得冷酷無情,甚至成為“守財奴”,娶寡婦,“餓”死她卻毫不自責。作者通過刻畫這個人物,如“真正的地主老爺”、“裝腔作勢地做事”、“用大臣的口吻説教”“貪婪地吃又硬又酸的醋栗”等,批判了自私自利、蜷縮於個人幸福小天地的庸人的心靈的空虛和墮落。

小説主人公尼古拉?伊凡內奇的一生,沒有特大的災難,也無意外的發跡;無品行不正的劣跡,也無引人注目的創舉。他的一切只是表明他的理想終於實現了。乍看,這平淡的生活實在沒有再現的必要,世上許多人不都是那麼平平常常地過來了嗎?

但契訶夫不這麼看, 他認為在平淡而又平常的生活背後,潛藏着無數的庸俗;無數的庸俗集合起來,就形成了令人作嘔的黴臭。這黴臭無時無刻無處無地不在浸濁着人們的靈魂,以致於使人失去正直的天性、做人的尊嚴,生活的勇氣。尼古拉?伊凡內奇的生活,不就是由庸俗構成的麼?他那種容易滿足現狀、平庸度世的性格,就是由庸俗形成的。

在現實生活的平淡中,挖掘出重要的內容,在表面上沒有破綻的地方看出破綻,在堂而皇之的生活中找出“災禍、瑣事和鄙俗行為”,挑出庸俗的黴素來,是契訶夫寫作的高明之處,但這不是契訶夫的寫作目的。他的真正的寫作目的在於,啟發讀者和自己一起,重新思考生活,認真評價生活,刻意尋求生活和真諦,激發讀者對現實生活中一切庸俗的憎惡之情,就是要把無意義的生活展示給人看,把有意義的道路指示給人走。

《關於愛情》內容梗概:

是契訶夫的“短篇三部曲”的最後一篇。寫的是善良聰明、為人坦誠、熱情的主人阿列興和客人伊凡.伊凡內奇、布爾金就美麗的使女彼拉蓋雅為何愛上有“醜八怪”、“酒徒”(甚至酒後施暴)等稱謂的胖廚師尼卡諾爾的困惑,開始了以愛情為話題核心的討論,而阿列興感慨頗多,並隨之即興講了一個自己的愛情故事,女主角是一位有夫有子的、年輕漂亮、善良有知識的女性,名叫安娜.阿歷克塞耶芙娜,他們之間擁有真正的愛情,卻彼此都從世俗意義上的幸福或不幸、罪過或美德來對待這份情感,以致最終以放棄作為結局。阿列興借自己的、充滿悽美色彩的愛情故事闡釋了自己的愛情觀:對待真正的愛情,不應囿於世俗意義的幸福或美德。或許這也是作品開篇他們困惑的一個答案。

關於契訶夫“短篇三部曲”的幾句碎語:

《套中人》、《醋栗》、《關於愛情》 三篇小説在人物和情節上有連貫性,分別是由三個人講的三個故事。《套中人》是由中學教師布爾金講的一個故事,地點是在村長普羅科菲的堆房裏,《醋栗》則是由獸醫伊凡·伊凡內奇講的一個故事,地點是在阿列興家,而《關於愛情》則是阿列興講的一個關於自己的愛情故事。這種由主涉人物分別講故事構成小説的寫法或多或少與薄伽丘的《十日談》(作品描述1348年意大利的佛羅倫斯流傳瘟疫病時,十個青年男女逃到郊外別墅居住,他們除了唱歌跳舞之外,每人每天還要講一個故事,住了十天,共講一百個故事,因此得名《十日談》)相似。

第四篇:《套中人》讀後感

《套中人》讀後感

這樣的生活什麼時候才是頭呢?它的根源究竟是什麼呢?在小説的結尾處獸醫伊萬〃伊萬內奇分析得很有道理,他認為:“自己受到委屈和侮辱而隱忍不發,不敢公開聲明站在正直自由的人一邊,反而自己也弄虛作假,面帶微笑,而這樣做無非是為了混一口飯吃,為了有一個温暖的小窩,為了做個不值錢的小官罷了。”這就是根源所在,為了保全自己、為了一己私利而喪失人格,喪失做人的尊嚴,喪失做人的起碼原則,如蟲豸一般苟延殘喘。

而最可怕的是,漸漸地,這一切都成為了習慣,成為了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在小説的結尾部分我們可以明顯地體會到這一點。別里科夫死了,死得非常具有戲劇性:學校裏新來了一位史地教師,從烏克蘭來的,與他一起來的還有他的姐姐華連卡,他們的到來如同一塊石子一樣把死水一潭的沉悶生活攪起了漣漪。烏克蘭是俄國的南方,那裏氣候宜人,總是陽光燦爛,那裏的人的性格也受了那種地理環境的影響,豪爽,快樂,活潑,這一點非常鮮明地體現在華連卡身上。小説中是這樣形容她的:她簡直就像蜜餞水果,活潑極了,很愛熱鬧,老是唱小俄羅斯的抒情歌曲,揚聲大笑;她就像一個希臘神話中的愛神、美神一樣從浪花裏鑽出來了;小俄羅斯女人只會哭或者笑,對她們來説不哭不笑的心情是沒有的……這樣的快樂甚至也感染了“套中人”別里科夫,在眾人的慫恿下他甚至打算向華連卡求婚了,不過也僅僅是打算罷了:結婚以後要承擔的義務和責任把他給嚇住了,尤其讓他害怕的是華連卡姐弟兩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他認為他們為人師表竟然騎着自行車穿街而過簡直不成體統,以華連卡這樣的活潑性情,説不定以後就會惹出什麼麻煩來。於是他來到華連卡弟弟那裏,告訴他這不應該那不應該,這不對那不對,最後被這個火暴脾氣的弟弟揪着脖領子從樓梯上推了下去,而這恰巧被華連卡看到了。別里科夫又怕又羞,過了一個月就一命嗚呼了。別里科夫就這樣極具戲劇性地死去了。學校以及城裏的人以為就此可以享受解脱的自由了,而悲哀的是,這種恐懼的情緒已經滲透到每一個人的血液中去了,好心情持續了還不到一個星期,生活又恢復了老樣子,照先前一樣,仍舊那麼壓抑、沉悶。

在《裝在套子裏的人》中,契科夫塑造了一個性格孤僻,膽小怕事,恐懼變革,想做一個純粹的現行制度的“守法良民”別里科夫。別里科夫的世界觀就是害怕出亂子,害怕改變既有的一切,但是他所作所為,在客觀上卻起着為沙皇專制助紂為虐的作用。他轄制着大家,並不是靠暴力等手段,而是給眾人精神上的壓抑,讓大家“透不出氣”。可以説是專制制度毒化了他的思想、心靈,使他懼怕一切變革,頑固僵化,他是沙皇專制制度的維護者,但更是受害者。

法國思想家帕斯爾説“人只是一隻蘆葦,是宇宙間最脆弱的東西。但人是一隻會思想的蘆葦”。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宇宙間任何一件東西都能臵人於死地,然而人卻成了萬物的主宰,這正是因為人有一顆會思想的靈魂,人因為思想而高貴。然而當人的思想被關在一個籠子裏而失去了飛翔的自由時,人還是“人”嗎?而小説中的別里科夫與不斷地嘲笑、戲弄他的中學同事以及全城居民之間並沒有本質的區別;正是他們共同地恐懼、忍讓,才以至“什麼都怕”“不敢大聲説話,不敢寫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書,不敢去賙濟窮人,不敢教人去念書寫字”,在這裏,我們也許早就注意到,別裏

科夫其實只是一個面孔模糊的人,契訶夫詳細地描繪了他的衣着、物件,比如他的套鞋、雨傘、眼鏡、帽子以及房間的擺設,卻恰恰沒有對別里科夫進行面部描寫,這自然決不是大師的忽略,而應當是匠心所在,文中幾次只出現了他的“蒼白的臉”,這個蒼白的臉,蒼白的生活,蒼白的人格的別里科夫不是一個人,這個尖酸刻薄、神經衰弱、精神極度緊張警覺的形象,正如魯迅筆下的那個拖着一條瘦瘦的辮子的阿q絕不是“這一個”而是“每一個”一樣,是一個羣體。正是這些別里科夫,才使小鎮成了“一溝絕望的死水,清風吹不起半點漪淪”。

別里科夫的最終的歸宿是墳墓,這對他來説應該是一個永遠的“套子”了,在這裏他可以逃避那些他在世間厭惡而且恐懼的一切,還可以讓那些厭惡他,以為是他主宰了他們的快樂的人羣暫時輕鬆一下,事實上,當他們在一種終於擺脱了禁錮的那種虛幻的欣喜中轉身離開墳墓的時候,又一個他們中的別里科夫已經被推到前台,戲劇,又開始了。

想起了一首詩:“在沒有英雄的時代裏,我只想做一個人。”當越來越多的人在迷失在光怪陸離的現代社會中的時候,當越來越多的人在分割的越來越小的空間裏卻感受到更遠的距離,歎息“你看我時很遠,你看雲時很近”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地體會到契訶夫的“可這樣的人不知道還有多少呢”這句歎息的份量,感受到他對人間摯愛的那份呼喚。

二、別里科夫的形象

1.性格、行為

①封閉:他“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帶着雨傘,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把隨身帶的東西都放在一個又一個“套子”裏;他把自己的臉也“藏在豎起的衣領裏”;他“戴黑眼鏡,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坐馬車“總要叫馬車伕支起車篷”。──“總之”,他“總想把自己包在殼子裏,彷彿要為自己製造一個套子,好隔絕人世,不受外界影響”。不僅如此,他把和人交往也視為厭事,“他所去的那個擠滿了人的學校,分明使得他滿心害怕和憎惡”,跟“我”(布爾金)一塊兒走路,“對他那麼一個性情孤僻的人來説,顯然也是苦事”。

②懷舊:他“老是歌頌過去,歌頌那些從沒存在過的東西”,他總認為過去什麼都好,其實意味着對現實的恐懼、抗拒。所以作者説他“所教的古代語言”“雨靴”“雨傘”都是他逃避現實生活的道具。他為什麼這樣害怕現實生活呢?他究竟要“逃避”什麼?

③膽小多疑:他膽小,恐懼得讓人發笑。“他一上牀,就拉過被子來蒙上腦袋”,“他躺在被子底下,戰戰兢兢”,“深怕會出什麼事”,“深怕小賊溜進來”;他又多疑,什麼事都讓他“心慌得很,一個勁兒地説:千萬別鬧出什麼亂子”。

從他封閉、懷舊、膽小多疑的性格行為上看,他的所謂“性情孤僻”,其實是“逃避”外界活生生的生活。人類生活總要向前發展,文明才能進步。他怕的就是這樣的發展、進步,所以他乾脆逃避生活,以今不如昔來安慰自己,甚至歌頌“從沒存在過的東西”,可見他已經虛妄到何等地步!

④極力維護現行秩序:思想上自覺向反動政府看齊。“只有政府的告示和報紙(自然是御用報紙,經過鎮壓,不可能宣傳進步思想的新聞媒體)上的文章”,“其中規定着禁止什麼,他才覺得一清二楚”。即使官方批准的東西,他也覺得“包藏着使人懷疑的成分”,總擔憂“鬧出什麼亂子”。至

於“違背法令、脱離常規、不合規矩的事”,當然引起他“心慌”,即使和他“毫不相干”,他也要“悶悶不樂”。

如果説他的悲劇是性格悲劇的話,那麼他樂於告密,就表現了他人格的卑鄙了。他對自己的無恥行為總是振振有詞:“為了避免我們的談話被人家誤解以致鬧出什麼亂子起見,我得把我們的談話內容報告校長──把大意説明一下。我不能不這樣做。”他從思想上的保守僵化已經墮落到行為上的卑劣了。

就這樣,他在思想上行動上把自己和沙皇反動專制統治聯繫在一起,壓制着身邊的人們,全城的人戰戰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都怕他”,“他們不敢大聲説話,不敢寫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書,不敢賙濟窮人,不敢教人唸書寫字……”,這個“套中人”給人們帶來多麼大的精神壓力和恐懼!

2.結婚的悲喜劇

像別里科夫這樣厭惡別人、恐懼生活的人,居然要結婚,首先是一出讓人發笑的喜劇,最後必然以悲劇告終。

校長太太,也包括像布爾金這樣的同事,都“撮合”“慫恿”別里科夫和華連卡結婚。於是“他昏了頭,決定結婚了”。結婚意味着他對生活的渴望,意味着他走出“套子”的嘗試。但是要掙脱出既有的“套子”是很困難的,一樁小事,就讓他的希望徹底破滅,就讓他感到他和生趣盎然的現實生活格格不入。年輕活潑的華連卡“興高采烈”地騎自行車,這在別里科夫的眼裏是多麼“大逆不道”的事情,“中學教員和小姐騎自行車還成體統嗎?”迂腐、多疑、謹慎的別里科夫一本正經地找華連卡談話,卻碰上了她的哥哥,話不投機,別里科夫惱羞成怒,以告密相威脅,被摔到樓下,結果可想而知,婚事完了,別里科夫的性命也完了。──他身上的“套子”太厚重,已經不能讓他回到正常的生活中來了。

3.別里科夫的悲劇

別里科夫並不是十惡不赦的惡人,他性格孤僻,膽小怕事,恐懼變革,更多的是想做一個純粹的現行制度的“守法良民”。他的世界觀就是害怕出亂子,害怕改變既有的一切,但是他的所作所為,在客觀上卻助紂為虐。他轄制着大家,並不是靠暴力等手段,而是給眾人精神上的壓抑,讓大家“透不出氣”。可以説是專制制度毒化了他的思想、心靈,使他懼怕一切變革,頑固僵化,他既是沙皇專制制度的維護者,也是受害者。

三、誇張與諷刺的手法

誇張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誇張人物形象,像別里科夫這樣整天躲在“套子”裏的人,在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二是誇張人物的作用,説他把“整個中學”轄制了“足足十五年”,連“全城都受着他轄制”,大傢什麼都不敢幹。這些誇張是作者對生活的高度概括,揭示了社會的本質。別里科夫是眾多“套中人”的典型代表,而他對人們的壓制,也是種種專制壓迫的結果。諷刺也表現在兩方面,一是通過對別里科夫性格行為的誇張,嘲諷了“套中人”的醜陋和可憎;二是以戲劇化的情節,描寫別里科夫可悲的下場。他生平最怕出亂子,結果亂子偏偏找上他,挺好的婚事讓他自己無端搞出了“亂子”,這不是絕妙的諷刺嗎?

四、關於“套子”和“套中人”的思考

無論什麼時代什麼社會,都有不同形式的“套子”和“套中人”出

現。因為時代發展、社會進步,總會有變革,那麼就會有反對變革的人出現。這些人中除了仇視社會進步,逆歷史潮流而動的反動統治者外,更多的是墨守成規、因循守舊的小人物,他們對新生事物不適應、不理解,甚至滿懷恐懼,他們主要在思想和行動上抗拒社會變革。我們從改革開放的歷程中,就可以發現許多這樣的人和事。而改革開放的最大阻力,就是既有的各種“套子”。

第五篇:《套中人》讀後感

《套中人》讀後感

提起契訶夫的短篇小説,自然很容易使人想起他筆下的“套中人”別里科夫。契訶夫在短短的篇幅裏,以諷刺的手法,入木三分地刻畫出這一沙皇專制制度的忠實衞道士的典型形象。

作品開始時光從他的日常生活着手,描繪他在生活中一刻也離不開各種各樣的“套子”:晴天帶雨傘,耳朵塞棉花,把臉也躲藏在豎起的大衣領裏。如果僅僅這樣,那麼只是孤僻可笑罷了,就讓他躲在角落裏吧;然而不止如此,他還要把思想臧在“套子”裏,這個“套子”就是沙皇政府壓制人民自由的文告和法令,他老是一個勁地嚷着:“千萬別鬧出亂子啊!”如果僅僅是這樣,那就讓他自言自語吧,用不着理睬他。但是問題遠不止此。他還要用“套子”去湊別人的思想。更令人詫異的是大家看見他都害怕。就是這麼一個古怪猥瑣的人,就把大家壓得透不過氣來,把整個中學轄制了足足十五年,而且全城都受他的轄制,弄得大家甚至不敢大聲説話,不敢寫信,不敢交朋友??總而言之,人們對這個神經質的、變態的套中人妥協讓步,可以説許多人也被迫不同程度地鑽進“套子”中去了。 作者在這裏向我們提出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別里科夫並不是達官貴人,他沒有顯赫的地位和權勢,而是一個普通的中學教員,他在生活中是無足輕重的人物。在作者的筆下,他不是作為單個的人,而是作為知識界和社會上的一種典型,是舊制度、舊秩序、舊思想的忠實維護者,人們害怕他,其實是被那黑暗污濁的政治空氣壓得喘不過氣來。這樣的生活什麼時候才是頭呢?它的根源究竟是什麼呢?在小説的結尾處獸醫伊萬·伊萬內奇分析得很有道理,他認為:“自己受到委屈和侮辱而隱忍不發,不敢公開聲明站在正直自由的人一邊,反而自己也弄虛作假,面帶微笑,而這樣做無非是為了混一口飯吃,為了有一個温暖的小窩,為了做個不值錢的小官罷了。”這就是根源所在,為了保全自己、為了一己私利而喪失人格,喪失做人的尊嚴,喪失做人的起碼原則,如蟲豸一般苟延殘喘。

而最可怕的是,漸漸地,這一切都成為了習慣,成為了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在小説的結尾部分我們可以明顯地體會到這一點。別里科夫死了,死得非常具有戲劇性:學校裏新來了一位史地教師,從烏克蘭來的,與他一起來的還有他的姐姐華連卡,他們的到來如同一塊石子一樣把死水一潭的沉悶生活攪起了漣漪。烏克蘭是俄國的南方,那裏氣候宜人,總是陽光燦爛,那裏的人的性格也受了那種地理環境的影響,豪爽,快樂,活潑,這一點

非常鮮明地體現在華連卡身上。小説中是這樣形容她的:她簡直就像蜜餞水果,活潑極了,很愛熱鬧,老是唱小俄羅斯的抒情歌曲,揚聲大笑;她就像一個希臘神話中的愛神、美神一樣從浪花裏鑽出來了;小俄羅斯女人只會哭或者笑,對她們來説不哭不笑的心情是沒有的??這樣的快樂甚至也感染了“套中人”別里科夫,在眾人的慫恿下他甚至打算向華連卡求婚了,不過也僅僅是打算罷了:結婚以後要承擔的義務和責任把他給嚇住了,尤其讓他害怕的是華連卡姐弟兩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他認為他們為人師表竟然騎着自行車穿街而過簡直不成體統,以華連卡這樣的活潑性情,説不定以後就會惹出什麼麻煩來。於是他來到華連卡弟弟那裏,告訴他這不應該那不應該,這不對那不對,最後被這個火暴脾氣的弟弟揪着脖領子從樓梯上推了下去,而這恰巧被華連卡看到了。別里科夫又怕又羞,過了一個月就一命嗚呼了。別里科夫就這樣極具戲劇性地死去了。學校以及城裏的人以為就此可以享受解脱的自由了,而悲哀的是,這種恐懼的情緒已經滲透到每一個人的血液中去了,好心情持續了還不到一個星期,生活又恢復了老樣子,照先前一樣,仍舊那麼壓抑、沉悶。

在《裝在套子裏的人》中,契科夫塑造了一個性格孤僻,膽小怕事,恐懼變革,想做一個純粹的現行制度的“守法良民”別里科夫。別里科夫的世界觀就是害怕出亂子,害怕改變既有的一切,但是他所作所為,在客觀上卻起着為沙皇專制助紂為虐的作用。他轄制着大家,並不是靠暴力等手段,而是給眾人精神上的壓抑,讓大家“透不出氣”。可以説是專制制度毒化了他的思想、心靈,使他懼怕一切變革,頑固僵化,他是沙皇專制制度的維護者,但更是受害者。

法國思想家帕斯爾説“人只是一隻蘆葦,是宇宙間最脆弱的東西。但人是一隻會思想的蘆葦”。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宇宙間任何一件東西都能置人於死地,然而人卻成了萬物的主宰,這正是因為人有一顆會思想的靈魂,人因為思想而高貴。然而當人的思想被關在一個籠子裏而失去了飛翔的自由時,人還是“人”嗎?而小説中的別里科夫與不斷地嘲笑、戲弄他的中學同事以及全城居民之間並沒有本質的區別;正是他們共同地恐懼、忍讓,才以至“什麼都怕”“不敢大聲説話,不敢寫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書,不敢去賙濟窮人,不敢教人去念書寫字”,在這裏,我們也許早就注意到,別里科夫其實只是一個面孔模糊的人,契訶夫詳細地描繪了他的衣着、物件,比如他的套鞋、雨傘、眼鏡、帽子以及房間的擺設,卻恰恰沒有對別里科夫進行面部描寫,這自然決不是大師的忽略,而應當是匠心

所在,文中幾次只出現了他的“蒼白的臉”,這個蒼白的臉,蒼白的生活,蒼白的人格的別里科夫不是一個人,這個尖酸刻薄、神經衰弱、精神極度緊張警覺的形象,正如魯迅筆下的那個拖着一條瘦瘦的辮子的阿q絕不是“這一個”而是“每一個”一樣,是一個羣體。正是這些別里科夫,才使小鎮成了“一溝絕望的死水,清風吹不起半點漪淪”。

別里科夫的最終的歸宿是墳墓,這對他來説應該是一個永遠的“套子”了,在這裏他可以逃避那些他在世間厭惡而且恐懼的一切,還可以讓那些厭惡他,以為是他主宰了他們的快樂的人羣暫時輕鬆一下,事實上,當他們在一種終於擺脱了禁錮的那種虛幻的欣喜中轉身離開墳墓的時候,又一個他們中的別里科夫已經被推到前台,戲劇,又開始了。

想起了一首詩:“在沒有英雄的時代裏,我只想做一個人。”當越來越多的人在迷失在光怪陸離的現代社會中的時候,當越來越多的人在分割的越來越小的空間裏卻感受到更遠的距離,歎息“你看我時很遠,你看雲時很近”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地體會到契訶夫的“可這樣的人不知道還有多少呢”這句歎息的份量,感受到他對人間摯愛的那份呼喚。

二、別里科夫的形象

1.性格、行為

①封閉:他“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帶着雨傘,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把隨身帶的東西都放在一個又一個“套子”裏;他把自己的臉也“藏在豎起的衣領裏”;他“戴黑眼鏡,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坐馬車“總要叫馬車伕支起車篷”。──“總之”,他“總想把自己包在殼子裏,彷彿要為自己製造一個套子,好隔絕人世,不受外界影響”。不僅如此,他把和人交往也視為厭事,“他所去的那個擠滿了人的學校,分明使得他滿心害怕和憎惡”,跟“我”(布爾金)一塊兒走路,“對他那麼一個性情孤僻的人來説,顯然也是苦事”。

②懷舊:他“老是歌頌過去,歌頌那些從沒存在過的東西”,他總認為過去什麼都好,其實意味着對現實的恐懼、抗拒。所以作者説他“所教的古代語言”“雨靴”“雨傘”都是他逃避現實生活的道具。他為什麼這樣害怕現實生活呢?他究竟要“逃避”什麼?③膽小多疑:他膽小,恐懼得讓人發笑。“他一上牀,就拉過被子來蒙上腦袋”,“他

躺在被子底下,戰戰兢兢”,“深怕會出什麼事”,“深怕小賊溜進來”;他又多疑,什麼事都讓他“心慌得很,一個勁兒地説:千萬別鬧出什麼亂子”。

從他封閉、懷舊、膽小多疑的性格行為上看,他的所謂“性情孤僻”,其實是“逃避”外界活生生的生活。人類生活總要向前發展,文明才能進步。他怕的就是這樣的發展、進步,所以他乾脆逃避生活,以今不如昔來安慰自己,甚至歌頌“從沒存在過的東西”,可見他已經虛妄到何等地步!

④極力維護現行秩序:思想上自覺向反動政府看齊。“只有政府的告示和報紙(自然是御用報紙,經過鎮壓,不可能宣傳進步思想的新聞媒體)上的文章”,“其中規定着禁止什麼,他才覺得一清二楚”。即使官方批准的東西,他也覺得“包藏着使人懷疑的成分”,總擔憂“鬧出什麼亂子”。至於“違背法令、脱離常規、不合規矩的事”,當然引起他“心慌”,即使和他“毫不相干”,他也要“悶悶不樂”。

如果説他的悲劇是性格悲劇的話,那麼他樂於告密,就表現了他人格的卑鄙了。他對自己的無恥行為總是振振有詞:“為了避免我們的談話被人家誤解以致鬧出什麼亂子起見,我得把我們的談話內容報告校長──把大意説明一下。我不能不這樣做。”他從思想上的保守僵化已經墮落到行為上的卑劣了。

就這樣,他在思想上行動上把自己和沙皇反動專制統治聯繫在一起,壓制着身邊的人們,全城的人戰戰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都怕他”,“他們不敢大聲説話,不敢寫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書,不敢賙濟窮人,不敢教人唸書寫字??”,這個“套中人”給人們帶來多麼大的精神壓力和恐懼!

2.結婚的悲喜劇

像別里科夫這樣厭惡別人、恐懼生活的人,居然要結婚,首先是一出讓人發笑的喜劇,最後必然以悲劇告終。

校長太太,也包括像布爾金這樣的同事,都“撮合”“慫恿”別里科夫和華連卡結婚。於是“他昏了頭,決定結婚了”。結婚意味着他對生活的渴望,意味着他走出“套子”的嘗試。但是要掙脱出既有的“套子”是很困難的,一樁小事,就讓他的希望徹底破滅,就

讓他感到他和生趣盎然的現實生活格格不入。年輕活潑的華連卡“興高采烈”地騎自行車,這在別里科夫的眼裏是多麼“大逆不道”的事情,“中學教員和小姐騎自行車還成體統嗎?”迂腐、多疑、謹慎的別里科夫一本正經地找華連卡談話,卻碰上了她的哥哥,話不投機,別里科夫惱羞成怒,以告密相威脅,被摔到樓下,結果可想而知,婚事完了,別里科夫的性命也完了。──他身上的“套子”太厚重,已經不能讓他回到正常的生活中來了。

3.別里科夫的悲劇

別里科夫並不是十惡不赦的惡人,他性格孤僻,膽小怕事,恐懼變革,更多的是想做一個純粹的現行制度的“守法良民”。他的世界觀就是害怕出亂子,害怕改變既有的一切,但是他的所作所為,在客觀上卻助紂為虐。他轄制着大家,並不是靠暴力等手段,而是給眾人精神上的壓抑,讓大家“透不出氣”。可以説是專制制度毒化了他的思想、心靈,使他懼怕一切變革,頑固僵化,他既是沙皇專制制度的維護者,也是受害者。

三、誇張與諷刺的手法

誇張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誇張人物形象,像別里科夫這樣整天躲在“套子”裏的人,在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二是誇張人物的作用,説他把“整個中學”轄制了“足足十五年”,連“全城都受着他轄制”,大傢什麼都不敢幹。這些誇張是作者對生活的高度概括,揭示了社會的本質。別里科夫是眾多“套中人”的典型代表,而他對人們的壓制,也是種種專制壓迫的結果。

諷刺也表現在兩方面,一是通過對別里科夫性格行為的誇張,嘲諷了“套中人”的醜陋和可憎;二是以戲劇化的情節,描寫別里科夫可悲的下場。他生平最怕出亂子,結果亂子偏偏找上他,挺好的婚事讓他自己無端搞出了“亂子”,這不是絕妙的諷刺嗎?當時的俄國,亞歷山大三世實行恐怖統治,在俄羅斯大地上警探密佈,告密誣陷之風盛行,在社會上確實有許許多多的別里科夫式的人物。作品通過別里科夫這個人物將批判鋒芒直指扼殺一切生機的沙皇專制制度。

從藝術上着眼,小説最大的特色是諷刺手法的大量運用。首先以誇張的筆墨給別里科夫畫了一張惟紗惟肖的漫畫,顯得多麼迂腐和可笑。另外還運用巧妙的對比手法,以他荒謬絕倫的思想和他一本正經的語言構成一種對比,使人忍俊不禁。騎自行車,本是一件

很平常的事,在他眼裏卻變成了極為反常的事,他一本正經地指責道:如果教師騎自行車,那麼“學生就要倒過來用腦袋來走路了”。作品還不露痕跡地運用了反語和豐富的潛台詞,極其辛辣地嘲笑了別里科夫,作者寫道:“他躺在棺材裏,神情温和、愉快,甚至高興,”瞧!這個“套中人”死了,反而倒有神采了!作者接着指出:原來他“彷彿是暗自慶幸自己終於裝進了一個套子裏,從此再也不必出來了,是啊!他的理想實現了”。這是何等辛辣的諷刺!作者暗示我們,只有棺材,才是別里科夫應該去的地方,而且這也應當是一切“套中人”最好的歸宿。

小説的開頭與結尾也不能忽略。它們是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起了深化主題的作用。小説是從一月夜兩位打獵朋友的聊天開始的,他們本是海闊天空地閒聊,殊不知別里科夫的故事,引起了他們的感慨和深思。開始的輕鬆寧靜和別里科夫的故事的沉悶氣氛形成了一種反差,接着又引出了一段皎潔恬靜的月色的描繪。這又和別里科夫的故事形成一種反差;大自然是寧靜美好的。現實生活又是那麼黑暗污濁。於是在那個月夜裏,布爾金和伊凡·伊凡內奇浮想聯翩,想到生活中的種種套子。作品最後寫到伊凡·伊凡內奇再也不能入睡了,他站了起來,坐到門外,點上了煙斗。也許,他想到:再也不能照這樣生活下去了!小説的這個結尾耐人尋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3j3v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