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矛盾論讀後感 優選20篇

矛盾論讀後感 優選20篇

【導語】

矛盾論讀後感 優選20篇

矛盾論讀後感 優選20篇 由本站會員“白金聖鬥士”整理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目錄】

篇1:矛盾論讀後感篇2:矛盾論讀後感篇3:矛盾論讀後感篇4:矛盾論讀後感篇5:矛盾論讀後感篇6:矛盾論讀後感篇7:矛盾論讀後感篇8:矛盾論讀後感篇9:矛盾論讀後感篇10:矛盾論讀後感篇11:矛盾論讀後感篇12:矛盾論讀後感篇13:矛盾論讀後感篇14:矛盾論讀後感篇15:矛盾論讀後感篇16:矛盾論讀後感篇17:矛盾論讀後感篇18:矛盾論讀後感篇19:矛盾論讀後感篇20:矛盾論讀後感

【正文】

篇1:矛盾論讀後感

最近拜讀了毛澤東的《矛盾論》,不禁為其的深刻論述所折服。

《矛盾論》是毛澤東同志在1937年寫的。該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超多具體而生動的例子全面的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思想,並且在許多方面發揮發展了馬克思和列寧的思想,創造性地運用於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成功的分析和解決了中國革命過程中許多的複雜矛盾。

矛盾是由相互對立的雙方所構成的統一體。矛盾存在於一切客觀事物和主觀思維的過程中,矛盾貫穿於一切事物過程的始終,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絕對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個方面各有其特點,這又構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矛盾着的事物依必須的條件有同一性,所以能夠共居於一個統一體中,又能夠互相轉化到相反的方面去,這以構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矛盾無所不在。毛澤東同志在繼承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等革命導師成果的基礎上,科學地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國革命的具體狀況,並適用之,開闢一條新道路,引導中國革命從失敗走向勝利。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絕對性和相對性是矛盾問題的精髓,表此刻:首先,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絕對性與相對性的辯證統一;其次,把握共性與個性、絕對與相對的關係是認識矛盾和解決矛盾的關鍵。再次,共性與個性、絕對與相對的關係貫穿於對立統一的全部資料之中,是深刻理解和正確應用對立統一規律的鑰匙。矛盾雙方又同一又鬥爭構成事物的矛盾運動。同一性包含着兩個方面的含義:第一、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每一矛盾的兩個方面,各以和它對立着的方面為自我存在的前提,雙方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第二、矛盾着的雙方,依據必須的條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轉化。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在必須的條件下雙方共處在一個統一體中,一方的存在是以另一方的存在為條件,失去一方,他方即不存在。一切矛盾着的事物和矛盾着的概念,都是因必須的條件,一面互相對立,一面又互相聯結、互相貫通、互相滲透、互相依靠。矛盾的鬥爭性,是指矛盾雙方互相排斥、互相對立的傾向。對立面的統一是有條件的,暫時的,相對的。相對排斥的對立面的鬥爭則是絕對的,正如發展、運動是絕對的一樣。矛盾雙方互相排斥,對立的鬥爭性是不受條件限制的。它存在於事物發展的一切階段,貫穿於整個過程的始

終。而矛盾的同一性則必定要以必須的條件為前提,條件的改變則促成矛盾的轉化,沒有必須的條件則矛盾雙方不能共存也不能轉化。矛盾的鬥爭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毛澤東同志在文章中着重分析了矛盾形式有對抗性和非對抗性的區別。對抗性的矛盾發展到終點,必然要用外部衝突的方法來解決;而非對抗性的矛盾則主要經過調整內部關係,建立和諧與統一,使矛盾得到解決。正確分析和決定矛盾的具體性質對於指導革命實踐至為重要。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核心和實質。它不僅僅是客觀世界的規律,並且也是認識的規律。

如今,世界在變,世界在發展,但毛澤東同志的《矛盾論》,用矛盾分析方法對待一切卻永遠是充滿生命力的,個性是對於青年一代,更具有指導好處。

世界有缺陷、不完美,就會造成衝突,構成矛盾;人生有缺撼、不完美,就造成人生的各種問題的衝突,構成人生矛盾。世界上矛盾無處不有,人生中矛盾無時不在。人生矛盾貫穿於人生的全過程,存在於人生的每個方面。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人與他人等一切人生關係中,無不存在着矛盾衝突。

青年一代的我們,正處在熱情如火的時期,應對的矛盾更是複雜與多樣,這就要求我們務必正確運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對待問題,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個性是在夢想人生和現實人生方面,應正確認識到夢想人生務必植根於現實人生之中,同時又要用夢想人生來指導推動現實人生的實踐活動。在人生這一普遍性創造自我人生的特殊性。

於矛盾中謀求前進,於矛盾中謀求發展。但願我們都能自覺地學會用矛盾的方法應對矛盾的人生世界,從而使我們人生前進的步伐邁得更堅定,更有力!

篇2:矛盾論讀後感

矛盾論讀後感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法則。是唯物辯證法的最基本法則。列寧常稱這個法則為辯證法的本質和核心。我們研究這個問題時,常常涉及到許多哲學問題。這些問題是兩種宇宙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諸方面的統一性和鬥爭性,對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矛盾的主觀能動性。

*曾在1937年發表了矛盾論,但對於初學者來説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故在那裏將其概括,以便讓大家更好的理解矛盾。

當然,我們首先要解決一下什麼是矛盾,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對矛盾並不陌生。但這並非哲學上所説的矛盾。矛盾是兩種事物之間即相互聯繫,相互依存又相互對立,相互排斥的對應關係。比如數學中的正數與負數,物理中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如果是正數就不會是負數,沒有正數負數不復存在。

我們先拿正與負為例,之所以説相互依存,是因為沒有正數,負數不復存在。之所以相互對立,是因為一個數只要是正數就不可能是負數。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也是如此。其實,在我們身邊有很多矛盾,只要認真尋找。我們研究矛盾是因為我們要追求真理和生存的智慧,使我們的思想深邃具有時代精神,使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有先進的思想武器。

篇3:矛盾論讀後感

後面還有多篇矛盾論讀後感!

《矛盾論》是毛澤東繼1937年7月完成《實踐論》之後,為了克服黨內存在的嚴重教條主義思想,於同年8月完成的又一著作,是毛澤東哲學思想的代表性著作之一,與《實踐論》一併成為毛澤東哲學思想構成的主要標誌,它們分別從辯證法和認識論兩個方應對中國革命的歷史經驗做出了哲學總結,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與認識論。

《矛盾論》精闢地闡述了唯物辯證法的核心問題--矛盾的問題,矛盾的複雜性和特殊性的關係問題,異常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就是共性和絕對性,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的對立統一關係,是關於事物矛盾的精髓,不懂它就等於拋棄了辯證法。文中,言簡意賅地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唯物辯證法的最根本的法則。形而上學的宇宙觀,就是用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去觀察世界,是一種庸俗進化論的觀點;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就是用聯繫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去觀察世界,主張從事物的內部以及從一個事物同其它事物的關係中去研究事物的發展。

《矛盾論》通篇充滿了唯物辯證法的智慧,始終貫穿着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全面系統深刻論述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哲學意義,也讓我再一次深刻的感悟到:怎樣去認識客觀世界;如何用正確的、科學的方法投入到日常工作、學習與生活中。

一、以矛盾論為指導,充分認識我國經濟的新發展

用發展的眼光,矛盾的視角觀察問題。當前,我國的改革正處於深水期,各種社會矛盾凸顯,這需要我們用矛盾的智慧去化解,從矛盾本身出發,破除阻礙經濟發展的一切障礙,助推我國經濟新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一方面是出於國內存在的需求飽和與資本過剩的矛盾,另一方面則立足於沿線國家基礎設施薄弱與資金缺乏的矛盾。矛盾普遍存在於我國及沿線國家,但不一樣國家有不一樣的矛盾。國內而言,每年都生產很多的水泥、鋼筋、砂石等基礎材料,但我國大規模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東部、中部的基礎設施基本上處於飽和狀態。矛盾論認為,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內在動力,事物就是在解決矛盾中不斷完善、不斷向前發展的,我們經過“一帶一路”倡議,將基礎設施建設的產能轉移到相關的“一帶一路”國家,在解決內部矛盾的同時,幫忙沿線國家解決基礎設施建設落後的矛盾,進而實現互利雙贏,推進世界向前發展。習近平總書記説:“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契機,開展跨國互聯互通,提高貿易和投資合作水平,推動國際產能和裝備製造合作,本質上是經過提高有效供給來催生新的需求,實現世界經濟再平衡。”

二、用矛盾的普遍性或絕對性理論看待我國當前經濟形勢

當前,世界經濟復甦依然步履艱難,主要經濟體走勢分化更是增大了世界經濟走勢的不確定性,也增大了我國經濟發展環境的複雜性。儘管我國經濟近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但沒有改變我國經濟發展總體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我國發展仍處於能夠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確定,異常是我們有世界最高的居民儲蓄率,有強有力的宏觀調控措施,迴旋餘地較大,制度優越性明顯。要認識到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根據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該階段或該階段中出現的一些現象是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經歷的,既正視眼下的困難,又要看到光明的發展前景。

三、用矛盾發展不平衡性的理論相信公司未來的發展

公司在經營發展過程中會面臨市場環境不景氣、個別行風險積聚、新管理技術、衍生金融產品不斷推陳出新等等,矛盾發展不平衡性的理論告訴我們,即便某個階段我們面臨的市場環境不景氣情景成為公司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但隨着經濟週期的波動調整,市場復甦,矛盾的主要方面與非主要方面將會發生轉化,主要矛盾與非主要矛盾也將發生轉化,這是事物的發展呈現出階段性的差別,也是公司在做大做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

《矛盾論》給予我們解決問題的方法,讓我們有了正確的理論指導,不能搞教條主義,經驗主義,本本主義,照搬照抄,而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實際情景做出決定。在我的日常工作、生活中也要活用矛盾論中所學的知識,供給好的解決方法。

篇4:矛盾論讀後感

讀《矛盾論》有感

參加了工作之後便很少有時間讀書了,對於毛澤東同志的著作更是除了高中和大學的一些零散記憶外再無其他。藉由此次參加培訓的機會讓我有時間也更有一顆安靜的心仔細研讀一下毛澤東同志的《矛盾論》。[由本站網友投稿]

在以前還是學生時代的時候,政治課上矛盾論必須是教師必講的題目,那時候沒有實踐經驗進行佐證,所以對於教師講的矛盾論只是處於一知半解的狀態,覺得好像合理可是又好像不大對,總之是有很多個疑問在腦海裏,可是也沒敢向教師進行答疑釋問。透過這幾天的研讀,我猶如醍醐灌頂般,對於毛澤東同志的深邃思想、遠見卓識佩服得五體投地。毛澤東同志的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進行結合的產物,是經過中國幾十年的實踐檢驗出來的真理,是中國人民務必堅持的正確思想。

毛澤東同志的《矛盾論》主要論述了關於兩種宇宙觀,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的同一性與鬥爭性幾個方面的資料。

毛澤東同志的宇宙觀是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認為事物的發展是事物內部的必然的自我的運動,每一事物的運動都和它的周圍其他事物的運動相互聯繫着,任何事物都處於不斷的運動當中,世界上不存在永遠靜止的事物,靜止時相對的,運動時絕對的。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要求我們在看待事物的時候要用聯繫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去看待,並且不要只依靠於外因的作用,而要靠內因推動事物的變化發展。

毛澤東同志認為矛盾存在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主要包括兩方面的資料:一是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二是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物質運動形式中存在着區別於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質矛盾,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們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聯繫的,普遍性存在於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藴含着事物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也就是矛盾的共性與個性的關係。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世界上不存在沒有矛盾的事物,所以在處理事情個性是複雜事情的時候要注重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既要看到事情的一般性又要看到沒一件事情的特殊性,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在任何事物的發展過程中,總是存在着很多的矛盾,其中必有一種是主要的矛盾,它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影響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該主要矛盾對事物起着領導性、決定性作用。同時在事物矛盾着的兩方面中,必有一種矛盾事物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時又決定着主要矛盾的性質,所以,解決問題的時候我們務必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這樣才能抓準矛盾的性質,對症下藥,徹底地解決問題。

矛盾的同一性指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每一種矛盾的兩個方面,各以和它對立着的方面為自我存在的前提,雙方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矛盾着的雙方,依據必須的條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轉化。矛盾的鬥爭性是指一切過程都有始有終,一切過程都轉化為它們的對立物,一切過程的常住性是相對的,可是一種過程轉化為他種過程的這種變動性則是絕對的。有條件的相對的同一性和無條件的絕對的鬥爭性相結合,構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運動。

在學習和認識了毛澤東同志的矛盾論之後,我們就應將其理論成果運用到自身的實踐當中去,以指導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具體將矛盾法則運用到我們審判實務工作當中,需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用矛盾的觀點看待案件中的事實

一切事物都處於不斷地矛盾運動當中,並且與周圍的事物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着。在審判工作中,一個案件從發生到解決的過程,也是一個矛盾發展的過程。在審判實務中,我們要牢記矛盾的觀點,不要認為案結事了了,案件的矛盾就被解決了不存在了。我們需要做到以聯繫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待問題。在審理案件的過程中,應當全面思考到與案件有關的各方因素,做到不遺漏就應思考的任何因素,做到對各方當事人權益的充分保障,切實解決好糾紛,實現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

二、要用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理論指導個案審判

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相互聯繫、相輔相成。矛盾的普遍性存在於特殊性之中,普遍性來源於特殊性。在審判工作中,首先務必堅持矛盾的普遍性,充分利用法律原則、法律法規、辦案經驗以及審判慣例明白案件審判。其次要堅持矛盾的特殊性,具體案件具體分析。任何案件都有與其他案件不一樣的特殊方面,要思考到個案的特殊性,運用不一樣的審判方式進行解決,不能依樣畫葫蘆。最終還要堅持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相互關聯,在審理個案的過程中要注意總結經驗,歸納適用於一切案件的普遍規律,一指導下一次的審判工作。

三、抓住案件的關鍵問題

一個案件從發生到解決,始終存在着各種各樣的矛盾,我們要善於抓住不一樣審判階段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着力解決案件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這樣事情才能迎刃而解。一個案件,不論是調解或是判決還是執行,如何妥善解決各方的矛盾,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我們要善於去尋找這些問題的關鍵,平衡各種利益間得衝突,獲得最有利於解決問題的方案,到達糾紛解決利益化,實現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促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綜上所述,矛盾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先進成果,是毛澤東思想的主要表現之一,也是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理論,更是指導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要理論。在我們司法審判工作中充分運用矛盾論,能夠使我們的審判工作更為科學合理,也有利於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篇5:矛盾論讀後感

記得自我在讀高中時就已經讀過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矛盾,之後又讀了毛主席的《矛盾論》。初學時,以為那矛盾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説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短”的自相矛盾。之後才漸漸發現矛盾資料更加豐富,更具有教育意義。

哲學中講到: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叫矛盾。換句話説,矛盾就是對立統一。其中,“對立”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的屬性、趨勢,又叫“鬥爭性”。“統一”是指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趨勢,又叫“同一性”。

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矛盾貫穿於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矛盾具有普遍性與客觀性,它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然而,在我們的生活中卻有許多人迴避矛盾,否認矛盾,找不到認識矛盾和解決矛盾的科學方法。從老子“小國寡民”的構想,到陶淵明對“世外桃源”的嚮往,都在期望發現或建設一個沒有任何矛盾的“夢想世界”。其實,這樣的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古往今來,人們所處的世界都是充滿矛盾的世界。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因而我們應當承認矛盾的客觀存在性,不能迴避矛盾,否認矛盾。

矛盾論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能夠説是時時能夠見到,處處能夠用到,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像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辨證關係、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係原理等,對於我們的生活都有很大的幫忙與啟發。

首先從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來説,矛盾的普遍性是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而其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特點。正如毛主席所説:“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無從確定一事物不一樣於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質,就無從發現事物運動發展的特殊原因,或特殊的根據,也就無從辨別事物,無從區分科學研究的領域。”“對症下藥”、“量體裁衣”、“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等成語都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就是要具體地分析事物的特點。並根據事物的特點去辦事情。用哲學語言來説,就是要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我國曆代文學寶庫中歌頌祖國壯麗山河的作品可謂浩如煙海,但後人卻能夠從其各不一樣的描述中,區分出特定的環境來。“天倉倉,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謳歌的是遼闊雄渾的北國草原;“日出江化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描繪的則是風景迤儷的江南風景。即使同樣寫江南水鄉,“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秋江晚景,則又是另一番風貌了。鴻篇鉅製《紅樓夢》中寫了四百多個有名有姓的人物,其中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典型人物不下數十個。這些人物一個個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讀者完全能夠憑藉人物各自的特殊性,把他們區分開來,決不因千人一面而相互混淆。試想,如果作者們離開對山河風

光和各種人物矛盾的特殊性的具體分析和深刻把握,能夠創作出這些千秋傳誦,光耀後世的文學瑰寶嗎?

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處於從屬地位,對事物的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學習主次矛盾及其相互關係的原理,要求我們看問題,辦事情既要善於抓住重點,又要學習統籌兼顧。黨的十一界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經濟,我國的GDP取得了長遠的提高,但我們並沒有所以忽視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存在的種種矛盾、困難和問題,我們紮紮實實的加以解決,堅持經濟與社會相互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實現社會的全面提高。正所謂:“彈鋼琴要十個指頭都動作,不能有的動,有的不動。可是,十個指頭同時按下去,那也不成調子。要產生好的音樂,十個指頭的動作要有節奏,要相互配合。”

然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他們會隨着時間、地點、場合的變化而變化。我們應當注意他們的轉變,不然就會給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問題和困難。就像2003年的非典一樣。自從十一界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但一場非典突如其來,讓全國人民不知所措,陷入一種恐慌之中全國人民談“典”色變。這時黨中央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適時做出調整,將全國的重心放到抗擊非典上。在黨中央的正確指導下,在全國人民萬眾一心的抗擊下,我們取得了抗擊非典的勝利。

從矛盾的主次方面來説,在事物內部居於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處於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關係的原理,要求我們看問題既要全面,又要善於分清主流和支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分清事物的主流與支流,對於我們認清形勢,正確估計工作中的成績與缺點,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對同學不應求全責備。只要一個同學的優點是主要的,就要肯定他,向他學習。一個同學即使有比較嚴重的缺點,也要團結他,幫忙他。僅有這樣,才能團結好我們的同學,才能建設好我們的班團體。

毛澤東的矛盾論給予我們解決問題的方法,讓我們有了正確的理論指導,讓我們從中受益匪淺。但我們並不能搞教條注意,經驗主義,本本主義,照搬照抄,而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實際情景做出決定。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也一樣,要在矛盾論的指導下,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景,堅持理論聯繫實際,把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得更好;與此同時,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要活用矛盾論中所學的知識,讓它為我們的生活增添光彩,為我們的日常生活供給好的解決方法。

篇6:矛盾論讀後感

《矛盾論》是*同志運用馬列主義的普遍原理,系統地論證了對立統一學説,闡明瞭對立統一規律的實質和核心。在《矛盾論》中,既有歷史知識的厚度,又有哲理思想的深度,並且把史論有機地結合起來,具有一種立體感。今日讀《矛盾論》,它的哲學思想,使我的認識的到了昇華,對我個人思想發展是根深蒂固的,對我的個人價值取向和道德取向具有深遠影響。讀此篇文章,感想頗深。

在《矛盾論》中,*同志首先闡明瞭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是兩種宇宙觀的對立。這兩種對立的宇宙觀是人們對世界的不一樣看法。形而上學的宇宙觀用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去看世界,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態和種類,都看成是永遠彼此孤立和永遠不變化的。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與此相反,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聯繫、互相制約、不斷運動和變化發展的;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經過內因而起作用。”為我們揭示了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指出了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唯物辯證法的最根本的法則。

*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包括兩方面的意義:一是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二是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事物在發展過程中所包含的差異就是矛盾。“沒有什麼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矛盾的特殊性存在於普遍性之中,普遍性也存在於特殊性之中,兩者是相互聯繫的。矛盾的特殊性有其不一樣的發展階段。在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時要用發展、全面的觀點,多方面、多層次分析和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既要分析事物在其發展過程中和同一發展過程不一樣階段的矛盾的特殊性,又要分析不一樣事物的矛盾和與之相聯繫的矛盾。

針對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指出,事物發展過程中包含的各種矛盾的發展是不平衡的,要區分其主要的和非主要的;矛盾的雙方,其發展也是不平衡的,必須區分其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研究任何過程,如果是存在着兩個以上矛盾的複雜過程的話,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這個主要矛盾,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這為我們指出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對主要矛盾方面,*指出:“矛盾的兩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謂矛盾起主導作用方面。事物的性質,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在必須的條件下是能夠相互轉化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了變化,事物的性質也就隨着起變化。對不一樣性質的矛盾要採取不一樣的解決方式。

針對矛盾的同一性問題,*指出:“第一,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每一種矛盾的兩個方面,各以和它對立着的方面為自我存在的前提,雙方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第二,矛盾着的雙方,依據必須的條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轉化。”這種矛盾是現實的矛盾,矛盾着的雙方互相依靠、互相轉化是有條件的。同時指出,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對的、有條件的,鬥爭性是絕對。“一切過程都有始有終,一切過程都轉化為它們的對立物。一切過程的常往性是相對的,可是一種過程轉化為他種過程的這種變動性則是絕對的。”客觀事物中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對的,一切矛盾都以必須的條件向它們的反面轉化。矛盾的鬥爭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有條件的相對的同一性和無條件的絕對的鬥爭性相結合,構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運動。同一性中存在鬥爭性,特殊性中存在普遍性,個性中存在共性,這就是矛盾同一性和鬥爭性的關係。在實踐中,必須具體研究各種矛盾鬥爭的具體情景,不能不加分析地套用理論來解決具體問題。

篇7:矛盾論讀後感

馬克思主義與當代

——讀《矛盾論》有感

《矛盾論》是毛澤東繼《實踐論》後又一片哲學著作,旨在克服存在於黨內的嚴重的教條主義思想。但從它誕生之日起,它的作用已遠遠超過了那些,在新的時期,它仍能夠發揮作用,為新的問題帶給解釋和方法。《矛盾論》是毛澤東同志在1937年寫的,時至今日,它仍然指導着我們的實踐。它永恆的生命力所在,是它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超多具體而生動的例子全面的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思想,系統的論述了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唯物辯證法的最基本的法則,創造性地運用於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成功的分析和解決了中國革命過程中許多的複雜矛盾,是指導中國革命和實踐的正確的認識論。

矛盾是由相互對立的雙方所構成的統一體。矛盾存在於一切客觀事物和主觀思維的過程中,矛盾貫穿於一切事物過程的始終,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絕對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個方面各有其特點,這又構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矛盾着的事物依必須的條件有同一性,所以能夠共居於一個統一體中,又能夠互相轉化到相反的方面去,這以構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矛盾無所不在。毛澤東同志在繼承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等革命導師成果的基礎上,科學地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國革命的具體狀況,並適用之,開闢一條新道路,引導中國革命從失敗走向勝利。

《矛盾論》至始至終圍繞着馬克思主義展開,其以唯物辯證法為出發點,透過闡述兩種宇宙觀、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鬥爭性及對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逐步深入的闡述了矛盾的好處。

毛主席用了一句話來表述矛盾的普遍性,即“時時有矛盾,事事有矛盾。”在我看來不可能有哪個人能用更簡練的語言來表述矛盾的普遍性。“時時;事事”表現了矛盾的無時不有,無所不在。其與恩格斯所説的“運動本身就是矛盾。”及列寧對於對立統一法則所下的定義相統一,無論是生命活動還是人類的後天行為,無論是客觀現象還是思想現象,矛盾都普遍的存在着,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

矛盾的特殊性是區別一件事物和科學研究區分的重要依據。毛澤東認為,人類認識的過程就是從特殊到一般,再從一般到特殊。這不僅僅總結了人類的認識過程,並且必將人類認識和科學發展帶給重要哲學思路。

我們認識人往往是看他們之間的不一樣點,因為如果只看相同點,那麼人與人之間便沒有任何區別,也無法分辨出不一樣的人。矛盾亦是如此,人們認識矛盾往往是透過矛盾的特殊性。毛主席對其特殊性做了完善清楚的解釋:不一樣事物內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科學研究的區分正是根據科學對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就我個人理解而言,矛盾的特殊性即為事物的特殊性,而我們的認知又往往從事物的特殊性開始,比如説,我們結識一個陌生人,最先記住的往往是他的個性之處,慢慢熟識之後才會記住他的一般特徵。當然,矛盾的特殊性與普遍性是不可分割的,普遍性存在於特殊性之中,他們的關係即為個性與共性的關係,除去個性,共性便不再存在,除去特殊性,普遍性也不復存在。

在大多數人的潛意識裏都認為矛盾就是互相沖突的事物,當然在以前我也如此,可是從《矛盾論》的觀點來看,我們無疑是錯誤的,我們往往只看到了矛盾的鬥爭性,而忽略了它的同一性,鬥爭性很好理解,就是指事物互相對立的一面,而同一性相對要深入一些,它是指矛盾着的對立面相互依存,互為存在的前提,並處於一個統一體中或矛盾着的對立面之間相互貫通,在必須條件下相互轉化。用通俗的話來講,矛盾的同一性就好比生與死、上與下;生死相對,但如果沒有生,就無所謂死;上下相對,但如果沒有上,也就無所謂下;兩者相對且相依而存。從另一方面來説,我國實行土地改革,將擁有土地的地主階級轉化為失掉土地的階級,而以前是失掉土地的農民卻轉化為取得土地的小私有者,這也是矛盾的同一性的表現。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絕對性和相對性是矛盾問題的精髓,主要表此刻以下方面:首先,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絕對性與相對性的辯證統一;其次,把握共性與個性、絕對與相對的關係是認識矛盾和解決矛盾的關鍵。再次,共性與個性、絕對與相對的關係貫穿於對立統一的全部資料之中,是深刻理解和正確應用對立統一規律的鑰匙。以中國革命的實踐來看,中國革命的成功是在整個世界範圍內資本主義開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大的歷史趨勢下發生的,這是矛盾的普遍性。而中國革命在資本主義沒有大的發展的狀況下就取得了勝利,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

至於《矛盾論》中提到的對抗的問題,我的認識是:矛盾是有限度的,在必須限度內,矛盾不會突出的表現出來,但矛盾一旦超出限度後,就好比炸彈被引爆,事物會立刻表現出強烈的排斥,換句話説就是對抗;對抗是矛盾激化後的一種表現形式,對抗能夠被解決,但矛盾不能被化解,它會始終存在。

而今,離毛澤東創作《矛盾論》雖然已經過去了70多年,可《矛盾論》卻仍然不減其效用,以其強大的理論力量指導着我們的實踐。須知,人生在世,我們會面臨許許多多的矛盾,個性是在夢想人生和現實人生、情感與理智、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矛盾更是多如牛毛。此外,不一樣層面的人要應對和解決的矛盾的類別是不一樣的;不一樣層次的部門、政府要應對和解決的矛盾也是不一樣的;不一樣類型的企業、社會團體和組織要應對和解決的矛盾還是不一樣的,所以為了做出正確的選取,就更需要我們懂得矛盾的普遍性,認真思考和分析各種矛盾,並從中梳理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用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分析方法來設法解決各種問題。社會在前進,人類在發展,而發展的動力正是矛盾。“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內部的矛盾性。”正確把握這一點,用矛盾分析方法去對待發展,這對個人、羣眾以至於一個民族的前途都將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如今,世界在變,世界在發展,但毛澤東同志的《矛盾論》,用矛盾分析方法對待一切卻永遠是充滿生命力的,個性是對於青年一代,更具有指導好處。世界上矛盾無處不有,人生中矛盾無時不在。人生矛盾貫穿於人生的全過程,存在於人生的每個方面。青年一代的我們,正處在熱情如火的時期,應對的矛盾更是複雜與多樣,這就要求我們務必正確運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對待問題,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個性是在夢想人生和現實人生、情感與理智、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等這些方面,更應注意,更應要求我們用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分析方法去對待。在夢想人生和現實人生方面,應正確認識到夢想人生務必植根於現實人生之中,同時又要用夢想人生來指導推動現實人生的實踐活動。用人生這一普遍性創造自我人生的特殊性。

世界有缺陷、不完美,就會造成衝突,構成矛盾;人生有缺撼、不完美,就造成人生的各種問題的衝突,構成人生矛盾。世界上矛盾無處不有,人生中矛盾無時不在。人生矛盾貫穿於人生的全過程,存在於人生的每個方面。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人與他人等一切人生關係中,無不存在着矛盾衝突。

在情感與理智這一對矛盾方面,不能把其分割開來而只按情感辦事,不能情感地思考問題,曲解事實而犯主觀主義的錯誤,應自覺地用理智戰勝情感,但這並不意味着完全拋棄情感;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首先應正確認識到特質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礎,不能片面強調精神作用而忽視物質利益,同時又要認識到不能忽視精神生活的作用和好處。物質利益對我們青年人來説,總是有很大吸引力的,但我們要學會用矛盾的觀點對待,不能片面追求物質享受而被物慾所累。

社會在前進,人類在發展,而發展的動力正是矛盾。“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內部的矛盾性。”正確把握這一點,用矛盾分析方法去對待發展,這對個人、羣眾以至於一個民族的前途都將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總而言之,我始終堅信,無論是過去,此刻或是未來,《矛盾論》都會永存於世,它永遠不會失去其絢麗的光彩,永遠會以其特有的力量指引着我們的各種實踐,帶領我們選出正確的道路。而作為新一代的我們更就應牢牢掌握其精髓,並將之應用於實踐,為我們的成功增添一份力量。

篇8:矛盾論讀後感

我在這篇讀後感中無意於對有關矛盾的哲學命題作一點討論,也沒有這個水平,只是想對這篇論文的寫作特點作一點歸納,以便對日後自我作論文有一些指導意義。

特點之一,全文構思嚴謹,有一個縝密的邏輯結構。

文章第一部分介紹兩種宇宙觀——即形而上學的見解和辯證法的見解,這是論述矛盾的世界觀基礎。“這個辯證法的宇宙觀,主要地就是教導人們要善於去觀察和分析各種事物的矛盾的運動,並根據這種分析,指出解決矛盾的方法。”

第二部分論述矛盾的普遍性。這一部分作者寫得比較簡略,因為作者對黨內絕大多數同志的認識水平已經作了客觀的分析,認為“矛盾的普遍性已經被很多人所承認,所以,關於這個問題只需要很少的話就能夠説明白;而關於矛盾的特殊性的問題,則還有很多的同志,異常是教條主義者,弄不清楚。……為了這個緣故,當着我們分析事物矛盾的法則的時候,我們就先來分析矛盾的普遍性的問題,然後再着重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的問題,最終仍歸到普遍性的問題。”作者對於客觀情景有一個正確的分析,對全局有一個得心應手的把握。

第三部分講矛盾的特殊性。作者分了幾種情形。“首先是各種物質運動形式中的矛盾。”“任何運動形式,其內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這種特殊的矛盾,就構成一事物區別於他事物的特殊本質。”進而,“不但要研究每一個大系統的物質運動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規定的本質,並且要研究每一個物質運動形式在其發展長途中的每一個過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質。”進而,“不但事物發展的全過程中的矛盾運動,在其相互聯結上,在其各情景上,我們必須注意其特點,並且在過程發展的各個階段中,也有其特點,也必須注意。”進而,“研究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各個發展階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必須在其聯結上、在其總體上去看,並且必須從各個階段中矛盾的各個方面去看。”這就是在部分的邏輯結構:各個物質運動形式的矛盾→各個運動形式在各個發展過程中的矛盾→各個發展過程的矛盾的各方面→各個發展過程在其各個發展階段上的矛盾→各個發展階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層層明晰,渾然一體。第四部分講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作者在這一部分開頭指出“在矛盾特殊性的問題中,還有兩種情形必須異常地提出來加以分析,這就是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可見,

第四部分是對第三部分的細化。作者在這一部分的最終一段説明了研究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跟研究矛盾特殊性的關係。“在研究矛盾特殊性的問題中,如果不研究過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之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這兩種情形,也就是説不研究這兩種矛盾情景的差別性,那就將陷入抽象的研究,不能具體地懂得矛盾的情景,因而也就不能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的方法。”這樣就將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巧妙地聯結到了一齊。

第五部分講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鬥爭性。這是對前面資料的深化。

第六部分講對抗在矛盾中的地位。這又是對第五部分矛盾鬥爭性的細化,作者明確了“我們回答道:對抗是矛盾鬥爭的一種形式,而不是矛盾鬥爭的一切形式。”最終,

第七部分,作者進行了總結。這七個部分層次關係清楚,邏輯結構明晰;部分與部分之間、論點與論點之間銜接過渡自然。這充分表現了作者高屋建瓴的思想和統領全局的本事。

特點之二,例證豐富。作者是一位馬克思主義者,他對馬克思、列寧等革命導師和先行者的著作閲讀廣泛、理解深刻,能夠熟練地援引馬列主義的經典著作;同時,作者的國學根基也十分深厚,對古籍中的典故能夠信手拈來,對《漢書》、《資治通鑑》、《水滸傳》、《山海經》、《淮南此文來源於公務員測試網--文祕頻道》等典籍都有引用。作者所列舉的例此文來源於公務員測試網--文祕頻道中,主要關於革命的例此文來源於公務員測試網--文祕頻道(因為當時所處的歷史條件和寫作針對的對象),但不侷限於關於革命的例此文來源於公務員測試網--文祕頻道,還有關於自然科學等等的例此文來源於公務員測試網--文祕頻道。這些足以見出作者知識的淵博。可見淵博的知識是進行創作的前提條件。

特點之三,語言準確而生動。這是一篇哲學論文,對於論文而言,語言的準確性是第一位的。這篇論文語言的準確、精煉已經到達了爐火純青的境界。作者通篇用的都是常見的詞彙,但卻十分精確地表達出了作者的思想內涵。比如説,作者論述運動的相對地靜止的狀態和顯著地變動的狀態時有這樣一段。“……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看見的統一、團結、聯合、調和、均勢、相持、僵局、靜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都是事物處在量變狀態中所顯現的面貌。而統一物的分解,團結、聯合、調和、均勢、相持、僵局、靜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狀態的破壞,變到相反的狀態,便都是事物在質變狀態中、在一種過程過渡到他種過程的變化中所顯現的面貌。”作者像連珠炮似地一下此文來源於公務員測試網--文祕頻道羅列了十數個詞彙來説明矛盾的統一的狀態,個個不一樣,但個個精當,個個準確,讓讀者很清楚地明白了哪些是矛盾的統一狀態,是相對地靜止的狀態。同時,作者駕馭語言的本事還體此刻生動性上,作者能夠用很通俗幽默的語言闡明深刻而嚴肅的哲學命題。如在講矛盾的同一性要在必須的必要的條件之下這個道理時,有這樣一段。“為什麼雞蛋能夠轉化為雞此文來源於公務員測試網--文祕頻道,而石頭不能夠轉化為雞此文

來源於公務員測試網--文祕頻道呢?為什麼戰爭與和平有同一性,而戰爭與石頭卻沒有同一性呢?為什麼人能生人不能生出其他的東西呢?沒有別的,就是因為矛盾的同一性要在必須的必要的條件之下。缺乏必須的必要的條件,就沒有任何的同一性。”這些語言是老百姓都能看懂聽懂的話,離人們的日常生活十分之近,作者用這麼活靈活現的語言詮釋了深奧的道理足以見出作者用語之生動。

相比之下,時下一些所謂的論文給自我披上了一層艱深晦澀的外衣,自以為這樣就能夠顯出自我的學識和水平。這些作者忘記了論文的宗旨。我們作研究寫論文的目的在於解決問題,向人們展示自我解決問題的方法、過程和結論因而促進理論的發展和社會的提高。而這些作者弄了一條厚厚的面紗把自我喬裝打扮起來,自我以為很美,殊不知已經隔絕與別人進行目光對視和交流的機會,結果是於人於己都沒有任何好處。

總之,這篇論文值得我學的東西太多了,應當好好品味和領悟。

篇9:矛盾論讀後感

閲讀完*的《矛盾論》後,雖然對哲學不太瞭解,這本書還是能帶給我許多知識,帶着我思考了很久。主要提出兩點我讀書的心得。第一,是有關事物發展的原因。書中談到矛盾論時,常與形而上學論作比較。

“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內部,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這句話,觸及了我以往思考過的問題。過去,在涉及事物的原因時,我總是注重其受到的外部環境的影響。雖然沒有系統的想過為什麼,但這種思考方式在我腦中紮根已久,今日讀到這部分和我的想法有些出入的資料,使我停下來仔細的思考。的確,馬克思主義哲學解釋了最根本的原因。

先有了內部的矛盾作為主導,外部的因素才能起到作用。

通俗的表達,“蒼蠅不叮無縫的蛋”,我們早已在生活中明白了這個道理。而我過去注重外部環境影響的思維方式也並不是錯的。外因是變化的條件,隨着條件的不一樣,同一個事物也可能向不一樣的方向發展。若兩個本事相近的中學生,一個進入一流大學學習,一個在餐館打工,相對而不絕對地説,他們的未來會是截然不一樣的,因為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這也就是我們為什麼那麼重視學校的質量的原因。我們期望學校能給我們供給好的環境,作為我們成才的外因。同時,我們不能忘記成功的關鍵是在自身。

如果不珍惜學校的寶貴資源,放任自我把青春耗費在打遊戲上,克服不了享樂和學習的矛盾,那麼未來發展的方向就是朝着一片灰暗。第二,事物發展過程中的階段性是我們應當重視的。在看各種國家和社會出現的問題時,我們應當科學、冷靜的分析。當前,在網絡上有許多人表達出對某些制度的不滿,發表一些憤世嫉俗的帖子。在我看來,他們是把世界太過夢想化了,不容忍國家的任何缺陷。中國當前還是發展中國家,連美國這個世界霸主都不是完美的,中國又如何能做到滿足每一個人的意願呢?中國當前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和落後的生產力間的矛盾。

作為國民,我們應當正視當前的不足,而不是批判和懷疑國家和政府。對於社會中出現的問題,作為公民,我們應當進取幫忙解決,對政府抱有信心,而不是消極的批評和容忍*等現象。

我們應當相信,中國是在朝着越來越好的方向發展着的。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雖然犯過錯,走過彎路,可是我們總體的方向是沒有變的。國家發展中不可能把每個方面都顧及到,總會有先發展和後發展的部分。像當前,我們的主要任務是保證經濟的發展和就業,然後才到教育、醫療等。這就是抓住本階段的主要矛盾,兼顧次要矛盾。當中國有了穩固的經濟根基後,我相信政府會更多的關注醫療等方面,使我國成為一個制度比較完善的國家。所以,我們不能急躁,要有信心。

篇10:矛盾論讀後感

根據支部的統一安排,最近一段時間,我認真學習了《矛盾論》、《實踐論》兩篇毛澤東同志的經典著作,在學習中堅持理論聯繫實際,一方面注重融會貫通文章中所提出的一些基本觀點,另一方面又充分運用這些基本觀點來解釋和回答自我在思想上、工作中遇到的各種疑難問題,很受啟發,很有收穫。

事物普遍聯繫着,矛盾普遍存在於任何聯繫當中。《矛盾論》告訴人們,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矛盾的世界裏,小至日常生活,大至國家大事、社會發展等等,矛盾可謂無處不在,對個體生命而言,沒有了矛盾,生命就會化為塵埃,沒有了矛盾,社會生活就會死水一潭,瀕於衰竭。把矛盾的這些特性掌握了,我們也就掌握了理性思考的“鑰匙”,才正確對待個人工作和生活上的種種問題和矛盾,做一個清醒的、理性的人。

一是要正確對待工作上的矛盾。

作為公安民警我們每一天都面臨各種各樣的治安問題和工作任務,每一項任務都是一項矛盾或一項系統綜合矛盾。處理治安問題,想方設法完成工作任務,也就是在處理矛盾。

正確對待工作上的矛盾,首先就是要用矛盾的觀點來看待工作。應當對在工作中可能遇着困難和問題早做思想準備,在工作任務面前也就是在矛盾面前儘量做到冷靜、從容,站在相對較高角度分析問題。如果不能用矛盾的觀點來看待工作,就可能出現一些錯誤。比如,在治安形勢嚴峻、工作任務艱鉅繁重時,產生急躁情緒,認為問題太多、任務太重,感到無從下手,抓不住主要矛盾和工作重點;比如,應對成堆的治安問題、人民內部矛盾和繁重的工作任務,想在短期內解決所有的困難、問題和矛盾,把各項工作相互割裂開來,孤立的看問題,從而在不斷湧現的矛盾和永遠也“做不完”的工作面前感到疑惑,以至被動應付,身心感到疲憊;有時遇着重大問題或困難,感到絕望,以為不可能解決了,不懂得矛盾運動變化的絕對性,不明白任何矛盾肯定會向前發展變化的這一規律,更不能抓住有效的時機、作出有效的反應和行動。所以,用辯證統一的觀點來看待工作上的矛盾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其次,必須學會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有主要和次要之分,矛盾中的兩個對立面也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所以,必須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對所從事的工作任務進行認真分析。找出一段時期的主要矛盾,即找出當前工作中的重點;明確矛盾的主要方面,即明確解決問題的突破口。比如抓基層基礎建設,當前有許多矛盾和問題,局黨委以“抓基層裝備設施建設,打牢人口管理、治安防控、情報信息、科技強警等工作基礎,苦練轉變思想觀念、增強法律知識等基本功”為主要矛盾,大力推進基層基礎建設。

當然,矛盾是不斷湧現的,舊的矛盾得到調和、問題得到解決,新的更高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又必然產生了,我們應當未雨綢繆、早做規劃,不斷的加以解決,推動工作向更高更新層次發展。

有時,在工作中我們會處在矛盾的焦點上,本身就處於矛盾的一個方面,不允許置身事外,以第三方的位置和角度來處理和解決矛盾。這時,就要求我們認真分析,準確把握矛盾的發展方向,對正確的東西要敢於、善於堅持,爭取矛盾的另一面向已方轉化;對錯誤的東西必須果斷放棄,順應發展方向與潮流,使自我的觀點和行為向正確的方面轉化,推動工作向前提高。

只要樹立了正確的矛盾觀,就不會出現一味迴避矛盾和問題的錯誤做法。因為,矛盾是無處不在的,任何人不可能迴避。事實上,迴避了這個矛盾,立刻就必然會陷入另一個矛盾或幾個矛盾當中。所以,應當認識到“矛盾”是迴避不了的,我們只能選擇解決矛盾的時機,不能真正迴避矛盾,置身於矛盾之外。

二是要正確對待同事之間的矛盾。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本身就是一個對立統一的矛盾關係。在一齊工作的同事,相互之間出現這樣那樣的矛盾,是必然的。

與其它事物的矛盾一樣,同事之間的矛盾也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工作中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多數是因解決工作矛盾而引起的。出現矛盾時應取包容的態度。比如,不一樣的觀點、方法之間會碰撞出火花,不一樣的性格和習慣會產生矛盾,有時利益上的分配也可能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衝突和意見,這些矛盾的出現都是正常的和必然的。所以,對待同事之間的矛盾,應以包容的態度,切忌走極端,搞激化。要堅持用化解和調和的方法解決同事之間的矛盾,和其它矛盾一樣,沒有解決不了的矛盾,只要堅持正確的觀點,互相體諒,同事之間的矛盾會得到有效的化解和調和,大家最終都統一到工作上來,友好共事。對工作上出現的分歧,還應當異常注意多研究各方的觀點,從中汲取營養與精髓。

三是要正確對待生活中的矛盾。

我們每個人都處在瞬息萬變的物質世界當中。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就是生活在矛盾當中,生活本身也是一個矛盾發展變化的過程。人的一生,從小到大、從幼稚到老成,成功與失敗、貧窮與富有、得意與失意、健康與病痛……這些都逃脱不了矛盾觀、發展觀所揭示的必然規律。所以,我們在生活中,遇到順心或不順心的事,或者身處順境或逆境,都應當正確對待。在個人修養上,異常是在對待財富、名利上,要努力做到寵辱不驚,去留隨意。懂得人生矛盾運動發展規律,並不表示我們應當在人生矛盾運動中無所作為,消極對待。在對待事業、工作和人生的價值上,我們應在矛盾鬥爭中,時刻注意堅持昂揚的鬥志,進取把握主動權,使自我成為命運的主人。從各方面不斷豐富提高自我,努力工作,使自我的人生矛盾運動向高層次發展,為社會做出自我應有的貢獻。

篇11:矛盾論讀後感

《矛盾論》是毛澤東哲學代表著作。它是作者繼《實踐論》之後,為了克服存在於中國共產黨內嚴重的教條主義思想而寫的。該書用唯物辯證法總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鬥爭的實踐經驗,從兩種世界觀、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諸方面的統一性和鬥爭性、對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深刻地闡述了對立統一規律。而對立統一規律是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的思想。

矛盾這個詞語我們並不陌生。作為個人,上學時我們最直觀的感受也許是既想學得好又想玩得遛的矛盾,工作後,我們又也許會面臨工作與生活難以平衡的矛盾;作為企業,初創時會面臨項目與資源的矛盾,坐穩坐大時也許會面臨因循守舊與守正創新的矛盾;乃至社會、民族、政黨和國家,更存在戰爭與和平、昌榮與衰敗、壓迫和反抗、集權與分權等等矛盾。

矛盾融入了我們的生活日常,對矛盾我們也已習以為常。恩格斯説:“運動本身就是矛盾。”“所以,生命也是存在於物體和過程本身中的不斷地自行產生並自行解決的矛盾;這一矛盾一停止,生命亦即停止,於是死就來到。”認識矛盾的普遍性能夠給我們兩方面的啟示: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世界上每個人的成長階段、每一個國家的發展進程都存在着矛盾。經過了解矛盾的普遍性,我們理解到矛盾不是造成事物消亡的關鍵,反而是事物能夠存在的重要因素,下至草莽眾生、寒門百姓,上至帝王將相、豪門權貴,無不是經過不斷地克服各種矛盾、改造世界、薪火相傳,推進禮貌世代延續。

矛盾的普遍性告訴我們做事情要堅持全面的觀點一分為二看問題,堅持兩點論。而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一樣事物有不一樣的矛盾,同一事物矛盾在不一樣發展過程或階段不一樣,同一事物矛盾每一個側面都各有其特點。在這一點上,毛澤東有力地從理論上批判了當時黨內存在的教條主義,並列舉了馬克思、恩格斯和斯大林的分析成果加以證明。毛澤東強調研究矛盾總體離不開研究矛盾發展過程在其各個發展階段上的矛盾以及研究各個發展階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這個拗口的概念簡單而言就是:對於具體的事物作具體的分析。

同時,毛澤東強調在矛盾特殊性的問題中,異常需要分析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這兩種情形,並從當時世界範圍內的階級鬥爭、中國革命進程等方面加以闡釋。談及主要矛盾,很容易想起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的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深刻變化的重大政治論斷。我們認識到,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時期的主要矛盾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社會主義改造結束後,1956年召開的中共八大指出“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變為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變為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求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由於之後黨內出現“左”的傾向,1958年召開的八大二次會議提出“在社會主義社會建成以前,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鬥爭,社會主義道路同資本主義道路的鬥爭,始終是我國內部的主要矛盾。”這種認識失誤導致了之後我們黨和國家一系列重大政策和決策的失誤。改革開放後,1981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提出“我國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種表述一向維持到十九大,才改為“人民日益增長的完美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

之間的矛盾”這個表述。

回顧近現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歷次變化,是為了説明研究矛盾的特殊性的重要性,把握住主要矛盾了,事物的變化就會向良好的態勢發展,不能把握住主要矛盾,事物就會往糟糕方向轉變,中國文革十年動亂就是沉痛的教訓。進入新時代,集團公司去年初也準確確定了改革發展中的“三個變”與“六個不變”。“三個變”一是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重大變化,給集團改革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二是踏上新徵程,鐵路發展的目標任務發生了重要變化,給集團改革發展帶來了新的使命和職責。三是實行新體制,集團公司的治理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更有利於推動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六個不變”一是國有企業的根本屬性沒有變。二是安全基礎薄弱的狀況沒有變。三是客貨市場競爭力不強的狀況沒有變。四是改革發展的艱鉅性複雜性沒有變。五是隊伍建設不適應發展要求的狀況沒有變。六是科技創新動能不足、短板突出的狀況沒有變。準確確定這“三個變”與“六個不變”,是我們立足基本局情和現實難題,找準定位和機遇,勇當尖兵先鋒的前提。

針對矛盾的同一性,毛澤東詳細地闡述了矛盾的各方面不能孤立地存在,在必須條件下能夠互相轉化的理論。而矛盾的鬥爭貫穿於過程的始終,並使一個過程向其他過程轉化,矛盾的鬥爭無所不在,矛盾的鬥爭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有條件的相對的同一性和無條件的絕對的鬥爭性相結合,構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運動的結論。

《道德經》有句話,“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句話和成語“相反相成”表達了類似的道理,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合、前後相隨,矛盾各個方面是聯繫的,互相依靠而存在的。而物極必反、柳暗花明、絕處逢生、否極泰來等古人思想,也早早就闡明瞭矛盾各個方面在必須條件下是能夠互相轉化的。

經過初次拜讀毛澤東的《矛盾論》,讓我對唯物辯證法有了一點點粗淺的認識,今後還當加深研究,進一步增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理論思考本事。

篇12:矛盾論讀後感

《矛盾論》讀後感

《矛盾論》是1937年8月毛澤東同志在抗日軍政大學上作報告時發表的。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在於教育黨內的教條主義者。

全文從辯證法與形而上學世界觀的對立、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關係、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對立性與同一性、對抗這幾個方面闡述了唯物辯證法的矛盾觀。其中除了對抗以外,其他原理都在高中政治必修四有相近的講述。我想是因為長年從事革命實踐的緣故,毛澤東同志並不能像馬克思、恩格斯、列寧一樣有足夠的時間梳理革命的哲學原理;所以,《矛盾論》就其資料和深意來説,並不比高中課本明顯多太多(僅僅相當於教師擴展閲讀的程度)。

所以,我在寫這篇讀後感的時候,也將主要從三處相對細枝末節的地方出發。

一、“天不變,道亦不變”

在文章第一部分講辯證法和形而上學這兩種世界觀的時候,作者引用董仲舒的“天不變,道亦不變”作為形而上學的典型言論。由此看來必修四題目中引用寥寥幾句話、讓學生確定所屬哲學觀點還是有其傳統的。

我的大學政治教師邵激光先生經常告誡我們要“讀原文”。於是我也試着讀了讀董仲舒這句話的來源:《舉賢良對策(三)》。從上下文來看,董仲舒説的是世界作為一個抽象整體,的確是恆定的,那麼其總的規律也是必須的。可是歷代政府還是要根據實際改變自我的政綱(“繼治世者其道同,繼亂世者其道變”)。總覺得反而是“套用”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關係會更適宜一些。可是就毛澤東同志而言,他的話語體系當中的儒家,是那個腐朽不堪、冥頑不化的孔教體系,這樣去批判也是有一番道理的吧。

當然了,我是先接觸了馬克思主義,然後才開始看儒家書籍,自然會從這個角度去解釋董仲舒的原文。倘若我是古代書生,只怕是也按照“祖宗之法不可變”的邏輯去想了。

思想有一個先入為主的規律。儒書當中即使像《論語》這樣算淺顯的“孔子微博語錄集”,對於我這樣沒什麼人生經驗的年輕人,也是向哪個方向理解都能夠的大空話;於是自我理解搞不定的話,就只能聽別人講了。那麼此時由誰來做思想指導,就成了一個舉足輕重的問題。可想而知,我是極端反對在國小、孩子們還沒有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指導情景下,就去背誦意識形態比較濃厚的四書五經——教師只要稍微有一點三觀不正,就可能會把孩子們培養成新時期的衞道士。

二、“反對主觀性、片面性、表面性”

毛澤東同志認為要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和主觀隨意性,就必須反對這“三性”。其中片面性和表面性又算是主觀性的一部分。他寫這篇文章是拿來引導黨內思想用的,也談不上太多學究式的思辨。所以這種“三反”主要意味也很明確,那就是“全面認識,知己知彼”。

其實這也是我此刻讀書、尤其是做社會主義相關思考的時候的指導;可是畢竟我還讀得太少,所以是廣泛涉獵而不精,也難怪會得到“什麼都能説上兩句(然而僅此而已)這樣的評價”了。

就我所瞭解的十月革命及後續的俄國內戰為例。一開始我只明白十月革命後有一份和約、然後用了幾年打倒白軍和干涉軍而已。之後看了一些“毒草”,也就瞭解了白軍、包括當代攻擊列寧者的邏輯:無非是推翻了堅持抵抗的臨時政府、然後和德國人簽約求和割讓大片土地而賣國固權而已——事實上,俄國內戰是在佈列斯特和約簽署以後才全面爆發;之前只可是是小打小鬧,很快就被布爾什維克鎮壓下去了,以至於和約簽署時人民政府幾乎是控制了全國的主要地段。而英美日本的干涉,也並不是如我國中想的那樣是“我是資本主義,你是社會主義,我就要打你”的邏輯(不得不説自我當時想象力實在是匱乏),而是因為布爾什維克言傳身教促使各國人民停戰,“必須打掉這個大忽悠”,不然打不下去不説,怕是權力和小命都要被顛覆掉;另一方面也是趁這個世界面積第一大國內亂而要渾水摸魚。

更有甚者,主導臨時政府的社會革命黨和孟什維克,也並不是反對和平。只可是是一向強調要等到召開立憲會議再正式討論這個問題罷了。

這個時候思路就容易走到他們的立場上:高舉愛國旗幟、打倒賣國賊,有什麼問題嗎?而進一步,經過合法的全國議會以合法形式確認停戰、改革大計,這不是理所應當的嗎?

可是,當站在最廣大人民的客觀立場(也就是社會歷史的發展趨勢)上來看,當時的俄國已經是根本打不動了,人民恨不得立刻就和平。就是因為這個主要矛盾,工人和士兵才會跟着布爾什維克推翻臨時政府。否則,布爾什維克和它的人民委員會也將淹沒在羣眾運動的怒潮當中。

總之,僅有了解雙方、並立足於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立場,這才能把社會歷史事件看更透徹。反過來,這些具體認識也會使自我的社會歷史觀更加鞏固、科學。

三、一般與特殊

可是畢竟高中政治最主要的作用是考試;猶記得紅霞教師有一言:“凡是説意識、認識、社會意識、生產關係、上層建築‘決定’什麼的選項,率先排除”。當時也顧不得區別意識和認識有什麼不一樣,就這樣下來了——除了歷史課上偶爾有幾個“背景”是按文化、政治為主要原因的異類以外。

直到大學遇到于丹教師,他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上講物質決定意識只是一般規律,在不少具體事例當中不排除精神因素為主因。這下可是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想來也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當中,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必須條件下是能夠相互轉化的。

然而一向找不到他所引證的來源,這次在《矛盾論》當中最終找到了依據:

“......誠然,生產力、實踐、經濟基礎,一般地表現為主要的決定作用,誰不承認這一點,誰就不是唯物論者。然而,生產關係、理論、上層建築這些方面,在必須條件下,又轉過來表現其為主要的決定作用,這也是必須承認的......”

作者舉例就生產力來説,是在它被生產關係束縛不能向前發展的時候,就會出現生產關係起到決定作用的情景。當然有沒有其他情景呢?恐怕我是要在馬恩列的哲學講解大部頭中尋求答案了。

總之,這次温習《矛盾論》以後,就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跨入辯證法的汪洋大海吧。

篇13:矛盾論讀後感

“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唯物辯證法的最根本的法則。”毛澤東同志在論文的開篇就以這樣一句話來引出下文,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力,讓大家想明白為什麼,事物的矛盾法則就是最根本的法則;同時又是為什麼,矛盾法則,又能夠稱之為“對立統一的法則”。他的全文就圍繞着這兩個問題展開敍述,層次結構鮮明,舉例頗多,讓人信服。

針對第一個問題,他先是提出了兩種宇宙觀,並經過對“形而上學”以及“辯證法”的相互比較,向我們證明了只是光從事物的外部分析,並認為天地萬物從來都不會發生質的改變也不會相互影響的“形而上學”的思想是不可取的。他告訴了我們“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主張從事物的內部、從一事物對其他事物的關係去研究事物的發展,即把事物的發展看作是事物內部的必然的自我的運動,而每一件事物的運動都和它的周圍其他事物互相聯繫互相影響。而其中,事物內部的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一個事物和其他事物的互相聯繫和互相影響則是事物發展的第二位的原因。”經過對這兩種辯證法的分析,他告訴了我們要善於發現事物中矛盾的存在,並要認真分析矛盾為什麼會存在,努力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全文的第二個部分“矛盾的普遍性”則是對第一個問題的更好的闡釋。毛澤東同志經過對矛盾普遍性的深刻分析,向我們揭示了為什麼矛盾法則會成為最根本的法則。矛盾是簡單的運動形式的基礎,更是複雜的運動形式的基礎。矛盾的普遍性或者説是絕對性有兩個方面的意義。第一個便是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第二個是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任何事物的存在與發展都離不開矛盾的存在,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靠和相互鬥爭,決定了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動了一切事物的發展。天地萬物相互之間總是會有差異的存在,而差異就是矛盾,只要有差異,矛盾就不會消失,只可是這些差異表面上看起來還比較平靜,並沒有被激化升級到矛盾那麼劇烈的鬥爭中。所有的事物都是具有矛盾性的,沒有了矛盾,那麼他們的生命也將停止,失去了矛盾中的任意一方,另一方也將不能存在。

文章的第三部分則是説“矛盾的特殊性”,他強調了即時天地萬物都有矛盾的存在,可是我們在看待的時候卻不能一概而論,必須具體情景具體分析。即使是同一件事物在不一樣的發展時期,它所具有的矛盾的性質也是不一樣的,僅有在我們認清了這一點之後,才能更好的解決矛盾,才能針對不一樣的矛盾採用不一樣的更好的解決方法,讓事物得以更好的向前發展。

經過上頭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矛盾的法則之所以能夠成為“最根本的法則”是有它所存在的意義與價值的。

接下來的第二個問題,毛澤東同志經過對“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與鬥爭性”來闡述。

所謂的“同一性”説的是如下的兩種情景:第一,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每一種矛盾的兩個方面,各以和它對立着的方面為自我存在的前提,雙方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第二,矛盾着的雙方,依據必須的條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轉化。

事物中存在的各種矛盾之間又存在着矛盾,這些矛盾推使事物不斷的向前運動發展。既然這樣,同一性又從何而來呢?毛澤東同志告訴我們,矛盾之間總是在不斷的相互轉化,不停的運動,一切對立的成分都是在必須的條件下,一面互相對立,一面又互相聯結、相互貫通、互相滲透、互相依靠。矛盾的雙方是相互依存的,缺一不可,失去了一方面,另一方也不能存在,就好比上和下,左和右,得到和擁有,它們既是對立的,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可是,僅僅是矛盾的雙方相互依存還是不夠的,它們更是能夠相互轉化,在必須的條件下,各自向着自我相反的方面轉化,向着它的對立面所處的地位轉化。這樣兩個方面就不斷的融合不斷的相互轉化,同時又是一個整體。

然而既然是矛盾,鬥爭總是在所難免的,對立只是矛盾鬥爭所表現出來的一個最基本的形式,矛盾就是在同一性中存在着鬥爭性,即對立,所以這個第二個問題也得到了解答。

毛澤東同志在這個論文裏面很多引用經典例證,儘管都是契合當時時代的例子,可是對於我們此刻的生活也是具有相當大的影響的。這篇論文告訴我們認識世界的方法,如何認識事物,分析事物,在發展事態下如何堅持清醒的認識,這篇論文無論是昨日還是今日,都可作為我們處理事物的方向座標。

篇14:矛盾論讀後感

2010年4月18日19:00—21:30在2A202教室我第一次參加了馬克思主義小組的團體學習。本次學習主要是毛澤東的《矛盾論》之“兩種宇宙觀”“矛盾的普遍性”。小組成員針對學習、聯繫生活各抒己見,學習在和諧的氣氛中進行,在大家的思考中結束。因為是第一次學習,第一次發文,我就談一些自我粗淺鄙陋的體會,期待共鳴。

學習之初,就有成員拋出問題:“矛盾無處不在,矛盾無時不有,正如我們大學生該如何處理好學習與社交、工作、生活的矛盾?”我認為這個問題提的相當好。縱觀這兩節的學習,我們完全能夠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矛盾,然後應對矛盾,最終解決矛盾。學習與生活、工作存在着必須的矛盾,因為我們的時間與精力都是有限的,這一方面用多了,在其他方面勢必減少。可是學習與工作和生活這矛盾難道是不可調和的嗎?我認為不是的。試問:我們來到大學是為了什麼?誠然,不一樣的人有不一樣的學習目的,有的人是為了出國,有的人是為了考研,有的人是為了就業,還有些學生認為高中學習太辛苦,考上大學,是該好好休息一下了,沒有什麼學習目的了。無論你是否為以後做好了打算,你是否有自我的人生目標,我都要問你:你活着是為了什麼?也許沒有幾個人能真正説清楚活着的意義,《士兵突擊》中的許三多有句經典台詞:“有意義的事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義的事。”多麼簡單的人生詮釋,是否涵蓋了人生的全部意義?

好好活,怎樣才算好好活?好好活,就是要珍愛生命,自我的和他人的;好好活,就是要提高自我,物質上和精神上;好好活,就是要尊重規律,自然的和社會的。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會永遠屬於你,永遠屬於你的僅有你自我。所以,你活在這個世界上就要善待自我,進而善待他人,善待社會,善待整個世界。你需要生存下去,所以你要愛惜自我的身體,規律飲食,堅持鍛鍊;你需要不斷髮展,所以你要提高自我的智慧、增強自我的本事。上大學、讀研究生、學習知識、實踐鍛鍊,所有這一切都是途徑,都是手段,而絕非目的。試想一下,你還有更好的途徑嗎?如果有,你能決定嗎?如果決定不了,你就要利用好此刻。從古人開始,是沒有大學的,經過歷史的發展,實踐的摸索,知識的積累,有了系統學習知識的必要性,於是有了大學。大學培養了很多人,也墮落了很多人,很多人不懂的去平衡學習、生活和工作的關係,看問題偏頗,總是注重其中的一個方面,而不是顧全大局,不懂的生活的辯證法,走形而上學的道路,最終誤入歧途,還反過來責怪大學培養目標的缺陷、培養機制的不完善。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矛盾推動了我們的發展,我們總是在解決矛盾的過程中找到了我們的方向,解決了前途道路的問題。我們需要用辨證法的眼光看問題,任何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這所大學,此刻不好不代表以後不好,一時不好不代表永遠不好。我們更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我們自我,任何事物都有自我的因果聯繫,此刻我們的思想和行為,直接影響到我們以後很多年的成長。如果你好好利用這個大學的資源,即使你僅僅學會了做事情要有堅韌的毅力,對你以後的提高也是極其有利的。

我們所學的知識,是一個積累的過程,量變方可引起質變,如果你不屑於量變的辛苦,便永遠看不到質變的收穫。我們所鍛鍊的本事、歷練的品格,也是我們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關鍵時刻它起決定作用。我們還要去搞好人際關係,雖然不能利用人際關係呼風喚雨,也不至於讓它成為我們發展大道上的攔路障礙。在時間的利用上,三者或許會有交集,對某個人而言,或許會有偏廢,但我還是要説,其實這些都是我們需要去關注的,去花費力氣去做的,至於如何平衡、如何調解,因人而異。一個懂得好好活的人,完全能夠在其中游刃有餘,逍遙自在。

學得不精,也不夠深刻。僅代表個人觀點,期望拋磚引玉,得到更精華的探討。

篇15:矛盾論讀後感

《矛盾論》讀後感

首先,這是一篇精彩的哲學論文,當然,如果我説這論文偉大也肯定沒有人會持有反對意見,因為毛澤東同志是偉大地,他的東西就應當是偉大地。

其次,這篇論文似乎並不能單單從他的學術價值來評判,還必須兼顧他的歷史意義,我個人一向對目的性很強的説教文字不怎樣喜歡,孟子大人不是説了麼:有心為善,雖善不獎,無心為惡,雖惡不罰。

這篇哲學論文,是毛澤東繼《實踐論》之後,為了同一的目的,即為了克服存在於中國內的嚴重的教條主義思想而寫的。用文章定思想,在現代可能是從毛澤東開始的吧,我想,他在糾正國內思想問題的時候肯定沒有想到若干年後這成為一種風氣了,當然寫篇文章就能給人扣頂大帽子,厲害的不是文章,是寫文章的人。

當然,我得澄清自我不是在説毛主席的壞話,純粹是有感而發,要不這麼一頂帽子扣下來,雖然不至於像以前折磨的人去跳樓上吊的,至少會説我思想有問題,入黨怕是沒指望了。

薩特的一句話我異常喜歡:“教育就是強迫別人理解另外一種價值。”單教育可能沒那麼強的效果,所以有了考試這東西,於是,不得不把自我不認同的東西一併記下來,就好象我此刻每一天照鏡子,結果越看自我越順眼,反覆的記憶應用之矛盾論讀後感後,那些東西恐怕也會變的好象是正確的似的了。

從小就被灌輸了政治思想和終極奮鬥目標的我們,到底是被指明瞭道路,還是被抹殺了個性呢。我以往問我的政治教師,共產主義能實現麼,那時候還小,這麼簡單的東西自我想不明白,我教師琢磨了一會,最終説:“夠戧。”“那為什麼還把共產主義當目標呢。”“定遠點,要不實現了以後都幹什麼啊。”都認為不能實現,都説能實現,這是不是就是教育的力量呢。

篇16:矛盾論讀後感

“矛”作為一種武器的時候,已經在原始社會出現雛形,只是不夠鋒利而已。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矛”逐漸在冷兵器時代奠定其地位。人類之間的部族戰爭越來越頻繁,“矛”也逐步展現其威猛的殺傷力,部族為了贏取戰爭勝利,準備研究新式的武器來抗衡“矛”,“盾”也就應運而生,成為“矛”的剋星。關於“矛”和“盾”的鬥爭也成了冷兵器時代的一個焦點,它們從來不互相忍讓,在戰場往往是殺得死去活來。可是“矛”和“盾”還是分不出高下,各有千秋。我國曆史上還有楚人賣“矛”和“盾”的故事,一向流傳了幾千年。

而我在那裏所要所敍述的是哲學中的矛盾問題,在哲學世界裏這是一個十分嚴肅的問題,因為它涉及到形而上學、唯心主義等哲學觀。關於毛主席的《矛盾論》已有許多的學者,做出了很多的精闢的理解與分析。今日我也是對它進行了一下略讀,稍作簡單的理解。學識淺薄的我,也表達一下我的粗略見解。

矛盾是哲學世界裏的重要原理,也是重要的方法論。哲學世界裏認為,事物的對立統一就是矛盾。所謂對立,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互相鬥爭。所謂統一,是指如下兩種情形:第一,矛盾雙方在必須條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第二,矛盾着的雙方,依據必須的條件,各向自我相反的方向轉化。它們中的一方對另一方的否定,以及在舊矛盾向新矛盾的轉化中對舊矛盾的否定,都不是單純的否定,而是辯證的否定,即否定之中有肯定,肯定之中有否定。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貫穿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時時有矛盾。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證關係原理,是關於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哲學基礎,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依據。努力探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特殊規律的過程,就體現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

《矛盾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進一步的豐富,這是毛主席結合中國國情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觀的一種探索,更有利於我們分析當時中國的現狀以及對馬克思主義的學習。毛主席《矛盾論》的發表,剛好在日本全面侵華戰爭開始以後。當時中國的所有矛盾上升為中華民族與日本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而當時的南京革命政府雖然剛剛經過“西安事變”,同意國共第二次合作,可是政治家的野心是我們無法預知的。之後國民黨的“消極抗日,進取反共”也正好體現了這一點。在《矛盾論》中毛主席這樣闡釋,“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用社會主義革命的方法去解決;人民大眾和封建制度的矛盾,用民主革命的方法去解決;殖民地和帝國主義的矛盾,用民族革命戰爭的方法去解決;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用農業團體化和農業機械化的方法去解決;共產黨內的矛盾,用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方法去解決;社會和自然的矛盾,用發展生產力的方法去解決。過程變化,舊過程和舊矛盾消滅,新過程和新矛盾發生,解決矛盾的方法也因之而不一樣”。《矛盾論》的發表,給當時的有志之士供給一個方法,去分析當時中國的局勢,也對當時的抗日起到了進取地作用。

關於矛盾,這是哲學界一個恆古不變的討論問題。從赫拉克利特,以及到老子,在他們的樸素辯證法思想中都有所體現。赫拉克利特的“生與死,夢與醒、少與老,是同樣的東西。後者變化,就成為前者,前者便回來,則稱為後者”,而老子也有“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這些觀點都體現了先哲們對世界的深刻認識。關於種種的這些矛盾問題,哲人們之所以提出它,都是基於先驗的意念以及本能的需要。可是老子在之後的學説中也陷入了形而上學的觀念,“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種政治境界的出現,就是忽略了矛盾的客觀性。作為老子的後繼者,莊子也一樣陷入了形而上學的漩渦。應對戰國時期的混亂社會形態,他提出了“小國寡民”的夢想社會,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無為而治”的思想,在當時是獨樹一幟的。可是隨着社會的發展,也證明了沒有矛盾的社會是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沒有矛盾世界就會失去發展的動力,也會逐步走向滅亡。夢想社會的後繼者們,陶淵明的“世外桃源”都無不印證了這一點。

儒家的集大成者孟子、荀子,他們繼承了孔子的學説,並對其進一步發展,構成了中華禮貌幾千年的優秀文化,可是他們的相繼發展,表面上沒有互相批判,可是矛盾讓他們的學説變得更加的精闢。孟子的“學”是為了拓展人性的“善”,從內在上去剖析人性;而荀子的“學”是為了改造人性的“惡”,從外在上去塑造人性。“善”與“惡”就是矛盾的雙方的體現,由此可見矛盾觀點對我們認識的重要性。

矛盾有兩個基本屬性:同一性和鬥爭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相互貫通的性質和趨勢。矛盾的鬥爭性,是指矛盾着的對立面之間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的性質和趨勢。矛盾的同一性和鬥爭性是相互聯結、相輔相成的。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鬥爭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矛盾的統一性是有條件的相對的。無條件的絕對的鬥爭性與有條件的相對的同一性相結合,構成事物的矛盾運動,推動事物的發展。針對這些因素,在今日《矛盾論》依然我們來説有着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看見的統一、團結、聯合、調和、均勢、相持、僵局、靜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都是事物處在量變狀態中所顯現的面貌,而統一物的分解,團結、聯合、調和、均勢、相持、僵局、靜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狀態的破壞,變到相反的狀態,便都是事物在質變狀態中、在一種過程過渡到他種過程的變化中所顯現的面貌(《矛盾論》)”。讀過《矛盾論》以後,對矛盾也有了深刻的認識。人是矛盾的主體,最本質的東西還是來自自身。孟子曾説過“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此所謂經典。人作為社會的主體,即使社會的提高力量,也是社會的阻礙力量。應對人性的雙重性質,學習《矛盾論》能夠更好分析自我的長處和短處,瞭解自我在社會中出於什麼樣的狀態。給自我的人生方向,供給必須的人生理論依據。

《矛盾論》中敍述到“一切過程都有始有終,一切過程都轉化為它們的對立物。一切過程的常住性是相對的,可是一種過程轉化為他種過程的這種變動性則是絕對的”。一言以蔽之,對《矛盾論》的學習就是一個塑造世界觀的過程,能夠建立一個合理的世界觀,點燃自我生命的亮麗火光。社會主義現代建設之中,我們還應對着許多問題,很多關於社會發展的政策還屬於“摸着石頭過河”的狀況,學習《矛盾論》能夠更好了解社會的主要矛盾,更好地提出矛盾解決矛盾,促進社會的大步發展。而針對個人,這樣能夠更好熟悉我們自身的問題,促進我們全方位地發展,也能夠更好地投入到社會主義建設的大潮中去,為祖國的發展獻出我們的薄棉之力。毋寧説,這都是利國利己的好事。

篇17:矛盾論讀後感

《矛盾論》這篇哲學論文,是毛澤東為了克服存在於中國共產黨內的嚴重的教條主義思想而寫的。作為那個時代的思想指導,它不僅僅幫忙中國的無產階級革命走向勝利,在現今社會仍是不可多得的精神嚮導,具有無可替代的現實意義。那裏,我着重以我個人生活經驗觀之。

“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唯物辯證法的最根本的法則。列寧説‘就本來的意義講,辯證法是研究對象的本質自身中的矛盾。’”開篇之句,便是告訴我們,在研究這個法則時,會涉及廣泛的方面以及諸多哲學問題。這正説明了毛主席的嚴謹:哲學論不可能隨隨便便幾句話便能闡述清楚的,必須綜合事物的各個方面來全面看待。隨後毛主席從對兩種宇宙觀、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矛盾的方面、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鬥爭性以及鬥爭在矛盾中的地位這些問題的討論最終很好的闡釋了矛盾論。這其中有很多話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當着我們研究必須事物的時候,應當去發現這兩方面及其互相聯結,發現一事物內部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兩方面及其互相聯結,發現一事物和它以外的許多事物的互相聯結。”不認識矛盾的普遍性,就無從發現事物運動發展的普遍地原因或普遍地根據,可是,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無從確定一事物不一樣於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質,也就無從辨別事物,區分科學研究的領域。各種物質運動形式中的矛盾,都帶特殊性,其內部也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這種特殊的矛盾,就構成一事物區別於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質。而我們研究事物總是由認識個別的和特殊的事物,逐步地擴大到認識一般的事物,同時相互聯結,即統一辯證的看待這些矛盾,然後才有可能更進一步地進行概括工作,認識諸種事物的共同的本質。矛盾促成事物的發展,矛盾也同時為我們研究事物供給了方向。

其次,認識事物需要研究工作。不但要研究每一個大系統的物質運動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規定的本質,並且要研究每一個物質運動形式在其發展長途中的每一個過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質。而研究問題時,“忌帶主觀性、片面性和表面性”,人們需要如實地反映這些情景,而不只是片面地或表面地去看它們,認識事物的互相聯繫,研究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各個發展階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必須在其聯絡上、在其總體上去看,並且必須從各個階段中矛盾的各個方面去看。

再次,矛盾通常是分主次的,並且主次並非是絕對的。“過程發展的各個階段中,僅有一種主要的矛盾起着領導的作用。研究任何過程,如果是存在着兩個以上矛盾的複雜過程的話,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並且“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轉化着,事物的性質也就隨着起變化。”所以,研究任何過程中首先要捉住其主矛盾,這樣一切問題才能迎刃而解。萬千的人們,不懂得這種方法,結果如墮煙海,也就找不到解決矛盾的方法。

總的來説,事物矛盾的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自然和社會的根本法則,因而也是思維的根本法則。差異就是矛盾,無可避免。原定的計劃與未知的偶然相矛盾,遠大的夢想和無情的現實相矛盾,繁忙的都市生活節奏和碧溪垂釣、靜賞夕照的閒情也相矛盾。由《矛盾論》而引發聯想,則知生活之中無處不存在着矛盾,絕對的平和與純淨只是理解上的片面與偏差,存在於夢想國度之中。

譬如進入大學之前總是心存僥倖,以為熬過大學聯考之後世界或便該是一片陽光燦爛,前程無憂,然而行至今日也可是如此,仍然需要在各種矛盾之中排解調和以求平穩生存。學業愈重與之對立的對閒適生活的渴望也愈重,一方消失後另一方也對應消減。是以甫入大學,時有空虛之感,而又不得不繼續鞭策自我,在壓力之中尋求動力。

人也是如此。人性之中的善與惡是一對手拉着手旋轉的對立統一體,互相吸引又互相排斥。不一樣的只是在各人的成長過程中,一部分人將心底裏的惡念轉化為善,由行為思想上加以引導,而成為善人。然而成為善人的人心中也不會沒有一念之惡,他們一生將之壓制並幽閉在內心的某個角落,縮至無限小,但依然存在。另一部分人則放縱心靈中的各種慾望,違背道德與公理,成為與良善之人相反相成的陰暗面。上下、左右、乾坤、陰陽,社會與人生都是由這種兩極對立所組成,人總在試圖轉化矛盾當中吸取經驗與教訓,獲得成長,並將矛盾長久地持續下去,直止死亡。因為有對生的憧憬與嚮往,才有對死的虛枉的恐懼。

矛與盾,其實不可分割。矛盾的一方推動另一方前進,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正因為有了諸般念想,人性因而漸趨複雜成熟。換而言之,瞭解了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也有助於更清楚地認識世界與生活,對各種矛盾作出正確的確定,採取效的方法,將矛盾之差異的級別化減到最小程度,化解對抗,使生活與思想在矛盾之中螺旋前進。

篇18:矛盾論讀後感

我們在中學的政治書裏面,就以往與矛盾的觀點有所接觸,膚淺地學習了一下馬克思主義矛盾哲學的基本觀點。如今又看到了毛主席所寫的《矛盾論》,實在讓我受益匪淺。哲學世界裏的矛盾是一種辯證的思想體現,它能夠有效地剋制形而上學的哲學觀點。

哲學中講到的矛盾就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叫矛盾。換句話説,矛盾就是對立統一。其中,“對立”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的屬性、趨勢,又叫“鬥爭性”。“統一”是指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趨勢,又叫“同一性”。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矛盾貫穿於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矛盾具有普遍性與客觀性,它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即是時時有矛盾,事事有矛盾,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矛盾是客觀存在的,我們應當堅持用矛盾的觀點看問題。矛盾的觀點能夠更好分析我們自身的優缺點,促進我們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矛盾的對立統一觀點最早出於偉大的希臘先哲赫拉克利特,他繼承和深入發展了米利都學派的樸素唯物論,並在《論自然》中提出了這一觀點。他認為世界為鬥爭所支配。赫拉克利特説,“戰爭是萬有之父和萬有之王”。如果沒有鬥爭和對立,世界就會消亡——停滯或者毀滅。對立和矛盾統一齊來才能產生和諧。“生與死,夢與醒、少與老,是同樣的東西。後者變化,就成為前者,前者便回來,則稱為後者。”這些都是我們生活中必須應對的現實問題,對矛盾的觀點的理解,更有利於我們去解決這些繁瑣的生活問題。

正如毛主席所説:“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無從確定一事物不一樣於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質,就無從發現事物運動發展的特殊原因,或特殊的根據,也就無從辨別事物,無從區分科學研究的領域。”“對症下藥”、“量體裁衣”、“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等成語都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就是要具體地分析事物的特點。這是我們解決問題的基本準則,才能夠避免教條主義,經驗主義,本本主義,照搬照抄等唯心主義的哲學觀。我們國家此刻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存在許多的發展問題。國家在許多發展的計劃中出現急於求成的傾向,以及為更好處理社會各階層中的矛盾,這時就應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分清事物發展的主流和支流,正確引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使祖國經濟健康地發展,讓祖國更加的強大。

我們祖國的偉大先秦哲學家老子,在矛盾這一觀點上就做出了見解。在《老子》第五十八章中,就提出了“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以及“曲則全,枉則直,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都體現了對立面互相轉化的規律。這些都説明我們掌握矛盾的觀點看問題的重要性。偉大的先哲們已經對這個已經有深刻的認識,我們就應當好好理解。學習毛主席的《矛盾論》,實際就是進一步對華夏民族的優秀文化的再一次深入理解,我們應當更好地繼承這種優秀的思想意識,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供給更科學的理論思想。

矛盾分為主次方面。在事物內部居於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處於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關係的原理,要求我們看問題既要全面,又要善於分清主流和支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應對當今的國際形勢的發展,我們國家的相關的政策也隨之變化,可是在變化的過程中,我們應當分清國際的主流發展方向。比如此刻多國要求人民幣升值,我們應當分清那裏面的主流和支流,而不是盲目做出確定。我們國家此刻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就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運用矛盾的基本觀點,能夠更好看清我們當前的社會基本矛盾,運用“解剖麻雀的方法”,去一一解決這些社會矛盾,而不是“一刀切”的草率工作做法,損害人民羣眾的利益。在國家發展經濟的同時各個地區的實際情景不一樣,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能更好發展農村的經濟,才能明白農村羣眾的實際需要,也能避免資源的浪費。

我作為一個立刻就要進入大學三年級的大學生,畢業離我越來越近。應對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很多人和我一樣,一臉的茫然不明白何去何從。在讀到毛主席的《矛盾論》時,讓我茅塞頓開,收穫頗豐。應對種種不利於我的現實,我不應當表現得不知所措,而應當是具體分析自我的優劣條件,發揮我的長處,儘量彌補自我的短處,而不是自我抱怨。“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在應對困難的時候不應當慌忙緊張,而應當表現鎮定自若,用理性的思維去審視,矛盾也是能夠被解決的。斯賓諾莎曾説過,“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顯然説明我們掌握矛盾觀點看問題的重要性。

祖國正處於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在發展中還存在許多問題。在許多方面的發展還處在“摸着石頭過河”的階段,這就顯得矛盾觀點的重要性。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為它供給理論依據,理論與實際結合更有利於我們社會現代化的建設,以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更好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道路。

篇19:矛盾論讀後感

記得自我在讀高中時就已經讀過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矛盾,之後又讀了毛主席的《矛盾論》。初學時,以為那矛盾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説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短”的自相矛盾。之後才漸漸發現矛盾資料更加豐富,更具有教育意義。

哲學中講到: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叫矛盾。換句話説,矛盾就是對立統一。其中,“對立”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的屬性、趨勢,又叫“鬥爭性”。“統一”是指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趨勢,又叫“同一性”。

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矛盾貫穿於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矛盾具有普遍性與客觀性,它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然而,在我們的生活中卻有許多人迴避矛盾,否認矛盾,找不到認識矛盾和解決矛盾的科學方法。從老子“小國寡民”的構想,到陶淵明對“世外桃源”的嚮往,都在期望發現或建設一個沒有任何矛盾的“夢想世界”。其實,這樣的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古往今來,人們所處的世界都是充滿矛盾的世界。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因而我們應當承認矛盾的客觀存在性,不能迴避矛盾,否認矛盾。86.

矛盾論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能夠説是時時能夠見到,處處能夠用到,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像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辨證關係、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係原理等,對於我們的生活都有很大的幫忙與啟發。

首先從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來説,矛盾的普遍性是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而其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特點。正如毛主席所説:“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無從確定一事物不一樣於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質,就無從發現事物運動發展的特殊原因,或特殊的根據,也就無從辨別事物,無從區分科學研究的領域。”“對症下藥”、“量體裁衣”、“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等成語都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就是要具體地分析事物的特點。並根據事物的特點去辦事情。用哲學語言來説,就是要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我國曆代文學寶庫中歌頌祖國壯麗山河的作品可謂浩如煙海,但後人卻能夠從其各不一樣的描述中,區分出特定的環境來。“天倉倉,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謳歌的是遼闊雄渾的北國草原;“日出江化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描繪的則是風景迤儷的江南風景。即使同樣寫江南水鄉,“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秋江晚景,則又是另一番風貌了。鴻篇鉅製《紅樓夢》中寫了四百多個有名有姓的人物,其中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典型人物不下數十個。這些人物一個個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讀者完全能夠憑藉人物各自的特殊性,把他們區分開來,決不因千人一面而相互混淆。試想,如果作者們離開對山河風

光和各種人物矛盾的特殊性的具體分析和深刻把握,能夠創作出這些千秋傳誦,光耀後世的文學瑰寶嗎

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處於從屬地位,對事物的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學習主次矛盾及其相互關係的原理,要求我們看問題,辦事情既要善於抓住重點,又要學習統籌兼顧。黨的十一界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經濟,我國的GDP取得了長遠的提高,但我們並沒有所以忽視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存在的種種矛盾、困難和問題,我們紮紮實實的加以解決,堅持經濟與社會相互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實現社會的全面提高。正所謂:“彈鋼琴要十個指頭都動作,不能有的動,有的不動。可是,十個指頭同時按下去,那也不成調子。要產生好的音樂,十個指頭的動作要有節奏,要相互配合。”

然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他們會隨着時間、地點、場合的變化而變化。我們應當注意他們的轉變,不然就會給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問題和困難。就像2003年的非典一樣。自從十一界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但一場非典突如其來,讓全國人民不知所措,陷入一種恐慌之中全國人民談“典”色變。這時黨中央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適時做出調整,將全國的重心放到抗擊非典上。在黨中央的正確指導下,在全國人民萬眾一心的抗擊下,我們取得了抗擊非典的勝利。

從矛盾的主次方面來説,在事物內部居於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處於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關係的原理,要求我們看問題既要全面,又要善於分清主流和支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分清事物的主流與支流,對於我們認清形勢,正確估計工作中的成績與缺點,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對同學不應求全責備。只要一個同學的優點是主要的,就要肯定他,向他學習。一個同學即使有比較嚴重的缺點,也要團結他,幫忙他。僅有這樣,才能團結好我們的同學,才能建設好我們的班團體。

毛澤東的矛盾論給予我們解決問題的方法,讓我們有了正確的理論指導,讓我們從中受益匪淺。但我們並不能搞教條注意,經驗主義,本本主義,照搬照抄,而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實際情景做出決定。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也一樣,要在矛盾論的指導下,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景,堅持理論聯繫實際,把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得更好;與此同時,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要活用矛盾論中所學的知識,讓它為我們的生活增添光彩,為我們的日常生活供給好的解決方法。

篇20:矛盾論讀後感

教與學是辯證的統一,教不但要教課文,也應教“學法”,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內驅力。僅有當教與學和諧統一時,學習的效果才是最佳的。

學法的內涵極為豐富,但從我長期從教的實際來看,一個學生要學好語文,讀、摘、寫、練、問五字極為重要,經實踐檢驗,這也是切實可行並行之有效的。

讀。首先是讀好課文,這是閲讀的第一領域其次是廣泛閲讀有益的課外讀物:可借閲,可自訂,教師也應推薦一些精彩而適宜的時文,這是第二領域。讀法除略讀與精讀相結合外,着重介紹評註或讀書法。這種方法就是對應精讀的文章書籍進行邊讀邊評邊注,並且把這種評註直接寫在文章書籍的空白處。經過反覆閲讀,反覆評註,到達對文章不斷深入的理解和掌握。馬克思在《法蘭西內戰》、毛澤東在《辯證法唯物論教程》等書上頭都作過評註。這種方法,也可為將來做研究工作打下基礎。

摘。指導學生根據自我的需要,對某些閲讀資料做一些必要的摘錄。有條件的話,可由學校印製卡片,統一發給學生。異常是高中學生,對做卡片頗有興趣。做卡片,是一個人做學問的必備手段,持之以恆,日積月累,益處無窮。如1985年有一道大學聯考題:“書裏沒有世家一體,本於斑彪《後傳》共65篇,班彪作。漢代封建制度,實際上已不存在無所謂侯國,也就無所謂世家。”問:中國封建社會一向延續到明清時期,而作者卻説“漢代封建制度實際上已不存在”,二者看來是矛盾的,對此應如何理解原以為學生沒有讀過《封建論》,此題難以答出。考後一瞭解,由於不少學生做過這方面的卡片,居然順利答出了,實在讓人驚喜。

寫。如果説讀摘是輸入,那麼寫就是輸出了。兩者之間應構成一個良性的互動態勢。平時除了寫規定的作文外,要大力提倡和指導寫觀察日記也可叫隨筆,這是學生寫作的一方自留地。文體不限,資料不限,篇幅不限,每週規定篇數,定期檢查。由於自由寫作,學生有事可記,有情可抒,有感可發。從我教過的學生來看,高中三年,寫得多的學生有八九本,幾十萬字。有的學生還創造性地寫系列觀察日記,如人物系列、花草蟲鳥系列、雜感系列等等。不少獲獎作文或發表在報刊上的佳作均出自他們的觀察日記。

練。為了加強基礎知識的訓練,必要的練指做練習題是必不可少的。練的資料主要是指做一些語文基礎知識方面的題目。因為語文基礎知識方方面面,資料龐雜,有的知識也比較細碎,僅有經過練習,才能鞏固提高,才可查漏補缺。

問。學問之道,既學又問。劉開的《問説》,已闡發得十分詳盡。前面講的讀、摘、寫、練中都會碰到問題,“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學生提出的問題,儘管有時是極為膚淺的,作為教師也應耐心答疑,切不可譏諷。如有獨到的疑問,則應大力表揚,以資鼓勵。有的問題,師生可共同探討,養成“疑義相與析”的良好風氣。

【小編簡評】

矛盾論讀後感 優選20篇如果還不能滿足你的要求,請在本站搜索更多其他矛盾論讀後感範文。

【網友評價】

要像作者一樣多讀書,才能下筆成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5qm3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