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圍城讀後感錢鍾書合輯

圍城讀後感錢鍾書合輯

圍城讀後感錢鍾書合輯

《圍城》裏鈎心鬥角,我們城外的看客倒是看的清清楚楚,給那些滑稽可笑的情節弄得很不是滋味。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關於圍城讀後感錢鍾書合輯,方便大家學習

圍城讀後感錢鍾書合輯1

《圍城》一書只是一些由作者瑣碎的見識和經歷”拼湊”成的瑣碎的情節.就一般而言,情節瑣碎的書必然要有絕佳的言語表達才能成為一本成功的作品.鍾書君的《圍城》果真是把語言運用到了登峯造極的境界.因此,讀《圍城》不能像讀一般小説那樣只注重情節而忽視語言了,如果那樣的話,《圍城》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我覺得《圍城》裏面的精言妙語是這部小説的最成功之處,也是最值得賞析的地方.

這本書的比喻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不禁一一勾勒品讀.《圍城》中的妙喻有兩種,一是真實的寫景寫事物的形象比喻,讀來令人舒暢,感覺恰到好處。二是抽象的思維和感覺運用具體的物象來比喻,讀來讓人覺得新奇,玄妙!

又如開篇一段中“夜彷彿紙浸了油,變成半透明體,它給太陽擁抱住了,分不出身來,也許是給太陽陶醉了,所以夕陽晚霞隱褪後的夜色也帶着酡紅.”這一句話比喻與擬人混用了整體流暢自然而不帶任何矯飾,這也是我説的第一種比喻,書中很是常見,更常見的是第二種比喻,也是全書中的亮點.

如“忠厚老實人的惡毒,像飯裏的砂礫或者出骨魚片裏未淨的刺,會給人一種不期待的傷痛”沙礫和魚刺所傷之痛的比喻既生動又準確。來看這一初更妙的,鴻漸去趙辛楣的洋式公寓,“沒進門就聽見公寓裏好象正在開無線電,播送風行一時的《春之戀歌》,空氣給那位萬眾傾倒的國產女明星的尖聲撕割得七零八落------那女明星的嬌聲尖鋭裏含着渾濁,一大半像鼻子裏哼出來的,又膩又粘又軟弱無力,個鼻子的主產品鼻涕具有同樣品性”。哈哈,女明星被這一比,真是體無完膚香消玉殞了。錢先生慣用這種裸露的不留情面的如剛針一般的諷刺。

真是語言犀利,諷刺尖露,詼諧幽默,妙語連篇!

讀了《圍城》,我也體會到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引用的外國成語,“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又説像“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但如果僅僅侷限於婚姻來談“圍城”困境,顯然不是錢鍾書的本意。“圍城”困境是貫穿於人生各個層次的。後來方鴻漸又重提此事,並評論道:“我近來對人生萬事,都有這個感想。”這就是點題之筆。錢鍾書在全書安排了許多變奏,使得“圍城”的象徵意義超越婚姻層次,而形成多聲部的共鳴

《圍城》從“圍城”這個比喻開始,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人類的“圍城”困境:不斷的追求和對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隨之而來的不滿足和厭煩,兩者之間的矛盾和轉換,其間交織着的希望與失望,歡樂與痛苦,執著與動搖——這一切構成的人生萬事。“圍城”困境告訴我們人生追求的結果很可能是虛妄的,這看起來好像很有點悲觀,但骨子裏卻是個嚴肅的追求,熱忱深埋在冷靜之下,一如錢鍾書本人的一生。他揭穿了追求終極理想、終極目的的虛妄,這就有可能使追求的過程不再僅僅成為一種手段,而使它本身的重要意義得以被認識和承認,使我們明白追求與希望的無止境而義無反顧,我們不至於墜入虛無。

整個故事的情節是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主人公方鴻漸的一切遭遇——畢業、追求、失戀、任教、結婚……無疑不都是在“圍城”內外進進出出,我們不也一樣嗎?

圍城讀後感錢鍾書合輯2

讀完《圍城》,感觸頗深,錢鍾書十分誠實地刻畫了那個年代的一些事。

這本書講了抗戰時期關於一個留學生回國後的一些事。方鴻漸真是個悽慘的人物。但也許這就是當時社會的普遍現象吧。圍城這個書名很妙,非常含蓄的概括了全書的主旨內容。

仔細品味會發現書中有三道圍城,愛情的糾葛是一道圍城,學校裏的明爭暗鬥是圍城,家庭的婆媳之爭是一道圍城。其實生活本身就是一道圍城,夾雜着城內的喜怒哀樂,一個城圍住了我們整個人。

書中的幾個主要人物無不為圍城所困擾,方鴻漸身處愛情的圍城,事業的圍城,家庭的圍城,怯懦的他最終重重圍城之間一事無成。趙辛楣最終也沒逃脱婚姻的圍城,和一個並不愛的女孩子結婚生子,蘇文紈自始至終也沒走出愛情的圍城,最終墮落,身上原有的才氣全無。看到這裏,我們不禁心寒,圍城這麼可怕嗎?幾個留學生竟為此葬送一生。

其實圍城並不可怕,只是如何看待這個圍城,身處圍城中,為何總想衝出這個圍城,最終不是撞得頭破血流,退回去就是衝到另一個圍城之中,又飽受糾葛,其實我們的生活就是一個大圍城,包含很多小圍城,圍城中總有不如意,我們並不是總要去逃避,而應該適應這個圍城,在圍城中逐漸建立自己高大房屋,不要總好高騖遠,不斷地換城,總以為世外桃源就在城外。其實不然。審視這個世界,圍城處處存在。

眼看21世紀,圍城依然存在,我們看待圍城依然要有正確的眼光,除非圍城中烏煙瘴氣,實在無法生存,否則就不要不停的出城進城直到最後精疲力盡,而流浪街頭。

圍城讀後感錢鍾書合輯3

如果自我是座城——《圍城》讀書筆記及感悟

對於閲讀文學作品,本來我一直沒有什麼好感,不管寫的是家國天下還是雞零狗碎,總歸是虛構的別人的故事,對塑造嚴謹的理性思維沒有什麼好處,三觀不穩定的話,還有可能照着故事情節表演生活,生生活成個戲精。因此文學小説於我而言,僅用以休閒放鬆、自我慰藉和補充談資而已。

後來某天發現自己整個人硬度過高,像少了一種感官和視角,説不上哪裏不對勁。譚永説這是讀文學太少的結果。所以我趕緊補補課。再加上《圍城》的名氣實在太大,到了非讀不可的地步。

(一)

很多人提起《圍城》都知道那句“婚姻就像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裏的人想出來”,這句話的確有名,但如果把這句話理解成《圍城》的全部主旨,有點太辜負錢老的一片苦心了。

錢鍾書先生本職並不是作者,他是位地地道道的學者,終身致力於翻譯和文學研究工作,《圍城》一書幾乎可以説是這位才子信手拈來之作。書裏不見絲毫掉書袋的學究氣,語言風格反而爽朗得讓人直呼過癮,是一種少有的犀利、幽默和準確。錢老被稱為“民國段子手”,實在當之無愧。

印象最深的幾處,比如:書中把一位姓鮑的小姐稱作“熟食鋪子”和“局部的真理”,因為鮑小姐的着裝開放裸露,就像熟食店那樣把肉公開陳列,至於比做真理,因為真理都是赤裸裸的;把那些濃粧豔抹的女人的大眼睛稱作“政治家講的大話,大而無當”;至於醜,錢老的總結是“中國人的醜像造物主偷工減料的結果,潦草塞責的醜;西洋人的醜像造物主惡意的表現,存心在五官上開玩笑,醜得有計劃”……

類似地,錢老常常從人們怎麼都想不到的角度入手,不像是老練地調侃和諷刺,反而像一個口無遮攔的孩子,把現實中難以直接言説的荒謬、殘酷和醜陋,借虛構的故事進行坦誠直率的歸位。對事物的描寫恰中要害,讀來那種暢爽的感覺,就像終於有人替你撓到了夠不着的癢處。許多詞句用得是那麼誇張,卻竟然叫人覺得無比真實,恰是這種真實,讓我很多次禁不住反問自己,如果我是他,在他的處境下,我會怎麼做?

(二)

在很多關鍵的地方,我與方鴻漸太像了,方所經歷的那種糾結和擰巴,那種彆扭得不行卻像上了發條的鐘擺一樣停不下來的失控感,我都曾有過,理解很深。所以方鴻漸的結局,就好像在警示着我什麼。我有必要搞明白,這個人是怎麼一步步把一手好牌打成稀爛的。

(這也許就是文學作品真切的意義所在——通過設置思想實驗,去推演現實中的真問題,讓人反觀自己性格上的隱喻,不至於一生無所察覺。)

(三)

合上書細想方鴻漸的一生,他是那種典型的,既不敢活出自我,又不能放下自我;既不想違逆內心,又放不下旁人的目光;既狠不下心一頭扎進去死磕自己,又做不到退出身來回歸愚昧的人,用三個字概括,就是“半吊子”。

方鴻漸不是一個沒有半點學識的人,對於愛情,他並不隨波逐流,對於事業,他也有自己的期許,他有自己的想法,對一些問題也看得清楚,但卻幾次三番在人生的關鍵選擇上,慣性地走向別人期待的樣子——他明明不愛蘇小姐,卻在蘇小姐每一次刻意靠攏的時候伸手配合;他明明沒有對蘇小姐許下過承諾,卻在蘇小姐污衊他的時候無法回擊;最後娶孫小姐更是莫名其妙,完全是在別人的起鬨聲中做的決定……每一次人生的重大決定,方鴻漸都像是在配合別人的預期進行演出,而他心裏那個微弱的自我,卻只在日常一些無關緊要的時刻幽幽復燃。

有趣的是,實際上堅持自我的人和完全丟掉自我的人,往往都能獲得幸福,什麼人註定得不到幸福?

半吊子。

而更為有趣的是,幾乎每一位讀者都從方鴻漸的身上看到了自己,換句話説,現實中的大多數人,基本上都是半吊子,或者説,都當過半吊子,都活在一座巨大的圍城之中。而這座圍城,就是被禁錮的內心(被禁錮了的內心,説明有內心,這使事情更加糟糕)。這就是《圍城》所提出的真問題。

從小開始,被圈養在集體之中,説話做事,認同感和歸屬感就是最大的安全感,這種狀態下,是沒什麼自我可言的。後來,也許是被一首又一首關於夢想的歌、一部又一部關於自由電影、一個又一個講述自我故事所喚醒,意識到了自我的存在,有了“內心”。可是到了真需要遵從內心、不走尋常路的時候,又發現現實不是那麼回事——不同的職業看似差別很大,其實生存邏輯都大致相同,都有各自的政治生態系統和鄙視鏈,俗話説的套路而已。

於是,堅持自己的理想成本太高,走他人鋪好的道路又心有不甘。尤其是在人生的關鍵轉折點上,總是覺得自己輸不起、得好好展示一番,到頭來恰恰輸在這關鍵的幾步上。這大概是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有過的情況。

(四)

而錢老的高明之處再用在於,從《圍城》出版到今天的八十多年間,每一代人竟都能從中讀出自己。想來,八十多年之間人性所面對的困苦並無太大差別,那座自我的圍城似乎是一代代人成長的必經之地。

但話説回來,如今比起八十年前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這個時代人,自我實現的成本已經降到了歷史最低。

2017年的年尾,我有機會去北京參加一個精英的讀書沙龍,目睹一些知名的學者和專家面對面進行思想碰撞。那些人不像我們為生存的瑣碎問題擔憂,他們騰出許多精力去思考真正有趣的事情。他們日常思考的水位與我們不同,生活內容也差別很大,但絕非如小説中所述的“名流之輩都過着奢靡而虛假的生活”。那一次以後我才知道,現實中的名流,過得自由體面充實的,多了去了。而他們卻並不把過自由、體面、充實的生活作為什麼目標去追求——他們專注於一些事情,做好一些事情,然後體面的生活,就自然而來。

那才是圍城之外的生活本身。

也就是説,如果你真的以為這個時代的人們都越來越拜金、拜權、越來越墮落,社會仍然像方鴻漸那時一樣充滿荒唐、使人束手束腳,那一定是你自己出了什麼問題,或者你對這個時代嚴重誤判了。事實是,有趣的人在變得越來越多,迴歸單純的人也開始越來越多,走出一座座圍城,走進生活的人越來越多。人們開始更在意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旁人的眼光,更在意生活的質量而不是可供炫耀的假象,人們更在意一念的堅持、一瞬的感動、還有美,這些東西本身的價值,也更願意為這些東西買單。而時間和市場,正在越來越多地把價值和認同賦予這樣的人。

這就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放開學歷這道紅線,不管你是誰、不管你帶着怎樣的標籤,只要一點,你能把事情做得漂亮,就給你應有的認可。學歷、學位、家世……這些從前被當做敲門磚的符號,都在漸漸失效。贏得市場的,是人本身。只要保留着自我的生機,這個人就很有可能迭代出價值。

德國心理治療師海靈格説:“受苦比解決問題來得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來得簡單。”美團的創始人王興説過一句類似的:“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願意做任何事情。”被賦予自由對很多人而言其實是災難,因為對這些人而言,與坐在圍城中忍受痛苦相比,打起精神去享受生活反而更困難。

所以,自我是一個無底的深淵,一切其他的東西,都無法填補。

圍城讀後感錢鍾書合輯4

“城裏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是圍城中很有名的一句話。《圍城》不是一座緊閉的城池,他為我們開了一扇窗,一扇可以讓我們窺見城裏人生活一角的窗。

《圍城》文字的經典是向來被人們傳誦的,那些有趣的,擁有諷刺意義的話語使《圍城》更添了一種滄桑與無奈,而那些惹人深思的經典語句,有時人有再讀一遍的興趣。所以就其文字而言,錢鍾書先生無疑是一個巨匠,當然,他本身就是一個絕代才子。而在《圍城》中我們讀出了他的無奈,他的無所適從,他的茫然。

方鴻漸是一扇窗,與其説是《圍城》讓我們看到了以一方鴻漸為代表的知識分子的無聊與無奈,不如説是方鴻漸領我們看了當時知識分子的生活,所以説在一定程度上方鴻漸就是那扇窗,我們正是通過方鴻漸的眼睛看到了圍城中的一角。但是方鴻漸不是一個簡單的旁觀者,他是當時的知識分子之一,他也參與到了《圍城》的遊戲當中,他的人生同樣充滿了無奈、算計,一些讓我們憤憤不平的'無聊。面對着一切,我們不禁會問:難道這就是國難當頭時作為祖國的希望的熱血青年的行為嗎?難道祖國的內憂外患只能作為那些知識分子的敲門磚嗎?難道自私就是這些留學生學到的最大本領嗎?

在方鴻漸的生活中出現過許多有代表意義的人物,不能不説的一個便是蘇文紈,這個在別人眼中能幹、温柔的博士生。她的精明能幹是不可否認的,但是她的才智是以其自身利益為前提的。人性本自私,她要自私本來也無可厚非。但是,當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並且是在祖國急需人才的情況下,這種過分追求自身利益的做法無疑會讓我們覺得很失望。還有她對於愛情的功利性的理解也似乎讓我們汗顏。

李梅亭理所當然地成為了第二個,“偽君子”這個稱號放在他身上再合適不過了。他的自私是小説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看點,他優秀的經濟頭腦恐怕和美國的某位領導有的一拼,這樣的一個人卻成為了一個優秀的教授無疑是教育界的悲哀。

小説中能讓我們稍稍感到欣慰的恐怕就只有趙辛楣了。他是一個很會交際的少爺,走到哪裏都能吃得開,並且對於時局的預測有其自己的高見,而且往往能為自己找到一條最合適的道路。相對於李梅亭、高鬆年的虛偽,陸子瀟的故作深沉,韓學愈的“用心良苦”,蘇文紈的極富城府,趙辛楣可以算的上是個正義之士,一個熱血青年了。他不像方鴻漸,只是一個剛回國的新手,他在國內泡了好幾年,也磨了好幾年,對於國內各界的內幕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也摸透了那些人的脾氣,知道怎樣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實現自己。從他自願去當一個偏遠地區的老師這一行為,我們便可以感受到他身上的正氣,至於説他是由於愛情失利,一時衝動,我想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的,但是他選擇去任教,而不是一些更輕鬆的、更體面的事情來看他仍是一個有良好品格的人。他對方鴻漸的義氣深重是顯而易見的,雖然柔嘉對他的評價似乎也有道理,但在我看來他對方鴻漸的情誼是真的。否則也無需對方鴻漸這樣一個沒有靠山,沒有實力,不懂在上流社會奔走的人多次幫助。如果僅僅是為了看鴻漸的笑話,早該看夠了;如果是為了多條後路,那鴻漸沒權沒勢更沒財,根本沒什麼好依靠的。

《圍城》裏鈎心鬥角,我們城外的看客倒是看的清清楚楚,給那些滑稽可笑的情節弄得很不是滋味。但誰又能説我們不在一座城內呢?方鴻漸用他的眼光看走過他生命中的每一個人,而我們則借方鴻漸的眼睛去瞧那百味人生,去審視那人生大戲中每一個人的是非得失,而這些角色包括方鴻漸在內。而當我們在解讀這部作品時,我們又在揣測錢鍾書先生的心理種種,這很像卞之琳《斷章》中寫的: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錢鍾書先生的這部作品中也有類似的一句話:“拍馬屁跟談戀愛一樣,不容許有第三者冷眼旁觀。”

圍城讀後感錢鍾書合輯5

《圍城》一書只是一些由作者瑣碎的見識和經歷”拼湊”成的瑣碎的情節。就一般而言,情節瑣碎的書必然要有絕佳的言語表達才能成為一本成功的作品。鍾書君的《圍城》果真是把語言運用到了登峯造極的境界。因此,讀《圍城》不能像讀一般小説那樣只注重情節而忽視語言了,如果那樣的話,《圍城》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我覺得《圍城》裏面的精言妙語是這部小説的最成功之處,也是最值得賞析的地方。

這本書的比喻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不禁一一勾勒品讀。《圍城》中的妙喻有兩種,一是真實的寫景寫事物的形象比喻,讀來令人舒暢,感覺恰到好處。二是抽象的思維和感覺運用具體的物象來比喻,讀來讓人覺得新奇,玄妙!

又如開篇一段中“夜彷彿紙浸了油,變成半透明體,它給太陽擁抱住了,分不出身來,也許是給太陽陶醉了,所以夕陽晚霞隱褪後的夜色也帶着酡紅。”這一句話比喻與擬人混用了整體流暢自然而不帶任何矯飾,這也是我説的第一種比喻,書中很是常見,更常見的是第二種比喻,也是全書中的亮點。

如“忠厚老實人的惡毒,像飯裏的砂礫或者出骨魚片裏未淨的刺,會給人一種不期待的傷痛”沙礫和魚刺所傷之痛的比喻既生動又準確。來看這一初更妙的,鴻漸去趙辛楣的洋式公寓,“沒進門就聽見公寓裏好象正在開無線電,播送風行一時的《春之戀歌》,空氣給那位萬眾傾倒的國產女明星的尖聲撕割得七零八落——那女明星的嬌聲尖鋭裏含着渾濁,一大半像鼻子裏哼出來的,又膩又粘又軟弱無力,個鼻子的主產品鼻涕具有同樣品性”。哈哈,女明星被這一比,真是體無完膚香消玉殞了。錢先生慣用這種裸露的不留情面的.如剛針一般的諷刺。

真是語言犀利,諷刺尖露,詼諧幽默,妙語連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7o849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