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實踐論讀後感(精品多篇)

實踐論讀後感(精品多篇)

實踐論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實踐論心得體會 篇一

《實踐論》是毛澤東哲學思想的經典著作之一,文章副標題為“論認識和實踐的關係、知和行的關係”,寫成於1937年7月,於1951年被編入《毛澤東選集》第一卷。在所有的著述中毛澤東更為看重自己的兩篇哲學著作——《矛盾論》和《實踐論》,並認為“《矛盾論》不如《實踐論》那篇文章好。《實踐論》是講認識過程,説明人的認識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又向什麼地方去。”毛澤東同志在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具體的社會實踐,深刻地揭示了認識與實踐的密切聯繫。在讀完《實踐論》全文之後,我對辯證唯物主義的知行統一觀有了更為深刻的瞭解。

《實踐論》題為實踐,但其論述的過程始終不離開認識。文章通過不斷闡述認識與實踐的聯繫,從而更深刻地表達實踐、解釋實踐。

文章介紹了認識的發展歷程,即認識怎樣從實踐中產生,而又回到實踐。首先,認識來源於實踐。在實踐過程中,人們通過自身的感受得出事物的各個表象,各種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聯繫,即對事物的感性認識。然後,隨着社會實踐的繼續,人們抓住了事物的本質、全體以及事物的內部聯繫,感性認識達成飛躍,成為理性認識,而認識的飛躍,是絕對離不開實踐的。認識的不斷深化,無不基於實踐這一基礎。而認識的目的是用於實踐、改造世界,它來源於實踐,並要迴歸於實踐。辯證唯物論的認識運動,在獲得理性認識之後還有更重要的過程,那便是從理性的認識到指導實踐的又一個飛躍。通過得來的認識指導實踐,並且在實踐中檢驗、發展認識,這是認識過程的繼續。如此我們可以得出辯證唯物主義的知行統一觀: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如此循環以至無窮,並且每個新的循環都代表着更高的內容。

《實踐論》教給我們對待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需要我們在做事的時候不急不燥、由表及裏、全面觀察、由感性到理性、瞭解事物的演進變化、分清事物彼此的區別聯繫、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循環往復,不斷加深對事物的認識。我們的實踐證明: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它。感覺只能解決現象的問題,理解才能解決本質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一點也離不開實踐。

實踐也是要求我們對於時光和空間有個統一,因為不一樣的時期和地點則要求我們進行不一樣的實踐。在整篇《實踐論》中,也能夠看到很多貼合當時歷史背景的具體實例,用那些實踐説服人們,我們也明白,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所以在不一樣的時期、地點,進行不一樣的實踐,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實踐論》在學習上給予了我們許多啟示:以旁觀者的心態,是不能學到東西的。知行一致,需實踐先行。

實踐論讀書筆記 篇二

這是一個眾人追求政治正確卻不免陷入認知迷茫的時代,重讀《實踐論》,我雖無意於表現政治正確,卻亦不免陷入同樣的認知迷茫。

《實踐論》的副標題為:“論認識與實踐的關係——知和行的關係”,而文中寫道:“我們的結論是主觀和客觀、理論和實踐、知和行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反對一切離開具體歷史的‘左’的或右的錯誤思想。”通觀全文,給人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從主觀與客觀的歷史的統一如何轉變為和為何必須發展為理論和實踐的統一、知和行的統一了。如果説主觀與客觀的統一還可以被認為是一種認識論的話,那麼理論和實踐、知和行的統一則確實遠遠已經超出此一意義上的認識論,進而探討某種社會實踐及其與此種認識論獲致的結論之間的關係了。因此,編注中特意寫道:“毛澤東的《實踐論》,是為着用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觀點去揭露黨內的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特別是教條主義這些主觀主義的錯誤而寫的。因為重點是揭露看輕實踐的教條主義這種主觀主義,故題為《實踐論》。”言下之意,本文就其核心內容來説,是對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觀點的闡釋,並進而以這種認識論來揭露某些問題。但是,闡釋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只是本文前半部分的內容,而此文後半部分的內容卻不如編注中所説的那樣,是為了用這種認識論對某種主觀主義進行揭露,而是提出了認識論之後和之上的實踐理論,這種實踐理論的出現並不是對某種不看重實踐的錯誤做法的糾正和強調,而毋寧是一種應需的和具有自身特質的實踐邏輯,因此,文章題作《實踐論》,恰契其旨。

文章不長,但可分三個部分來看,第一部分是總論,這總論中的一句話或許可以概括文章的邏輯與走向:“因此,人的認識,在物質生活以外,還從政治生活中(與物質生活密切聯繫),在各種不同程度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種關係。其中,尤以各種形式的階級鬥爭,給予人的認識發展以深刻的影響。”這裏的所説的政治生活中十分突出的階級鬥爭對於認識發展的“影響”可以理解為“產生”,當然,亦可以理解為“決定”,而這雙重的理解,即決定了文章後兩部分的內容,從而主導和推動着全文的邏輯展開。

第二部分是廣為人知的,對於我們這些從小被期望為政治正確的人來説,再熟悉不過,其中某些詞句,甚至可以下意識地脱口而出。但是,正如文章所述:“原來人在實踐過程中,才開始只是看到過程中各個事物的現象方面,看到各個事物的片面,看到各個事物的外部聯繫。…… 這些就是事物的現象,事物的各個片面以及這些事物的外部聯繫。這叫做認識的感性階段,就是感覺和印象的階段。”頗令人費解的是,這裏的感覺和印象到底是由“事物”及其現象決定的,是其反應,還是由“實踐過程”所決定的。當然,文章後面給出了答案:“無論何人要認識什麼事物,除了同那個事物接觸,即生活於(實踐於)那個事物的環境中,是沒有法子解決的。”也就是説:“如果要直接地認識某種或某些事物,便只有親身參加於變革現實、變革某種或某些事物的實踐的鬥爭中,才能接觸到那種或那些事物的現象,也只有在親身參加變革現實的實踐的鬥爭中,才能暴露那種或那些事物的本質而理解它們。”因此,這裏的認識邏輯應該是這樣的:事物的現象乃至事物的本質當然是認識產生的根本前提,沒有認識的對象便談不上認識。但是,作為認識對象的事物乃至事物的本質如果不經由社會的實踐,為人所“接觸”乃至“改造”的話,認識的形成也是不可能的。所以認識的對象和某種性質的社會實踐共同造就了認識,所謂“接觸”乃至“改造”認識對象的過程也便自然地成為了認識的過程,此外,文後的引注中提到馬克思的《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並不免讓人想起其中廣為傳頌的最後一句:“以往的哲學家只是用各種觀點來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怎樣改造世界。”這不得不讓人產生又一次的困惑:如果你否認文章這部分所談論的是一種認識論,那是不正確的,因為文章這一部分的主要內容乃至編注所認為的整篇文章都顯示出認識論的探討目的,文章自己更明確地提出了其所謂的“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但如果你不否認這裏所談論的是一種認識論,那也是很難説通的,因為無論是馬克思所説的那句話本身還是本文作者所常提到的“接觸”,特別是“改造”,抑或馬克思所説的那句話和文章作者提到的“接觸”和“改造”所產生的有意或無意的最終影響都昭示着實踐對於認識的主導作用,都彰顯出一種特有的實踐邏輯。所謂的認識論不僅飽含着實踐論的因子,更不可遏止地走向實踐論——但我更願意稱其為“為實踐而論”,當然這裏的實踐更為現實和具體了,具體到作者的身臨處境。

文章在總論和第一部分中對於所謂“實踐”已有涉及和強調,因而最後一部分中對於“實踐論”(當然,第二重意義上的“為實踐而論”)討論便是順理成章了,作者用了一句好似總結的話作了開頭:“然而認識運動至此還沒有完結。”這一部分,作者對於實踐甚是關注:“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認為十分重要的問題,不在於懂得了客觀世界的規律性,因而能夠解釋世界,而在於拿了這種對於客觀規律的認識去能動地改造世界。”這句話似曾相識,雖然到此方才提出這句話,但是它早已躍然紙上了,不過也正因為如此,這裏作為“能動地改造”的“實踐”本身就必然成為第二重意義上的“為實踐而論”了。但無論是第幾重意義上的“為實踐而論”,也不用計較“為實踐而論”還是“為認識而論”,最重要的是“看它是否能夠達到預想的目的。”或者説“在實踐中得到預想的結果”,因為惟其如此,“到了這種時候,人們對於在某一發展階段內的某一客觀過程的認識活動算是完成了。”或許更明確地説,這不應該只是所謂“認識活動”的完成,或者説這裏所謂的“認識活動”本身只是被毫無意義地重提了一次而已,因為正如作者所説的:“無產階級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鬥爭,包括實現下述任務:改造客觀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改造自己的認識能力,改造主觀世界同客觀世界的關係。”這句話才讓文章副標題破折號後面的六個字——“知和行的關係”以及文章最後一句話後半句的最後五個字“知行統一觀”找到了某種解釋和歸屬。

不想以此背景和心態再提無法繞過的康德和他同樣對於“唯理論”和“經驗論”的偉大調和,但卻忽然因本文想起了一句話,雖然這種忽然性泄露了我政治正確的不夠,卻難掩這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從政治上正確。

實踐論讀後感 篇三

從當時的寫作背景看,全國正值革命的關鍵時期,而黨內兩種錯誤思想又不斷的衝擊着革命道路,險些把中國革命帶向危險的地步。作為當時的明眼人毛澤東審時度勢,寫下這篇實踐論(以及後來的矛盾論)。重點其實是為了端正思想,把革命思想統一,把革命帶向正路。而事實上,文章一出,也的確獲得不錯的效果。另外,這篇作為中國哲學史上偉大的著作,在現今的社會上,仍然有着重大的意義,它毛澤東思想對馬列主義繼承和批判的結果,是人類思想的又一大進步。如今,它仍舊指引着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前進方向。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難以忘記它和它的作者對中國革命,對中國建設,對中國歷史所作的貢獻

不知不覺,我就把整篇文章看完了,當然受到文章的強烈震撼。這的確是篇情理兼備的文章。讀完後,我既有文學上的美感,又有哲理上的收穫。我個人覺得,它給我幾個比較重要的啟示是:

1、實踐的必要性和首要性。這其實是認識論的首要的觀點,我們學習了馬列主義這麼多年,這個觀點還是應該不僅深深留在腦裏,還時刻提醒着我們去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凡事須躬親、力行之。

2、有了實踐便有了認識的需要和發生,但是,認識更要比實踐進一步。即文章説的,要在將豐富的感覺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改造上做工夫。通常我們會被大部分或真或假或虛或實的現象材料所迷惑。這時,就要充分調動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不忘親身實踐,在一大堆材料中找到自己所要的東西。這種能力在以後的工作中也猶為重要。

3、實踐對實際的依賴。實踐是實際情況的需要,所以實踐要完全立足於實際情況,從實際出發,產生正確的依據和評估,進一步得到正確的方針和政策。並不斷的將正確的理論運用於再次的實踐中。所以,儘量營造成一個實踐、認識、總結、再實踐的良性循環。

讀實踐論心得體會 篇四

在讀了毛澤東的實踐論之後,我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要積極努力的實踐。實踐論是一篇討論實踐與認識關係的文章,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我認為,懂得哲學,才能深刻理解事物,有哲學思維功底做鋪墊,也才能進行事物抽象思維的,因此,認真學習哲學十分必要。毛澤東在實踐論中總結出,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的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的指導實踐,改造世界。

實踐是檢驗真理性的唯一標準,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實踐。不斷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實踐是不斷髮展的實踐論引導着我們現在,將來各種實踐活動有着深遠意義。我們認真學習它,並領悟其中思想,應用於我們的實踐,從而是我更好的參與實踐,在實踐中獲取成功,在實踐中得到經驗。一些人因為害怕而不敢去實踐,錯過了驗證一些事情的機會。在認識的過程中,他們就錯失了第一步,失去了對外界事物的接觸。還有一些人憑着自己的經驗,以為自己已經可以了,不用再去實踐,可是真正付諸實踐的時候,又會是另一種光景。人們想得到工作的勝利,即得到預想的結果,想要得到滋生價值的實現,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符合於客觀世界的規律性。如果不合,就會在實踐中失敗。人們經過失敗之後,也就從失敗取得教訓,所謂“失敗乃成功之母”,“吃一塹長一智”,就是這個道理。

對實踐重要性的認識,我們才能夠學到更多的東西,才能更好的成長。面對現在競爭激烈的社會,我們應該提高我們的認識。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的動力。對於即將走入社會的我們,需要提高的認識和能力有很多,而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參與社會實踐。想現在的我們,都會找一些兼職做,鍛鍊自己的能力,增加自己的社會經驗,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有些事只有自己經歷過才會知道。又了經歷,也讓我們瞭解了這個社會的現實,也為步入社會提前做好了思想準備。通過社會實踐,我們才能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才能更好的實現我們的人生價值。

實踐論讀後感 篇五

1937年7月,正是中國革命的生死關頭,黨內卻出現了兩種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妨害着革命的發展。為了揭露這種不好的現象,從而推動中國革命的發展,毛澤東寫了這篇著名的文章。通觀全篇,此文幾乎是一篇完美無缺的哲學論文,到處閃耀着思辯的哲學光芒;同時又因為毛澤東是文學家,身上流着中國文人的血,理所當然地使這篇文章充滿了文學氣息。

實踐是尋求真知的唯一途徑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動力、目的和檢驗標準。”

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於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實際的情形是這樣的,只有在社會實踐過程中(物質生產過程中,階級鬥爭過程中,科學實驗過程中),人們達到了思想中所預想的結果時,人們的認識才被證實了。人們要想得到工作的勝利即得到預想的結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於客觀外界的規律性,如果不合,就會在實踐中失敗。人們經過失敗之後,也就從失敗中取得教訓,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適合於外界的規律性,人們就能變失敗為勝利,所謂“失敗者成功之母”,“吃一塹長一智”,就是這個道理。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內在實質,“認識——實踐——再認識”是《實踐論》的實踐路線。

實踐要注意方法

實踐,就是一個怎樣驗證真理是否符合客觀事物及其規律本來面目的過程。談實踐的方法,我想從實踐的特性開始説起。

一則,實踐具有時間性和地點性:實踐的內容會隨時間、隨場合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被前期、他地的實踐所證明的東西不一定適用於當時(以及未來)、當地。“刻舟求劍”者犯得就是類似的錯誤。

二則,實踐具備局部性和偶然性:某種局部實踐的結論不一定適用於全局實踐,某種偶然實踐的結果不一定體現基本的、普遍的規律。“守株待兔”者犯得就是類似的錯誤。

三則,實踐具有層次性:此一層次實踐的結論不一定適用於其他層次和全部層次。

四則,實踐具有主觀性:人類的任何實踐活動不可能絕對擺脱實踐主體主觀因素的制約;絕對客觀的人類實踐,是不存在的。主體能動發揮程度的不同,必會影響到實踐的具體效果。

上述特性的共同作用,則形成了人類實踐的“隱蔽性”,或曰侷限性。正因如此,僅僅依靠一時一地的、個別的、局部的具體實踐,來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種認識,那是不充分的;僅僅依靠具體實踐所得出的具體結論,而不給予理性地抽象、概括和總結,卻來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種認識,同樣是不充分的。

具體實踐只能用以證明具體結論,基本實踐只能用以證明基本結論,普遍實踐則可用以證明普遍結論;而唯有藉助於人類的理性思維能力(能動),把人類的全部實踐從局部上升到基本、從基本上升到普遍、進而抽象地形成人類的普遍實踐(絕對實踐),才能足夠地證明客觀事物的真理。

另外,還要預防經驗主義和教條主義。這篇文章,對當時中國革命的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它批判了當時革命中存在的兩種不良傾向,其一是經驗主義,其二是教條主義。經驗主義有什麼害處呢?不妨舉一例説明。一隊科研人員要到某雪山頂上探險。一位專家指出,高山頂上酷寒,煤氣孔容易被凍住,需多帶幾根鋼針以防不測。但是負責裝備的是個老隊員,他僅憑經驗認為,一根鋼針就足夠了,因而沒有聽從專家的勸告。結果這羣人全部被凍死在山頂,就因為那根鋼針不小心弄斷了,煤氣孔堵塞,無法取暖。這個例能夠極好的説明,經驗是要得的,但經驗主義是萬萬要不得的。我想,犯經驗主義的結果就是,決策前“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實踐後“鼻一酸眼淚流下來”。

實踐要注意總結

總結的過程是一個認識飛躍的過程。要善於在總結自己的實踐經驗中學習,在再認識的環節上下功夫。不論是學習還是總結,都要找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在結合中昇華,在結合中創新,在結合中發展。為此,要把調查與研究結合,既弄清情況,又理出頭緒;把經驗與教訓結合,成功的經驗固然重要,但失敗的教訓更可貴,從教訓中學習往往使人更聰明;把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結合,既要有豐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質;把集中起來與堅持下去結合,既要善於集中正確的意見形成科學的決策,又要持之以恆的抓好落實。這樣,經常不斷地昇華,使零碎的變成系統的,樸素的上升為理性的,又回到實踐中運用,在實踐中檢驗,在實踐中發展。從而,形成實踐、認識、總結、再實踐、再認識、再總結的良性循環。

讀實踐論心得體會 篇六

毛澤東同志的這篇實踐論主要論述的是認識和實踐的關係——知和行的關係。這篇實踐論是毛澤東同志將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的革命實踐相結合,開創性地提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實踐觀念和理論,是指導現當代中國取得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社會主義建設階段偉大成就的科學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是科學的知行統一觀。毛澤東同志的實踐思想是我們黨執政的指導思想,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在今天,對於指導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堅持科學發展觀仍然具有重要意義。作為一名當代大學生,特別是要求入黨的學生就更應該研讀這篇文章,從中學習辯證唯物的看待事物的方法和思想,來武裝自己的頭腦,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馬克思主義者認為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決定其他一切活動的東西。這就告訴我們人類的一切認識都是從生產活動中得到的,然後再用這些認識來解決人類生活問題。這就是人類的認識發展的基本來源。馬克思主義理論之所以比其他理論先進最主要的原因在於他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並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的。理論和實踐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毛澤東同志正是學習了馬克思的這一基本原則,把中國的實際情況和理論相結合,才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

毛澤東在這篇文章中論述到“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於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

人們要想實現自己的理想,一定要是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觀外界的規律,如果不合,就會在實踐中失敗。人們要想知道自己的認識或理論是否正確,不是依主觀上覺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觀上社會實踐的結果如何而定。就好比如我們做應用題一樣,要想知道我們做的是否正確,就必須把我們的結果代到實際問題中去檢驗。這也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基本觀點——理論的基礎是實踐,又轉過來為實踐服務。所以,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實踐。

毛澤東同志在《實踐論》中還論述到認識的過程,“第一步,是開始接觸外界事情,屬於該覺階段。第二部,是綜合感覺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屬於概念、判斷和推理的階段。”這告訴我們,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它。感覺只解決現象問題,理論才解決本質問題。但是這些問題的解決都離不開實踐。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質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離的,它們在實踐的基礎上統一起來了。感性是認識的初級階段,理性是認識的深入階段。“認識有待於深化,認識的感性階段有待於發展到理性階段——這就是認識論的辯證法”。這就教導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必須從感性的認識經過深入的思考,然後躍進到理性認識。

“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的認識,感性認識有待於發展到理性認識,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認識是從實踐開始的,經過實踐得到了理論的認識,還必須再回到實踐中去檢驗。列寧説過:“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認識的能動作用,不但表現於從感性的認識到理性的認識之能動的飛躍,更重要的還須表現於從理性的認識到革命的實踐這一個飛躍。這就告訴我們,要完全的解決問題,只有把理性的認識再回到社會實踐中去,應用理論於實踐,看它是否能達到預想的目的。馬克思列寧主義之所以被成為真理,就是在於它們是在實踐中產生的,更重要的是它們在被後來的革命階級鬥爭和民族鬥爭實踐中所證實,然後又在實踐中被豐富。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之所以能夠作為真理的檢驗標準,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實踐的特點決定。首先,真理的本性在於主觀與客觀相符合。其次,從實踐的特點看,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的特點。真理一定是符合邏輯的,但符合邏輯的不一定是真理。是不是真理,只有通過實踐的檢驗才能得到最終的證明。

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這就是真理的發展過程。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如此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以至無窮,一步步的深化和提高,這就是認識發展的總過程。

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這就是我讀毛澤東同志《實踐論》的心得,也是我所領悟到《實踐論》的精華內容。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e3glv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