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書筆記 >

實踐論讀書筆記【精彩多篇】

實踐論讀書筆記【精彩多篇】

實踐論讀書筆記【精彩多篇】

實踐論讀書筆記 篇一

毛澤東同志於1937年7月寫下了這篇著名的哲學著作《實踐論》,藴意深刻,內涵豐富,對於糾正當時黨內的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推進中國革命的正確發展起了非常大的作用,給處於水深火熱的抗日中的中國人民指明瞭前進的道路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在今天,《實踐論》對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於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以及提高自己對於人生、世界的認識,依然有着很好的指導作用。

在文中,作者用唯物辯證主義的觀點論述了認識的過程,認識與實踐的辯證關係。毛澤東同志指出:“認識的過程,第一步,是開始接觸外界事物,屬於感覺的階段。第二步,是綜合感覺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是形成概念、做出判斷和推理的階段。至此,認識運動還沒有完結,毛澤東同志在文中指出:將預想的思想、理論、計劃、方案在同一過程的實踐中變為事實,或者大體上變為事實,那末,對於這一具體過程的認識運動算是完成了。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認為十分重要的問題,不在於懂得了客觀世界的規律性,因而能夠解釋世界,而在於拿了這種對於客觀規律性的認識去能動地改造世界。因此,從認識事物,到形成正確的思想,做出正確的判斷,再將這種想法投身於實踐中,是一個連貫的過程。

文章中毛澤東同志的許多觀點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作者曾説道,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的問題。理性的東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於它來源於感性,否則理性的東西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木之本。因此,一個閉目塞聽、同客觀外界根本絕緣的人,是無所謂認

識的。認識開始於經驗--這就是認識論的唯物論。 還有就是認識有待於深化,認識的感性階段有待於發展到理性階段。只要是在認識過程中根據於實踐基礎而科學地改造過的東西,就是更深刻、更正確、更完全地反映客觀事物的東西。就好像庸俗的事務主義家不是這樣,他們尊重經驗而看輕理論,因而不能通觀客觀過程的全體,缺乏明確的方針,沒有遠大的前途,沾沾自喜於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見。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有待於發展到理性認識,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這就是一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對馬克思哲學的深刻思考。

文中有一句話:一切科學的(正確的、鄭重的、非瞎説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確、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這就説明了社會的人在他們的生產和階級鬥爭的複雜的、經常反覆的實踐中,由感性認識到論理認識的推移的運動。這就要求我們學會探索,學會發現,學會思考,從經過我們縝密推理和判斷的抽象思維中,我們往往能獲得更加可靠的答案。

文中説到,如果要直接地認識某種或某些事物,便只有親身參加於變革現實、變革某種或某些事物的實踐的鬥爭中,才能觸到那種或那些事物的現象,也只有在親身參加變革現實的實踐的鬥爭中,才能暴露那種或那些事物的本質而理解它們。這正如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識裏手”,有了道聽途説的一知半解,便自封為“天下第一”,適足見其不自量而已。一切真知都是從直接經驗發源的。有個成語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句話對於人們的實踐是真理,對於認識論也

是真理。離開實踐的認識是不可能的。

文章的最後也寫到了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是的,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我們通過自身的實踐去認識這個世界,發現其中的現象,從而形成屬於我們自己的思想,當這種思想不斷完善和發展並上升到理論的高度時,就可以用它反過來去指導我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從而產生巨大的實際能動作用。由此,我們找到了一條提高自己的很好的途徑。

而從全文來看,從黨和國家的高度出發,第一,《實踐論》中關於主觀、理論和實踐、知行統一的原則,要求我們要用認識來能動的作用於實踐,而在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必須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在這個進程中先後誕生了鄧小平理論和江澤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正確的認識的指導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第二,《實踐論》關於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的關係的原理,要求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同時,必須建設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要把握人的全面發展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充分認識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針對性。第三,《實踐論》中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標準的觀點,要求我們在社會主義改革中,必須用改革的實踐來檢驗改革的路線、方針和

政策的正確性。

不僅如此,《實踐論》對於我們自己本身,也有着很強的指導作用。作為一個機械專業的學生,我們以後要走入社會,走入企業和公司,不管走到哪裏,我們都要保持嚴謹的心態,不能有麻痺大意的思想。同時,我們在有紮實的理論知識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必須有精湛的業務技術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我們要學會理論與實踐相統一。比如,在繪圖設計產品時如果沒有按照標準尺度和規範隨隨便便,下一步的加工就無法進行,再多的心血也是白費。而在大學生活中,我覺得我們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實踐的過程,一個認識的過程。實踐和認識的統一,才是根本。沒有認識過程的進步和積累,實踐就永遠是虛無縹緲的。只有正確對待實踐與認識過程中的辨證關係,才是觀看事實的真相和本源。雖然實踐第一,但是不能忘記,理性認識的獲得,還應建立在感性材料上的收集、提煉和推理的基礎上。這時,就要充分調動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從諾大的大學寶庫裏找到自己想要的,獲得自己想學的,同時也要總結自己在這一系列過程中所犯下的錯誤,如此,才可以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從而以後在大學畢業後更好的去適應這個社會。

總之,《實踐論》引導我們現在、將來各種實踐活動有着極為深遠的意義。我們要認真學習它,並領悟其中的思想,應用於我們的實踐,從而使我們更好的參與實踐,在實踐中獲取成功,在實踐中得到經驗,並最終走向成功。

實踐論讀書筆記 篇二

《實踐論》是於一九三七年七月。《實踐論》以認識和實踐的關係為基本線索,系統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主要內容,本質特徵和重要意義,堅持和發展了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在《實踐論》中闡述這以下四個基本問題:(1)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2)認識的辯證過程,即從實踐認識的過程,又從認識到實踐的過程。(3)批判“唯理論”和“經驗論”。(4)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關係

在《實踐論》中總結了,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

在過去的大學聯考課本里,我們學大多數都是為了應付考試,對於一個沒有任何社會經驗的人,學這些理論無異於紙上談兵,即使當時記得很牢,但是如果沒有實踐,你就學不會真正的知識,因為你沒有形成共鳴,而知識和經驗的掌握大多來自於親身實踐。現在你回想一下大學聯考的知識你還記得多少。如果現在讓我們去再考又可不可以考到原來的分數呢?所以實踐是重要的。

“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這是正確的實踐觀。“自覺投身社會實踐中去”,相信這也是對於我們年輕人的一個要求,同時也是我們進步的一個最好手段。所以,在實踐中進步,從現在開始。

《實踐論》論文的語言不僅直白生動,還準確。對於論文而言,語言的準確性是第一位的。通篇用的都是常見的詞彙,但卻十分精確地表達出了作者的思想內涵。比如説,“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在技術不發達的古代只能是一句空話,在技術發達的現代雖然可以實現這些話,然而真正親知的是天下實踐着的人,那些人在他們的實踐中間取得了‘知’,經過文字和技術的傳達而到達於‘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間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認識某種或某些事物,便只有親身參加於變革現實、變革某種或某些事物的實踐的鬥爭中,才能觸到那種或那些事物的現象,也只有在親身參加變各現實的實踐的鬥爭中,才能暴露那種或那些事物的本質而理解它們。”簡潔精確的例子把要説的問題一語道破,這也算是的高明之處了吧!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組成同性質,你就得實行物理學和化學的實驗,變革原子的情況。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論和方法,你就得參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從直接經驗發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經驗,事實上多數的知識都是間接經驗的東西,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識。”實踐,不論是怎樣的工作都離不開實踐,實踐出真知!

實踐也是要求我們對於時間和空間有個統一,因為不同的時期和地點則要求我們進行不同的實踐,在整篇實踐論當中,也可以看到很多符合當時歷史背景的具體實例,用那些實例説服人們,我們也知道,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所以在不同的時期地點,進行不同的實踐。

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於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同志對於這句話給了更加深刻準確的詮釋:在社會實踐過程中,人們達到了思想中所預想的結果,於是認識被證實了,如果達不到,就會在實踐中失敗,在失敗中得到教訓、改正思想,然後取得成功。

許多人總埋怨機會太少,機會從來就不是少,而是機會來了我們沒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我們要積極提升自我,積極瞭解各方面知識與經驗,這樣當機會來臨時,我們才能把握機會,創造成功。我們要抓緊機會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才能做有準備的人。

《實踐論》談到,“感覺只解決現象問題,理論才解決本質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一點也不能離開實踐。無論何人要認識什麼事物,除了同那個事物接觸,即生活於(實踐於)那個事物的環境中,是沒有法子解決的。”這説法看似平淡無奇,實際上正是許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實踐論》引導我們現在、將來各種實踐活動有着極為深遠的意義。我們要認真學習它,並領悟其中的思想,應用於我們的實踐,從而使我們更好的參與實踐,在實踐中獲取成功,在實踐中得到經驗。

實踐論讀書筆記 篇三

之前很少讀這種專業性的哲學範疇的經典,無意間翻閲到一些《實踐論》中的片斷,便頓覺相見恨晚。每次突然密集的看書時,都是遇到了迷惑、想不通的,久思不解的難題,想從書中前人的智慧裏獲取靈感。這一次讓我豁然開朗,突然明白後續讀書的方向,也讓我從心底再次對毛爺爺肅然起敬。

結合自己的一點涉世經歷和人生感悟,我前後讀了好幾遍,每一遍都感悟迥然不同。下面結合文中感觸較深的片斷,談談自己初讀的淺感。正如文中所説認識與實踐的真諦:我不斷的品讀,不斷的去感悟,再把所感所悟運用到實際工作生活中,再感悟、比較,再去運用實踐……如此往復,就一定能領悟《實踐論》的真諦。

“感性與理性是認識的兩種屬性,二者的性質不同,但又不是分離的,它們在實踐的基礎上統一起來了。我們的實踐證明: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的了東西才更深刻地感覺它。”

在這一點上,讓我明白,人們對事物的初級認識都是感性的、主觀的,都是依仗自己生活、學習所得的經驗主義、主觀臆斷。如果全憑主觀臆斷的感性認識,則是我們説的空談、空想,淺顯的表層現象問題。有的可能是往期的實踐經驗的推理或是某種理論的拿來主義,在某些範疇內可能具有理性屬性,但它就算推斷成功,其實因為具有特殊性還是普遍性,還有待於進一步實踐證明。因此,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每一次的推斷、推理或是決策,都要進行實踐性的調查研究、分析總結,並根據實踐過程中的變化因素而及時變化,這樣才能保證我們的推斷或決策的成功率。當然,一次的成功並代表我們的決策或推理是就是真理,還應客觀的分析研究其是特殊性的成功,還是普遍性的成功。

這是就是認識與實踐的聯繫與統一關係,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往復更替的過程,但每一次的循環,都突破了原有狀態,並進行了提升而高於原狀態。沒有實踐的認識,認識就是空中樓閣,鏡中花水中月般的站不穩腳跟。而沒有基於認識的實踐,實踐則像是無頭蒼蠅,沒有方向與目標,更不會提檔升級向着更高級的方向發展。

“感覺只解決現象問題,理論才解決本質問題。但這些問題的解決,一點也不能離開實踐。”

人與生俱來便具有“惰性”,身體上的懶惰和思想上的懶惰,而後者則更可怕。思想的懶惰,便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在我們生活的日常,很多人在面對問題時,條件反射般的產生了恐懼與懼怕,更別説去想出好的辦法解決問題了。一是因為他們只看到問題的表象所帶來的心理壓力;二是“惰性”思維定式下的條件反射式排斥問題。在沒有思考如何解決問題的辦法之前,已經被惰性所擊敗。另一種,可能沒有被“惰性”下條件反射所擊敗,開始進入解決問題的實踐階段,可能會成功突圍,但更可能會再次被擊敗,甚至萬劫不復。但顯然第二種是值得讚許的,因為相比第一種他又邁出了一大步。遇到問題,首先我們應不被表象所嚇倒,沉穩冷靜的去解剖表象下面所藴藏的內在聯繫、動機與目標,即現象下的本質。再實事求是地去客觀分析總結解決之思路或方案,然後根據事態實際情況的發展變化去進行實踐解決,方可解決問題、達到心理預期目標。説到底,每一個問題降臨,我們都不能止步於感性的認識,在沒有正確的理論指導下,實踐的過程是不能停止的。因為沒有實踐,是永遠不肯能得到正確的理論。而就算一開始就有拿來主義的理論,更需要我們實際的實踐過程去檢驗、去修正。因為事物是矛盾運動下不斷髮展向前的。

“辯證唯物論的認識運動,如果只到理性認識為止,那麼還只説到一半。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十分重要的問題,不在於懂得了客觀世界的規律性,因而能夠解釋世界,而在於拿了這種對於客觀規律性的認識去能動地改造世界。”

在這一點上,是要告訴我們,不僅要通過事物的表象去練習自己分析客觀本質的能力,並驗證出一些理性的東西,進而不斷提升自己理性素養。但更可貴、也是最重要的是,要將這些理性的東西運用到後續的生活與工作中,再通過遇到的新問題來檢驗之前的理性東西,並豐富完善出新的理性東西。這一層面講的是,不僅要獲取理性的“知”,更要將“知”付諸於“行”,去改造環境、改造現狀。

另一層面,“拿客觀規律性的認識去能動改造世界”,一是要改造我們的主觀世界,二是改造客觀世界。就這一點來説,運用實踐所得的客觀規律,刻意地去先改造好我們的主觀世界,讓我們自身具備科學、理性的主觀思維方式,將更加有利於我們去能動的改造客觀世界。只有知行合一,才能保證真理的永恆價值和科學性。

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

實踐論讀書筆記 篇四

《實踐論》對經驗主義進行了批判。正如我們經常説我們可以憑藉經驗辦事。的確如此掌握了事物的內在規律,再加上處理事物的經驗我們往往會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但有時執着的一味的相信經驗,而不會去變通的話,可能會把我們帶入歧途,結果往往是事半功倍,甚者還可能犯錯誤。所以要尊重事實,從實際出發。

《實踐論》也對教條主義也進行了批判。與經驗主義者相反,教條主義者只講理論,不聯繫實際,一切硬往理論上套。我們學生往往容易如此。學校為我們安排了社會實踐和實習活動,就是為了要我們多聯繫實際,少説空話,避免教條主義。同時,實踐又有利於加深對理論的認識。我們學習了關於數據庫的理論,為什麼還要做實驗呢?就是要加深對理論的理解與把握。不要把教條的東西神聖化,要敢於質疑,敢於突破教條的束縛,走創新的道路,世間沒有永恆的真理。只有這樣才遵循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才能推動事物的前進和促進事物的自我完善。

同時我們也應該知道,實踐固然重要,但實踐不是一切。在不斷的實踐和探索中,我們通過接受外部信息,通過主動觀察,形成了對事物表象的認識,即感性認識,這是不自覺完成的。如果我們掌握了足夠的資料,並對其加以整理、歸納和總結,便會得到事物之間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繫,即規律。形成了對規律的認識,這才到了理論上的認識。而理論還需經過實踐的檢驗。正如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一樣,沒有經過實踐檢驗的理論不一定是正確的理論。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被實踐證明了是正確的理論,才可以推廣應用。但是,事物是在不斷髮展的,因為運動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在物質的運動中,矛盾不斷推動事物之間的聯繫發生變化,從而使事物聯繫的形式——現象更加趨於複雜。經歷了實踐檢驗的理論,還要經得起時間的檢驗——這時實踐的主體和客體已經發生變化。在不斷地檢驗中,理論也就不斷地完善和發展。

《實踐論》中深刻揭示了認識與實踐的關係。認識與實踐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本質規定。在實際中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在實踐中堅持和發展真理,要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要具備歷史唯物主義思想路線。在實際生活中,工作中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要不斷的進行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只有創新才能更好的發展。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只有不斷進行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及各方面的創新,才能有所發展。只有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深刻的認識,才能真正意義上發展中國和壯大中國。因此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為理論武器,不斷的認識和探索以尋求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從而在實踐中發展事物和認識事物。

《實踐論》中指出事物是處在不斷髮展之中的。因為運動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在物質的運動中,矛盾不斷推動事物之間的聯繫發生變化,從而使事物聯繫的形式——現象更加趨於複雜。經歷了實踐檢驗的理論,還要經得起時間的檢驗。比如力學的相對性原理,在的經典力學中它可以找到足夠的支持,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卻出現了與麥克斯韋電磁理論的矛盾,於是產生了的相對論,相對性原理又一次被證明是正確的。我們都知道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事物的內在矛盾推動着事物的前進。發展是前進的上升運動,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對立統一規律是事物發展的根本規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shu/dv56z1.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