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大學讀後感(熱門55篇)

大學讀後感(熱門55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55篇《大學讀後感》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大學讀後感》相關的範文。

大學讀後感(熱門55篇)

篇一:大學讀後感

《此岸與彼岸》是賁友林老師的數學教學手記。

書一共有四部分組成:前行中的?t望,擺渡中的回首、跨越中的智慧、探索中的課堂。充分展現了賁老師的課堂教學觀和學生觀。

我深深地被賁老師那富有人性的教育思想所震撼,為他奇妙的教育方法所吸引。它們像夏夜的星空一樣深遠、動人。我也為自己在平常的教育中曾經一些過失而慚愧,也為自己偶爾的一些成功的教育方法而高興,因為它竟然與賁老師的方法相同,但遺憾的是我沒有把它們記錄下來。賁老師的書中引用了許多名人名言,他自己也説:“當我對一些問題窘迫之際,我鑽進書堆。

”我想,正因為賁老師廣泛地讀書和思考,才成就了他的年輕有為。我想,這也是我以後的教育生活中必須轉變的,將讀書和反思進行到底。我們常常鼓勵孩子,凡事要多問為什麼,要有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其實對於我們教師何嘗不需要如此呢?在自己的教育教學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和想法,是抱着“讓它去”的態度,還是針對問題進行診斷、反思、改進呢?這是每個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

教育應該是快樂的,當一個孩子處於不快樂的情緒中時,他的智力和潛能就會大大的降低。呵斥和指責不會帶來好的結果。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應該是快樂。就像一根細小的蘆葦管,你從這頭輸進的是苦澀的汁水,在另一端流出的不會是甘甜的蜜汁。孩子在快樂的時候,他學習任何東西都比較容易,相反在情緒低落、精神緊張的狀態下,他的信心會減弱,這時即使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在面對他們,也不會有任何的辦法。唯一的辦法就是先把他們的情緒調節到快樂、自信、專注,然後再開始學習,許多被認為沒有天賦、天生比其他孩子差的孩子,其實並非如此,只是教育方法不得當。

閲讀了他的數學教學手記《此岸與彼岸》,我感覺字裏行間流淌的是賁老師的從容,對學生的熱愛,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作為教師職業的幸福。沒有對學生那麼摯熱的愛,怎麼會有書中與孩子精彩的互動;沒有對教育事業摯熱的愛,怎麼能做到天天堅持寫反思呢?以前聽他説過,他欣賞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先生的一句話: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優秀與平庸,最根本的差別,不在於天賦,也不在於機遇,而在於有無目標。有了目標,才有積累;有了積累,才有優勢;有了優勢,才有突破。回想自己,為人師也有十年了,在這雖是短暫卻感漫長的教育生涯中,不知多少次由於感觸教育的煩瑣、苦澀、艱辛,疲勞、困惑常常縈饒着我。有老師説,現今的老師,不僅要承受來自社會、學校、家庭的壓力,各級各類的檢查驗收,還要承受學校內部各項指標的量化考核,在學校每天像個上了弦的陀螺,鑽研教材,備課、上課,光是這些就弄得你頭暈腦花,腳踉蹌,回到家又忙着照顧家庭,哪有什麼快樂和幸福可言!

但賁老師的《此岸與彼岸》讓我感受到教育、研究竟也如此的快樂和幸福。人們常説:知足常樂,不知足常進步!作為教師,那要看你如何把握這個進退的尺度,如何看待這個“知足”和“不知足”,我們常説要用出世的精神來做入世的事業。雖然教師的職業是清貧而寂寞,是艱辛而坎坷,但我們要學會自我調節,自我釋放,自我定位。最後我要説的是快樂是自找的,幸福是自己爭取的。帶着抱怨去工作,那你就永遠也不會快樂、幸福,如果你帶着一顆善良、美麗的平常心,就會發現世界到處都是美麗的風景。願我們都能找到自己的幸福!

篇二:大學 讀後感

我們在開始講解、研究《大學》之前,先把這份原本《大學》的原文發給大家,希望平時多加熟讀,要能背誦,那就更好了。那麼,我們以後在講解、研究時,就方便多了。現在,請大家看看原本《大學》的原文是怎樣説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篇三:大學 讀後感

《心靈的焦灼》一書的作者斯台芬?茨威格是我最喜歡的作家,他通過細膩的心理描寫直擊讀者靈魂最深處的一面,令人為之一震。

這本書裏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為了最心愛的人而同命運抗爭到底的艾迪特,也不是富有同情心,被視為勇士的懦弱者的霍夫米勒,而是為了病人盡心盡責,全心全意的為病人着想的醫生康多爾,康多爾對於當時無法治癒的`艾迪特,扔抱有無窮無盡的希望,並且堅信在不久的將來,憑藉發達的醫學技術,一定會找到醫治艾迪特的方法,這又何嘗不適用於當下的疫情呢?

面對嚴峻的疫情,剛踏上回鄉火車的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醫生吳小豔聽到號召,立刻下次返回武漢。為方便抗疫,理了寸頭的中南大學醫療隊隊員周杰楠。火神山醫院執勤武警李自豪下哨後,雖然疲憊但笑容依舊燦爛……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中華兒女投身戰疫?因為他們的基因裏本就刻寫着責任擔當,血管裏本就湧動着家國情懷。

斯台芬?茨威格曾在悽惻動人的絕命書中寫到“經過漫漫長夜還能看到旭日東昇”正如這次的疫情一樣,經過寒冷凌厲的冬天,終能使勝利之歌奏響在漢江之畔,迎來春來花開。

篇四:大學讀後感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四書五經這個東西,千百年來,已經被無數人闡釋了無數遍,本無需再狗尾續貂,然而,時代有不同,讀者的閲歷亦有不同,視角自然有變化,故,依然有東西可寫。不妨就寫寫我這些年讀四書的感想吧。

先從《大學》開始。

《大學》,非大學。古時學分國小、大學,無中學,一般十五歲入大學。國小學的是識字斷句、聲律啟蒙、遣詞作文;大學則教“大人之學”,也就是治國平天下的學問,不可謂不重要。《大學》一書,本出自《禮記》中的一篇,被北宋的二程(程頤、程顥)根據自己的理解,做了重新梳理。到了南宋,又被朱熹做了一番梳理和補寫,與《中庸》一起被摘出來單獨成書,二者與《論語》、《孟子》並列,是為四書。

五經是儒家至高無上的經典,四書的地位,有點像五經的導論,或入門書。《大學》是四書之首,篇幅很短,主旨也不是很複雜。正文就更短了,都在第一章,基本上只有數百字,敍述了《大學》的核心思想,後面的文字都是在從不同的側面闡述和論證核心思想。《大學》相傳是孔子的後人子思所作(不確切),其中的文字有不少引用自《尚書》、《詩經》等書,看着朱熹的註釋,意思也不難理解,不看註釋,自己也能猜出七八分,所以,對於絕大部分人,應該都是沒有閲讀障礙的。

我是20xx或20xx年開始翻看此書,當時不知是出於什麼原因,買了一本朱熹的《四書集註》,就看了看。記得很清楚,看到第一篇《大學》,我的第一感覺是,這本書讀晚了。目前看來,大二大三看應該比較合適。中國目前的教育方式,對大部分人來説,中學階段基本都是忙於升學,決定了學生的時間不大可能去思考一些“治國平天下”的“大學”。真正上了大學之後,又是忙於各種考試,為了就業,考各種證,生存的壓力越來越大,“一生只為稻粱謀”,已成為了大多數人難以改變的“命運”。《大學》這類書,看早了,沒有相應的經歷,沒有切身感受,很難明白;看晚了,有些事情自己經歷過了,也能總結出類似的道理,再看就是複習了;或者看看別人怎麼看,看看古人怎麼闡發其中的“微言大義”的,玩味一下,也未嘗不可。

所以,當前中國的大學生“治國平天下”的水平,與一千年前的“大學生”相比,未必有什麼長進,儘管他們讀的“書”很多。

進入正題。

《大學》提出的“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説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一致性。

《大學》一文,主要講的就是“修齊志平”之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許大部分人都用不着治國平天下,即使如此,讀之若能修身齊家也是很不錯的。其中的一些話,即便當做名言警句,也是發人深省的,比如,“知其所止”,“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

摘幾句出來,談談我的看法吧。

“知其所止”。這是一個關於目標選擇的問題。此處的“止”,應是終極目標,不是階段目標。説白了,一個人要知道自己是為什麼而活的,如果這個問題弄明白了,相信一定會少很多煩惱,人的煩惱大部分都是被周圍的環境惹出來的,看到身邊的人怎麼怎麼樣了,心裏往往會有波瀾,可是,如果你如果知道自己的終極目標是什麼,再去看那些事情,就會發現,這些所謂的煩心事兒,一時的得失、高低、成敗、榮辱,不過轉瞬,對於“所止”之目標,幾乎無任何影響,根本不值一提。而人又如何找到自己的“所止”呢?是“立長志”呢?還是“常立志”呢?一個人想要找到值得自己奮鬥一生的目標,並不容易,很不容易。如果一個人只是求温飽而已,那麼,只要不在亂世,無大病大災,自己踏實工作,這個目標應該很快就能實現,實現了之後,又該乾點什麼呢?把這個“温飽”生活重複一萬遍?還是再定一個“小目標”?比如掙一個億什麼的?遊遍世界?吃盡美食?這種物質上消費型快樂,很可能持續不了多長時間,而且當一個人老了之後,回憶一生,如果能記起的只是吃了什麼好吃的,玩了什麼好玩的,豈不有點遺憾?不過,話又説回來,人各有志,也許對於一些人來説,吃喝玩樂過一生,就是最大的終極目標,其他都要靠邊站。這種活法對於GDP確實有重大貢獻,既然如此,也不錯吧。

篇五:大學讀後感

一個很偶然的機會看了餘華寫的小説《活着》,《活着》講述的是一個叫徐福貴的老人一生的故事,這是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的老人。作者的筆觸很平靜,沒有刻意去烘托一種跌宕起伏的氣氛,隨着作者平實的敍述中,經歷着主人公的一生苦樂哀愁。看完後掩卷沉思,內心沉重,感覺有説不出的悲――悲涼,悲哀,悲傷……似乎人生所能經歷的不幸都降臨到了主人公身上。想着主人公的經歷,禁不住疑問:活着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從地主到赤貧,徐福貴也不是沒有恨過,恨這個,恨那個,最後恨的還是自個,有道是自作孽不可活,怨誰他活着,接受了自己新的身份。是啊,就如他娘所説:“人只要活得高興,窮也不怕。”活着的意義並非只是富貴。

自從做了佃户,也許勞動是能改變一個人,不,應該説是生活,為了活着,一家人的活着,徐福貴努力勞作,再不若從前的荒唐,活着也似乎有了目標。用書中的話説就是:日子過的又苦又累,心裏反到踏實了。他想着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他們徐家從小雞變成鵝,鵝變成羊,羊變成牛,慢慢的重新發起來。只是世事難料,他被抓壯丁上了戰場。在戰場上歷經生死,成了俘虜後面對解放軍是選擇留下還是領了盤纏回家時,他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回家,那一刻,對家庭的牽掛也許是他活着的唯一理由吧。只是現在想想,如果那時他選擇的是留下,也許人生會有所不一樣吧,就如那同樣成了俘虜選擇留下參加解放軍的春生。

解放了,土地改革,買了他家所有田地的龍二被槍斃了,真當是福兮,禍兮。這一刻,主人公已經想開了,認命了。用家珍的説法就是: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麼福分了。是啊,經歷過分離之苦的家人才知道團圓的真實可貴。活着,不就是一家人平平安安在一起。

日子就這樣清貧而又安穩的過去了。直到……

抽一點血就抽一點,醫院裏的人為了救縣長女人的命,一抽上我兒子的血就再不停了……那時有慶已經不行了,可是出來的醫生説血還不夠用。抽血的那個烏龜王八蛋,把我兒子的血差不多都抽乾了。有慶嘴脣都青了還不住手,等到有慶的腦袋一歪摔在地上,那人才慌了,去叫來醫生,醫生蹲在地上拿聽筒聽了聽説:‘心跳都沒了。’醫生也沒怎麼當會事,只是罵了一聲抽血的:‘你真是胡鬧。’就跑到產房救縣長的女人了。

看到這裏真是説不出的憤懣,一條鮮活的人命,就這樣沒了,怎麼會如此荒唐怎麼會有如此草菅人命的事真是什麼樣的人心也許這就是當時社會的沉重吧。

回頭看我們的主人公,他活着,因為家珍。兒子有慶死了,老婆家珍病重,好像隨時會跟了有慶而去,想着往日種種,徐福貴撐了下來,跟着他受盡苦難的家珍需要他活下去。

小時候生病成了聾啞的女兒鳳霞嫁人了,女婿雖然是個偏頭,卻是個極好的人,一家人和和睦睦,生活似乎又有了奔頭。鳳霞的懷孕更是讓這家飽經苦難的人喜極而泣,可是,這簡單的幸福又終結在鳳霞的分娩上。孩子生下來了,鳳霞卻死了。三個月不到,家珍也死了。

徐福貴和他的女婿圍着他們的希望――苦根,艱難的活着。苦根,一個古靈精怪的孩子,懂事乖巧的讓人心疼。四歲的時候,苦根的父親,徐福貴的女婿――二喜被水泥板壓成了肉醬。苦根跟着他外公到了七歲,發着高燒,幫着徐福貴在地裏摘棉花。徐福貴心疼外孫,沒錢買藥,煮了一大鍋豆子,出門下地去了。不想回來後就發現苦根被豆子撐死了。

書看完了,很壓抑,活着的意義是什麼也許無所謂活着,塵世的苦難,活着的人總得承受,在命運面前,只有忍耐,忍耐孤獨,忍耐不幸,甚至是死亡。《活着》並不是要告訴我們應該怎樣活着,只是在陳述活着這樣一個事實。套用徐福貴夫婦對春生的話來説:活着,好好活着。我們只能等待被時間和命運遺棄,而沒有權利拋棄生命。在命運面前,也許不能不感歎人類的無力吧。改變不了活着的事實,就改變活着的態度吧,只要活着,總有希望,態度也許至少是可以改變活着的狀態,或者好,或者差。只是在生命的盡頭至少可以告訴自己,我們活過,也曾經努力過。

篇六:《大學》讀後感

《詩》雲:“邦畿千里,維民所止……”這一段都是關於“止”的。進入師門最先給自己定的目標就是尋找到願景。師父一直反覆強調願景的重要性,慚愧的是,我找了兩年多才基本確定自己的願景。也就是説,在找到願景之前,我都不如黃鳥。

我問過一些朋友,一部分是有願景的,也有一部分是沒有願景的。有願景的也都是以利益為出發點,都是想賺大錢、當大官、買大房子、開好車,我們姑且説他們是想明白了一部分。還有一些是什麼都沒想明白,連在物質方面自己想要什麼都不知道。

物質和名利都不是我們所應止於的“森林”,我們的“止”,在自己的心中。文中告訴我們幾種社會身份需要“止”的地方。“為人君,止於仁”,作為領導應該要有仁者愛人的精神;“為人臣,止於敬”,作為下屬對待領導要有恭敬心,對待職位所要辦的事情要有敬畏心;“為人子,止於孝”,孝是儒家八德之首,孝的文化體現出儒家的倫理道德文化。作為子女,我們如果連孝都不懂,我們就不配作為人;“為人父,止於慈”,作為子女的,要講孝道。作為老人不能倚老賣老,老人要講慈道。慈是要心慈、口慈、手慈;“與國人交,止於信”,與別人的交往,要從信任開始。

我們的人生實際上也就是在這幾種關係當中,主要是家庭關係和社會關係。只要心中有一個想好的念,這就是“止”的開始。

篇七:《大學》讀後感

前不久,我剛剛看完了《怪物公司》的前傳――《怪獸大學》。

這部電影還是講的大眼仔和毛怪的故事,只不過是他們在大學時候的往事:

當大眼仔還是個小孩子的時候,他就夢想能到怪物公司去工作,當一個能嚇人的厲害的怪獸,於是,他立下志向,長大後一定要到怪獸大學去學習。

大眼仔長大以後,真的進了怪獸大學。那時的毛怪還是個高傲自大的小混混,並不把大眼仔看在眼裏。但當期末測試的時候,他們倆闖了大禍,校長把他們倆趕出了驚嚇學院。但大眼仔並不氣餒,他報名參加了驚嚇比賽,毛怪和另外四名隊員加入了大眼仔的團隊,名叫――萬事OK!

大眼仔把一羣長得可愛又不會嚇人的怪獸們利用他們的特長,把他們變成了超級厲害的怪獸,他們在最後的比賽贏了,但其實是毛怪作了弊,大眼仔知道後很生氣,因為毛怪認為大眼仔不夠嚇人。大眼仔想看看自己到底嚇不嚇人,於是,他偷偷的進了一扇門,卻因為不夠嚇人而惹出了大禍,毛怪去救他,但最後他們是因為大眼仔想出的辦法才逃了出去的。可是因為他們闖了許多大禍,被校長開除了。但他們真的進了怪物公司工作,當了最厲害的怪獸。

這部影片告訴我們:不要因為我們不好就要,而是要勇往直前,向着自己的夢想奮鬥!

篇八:《大學》讀後感

讀大學,究竟讀什麼?這個問題是否值得所有大學生思索。當我們在大型超市裏隨心所欲地購物時,當我們在飯店裏觥籌交錯時,當我們成羣結隊地奔向網吧時,我們是否問過自己的良心:這樣做,對自己、對親友意味着什麼。

世界上有多少事等着我們去做,我們為什麼偏偏選擇了墮落,明明在午夜夢迴時空虛得無以復加,卻還是在清晨醒來的時候帶上面具開始新一天那自欺欺人的生活......我們能夠依賴父母的時日不多了、能夠如此單純平靜地生活的時日不多了、能夠在窗明几淨的教室裏學習的時日不多了......當我們收拾行裝準備踏入社會的時候,我們的羽翼是否已經豐滿,我們是否能夠在無垠的天地間自由的翱翔。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的熱情在哪裏?“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大氣在哪裏?“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剛毅又在哪裏?難道這些振奮人心的詩句只是考卷中的唱詞、大學聯考作文“gt;大學聯考作文中的錢幣?難道它們只配做我們奔向所謂的“天堂大學”不可或缺的工具嗎?

浙江大學鄭強教授在一次講座中説過這樣一段話“孩子如同商品,從幼兒園開始生產,走過國小、國中、高中到了大學,這商品早就已經壞掉了。你以為中國男足換個教練就能夠將乾坤扭轉嗎?不可能了,同學們......”下面鬨堂大笑――我笑不出來,我想哭,我覺得,我也壞掉了。

商品壞了還可以做一件,而人,是不是也可以回到孃胎裏再活一次?

篇九:《大學》讀後感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最近我又看了一本書《我的大學》。

高爾基懷着上大學的願望來到喀山,似乎命運非凡喜歡捉弄他,夢想破滅,不得不為生存而勞碌奔波,住大雜院, 做過流浪漢、搬運工、麪包工人和雜貨店夥計,與小市民和大學生交朋友。他進入了一所天地廣闊的社會大學;,在那裏學到了在有圍牆的大學裏學不到的知識,開拓了視野,提高了覺悟,在如此艱難困苦的生活之中,他依然能夠不斷地學習,忘我地看書,利用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走向成功,真讓人敬佩啊!他經過痛苦的思想探索,終於成長為一個革命知識分子

阿廖沙生活在一個大雜院的那段日子裏,就經常看到走狗警察們到這裏來找東找西,監視人們的行動。還有一位老警察盤問阿廖沙看過哪些書,警告他不要看XX,但對與阿廖沙來説,那些所謂的XX卻正是他的真正所求的,因為只有它們才能真正讓人民清醒,讓人民明智,讓人民有打倒推翻沙俄的信心。當時在沙俄統治的黑暗時代,沒有知識,沒有文化,阿廖沙努力讀書也不就是想改變社會嗎?

本書中,人物形象鮮明、性格各異。羅馬西的深沉幹練,傑年科夫的温柔善良,老警察的居心叵測,紡織工的質樸純真,傑年科娃的矯揉造作,托爾斯泰主義者的口是心非;都給讀者難以磨滅的印象。

少年阿廖沙努力學習,工作是還不忘讀書,若是我,一部好看的電視,一次快樂的遊玩,一個有趣的遊戲;早把我的魂都鈎跑了,怎麼還有時間來博覽羣書呢?看了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説三部曲,我應該更加努力地學習,不用成為高爾基一樣的文學家,只須報效國家,成為棟樑之材!

篇十:《大學》讀後感

初次看《怪獸電力公司》的時候,我就被它的畫面所折服,我實在無法想象這是20xx年的作品,一個電腦沒有普及,硬件配置極低,技術並不先進的年代。

《怪獸大學》是《怪獸電力公司》的前傳,“一毛一怪”蘇利文和“大眼仔”麥克是怪獸電力公司的傳奇組合,但卻沒人知道他們的奮鬥史。

故事裏,麥克是一個學習極好,被人們稱為“大眼仔”的獨眼怪。而蘇利文呢,他是一個有着優良血統的怪獸。

在OK社這個小一團一隊裏,麥克憑藉寬廣的知識面和樂觀向上的態度,運籌帷幄,充分調動每個人的積極一性一,挖掘每個人身上的閃光點,將所有人擰成一股繩,斬關奪隘,最終殺到“驚嚇杯”總決賽。他可一愛一的外表決定了他從生下來就不可能是一個驚嚇專員,無論他再怎麼努力,但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領導者,他可以調動一團一隊,激勵一團一隊,拉近一團一隊,指引一團一隊向着一個方向前進,獲得勝利。蘇利文是一個實踐者,他不願意花時間在理論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他不會把事情搞砸,他能夠通過自身的先天優勢把工作做完整,但他不會費心力思考、不可能創造一性一地完成工作。老唐、泰瑞、泰鋭、史乖寶、阿拱,他們也有夢想,他們踏實肯幹,但他們缺少一個領導者,給他們提一供方案,指引方向。他們習慣了OK社沒頭蒼蠅般無憂無慮的懶散日子,但經過一番礪練,在奪旗比賽中,他們也開竅了,在充分理解了規則的基礎上,兵行險招,奪得勝利。

上帝是公平的,他創造了世界,就要給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安排守護者。各行各業都需要專業的人才來維持它的穩定運轉,來保持社會的平衡。每個人的角色不同,但對於眼前的工作崗位卻是不可缺少的,對於世界的意義也是同等重要的。

篇十一:《大學》讀後感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籍是智慧的源泉,書籍是全世界人的營養品。”我覺得他們説的一點也沒有錯,糧食哺育的是身體,書籍哺育的是靈魂和精神,《我一等要上大學》就是一本好書。

《我一定要上大學》的作者是房善朝、王亮和曹斌。這本書讓我們清楚地意識到父母和老師給予我們無私的愛,朋友和同學給予我們的幫助,這裏面讓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章“感恩父母”。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是塊寶,沒媽的孩子是根草……”這首兒歌我們都很熟悉,這首兒歌是在唱有媽的孩子和沒媽的孩子的區別。有一次,我在客廳裏邊看電視看了好長時間,我看的好入迷。媽媽這時候出來了,一臉生氣地説:“你都看了多長時間了,還不快去寫作業,把電視關了!”我聽了這話,我很生氣,我用力地把插頭拔下來。我怒氣衝衝地走進房間,用力地把門關住了,門成了我的出氣筒。我坐在凳子上,趴在桌子上,眼淚情不自禁地流了下來,我又生氣又覺得我做錯了,這時候我的耳朵裏傳進了一句話“沒人知道,在這笑聲的背後,媽媽為我們流過多少次淚,沒有人知道,爸爸為了我們的成長有多少次坐在院子裏孤獨地抽起悶煙。’’這是《我一定要上大學》裏面的一句話。對呀!沒有人知道父母為了我們的成長,經歷了多少心酸和苦辣。這時我意識到了我這種衝動的做法是錯誤的,我推開門,跑到媽媽跟前,慚愧地説:“媽媽,對不起,我知道錯了,您別生氣了。”

有一次,《機會》雜誌社的一位記者採訪當時的世界首富比爾·蓋茨,他問:“蓋茨先生,您覺得,人世間最不能等的事情是什麼?“沒想到,比爾·蓋茨的回答不是時機,也不是什麼商機,他説:”世界上最不能懂的事情莫過於孝敬父母。“而我們還要説等到什麼時候再去孝敬父母嗎?

父母為我們做的事,我們是永遠還不完的,我們應該從小關心父母,讓父母少為我們操心。《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入則孝出則悌 謹而信 泛愛眾 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曾告誡人們,要先學會孝敬父母、學會尊重兄長、懂得愛之後,才能去學習文化知識。

其實,對於我們學生來説,愛自己就是一種對於父母的回報,父母含辛茹苦把我們撫養長大,可是最放心不下的還是我們。上學放學的時候多注意安全,住在學校照顧好自己,遠離網吧改掉不良嗜好,盡最大的努力去學習,這就是孝敬。

篇十二:《大學》讀後感

在我自己看來,大學精神,顧名思義,就是大學校園裏所創造出來的獨具特色的一種思想精髓。它是一所學校長期積累與發展而來的結晶,是種無形的東西,但卻有着強大的力量。

而它比較準確的釋義是:“大學精神”是大學自身存在和發展中形成的具有獨特氣質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 ,它是科學精神的時代標誌和具體凝聚,是整個人類社會文明的高級形式。

一所高等院校,如果不存在“大學精神”,那麼它就不是一所完整的大學。因為,精神是作為一種主心骨的力量而發揮作用的。就像一個人,如果沒有自己的思想,那麼他就只認別人的傀儡,什麼事都聽從於別人,沒有一點能動性,沒有活力,沒有生機,更不用指望他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創造性的東西。

大學,曾經是一個神聖的殿堂。被各方譽為“象牙塔”,是純潔的象徵。而如今,隨着物質文明的發展,精神文明的重要性似乎從人們的眼中漸漸地褪去了痕跡。所以,我們迫切需要“大學精神大討論”這樣的一個主題探討,去引發我們的深入的思考,以此去尋求大學校園文化只根本---“大學精神”。

一座大學校園,有教學樓,有圖書館,有樹木,有花草,有羊腸小道,有學生,有老師。光從外表而言,不論隱含其中的一些看不見,摸不着的意識形態的東西,我們會發現,其實大學並沒有什麼特別,就是一個社會的縮影。但是,我們之所以能把那樣的一個地方,稱之為大學,那肯定有其不同於其它場所的地方,那就是一種精神,也就是“大學精神”。所以説, 大學精神之於大學正如土壤、空氣、水、陽光之於植物的生命一樣重要。除去了“大學精神”,就沒有大學可言。

因此,作為一所旨在於培養有用之才的大學,應當把發展其“大學精神”放在重要的位置。畢竟,一所學校的精神文明怎樣,已經足以反映出一所高校的好與不好了。

那麼,如何繼承和發展“大學精神”,這是擺在每一個大學生面前的問題。

有人把“大學精神”的本質特徵概括為創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會關懷精神。

創造精神是“大學精神”的大學存在的價值所在,是大學在社會有機體中保證自身地位的根本生命力。大學是以人才培養為己任的,而創造性恰恰是人才的核心特。另一方面,大學也創造社會理想,並把這些理想傳遞給社會成員,通過人們的實踐,使理想變成現實的文化實體。

篇十三:《大學》讀後感

什麼是大學?這是個長盛不衰的話題,特別是每年新生入學時,更是被翻出來討論又討論。只是,對於什麼是大學、大學該怎樣做這個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者,長久以來並無定論。近日拜讀了香港中文大學前任副校長金耀基先生的《大學之理念》,這本收錄了金先生關於“大學之理念”的凝想與感悟的文集,討論了大學的理念、專才教育和通識教育、學術自由等相關問題,視野之廣闊、見解之獨到,給井底之蛙的我一種豁然開朗之感,僅摘一些哲理警言留作回憶、

一個大學生應該對人類知識文化有相當程度的瞭解,對自己民族的學術文化有一基本的欣賞與把握,同時,他應該養成一種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一種對真理、對善、對美等價值執着的心態。(page 11)

大學生不是中學生,大學生對他(她)不再、也不應提供保姆式的照顧,她應該也必然會自我尋求生命之意義和人生之目標。在最後意義上説,人之成長(包括自我形象與自我認同之形成)是要靠他(她)自己的。(page 21)

人是不能永遠沒有孤獨時刻的,人需要孤獨以創造思想,以體認人生,但人之為人,人之成長需要靠頭腦與,心靈與心靈之相遇和對話。(page 21)

惟能見乎大,立乎大,然後喜愛能有狂有狷,才能有格調,也才不會沉耽於追逐短暫與細微的事物。(page 21)

“我確信在教育中,你排除了專精,則摧毀了生命”——懷海德

洛克菲勒基金會主席洛爾士以為今日之“知識人”應該有能力把“不同的知識綜合。融匯而一以貫之”,並能夠從人文精神出發,知道哪些是“應該”做的,從科學與技術角度判斷,哪些是“可以做的”。

大學的世界精神的孕育與發揮,誠有多途,惟學人之相互訪問,則不知為中古大學之傳統,亦為極有意義與價值者。

温士頓·丘吉爾在1929年對佈雷士多大學的學生説:“教育最重要的事是對知識的渴欲。教育非始於大學,也當然不應該終於大學”

我個人相信,在求學時期的大學生,應儘量積蓄自己的知識,儘量充實自己的智慧。關心與認識社會以及對現實之不合理者提出看法與批判,是應該而自然的,但這不必過早地走出教室、走出圖書館、走出實驗室、直接參與、無限承擔。

掩卷長思,對於大學的本質,對於我自己的大學生活。或許應該又另外一番規劃。應該轉變態度了。

篇十四:《大學》讀後感

今天,讀完了覃彪喜先生的書,這位80年代初出生的董事長給大學生的忠告實在是讓很多人折服,覃彪喜讀大學,究竟讀什麼的讀後感。

讀過一遍,説句實話,書,真的是要讀百遍才能領悟其含義的,但是,這一遍卻是讓我有了很大的收穫。

如果強把覃彪喜先生的觀點硬拉到我的這點感悟中,我未免也顯得太過山寨,因為我現在留在腦海中的散在觀點實在是難以整合的太好太完整。

我首先記住的一點是讀大學,不能死讀聖賢書,生活中就應該有點大學生的樣子,不要一出門被別人問道是不是高中生什麼的就感覺到年輕真好(這裏表示我無限的怨念…),大學讀不出氣質來是不行的,在公交車上,是不是在閒暇之時思考一些和專業有關的和就業有關的小問題,你注重哪方面,你就應該多往哪方面想想,或者退一萬步講,你現在根本不知道以後到底要幹什麼,那麼,你就可以多觀察生活,多找一些和自己專業方面有關的現象,這個年齡,不是説在車上我們給老弱病殘孕讓座就無比的自豪,當然,沒有素質的除外,我們要更進一步的是考慮怎麼去對待這種弱勢羣體保護的社會現象,雖然不是我們能解決的,但是,審時度勢的去想一下就好,因為,大學了,思想真的是應該成熟了。

大學裏,覃彪喜先生曾經把逃課問題設置為單獨的一條忠告,逃與不逃,他説的很複雜,慚愧的是,我有時候分不清哪些講師誤人子弟,哪些又是有真材實料的,逃課的選擇性也差了很多,以前,即使逃掉了,也不是做有意義的事,現在在我看來,大學生逃課的是兩個極端,很會學習的和很不會學習的,浪費時間的課程,分析過的和懶得分析的其實是一個結果,就是不去上課,這卻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結果。以後,人家是董事,那你,可能就是社會上的小混混。其實逃課説明了一個問題,就是你究竟懂不懂察言觀色,你是不是知道老師的性格,是不是知道究竟應該怎麼去在不同的課堂上給老師留下不一樣的好印象。説到這裏就是太深奧了,這點其實對於我們醫學生來講不是很適用,醫學真的是多多益善,補充越多越好,所以,儘量不要逃課,也不要再逃課時跑去網上談情説愛或者是在遊戲裏廝殺。

這裏牽扯的網絡又單獨成論,在這裏,覃彪喜先生列舉了個大網絡IT精英短時間內積累的財富(當然,也包括狗曰TX麻花騰的),位居首位的盛大網絡的陳天橋積累的百億財富讓人垂涎,他的在線遊戲《傳奇》相信很多人不陌生,書裏指出這些人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有着超出常人的經濟頭腦,這是一個層面,但是,另一個層面上來説,是誰給他們創造了億萬財富,是我們這些網蟲!沒錯,是我們,相當一部分是養尊處優的大學生!點卡,道具,時裝,哪個網吧門口不是貼的滿滿的,網遊害人啊同志們,我們每天都在罵麻花,但是這場看似賭博的戰爭,受害的是我們大學生,網絡是虛擬的,覃先生露骨的説了,你聊天,沉迷其中,不能自拔,最後,甚至和網友見面,開房,上牀,得到的是什麼,讀後感《覃彪喜讀大學,究竟讀什麼的讀後感》。在網絡的世界裏,大學生是最容易沉淪的一族,家人離得遠了,沒有辦法管你了,不用自己賺錢,在網絡上,你可以是美女,傾國傾城,你可以是帥哥,風流倜儻,你可以腰纏萬貫遊戲幣,你可以和虛擬的人物愛的死去活來,但是現實,你什麼也不是。大學生啊!離開網絡吧,現實是我們應該處的環境,廣交朋友,拓寬人脈,才能成為真正的成功者。你可以成為職業的網遊手,但是,這就和給別人當小姐的大學生一樣,做不過十年的,歲月不饒人啊,誰都希望有個安穩的家。

在大學的校園裏,很多人都是希望和美女戀愛,很多人都是幻想和帥哥牽手,摒棄社會的壓力,純粹的戀愛似乎説的過去,但是,誰又能保證這不是一場外貌戰役,一旦話不投機,那麼戰爭雙方都會受傷。大學戀愛,和其他的很多事一樣是一把雙刃劍,愛來愛去的結果到底是什麼也只能自己把握,緣分天註定,覃彪喜先生當年的阿甘精神給我很大的啟發,不要急於戀愛,因為那個人出現的時機可能還未到。

最後我深有感觸的是對於考研的觀點,考研,不能不考也不能一味的考(這話怎麼那麼彆扭…),其實就是説因專業不同,因人而異,究竟什麼是你真正想要的,你覺得自己的能力怎樣,當然能力是建立在正視自己的前提下,不能自卑也不能不謙卑,身邊好多同學有的信誓旦旦考研,有的則是想早日工作,其實我説句實話,學醫的,特別是臨牀的,不考研除非你術業有專攻,這個特別的專業,不考研是不容易找到這個專業的工作的。我認為不論家境怎樣,考研如果是自己的意願,那就勇敢的走下去,借來的債遲些再還也沒什麼的。如果有的同學不喜歡學醫學,那麼大可試着考別的研究生,太難?但是自己選擇的路怎麼會覺得厭倦呢?

説到這裏就好了,覃彪喜先生的很多忠告都給我很大的啟發,但是,我能説出來的只有這些,因為鄙人實在是能力有限,但是,我認為我的理解,已經可以讓自己走一段路了。

篇十五:《大學》讀後感

為何讀《大學》,上大學之時,時間可以大把大把抓,想做什麼都可以。當然,什麼能做的一般也都做了。唯獨花在讀書上面的時間太少。工作之後,為了把KPI提升漂亮一點,每日加班加點的工作,閒暇之餘能抽出點時間陪陪家人已是不太容易,更別提用大把大把的時間讀書了。深有“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知讀書遲”的感覺,雖然頭髮還未白。

愈是繁忙,愈覺讀書的重要性。書籍讓一個人的思想不再禁錮,讓人可以長上翅膀飛向遠方,讓每日埋頭事務性工作中的職場人士,可以有短暫的心靈的憩息。

上大學期間,雖對古文及歷史有些許興趣,卻未能讀完幾本國學及史書,近段時間讀《明朝那些事兒》,對楊士奇印象很深刻,特別是其中這樣的一個小故事:

這個年僅八歲的小男孩卻並未放棄,他從外面撿來土塊,做成神位的樣子,找到一個無人注意的角落,鄭重地向自己亡故的父親跪拜行禮。

楊士奇所不知道的是,他這自以為隱祕的行為被一個人看在了眼裏,這個人正是羅性(楊士奇一歲半喪父,母親改嫁羅性)。

不久之後,羅性找到了楊士奇,告訴他自己看到了他祭拜祖先的行為,還告知他從今往後,恢復他的楊姓,不再跟自己姓羅。

楊士奇十分驚慌,他以為是羅性不想再養他,要將他趕出門去。

羅性卻搖了搖頭,歎息道:“我的幾個兒子都不爭氣,希望你將來能夠略微照顧一下他們。”

他接着感歎道:“你才八歲,卻能夠寄人籬下而不墮其志,不忘祖先,你將來必成大器!你不必改姓了,將來你必定不會辱沒生父的姓氏。”--摘自《明朝那些事兒》

少而有志,每日不輟其學,終有所成。歷時五朝,任內閣輔臣四十餘年,內閣首輔二十一年,為後世評為“仁宣盛世”主要締造者之一。如此成就,何也?因其母,在顛沛流離之戰亂年代,隨身攜一本書,不忘教其學也,書名為《大學》。餘遂讀此書,以求學習一二,此為讀《大學》之緣故。

《大學》,為大人之學。古人八歲入國小,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十五歲入大學,學習“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學問。本書以朱熹《大學章句》為主要參考,解釋了《大學》的三綱領、八條目等內容。不過書中為了貼合題意舉的一些歷史上的例子有些蹩腳,可以參考借鑑學習。因第一次通讀,有些內容尚未深刻理解,如各位書友有好的版本,懇請推薦。開卷有益,共同學習。

篇十六:《大學》讀後感

讀到《完美大學必修課》一書時,我已是大學這人生的實驗室的大三學生,讀完後不敢説自己受益匪淺。但是,也正是我處於大三這個大學的學齡,在這大學已經摸爬打滾了兩年了,關於書中所講述的發現自己、贏在起跑線上、一步一個腳印、挑戰自己和天生我才等各方個面,我也可以以大學半程親歷者的身份來作出評論:該書總結的非常詳實而準確,可讀性很強。

同時,它對我本身説還是有相當的教益。儘管我不會把這兩位北大的大學成功歷經和經驗奉為圭臬,但是,對於在大學四年長跑賽已跑了半程的我來説,我也只能更多地從挑戰自己和天生我才兩方面獲益了。不管前兩年的軟件建設如何,無論如何大三這一年我都要不遺餘力的完成硬件建設和自我總結了。其中“尋找本領域做好的導師的指導”的確是非常不錯的建議。就我室友而言,他從大二開始就善於與專業課程講師交流對話,不僅等到講師對他的是盡心盡力幫助,連講師的人際圈他也漸漸涉入。本學期他精心編撰成了一本四十萬字的小説《煙雲人生》,就經過講師介紹向成都某文藝社的王其進老師。雖然沒有能成功出版,但是王編輯給出的意見堪稱獨到,對於初次從事長篇小説寫作的人蔘考價值非常之大。

一個好導師很重要,能很好的使用導師的人際資源更重要。

最後想提一下我在閲讀時和閲讀後書本比較啟發我思考的兩個關鍵點。

一是入黨問題。其中任羽爾舅舅寫給他的信封:一個人入黨,實際上是一種信仰,一種追求。真有那樣的人把入黨當成一種“優越”。不可置否,在現在的大學這種人的確存在,而卻大量存在。這種人實際上是不可能有多大出息的。如果説十年前“那樣的人”只是為了所謂的優越感,那麼現在的高校大學生入黨就不僅僅是愛慕虛榮了。現在形形色色的大學生們普遍申請入黨,且不管他們是否已經對科學知識的學習、通過對黨的認識、加強對中國和世界的歷史和現狀的認識,至少他們申請入黨動機就不太純粹。毫不諱言的説現在高校的大學生入黨不再是一種信仰的選擇和追求,而是把它當作一張可以為就職加分的證書。這應當值得我們去思考。

二是轉專業問題。記得大一下學期,兩個去意已決的好哥們直接轉到經濟學專業去了。他們或多或少認為漢語言文學專業將來不好混。但是這專業也並非乏善可陳,就這幾年來説本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也是可圈可點的。就畢業前景而言,甚至有早期轉出來的學姐學長,返回本專業參加研究生考試。不敢定論兩個哥們前景將來如何,就在這裏祝福他們吧。

每個大學每個專業抑或白璧微瑕、不堪完美,但是每個學子依然可以在裏面稱心如意地享受完美的大學學習生活。只要正確地搞好大學規劃,並腳踏實地、持之以恆,在四年之後耕有所獲、學有所成。

篇十七:《大學》讀後感

要知道本人是對中國的教育制度同樣懷有絕望心情的人,此看見這個文章有着同樣的觸動和震撼,於是,今天我很認真的在我的博客上寫下我的感覺。

當時看它,我就覺得給我很大的暗示,震撼着我的心。:

中國的人口基數很大,論天賦,每年中國出生的人口中,至至少少有10個左右是可以影響世界的人,也許這個數字還只是零頭。還有一種説法是,世界出生每個人都可以影響世界,那麼中國教育的罪惡就更大了。

他們有可能本應該是優秀的科學家、優秀的將軍、優秀的管理者……但是都在國小國中高中大學被淘汰了

最終剩下成為了所謂精英的人才,其實是被淘汰了幾倫的剩餘品,我們的教育一方面淘汰着那些可直達成功頂峯的天才們,一方面費力精心的要把剩下的殘缺作品活生生的做成完人。可想而之,如果那些原來沒有被淘汰的人按照全新教育上來,事實將會怎麼樣?

中國流失的是人才,但是真正的精英其實早被扼殺了,我本人是被淘汰多殘次剩餘品,這些人可能是百年誕生一次的西特勒、可能是馬克思、可能是比爾蓋茨……

還記得我以前説高中大學聯考補習班裏有音樂方面成績卓越的,有化學方面的天才,有書法方面的精英,有數學方面的尖子麼?他們被什麼扣在了補習班裏?

那麼國中呢?大學呢?才人才還沒成型之前……多少科學家就是國中差生的樣子,作為教育制度有什麼權利否決一個有可能是將來世界科學家的人?為什麼他們在西方可以成材,在中國成為了流失到社會的混混,混混的嚴重有多少失望的淚水,有多少傷心的往事,混混就從來沒有過對成功的真切渴望麼?

橘生南謂之橘,生北謂之枳。

已經到了這般地步,大老爺們還在上面指定一些網絡實名化的愚蠢條例,還在高校找MM陪舞。

你知道富人為什麼看不見窮人麼?因為富人眼裏沒有窮人,他們生活的圈子也沒有窮人。所以富人看不見窮人,時間長了富人就不知道有窮人了,富人以為天下豐蒼、國泰民安,富人以為人人豐衣足食、温飽小康。

因為指定教育規則的人,周圍沒有生活在底層的學子,沒有真正體會到教育制度的人,所以制定規則的人也就想當然。

在這裏,誰是上帝?指定規則主宰一片土地的人就是上帝,我的上帝呀,你在做什麼?我的生命,我的將來,都在你的手上,而我是你的子民,你卻如此這般兒戲。

我的母親呀,我不想戳痛你的心,現在的研究生喝酒打牌逛窯子,為教授寫文章翻譯書籍掛教授名字以換取一個學位的還少麼?導師拋棄結髮多年的妻子與他的妙齡少女學生逛內衣店,真真切切就在我身邊發生。我不想説100% 因為我想給我自己一個追求理想的一絲微光,好讓我“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念頭不至於夭折和絕望。

我就是被淘汰了幾倫的殘次品,我的大學給我的,我的母親給我的……到死我也無法瞑目!

篇十八:《大學》讀後感

剛剛從高中緊張的學習生活中解放出來的我,來到了大學這個相對而言很輕鬆的環境中,在最初的好奇、欣喜之後,是無措與茫然。沒有了家長的嘮叨,老師的強迫,開始變得有點兒不知道咋樣學習,咋樣過好大學這四年。總是將自己困在回憶中,獨自哀傷。以前的事,以前的人,都是我的珍寶,拿出來細品了一遍又一遍,卻又讓思念的絲將自己裹纏,直至愁雲瀰漫。不想將大學就這樣度過,開始尋找出口。

想當然,既然我寫這本書的讀後感,那它至少給了我啟迪,至於有沒有真真地走出去,我也還不知道,但我在這本書中還是學到了好多東西。受用終身?或許還談不上。受益匪淺卻是事實!

我思故我在

在高中時就很喜歡這句話。“思”很簡單卻又那麼難。我們説我們每天都在思考,思考吃什麼、穿什麼……呵呵,但説真得,這些並不是我想説的“思”。或者説,那些根本上並不能稱作是“思”!

真正的思考也許不能給不一定像“我是誰?我來自哪裏?我又將去哪裏?”這樣深奧的佛學問題。它可以只是簡單的“我大學的目標是什麼?”這就是我在第一章中能夠學到的其中一點很有用的東西。在對大學生與技工的分析中,不得不承認,大學生在對一門專業技術的掌握中,並不比技工強,有時甚至比其還弱。那我們怎樣更突出呢?系統分析能力。我到大學來是來幹什麼的?在思考這個問題時,我找到了自己應該做的事。我不是來這兒懷緬過去的,我是來這裏創造自己的未來的,創造一個更加光明的未來。我要怎樣創造一個更加光明的未來呢?學習唄!呵呵,其實是好籠統的説法。那我就再次深入的思考,我要怎樣學習,學習什麼。專業知識?是的,專業知識是很重要,但僅僅專業知識就行了嗎?我想不是的。在第四章中也提到了專長的培養。我知道了我該去關注些什麼東西,從而知道我該擁有哪幾方面的特長,或者瞭解。在慢慢得思考總結中,我得出了一些結論:英語溝通能力很重要,掌握團隊合作技巧也是必不可少的……由此,我可以進一步的確定我要學的課外的或者説社會的生存本領。

我不由得想起了高中時,我曾經列過一系列的活動,比如學會打籃球,學韓語,學會游泳,學習心理學等等,那是的我,認為來到大學之後,我就應該有足夠的時間去鍛鍊和培養自己,那這些喜歡的事情都可以得到實現。但現在看看自己,好像把這些東西忘記的差不多了吧。幸好,我現在又記起來了。所以思考,真的是一切開始源泉。

此外,“思”還包括有自我判斷能力,其實這好像是我一個很大的缺點。從小養成了老師説,我背的習慣,沒有懷疑的念頭。偶爾問一句為什麼,還會被老師以你記得就行了給頂回來。於是漸漸的開始不再想這對不對就接受了。這本書可以説很特別,教讀者去懷疑書中的觀點。在我看來,這也是它的一大特點!這教給了我一個更好的掌握知識的技能的方法吧!

還有就是確定一個明確的目標,有目標才有動力。在大學中很重要的一項課程就是人際交往,人際交往的好壞在以後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的成敗。

好希望我能成功的度過我的大學時光,四年之後,不會後悔我的決定,可以很自豪的説;“我擁有一段美好的大學回憶,回憶中充滿着奮鬥的滿足。”

篇十九:《大學》讀後感

書上這樣寫:“他沒有叫喊,像一棵樹一樣輕輕地倒在地上”。哦,我的第一感覺――小王子被毒蛇咬死了。再一想,外星人是不會死的,他無影無蹤地回自己的星球了,他要去繼續履行小王子的責任。

我祝福小王子,祝福他關愛的那朵玫瑰花,祝福他領地上的小草小樹和小火山。我要説,我們地球上的小朋友跟你一樣富有愛心。等科學發達了,我們會去看望你,做你的好朋友。

一首純淨的歌曲在耳邊響起,我翻開一旁的《小王子》。這是我第一次閲讀他,沒來得及看完,便匆匆寫下感想,以免以後忘卻現在澄澈心靈的悸動。

真的,這本書讓我回憶起了小時候最可愛的我們,很天真,卻也時常説出令大人震驚的話。小王子唯一的那朵玫瑰花,我想一定是最美麗的。小王子愛上了這億萬顆星星獨一無二的一株花,當他看着星星的時候,這就足以使他感到幸福。縱使這朵花不謙遜,也不夠誠實,但當我們瞭解她背後所隱藏的温情,也會原諒她。就像小時候對媽媽一般,看到她身上的不好不知被什麼放大,那只是因為我們太年輕,還不懂得愛她。等到我懂事後,就能學會去享受這一切了。

花兒在小王子臨別時表現得很堅強,她怕小王子看見她在哭,一朵驕傲的花又怎能容許自己這樣做呢?花兒是温柔的,那倔強的外表也是為了保護自己,不讓自己的柔弱暴露。在我眼裏,這朵花是幸福而又快樂的。因為有一個人會為她感到開心,小王子也是如此,在遠方,始終有一朵花在等待,這個牽動他們彼此的感情就是愛吧,最最純潔的愛意,着實令人羨慕。但其實我們已經擁有很多愛,所以人生不需要太過多餘的抱怨世態到底怎麼糟糕,去發現一下被你所習慣的愛吧,不要等失去才懂得珍惜。

人們常常會忘記些什麼,把愛和天真落在某個角落,謝謝作者帶我回顧了以往的那些角落,發現了更多的美好和幸福。讓我記住了一朵花和一個小王子之前最真摯的情感,這次,我只歌頌了一朵可愛的花,書中的更多沒法詳説,但他們帶來的心靈慰藉是強烈的。這本書讓我瞭解的更多的是人們所錯過的。看着那些文字,此般陌生的熟悉……小王子的結局不管如何,但至少已擁有了一份永恆的掛念。

王子,是住在皇宮嗎?享受榮華富貴嗎?不,此王子非比王子。他是一位超凡脱俗的仙童,他住在一個比他大一點的星球上。

這本書是一本令我意想不到的書,它並不是一本描寫小王子的整天生活,它寫了小王子環遊了世界,竟找到了自己的理想,那就是愛。

愛,不是被征服,而是世間缺少的愛。

友愛,同學之間發生了矛盾,互不相讓,互不關心,誰也不願意讓對方,久而久之,同學的關係不再友愛。

關愛,平時我們出行時都會乘坐公共汽車,但是誰能注意並關愛身邊的老人、孕婦呢?

這正是《小王子》告訴我們的世間真愛,它告訴我們如何做人,做事。不像有些人,特別喜歡誇大海口,牛都可以被他吹到天上去,這就是一個人的虛榮心來掩飾真正的自己的內心。正如《小王子》裏的玫瑰,它雖然美麗,但是它十分虛榮。

《小王子》它是一本很好的文學書,它裏面的經典語句發人深省,常常領悟到了不同的意思。

篇二十:《大學》讀後感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個問題我也曾經問過自己,然而回首往事,有多少歲月在消遣娛樂中逝去。而又有幾年時光在我為實現人生價值而奮鬥呢!我不禁陷入沉思,雖然當今社會不用再為革命出生入死,但我們可以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可以盡己所能為世界做出一份貢獻,來讓生活更加充實意義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是啊,雖然有無數次時光從我身邊走過視而不見,但是,從現在開始,我要一點一滴的珍惜時光,不再讓他們白白流逝,我要跑起來,不在起夢之路上止步不前,我要煉成鋼鐵,不再讓夢想在我心裏一片迷茫。度過的年華雖無法挽回,但今後我的未來我做主,由我百鍊成鋼,趨勢線自己的人生價值,猶如書中主人公一樣,生活在戰火紛飛的現實都依然不放棄。這是一位少年的成長經歷,是一段意義非凡人生,是一首革命英雄的頌歌。

本書以十月革命為背景,講述了一個貧苦的不懂世事的少年,在戰爭爆發後,意外邂逅了一位布爾什維克―朱赫來,他不單教會了保爾英式拳擊,還培養了保爾對革命的熱情。後來保爾加入紅軍,為革命事業付出自己的青春,自己的健康,最後,當他雙腿癱瘓,雙目失明,仍不願放棄自己,用驚人的毅力創作了《暴風雨的誕生》,並拿起紙筆繼續自己的人生價值......

保爾曾經這樣問過自己:“為了掙脱生命的枷鎖,為了能夠重新戰鬥,為了實現自己的價值,你是否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了呢?”回答是肯定的:“我盡了最大努力!”是的,他真的盡力最大的努力。在工作,在時候那估計派下的每一項任務,他都認真的完成。為此,死神的黑翅膀先後三次碰過他,在三個月內修好鐵路的如期修通依法洛在法庭上的辯論勝利,小説裏有一個場面,令我終生難忘,保爾為革命成功付出了健康的代價,當朋友紛紛有了令人羨慕的路以後,他都陷於窮困潦倒的境地。一度想自殺,但是最終他戰勝了自己的軟弱。就在這樣的人生中,出現了至今仍令人佳頌的名言;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於人只有一次,一個人的生命應這樣度過:當他把生命當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恥 這樣在臨死的時候 他才能夠説:我的生命和全部的經歷都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

當今社會是競爭激烈的信息社會,知識經濟已初現端倪,從國際社會來看,和平與發展成為國際主旋律。國際經濟和科技發展競爭日趨激烈,各國都着眼於搶佔21世紀發展的倒高點,這就是我國面臨着新的機遇和新的挑戰。作為我們新一代的新青年,不用像保爾?柯察金有那鋼鐵一般的意志,只要我們腳踏實地的走好每一步,頂一個目標,哪怕很小很小的目標,只要你去鑑定的邁隨,就會終身受益。

最後讓我們記住一句話:一個人如果具備了撿錢的意志,那麼他就能夠克服前進道路上的種種困難,百折不撓,堅持不懈,直至成功。

篇二十一:《大學》讀後感

以三載妙齡,似花一樣的歲月,僅用以獲得一個高金的標識,雖然它折射出的光芒,充足吸引住眼球,可是我仍會果斷地對此次互換説:“不!”

我們的時光是這般的奪目,大家的微笑是這般純真、無邪,大家的目光折射出的光芒比一束束太陽,更為火爆、更為蓬勃向上,任那在為狠心的硬漢子,也沒法保證將這豆蔻年華的時光一點點地激光切割,作為用以互換之主力資金。

可是難道説做為中華民族甚至全球的希望之花的大家,伴隨着逐漸萌發出的嫩葉,表露出的願望,難道説只是是等候着要被想方設法貼上高值的價籤,便於用於售賣嗎?

花朵有它的萌發,當然難以避免地有它凋落的一瞬間。但最美麗動人的花卻決不是取決於其存有?r間的是多少,只是取決於它以百分之百的努力,用於爭得花蕾的綻開。它堅信着,要是能掙開拘束外露花朵那麼就可能是最精彩紛呈的?r刻。

細細地追憶一下彼此,是不是被厚重的束縛,鎖定了兩腿;是不是每一刻都會吹拂步伐;是不是絕不自棄地呼喊;是不是藴含着掙脱束縛的期待呢?

從如今啟航啟航,親自將自身每一秒的?r間都化為冷水,去灌溉不久萌芽期的花朵,那?N必將會外露最美的花瓣。價籤將無法用於考量它的使用價值,因為它是美麗的,擁有 獨一無二的色調!

專業知識藉助點點滴滴的學習培訓;瑣事營造品行;每次鍛練培育出的工作能力;不成功是那最好是的化肥,為大家種植出萌發的源泉。

篇二十二:大學 讀後感

今天,我讀了《帶着養母上大學》這本書,書中的主人公孟佩傑從小失去父母,在養母的照顧下渡過了三年快樂的童年時光。可是後來養母因病癱瘓在牀,八歲的孟佩傑開始為生計操勞,承擔起了侍奉癱養母的生任。一邊讀書,一邊悉心地照料養母,最讓人感動的是讀大學的時候一直把養母帶在身邊,不離不棄。

生在當下的我,每天過着衣食無憂的幸福生活,她的故事一直在我腦海中回放。還記得當時我和媽媽都被感動得流下了眼淚。與孟佩傑相比,我感到無比的慚愧,有時惹媽媽生氣,閒媽媽的話嘮叨,買的新衣服也不喜歡……

我要以“百善孝為先”的中華傳統美德為學習榜樣,做一個謙謙君子,從現在開始改變自己。在父母工作累了的時候泡一杯清茶,在他們感到煩惱的時候,説一句温暖的話語……我應該向孟佩傑學習,做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不讓媽媽生氣,好好學習,不辜負父母的期望!

篇二十三:大學 讀後感

哈佛流傳着千百年的成功原理,每一句話都是哈佛大學的品質、精神。它引導我們走向成功、勝利的路上。

在艱險的人生道路上我們要努力奮鬥,因為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而且我們要奮鬥在目標和夢想中這樣樣才有義意。對於我們的渴望的事業和理想必須要有真正的決心。

有的人光有目標還不行,還要有着對自己自信心,書中很好的解釋了自信的強大。我們若和自信為伴我們就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我們要敢做就做,不怕失敗,無所畏懼,俗話説的好:失敗乃是成功之母。

人們活世界上要和別人打交道,誠實是一和德高無上的美德。我們會敬佩它和擁有者,誠實像清澈的湖水。不誠實的我們會鄙視他,不像骯髒的湖水。沒有人理他看他。我們會和誠實的人作朋友,我們可以互相幫助合作。誠實是無形的財富。

讀了這本好書,我對自己的人生充滿了自信。我會堅定不移的追求我的理想,我可以改變環境,但改變不了我的夢想。讓我們把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吧!

篇二十四:大學 讀後感

我們很有意思的時刻――晚餐。有時,我們全家人在吃飯時,會討論着一件事。比如:學習、新聞等等.......今天,我們討論的是學習的事。

大家一邊圍着桌子吃飯,一邊談論着。碗筷碰撞的聲音襯托着討論。這是爸爸主動地為我們開了頭,説:“濛濛,你今天有不懂的題,讓我們來討論一下吧?”我想了想説,“恩......我輔導書上遇見了一個問題是一道計算題要我們來估算的。”我又想了想這道題是什麼?“這道題是9814―15904除以32?要先估算。”爸爸習慣性的提醒我要巧算,而媽媽卻滿臉堆笑地説:“這到題嘛,恩......我也......”這時,我們放下碗筷,爸爸叫我拿草稿紙來,打下草稿,答案終於出來了!一會兒,又聽見碗筷相碰撞的聲音......

我一時不能解決的問題,沒想到卻在餐桌上解決了。所以,我覺得每天的晚餐討論也是很有意義的!

篇二十五:大學讀後感

1.這幾天通過學習容易老師的《幹部是逼出來的》講座,受益很多,其中容易老師講到:“正確的路線確定後,幹部就是決定因素。”――沒有得力的幹部,再好的機會、產品、市場乃至商業模式,都是妄想!幹部從哪來?幹部是逼出來的!不僅軍隊的幹部是逼出來的,企業的幹部更是逼出來的。這是一套歷經時間和實踐檢驗的系統方法!逼出幹部的高效率!逼出幹部的潛能力! 逼得幹部不斷成長!逼出幹部的領導力! 逼出幹部 的行動力!逼得團隊不斷成熟!逼出幹部的責任心!逼出幹部的職業感! 逼得企業不斷成功! 我們民營企業最大的痛苦是什麼?就是戰略目標制定了,相應的人力資源目標也制定了,卻培養不出想要的幹部隊伍。而容老師的課程幫我們解決了問題。對於企業管理,我有的時候心軟,怕他們恨我。但今天容老師一點撥,我覺得他恨我可能是暫時的,等他成功的那一天,他會感謝我。所以,我一定要用到我的企業裏面,把人用好

2.部門發了一本書《危機管理》(電子版),要求所有人員閲讀並提交讀後感,我粗略翻了一遍感覺書很一般,正如書的作者名字“平川”一樣,平平淡淡的將一些案例串在一起,沒有新意,我就當看故事一樣翻了部分案例,多了一些日後吹牛的故事,但也學到了一些知識。這兩年,受前一任領導影響(準確説,一開始更多的是領導要求),我也買了、借了不少書,其中前任領導更推薦了幾本很好的書,我也逐漸養成了讀書的習慣,但一直沒有寫讀後感的習慣,希望能通過這次讓我日後養成寫讀後感的習慣。

篇二十六:大學讀後感

大學讀後感

大學生活進行了兩個多星期了,在從家到學校再到軍隊再回到學校這一系列過程中,我有許多感悟。

從家到學校的那天,心頭對家有好多的不捨,對父母、親人、朋友還有些掛念。對父母,希望他們能照顧好自己,不要太累了。對親人,希望他們一起順利。對朋友,希望我們心裏那份感情永不變質,長存,大家各奔東西,一定要好好過。

緊接着,軍訓又來了,先以為大學軍訓很輕鬆,可以隨便請假,結果我完全錯了。中途退出就只有明年重修,還是老老實實熬過這10天吧。軍營裏,吃的憋,住的擠。這些情況讓我們有點絕望。可是抱怨只進行了兩天,後面大家都適應了,應該説看清了軍營生活的真面目。所以,在人不能改變環境的情況下,我們必須去主動適應它。跟着教師節又來了,教官們要求我們每人寫一篇800的關於感恩教師的作文獻給老師,起初我們收到這個命令的時候,不免又有許多人開始發牢騷,當然也有部分同學非常積極。其實軍人可能沒有學太多的科學文化知識,但是他們的品質很崇高很高尚,他們懂得感恩,懂得珍惜,懂得陽光總在風雨後的道理。這點我們無法相比,我們缺的也正是這些東西。

10天無聲無息的過去了,在路上同學們都歡呼着“回家了,回家了。。。”。

回家?原來我們説的家是成都大學,呵呵,我們之所以會這樣認為,是因為它給我們的感覺真的`很像家,在門口,學長學姐們拉着橫幅迎接我們的凱旋。頓時有點熱淚盈眶。

車停了,我們提着沉甸甸的行李下了車,在車旁暢談。陣陣轟鳴聲,幾十輛大客車又陸續發動了。那時我是覺得少了點什麼,忽然才恍然大悟,與我們同車的還有各排的教官。車子準備啟程,當我再向車望去,強哥(我們的教官,郫縣人)向我們行了一個標準的軍禮,隨車遠去。

大學是個新的舞台,我們懷揣自信,盡情揮灑我們的熱情與青春,淚水與汗水,開始我們人生的精彩演繹!

篇二十七:《大學》讀後感

寥寥數語,便囊括了大學這篇著作之精髓。我想,這便是理想中的大學之道,大人之學、博遠之學、是走向人生大道的學問。探求大學之道非一日之功,須融入日常的行為準則,進而形成自覺奉行的信念理念。

首先,我們要勤學,下得苦功夫,方得真學問。古希臘哲學家説,知識即美德。我國先賢雲:“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而今,身處財政崗位的我們,既要博覽,更要專攻,做到勤於學習、敏於求知。

其次,我們要修德,加強道德修養,注重道德實踐。蔡元培先生説過:“若無德,則雖體魄智力發達,適足助其為惡。”我黨選才用人,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為此,我們要踏踏實實修公德、私德,學會勤儉,感恩;學會謙讓、寬容,學會自省、自律。

再而,我們要明辨,善於明辨是非,善於決斷選擇。面對信息時代各種思潮的相互激盪,面對家庭、情感、職業選擇等多方面的考量,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人生經歷。關鍵是要學會思考、善於分析、正確抉擇,做到穩重自持、從容自信、堅定自勵。

最後,我們要篤實,紮紮實實幹事,踏踏實實做人。《禮記》有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青年要把艱苦環境作為磨鍊自己的機遇,把小事當作大事幹,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

青年,是擁有着無限潛能與無窮力量的人生光景,青年的我們應該去做一個心性光明、行為努力、目標遠大的成年人,在時代大潮中建功立業,成就自己的寶貴人生。

篇二十八:《大學》讀後感

成功的信念不該如潺潺的小河流水,温柔地流過自己的心田;反而應當想能夠隨生命同行的暴風雨,那是一種由內而外不斷爆發巨大的能量推動自己在痛苦的道路上永不放棄。讓暴風雨沖刷掉自己內心的苦澀,留下最堅定的信念,總有一天勝利會屬於自己。

當我看了這篇《八十七歲的大學生》時,我非常震撼,因為八十七歲是屬於高齡了,在這時候,一般的老人都在家裏享福了而這位老人卻在這兒上大學,讓我意想不到的是她是位老奶奶,在校不久她合作者交上了朋友。

在學期結束時同學們邀請這位高齡同學講話時他講了幾句話我記憶猶新,她説到:“我們並不因為老而停止奮鬥,我們變老是停止奮鬥,只有四個祕訣可以保持年輕,快樂和成功。你每天找到可樂之事並大笑;你必須有夢想,夢想一旦失去,你就活不成了。我們周圍有那麼多的人走來走去但並不知道自己是個活死人。”後來這位女大學生“年輕”的去世了有兩千多的人蔘加她的葬禮。

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有夢想就有一切。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這位老人的一生是不斷實現自己的理想的一生。作為年輕人的楷模,這位八十七歲的“女孩子”年輕着去世留給我們一個道理:只要人生有理想要實現,任何時候行動都不晚。

篇二十九:《大學》讀後感

5月24日,在書友家,面朝着大海,沐浴着温潤的春風,書為美開讀了吳軍的《大學之路》。

這次分享,從特約嘉賓Melissa的發言開始。她是一位名副其實的“牛媽”。之所以稱她很“牛”,不僅是因為她家老大Bill成功“爬藤”,並即將畢業,在谷歌展開下一段精彩的人生;更因為她與兒子有着一場不尋常的經歷――在哥哥的幫助下,媽媽在家中順利誕下了弟弟。這讓他們全家有了無比緊密的聯結和羈絆。

對於大家都關心的“從小怎樣培養孩子責任心”這個問題,Mellisa給出的答案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兒子年幼時,他們夫婦由於工作繁忙、又處在辦理移民的關鍵時期,不得已只能將孩子一人留在國內的寄宿學校,一走就是半年之久。能夠痛下這樣的決心,雖是不得已而為之,但也一定是出於對兒子的充分信任,兒子的實力表現也證明了父母的信任是正確而值得的。

Melissa提到,兒子在很多方面表現優異,尤其是數學方面的特長很明顯。但打動我的不僅是他體現在競賽上優異的個人成績,而且還在賽後慷慨地將自己的競賽經驗分享給學弟學妹,帶領校隊取得更加傲人的成績。他還在有限的業餘時間,把自己從私教課學到的羽毛球技能傳授給其他同學,“經營”着自己的羽毛球俱樂部。他的這種慷慨、無私的奉獻精神以及有志於帶領一個團隊做出更多改變和進取的上進心,讓這個孩子變得更加強大、熠熠發光。

結合Mellisa兒子的實例,再回頭看看吳軍在書中所闡述的“大學的意義”(上冊第一章),就能理解為什麼頂級高校會更青睞Bill這樣的孩子了。

吳軍寫到:從傳統上看“大學教育的目的只是培養有識之士,而不是教授謀生手段”;“作為社會的精英,當時的大學生們不僅需要有學問、有教養,而且需要了解社會,瞭解歷史,並且具有社會責任感和獻身精神,同時他們需要具備管理社會和應付各種複雜情況的本領”。此外,“大學教育的另一個目的是獲得良知”。吳軍認為,大學裏需要培養的“精英”,並非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人士”,“而是帶動這個社會前進的各種人”。而Bill的例子就恰恰印證了這種價值觀。

具體到實操性的”如何申請大學“這個問題,作者在第六章詳細剖析了大學錄取的過程及一些“不公平現象”,特別針對亞裔,提出了幾條忠告。經過全面瞭解英美大學的辦學理念和價值觀後,我也能夠部分理解作者提出的“亞裔在錄取上被歧視”的原因。除了政治因素外,在經濟和社會責任上“只利用,不付出”的“精緻的利己主義”大概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華裔孩子在中學階段,除了學習好,更需要放寬眼界,申請專業不侷限於當前熱門的學科;從孩子的特點、專長入手,拓展活動範圍,努力培養社會責任感和積極的領導力。申請材料的準備方面,也不必追求“高大上”,實實在在地挖掘自身閃光點,講好“一件小事”,以點帶面,以小見大,會有更好的效果。

以上,是本次參加讀書分享和閲讀過程中的幾點感受。迴歸到自身狀況,雖然還前路漫漫,但對於“升學”這個問題起碼理出了一些思緒,腦中不再混沌一片。低頭看看家中的小女兒,我更願意跟她親密交談,努力發現她性格中的閃光點。希望多年以後,她能在世界的某處踏上她的“大學之路”,揮灑她的青春,成為她想要變成的樣子,做一個對社會更有用的人。

篇三十:《大學》讀後感

在大二的時候讀過這麼一本書,我感覺我是不是後悔晚了一年或者更早去讀這本書呢,我覺得裏面的東西就算不能代表全部人的觀點和價值觀,但也充分的展示了現在的大學和現在的社會,一些人之常情和糜爛的東西。

大學本事一個學習知識的地方,但卻很多時候都車水魚龍,紛雜的東西很多,這就是中國教育和中國青少年的思想和其他歐洲一些青少年的思想,我沒有崇洋媚外的意思,我只是認為,在中國我們辛辛苦苦讀了10幾年書,天天在家長和老師的鞭笞下面去學習,很少人是真正的喜歡自己學的東西的。而很多人考上了大學則認為大學是一個可以放鬆的地方,而天天無所事事,不想去學習更多的東西來提高自己。在國外則不是這樣的,他們的思想是大學是一個接近於社會的地方,是更要去學習的地方,所以他們大部分都會很認真的去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和學習其他的東西。這是我要告訴大家的。

幽靜的校園裏一對對情侶親密的牽手走過,喧鬧的網吧中一隻只網蟲沉浸在虛擬世界中,空蕩的教室裏總會有孤單苦讀的身影,寂靜的圖書館中總是座無虛席,讀大學究竟讀什麼,大學究竟會教會我們什麼?

《讀大學,究竟讀什麼》讓我知道,走進大學並不是幸福生活的開始,我們雖然成為了大學生,但還只是複雜多變社會中的一個普通人。如果頹廢的度過四年,一樣會被社會拋棄,在走出校門後一無所有,草木可以在校園年復一年地生長,而我們卻註定要很快被另外一羣人替代。只有永不懈怠的學習才會無愧於那些逝去的青春,只有目標堅定的努力才會為日後的輝煌奠定基礎!

《讀大學,究竟讀什麼》讓我知道,站在人生的分岔路口,我們該如何抉擇!該怎樣規劃日後的學習與生活!大學不是技校,我們要學習的不僅僅是一門專業,一個經過獨立思考而堅持錯誤觀點的人比一個不假思索而接受正確觀點的人更值得肯定。我們不能再拘泥書本,而是要經過系統的思維訓練,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積累豐富的理論知識,在面對一個問題的時候才會不再單純從簡單記憶或者機械模仿的角度來考慮,而是站在更高的高度來分析、解決問題。這樣才能與非大學生區別開來,才不愧為一名大學生!

《讀大學,究竟讀什麼》讓我知道,專業無冷熱,學校無高低。不怕專業冷門,只怕學藝不精。不管你的專業是什麼,只要你在這個領域確實學有所成,你就一定能利用你在這個領域的知識成就一番事業。也許我們只是被調劑到這個專業,但我們一樣可以在學習中瞭解、喜歡、熱愛這個專業,一樣可以讓它成為你成功的橋樑!

《讀大學,究竟讀什麼》讓我知道,在大學裏不要在乎別人的眼光,不要羨慕他人的富貴,那不過是在父母庇護下曇花一現的幸福,不要盲目的追隨他人的步伐,也許考研並不是我們的出路,走自己的路,在不懈的努力中,在孤單的拼搏中,我們終將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出令人矚目的成就!

讀大學,要讀出一種氣質,塑造適於自己的性格!

讀大學,要讀出一種氣度,打造忠於自己的人氣!

讀大學,要讀出一種氣概,創造屬於自己的生活!

大一的生活也許有些新奇,但我們已懂得四年應如何度過;也許有些忙碌,但我們已懂得在大學應學些什麼;也許還不太適應,但我們已懂得應如何對待生活!

讀大學,要讀出的內涵很多!讓我們在書中讀出屬於自己的精彩生活!

讀大學,要讀出其中的真諦!讓我們在書中讀出屬於自己的成功人生!

篇三十一:《大學》讀後感

今天,我讀了一篇文章,文章的題目是《陪父母打工,大學生睡橋下》,讀完以後,令我感觸非常深。文章主要講的是:鄭州市大學放假後,小朱和爸爸媽媽一起打工,晚上就睡在在立交橋下面。

我很敬佩他們,在那種艱苦的條件下,還保持樂觀,如果要換成我的話,我肯定會受不了。在寒冷的天氣,許多人,都在温暖而舒適地家裏看電視、玩電腦、看書等等,但是小朱一家,卻在飢寒交迫的天氣下,睡在立交橋下面。

這讓我想到發生在我身上的一件事情。有一天,爸爸提議,今年回奶奶家過春節,聽完這個提議以後,馬上遭到我的反對,但是,當爸爸把這篇文章給我看過以後,這種想法早就被我拋到九霄雲外了。

通過這個故事,使我想到,當自己為什麼事情而不解時,可以想一想別人,為什麼別人可以辦成,我卻不可以?不要任着自己的性子來辦事。還有一點,我們在生活中,也要不怕艱難,不要被挫折所壓倒,遇到困難,要勇於去面對,經歷過了風雨,一定可以遇見彩虹!

篇三十二:《大學》讀後感

在古代,未成年人先學的是灑掃、應對、進退,然後是禮樂、射御、書數。師父在書裏寫的讓我深有感觸,因為我是做兒童教育的,主要是學齡前的。

零到七歲孩子最需要的就是身體發展和生活習慣的養成。現在的孩子被照顧的太好了,普遍的不會勞動,説話就更成問題。班級裏有一個小孩,説話的前綴一般都是“你給我……”比方説他要看一本書,他會説“你給我把書拿來。”家訪時跟孩子的父親溝通,父親也説是以前什麼都幫着幹,不讓孩子受累,所以現在才意識到孩子被慣壞了。古人是智慧的,提倡幾千年的東西現代才被西方發掘,從而誕生了一大批新興教育。

關於對“大學”含義的闡釋,我跟隨師父的講解。就是如何使自己成為品德修養好的人,如何使自己成為社會地位高的成功人士的學問。如果僅僅是用年齡來定義“大學”的含義就顯得有些淺顯了。讀後感?我是有想成為大人物的願景的。我也想去找到一種方法,讓自己既品德修養好,又可以成為有財富的人士,這也是我拜入師門的主要原因。我想要改變我以往的惡習,完善自我,做一個真正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儒家對成功的定義就是內聖外王,那這裏所謂的大人物的終極目標,可能就是儒家講的三不朽,立功、立言、立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由近及遠。能流傳幾千年的經典,豈是我們讀幾遍就能完全領悟的。

篇三十三:《大學》讀後感

週末,我和姐姐一起去電影院看了《怪物大學》。“大眼仔”在參觀怪獸電力公司之後,下定決心要考進怪獸大學學習驚嚇技能,將來成為一名著名的驚嚇專員,讓別人對它刮目相看。長大後,他如願以償考入了怪獸大學。在這段時間裏還和毛怪互相仇恨,麥克為了證明自己是能成為出色的驚嚇專員,闖下了大禍,被趕出麥克驚嚇學院,不得已選擇自己的死對頭毛怪。在大賽的報名現場,他向院長保證,如果他輸了,他就離開怪獸大學。同時院長也答應了他,如果他贏了,他和朋友能重回驚嚇學院。在比賽的過程,蘇利文和麥克漸漸地解開了心中的心結,成為了好朋友。

也許,只有互相寬容成為朋友,放下仇恨的自己一定與眾不同。我也曾經和好朋友們就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吵,為自己的利益不顧別人。記得有一次,我不小心打翻了同學的文具盒,筆、橡皮、直尺。。。。。撒了一地,我趕緊把它一一拾起,並向她道歉,可她卻在班上散步謠言,從此,我和她成了仇人。看了這部電影后,我真為我以前的做法後悔。

斤斤計較可使人互相爭吵,寬容可人使成為朋友。

看完電影,我的腦海還不停地浮現出電影的情節:大眼仔四處遭白眼,受歧視,但它卻沒有自暴自棄,不辭辛勞,十分努力。雖然沒有華麗的轉變,但它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換做我們很多的人,面對這麼多的磨難,早就會變得不自信,選擇了放棄。還有長毛怪,它一直受到怪獸的尊重,但它為了幫助朋友大眼仔,在比賽中,表現得十分勇敢,不畏懼任何困難,不顧一切地向前衝,儘管他做了弊,但他這種十分講義氣,為了朋友無論是受到恥辱,身負重傷,也毫無怨言的品質,讓我十分敬佩。

篇三十四:《大學》讀後感

《大學生體育與健康教程》一書是根據《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及《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要求,以“健康第一”、“預防為主”、“信念構造”、“技能培養”、“習慣養成”、“面向學生實施素質教育”為指導思想編寫完成。本教材在實踐的基礎上,綜合了現代體育與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涵蓋了大學體育與健康的主要內容,可使學生從中獲得有關體育、衞生、保健的相關知識,促使他們不斷提高體質水平,使身體的以全面發展。主要內容有高等學校體育、健康與體育運動、體育健身處方、運動中的健康促進與運動監控、運動衞生與保健等基礎理論方面的介紹,以及田徑、游泳、球類(籃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網球)、武術、跆拳道、健美操與體育舞蹈、定向越野等運動項目的介紹,可以作為大學生和研究生的體育課教材,為高校教師提供最新的體育理論課教材。詳細內容如下:

第一章闡述體育運動的起源和發展、大學生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基本理念、大學生體育與健康課程的目的、任務和組織實施;

第二章主講大學生生理和心理特徵與體育運動之間相互影響;

第三章、第四章分別論述體育運動與健康的促進和大學生體質與健康的評價的方法;

第五章主講運動處方設計與負荷監控;第六章講常見的運動損傷,以及預防與處理;最後一章介紹部分體育項目。

篇三十五:《大學》讀後感

《大學》開篇的章句,共250字,據文中所言,“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這後面的傳十章,則為曾子對孔子前面觀點的註釋解讀,併為曾子的學生記錄下來,整理成篇。後為程頤修訂編序,成十章,共1546字。

原文:右傳之首章。釋明明德。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所謂“右傳”,係指豎排版上下文中的下文。下篇傳十章中的首章,解釋的是上篇正文的第一句“明明德”。

湯是商朝的開國君主。盤,朱熹注曰:“沐浴之盤也。”銘是器物上、碑石上刻的用以自省的文字。就是説,商朝的開國君主成湯在其洗澡盆上刻了用以自我提示、警醒、借鑑的文字,讓他在每日清潔沐浴身體的同時,也洗滌自己的心靈世界,去除心靈上的污垢和醜惡,做精神上的潔淨自新。看來,古代百姓怎樣不知,單就帝王來講,還是很講衞生的。是不是天天洗不知道,至少洗澡盆還是很講究的。刻的這幾句話,叫做“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都這麼刻了,估計不天天洗也不好意思,未免貽人以形式主義之口實。苟,也即如果、誠然之義。就是説,如果一個人能真心想着不斷自我道德完善、自我檢省自己的話語,那麼就要每天都要這樣做,並要天天這樣做,一天一天的持續堅持下去。商湯是開國之君,進取之心既強,反省自鑑的意識也比較清晰;既要勤政,又不能忘了檢省自己,只有靠樹立強大的個人權威和帝國功業,才能於夏之亂政面前,憑藉文治武功,一併取得各方民眾的真心歸順和臣服。故而,開國之君,往往勤謹,一方面是進取心使之,另一方面也是江山未穩之故也。舍此,也霸業難成。

從這段銘文來看,古人尤其是君王還是把修身養心作為一個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事情的。人治國有賴德治,統治者個人的道德修養、能力品質的高下對於統治權威的樹立、國家的治亂興衰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事實上,權力持有者在權力本性作用下的任性弊端,在制度性約束手段有限的情況下,相應的道德義務的施加就是即便無力也要必須採取的舉措。

康誥,是《尚書?周書》的第一篇。康指的是康叔。康叔是周武王姬發的同母弟弟,成王時期,因為參與平定三監之亂,而被功封於商朝後期的陪都朝歌,也就是如今河南北部的鶴壁市淇縣。荊軻就是這個地方的人,想來他是從衞國遊歷到了燕地,結交了江湖朋友、王族公子,參與幹了驚天動地的大事。所謂的燕趙慷慨悲歌之士卻原來是個河南人。回頭説,成王命康叔在其封地建立了衞國。誥,是命令。康誥就是周成王任命康叔治理殷商遺民時所下的命令,以及成王對康叔封臨行前所下達的執政綱領、方針紀要。由於康叔治理的是殷商故地,民眾受殷商政治風尚影響長久,觀念行為多有於西周之新政不相容甚至牴牾之處。故而,成王希望康叔治理衞國的基本宗旨和使命應在於革故鼎新,將商墟遺民改造成擁護新政權、合於新風尚的新臣民。是故,成王在康叔上任前對他説:“已!汝惟小子,乃服惟弘。王應保殷民,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就是成王對他這個小叔叔説“唉!你這個小子啊,你肩上膽子還是很重的。你到了那個地方要保護好殷商的那幫遺民,幫助我把上天的命令傳達下去,讓他們都順應天意接受周朝已經一統天下的現實,鼓起精神來自我革新,努力做我們新朝代的新臣民。”可見,古代帝王在治國的過程中,除了注重個人道德修養、講究通過修身養德來獲得內聖外王的歷史功業外,也非常重視對普通民眾的道德教化,克服人心性中邪惡偏私的弱點,來共同促進整個社會的道德風尚的完善和社會成員人性的昇華,由此在促成一個對道德修為有着觀念共識基礎上的德治理想國。而這樣一種通過宣傳教化的手段來維繫權力、維繫權力運行所賴以依靠的信念基礎的治國理念,其中也藴含着一種對於人和社會的積極的`動態發展的觀點,是對人性之善、人的道德昇華以及人的自我革新有着充分肯定和認同基礎上的治國策略選擇。不管成效如何、是否可行,看上去總是很美的。

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一句,出自《詩經?大雅?文王》一篇,是《詩經?大雅》篇的開篇第二句。朱熹據《呂氏春秋》考證説,這首詩是周公旦追述文王之德所做,並以此來告誡成王,要奉天承運,推行仁政,永葆周朝的繁榮昌盛。這裏説的舊邦,是從周的祖先後稷被舜封於邰説起的。《詩經?生民》有對后稷出生傳説的記述,併為《史記》採納作為正史。説的是周的祖先後稷是帝嚳的妃子姜原所生,是姜原在野外偶見一巨人的腳印,好奇心重就踩了上去,於是就身動有孕,生下孩子後覺得不吉利,於是就把孩子扔了,可扔了好幾次都獲救了,覺得這孩子有神靈庇佑,來頭不小,還是自己養吧,取名做棄。這位媽媽倒也實誠,遺棄的事也不怕孩子知道。但凡天降神人,總是不同凡響的。棄長大後,果然天賦異稟,善種莊稼,在解決民生之本吃飯的問題上有卓越的貢獻,被堯舉為農師,後又被舜封於邰,號曰后稷,別姓姬氏。雖然,曾子註釋《大學》正當周朝當時,但從周先祖后稷從堯舜時獲封起算,確屬舊邦。無論是《詩經》中周公告誡成王“其命維新”,還是《大學》中,曾子以此來註解“明明德”,要表達的都是説,一個國家可以保持長久興盛的關鍵,是要不斷改革創新,要時刻響應天命的召喚,不斷做與天命意旨相適應的文物建制、道德風尚的除舊佈新,於此,才能受命於天,才能一直為上天庇佑,才能為上天選中擔當天下大任。這其中包含着非常明確的動態發展的歷史觀,轉換成當下的語境説,則是,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只有緊緊跟隨社會發展規律的腳步,及時針對社會發展形勢或者社會發展主要矛盾的歷史性轉變,做發展目標、發展方略以及具體實現路徑措施上的相應改變創新,才能與時俱進,牢牢把握在科學技術、文物建制、精神風尚等方面的主導地位和掌控力量,穩穩承擔起執政興邦的歷史大任。所以,改革是一個永不停歇的歷史過程。所以,這裏包含的“新民”,也即社會革新觀點,對於當下的改革要務來説,還是非常具有借鑑意義的。

其後的“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一句,是在語言的歷史流變中被語義歪曲的一句話。現在説起“無所不用其極”,常含貶義,是譴責一個人做事沒有節操,為達目的,不擇手段。而在《大學》中,這句話是用來形容君子應具備的美德的,帶有期許和肯定的意思。是説,真正的君子在追求自我人格完善、自我革新的過程中,要帶有最大的誠意,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功夫下到極致,對自己做百分百的要求和努力,不斷反思自我,改過自新,除去思想和精神上的塵垢,從而達到朱熹所註解的“自新新民,皆欲止於至善也”的終極價值目標。

這裏,曾子是用歷史分析的方法來説明“明明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從商朝的始祖,講到周初的改造亡國遺民,甚至搬出周的始祖來例證改革創新對於保持生機活力和統治力的重要性。不過,曾子註釋“明明德”,通篇卻全是説的是“新民”。可見,作為經邦濟世之學的儒家學説,個人修身養德雖然重要,但相比之下,總是要服務於社會親民這個整體目標的。是先自新然後親民,講自新是為了親民,個人自新總是為着“新民”考慮的。

篇三十六:《大學》讀後感

“學而優則仕”,取得一定的成績就得給予相應的官職,否則便是重視不夠關懷不到。當然,沒有一官半職也無法説明你取得了成績。

正是這一句辛辣的書評吸引了我,從頭至尾,一氣呵成!

書中對人物的刻畫可以説做到了極致,心理描寫更彰顯了人物百態,然而讀罷給我最深的感覺卻是:這裏不是校園。沒有莘莘學子的朗朗讀書聲;沒有青春校園的生機和活力;沒有學術論壇的筆劍爭鋒。

這裏是一個工廠,專門負責生產經營的地方;這裏是一個圍城,城裏城外的人們各顯神通;這裏更是一個集市,到處都是呼喊叫賣的聲音。

文章還在陸續的連載之中,我還沒有讀到故事的首尾,我不知道文章的作者會以什麼樣的結局來結束這所謂的大學。暫且不去談那些領導們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杜小春的見異思遷,高歌的形骸放蕩,馬長有的拾階而上,這哪裏是大學教師的模樣!

正如一位網友評論的那樣,到底是我上了大學,還是大學上了我?在這樣的校園裏,這樣的潛規則作用下,我不禁感到非常的悲哀。文章開頭的杜小春很像現實中的我,所以讀到她出現的地方,我是一路同情,直到我再也不能忍受――因為我知道,我是永遠不會成為杜小春那樣的人。我可以與名利無緣,我可以生活得辛苦貧寒,但我要永葆我心中的明燈不滅,走過悠長的黑暗,迎來的定會是燦爛的黎明。

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人生最好的境界莫過於此吧!

篇三十七:《大學》讀後感

孟繁偉;《詩》雲:“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詩》雲:“緡蠻黃鳥,止於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詩》雲:“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詩》雲:“瞻彼淇澳,?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n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n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詩》雲:“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第四章讀起來太難,開始很多字都不認識更別該文説啥意思啦。文中多次引用《詩經》原文更是讓人難以理解其意,如果沒有《詩經》功底,再不看註釋或翻譯都不知道説的是什麼意思了。就算知道《詩經》中這幾話意思,如果不能把前面幾章結合起來進行閲讀也不能明白這章説的是什麼意思。

第一段關鍵在於一個“止”字,這個“止”字不是停止而是達到或者到哪裏的意思。接着第二段用類比的方式解釋“止”的意義,例如“為人君、為人臣、為人子”如何如何等。該章必須結合開篇“止於至善”四字進行閲讀理解,唯有這樣才能明瞭本章的意思就是告訴明德要“止於至善”的意思。止於至善不是達到某點而是不斷地追求直至最高境界就是至善,或者説至善才是最高層次。

本章第三段指出明德的過程要不斷的琢磨,格物才能致知。也是告訴後人要想明德唯有格物窮理,不斷琢磨才能不斷地進步,於是才能逐步提高對“德”的認識。

大學乃大人之學,國小學“事”,大學明“理”,即“明德”後“明明德”。怎麼明德?格物、琢磨,再格物、再琢磨,唯有如此。朱熹曾説成人即大學的學習方法有二,一是自學二是交流。自學中不斷的研究,交流中相互借鑑才能不斷地提高對“德”的認識和理解,這樣才能止於至善。

可惜現在的學生一是自學能力差二是不相互交流,大量的時間用於如何應對考試。如從這方面看如今的教育真的是不如古時,從方法上應向古人學習,這也或許是沒有“大師”的原因吧。《詩》雲:“於戲,前王不忘!”這句話更值得做教育的人深入反思啊。

篇三十八:《大學》讀後感

從國小四年級起,我開始接觸了四書五經裏的《大學》,在第一次接觸《大學》時,只能説自己是無知的,什麼也看不懂,什麼也聽不懂,只是在那裏死記硬背,雖然背下來了,但只是在腦子裏輕輕劃了一道淺淺的痕跡,在經過一遍又一遍地回味之後,慢慢地我覺得《大學》已經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腦海裏。

《大學》是我的第一位文言文老師。《大學》一直在教給我們“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詳細地講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雖然我不大瞭解那些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但我知道做人要有誠意,這樣別人才會相信自己,我們還要修養自己的品性,不至於出去不講禮貌,讓人覺得自己是個沒有好習慣,家庭教育也不好的壞孩子,讓別人説自己的壞話,看不起自己,所以我們要講禮節,要修身,古人説道:“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雖然只是短短几個字,但字裏行間表達的意思卻是那麼深厚的道理,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己的品性;想要修養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大學》裏面講的道理是和生活息息相關的,和我們的成長是分不開的。像小孩子的根本和大人的根本都是要修養品性,其次才是學習和工作,如果孩子沒有良好的品性,小則影響自己的人生,長大對社會也會有不好的影響,所以我們要修好身,正好心,然後做事也就簡單了。

《大學》――我的第一位文言文老師,第一本接觸的四書五經裏的一本書,現在已經牢牢地裝在我的腦海中,永遠也抹不去。

篇三十九:《大學》讀後感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是啊!《大學》的宗旨就是讓人們顯示自己天賦的美德,革新人們的思想觀念。每次讀到《大學》時,這種體會都讓我感觸良多,受益匪淺。

你聽!“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段話是我最喜歡的,它的意思是説一個人弄懂了自己的人生目標後就能安定自己的心,不會為外界所迷感,就能做到心靜如平靜的海面,在人生的道路上堅定地走自己的路。一個心靜的人心態也會安穩,遠離浮躁,思慮周全,從而收穫最偉大的學問之道。

記得四年級時,我雄心勃勃地報了許多數學競賽,可獲獎的次數卻寥寥無己,我一下子驚呆了!平日裏在奧數班裏的“雞頭”走出去卻是如此的不堪一擊!我變得煩躁不安起來,對奧數也起了排斥之心……在這關健時刻,全校要求背誦《大學》,我一遍又一遍地朗讀,正是這段話讓我頓時豁然開朗,它讓我明白了人最重要的是自身的意志,如果你的決心動搖了,思緒混亂了,那你以前所作的努力都將會付諸東流,因為這樣的人絕對不會成功,更加不能克服任何的困難。我忍不住對着牆大喊:“王子陌,從容鎮定地面對所有的一切吧!”

從此,我把奧數看作是我人生路上最大的敵人,我下定心要擊垮它,要征服它,不知不覺中,我欣喜地發現,每一次的拼搏我都會收穫到不一樣的新知識,它讓我的頭腦更敏鋭,思維更活躍,讓我的數學成績平走青雲……

你看!《大學》就像是我的一個益友,將數不清的道理塞滿了我每一根血管,讓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讓我終身受用!

篇四十:《大學》讀後感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指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這章內容是圍繞“誠意”二字展開的。大學“三綱八條”中第三條就是“意誠”,所以本章就用“所謂誠其意者”開頭,接着自然而然就有了後面的文字,行文的方法依然是舉例説明什麼是意誠。毋其欺、惡惡臭好好色、慎獨等都是為了解釋誠意服務的。文中又一次用列舉事的方法來對小人與君子加以區別。

學習該章要琢磨“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這句話的內涵。這句話是説一個人的外在表現是由內心意念所控制的,或者説內心意念總能表現出來,因此君子都注重慎獨,慎獨是君子誠意的表現方式,簡單説就是心裏沒有“妄念”,有了“妄念”一定會通過自己言行表現出來。

人在羣居的時很容易受到約束,一些人內心所想與自己的行為常是不一致的',因懼怕“十目所視,十指所指”,於是不得不做些“違心”之事,這是小人而非君子的表現,所以君子能夠做到慎獨。即使獨居獨處也能嚴格要求自己,因其內心本就沒有“妄念”,這才是誠其意的內在含義。

本章的總的思路是,要想明德,先要致知,要想致知必先格物,格物之先須要誠意。或者説能靜下心來琢磨事物運行之道理的大前提是心無妄念,即意誠。意不誠者什麼事也做不成,這在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的具體實例了。

篇四十一:《大學》讀後感

又讀了《大學章句集註》,並參考了唐文治的《大學大義》。因為自己就是從事教育行業的,所以情不自禁地把古代讀經教育和現代教育的一些方面做了對比。

不管是《大學》還是其他經書,其主要內容無外乎兩方面,一是修身,一是治國。而反觀我們現在的教育,從中國小到各大高校基本上是不講治國的內容,修身的內容也不再強調了,取而代之的是公民的核心素養。

現代教育的課本五花八門,差不多十年一變,不知變了多少,沒有守。古人讀的儒家經典卻是歷經千年不變的,變的是每個時代的註疏。

以上變化究竟是好是壞,我個人不想過多的評説。但有一點卻讓我憂心不止,不得不説。當我去讀四書五經的時候,我能鮮明地感受到有人在文化的源頭向我招手,使我不斷向他看齊。然而讀現代白話課本成長起來的我,雖然也一直在教育領域工作,卻從來沒有類似的感覺。很多時候我問自己,我交給學生的這一套我自己相不相信呢?越是往深處思考,我越是沒有底氣回答。

不論實行怎樣的教育制度,採用什麼樣的課本,如果教育本身不能凝聚人心,增強文化的向心力,民族和國家的未來都是堪憂的。

篇四十二:《大學》讀後感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

上自國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有沒有可能出現“身不修”、“家不齊”而“國家治”、“天下平”呢?

有的人會認為,治理國家與個體沒什麼大的關係,而是那些當領導的人去治理的。我認為,這種看法是偏頗的。

中國有一句話叫“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正説明國家的事務與每個個體都是分不開的。“國將不國,家何為,人何在?”在這個意義上,家國與個人的關係是緊密相連的。

岳飛與秦檜:岳飛揹負着“精忠報國”四個大字馳騁沙場,雖遭奸人陷害,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感動後來許多人;秦檜一副賣國嘴臉,為了金錢與利益,不顧國家安危,出賣忠臣,出賣國家,遭受萬人的唾棄。

一滴水不能養活一棵大樹,卻能映照出太陽的光輝;一朵花不能裝扮整個春天,卻能展現出生命的華美;一個人不能構成一個國家,卻能體現出這個國家的文明。

從普遍和長遠來看,“修身”是治國平天下的基礎。

篇四十三:《大學》讀後感

我看了《大學》,我覺得看過之後我整個人都變得有知識的氣質了。真是應了那句話“腹有詩書氣自華”,這些書不僅對古代的學者影響深遠,而且在我們今天的社會也有很高的價值。

《大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文章,作於春秋末年戰國時期,寫定於秦統一全國以後不久。它是我國儒家經典的組成部分,指有關政治、哲理的高深而廣博的學問。《大學》依據孔子、孟子“仁政”的思想,闡明瞭新生的地主階級“治國平天下”的理論。文中提出三條基本原則(三綱)和八個方法步驟(八目)。“三綱”是“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大學》認為,人生來就是具有高尚的“明德”,入世以後,“明德”被掩,需要經過“大學之道”的教育,重新發揚明德,各心民心,達到道德完美盡善的境界。具體説來,就是要做到“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目中,“修身”是根本,也是關鍵。前四目是“修身”的方法;後四目是“修身”的目

篇四十四:大學讀後感

《大學》原屬《禮記》中的一篇,在唐宋時期開始受到重視。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編註釋,稱為《四書》,從此《大學》成為儒家經典。

《大學》指出:“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這句話告訴我們,從天子到平民百姓,一切都以修養身心為根本。修身這個根本抓好了,長大以後就可以做到齊家治國平天下;如果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則是辦不到的。

古代聖賢非常重視修身,為我們做出了榜樣。許衡是元代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有一次,許衡在天氣非常炎熱的時候路過河南沁陽,當時非常口渴,路邊正好有一棵梨樹,路人紛紛去摘梨吃,惟獨許衡靜坐樹下不動。有人不解地問:“何不摘梨解渴?”許衡答道:“不是自己的梨,豈能亂摘。”那人笑其迂腐:“世道這麼亂,梨樹哪有主人!”許衡正色道: “梨雖無主,難道我們的心也無主了嗎?”許衡這種“我心有主”的精神是多麼難能可貴呀!這種“我心有主”的精神,就是《大學》提出的修身之道。

修身的“身”,指言行而言,“修身”就是修養自己的言行。人有身體,從具體的灑掃應對進退,到動靜、周旋,所言所行都要合乎禮儀、禮節、與禮貌。當今,社會上有一些幹部以權 謀私、貪 污受 賄,就沒有做到“修身”,他們與《大學》的要求相比,與古代聖賢相比,是多麼可恥,多麼渺小啊!

對於我們國小生來説,也要把“修身”放在第一位,按照聖賢經典的要求,規範自己的言行。比如:當有客人到家裏來做客,我會先給客人倒水。放學時,有同學摔倒了,我會主動去把她扶起來。到別人家裏串門,或者到學堂上課,沒有經過允許,不能動他人的東西。

讀了《大學》我明白了許多道理。今後我要努力學習,做一個好學生。

篇四十五:大學讀後感

《大學》作為四書之一是古人必修的科目,千年之後,再讀《大學》,也能從中感受到當時的思想風潮。能夠説它影響着千萬古人,也構成了他們獨特的具有中國色彩的思維方式與做人原則。其中某些道理沿用至今,我們的思維方式仍受其影響。

《大學》中提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至止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簡而言之,即三綱(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八條(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七證(知,止,定,靜,安,慮,得)。這是它的核心。再直白些,他講的就是做人,做學問。眾人皆知,人性本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品行只是因為成長的環境不同。但我們所崇尚的都是做一個有道德,修養,品行的君子。做君子的基礎首先要做到正心,誠意,修身。首先我們在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場合都要擺正自己的心態,使自己有一顆正直的內心。這樣就算外界環境何其複雜,也不能擾亂你的決定,動搖你正確的態度。俗話説:腳正不怕鞋歪。其實他們缺錢而貪,而是沒有正心,被慾望所迷惑。盲目追求名利,臉面。認為受賄很有成就感,是自己權力的體現。

再説此刻的大學生,不少皆沉迷於網絡,或是遊戲,或是小説,或是不良影片。這顯然也是不正心的表現。作為大學生最重要的任務當然仍是學習。學習理論知識,學習為人處事,而不是學習如何花着父母的錢娛樂,消遣。其餘次之。其次做人要講誠意。“所謂誠意,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心慎獨也。”王守仁説:“大學之要,誠意而己矣。”又曰“君子之要,誠意為主。”做人要誠意,但是誠心誠意去修養道德卻很艱難。它既需要人們對誠意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認識,願意過有誠意的人生,同時還要逐漸養成習慣,以誠意人生為幸福,以違反誠意道德為痛苦。這樣才會實實在在去追求誠意。

從善改過,不斷完善自己,在各種非誠意的誘惑面前不動心,這是對君子的要求。而對大學生而言,誠意更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大學生是祖國的接班人。如果連大學生都不講誠意,那麼整個國家還談什麼未來呢最後,學會修身,做到進取和完善。雖然我們做不到完美,做不到聖人一樣能夠思考到天下,但是我們能做到的是修身,修身更多的不是為了國家,而是為了自我能活得更高尚。另一方面就是做學問。做學問講究致知,格物。“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有不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不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格物指努力窮就事物之理。

當人們通曉事物之理後,人的知識也就完備徹底了;致知完全是作為認識過程找能夠的格物在人所得知識的一個自然結果。若沒有格物談致知是無法辦到的,所以對於我們大學生來説,內修就要格物致知,精神上“誠其意,正其心”誠意則務必從慎獨開始,正心則要求持續平和的心態。最後我們簡單談談齊家,治國,平天下。首先,我們要齊家。正如一葉知秋,以小見大。連自己家族都管理不好,怎能治理國家,使天下太平。作為大學生,我們為自己的目標,理想奮鬥的過程中,應由小事做起,做好每一件小事,最終必能實現你的偉大目標。

《大學》藴含的資料太多太多,如用一句話來講,“《大學》之書,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也”。

篇四十六:大學讀後感

悠久漫長的歷史,積澱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具有自己的特色文化。上下五千年,無數聖人賢士對自然、人生、社會的思索、探求與總結,一路傳承,薪火相傳,給我們留下了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大學語文老師讓我們讀一本關於古代的道理之書。我選取了《大學》。

曾今看到過這樣的一段話“閒暇之餘,遊弋其間,細細品讀,感。悟人生,於物欲橫流、親情疏遠、道德偏失之今日,不失為國人修身養性、為人處世、立功立業的一劑良方猛藥。”借老師的安排,重拾“四書”之《大學》,於自身之修養是一次很好的錘鍊。《大學》為“四書”之一,作者是孔子的弟子曾子。宋朝的.朱熹把《大學》的原文進行了重新編排,分為“經”和“傳”。“經”是曾子記錄的孔子的原話,“傳”是曾子學生記錄下來的曾子對“經”的理解和闡述。開篇提出了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三個綱目”,然後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方面闡述了實現“三綱目”的途徑。通篇文辭簡約,條理清晰,內涵深刻,對我們如何修身養性、為人處世、立功立業等問題都具有深刻而實用的指導好處。

在《大學》中闡述的八個方面中,我對於“誠意”感受頗深。升入大學,我應對的是一張張陌生的面孔,我迷茫彷徨,我不知所措。而那時我就告訴自己:“不用害怕,以誠意待人就好,做最真實的自己。”在大學裏,我做的每一件事情基本都是以誠心誠意之心。懷着誠意之心我交到一羣好朋友。誠意是美酒,年份越久越醇香濃厚;誠意是焰火,在高處綻放才愈是美麗;誠意是鮮花,送之人手有餘香。一顆孤獨的心需要愛的滋潤;一顆冰冷的心需要友誼的温暖;一顆絕望的心需要力量的託慰;一顆蒼白的心需要真誠的幫忙;一顆充滿戒備關掉的門多麼需要誠意這把鑰匙打開呀!誠意讓我擁有很多。讀完《大學》後,我更堅信“誠意”會讓我在人生道路上更加成功。

在《大學》書中看到這一句話,“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有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成就一番事業,做一個對社會有用之人,這是每一個人的夢想和追求。然而,市場經濟發展到這天,急功近利的浮躁和難以言狀的焦慮,成為了我們這個轉型社會的突出表現,終日思索成功要訣而不得其門,於是乎,抱怨這抱怨那的,絲毫不審視自己。也就是説要對自己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和定位,明確一個躍之能及的志向目標,持續一顆平常心,做事思慮周詳,堅持做人做事善始善終的要求。而不是好高騖遠,心浮氣躁,半途而廢。由於每個人的社會主角、素質潛力、生活際遇不同,決定了註定每個人要在不同層面、不同的好處和價值體系上去獲得平衡,這種平衡的獲得就需要“適可而止”和“知足”的心態去調整。在充滿競爭和挑戰的環境中成功的關鍵是要找準自己的定位,扮演好自己的主角,持之以恆地付出應有的努力。在充分認清自我和權衡得失進退之後,一旦目標確定,就要“作之不止”,決不能半途而廢。越是在困難的時候,越要持之以恆地做下去,努力給事情一個完美的結局。倘若我們具備了這樣一種為人做事的品格和精神,試問成功離我們還會遠嗎?

看到那句話想到了事業,但是我有反思了一些東西。事業對一個人來説是必不可少的,但不是生活的全部,更不是人生的全部。除了事業,人生的另一頭就是婚姻家庭。隨着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生存壓力之劇增,事業和婚姻家庭之間出現了越來越多不和諧的音符。多少人為事業和家庭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而顧此失彼,多少人為了自己所謂的“事業”而擯棄糟糠之妻,一些人則為了家庭而放下了自己所熱愛的事業。這一切都需要我們靜靜的思考家庭和事業之間的關係。中國有句俗話:家和萬事興。簡樸之間道出了這樣一個道理:只有家庭和睦,“後院”安寧,才可能專心做事,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業。由此可見,家庭和睦於事業是何等的重要,能夠説是個人事業的基礎。這也是《大學》“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所表達的哲理。因此,不論你從事何等崇高的事業,也不論你工作再忙再累,請記住“必先齊家”。

齊家後想到“格物致知”。所謂格物致知,字典裏的解釋是這樣的: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簡單來講,就是透過實踐來獲得真知。格物致知,放到《大學》中,也有它的一番好處。我理解為,透過實踐活動來獲得真理,得到真理後利用真理來誠意。意誠而後心正,正心而後身修。的確如此,只有心意真誠才能夠使心態端正,心態端正才能夠修身養性,修身養性才能到達必須的境界,一種狀態。

讀完《大學》後,我在人生道路上有了明確的目標。《大學》中雖然大道理偏多,看似很深奧,但實際上細細體味,在現實生活中還是有很強的實用性的。我們也許不能做到至善至美,但能夠以此作為標準,規範自己的行為,努力使自己做到身修,也許我們此刻還不能治國平天下,但《大學》在於完美自己的行為上,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篇四十七:大學讀後感

我這個人不喜歡看書,個性是那種很厚的書,看幾頁就不想看了。但是,此刻在大學就靠自己給自己充電,所以,只能強逼着自己看。最近老師要求我們看一些古代蒙學的教材,我看了《大學》,我覺得看過之後我整個人都變得有知識的氣質了。真是應了那句話“腹有詩書氣自華”,這些書不僅僅對古代的學者影響深遠,而且在我們這天的社會也有很高的價值。

《大學》、《中庸》本是《禮記》中的二篇,今單獨抽出印行,説明它們有獨特的價值。《大學》中提出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的命題就深受《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的稱讚;“格物”、“致知”、“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方法,強調個人修養的重要性;其中“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的論述,反映了作者先進的經濟思想,這些都值得我們很好地體會。所以命名為《大學》者,正如鄭玄所説,“以其記博學能夠為政也”。

下面就介紹我讀《大學》的感想。

《大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文章,作於春秋末年戰國時期,寫定於秦統一全國以後不久。它是我國儒家經典的組成部分,指有關政治、哲理的高深而廣博的學問。《大學》依據孔子、孟子“仁政”的思想,闡明瞭新生的地主階級“治國平天下”的理論。文中提出三條基本原則(三綱)和八個方法步驟(八目)。“三綱”是“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大學》認為,人生來就是具有高尚的“明德”,入世以後,“明德”被掩,需要經過“大學之道”的教育,重新發揚明德,各心民心,到達道德完美盡善的境界。具體説來,就是要做到“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目中,“修身”是根本,也是關鍵。前四目是“修身”的方法;後四目是“修身”的目的。

書中我最認同的一句話是“經―文”章裏的“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大意是:透過探索瞭解道理,豐富知識,處事的意念誠實,對待事物的態度就客觀了,人的心志就端正了,品行也就好了,家族也就能夠整肅好,就能治理好國家,天下就太平了。如果我們都這樣做,那該多好,天下能太平,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願。書中我們都就應做到的是:“孝子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衰,祭則致其嚴”。大意是:孝敬侍奉父母時,應當尊敬他們,使父母高興,父母生病時,應當表現出焦慮,他們死後,應當十分悲痛,祭拜父母時要嚴肅,這樣才算孝敬。如果人人都能做到這兩句話,那麼人人都有豐富的知識、高尚的品德、端正的態度,那家族就會興旺起來,國家就會強大起來,那國家之間將很友好,天下就太平了,這是多麼完美,期望我們的明天更完美!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是古典詩文《大學》第一章裏的句子。意思是《大學》的原理,在於使人們的美德得以顯明,在於使天下的人革舊更新,在於使人們到達最好的理想境界。讀書自然不是為了統治國家或者從政,説親民可能扯得過遠,古代的大學指君子之學,為人君,至於人,恐怕此刻人或者學生早已忘了何為仁,當然我也承認,我從沒有認真思考過仁是什麼含義;我讀了《大學》這本書之後,並沒有從其中悟得太多哲理,只是學會了一種處世心態。親民、至善?D?D大學之道,強調的不僅僅是人們的道德實踐,它還要求把個人的道德修養應用於社會政治實踐,是一個推已及人的過程。親民,説到底,就是將自己的道德修養普遍地施及於天下百姓,並使天下百姓都能提認到自己心靈中所具有的誠明性德。“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共同創造出一個和―諧社會,這樣就能做到大學之道所謂的“止於至善”了。

《大學》總結了人一生實現遠大理想抱負的模式,這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意思是所強調説的:如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關鍵在於須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思想)。“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意思是所講的要治好家族,關鍵就在於必先修養自身之品德。“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意思是所説的要治理好國家,關鍵須先治理好家族。“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意思是所説的是要使天下太平,根本在於先要治理好國家。因此,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為人生的第一大學問。“修身”就是我們所講的“做人”。一個人只有先學會了做人,然後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進而才有潛力去治理一個國家,到達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如果一個人沒有學會做人,連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麼,他就沒有資格去做官、去治理國家,否則,將會給他人、給社會造成損害。所以説,一個人如果不明白怎樣做人,不管他學富五車,有億萬財富,他的人生最終都是失敗的人生。正如古人所説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反過來講,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的人,則永遠被懷念、被學習。所以,古人説:“才智,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師也”。

《大學》教導我們做人的道理,做人要以身作則,待人處事要心平氣和。《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於使人到達最完整的境界。上至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而且做事要分輕重緩急,否則本末倒置就糟糕了……

大學短短的兩千來字,就深刻闡明瞭人生和社會的大學問,以及做學問的最高境界。學問不在於某一具體的技術,不拘泥於世俗的瑣事。學問在於明辨世間的大是大非,在於促進社會進步,為天下人樹立榜樣。“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

篇四十八:大學讀後感

《大學》原本是名列五經的《禮記》中第四十二篇,宋朝的程氏兄弟把它抽出來單列,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編註釋,稱為《四書》,從此《大學》成為儒家經典。

至於《大學》的作者,程顥、程頤認為是”孔氏之遺言也“。朱熹把《大學》重新編排整理,分為”經“一章,”傳“十章。認為,”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就是説,”經“是孔子的話,曾子記錄下來;”傳“是曾子解釋”經“的話,由曾子的學生記錄下來。”大學“是對”國小“而言,是説它不是講”詳訓詁,明句讀“的”國小“,而是講治國安邦的”大學“。”大學"是大人之學。《大學》是四書五經當中最短的一篇,僅有1700字左右,我女兒只要五分鐘就可以背上一遍,大學雖然短,但卻講出了一個人由凡轉聖的途徑,若人能夠依照大學的教誨,進修德行、鑽研學問就有一個明確的方向,一生受益無窮。退可善其身,進可報天下。很慚愧的是,我作為一個大學生,一個人民教師,這麼好的書卻是在進入而立之年作為孩子的伴讀學到一點,正所謂禿子跟着月亮走,沾光了。大學開篇就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開宗明義,所謂大人之學者,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也,讓一個人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人,心懷天下,而不是整天雞毛蒜皮,蠅營狗苟。接下來就是做學問的次序: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想要明明德於天下,先治國,欲治國,先齊家,欲齊家,先修身,欲修身,先正心,欲正心,先誠意,欲誠意,先致知,欲致知就要先格物,最後就指到了做學問進修德行最根本的地方--格物。再往下就一步一步展開來敍述古人是如何做的,每一步都很詳細,並且引經據典,言之有理,下到庶人上到天子如何做好自己的本分,讓每個人都各歸其位,描述出了一個風調雨順、天下太平的和諧社會。

懷着恭敬的心,我又讀了一遍《大學》,合上書,閉上眼,我想起自己這三十年的經歷,想起自己的學生時代,也想到我教的那些學生,想起書上説的古人的學習教育,也想到現在接受這種教育的我的孩子,同時也想到了當今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每個人剛出生的時候是無所謂善惡愚智的,經過家庭的影響、學校的教育和社會的薰染,變成了各種各樣的社會人。自從白話文運動後,這種讀四書五經的教育已經消失八九十年了,幾十年來的國人沒有機會讀到這種教人修身齊家的書,一個人不修德,不會做人,即使有了學問也不會有多大的貢獻,因為他心胸狹小,眼光短淺。雖然有人能得到好的家教具備良好的美德,那畢竟是少數,全社會的學齡兒童的德育大部分還是要靠學校靠老師來完成的,我作為一個教師,不能從品德上教化孩子,經過我教育後的孩子德行上沒有長進,甚至在社會上為非作歹,危害一方,想到這裏我不禁冷汗涔涔,不客氣説我是不稱職的,嚴重一點説有點近乎禍國殃民了。教育不只是教會孩子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做一個合格的人,一個心理健康、品德高尚的人,其次才是知識的學習、技術的應用。

試問一個國家滿街都是高科技人才,人人勾心鬥角、爾虞我詐,這社會能和諧嗎?以前看到社會上的不良現象,我總是講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從來沒有在自己身上想想,現在知道了: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假如我自己能夠時時處處盡到自己的本分,誠心正意,身修家齊,相夫教子,孝敬父母公婆,友敬同事,教出合格的學生。

篇四十九:大學讀後感

美國的出色的幾所大學都各有特點,不能説哪一個很好沒有唯一的答案,但每個大學都會按照自己選定好的路線和風格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堅持與執行。哈佛、斯坦福都是統合性通才教育方式,也有麻省理工等專才教育方式,有的以培養政界領袖,有的以商業創業為主,有的地處偏遠主要以學習為主,有的地處紐約大城市與企業和政府聯繫緊密。

但他們都有一些共性,在大學大都很方便調換專業,選課也相對自由,同時修兩門學位的也很多,上課小班制20人以下。哈佛大學沒有要求每個專業或年級必須學習什麼課程,但除了寫作課無論什麼專業都必須學習的,因為他們認為寫作與表達能力是對一個人一生都有幫助的。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一點就活動非常多,去國外的大學不能光為了學習,還要融入他們的文化,參加各種組織或協會參與活動,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要會玩,這一點是國外大學與國內大學最不同之處。教課方式也有很大區別,有更多的互動,而不是單純的教,學生有什麼可以直接打斷老師進行提問。

選大學不是選排名最靠前的,選知名度最高的,而是選擇適合自己的,與自己的未來期待和專業方向特長相助的,同時也要喜歡選擇學校具有獨特精神或風格。

篇五十:大學讀後感

很多時候我們會對這五彩斑斕的人生有所憧憬,有着自己的夢想和奮鬥目標,美好的大學生活充溢着我們的希望。如果把高中比喻成獨木橋,那麼大學就是立交橋。走獨木橋時,目標很明確,只需要踏踏實實地向前走就能夠到達終點。走立交橋卻要辨認方向,如果選擇了錯誤的方向,將無法到達終點;即使通過努力到達終點,卻無奈地發現結果並不是自己想要的。

也許我們中的許多人還沒有意識到大學是職業生涯規劃的前奏曲,需要認真的經營,大學中的學習和生活對我們將來就業的選擇有着至關重要的影響。對待大學生活的不同方式和態度,以及對待學業和職業問題的不同價值取向,都會影響我們將來的發展狀況。對於仍是學生身份的我們,學習雖不是大學生活的全部,卻是非常重要的,應該學會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花在豐富而廣泛的閲讀中。“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籍教我們學習人生、真理、科學以及其它許多有用的東西。它們能增加我們的知識,擴大我們的心胸,好書永遠是我們的良師益友。許多經常讀書的人都有這樣的感悟,雖然書涉及的領域、學科不同,本質卻是一樣的,他們都在闡釋社會,只是方式不同。大學決不僅僅是一種物質上的存在,更是一種精神上和文化上的存在。如果對大學的精神財富視而不見,那麼就是入寶山而空手歸了,我們難免不會覺得有些遺憾。大學的生活是我們最值得珍惜的,它會是我們十多年學習生活中最有意義的時光。

中國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中心編寫的《經贏你的大學》,從現實生活中篩選了17位大學畢業5年內的年輕人,記錄下了他們各自不同的心路歷程,包括他們的大學生活、求職經歷、創業故事,展示了他們或成功,或失敗,或在奮鬥,或正迷茫的發展狀況。他們真實、鮮活、生動的故事,就像17面鏡子,使我能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及早地審視自己的未來,學會更好地經“贏”自己的大學。

兩年前對於初入象牙塔的我們這些新生而言,大學校園的氣息新鮮而自由。緊張了十幾年的神經猛然得到放鬆,反而有些無所適從,就像一直處於收縮狀態的彈簧,在解除了壓力之後,卻失去了應有的彈性。然而,充分的自由給予了我們自主挑選發展道路的權利,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嚴峻的就業壓力,使我們從步入校門的那天起就應該為自己將來的發展道路做出選擇,在四年的學習生活中不斷努力,向着自己的目標靠近。如果你覺得自己的起跑線比別人落後,那麼就應該及早明確路線並提前起跑,這樣會使你的未來之路發生峯迴路轉的變化。萬事有因才有果,厚積薄發,大學時期的知識積累,不僅是我們一生的財富,更將決定着我們未來所能開啟的職業發展之門。

現在的我們應該意識到大學不再是天堂,不是可以揮霍青春、逃避社會壓力的避風港。從1999年起,全國高等院校招生規模逐年遞增,民辦高校也快速發展,每年高校畢業生數量呈跳躍式增加。不斷上升的擴招數字,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迫使我們這些在校的大學生不得不更早地審視自己的就業之路。激烈的市場競爭,現實與理想的差距,也使初涉職場的大學畢業生陷入對未來職業發展的迷茫與困惑。我們曾經夢寐以求的象牙塔,已不足以解答當今大學生正在面臨和即將面對的職業問題。然而,並非所有的大學生都能夠對自己的學業和職業進行主動準備和及早規劃。學生的身份、生活的閲歷使我們缺乏對社會的瞭解,同樣也缺乏對就業及職業發展的危機意識。這樣的結果,使得部分大學生在擇業時和就業後產生強烈的心理落差,一些人甚至因此造成心理問題。

所以,對於在校大學生來講,知識教育固然很重要,但就業能力的提高和職業素質的培養同樣也迫在眉睫。就業前臨陣磨槍的包裝以及面試時高超精妙的技巧能夠幫助一部分懷着僥倖心理的人“過關”,但其後的職業發展,卻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障礙。更多的成功者,無論是求職還是創業,依靠的則是厚積薄發的實力,積極端正的心態。在今天的社會,對在校大學生進行大學生涯和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的重要性越發凸現。

一年後即將面臨就業的我們應該瞭解求職就像做營銷,應該挑選最能給別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時間和場景,充分展現自己的能力。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以及做職業生涯規劃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大學學習老師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弄明白自己想要什麼,只有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和發展方向才能超越自己,不斷向成功邁進。因此,我們應志向高遠,探索心靈空間,堅持不懈的努力,放飛自己的夢想。

要了解現在的就業形勢和自己的發展方向,看清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明確奮鬥目標,更好地經營自己的大學生活、有效地規劃未來的職業發展。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國家和社會需要大量的複合型人才,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更應不斷努力,用各種科學知識豐富自己,培養良好素質,提高自身能力,讓我們的夢想起航。

篇五十一:大學讀後感

《我的大學》是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説三部曲之一,是一部有着深刻教育意義和巨大藝術魅力的作品。高爾基的自傳體三部曲是高爾基最卓越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無產階級文學的寶貴財富。小説以其現實主義寫實風格和熱情勇敢的生活態度征服了全世界無數讀者的心。它問世之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鼓舞着無數渴望光明和知識的年輕人勇敢前進。是一部有着深刻教育意義和巨大藝術魅力的作品。高爾基的自傳體三部曲是高爾基最卓越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無產階級文學的寶貴財富。

小説以其現實主義寫實風格和熱情勇敢的生活態度征服了全世界無數讀者的心。它問世之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鼓舞着無數渴望光明和知識的年輕人勇敢前進。作品敍述了少年的“我”懷着上大學的願望來到喀山,夢想破滅之後,不得不為生存而勞碌奔波,住“大雜院”,賣苦力,與小市民和大學生交朋友。他進入了一所天地廣闊的“社會大學”,在那裏學到了在有圍牆的大學裏學不到的知識,經過痛苦的思想探索,終於成長為一個革命知識分子。《我的大學》至今仍受到讀者的熱烈歡迎,激勵了幾代人從高爾基的作品中汲取追求光明的勇氣和信念。

歌德説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談話。”讀了《我的大學》這部文學作品後,我深有感觸。這本書不僅讓我瞭解了主人公青年時代的生活及命運,而且還向我們展現了世紀之交廣闊的時代背景下一代人的成長曆程。

高爾基出身貧寒,有着不幸的童年。他撿過破爛,當過學徒和雜工,受盡了欺凌與虐待。就是在這悲慘而又艱苦的生活中,高爾基仍如生命力頑強的小草,艱難的生長並且綻放。我多麼渴望像高爾基那樣,做一棵“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小草啊!多麼渴望像他那樣,到知識的海洋中去遨遊。同高爾基相比,我真是羞愧萬分。平時在學習中遇到一點挫折我就難以面對,甚至會半途而廢。

主人公那種強烈的讀書慾望以及頑強的學習精神,使我想到了自己:家中厚厚的書,卻讓它們閒着,難道是“書非借不能讀?”不,自以為知識已經很豐富了,可恰恰相反,不是説“學無止境”嗎?難道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更好地成長?不,當我讀完這本書後,才真正明白:“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道理;才真正體會到只有勤奮學習,長大後才能有所作為.

大學讀後感範文(二)

看了這本經典書――《大學中庸》,我覺得這本書是儒家乃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晶。它就像是一位活了幾千年的人,對於以前的歷史都記憶猶新,刻骨銘心。這本書可以告訴我們歷史中的人物和故事更能體現人性和我們幾千年的文化形成,以及現代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

它也可以告訴我們許多數不勝數的道理。這些道理散發開來塞滿天地四方,收攏回來又能隱藏內心深處。他所藴涵的趣味無窮無盡,而且都是很實在的學問,對於我們終身受用,而且用之不竭。這些道理深深地影響了我,例如:做人要以身作則,做人要感恩,做人要勤學……其中最深刻的是:感恩和勤學。

像感恩,做人一定懷着一顆感恩的心,在感恩的歷史長河中,流淌着多少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的故事。像古有小黃香在寒冷的冬天,先用自己的體温暖了席子,才讓父親睡到温暖的牀上;今有偉人毛主席,邀請他的老師參加開國大典;朱總司令蹲下身,親自為媽媽洗腳。還有居里夫人,寄去機票,讓她的國小歐班老師來參加鐳研究所的落成典禮,居里夫人還親自把老師送上主席台。偉人之所以偉大,名人之所以成為名人,是因為他們都擁有美好的心理品質――感恩。

像勤學,如果我們讀書越多,書籍就使我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對我們也變得越加光明和有意義。就像着名的政治家孫敬和大學問家匡衡,他們為了勤學而不顧一切地去追求。()他――匡衡,幼時極愛讀書,白天在田間忙於助大人農作,日落始返家,欲讀書卻苦於家中無燈,後來忽發妙想,原來,鄰家點燈的那間房與他僅一壁之隔,他硬悄悄鑿了個小孔,藉此一孔之光,夜夜倚壁讀書,讀完了不少書。

後來,匡衡成了着名的學者,特別是對於《詩經》一書,在當時的見解無人能出其右。漢元帝時,他的學問極為當朝賞識,所上之書屢被採用。他的鑿壁偷光故事,也成了學界千古佳話。

讀了這本書,我獲益良多,讀過這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希望我們讀了這本書後都能成為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有道德的人、對人民有益的人,團結攜手建設我們的美好明天!

大學讀後感範文(三)

書中我最認同的一句話是:“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大意是:通過探索瞭解道理,豐富知識,處事的意念誠實,對待事物的態度就客觀了,人的心志就端正了,品行也就好了,家族也就可以整肅好,就能治理好國家,天下就太平了。如果我們都這樣做,那給多好,天下能太平,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願。

書中我們都應該做到的是:孝子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衰,祭則致其嚴。大意是:孝敬侍奉父母時,應當尊敬他們,使父母高興,父母生病時,應當表現出焦慮,他們死後,應當十分悲痛,祭拜父母時要嚴肅,這樣才算孝敬。

錢文忠教授講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不是一味的保守,而是有節取中!

他對於有節取中這四個字,沒有作解釋,所以我也不是很理解!不過他重新闡述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句古話,對現在競爭激烈的商業社會的啟示:

首先,要提升自己的修養;這樣家庭就會美滿、幸福、和協,家和了萬事就興;

才可以集中精力去工作、去創業;最終才能夠事業有成!

今天看了錢文忠講大學與中庸,懂得了不少禮記方面的事!尤其是他諷刺那些房地產商人們的的摘句和那段對大學中庸的高度概括的那句話,也就是我在小時候被三字經的那段話“做大學,乃曾子,自修齊,至平治”就是説一個人要想德望與天下,必須要能治理國家,要想治理國家必須治理自己的家,要想治理自己的家必先治理好自己的身,要像修身必先修其心,修其心必明白道理,明白道理之前要知道這件事物,要知道事物必須先看到這件事物,這是一個最基本最簡單的道理同時也是我們必須要明白的道理!

還有就是那段有德才有人,有人才有地,有地方有財,有財方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一個人有德是根本是關鍵再有才也無所謂,只會招來別人的憎惡!你對別人好,別人也會對你好。

我會深刻理解這些話的,我以後會照這些話去做的,儘管別人不是這樣,周圍的人不是這樣,但只要我能做到他們做不到我也沒辦法,畢竟我不是耶穌不是釋迦摩尼!何況他們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相信,何況一個無能的我!我只要把我學到的自己能做到就好了!

篇五十二:《大學》讀後感

這是一個令人着迷的傳奇,夢幻般的紅光綠光在夜空下飛舞。這是一個令人心動的故事,一個個交錯的懸念令人心潮起伏。這是一個預言引發的巫師之戰,但,愛始終貫穿其間,震撼人心。

哈利波特,這個大難不死的男孩,在姨媽家中渡過了時刻被嘲諷的童年。被鎖在黑暗潮濕的碗櫥櫃時,他不知道,自己將是巫師界的救世主。終於,哈利在海格的幫助下,在對角巷買齊了必備品,登上9 站台的列車,與好友羅恩、赫敏一起,開始了在霍格沃茨學校的魔法生活。

七本書,七學年,一年一次高潮與抗爭。從尋找魔法石的歷險,到密室裏的奇遇,探究打人柳與尖叫棚的由來與聯繫。從火焰杯引發的陰謀,到魔法部裏的騙局,探索真理,尋找魂器。哈利多次歷經生死,頭上籠罩着凝結愛的光環,去面對自己的命運……

愛,貫穿始終。愛,是伏地魔永遠無法理解的東西,所以,他才會最終敗在哈利手下。

故事是從母愛開始的。赤膽忠心咒已經破了,伏地魔來到戈德里克山谷,他跨過門欖時,詹姆衝進門廳,甚至沒有撿起魔杖……“莉莉,帶着哈利走!是他!快走!跑!我來擋住他――”接着,綠光充斥了狹窄的門廳。伏地魔爬上樓梯,撞開門,得意洋洋地揮着魔杖。房間裏迴盪着莉莉聲嘶力竭地哭喊:“別殺哈利,別殺哈利,求求你,別殺哈利!別殺哈利,求求你,殺我吧,殺我吧――別殺哈利!求求你……發發慈悲……發發慈悲……別殺哈利!別殺哈利!求求你――我什麼都可以做――”綠光在房間中閃過,她像丈夫一樣倒下……孩子哭了起來,伏地魔不喜歡這哭聲,“阿瓦達索命!”然後,伏地魔碎裂了:他什麼也不是,只有痛苦和恐懼。哈利成了唯一一位中了殺戮咒而倖存的巫師。是最偉大的母愛,成了犧牲護符,這擁有巨大力量的魔咒一直保護着哈利。

有一種愛終生矢志不渝,值得用一生去追求與守候。最後的決鬥前,哈利在與伏地魔的對話中説,“西弗勒斯斯內普不是你的人,斯內普是鄧不利多的人。你一直沒有發現,因為那種事情你不能理解。斯內普的守護神是一頭牝鹿,和我母親的一樣,因為他幾乎愛了她一輩子,從他們孩提時代就開始了。”在冥想盆中,哈利看到了斯內普臨死前的回憶:從他們十歲開始,斯內普就經常愛慕地望着莉莉,給麻瓜出身的她講述魔法界的事情;他倆躺在湖邊,讓柳葉在空中飛舞,玩弄着魔法。雖然莉莉被分到格蘭芬多學院,但斯內普對她的愛慕毫無改變。伏地魔決心殺波特一家的時候,身為食死徒的斯內普為了莉莉給鄧不利多報信,請求他們保護莉莉一家。“那你給我什麼作為回報呢?”鄧不利多問。“作為――回報?”良久之後,他説:“什麼都行。”而悲劇還是發生了,《哈七》電影中斯內普抱着莉莉的屍體痛哭,與小哈利的哭聲混在一起的那一幕,讓多少人潸然淚下。之後的斯內普一直是鄧不利多的密探,而所有對哈利幫助的初衷都源自對他母親的愛。斯內普臨死前説的最後一句話是“看……着……我……”因為,哈利繼承了他母親的綠眼眸。這雙眼,一定讓斯內普想起了什麼,這裏面,凝結了他一生的愛,從未改變。

還有一種愛是對朋友的愛,是正義的愛,是信任與共同努力拼搏。準備作戰正在緊張進行,大禮堂裏響起高亢、冷酷的聲音:“我知道你們準備抵抗,你們的努力是沒有用的。把哈利波特交出來,你們會得到獎賞。我等到午夜!”格蘭芬多的學生站了起來,接着赫奇帕奇與拉文克勞的學生幾乎同時採取了行動。他們全都背對哈利,面向斯萊特林。魔杖從四面八方被抽了出來,指着剛才叫“波特在那兒!快把他抓住!”的人。信任與愛,交織成哈利的敬畏與感動。踏入禁林前,哈利用魂石喚出了自己逝去的家人與朋友――爸爸、媽媽、教父布萊克、盧平和那些愛他的人。“別人能看見你們嗎?”“不”小天狼星布萊克對哈利説,“因為我們在你的心裏。”“在心裏”三個字包含了濃濃的感情。哈利“死”後,納威站出來説“今天,我們失去了哈利。不過,他永遠在我們心裏。”是這句話,喚回了大家的鬥志,使假死的哈利一躍而起。“我們都會堅持戰鬥,哈利,你知道嗎?”這種愛,來自於親人、朋友、老師、同學,甚至是逝去的死者。這種愛,在決鬥中給了哈利莫大的鼓舞。這就是愛的力量,愛是比所有事物都要強大的力量。

十九年後,哈利有了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阿不思西弗勒斯波特繼承了莉莉的眼睛。在9 站台上,哈利蹲在阿不思面前,與兒子對視着,悄聲告訴他一個分院帽的祕密。望着在蒸汽中起航、駛向霍格沃茨的火車,我知道,這又是一個新的輪迴,將愛的傳奇延續……

讀着這些用愛交織成的故事,我常常熱淚盈眶。我想,愛真的能夠跨越生死,愛真的無處不在!

篇五十三:《大學》讀後感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慎獨”出自《禮記?大學》,意思是在閒居獨處無人監督之時,更需謹慎從事,自覺遵守各種道德準則,具體就是要做到“內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

《大學》中曾有一句寫到:“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獨也。”這段話寫了小人與君子的兩種獨自相處的情況小人是“閒居為不善”,君子就是“慎其獨也”也點明瞭君子,必須在一個人獨處時做到慎獨。

慎獨是指在一個人獨處時,做到與在人前一樣謹慎,小心。有慎獨思想的人,能做到慎獨的人是寥寥無幾。大多數人是克服不了自己的惰性,克服不了自己所受的外界誘惑,抵擋不住了利益的驅使……始終無法做到慎獨。一開始還可以強裝矇混,但時間長了“誠於中,形於外”還是會被他人察覺。無法做到慎獨的人意志力也會大幅下降,無法自己控制自己的慾望,無法自己抵擋住誘惑,堅持下去,久而久之不會只體現於自己一人獨處之時,更會體現於其他方面,有很大的影響。

慎獨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自己控制自己的慾望,而對於我們來説,就是要在假期之時,獨自在家時,控制自己對電子產品等物的慾望,認真嚴謹對待自己的學習,與有人監督是一樣,不去“假學習”“假努力”,不自欺欺人。而能夠慎獨的人與上面的情況恰恰相反。能夠慎獨的人有着高意志力與克服力。他們表裏如一,不會自欺欺人,是值得託付與信賴的人。

慎獨,也是一種為人處事的態度,嚴謹治學的態度,不斷豐富知識,提高素養,不斷行動,在哪個階段都要善於反省,也就是“以窮理盡性地形成完整的系統知識,慎全獨一。”正所謂,君子必慎獨也。

篇五十四:《大學》讀後感

經典就像一道光,照亮現實,也照亮人生前行的方向。

――題記

手捧《大學》,感慨於經典的魅力,感動於傅老廣博的註解。無論正文,還是註解,都深深地吸引着我。邊讀,邊不禁用筆將孔、孟、朱、王閃着光的句子勾畫出來。讀着這些經典,接受着儒學思想的洗禮。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一直喜歡王陽明的故事,酈波教授的《五百年來王陽明》更是聽了又聽。其中王陽明曾經踐行“格物致知”的故事更深深地印在了腦海。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條目,樣樣直達做人根本。讓人不禁反思自身,自身言行、自身職業、自身志向。

疫情期間,看太多了人情冷暖,時時熱血沸騰,為自己的國家、為那些捨生忘死的醫護人員、為那樣永遠走在前面的子弟兵,還有那些普通的志願者、出租司機、建築工人……今天,卻被一個留學生氣得失去理智。

那是一個名叫許可馨的公派留學生,在祖國新冠病毒橫行期間,沒有像其他留學生一樣盡一己之力幫國家獻計獻策,卻在公眾平台上,對自己國家出言不遜。不僅如此,她還詆譭生活在疫情中心地區人民、公開支持一些反對勢力,活脱脱一個“白眼狼”。

網友很快扒出此人,上學時就特立獨行,成績一直不錯,就是人品極差。看到這些,我又不禁反思,到底是什麼出了問題?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

當今,一個詞語流行――“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而這個詞語,用來描述當代大學生們。其實,社會中,這樣的人還少嗎?不得不説,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都存在着一些問題。

作為一名教師,再讀《大學》,感受儒學思想的浸染的同時,也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學生,德育為先,先學做人,再做學問。而今,很多老師為了評職評榮譽,一味地追求學習成績;很多學校,為了提高學校聲譽,也一味地追求成績。很多人抨擊考試製度,但又無力改變。

作為老師,重讀儒家經典,可以時時提醒自己誠意、正心,修養言行、提高思想境界;還可以將儒家思想,用於教學中,教育學生從小具有家國情懷,不能只是自私自利。其實,家國情懷和個人利益並不衝突,但不能為了一己私利,而置國家利益於不顧,更不能在關鍵時期,對自己的國家有任何不利的言行。

修身、齊家,作為個人,我們要修煉自己。作為老師,我們要引導學生。

篇五十五:《大學》讀後感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道理在於兩個:

其一慎獨修身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比較膾炙人口,而不讀大學不足以知道為什麼要修身,然後齊家,然後治國,然後平天下。

讀後才知道修其身,一個人的品行好惡偏好,都會影響到家人,所謂齊家。比如你喜歡懶散,無形之中家人孩子也會跟着學,他們把家弄得怎麼亂你也不會説,於是家中懶惰習慣形成。你喜歡家裏乾乾淨淨,經常打掃,還要求孩子們打掃,於是愛乾淨的習慣養成。

所以先慎獨,修身,有些事能不能做該怎麼做一定要明白,因為你影響的是整個家的風氣行為習慣。

齊家然後治國。這是對一代君王來説,他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動輒就是民眾的表率,所以更應該修其身。

然後平天下。堯舜愛民,所以天下人愛之。商紂王殘暴,所以天下人對其討伐他。

所以根就在修身。

這個人是一家之主,修其身在於齊其家,讓家族興旺還是很快凋落全在於你。

這個人是一國之君,修其身影響治其高。國君愛美女,於是就有人投其所好,獻美女,於是後宮佳麗三千,惹得君王不早朝,不理國事。國王愛江山,所以晨昏定省

這個人是天下王,能不能成為天下王,修其身所以平天下。愛民如子,所以受天下人擁戴,能人從之,賢人聚集,更能以輔佐得天下。若暴君昏君,則賢能遠之,奸佞近之,於是失天下是早晚的事。

所以慎獨修身是根本。

其二格物致知

格物就是研究物體之原理,運行規律並掌握它,形成知識學問。所謂學無止境就是認識事物也是一個無窮無盡的過程,所以獲得的學問也會源源不斷。比如從認為地球是平的,到知道圓的,所以慢慢接近事物的本質,認知也一次次改變。

所以要想徹底認識事物,就要研究它。比如新冠肺炎,通過研究它,掌握其傳播的路徑,切斷媒介所以得以治理。研究它,掌握它的致命弱點,所以可以控制它。所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沒有確切掌握之前,依然是它橫行霸道的時候,一旦掌握就打到七寸了。

所以致知要先格物。

標籤: 讀後感 大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n3pj7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