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精品多篇)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精品多篇)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精品多篇)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 篇一

一直很喜歡“飽讀詩書”“博覽羣書”“滿腹經綸”“學富五車”……這些詞,就像蜜蜂一樣“百花成蜜”,就是那種“富有詩書氣自華”,所以我一直告訴自己要多讀書

家裏雖然藏書不多,但是也有一定數量,可是忙於工作和生活,能靜下心來讀書的時間卻很少。有時候剛剛拿起一本書,也會被其他的事情耽擱,而中斷了閲讀。加上自己看書的速度比較慢,儘管教過學生默讀、速讀、瀏覽等,但是卻落實不到自己身上。

20xx年的寒假,我讀書較多,終於讀完原版《基督山伯爵》。一套四本,是我讀得最快的書,同樣帶給我煩惱最多的書。精彩的對話、複雜的角色、戲劇的情節……深深吸引着我,讓我愛不釋手。因為沒有借到第一本書,只能在手機上看電子版,後三本書看的是夜以繼日,有時候做飯的間隙也會翻兩頁。連日的“追劇”終於讓眼睛受不了,竟然有些痙攣地跳動。加上那個醫生“駭人聽聞”的診斷——眼肌痙攣,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引起面癱。這真讓我心有餘悸,對書籍也是愛恨交加。看着那些包裝完好的書,在書架上寂寞地等待,我的心情也會和它們一樣暗自落寞,埋怨自己辜負了作者,辜負了時光。

怎樣提高閲讀速度,提升閲讀質量,收穫閲讀樂趣呢?我的棘手問題在《如何閲讀一本書》裏找到了答案。讓我針對某一種類型的書籍,有了很實用的閲讀方法,特別是第三篇《閲讀不同讀物的方法》,就是我的真經。

故事類的書籍,對大部分人來説是比較容易接受的,雖然情節會有虛構,但是它總是在滿足我們潛意識或意識中許多的需要。比如:我們都希望自己擁有的愛比現實擁有的還要豐富,那些在面具下潛意識的可能有些虐待狂,或者我們總是懷疑生命的不公平等。

對閲讀故事建議,我記住了四個問題:

第一,這整本書的內容是在談些什麼?

第二,內容的細節是什麼?是如何表現出來的?

第三,這本書説的是真實的嗎?全部真實或部分真實?

第四個問題,這本書與我何關?這幾個問題就關於故事的情節,關鍵的事件、人物,以及對這本書的評價,和在讀書過程中去感受與體驗,就很好的解決了。

在閲讀故事書中,我記住了快讀,並且是全心全意的讀,讓角色進入自己的心靈,相信其中發生的事件,就算有疑惑也不要懷疑。最好是讓想象的作品發生在自己身上,和他一起感受,一起“活在”虛構的世界裏,人書合一。讀完一本小説之後才能談,把這個故事讀通了。無論如何我都應該知道,故事講完了,但我們的生活還要繼續。走出書本,那些角色也沒有了生命力,但是我們卻有了不同的收穫。

愛默生説,美的本身就是存在的唯一理由。《如何閲讀一本書》給予我的閲讀“寶典”,讓我可以更好的在文學作品中去感受,去體驗不一樣的美。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 篇二

收斂性的問題有一個正確的解;愈是理智地研究這類問題,答案的焦點將愈聚斂而清晰。發散性的問題沒有正確而唯一的解;有知識與智慧的人愈是研究這類問題,會發現並提出愈多相互衝突的答案。發現這樣的情形,問題不在於這些專家,而是問題本身的性質。

收斂性的問題也就是不容易受不確定因素干擾的問題,問題的性質比較單一、變量少、且可以通過邏輯表達出來並解決。比如我從哪裏來(閔行來),要去哪裏(要去徐匯);而發散性的問題是變化的、因個體差異答案也不一樣,甚至有些時候無法清晰表達解釋的問題。比如我從哪裏來,要去哪裏(尋找人生的意義)。

這段話解開了一直困擾我這些年的疑惑,為什麼總是努力解決了問題之後,覺得新的問題又產生了(或是原來的問題以新的形式繼續存在),從而導致自己在問題上一直處於緊張、無力的狀態。我之前拼命想尋找一個收斂性的答案,而事實上並不存在,對於一個開放性的問題首先就是要接受答案的不確定性。

第一遍讀完這本書,在工作方面讓我意識到了,由於社會的發展所產生的組織適應問題的存在(我也明確知道這僅僅是個開始),另一方面解決了自己目前一些人生方面的疑惑(有點意外),諸如開放性的問題的確沒有明確的答案。而且書中也有指出不要一味地依賴系統思考,我覺得這也是一種開放性答案的體現,系統思維不是萬能的,在目前的時代背景下會是一種趨勢。

這本書存在的意義在400頁被指出——傳統的組織最初的設計,是為了滿足心理學家馬斯洛所言人類需求的前三個層次:食物、安全和歸屬感;這些在現在的工業社會大多已不成問題,因此使得目前組織難以真正要求員工忠誠和奉獻。除非組織開始致力於自尊和自我實現這類高層次的需求,否則目前管理方面的紛擾還會繼續下去。同時讓我驚歎的是,這是一本20年前初版的書,而對於20年後看到這本書的我來説,內容並沒有過氣甚至讀起來非常辛苦。而且東方智慧早就被西方所吸收了,着實讓人脊背一涼(因為我還是有點競爭意識的)。當然有前人鋪路,學習起來可能也會方便許多。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 篇三

這是一本教導我們如何去閲讀的一本書,不過有意思的是這本300餘頁的圖書並不容易閲讀。只有你對閲讀的渴望足夠強烈,才能閲讀完本書,尋找到閲讀的方法。而方法本身也能在你第二次閲讀這本書時加深理解。

我們都曾閲讀過很多書籍,不論你對自己的閲讀能力多自信,但你若沒有讀過本書,你的閲讀能力一定沒有達到最佳。

我閲讀本書目前的收穫是瞭解了閲讀的層次:基礎閲讀、檢視閲讀、分析閲讀、主題閲讀。前三種閲讀方法是針對圖書類型,而主題閲讀是針對閲讀目的。其中分析閲讀作為一項最為核心的能力,需要重點掌握。而主題閲讀則是閲讀的最高境界,只有真正掌握了主題閲讀才能深刻、快速的研究某個特定主題。

第一次閲讀本書時,大部分人會感覺非常吃力。所以建議應該反覆閲讀這本書的目錄,有耐心的思考幾遍,理解目錄的結構關係和大體含義後開始閲讀。對於我來説,閲讀這本書大部分內容都感覺晦澀,理解吃力。但為了掌握閲讀方法,提高今後的讀書效率,雖間隔多次也硬着頭皮了讀下來。讀到本書最後一章的一句話讓我感到這種付出的值得:

如果你所讀的書都在你的能力範圍之內,你就沒法提升自己的閲讀能力。你必須能操縱超越你能力的書,或像我們所説的,閲讀超越你頭腦的書。只有那樣的書能幫助你的思想增長。除非你能增長心智,否則學不到東西。

我目前所做的只是粗淺的翻閲了一遍本書,還遠遠談不上理解了(更不要提應用)這本書,我會把這本書作為枕邊書反覆閲讀。

如果你是個喜歡讀書的人,對於圖書的判斷、選擇、閲讀、吸收都想獲得提高的話,推薦你留出充足的時間和耐心閲讀和學習這本書。相信你在這本《如何閲讀一本書》所投入的時間是值得的:磨刀不誤砍柴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wk4w4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