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讀富蘭克林自傳有感精品多篇

讀富蘭克林自傳有感精品多篇

讀富蘭克林自傳有感精品多篇

富蘭克林自傳讀後感 篇一

好像我們這一代人首先接觸富蘭克林的名字,都應該是國小課本或者課外讀物裏關於他做風箏實驗來驗證雷電也是電的例子(這件事富蘭克林本人並沒有承認過,相關人員也研究過如果富蘭克林真的成功做過這個實驗必死無疑)。

本傑明·富蘭克林,一百美元上那個富態可掬長臉男人,這個只在學校讀了兩年書的人,最後被授予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的榮譽博碩士學位,牛津大學榮譽博士學位,他着手創立了美洲大陸的第一個圖書館、第一家醫院(嚴格意義上講最終由賓夕法尼亞大學第一屆學生創立)、第一所新模式高等學府——賓夕法尼亞大學(當時知識費城的一個慈善學校,卻完全不同於北美大陸已經存在的三所英國殖民地式學院);他不僅是著名的政治家——聯合起草了《獨立宣言》,物理學家——在電學研究上有自己的接觸貢獻,並因此被英國皇家學會授予院士稱號,還是出版商、印刷商、記者、作家、慈善家;更是傑出的外交家及發明家。雖然他謙虛的在自己的墓碑上用了“印刷工富蘭克林”但面對玲琅滿目的稱號或者説頭銜、身份,我真的不知道該如何介紹他這樣一個人生贏家,我相信很多當年立志當科學家的我們都曾經把他當作過自己的偶像,直到我多年後再讀《富蘭克林自傳》我終於明晰了他的形象。

如果説中國的先賢們提出了這種“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處世之道,那麼富蘭克林無疑是另一個大洲最有力的實踐者。甚至他的生活方式、處事方式都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他對於樹立美德所繪製的每日表格和每日作息時間安排,拿到現世也有很大的意義。在這本自傳裏,對於他自己存在的錯誤,他好不避諱,而是坦然寫出併合理分析,對於自己的一些很好的經驗也是傾囊相授,敢於展示真實的自己,讓我們感覺偉人也是普通人,對於普通的讀者來説,好像他的成功是可以複製的,至少我們可以通過學習他總結的經驗和教訓來做更好的自己。

記得在本科的時候,在別人推薦的書單裏第一次看到這本書,然後當時是在電腦上一口氣讀完了電子版,當時的版本還是比較老的版本,印刷質量並不是很好,但是讀起來仍然感覺津津有味。可能是高中期間就喜歡閲讀名人傳記吧,但是那時候都是他人立傳,所以很多東西有作者的主觀臆想和評價,第一次從富蘭克林的角度看富蘭克林,新鮮並且很喜歡這種聊天似的態度,娓娓道來。讀研期間,給自己列了一個書單,其中就包括這本《富蘭克林自傳》。因為一直關注的“羅輯思維”節目中,羅胖大力推薦此書,本以為再讀此書會是在自己的kindle上,沒想到偶然去西校圖書館卻發現新還書架子上有此書,我便立刻刷卡借來,和一本書的緣分就此展開。

譯林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書,著名翻譯家李自修教授翻譯,並且也是2004年翻譯的,然後在2012年又在出版前進行過修改,總體讀起來更加符合當下的語言習慣,行文流暢忠於原文。

因為富蘭克林先生寫自傳的目的也是留給自己的子孫,分別寫於不同的年代和地點,好多內容是信件的內容之類的,有些內容在戰爭中散逸,富蘭克林後來補充時候也難免會有一些重複。《自傳》最早以英國手稿為藍本,然後首先譯成法文在法國出版,後來用從法文版本翻譯成英文的較為全面的版本發行。這是一本歷久彌新的書,二百多年來印刷版次足有幾百次。我每一次閲讀,也都有温故而知新的感覺,但一種感覺漸漸清晰——富蘭克林在實踐中國人的人生哲學!

全書共分十一章,開篇就是寫給他的兒子威廉﹒富蘭克林的信,其中寫了寫自傳的目的,是為了讓子孫瞭解其處世之道。從自己的出身説起,按照時間的先後順序,交代了一些詳實的事實,和讀者的距離迅速拉近了。雖然中國也有《傅雷家書》《與妻書》《送東陽馬升序》《勸學》之類的經典傳世作品,寫作角度相似但是文中主角的角色或者事件較為單一,富蘭克林的文理兼修對中國古代近代沒有形成系統的科學體系的對比是有一些讓我們反思的地方的。中國的古代和近代的科學技術的發展都是基於實用而沒有上升到理論高度,而富蘭克林和他的自傳中所展現的十八世紀的美國和歐洲對於實用創新和理論創新的一些描寫,對於我們還是有很多啟發的。首當其衝的就是閉關鎖國,沒有進行和外界的文化交流。我們看到十八世紀歐洲和美洲大陸的經濟文化的互相影響,還有人們基於愛好對自然的孜孜探索。

印刷術起源於中國,卻在歐洲有了更深遠的影響。不像中國高度發達的中央集權,歐洲較為分裂的局面也像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為各種新思想的孕育,創造了較為寬鬆的政治環境。富蘭克林作為印刷工,對知識的渴求,使他涉獵廣泛,並且難能可貴的是他學以致用。並且他能夠在北美這片新大陸上進行勇敢的嘗試,不管是對於經濟方面——建議增加紙幣供應量、積極參與起草一些法律、參與城市郵政管理工作、參與城市環衞管理工作、參與慈善工作、創立公共圖書館、建議創立公共醫院,這些對於現如今作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而言,影響的深遠無疑是不言而喻的。

對於我們這一代人,雖然有着無奈的文理分科,但是理科生若想進入好的學校,哪一個的人文素養是差的呢?暫且不表每年的大學聯考語文狀元幾乎都是理科生,至少山東地界每個來到山大的理科生,我周圍還真的有不少是有着文學夢或者史學夢的。而縱觀歷史人物,富蘭克林無疑是此中表率。不僅文學造詣驚人,而且在數學和電學方面也有建樹。他認為很多技能和才華都是可以訓練的,然後自傳中也有自己訓練一些辯論技巧、寫作技巧的描述,這也引導着我們學生作為個體,去發揮主觀能動性去反思自己所受的教育,去主動有選擇的去學習。

不得不承認,當下的中國其實面對着產業升級轉型之困,中國的高等教育在轉型中其實是拖了後腿的,如果我們結合這本書來看,富蘭克林有意識的自我提升和學以致用的精神是我們倡導了多年卻依然沒有實施的,對於我們在校學生而言,如果能看到這種事實,主動的去把握自己教育的命運,結果自然是不同的。中國高等教育的目前是在量產並不具有高水平技能的從業者,如何讓自己逃離這樣的宿命?自己到底喜歡什麼?自己到底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這些更深層次的東西,或許我們並不具有那樣的機遇,但是自己把握好了,至少可以讓自己具備更多的主動權,讓自己學習掌握好更多的技能。這是這本書給我較為深切的體會。富蘭克林在自己的從商之路上,也總是步步為營,讓自己抓住能抓住的,從印刷社到後期的多元化的合資經營,無不如此。

富蘭克林恪守的勤奮和節儉美德,在現在的中國更具有推廣意義,中國人的勤勞是對的,但是絕大多數人的方向性是錯誤的,總是在低價值的產業裏摸爬滾打,是很難有所革新,因為革新往往需要資本,要麼是技術,要麼就是資金。而節儉在如今浪費嚴重的中國,無疑也具有很大的推廣意義。老祖宗不早就把這個美德宣揚了那麼多遍了麼,為何我們卻連老祖宗稱揚的美德都守不住了呢?或許是經濟發展太快,精神上的缺失較為嚴重吧。可能我們看到了北美大陸當時相對公平的競爭環境會有所羨慕,但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我們也能揚長避短,尋找現世我們需要提升的。

之所以我説富蘭克林在實踐中國人的人生哲學,不只是我之前提到的美德,自我提升,在自己力之所及之後為大家的利益做貢獻,還在於他懂得利用人脈關係,似乎與西方宣揚的不講人情的社會邏輯是不一致的。實際上,任何有人的地方,人與人的關係都是我們需要好好經營的,哪能可貴的是如何做到不唯唯諾諾且不張揚跋扈而是有自己的威嚴但又平易近人、受人歡迎。關於這個問題,富蘭克林也積極分享了自己的小技巧——不貪功,當事情由自己牽頭時只説自己負責出面,而整件事情是大家的智慧,這樣討巧的方法,很是讓人喜歡。還有好多小例子,這裏不再枚舉。

從《富蘭克林自傳》讓我真切感受到人類的很多智慧是共通的,富蘭克林成功的一生所折射的智慧和美德和中華民族的傳統暗暗契合,對於現在的我們有很多啟發意義和學習價值。正如富蘭克林説過的“If time being of things the most precious,wasting time must be the greatest prodigality.“(如果時間是最寶貴的東西那麼浪費時間就是最大的浪費。),“Lose not time; be always employed in somethinguseful; cut off all unnecessary actions.”(不要浪費時間,做些有益的事情,停止一切不必要的行動。),讓我們珍惜時間,把握自己的命運吧!

《富蘭克林自傳》讀後感 篇二

開學這麼久了,一直想好好看幾本文學一點的書。前些天聽哥哥推薦,去圖書館借了本富蘭克林自傳。其實説實話,我的文學功底實在太差了,自己知道這樣是不行的。

初借這本書,根本不知道這人是誰,呵呵,回來之後,聽寢室説了下,才知道,原來他就是美元上那人,對了,還是放風箏引電的那人。

剛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覺得不怎麼喜歡,因為覺得內容很平淡,而且他的自述經歷沒有想象中那麼驚天動地。耐着性子慢慢的往後看,突然覺得不知不覺中有些領悟了。有一種喝茶的感覺,開始的時候覺得沒什麼太大的品味,越喝越香,越喝越讓人感覺精神振奮,覺着還有那麼點味道。

以前看書都沒寫過什麼總結,而這次突然間有種想法,或者説啟示吧。書裏小富説到,要寫些於人於己都有用的東西,要做些於人於已都有用的事,我自知自己寫東西不怎樣,但想以此為開始,自己多總結,多進步,多提高。總的來説,我覺得這是一本不錯的書,能從中慢慢感悟很多事理。

感悟一:一個人想成功,必須一步一個腳印的往前走,前途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也不可能一夜成功,只有不斷的努力,不斷的進步才行。富蘭克林早期也是從一個印刷匠開始努力,沒有什麼背景,沒有什麼人幫助,靠着自己不斷的努力,一步一步的成就了明天的事業。困難只是暫時的,只要能堅持下去。

感悟二:知識就是力量,不多讀書不行啊。富蘭克林自説,他一生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他每天至少要花一兩個種頭的時間在書本上。“我從不把時間浪費於酒店、賭博或任何一種的惡劣遊戲,而我對於事業的勤勞仍是照舊,不厭不倦。”喜歡閲讀,始終是富蘭克林最強烈的嗜好和研究世界並擴大知識的最主要的源泉。富蘭克林所獲得的各領域的廣泛的科學知識是自我教育和閲讀的結果。説到這兒,我想到了我現在條件這麼好,正是讀書的好時期,不多讀點書,簡直虧大了。

感悟三:勤儉!勤儉二字在其一生中佔了很大分量。他用自己的一生踐行着勤儉二字的好處。其實這點我還是比較有感觸的,在高中的時候,我時常提醒自己的一句話就是勤以修身,儉以養德。我覺得這句話説的真是很有道理。富在其自傳中以提到,勤儉的人必將站在上帝的面前。

感悟四:做一個全能型人才。全方位樹造自己,使自己具有較強的能力,這能力包括社交,學習,生活等各方面。

感悟五:要有一顆善良的心,要有一顆為社會奉獻的心,要有全社會全世界的責任心,要想不背歷史所遺忘,那麼我們就得做出一些對社會有意的事情來。也只有有這份心,我們才能站在另一個高度。

感悟六:道德圓滿計劃。

《富蘭克林自傳》讀後感2800字 篇三

《富蘭克林自傳》是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 1706.1.17-1790.4.17)本人對自己前半生(1706-1757)的一些回顧。書的重點固然是富蘭克林總結的經驗教訓;另一方面,該書也為我們瞭解十八世紀中前期美國的社會面貌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切入點。

書中表現的美國社會,大致有以下四個特點:

一,濃厚的商業氛圍,或者説是資本主義氛圍。作為資本主義先驅英國的殖民地,美國早在十八世紀初期就建立了完整的現代商業制度。與人合夥開一間小小的印刷鋪,必須確定各人的股權和產權。開店的資金,既可以來自向他人的借款,也可以來自抵押物業向銀行的貸款。如果債務超出了資產,就有被宣告破產的危險,不僅店鋪會被關閉,資產被變賣以抵債,還可能背上牢獄之災。與視商人為寇仇,全力打壓商人的中國古代社會不同,政府與商人互相依賴。政府的請願書、選舉票、法律書籍,甚至發行的紙幣,都要委託印刷商印刷;而商人一旦在政府任職,又會利用職務之便拓展自己的生意。富蘭克林在當上賓夕法尼亞州議會祕書後,“有很多機會與議員們維持聯繫”,這種關係替他“招攬了印刷選舉票、法律、紙幣和其他零星的公家生意”;在當上費城郵務代辦後,富蘭克林借便利的信件來往增加了自己辦的報紙的發行數,招徠了更多的廣告,大大地增加了自己的收入。

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在這種商業氛圍下催生的重視實利的傾向以及功利主義倫理觀。富蘭克林8歲時被父親送到語法學校唸書;一年後,由於家庭人口多,負擔不起大學求學的費用,同時看到“許多受過大學教育的人日後窮困潦倒”,他父親又將他送到書算學校,10歲時乾脆將兒子接回家幫助營業。12歲時,富蘭克林顯露出寫作天賦,寫了兩首應時故事詩,其中一首還熱銷鎮內外;父親卻嘲笑富蘭克林的詩歌,因為他認為“詩人一般是窮光蛋”。富蘭克林有一個朋友雷夫,喜歡研究詩,深信自己會因此成名發財;但他的朋友奧斯朋卻勸他經商,靠着勤勉和規矩積累資金。富蘭克林也贊成寫詩只是為了改進散文寫作的語言風格,而散文是他“發跡的一種主要手段”。富蘭克林認為,不能夠因為《聖經》提倡或禁止某些行為,就説這些行為是道德的或不道德的,而要看這些行為是否對我們有利。基於這一原則,他認為“沒有一樣東西能像道德一樣使人發財致富”。

二,極其有效的民眾自治機制,以及民眾對公共事務表現出的極大熱情。書中,費城的許多公共事業都是由民眾自己組織的:修建大學、醫院、孤兒院、教堂的資金全部來自民眾的捐贈;而在組建志願消防隊和抵抗法國人與西班牙人的義勇軍的過程中,民眾更是出錢又出力。難能可貴的是,這些行為既不是出於盲目的一時衝動,也不是政府或權威威逼利誘的結果。通常情況下,都是先由富蘭克林或其他人寫文章指出發展某種特定的公共事業的必要性,以及用何種方式發展,人民在經過充分考慮和討論後再作選擇。募捐活動結束後,捐款人還會選出理事會管理捐贈的資金,監管工程進度,以及管理完工後建築的使用。這些舉措都有力地保障了公益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宗教信仰自由。許多人之所以背井離鄉,不遠千里地來到美國,就是為了躲避嚴酷的宗教迫害——富蘭克林的父親就是其中的一員。因此,宗教信仰自由自然成了他們的共識。在書裏面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宗教:富蘭克林從小在長老會的教導下長大,後來改信自然神教;在他接觸的人當中,有法國先知派教徒(french prophets),有教友會教友(quakers),還有弟兄派教友,以及來自德國浸禮會和愛爾蘭的教士。他的老東家凱謀,一個文化程度不高的印刷商,甚至想自創一個新的教派。不同的教派之間即使發生爭執,也僅限於嘴仗和筆戰。最能體現宗教信仰自由的要數下面這件事:1739年,愛爾蘭的巡迴傳教士胡飛特牧師來到主要信仰教友會的費城講道,受到當地牧師的排擠,只能在露天説教。儘管如此,仍然有來自不同教派的人前去聽講,並提出了建造新教堂的計劃,很短時間內就募集了足夠資金並興建完工。完工後,管理教堂的董事會明文規定,任何宗教的教士要對費城人説教時都可以使用該該教堂,因為教堂的修建不是為了某一教派的方便,而是為了方便全體人民。

四,當時美國各州的政治制度可以説是英國君主立憲制的一個複本。權力分別掌握在總督和州議會手上,兩者互相制約;在賓州,前者由業主任命,後者通過選舉產生。所謂業主,就是指英國國內一些根據英王特許狀享有該州土地的一些大貴族。作為人民代表,議員們認為業主和人民都要交税;但業主們為了自己的利益,命令他們的代理人——總督阻撓議員們提出的徵税法案。兩者一直在此問題上爭執不下。在富蘭克林擔任賓州議員期間,前後歷經三任總督,最終才在1757年以議會的獲勝而告終。

既然書的主角是富蘭克林,那麼當然不能不提到他。書中,他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提煉出許多處事為人之道。他在年少時十分愛好爭辯,以駁倒對方為榮;但他逐漸認識到這樣做既不能交流思想,又不能增進感情,因此要用謙遜的口吻表達自己的意見,這樣即使雙方的討論能夠深入,又容易説服別人。他是多項公益事業的發起人,但在推廣自己的計劃時,他總是稱受某人的委託;如果不這樣做,有人就會妒忌他所獲得的名譽而反對計劃的實施。在他參選州議會祕書時,他遭到了一個有勢力的議員的反對;他沒有卑躬屈膝地巴結那個議員,而是請那個議員幫了一個忙,後來他們的友誼一直持續到那個議員死為止。因此,“假如一個人幫了你一次忙,那麼以後他會比受過你恩惠的人更樂意幫助你。”

除了具體的建議和忠告,富蘭克林還提出了一個打造完美品德的計劃。在他22歲的時候,他想克服自己身上所有缺點。起初他認為,只要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就會只做好事不做壞事。但他逐漸發現,“習慣會利用一時的疏忽,理智有時又不是癖好的對手”。因此必須戒除壞習慣,培養好習慣。他編制了一個美德培養表,將自己希望獲得的美德都列在上面,每天對照表單檢查自己的過失。他認為壞習慣就像花園裏的野草,不能指望一下子都把它們拔光;因此在一個時期內應該着重培養某一項美德,當自己認為這項美德已經達到了,再去培養下一項。當所有的美德都已經訓練過一次後,又從頭開始,直到形成習慣為止。富蘭克林承認,這個計劃雖然未能幫助他達到完美境界,而且差得很遠,但靠着這個計劃他比做這種嘗試前好得多快樂得多了。正如臨摹字帖的人,或許他們永遠不能達到像帖本一樣卓越的書法水平,但在臨摹的過程中他們的書法必然有很大提高。

總的來説,《富蘭克林自傳》向我們表明,出身寒微、受教育程度低並不能成為一個人平庸不前的理由。只要有決心並堅持不懈,每個人最終都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套用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裏的一句話:在人生髮展的道路上,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使其成為可能的,是決心和行動。

讀富蘭克林自傳有感 篇四

“若想在屍骨已朽時尚不被人忘記,要麼寫點值得一讀的東西,要麼做些值得一寫的事情。”這是本傑明富蘭克林説的一句話,他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美國人之一,他不僅是這樣説的,也是這樣做的。富蘭克林不僅美國革命重要的領導人之一,還是科學家、記者、作家、慈善家,更是傑出的外交家及發明家。

他的《自傳》並不是寫他自己多麼非凡的成就,而是包含了他的人生奮鬥與成功感悟,以及對善與美的褒揚,看過後,留給我最深印象的就是他對生活的態度以及他的一些良好的習慣。

有句名言説得好:“順境中的美德是自制,逆境中的美德是不屈不撓。”富蘭克林不僅做到了不屈不撓,還為自己制定了13條美德:節制、緘默、秩序、決心、節儉、勤奮、誠信、正義、中庸、清潔、平靜、貞潔以及謙卑。他意圖把這些美德養成習慣,所以他一次專注於一項,這樣循序漸進,直至把十三項統統做到。富蘭克林給自己訂了個小本子,每天進行自查,看看自己一天中究竟哪些地方做錯了。看到這裏,我不由得想起了我們中國的一句古話:吾日三省吾身。

原來,好的習慣不論古今中外,都是相通的。可是,要堅持做到這點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以前,爸爸也總讓我在每天睡覺前,好好想一想自己在今天一天中究竟取得了哪些進步,哪些地方又退步或做錯了,每日反省,直到養成習慣。可我總是敷衍了事,反正也沒人管到我腦子在不在想。而每次測試結束,老師也會讓我們進行反思,分析自己做錯題的原因,好讓自己下次不在出錯。而我也總是反思説看錯或是粗心之類的,但是仍然提不起重視,導致的結果便是,下次考試的話,我仍然有可能在同樣的問題上摔跟頭。

而富蘭克林的自查卻不是敷衍了事,他每天都會在自己的小本子上記錄,出錯的地方就畫個小黑點記錄一下,因為他能從自己本子上的黑點上連續清除看到自己在美德修養上取得的進步,從而使之感到歡欣鼓舞。最後,經過十二個禮拜的天天查,他看到的是一本乾乾淨淨沒有黑點的本子。他最終把這些美德養成了習慣。看到這裏,我感到很慚愧。

如果能像富蘭克林一樣,把美德當成習慣,把反省當作生活中的一部分,那即使我們將來做不到象他一樣偉大的人物,但也肯定也能夠成就一番自己的事業,創出我們的一片天地。如果我們能夠堅持做到“吾日三省吾身”,那還有什麼困難我們克服不了,還有什麼事做不到呢?

讀富蘭克林自傳有感 篇五

他,是一名美國人;他,是一名偉大的科學家;他,雖然家境貧寒,卻依舊孜孜不倦,學會了拉丁文、意大利語等多國語言。他,就是富蘭克林!他於1771年寫下了《自傳》的第一部,包含了他的智慧以及少年時的勤奮和果斷,令人讀完後意猶未盡,受益匪淺。

第一部主要寫了富蘭克林幼時跟父親、哥哥學匠活和印刷業。後來由於與哥哥產生矛盾而乘船離開的一些事,他當時才17歲,是家中最小的兒子,就有了吃苦耐勞,兢兢業業,勤奮好學的精神。在以後的幾年裏,他省吃儉用經常把攢下的錢借好書回來讀,他為人十分誠懇老實,每天夜裏借來的書,第2天早上就必須還掉,為此,他往往點着一根小蠟燭,在自己的屋子裏連夜趕着讀。長大後終於成為對美國有着非常大影響的傑出人物。

是呀,一個人只要有勤奮好學的上進心和堅定的目標,就一定會到達成功的彼岸,實現心中的理想。有一句德國的諺語説得好:“信念是儲蓄在自己家裏的資本。”有了信念,再去博覽羣書,就自然會“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了。正是有了平時多看書多學習作為鋪墊,富蘭克林才會在未來的生活中成為偉大的發明家。

現實生活中,我也有過這樣一段小小的經歷:一次英語考試我只考了91分,不免有些灰心,但我又重新振作起來,仔細地分析了錯的題目:單詞辨音和根據中文填空,牢記了要點,熟背了課文,讀了易錯的單詞,做好了充分的複習工作。終於在下一次的考試中如願以償地獲得了理想的成績。

這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成功是勤奮造就的。讓我們勤奮學習回報祖國!

讀富蘭克林自傳有感 篇六

讀《富蘭克利自傳》有感讀完《富蘭克林自傳》,可以深切體會到本傑明·富蘭克林寫作簡明、幽默、清晰的風格。在書中,他把自己的才學歸功於閲讀,他作為自己父親十七個孩子中的第十五個,因家庭經濟困難只讀過兩年國小,十二歲的時候就在其哥哥的印刷廠裏打雜,一些偶然的機會讓他接觸到一些詩集,讀罷後甚是喜愛,於是自那時侯起他就迷上了閲讀,他在自傳中提到希望每個人能更多接觸到各種書籍,對公民素質的提高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可見他有多麼的熱愛和推行閲讀,而這個習慣一直保持到他去世。

為了閲讀,他省下微薄的生活費用於購書,以及結交一些書店裏的店員,在夜裏偷偷借書,清晨歸還,他讀的書涉及歷史,哲學,詩歌等等。閲讀給了他豐富的知識與辭藻,他在成名後經常讀報,自己還開設了家報社,寫一些鍼砭時弊的文章,諷刺一些不當的政治行為,同時還着手做一些電學實驗,他在歷史上諸多領域做過許多貢獻,以至於很多人都不知道富蘭克林到底是一個人還是很多人都叫這個名字。豐富的閲讀,造就了非凡的富蘭克林。而反觀自己,縱然不及富蘭克林如此的熱愛閲讀,但我的確能領悟到書中思想的魅力。上學的時候讀一些小説和雜誌,用以放鬆心情,不得不説閲讀的確有巨大的魔力,無論一天的課程有多麼繁重心情有多麼糟糕,只要打開一本自己喜愛的書,煩惱馬上就煙消雲散。

每每在圖書館中行走,空氣中瀰漫書的氣息總能令人安心,所以很多時候我寧願在圖書館中學習。記得大學圖書館裏有個讀書漂流俱樂部,本身是一個公益性的組織,旨在不浪費每一本書讓更多的人能讀到豐富多彩的書籍。俱樂部的特色就是書籍漂流,把自己不需要的書放在圖書館專門設置的藏書處,然後自己就獲得一張會員卡,憑卡能在藏書處借閲別人放在那裏的書,於是就實現了書籍的流動和共享。我曾經借到其中的一本關於管理的書,打開後才發現這是一個經管學院的同學放在這裏的,裏面勾畫了各種重難點,在一些經典例案旁做了詳細解析,特別暖心的是在書的最後幾頁還附了一張小紙條,上面羅列了許多管理類書籍,並寫下“如果對管理感興趣的話可以嘗試閲讀以上書目”,書籍在這裏把人與人聯繫在一起,每每看到別人在書中留下的温馨提醒,都似有股暖流淌過心間。“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每一本書都有各自的養分有待讀者去吸收,《資本論》解釋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聖經》表達出信仰讓生活更美好,《我的奮鬥》揭示了--堅定毅力和復興日耳曼民族的強烈願望。我需要更多的閲讀,吸取每本書中的營養,伴我在今後人生中成長。

讀富蘭克林自傳有感800字精彩作文【五篇】相關文章: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wkw5l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