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論語講義》讀後感

《論語講義》讀後感

【概述】

《論語講義》讀後感

結合當前工作需要,本站的會員“泉彥鈞”為你整理了這篇《論語講義》讀後感範文,希望能給你的學習、工作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正文】

論及印象深刻的書籍,市政協委員、致公黨渝中區委會副主委、重慶合縱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喻開渝翻出了去年研讀的《論語講義》。“這本書帶給我的是親切的內容和思想的昇華,讓我在當今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內國外紛繁複雜的信息中,不受迷惑、不走歧路,並從中吸收力量,堅定內心平和寬容的定力,始終保持向上向善的動力,在工作生活中做好自己的本分,達己成人、為社會為國家貢獻一份心力。”為此,他邀請大家一起共讀。

《論語講義》的作者是“長衫先生”李裏,結識這本書,喻開渝説,緣於李裏在重慶精典書店的一次國學講座。當時,受友人之邀,他欣然前往,“聽罷先生講解,感覺如沐春風、茅塞頓開,不再視國學與現代無緣、不能解決當下困惑之道。”講座結束後,他便購買了《論語講義》一書,並獲贈“積學儲寶”題字。

“自小我們便學習《論語》,雖有很多名句都能背誦,但有多少我們能深入理解其中本意與真諦呢?又如何能領悟之後運用於我們的生活工作之中,使我們能抵禦外界不良誘惑,正確為人處世,成為謙謙君子呢?”帶着這些疑問,喻開渝一次又一次拿起這本書反覆研讀,每次都深受啟發。

他舉例道,“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李裏首先從文字學角度解釋“學”“習”“朋”“樂”等的原意,指出人應學習且應“窮道”,應愉快交友、平和交友,應君子般地看待稱譏譭譽,並進而點出此段話的三層次,講出了《論語》的精神實質——人與心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人與天的關係,而這些便是儒家文化的精髓。“要達到一個和諧境界,即要達到人與心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天的和諧。”李裏還指出《論語》開篇這三句話與《論語》後一篇《堯曰》裏最後三句話是相呼應的,即“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故《論語》開篇和結尾都在講這三組關係。這三組和諧既是《論語》的核心,也是整個中國文化的核心。”讀罷此文,如此解讀,讓他從過去文字表淺之意中得到極大昇華,更覺得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學習國學、重拾儒家經典的深刻用意。喻開渝説:“作為法律人,我們經常提到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法律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總是滯後,總有空白之處,因此除了強調法治,在更廣闊的領域依靠的是道德約束,才能有人與自身、人與人、人與天的和諧統一,才能達到‘治’的高度。”

閲讀這本書,讓他得以親近經典,感受文化自信。如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早已根植烙印於他的價值觀之中,與人相處時,為他人着想,並助人為樂、達人達己,體現人性中善的力量,時時帶給他快樂,也讓他在成人之美中產生成就感。(記者 黎賧)

標籤: 讀後感 講義 論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z19lnj.html
專題